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浸釉的方法与技巧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浸釉的方法与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手工陶艺青瓷施釉方法中的浸釉法,通过阐述釉的定义作用、浸釉的基本方法与过程、浸釉的技巧与心得等。经过论证及实际工作操作得出浸釉法的关键在于釉子的浓度掌握及浸釉的手法,论证了浸釉法是在实际生产中效率最高的施釉法,用此法生产的陶瓷质地最为均匀。

关键词: 浸釉施釉陶瓷浓度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陶瓷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的制作工艺基本分为:淘泥、摞泥、拉坯、修坯、捺水、素烧、施釉、烧窑、成瓷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施釉,釉就是陶瓷的衣服,选什么釉、用什么方法施釉、施釉的技巧等都决定着陶瓷的质量。

一、釉的概念及作用

釉是什么?釉是陶瓷表面那层晶莹通透的“玻璃”层,是陶瓷的霓衣云裳!

釉是熔融在陶瓷制品表面上一层很薄很均匀的接近玻璃的物质。釉层形态与玻璃的相同点非常明显。涂在陶瓷器表面的釉料看上去不过像抹在墙上的石灰浆,但经过窑炉的加温,釉料渐渐熔融,并发生化学和分子结构的变化。当温度下降时,陶瓷器的表面就响着了一层玻璃质层,陶瓷的面貌也为此焕然一新,像丑小鸭变成美天鹅。釉不

仅是陶瓷表面漂亮的装饰层,也是陶瓷坯体的保护层;而且对陶瓷器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当然它还使陶瓷便于清洗,不被灰尘污染。

釉不仅可以改善陶瓷制品的技术性质和使用性质,提高制品装饰质量,及机械强度,防止渗水和透气,赋予制品平滑光亮的表面。而且可以增加制品的美感并保护釉下装饰。釉的致密性使得坯体的强度增加,氧化程度减弱,从而延长了陶瓷寿命。

釉的种类很多,其中青釉是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

二、施釉的基本方法—浸釉

陶瓷的釉料原本呈粉末状颗粒,要使其附着在坯体表面,就需要加入适量水调成液状,利用坯体的吸水性将其施着上,待水分蒸发后再经高温煅烧,熔融成玻璃状釉面。

施釉又称上釉、挂釉、罩釉。是指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古陶瓷的施釉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喷釉、轮釉等多种。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浸釉是最基本的施釉方法之一,也是在工作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浸釉又称蘸釉,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原始瓷器上。这一时期的釉浆,悬浮性得到明显改善,开始采用浸釉工艺。浸釉,顾名思义就是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釉层厚度由坯体的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入时间决定,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古代是徒手操作,往往要浸两道釉,第一道釉的釉层看上去较薄,通常称为护胎釉。对于大多数器物来说,内外釉多同时浸,一次完成。它不但需要有较高的坯体强度,而且还需要掌握熟练的施釉技巧。

明清以前瓷器多用此法加釉,用浸釉方法施釉的器物,一般在器物底部留有握器部位未施釉的露胎痕。器物上的釉汁往往不到底足,上部有釉而下部露胎。

三、浸釉的过程

素烧过的坯体首先要进行仔细的检查,是否有裂痕及破损,在上釉前是否乾净,若是坯体表面有积聚的灰尘、或油污,必须先加以清除,以免造成釉面卷缩的现象。然后在完整及干燥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补水,补水所用的海绵或排笔要先洗净,在充分排除水分后才可以进行补水。用保持使用干净的水,在补水过程中要经

常清洗补水所用的笔。补水完毕后要再干燥一段时间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在这期间要保持坯体的干净。

釉浆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摇匀或搅拌。保持釉浆的纯净,不互相混杂。浸釉的速度要快,防止坯体软塌,釉层厚度在0.5毫米左右。使用水蜡涂抹坯体底部,以大拇指和食指卡住坯体口缘及底部,以舀水的姿势将坯体斜斜的浸入釉浆,约2至3秒后浆坯体循原弧度抽离,以手指沾釉补上没有釉的部分,用湿海绵清理底部的釉,将完成上釉的坯体置于通风处干燥。坯体在施釉过程中吸水过多应停止操作施釉、补釉、刮底等工序。釉浆饱和度要适中,不宜过稠过稀。浸釉完毕后要刮底。

四、浸釉的技巧

施釉包括了“选用什么釉”以及“用哪种方法施釉”这样两个问题。因为不同的釉,不仅颜色各有区别,还有厚与薄、透明与乳油、有光与吸光之分,相同造型的陶艺,如果施用的釉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加之要考虑釉和胎泥的收缩性、烧成温度是否相符,选用什么釉是很有挑战性的。同时,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也很关键,不同的施釉方法,有的使釉呈现匀净、光洁的效果,有的使釉富于变化和流动感。

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浸釉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仔细的将釉浆搅拌均匀,因为釉药中的某些成份,如石英(天然產二氧化硅[SiO2])等,容易比其它物质先行沉淀,并在釉浆底层结成硬块,使得釉药无法烧出原有的色泽与效果。2、保持釉浆的固定浓度,

一般说来,釉和水的比例约是45:55。若是釉浆过浓,可直接加水稀释,但当釉浆过稀时,不可直接倒去部份釉浆,而是应先将釉浆静放一段时间,等釉药自然下沉后,再将上层的清水舀去多余的部份,再行搅拌。3、坯体底部的釉药,应去除干净,否则,在釉药烧熔时,会黏在耐火板上。通常的方法,是在上完釉之后,等坯体已充份吸收釉药,而附在坯体的釉浆也不在黏手之际。可用单手提起坯体(若是坯体太大时,可请人帮忙,或是在工作台上置一块海绵,将大坯体倒置其上,有了海绵保护,坯体口缘的釉药才不致受损),另一手使用平面刀片轻轻的刮去坯体底部的釉药,然后再用湿海棉将刚才刮拭的部位,擦拭干净。4、如果在上釉前,先于坯体的底部,浸上烧熔的石蜡,或用笔涂上水蜡。利用蜡、水不相溶的原理。产生防釉的作用,亦不失为防止底部有釉的一个好办法。5、一些特殊的釉,一定要用专用的土来做坯,比如开片,开片就是坯釉收缩不同步,就是釉的收缩率略大。6、烧出来的陶瓷出现釉开片现象,这是由于釉子与泥料收缩浓度不一致造成的开片,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施釉前将釉子的浓度由原来的0.6调至0.45烧出来的陶瓷色泽质地均为上乘。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已较普遍用浸釉法上釉,浸釉法上的釉层厚而均匀,1958年在南京电力学校发掘的甘露元年东吴墓出土的一对青瓷羊,就是用浸釉法上的釉,这样对陶瓷的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由于浸釉法的效率是最快的,所以此法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在现代的仿制生产中多采取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