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

合集下载

多模态M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评估的临床研究

多模态M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评估的临床研究

多模态M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评估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9-07-23T09:46:33.0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作者:蔡东梅[导读] 分析多模态MR检查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的临床价值。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菏泽274000【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MR检查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本医院收入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调查研究,选择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均实行多模态MR检查,对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予以评估,分析评估结果。

结果:60例患者中,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占据53.33%,阴性占据46.67%。

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患者DWI图像资料和PWI图像资料相融合图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分数平均值是2.75分,阴性患者评分分数平均值是0.25分。

基于动态MR血流图的ASITN/SIR侧枝循环分级为1级2例,2级30例,3级20例,4级8例。

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评估中采取多模态MR检查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多模态MR;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侧枝循环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人数逐渐增加,损害人们健康,需要予以尽早诊断[1-2]。

本文对多模态MR检查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的临床意义实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将本医院收入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是抽取时间)归入项目数据值资料,年龄均值是(58.36±4.32)岁;男女比例是42比18。

1.2 方法全部患者都接受多模态MR检查,扫描序列主要涵盖T1WI序列、T2WI序列、FLAIR序列、DWI序列、PWI序列,T1WI相关参数:FA 设定150度,TR设定20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30乘98.8;T2WI相关参数:FA设定150度,TR设定55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5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20乘100;FLAIR 相关参数:FA设定150度,TR设定20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30乘90.6;DWI相关参数:FA设定90度,TR设定66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10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42层,FOV选择230乘100;PWI相关参数:FA设定90度,TR设定150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TE设定30毫秒,FOV选择230乘100,层厚设定5.0毫米。

专家共识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

专家共识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

专家共识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目前国内对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关注度及其临床意义理解不足,在评估方法、标准和干预措施上也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就上述核心问题达成共识,以期促进国内同行对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关注及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

评估类型1 预后评估接受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显示,Willis环结构完整者更容易获得早期神经功能的改善和3个月的生活自理的机会,是3个月较好的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2.32,P =0.01],而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好的患者接受溶栓后有更好的疗效。

对于颅内或颈部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有侧支循环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者。

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狭窄疾病(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 ia l Dis eas e,WASID)研究资料也发现,侧支循环的程度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供血区内发生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在急性前循环闭塞的患者中,侧支循环[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的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 ingeal Score,rLMC)]与90d功能预后密切相关,侧支循环越好,临床结局越好。

2 疗效评估在评估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面,Bang等发现DSA显示的侧支循环的程度可帮助进行血管内治疗决策。

在222例接受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内溶栓和(或)机械取栓]的急性脑缺血患者中,治疗前侧支循环非常好、较好、较差[神经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Radiology,ASITN/SIR)侧枝血流分级评分分别为4分,2~3分,0~1分]的患者中,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5%、25.2%和14.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7月19-20日,2019山东急性脑血管病防治论坛和临沂市脑卒中急救联盟成立大会顺利召开,来自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的田冰教授在此次大会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长海模式影像评估的经验。

田冰教授在会上报告~田教授指出影像学是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与评估的主要手段,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患者(可能有良好预后的患者)进行适合的治疗,以及对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AIS影像学检查扫描方案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可用CT,也可用MRI进行评估。

与磁共振相比,CT最大的优势是快速,所以目前在急诊患者中CT 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评估方法。

AIS治疗前评估在患者治疗前对其进行初步评估,田冰教授指出有2个评估是必须的:脑实质的评估、血管的评估。

在这2个必须评估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侧支循环、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血栓负荷符合评估,那么患者治疗前的评估会更加完善。

1、脑实质的评估1)排除脑出血和卒中样病变2)识别脑组织缺血:影像学表现征象为灰白质界面消失/脑实质密度减低。

2、脑血管的评估主要采用CTA来判断有没有血管闭塞。

3、侧支循环的评估主要是一级侧支及二级侧支的评估。

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的方法包括结构评估及功能评估,影像学上最常用的是结构评估,TCD、CTA、MRA、DSA都可以对侧支循环进行结构评估,如果能够把结构评估和功能评估进行结合,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会更加准确。

结构评估01、经颅多普勒(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D检查无创又较经济,可直接测量血流速度、判断侧支情况及血管舒缩反应性,可用于评估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动脉等侧支血流。

02、基于CT血管成像(CTA)的评估方法CTA原始图像、CTA多平面重建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图像、非时变CTA技术、三相CT灌注、多时相CTA。

侧枝循环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相关性分析

侧枝循环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相关性分析

侧枝循环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通过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疗效。

方法:收集近2年我卒中中心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行动脉取栓术的患者资料共71例;以三级侧支循环分级(一级侧支willis环,二级侧支颅内-颅外血管代偿开放,三级侧支新生血管吻合(造影可见软膜支开放))为标准分为willis环开放组、二级侧支颅内-颅外血管开放组、三级侧支新生血管吻合开放(软膜支)组及未开放组,分别对患者基线资料、再通时间、取栓前、取栓后1周,取栓后后30天,取栓后90天NIHSS评分及mRS评分并进行不同组别疗效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一级侧枝循环开放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高于二级及三级侧枝循环开放组,不良后果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 均<0.05;而三级侧枝循环开放组及无侧枝循环开放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4例术后出血,6例术后死亡。

结论:三级侧枝循环评估法可很好的评估取栓患者预后且方便快捷,缩短评估时间窗。

关键词:侧支循环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正文近年来,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过静脉溶栓或动脉机械取栓尽快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的重点,颅内大动脉闭塞后机械取栓术亦在各级卒中中心开展,极大的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如何更好的在术前评估此类患者的取栓疗效,从而根据个体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提上日程。

众所周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不同决定了其血栓形成机制的不同,侧枝循环是否存在,便决定了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的差值比,因此,即使在同等治疗时间窗内同等的医疗条件下,患者的结局也许截然不同,甚至可以在做好充分评估后,部分超治疗时间窗患者仍被纳入治疗适应症,改善再通,得到一个良好的临床结果。

本研究拟使用以三级侧支循环开通代偿情况为标准来进行评估临床取栓效果,评估方法简便快捷客观,更好的来评估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动脉取栓后的疗效,可以解释临床结果的差异,使个体接受取栓治疗者的风险分层成为可能,并扩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选择,从而更优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脑侧支循环评估

脑侧支循环评估
1
主动脉弓斑块; 非狭窄性易损斑块;
动脉源性栓塞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肿瘤相关栓塞;
PFO、房间隔缺损、肺动静脉瘘;
反常栓塞
隐源性卒中病因
隐源性卒中病因
隐源性卒中病因
AIS预后评估
03
放射学指标有:ASPECTS评分、血栓负荷评分、阻塞部位、灌注参数等;
多时相CTA:mCTA
传统CTA评价侧支循环主要缺陷在于其为瞬时影像,多时相CTA(mCTA)是一种时间分辨成像技术,能采集动脉相晚期、静脉相中期和晚期的影像,有望在近端大动脉闭塞AIS中广泛应用。 灌注CT(CTP):新的CT扫描仪能完成全脑CTP,而新的全自动软件使处理过程和灌注图显影得到标准化,且后期的重建和处理包括分析可在5分钟内完成。另外,从CTP原始数据生成的动态血管成像是瞬时分辨率极好的侧支分级方法。 多时相CTA+CTP连续扫描技术应用前景广泛。
缺血性卒中新视点: 侧支循环评估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威海市立医院 李振光 AUG-2016
202X
过去十年AIS的重大突破: rtPA时间窗扩大与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
过去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重大进展: AIS静脉rtPA溶栓治疗及时间窗的扩大; 适宜患者、适宜装置、静脉溶栓基础上的血管内治疗; 欧洲合作急性脑卒中研究III(ECASS III)评估发病3~4.5小时开始溶栓的疗效。 发病4.5小时内溶栓治疗患者的预后均优于非溶栓患者。越早开始溶栓获益越明显。
A noninvasive method to determine FFRCT by combining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ic (CTA) images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technique.

320排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和侧支循环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320排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和侧支循环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8月 第21卷 第08期 总第166期【通讯作者】梁 奕,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影像诊断。

E-mail:****************Correlation Between Quantitative Parameters·2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UG. 2023, Vol.21, No.08 Total No.166有经常从事的工作和活动;2分:轻度残疾,不能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和活动,但处理个人事务不需要他人帮助;3分:中度残疾,需要别人帮助完成日常生活;4分:重度残疾,离开他人不能行走,不能照顾自己的需要;5分:严重残疾,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

0~2分为预后良好组,3~5分为预后不良组。

(2)侧支循环评估使用改良ASITN/SIR评分[7]。

0分:在任何时相内, 在缺血区域内没有或仅有少量侧支;1分:到静脉晚期才能在缺血区域观察到部分侧支形成;2分:静脉期以前可见缺血区域内部分侧支循环形成;3分:静脉晚期可见缺血区域内完全的侧支循环形成;4分:在静脉期以前可见完全的侧支循环形成。

0~2分较差,3~4分良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以(χ-±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研究的60例AIS患者中,出院三个月后随访行mRS评分,有12例评为0分,20例评为1分,7例评为2分,15例评为3分,5例评为4分,1例评为5分,根据评分结果,39例归入预后良好组,21例归入预后不良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对比分析 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显示,AIS患者预后不良组的CBF和CBV值低于预后良好组,MTT 和TTP值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B/C) 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后交通动脉(1)、ACA-MCA软脑膜动脉(2)、PCA-MCA 软脑膜动脉(3)、小脑幕覆盖丛(4)、小脑动脉末梢(5)、前交通动脉(6);
Shuaib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1; 10: 909–21
脑侧支循环的代偿途径
•Willis 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可迅速是左、右大脑半球 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 •一级侧支循环代偿如果不能满足灌注需求,二级侧支循环随即开放; •三级侧支循环代偿因为血管新生过程,所以需要在缺血数天后才能建 立血流代偿
• 增加梗死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 从而减轻微循环障碍
• 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抵达缺血区,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 4(2): 72-74.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2): 177-179.
脑侧支循环与微循环区别
侧支循环
微循环
血管结构不同
动脉-动脉、静脉-静脉之间通过 吻合形成的血管结构。不同级别 侧支血管具有不同的管径
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影响因素
侧支血管完整性
侧支血管变异性
侧支血管管腔内径
影响因素
血管狭窄程度和速度
侧支血管压力梯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5): 417-424.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侧支循环的功能
• 从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调动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 不依赖于已狭窄/已栓塞血管血流
CTA诊断性评估Willis环
动脉段
敏感性 (%)
先天缺如
97.9
发育不全
52.6
发育正常
96.6
特异性 (%) 92.5

侧支循环

侧支循环

MR评估侧枝循环
常规MR、MRA、ASL等
MR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willis环 的交通动脉
评估敏感性:
前交通动脉为89.2% 后交通动脉为81.3%
MR平扫图像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ASL
各种影像学技术评估侧支循环的优 缺点
各种影像学技术评估侧支循环的优 缺点
成像方 DSA 法
优势
多相 CT
MRA
FLAIR 灌注 或GRE
ASL
标准评 容易操 常规序 估方法 作 列
常规序 定量评 可选特 列 估,有 定血管、 较好的 无需对 可视性 比剂 可视性 需要后 无法自 较差 处理、 动评估 需要对 病灶大 比剂 小
劣势
有创
有放射 不能显 性、需 示动态 要对比 过程 剂
◇三级侧支循环:通过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等方式 产生的新生供血血管
willis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
一级侧支循环代偿如果不能满足灌注需求,二级 侧枝循环随机开放
三级侧支循环代偿因为血管新生过程,所以需支循环影像学评估方法
DSA是迄今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缺血性脑卒中的侧支循环评估
脑侧支循环
综合定义:
当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可通过其他血管
(侧枝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是缺血组织
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
侧支循环的分级
根据开放层次大致分为三级: ◇一级侧支循环:主要由willis环的血管构成 ◇二级侧支循环:眼动脉、软脑膜及其它相对较小 的侧支与侧支吻合支
◇无法定量评估不同类型代偿模式的血流动力学状 态
◇检查时需要采用高压注射,可能因压力作用而出 现血流逆向充盈,导致产生假阳性结果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文献综述
02
侧支循环的生理机制
侧支循环是指当主干血管堵塞或狭窄时,原本供血区域的部分血流通过其他血管或分支进行代偿,以维持正常的组织灌注。
侧支循环的组成主要包括:新生血管、血管扩张和血管生成。
侧支循环的概念及组成
生理情况下,侧支循环的调节主要依靠压力和血流量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主干血管发生狭窄或堵塞时,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刺激新生细胞和血管扩张,以增加血流量和改善组织灌注。
xx年xx月xx日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引言侧支循环的生理机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展望
contents
目录
01
引言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
侧支循环是指脑部血管之间形成的代偿性血流路径,能够在血管闭塞或狭窄时提供侧支供血,对脑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生理学评估
改善脑组织灌注
保护神经功能
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
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
侧支循环的评估可以帮助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严重程度。
预测病情严重程度
侧支循环的评估可以预测患者预后,帮助医生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预测预后
侧支循环的评估可以为治疗提供指导,比如是否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等。
指导治疗
同时,侧支循环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如血管生成、神经再生和炎症反应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药物和基因治疗等方法增强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表明,侧支循环能够通过增加脑组织血流量和氧气供应,减少脑组织坏死和功能损伤,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起到保护作用。

侧枝循环评分

侧枝循环评分

侧枝循环评分侧枝循环评分是评估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有效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侧支循环是脑部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主干血管发生阻塞时,侧支循环可以提供必要的血液供应,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侧支循环评分通常采用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如CTA(CT血管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等。

评分时主要考虑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因素。

评分越高,表示侧支循环状况越好,对脑卒中的治疗和预后也越有利。

侧支循环评分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状态,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侧支循环评分也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康复情况和预后。

在评估侧支循环状态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测,如CTA.MRI 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分,医生可以得出侧支循环的状态,从而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了解侧支循环的状态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对于侧支循环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促进侧支循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而对于侧支循环状况较差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总之,侧支循环评分是评估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有效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充分重视侧支循环评分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侧支循环评分仅是评估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评估脑卒中患者时,应全面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改善侧支循环可 以增强治疗效果,促进脑组织的
修复和再生。
对于侧支循环不足的患者,医生 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血管 内治疗、药物治疗等,以促进侧
支循环的建立和改善。
04
侧支循环评估在缺血性脑 卒中的应用
侧支循环评估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
01
通过血管造影或MRI等影像学手段,直接观察侧支循环的开放
动脉间的侧支循环是指动脉之间通过吻合支形 成的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较为常见。
静脉间的侧支循环是指静脉之间通过吻合支形 成的侧支循环,在慢性缺血中较为常见。
02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 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
2023-10-28
目录
• 侧支循环概述 •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侧支循环评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
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侧支循环概述
侧支循环的定义
侧支循环是指当某一器官或组织的血管主干发生阻塞时,其 他血管或小血管通过代偿性扩张来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 。
和利用情况。
间接评估法
02
通过测量相关生理参数,如血流速度、血管阻力等,来评估侧
支循环的功能。
临床评估法
0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
侧支循环评估的临床意义
判断病情
通过侧支循环评估可以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指导治疗
根据侧支循环的评估结果,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治 疗方案,如是否需要溶栓、血管内治疗或药物治疗 等。

多模式CT预测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分析

多模式CT预测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分析

多模式CT 预测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 分析李远庆,李蕾,韩婷婷,迟淑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医院影像中心 山东 东营257055$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CT 对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76例,行多模式CT 检查,包括CT 平扫(NCCT )、CT 灌注成像(CTP )及CT 血管成像(CTA )等模式(分析灌注范围的分布并绘制感兴趣区(ROI ),测定脑血流量(CBF )、脑血容量(CBV )、平均通过时间(MTT )及表面 通透性(PS )等灌注指标(结果1)依据侧支循环分组,良好组患者的CBV/CBF /MTT 明显高于不良组(P <0. 05)(良好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梗死范围、mRS 评分明显低于不良组(P <0.05 );2)依据出血性转化分组,HT 组的PS 明显高于 未HT 组,而MTT 明显低于未HT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 结论 对于脑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的建 立,多模式CT 可观察侧支循环的建立或开放状况,预测缺血性卒中预后水平,可评估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 v ev , BBB )的完整性及HT 的发生风险,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血脑屏障完整性'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814.42&R7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 (2021 )03-0387-05Evaluation of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hentt with ischemic stroke by multi-mode CTLI Yuanqing , LI Let , HAN Tingting , CHI ShupingDepaTment cf Radiology , Shengli Hospital cf Dongying ith , Dongying 257055 , P. R. China)Abstract ] Objechve To analyee the value of multimodal CT in evvluating blood-brain barrier intearity and ccllaterai circula ­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 troke.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76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ischemicWiaokeiaeaied in ouahoWpiiaaoaom June2018 ioDecembea2019, whoundeawenimuaiimodaaCTexaminaiion , incaudingCTpaain scan ( NCCT ) , CT peVusion imaaing ( CTP ) and CT anaiocraphy ( CTA ) . Distrinution of peVusion range was analyzed and reaionof interest ( ROI ) was drawn to determine peVusion indexes such as cerebrai blood Sow ( CBF ) , cerebrai blood volume ( CBV ),mean transit time ( MTT) and suVace permeability ( PS) . Retults 1) According to ccllaterai circulation grouping , CBV, CBF and MTT in the good group were significanta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bad group , while , sia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badgroup ( P < 0. 05 ) . The infarct size and mRS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in the goo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poos group ( P <0. 05); 2) According to the grouping of hemorrhaaio transformation , the PS of H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higher than that of non-HT group , while the MT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HT group , with significant diOevnces be ­tween the two g roups ( P < 0. 05 ) . ConclusionFov the establishment of cerebrorasculav stenosis and ccllaterai circulation ,multimodai CT can achieve good imaaing effect , which can observe the establishment ov opening of ccaaaral circulation , and thenpredict the long-term pvcnosis level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addition , multimodal CT can effectively assess the intearity of BBBand theaisk oiHT , which isoigaeatcainicaasigniiicanceioatheaimitation oithaomboatictheaap;and theaeoidanceoicom-plications.)K e y wordt ] Ischemic stroke ; Collateral circulation ; Blood brain barrier intearity ; Tomocraphy , X-ray computed缺血性脑卒中是近年来发生率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1]。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和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和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和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魏田敏 王超伟 李青 徐志秀 吉四辈【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IP)及侧支循环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0例发病7d内的脑梗死患者,分别行3D-ASL、DWI检查,依据ASL异常灌注面积与DWI梗死面积不匹配原则,确定梗死核心区及IP区,记录不同标记延迟时间(PLD)健侧镜像区、梗死核心区的脑血流量(CBF);依据ASL原始图的皮层及皮层下是否出现点状、带状高信号,将其分成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比较不同PLD两组间梗死区、镜像区的CBF值及△CBF值。

 结果 存在IP区的有19例(38%),其中超急性期2例,急性期11例,亚急性期6例;PLD=2.5s时,各区域的CBF值均高于PLD=1.5 s时的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健侧=3.981,t梗死=5.227,P < 0.05);PLD=2.5s时,侧支循环良好组梗死区的CBF值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的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3,P < 0.05)。

 结论 3D-ASL与DWI技术联合应用可用于评估IP及侧支循环情况,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测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动脉自旋标记;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脑血流量;脑梗死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对国民的身体、经济等方面的危害日渐突出。

改善和恢复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 IP)区域的血流灌注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关键。

脑梗死后机体启动侧支循环可部分代偿缺血部位的灌注,减轻脑细胞损伤,最终梗死灶的面积相对较小,有利于改善长期预后并降低再发风险。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ASL)是一种无创、无需对比剂、简单便捷、重复性较好的磁共振灌注成像,通过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弥散加权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SL-DWI)不匹配原则来评价IP区,通过梗死区的血流灌注情况、皮层及皮层下是否出现点状、条形高信号来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常用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量表_解释说明

常用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量表_解释说明

常用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量表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脑血管侧支循环是在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

当主要供血动脉发生阻塞或狭窄时,侧支循环可通过旁路通路为脑部提供充足的血流,并减少神经功能缺陷和组织损伤。

因此,评估和了解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程度对于制定治疗策略、预测疾病预后以及观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和量表,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方法,以及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Flow Grading Scale(LCFGS)、Moyamoya Disease Radiographic Grading Scale(MD-RGS)和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 grading scale for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等量表。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常用的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随后,将详细介绍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量表,包括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Flow Grading Scale(LCFGS)、Moyamoya Disease Radiographic Grading Scale (MD-RGS)和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 grading scale for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

脑侧支循环的评估与干预

脑侧支循环的评估与干预
Acta Radiol 2011; 52: 889–93.
结构评估:TCD、CTA、MRA、DSA
其他:MR FLAIR、MR SWI序列等
功能评估:TCD血流储备功能测定、氙增强CT、单 光子发射CT、正电子成像术、CT灌注和MR灌注
二级侧支
1.颅外-颅内吻合
A:面动脉-眼动脉 B:上颌动脉-眼动脉 C:脑膜中动脉-眼动脉 D:脑膜中动脉-硬脑膜小动脉 吻合 E:枕动脉-硬脑膜小动脉吻合 (乳突孔) F:枕动脉-硬脑膜小动脉吻合 (顶孔)
颅外-颅内 软脑膜血管
(LMCs)
新生 血管
MCA-ACA MCA-PCA ACA-PCA
DSA CTA MRA TCD
前交通动脉
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
后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开放
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90% 描述发育不良的结构时存在一定局限性:敏感性52.6%,特异性98.2%
CT灌注
多时项CTP
MR灌注
MR ASL (FADS)动态因素分析
氙CT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
TCD血流储备功能测定
0级:没有侧支 血流到缺血区域
常用:脱氧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等,其中脱氧肾上腺素的临床证据最多。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升压治疗:系统性回顾
Pressor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ystematic Review

CTP联合多时相CT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CTP联合多时相CT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檀国军,E m a i l :t t a n g ju n @h o t m a i l .c o m C T P 联合多时相C T A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张海宁a ,何业举b ,赵立明a ,尹阔场a ,马如雪a ,檀国军a(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a .神经内科;b .影像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㊂恢复及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心,除了时间窗内积极溶栓治疗抢救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作为改善脑血流灌注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侧支循环结构和功能的准确评估对于脑卒中个性化管理至关重要㊂C T 灌注成像(C T P )㊁多时相C T 血管造影(M P -C T A )可以动态㊁全面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了解颅内灌注状态㊁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评估卒中复发风险,预测临床预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㊁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㊂本文旨在提高对C T P 联合多时相C T A 的理解,推动脑侧支循环的规范评估,促进卒中个体化㊁精准治疗㊂关键词:卒中;C T 灌注成像;多时相C T 血管造影;缺血性;侧支循环中图分类号:R 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02-0181-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02.024 缺血性卒中具有发病率高㊁致残率高㊁病死率高㊁复发率高的 四高 特点,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㊂L i e b e s k i n d 等[1]研究发现颅内侧支循环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㊂建立侧支循环有效评估体系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㊂随着影像技术等发展,多模式一体化成像方案的出现,必将进一步完善侧支循环评估体系㊁促进卒中个体化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的发展㊂1 侧支循环概述侧支循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 I S)的发生㊁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2]㊂研究显示,建立并促进良好的侧支循环可改善缺血后脑组织损伤㊁减少梗死病灶的数量和体积㊁提高血管再通获益率㊁降低梗死后出血转化风险㊁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㊁改善预后等[3-6]㊂目前,A I S 患者血管再通的方法包括:静脉溶栓㊁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㊁机械取栓)㊁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㊂侧支循环对于接受上述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㊂侧支循环的影像评估方法分为结构学和功能学评估[7-8]㊂随着影像学的发展,C T 灌注成像(C T P )联合C T 血管造影(C T A )等多模式一体化成像方案的出现,可快速提供灌注状态与血管情况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全面㊁准确评估侧支循环,促进卒中个体化管理㊂2 C T P2.1 C T P 检测缺血半暗带(I P ) C T P 不仅可提供A I S 患者的梗死核心和I P ,还可提供侧支状态信息[9],研究表明C T P 最早可在发病后30分钟出现异常灌注区,可以超早期诊断A I S ,利于急诊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10]㊂结合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的C T P 表现及分期[11],I P 可以成为指导溶栓治疗的依据㊂及时有效的评估责任血管情况,可以更精确的筛选溶栓患者,是否及时实现再灌注治疗决定最终的治疗效果[12]㊂2.2 C T P 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 A )中的应用 M e h t a 等[13]研究发现74.19%T I A 患者对比剂达峰时间(T T P )延长,且T I A 患者危险因子评分(A B C D 2)与C T P 的结果相关㊂联合C T A 检查可评估血管狭窄,判断T I A 病因,预测T I A 危险分级,因此,更有助于临床重新认识和及时治疗T I A ,未来多模式C T 对T I A 的诊断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㊂2.3 C T P 在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 C T P 能定量反映侧支循环情况㊂由于侧支循环其代偿血流回程路线较长,血流缓慢,早期研究发现,平均延迟时间涵盖着血流灌注的重要信息,是评估颈内动脉侧支循环,预测A I S 的独立危险因素[14]㊂然而,目前研究一致认为T T P 延长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这正于B u r t o n [15]㊁K h e r a d m a n d 等[9]观点相一致㊂此外,相关研究表明C T P 还可以评估血肿及其周边的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辅助诊断脑出血及判断预后[16]㊂但C T P 需要后处理,往往会耽误一定的时间㊂临床上,C T A 及C T P 可以一次完成,C T A 能够发现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C T P 能够㊃181㊃‘临床荟萃“ 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5,2018,V o l 33,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反映缺血区域,对指导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价值很大㊂最近2个血管再通治疗的R C T研究[17-18]中已经应用基于C T灌注的患者筛选㊂未来C T P在临床治疗方面将会有进一步突破㊂3多时相C T血管造影(M P-C T A)3.1 M P-C T A概述病理状态下,侧支循环的显示通常是延迟的,研究发现在侧支循环评估有分歧,即单时相C T A(S P-C T A)的侧支循环状态不佳,M P-C T A的侧支循环状态良好时,患者具有良好的功能预后,2015年在147例A I S的队列研究中表明M P-C T A侧支循环评估的优势[19],这正于B a n g等[20]发现S P-C T A可能低估侧支循环的观点相一致㊂近年来,M P-C T A的出现显著提高了瞬时图像的分辨率,可以采集动脉峰值期㊁静脉峰值期㊁静脉晚期的C T A图像,可以更加精确的评估软脑膜动脉灌注情况㊂但辐射的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需要C T 扫描仪的探测器达到一定的宽度㊂有研究表明使用具有宽探测器和先进重建技术的C T扫描仪可以显著降低M P-C T A的辐射剂量[21]㊂K i m等[22]研究显示M P-C T A在A I S患者侧支循环血流方面的评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S A)有较好的一致性,作为一种新方法,应用前景会更广阔,但其应用价值尚待临床验证㊂3.2 M P-C T A在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众所周知,C T 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及斑块的评估㊁对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诊断以及对血肿扩大㊁预后的预测都有重要意义[12]㊂研究表明M P-C T A可以提高A I S前循环颅内血管闭塞的诊断准确性[23]㊂由于对后循环的间接血流动力学知之甚少,M P-C T A用于后循环卒中患者的诊断受限[19]㊂基于C T A的侧支循环评估方法有很多,以往研究显示,区域软脑膜评分(r L M C)[24]可预测A I S患者临床预后㊂目前,基于M P-C T A的A S P E C T S侧支循环评分[7]为6级评分法,具有较好的侧支循环评估可靠性㊂E S C A P E研究[25]证明M P-C T A显示的侧支状态不仅仅是一个预后决定因素,而且可以用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的筛选㊂然而,单纯的M P-C T A仅能从结构上评估侧支状态,并且对于三级侧支循环的评估不如C T P[21]㊂因此,C T P联合M P-C T A能全面而准确地评估脑侧支循环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的为A I S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及精准治疗方案㊂4C T P联合M P-C T A评估侧支循环在A I S临床指导中的意义最近的5次随机对照试验(MR C L E A N, E S C A P E,E x t e n d-I A,S W I F T-P R I M E,a n d R E V A S C A T)[17-18,25-27]都使用血管成像来筛选患者㊂新型多排探测器C T机扫描可以同时对C T P及M P-C T A进行采集,动态评估侧支血流㊂与D S A相比,C T P联合C T A在评价软脑膜表现出相似的价值㊂S a b a r u d i n等[28]回顾性分析显示涉及对A I S闭塞部位㊁梗死核心㊁可挽救组织㊁侧支水平评估时,最准确的评估方法是C T P联合C T A㊂而C T P联合M P-C T A能更好地显示A I 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异常情况㊂4.1全面准确评估侧支循环结构和功能,提供精准个体化治疗4.1.1优化早期溶栓治疗临床上,对于发病时间<3~4.5小时且经C T平扫证实未见出血的A I S患者,排除其他禁忌证,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㊂然而,溶栓后疗效却大相径庭㊂C T P 联合M P-C T A可以了解病变组织责任血管情况,筛选合适的患者溶栓治疗,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㊂利用影像学可进行溶栓治疗风险评估[29]:①恶性型:梗死核心异常区>100m l,C T平扫显示异常低密度影或T2W I出现异常高信号影(血脑屏障破坏),A S P E C T S评分<7分,易出血,不溶栓治疗;②可挽救型:梗死核心异常区>10m l且<100m l,I P 异常区120%,A S P E C T S评分>7分,若存在大血管闭塞,则溶栓治疗,否则可以不溶栓治疗;③良性型:梗死核心异常区<10m l,A S P E C T S评分>7分,无大血管闭塞,无需溶栓治疗㊂4.1.2指导早期血管内治疗对于发病>3~4.5小时且<9小时的A I S患者,同样需要C T P快速直观判断I P的存在与否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㊂同时联合M P-C T A能找到梗死责任血管,对于不能溶栓的患者,可为早期血管内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20];而对于溶栓治疗的患者,仍可根据I P及病变血管情况综合评估,考虑是否进一步桥接血管内治疗㊂4.1.3指导早期进行危险度分层,个体化治疗对于发病>9小时的A I S患者,需要借助影像学判定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层处理,从而为二级预防及进一步康复治疗提供依据㊂综合C T检查(包括C T平扫㊁C T P㊁C T A)会增加检查时间,但并不会延迟治疗起始时间㊂C T A可以揭示病因,而C T P则对低灌注㊃28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区域定位和分级,从而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仅静脉溶栓㊁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㊁仅血管内治疗㊁既不静脉溶栓也不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㊂因此,可以肯定C T P联合M P-C T A为A I 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具有指导意义㊂但仍需要大样本数据进一步统计分析㊂4.2可以提高对临床预后的预测 C T P联合C T A 成像方法是与临床预后一致的的强预测因子[30]㊂D U S T研究[31]表明C T P联合C T A可以提高对前循环A I S患者梗死体积的预测㊂近期更多研究[18,32-33]显示C T P联合M P-C T A可以更好的预测血管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㊂然而,目前影像指导溶栓及血管内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出血转化的影像学预测,而C T P联合M P-C T A的应用价值有待挖掘㊂此外,在I M SⅢ试验[34]中,较好的侧支循环与较小的梗死核心和较高的错配相关㊂近期,有研究[35]证实A I S患者早期C T P错配并非依赖于时间,而是侧支分级㊂使 时间就是大脑 转变为 生理学就是大脑 ㊂然而,关于侧支血管评估与C T P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鲜有研究,仍需进一步阐明㊂5展望对于是否将侧支循环状态作为A I S血管再通治疗前常规影像学评价指标仍未明确;是否可以通过侧支循环状态指导临床决策,这些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㊂此外,C T P联合M P-C T A对于狭窄㊁斑块㊁侧支㊁灌注之间更多的相关性研究,以及指导临床医生做出临床决策仍值得关注㊂目前,C O L L A T E R A L研究[7]㊁多模式一体化成像方案与传统影像方案比较的多项研究也正在进行中㊂未来我们应优化脑侧支循环的影像评估方案,进行动态血流分析,推行多模式一体化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评估侧支在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㊂参考文献:[1] L i e b e s k i n d D S,C o t s o n i s G A,S a v e rJ L,e ta l.C o l l a t e r a l sd r a m a t i c a l l y a l te rs t r o k er i s ki ni n t r a c r a n i a l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J].A n nN e u r o l,2011,69(6):963-974.[2] F a b e r J E,C h i l i a n WM,D e i n d l E,e t a l.Ab r i e f e t y m o l o g y o ft h e c o l l a t e r a l c i r c u l a t i o n[J].A r t e r i o s c l e rT h r o m b V a s cB i o l,2014,34(9):1854-1859.[3] F a n o uE M,K n i g h t J,A v i vR I,e t a l.E f f e c t o f c o l l a t e r a l so nc l i n i c a l p r e s e n t a t i o n,b a s e l i n ei m a g i n g,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a n do u t c o m e i na c u t es t r o k e[J].A J N R A mJN e u r o r a d i o l,2015,36(12):2285-2291.[4] L e n g X,L a n L,L i u L,e ta l.G o o dc o l l a t e r a lc i r c u l a t i o np r e d i c t sf a v o r a b l e o u t c o m e si ni n t r a v e n o u st h r o m b o l y s i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E u r JN e u r o l,2016, 23(12):1738-1749.[5] L e n g X,F a n g H,L e u n g TW,e t a l.I m p a c t o f c o l l a t e r a l so nt h e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e n d o v a s c u l a rt r e a t m e n ti n a c u t ei s c h a e m i c s t r o k e: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JN e u r o lN e u r o s u r g P s y c h i a t r y,2016,87(5):537-544. [6] R u s a n e nH,S a a r i n e nJ T,S i l l a n pääN.C o l l a t e r a l c i r c u l a t i o np r e d i c t st h es i z e o ft h ei n f a r c tc o r ea n d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s a l v a g e a b l e p e n u m b r ai nh y p e r a c u t e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w i t hi n t r a v e n o u st h r o m b o l y s i s[J].C e r e b r o v a s cD i s, 2015,40(3-4):182-190.[7]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缺血性卒中脑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指南(2017)[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6):460-471.[8]祁宇,薛静,高培毅.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学评估[J].临床荟萃,2017,32(9):742-746.[9] K h e r a d m a n dA,F i s h e r M,P a y d a r f a rD.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 i ne v o l u t i o n: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of p e r f u s i o nc o m p u t e dt o m og r a ph y[J].J S t r o k eC e r e b r o v a s cD i s,2014,23(5):836-843.[10] L e v MH,N i c h o l s S J.C o m p u t e d t o m o g r a p h i c a n g i o g r a p h y a n dc o m p u t ed t o m o g r a p h i c pe rf u s i o n i m ag i n g o fh y p e r a c u t e s t r o k e[J].T o p M a g nR e s o n I m a g i n g,2000,11(5):273-287. [11]高培毅.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 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J].中国卒中杂志,2008,3(2):114-119.[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49(3):164-181.[13] M e h t aB K,M u s t a f aG,M c M u r t r a y A,e t a l.W h o l e b r a i nC Tp e r f u s i o nd e f i c i t su s i n g320-d e t e c t o r-r o w C Ts c a n n e r i n T I Ap a t i e n t s a r e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 B C D2s c o r e[J].I n t JN e u r o s c i, 2014,124(1):56-60.[14] K e e d y AW,F i s c h e t t e W S,S o a r e sB P,e ta l.C o n t r a s td e l a yo n p e r f u s i o n C T a sa p r e d i c t o ro fn e w,i n c i d e n ti n f a r c t: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h o r ts t u d y[J].S t r o k e,2012,43(5):1295-1301.[15] B u r t o n K R,D h a n o a D,A v i v R I,e ta l.P e r f u s i o n C T f o rs e l e c t i n g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c u t e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f o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t i c t h e r a p y[J].R a d i o l o g y,2015,274(1):103-114.[16] Z h o u J,Z h a n g H,G a o P,e t a l.A s s e s s m e n t o f p e r i h e m a t o m a lh y p o p e r f u s i o n i n j u r y i n s u b a c u t e a n d c h r o n i c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h e m o r r h a g eb y C T p e r f u s i o n i m a g i n g[J].N e u r o lR e s,2010,32(6):642-649.[17] C a m p b e l lB C,M i t c h e l lP J,K l e i n i g T J,e ta l.E n d o v a s c u l a rt h e r a p y f o r 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 w i t h p e r f u s i o n-i m a g i n g s e l e c t i o n[J].NE n g l JM e d,2015,372(11):1009-1018. [18] B e r k h e m e rO A,F r a n s e nP S,B e u m e rD,e t a l.A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 o f i n t r a a r t e r i a l t r e a t m e n t f o r 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NE n g l JM e d,2015,372(1):11-20.[19] M e n o nB K,d E s t e r r eC D,Q a z iE M,e ta l.M u l t i p h a s eC Ta n g i o g r a p h y:a n e wt o o l f o r t h e i m a g i n g t r i a g e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㊃38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R a d i o l o g y,2015,275(2):510-520.[20] B a n g O Y,G o y a lM,L i e b e s k i n dD S.C o l l a t e r a l c i r c u l a t i o ni n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a s s e s s m e n tt o o l sa n dt h e r a p e u t i cs t r a t e g i e s[J].S t r o k e,2015,46(11):3302-3309.[21]王春尧,章强,陈慧军.C T技术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7,32(9):747-751.[22] K i m S J,N o h H J,Y o o n C W,e ta l.M u l t i p h a s i c p e r f u s i o nc o m p u t ed t o m o g r a p h y a s a p re d i c t o r of c o l l a t e r a l f l o w i n a c u t e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 d i g i t a l s u b t r a c t i o na n g i o g r a p h y[J].E u rN e u r o l,2012,67(4):252-255.[23] Y uA Y,Z e r n aC,A s s i sZ,e t a l.M u l t i p h a s eC Ta n g i o g r a p h yi n c r e a s e s d e t e c t i o no f a n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o c c l u s i o n[J].N e u r o l o g y,2016,87(6):609-616.[24] M e n o nB K,S m i t hE E,M o d i J,e t a l.R e g i o n a l l e p t o m e n i n g e a ls c o r e o n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p r e d i c t s c l i n i c a l a n d i m a g i n g o u t c o m e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c u t ea n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o c c l u s i o n s[J].A J N R A mJN e u r o r a d i o l,2011,32(9):1640-1645.[25] G o y a l M,D e m c h u k AM,M e n o n B K,e ta l.R a n d o m i z e da s s e s s m e n t o f r a p i de n d o v a s c u l a r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NE n g l JM e d,2015,372(11):1019-1030. [26]S a v e r J L,G o y a l M,B o n a f e A,e t a l.S t e n t-r e t r i e v e rt h r o m b e c t o m y a f t e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P Av s.t-P Aa l o n e i n s t r o k e[J].NE n g l JM e d,2015,372(24):2285-2295. [27]J o v i nT G,C h a m o r r oA,C o b oE,e t a l.T h r o m b e c t o m y w i t h i n8h o u r s a f t e r s y m p t o mo n s e t i n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N E n g l JM e d,2015,372(24):2296-2306.[28]S a b a r u d i n A,S u b r a m a n i a m C,S u n Z.C e r e b r a l C Ta n g i o g r a p h y a n d C T p e r f u s i o ni n a c u t es t r o k ed e t e c t i o n: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o f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J].Q u a n t I m a g i n g M e dS u r g,2014,4(4):282-290.[29]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脑卒中血管影像检查指导规范[S].2016:16-17[30]v a n S e e t e r s T,B i e s s e l s G J,K a p p e l l e L J,e t a l.T h ep r o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C Ta n g i o g r a p h y a n dC T p e r f u s i o n i na c u t e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J].C e r e b r o v a s cD i s,2015,40(5-6):258-269.[31]v a n S e e t e r s T,B i e s s e l s G J,K a p p e l l e L J,e t a l.C Ta n g i o g r a p h y a n d C T p e r f u s i o ni m p r o v e p r e d i c t i o n o fi n f a r c tv o l u m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n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 s t r o k e[J].N e u r o r a d i o l o g y,2016,58(4):327-337.[32] T s o g k a s I,K n a u t h M,S c h r e g e lK,e t a l.A d d e dv a l u eo fC Tp e r f u s i o nc o m p a r e dt o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i n p r e d i c t i n g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 s o f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m e c h a n i c a l t h r o m b e c t o m y[J].E u rR a d i o l,2016,26(11):4213-4219.[33] K i m E Y,S h i n D H,N o h Y,e t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i m a g i n gs e l e c t i o n c r i t e r i a f o r i n t r a-a r t e r i a l t h r o m b e c t o m y i n a c u t e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w i t ha d v a n c e dC T[J].E u rR a d i o l,2016,26(9):2974-2981.[34] V a g a lA,M e n o nB K,F o s t e rL D,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T a n g i o g r a m c o l l a t e r a l s a n d C T p e r f u s i o n i n t h e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m a n a g e m e n to fs t r o k eⅢt r i a l[J].S t r o k e,2016,47(2):535-538.[35]v o nB a u m g a r t e nL,T h i e r f e l d e rKM,B e y e rS E,e ta l.E a r l yC T p e r f u s i o n m i s m a t c h i na c u t es t r o k e i sn o t t i m e-d e p e n d e n tb u t r e l i e s o nc o l l a t e r a l i z a t i o n g r ad e[J].Ne u r o r a d i o l o g y,2016,58(4):357-365.收稿日期:2017-11-08编辑:﹏﹏﹏﹏﹏﹏﹏﹏﹏﹏﹏﹏﹏﹏﹏﹏﹏﹏﹏﹏﹏﹏﹏﹏﹏﹏﹏﹏﹏﹏﹏﹏﹏﹏﹏﹏﹏﹏﹏﹏﹏﹏﹏﹏﹏﹏﹏﹏﹏﹏王秋红(上接第180页)[28]J iG,H o n g L,Y a n g P.S u c c e s s f u lt r e a t m e n to fa d v a n c e dm a l i g n a n tf i b r o u s h i s t i o c y t o m a o ft h e r i g h tf o r e a r m w i t hA p a t i n i b:a c a s e r e p o r t[J].O n c oT a r g e t sT h e r,2016,9:643-647.[29] D o n g M,B i J,L i u X,e ta l.S i g n i f i c a n t p a r t i a l r e s p o n s eo fm e t a s t a t i c i n t r a-a b d o m i n a l a n d p e l v i c r o u n d c e l l l i p o s a r c o m a t oa s m a l l-m o l e c u l eV E G F R-2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 i n h ib i t o rA p a t i n i b:a c a s e r e p o r t[J].M e d i c i n e,2016,95(31):3567.[30] Z h o uY,T a n g F,W a n g Y,e t a l.A d v a n c e d a l v e o l a r s o f t p a r ts a r c o m a r e s p o n d s t oA p a t i n i b[J].O n c o t a r g e t,2017,8(30): 50314-50322.[31] H a n T,L u a n Y T,X u Y,e ta l.S u c c e s s f u lt r e a t m e n to fa d v a n c e d p a n c r e a t i c l i p o s a r c o m aw i t h A p a t i n i b:ac a s er e p o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J].C a n c e rB i o lT h e r,2017,10(4):1080.[32] L u oC,S h e n J Y,Y i n g J,e t a l.C a s e r e p o r t o f aK I T-m u t a t e dm e l a n o m a p a t i e n tw i t ha ne x c e l l e n t r e s p o n s et o A p a t i n i ba n d t e m o z o l o m i d e c o m b i n a t i o nt h e r a p y[J].O n c o T a r g e t s T h e r, 2017,10:4553-4557.[33]赵凤,田伟,曾铭,等.阿帕替尼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4):15-18.[34]林岩松,王宸,李慧,等.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报告[J].中国癌症杂志, 2016,26(9):721-726.收稿日期:2017-10-09编辑:王秋红㊃48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10), 1000-1007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18.810167Evalu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Ischemic StrokeXiaolin Ye1,2, Hui Zhang1,2, Liangyu Zou1,2*1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Guangdong2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Received: Dec. 3rd, 2018; accepted: Dec. 18th, 2018; published: Dec. 26th, 2018AbstractIschemic stroke is nowadays a common disease threatening people’s lives with high disability, high recurrence and high mortality. Recent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the discrepancy of clinical outcomes from ischemic stroke depends mainl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hich is fundamental to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and has prognostic effect on outcomes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es about the methods of evalu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KeywordsCollateral Circulation, Evaluation, Ischemic Stroke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叶晓琳1,2,张慧1,2,邹良玉1,2*1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深圳2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深圳收稿日期:2018年12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6日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疗效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讯作者。

叶晓琳等情况。

缺血性卒中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条件取决于系统的评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评估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就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侧支循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卒中、心血管病、肿瘤是目前死亡三大主因。

最新的资料表明:中国城市卒中居死亡原因首位。

按照卒中的病理改变,卒中被分为缺血性卒中(59.8%)、出血性卒中(39.3%)及难分类性卒中(0.8%) [1][2][3] [4]。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危及着人类的健康,其防治研究已成为全球热点[5]。

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缩小脑梗死灶面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降低复发率及死亡率[6],全面系统的评估侧支循环情况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意义的研究仍是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热点,现本文对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目的在于为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帮助。

2. 脑侧支循环的概念脑侧支循环是指当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可借助其他血管如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7]。

根据开放层次,脑侧支循环分为三级:一级侧支循环指Willis环形成的脑内主要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特别是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有重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8]。

正常情况下一级侧支循环处在无功能状态,当机体因各种原因出现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大于70%或闭塞时,将在数秒内开放起到一定代偿作用[9]。

二级侧支循环是指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软脑膜分支之间的互相吻合等,当一级侧支循环无法满足机体需求时,二级侧支循环可在数分钟至数天内开放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8]。

三级侧支循环是指在脑血供发生障碍后可有新生血管生成,这些新生血管可提供一定的血流代偿,需要在缺血后数天才能完全建立[8][9][10]。

3.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从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11]。

急性脑梗死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带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对改善缺血性卒中的预后非常重要[9]。

而溶栓时间窗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侧支循环,同样发病时间、同样梗死体积的患者,侧支循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梗死体积增长的速度[12]。

国外一项研究根据前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评估侧支循环的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脑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与Willis环的完整性和有效侧支循环的数量密切相关,梗死灶周围多条侧支循环建立可叶晓琳等显著缩小梗死体积[13]。

Liebeskind [14]等研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颅内颈动脉、中脑动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分级,分析侧支循环状态与缺血性卒中的预后关系,其结果显示,侧支循环是缺血性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良好的侧支循环可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

因此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的发展,治疗及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侧支循环的良好的建立可提高缺血组织的灌注,延长缺血组织的存活时间,进而延长治疗时间窗;同时良好的侧支循环能使内源性及外源性的溶栓物质到达远段栓子的部位增加血管再通的概率;良好的侧支循环通过减轻钙超载及减少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减轻再灌注损伤[14][15][16][17]。

4. 脑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全面系统的评估脑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临床预后以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分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脑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无创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

4.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应用计算机程序将组织图像转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并储存,然后经动脉或静脉注入含碘显影剂如泛影葡胺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内,将所获得的第二次图像也输入计算机,然后进行减影处理,使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保留下来,而骨骼、脑组织等影像等均被减影除去,保留下的血管图像经过再处理后转送到监视器上,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8]。

此检查被认为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特别在判断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方面有着明显优势[18]。

DSA检查不仅可以提供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严重程度,还可以显示脑血管动脉硬化、管腔狭窄、闭塞、血流方向情况,更重要的是DSA可以全面评估一二三级侧支循环的情况。

临床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前评价[19],但DSA也有其局限性,造影时受高压注射器压力的影响,造影结果可出现假阳性;此外,DSA为有创性检查,其侵袭性及多种并发症可造成0.2%~1%的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20][21][22];最后,此检查费用较高,临床使用率较低。

4.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TCD是应用低频脉冲多普勒超声穿过颞骨鳞部、眼眶部及枕大孔,可直接测定Willis颅底动脉环各个分支血流的速度、流量和方向的情况。

对颅内动脉各分支的血管痉挛和侧支循环情况的检测提供一项无损伤性检查[8]。

TCD可监测到脑血流中经过的固体颗粒或气体颗粒,这些颗粒在血流背景信号中形成特殊的多普勒高信号,进而可以通过方法寻找隐源性卒中的病因。

同时TCD可用于颅内、颅外的血管情况检查,脑血管痉挛、颅内高压及脑死亡的判断[8]。

TCD可用于一二三级侧支循环的评估,其评估前交通动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后交通动脉[23]。

TCD的优势在于无创伤、简单易操作、价格低廉等优点,可用于人群的筛查及基层医院的初步诊断。

但是TCD在应用中由于颅骨肥厚导致经颞超声束穿透不良,检查结果易遭到操作者主观水平的影响[24];而且,检查血流速度时的压颈试验有可能导致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4.3. CT血管造影(CTA)CTA是利用显影剂在X光下的所显示影像的原理来诊断血管病变的,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时应用最广泛的评估侧支循环开通情况的诊断工具之一。

CTA不仅可了解动脉闭塞的位置和程度,还可从不同角度显示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全程,而且能很好的显示血管与叶晓琳等骨性结构之间的关系。

CTA可用于一二三级侧支循环的评估,CTA尤其在评估Willis环的解剖变异时准确性较高,但在描述发育不良的结构时存在一定局限性[25];同时研究表明,CTA也可早期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力动学改变情况,对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26]。

CTA检查分单时相和多时相技术,其中单时相CTA在造影剂到达二级侧支循环血管之前进行图像采集,则充盈情况易被低估;多时相CTA技术可用来解决单时相CTA缺乏时间分辨率的问题[27];多时相CTA 可通过静脉峰值期和静脉晚期对图像进行采集,能够对软膜动脉充盈进行更细致全面的评估[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