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经营体系形 成 合作社现在已经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农户与市场的接 轨大部采用了合作组织的形式,日本几乎全部、美国、法国80%以上、 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各类农业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组织培育中,应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业龙头企 业主要在农产品加工及市场营销等环节发挥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形成政府主导、市 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良性服务机制,具体来说:围绕现代农业发 展,以现有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 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职能,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社 会化服务网络及监管体系。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五个创新
(一)内涵创新: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是农业生产社会化与分工协作推动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化分工与专业 化发展。 二是农业产业分工推动形成农业产业集群。 三是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使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 高成长状态转变,从而推动产业优化与升级。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 业融合等成为了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组织形式。
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虽道路不同,但有一定模式可循: (1)农业的机械化。(2)农业的化学化。(3)农业的一体化。(4) 农业的补贴化。
美国“石油农业”模式,高投入、高产出,不计成本和对环境的影 响,不符合我国国情。以日韩等国为代表,政府一味地对农业、农民 予以高额补贴的东方模式,导致农业陷入过度保护而缺乏竞争力的 “日韩陷阱”,也不可取。
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
二、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四化并重: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但并未能有效带 动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很滞后,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 成为党和政府优先关注的问题。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两种代表性看法:一是狭义,仅限于农业技术的进 步和变革。二是广义,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整体考虑,研究如何通 过社会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英国、日本和韩国。
二、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四化同步、 一二三产业融合。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初步实现农业现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化,但与发达国家差 距明显。
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农产品数量三项指 标超过初级实现阶段标准值。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
(一)推进土地由分散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必须适当加快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相适应。二是以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为中心,采取多种政策支持土地 流转。三是土地流转要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
(二)推进农户由兼业经营为主向专业农户(家庭农场)为主转变 首先,必须正视农户兼业这一基本事实。其次,农户兼业会引起农业 的粗放经营。最后,从宏观层次上看,即从农业现代化、专业化角度 看,兼业是不合理的,农户兼业经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作用比较有限,主要仍面临来自制 度方面的问题与困难。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二是家庭 农场与新型职业农民有待进一步培育。三是土地流转、农村金融等方 面缺乏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力政策支持。
三、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变迁
(一)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过渡期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比较公认的有“刘易斯拐点”的提法,所
谓的“拐点”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阶段,指的是人均GDP达到 1000—3000美元时间段。
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达到10达60%左右。加之,城乡差距还是比较 大,距离农村收入00美元,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这表明我 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社会转折期。但是,由于我国 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仍高和城市收入基本持 平,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基本相等,还需要较长时间。农业现代 化在我国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必然要走渐进式改革路 径。
原因一:与国际比较,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已相当高,土地单产提高空 间有限。
原因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对 农业的贡献有一个上限。
二、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政策推论二: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面临着一系列制度约束条件,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农业现代化还承担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 任务,让“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如何养活中国”等问题难以破解。
三、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变迁
(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一定模式可循
美国和日本发展模式。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进步,从有 限的农业劳动力获取最大的产量,实现方法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机 械代替部分人力,增加了劳均耕种面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土地生产 率的提升,从有限的土地中获取最大的产量,实现方法是通过改良种 子及增施化肥。
三、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变迁
(二)家庭农场是世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式 以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农场仍是农业最主要的经营单位及经营形式。 人地关系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家庭农场的规模因此不同。家庭农场 大致分为:人少地多型,如美国、加拿大,大规模农场比较普遍。人 多地少型,如日本、韩国,小农场比较常见。人地比例中等型,如法 国、德国,选择了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主要原因:规模经济不明显、难以标准化和控制、难以监督。 资源禀赋先天条件决定了我国不能走大规模土地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现 代化道路。国农业的现代化更多程度上其实是一种集约化。一个地区 的农业经营集约化,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土地集约化、技术集约化、 资本集约化、劳动力集约化等。林毅夫(2000)等研究指出劳动和资 本双重密集型的适度农户规模经营更加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技术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比重接近初级 实现阶段标准值。
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农业劳动力人均GDP、每公顷耕地农业总 产值小于初级实现阶段标准值。
二、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政策推论一: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制度或者生 产关系的创新,比农业技术进步更为重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现代 化贡献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