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信、达、雅
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
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呢?我们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1、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避免曲解原文的意思。
如:①有功绩,寻为上大夫:(因为)有功绩,不久(皇帝)加封(他)为上大夫。
②人穷则反本:人贫穷,就会追念本源。
(“穷”应译为“困顿”)那么,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国乎?
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 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比喻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 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2019/9/8
34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
他托付了。 婉指长辈去世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
宾语前置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 惑。
2019/9/8
38
6、注意固定句式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1年高考 翻译题)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019/9/8
39
七、注意点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
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 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 不堪。
信: 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
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 遗漏、不增译。
达:现就代是汉畅语达的,表即达译要文求明和白习晓惯畅,,无符语合病。
雅: 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
得体、生动、优美。
2019/9/8
2
“信”即字字落实不走样
直译
“达”即文从句顺无语病
“雅”即生动形象有文采
2019/9/8
添加宾语 24
例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 更刀,折也。
加上宾语:肉
加上宾语:骨头
2019/9/8
25
缺少一句话
例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而不至)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 (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 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文言文翻译总要求
【原文】文言文,古人之言也。
夫古文,以其时代久远,词义繁复,故难以通晓。
然古文之价值,在于其蕴含之哲理、历史、文化等,故翻译古文,实为一大难事。
翻译古文,须讲究方法,遵循规律,方能得心应手,译出古文之真谛。
兹将文言文翻译之总要求,阐述如下:【译文】文言文,是古人的语言。
那些古老的文字,因为时代久远,词义繁杂,所以很难理解。
然而,古文的价值,在于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历史、文化等,因此翻译古文,实际上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翻译古文,需要讲究方法,遵循规律,才能得心应手,准确传达古文的精髓。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总要求,具体阐述如下:一、忠实原文翻译古文,首要任务是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即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删改动。
对于原文中的生僻字、难懂词,应尽量查找出处,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二、理解原文翻译古文,必须先理解原文。
理解原文,要求翻译者具备一定的古文素养,熟悉古文中的语法、修辞、修辞手法等。
只有深入理解原文,才能准确把握原文的内涵,从而进行翻译。
三、遵循规律翻译古文,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古文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
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表达流畅;雅,即语言优美。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力求做到这三个原则的统一。
四、注意语境翻译古文,要注意语境。
语境是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因素,翻译者要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
同时,要注意古文中的一些特定表达方式,如借代、夸张、双关等,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五、尊重文化差异翻译古文,要尊重文化差异。
古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要结合现代语境,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六、提高翻译技巧翻译古文,需要不断提高翻译技巧。
翻译者要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注释等。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翻译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2018-02-27 21:32:48)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 1.对译 . •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 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 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 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例如: 原文: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 译文: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 漏译 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 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 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 4.删减 . •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 增补”相反, 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 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 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 到这种情况, 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 头往地上撞罢了。 头往地上撞罢了。
高考古文翻译复习
调——调整法。特殊句式的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实际操作:对、换、调、留、增、删
留——保留法。翻译时保留一些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词 (如年号、官名、专业术语、特定称谓)
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译:郯子这些人 ,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 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呢!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4.(王湛与王济)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 叹不能测。
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 没听说过,感叹(王湛)深不可测。
2.其牧守(太守)稍薄,则又移居, 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 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3.后(周顗)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 其情,亦未加黜责。
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 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4.(马文升)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实际操作:对、换、调、留、增、删
对——对译法。译文对应原文,遵照原文句式翻译, 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
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换——替换法。翻译时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汉语词汇
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我如果不是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内行人讥笑。
饶州神童文言文翻译启示
昔者,饶州之地,英才辈出,其中神童者,尤为世人所瞩目。
神童者,年幼而才智过人,能通晓古今,博古通今,其文辞亦颇见高远。
然文言文,奥妙难解,非通晓古文者,难以领会其妙。
故今日特以此文,阐述饶州神童文言文翻译之启示,以启迪后学。
饶州神童,幼时即聪颖异常,博览群书,涉猎甚广。
及长,能熟读《诗经》、《尚书》等古典名著,对《左传》、《史记》等史书亦能通晓大意。
其文言文翻译,颇有独到之处,今试举数例,以见一斑。
一、信、达、雅神童文言文翻译,首重“信”。
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不随意增删,不歪曲原意。
如《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神童翻译为:“青青衣领,我心悠然。
”此翻译忠实于原文,既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又易于现代人理解。
其次为“达”,即翻译要通顺,易于理解。
如《史记》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句,神童翻译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心惶惶。
”此翻译既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又使现代人易于理解。
最后为“雅”,即翻译要文雅,符合文言文的风格。
如《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之句,神童翻译为:“关关和鸣,雎鸠于洲。
”此翻译既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又符合文言文的风格。
二、注重语境,灵活翻译神童文言文翻译,注重语境,善于灵活翻译。
如《左传》中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句,神童翻译为:“十年生育,十年教诲。
”此翻译根据语境,将“生聚”改为“生育”,将“教训”改为“教诲”,使翻译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增强翻译效果神童文言文翻译,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如《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神童翻译为:“青青衣领,我心悠悠,如流水潺潺。
”此翻译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我心悠悠”比作“流水潺潺”,使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四、注重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精神神童文言文翻译,注重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精神。
如《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神童翻译为:“高山仰止,景行如止。
”此翻译既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又彰显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精神。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一、翻译要求:(1)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3)雅:语言优美。
二、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翻译考点: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义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议词等)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四、翻译步骤:(1)审:审清踩分点,即两类考点。
(2)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3)连:按现代汉语语法的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抄在答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翻译方法:(1)对:即对译法。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灭亡。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字的翻译1. 请略陈固陋。
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瑟鄙陋(的意见)2.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使大国之间的交往呢?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求学问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并谨慎的选取它。
(2)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译相同的专有名词(地名,人名等;年号…)(3)换:即替换法。
(4)删:即删减法,包括发语词、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停顿…例:师道之不传也久已。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之”、“也”删掉)(5)补:即增补法,原句中的省略,古今用词的不同。
1.单音节实词对译成双音节实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变更你的差役,回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个更快乐?”…3.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6)调:即调位法,包括:主谓倒置等六、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方法
基本方法: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 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 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 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 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 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 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 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 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忽有庞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忽有庞 然大物”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 然大物”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 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 如:《论语十则》中的“曾子”、“子贡”、“由” 论语十则》中的“曾子” 子贡” 等不用翻译。 等不用翻译。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 见贤思齐焉” 是语气助词, 例如:“见贤思齐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 本句的意思就是“ 译,本句的意思就是“看到贤能的人要向他看 ”“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 则或千或百, 是知也” 齐。”“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是知也”, “也”字不用翻译。 字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信达雅原则
盖自汉魏以降,文言文盛行于世,其文辞雅丽,意蕴深远,然于今之学子,多有难以通解者。
是以,翻译文言文,实为沟通古今、传承文化之桥梁。
然翻译之道,非易事也。
古有“信、达、雅”三字诀,今试论之。
信,翻译之根本也。
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增不减,不歪曲,不臆测。
夫文言文者,字词简练,句式严谨,其意蕴往往蕴含于字里行间。
故翻译时,须细嚼慢咽,潜心揣摩,力求把握原文之神韵。
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为现代汉语,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此译法忠于原文,既保留了古文之韵味,又使今人易于理解。
达,翻译之途径也。
所谓达,即表达流畅,易于理解。
文言文虽典雅,然其用词、句式与现代汉语多有差异。
翻译时,需巧妙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起来顺口,易于理解。
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译为现代汉语,可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此译法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使现代读者易于接受。
雅,翻译之极致也。
所谓雅,即文采飞扬,富有韵味。
文言文之美,在于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
翻译时,应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汉语之美,使之更具文采。
如《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译为现代汉语,可作“桃花盛开,艳丽动人”。
此译法既传达了原文之美,又使译文更具艺术感染力。
然信、达、雅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
翻译文言文,当以信为本,力求忠实于原文;以达为桥梁,使译文流畅易懂;以雅为追求,提升译文之艺术价值。
兹举数例,以明其理。
例一:《史记·屈原列传》中“吾闻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译为“我听说,好的药虽然苦,但对病有益;忠言虽然逆耳,但对行为有益。
”此译法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流畅易懂。
例二:《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师出以律,否,则禽之。
”译为“军队出征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会被敌人俘虏。
”此译法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富有韵味。
例三:《战国策·齐策四》中“鸡鸣狗吠,是闻也;izable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高考古文翻译注意的“三步”
原: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
译:已经到,高祖赞赏他清廉高洁,非常以礼相待认为奇特,每次朝见,还请求繁忙
原为:职自效。
译:工作自己证明。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対译的形式。
上面所说的“三步”,我们是力求把古今结合起考虑,这样做起高考翻译也许会更有效些。
下面举一些高考的言翻译的练习
第一步是“补满”。所谓“补满”就是把古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我们知道古崇尚简洁,言简意赅,且古中省略是常态,这就是我们在学古中很不适应的一个方面;我们要翻译就首先把它“补满”,补充完整这些省略的内容,让这个“漏洞百出”的古句子和我们现代汉语一样的语法、句式,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操作了。一般说古中省略的有主语、介词、姓氏、宾语等,有时也省略谓语。括号内的内容为补充的内容。
高考古文翻译注意的“三步”
古翻译是高的难度。可以这样说,古翻译做不好,说明考生的古能力相对较差。在高考中古翻译的要求是三个字“信”“达”“雅”,也就是,忠实于原,语言要流畅,而且要富于采。一般说考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有关古翻译这个方面的复习方法有很多,有“增、减、删、移、调、补”等“口诀法”,有“分类対译法”等,虽然是言之凿凿,但学生还是“难求深解”,达不到高考的要求。
09年海南卷
(城)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朱)昭以智补(城墙)御(敌兵),(策)皆合法,然(势)不可复支。
09年广东卷
(献太后)语(李)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今子)殆过矣。
上面的句子我们“补满”之后再看,就和我们现代的句子一模一样了,后面我们要做的只是后面要讲的“対译”就好了。
第二步是“明句”。我们把省略的内容“补满”还不够,因为古中很多的句子和我们现代汉语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是要明晓这些句式。
文言文翻译训练(作业)1
翻译练习21
翻译练习8
•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 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 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 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 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 之时,则虎不敢食,无足怪者。 (选自苏辙 《孟德传》)
翻译练习9 •
翻译练习19
• 罗可性度宽宏,词学赡丽。(1)尝预乡荐,见黜 于礼部,遂慨然不复有进取意,以疏放自适。人 有窃刈其园中蔬者,可适见,因蹑足伏草间避之, 以俟其去。(2)又有攘其鸡者,可携索就之,其 人惭悚服罪。可执其手曰:“与子幸同闾里,不 能烹鸡以待子,我诚自愧。”(选自范正敏《遯 斋闲览》)
翻译练习20
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颢 弟颐,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 安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 “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 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 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1)病,不往 省视,乃视戏乎?”遣归郑氏。 (选自《资治 通鉴》)
2009.4
翻译注意事项
1、做题时开动脑筋,头脑清晰,有自信。
2、根据前后语境推词义(实词、虚词)。
3、根据所学,学以致用。
古文翻译:信、达、雅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翻译练习1
1、将下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 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而见逐于君,鲍叔不以 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 多鲍叔能知人也。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信、达、雅
信、达、雅
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任务可谓繁重而复杂。
在进行古文翻译时,需要兼顾三个重要因素:信、达、雅。
信指的是翻译的准确性,即忠实还原原文的意思;达则强调翻译的流畅度,使译文易于理解;雅则要求翻译的文雅优美,使译文具有文学价值。
古文翻译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通常采用了独特而古雅的表达方式,包含了丰富的典故、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为了做好古文的翻译工作,翻译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追求准确性的同时,翻译者应当注重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读者的背景知识,进行适当的注释和解释。
古文中常出现的典故和古代用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障碍。
翻译者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较为复杂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形式。
此外,翻译过程中的雅不容忽视。
古代文学作品的确是一种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韵味。
为了让译文仍然保留原文的美感,在翻译时要力图保持原作的文雅风格和诗意。
这就需要翻译者不仅仅精通文字,更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运用合适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综上所述,古文翻译既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艺术创作。
在翻译
过程中,翻译者应当兼顾信、达、雅三个方面,力求将原文的意思准
确传达给读者,同时使译文流畅易懂,并保持原作的文雅风格和诗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文翻译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
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
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
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
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但这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的正确方法。
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
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全昌波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
2、运用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与内容:下面我们以高中教材课文片断为范例,一起来学习理解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忠实、通顺、美好)。
▲信,即“忠信、忠实”,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翻译要正确无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注意通假字,注意偏义复词,注意一词多义,最忌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文言文词语的释译要做到“信”,一是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敲,使词语的解释恰切入理;二是多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寻求释译的依据。
信的要求是考试起码要求,平时在做题时要注意“采分字词”。
▲达,即“通顺、流畅”,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文从字顺。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把简要的语句中省略的字眼补出来,而后译。
二是要把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语序调整,使之翻译起来“顺溜”。
三、对于某些文言语句的翻译须用“被字句”、“把字眼”来译。
达的要求是考试的另一要求,平时我们做题后,要读一下自己译出来的句子,看是不是病句,句子通了没有。
首先要力求自己译的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
▲雅,即“优雅、美好”,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这也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
文言文翻译既要做到“信”,“达”,又要保持原文的文辞美,音韵美,即做到“雅”。
例文: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
《谏太宗十思疏》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八字: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古文的翻译学习古代汉语专题的基本目的是提升阅读古文的水平。
所谓阅读水平,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水平,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水平的最好方法。
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就是理解文章、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字、词、句等问题的过程。
提升古文翻译水平的途径,从根本上说,当然是多读、多译,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语。
但因为时代的变化,今人都要依靠各种工具书来阅读古文。
所以,在初学阶段,掌握古文翻译的方法,尤其是利用工具书翻译古文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从理论上说古文直译的方法并不复杂,所以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使用直译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对于减少和避免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明确做翻译练习的目的——做翻译练习的目的主要是掌握翻译方法,这对于解答考试中古文翻译的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期末复习指导》和辅导栏目都列了一些练习题。
注意:综合性的练习供学习中择要练习。
专书型的练习供教师参考。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使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今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例如: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谤》)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
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
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翻译----信、达、雅-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近代着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 信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
2 达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
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
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例如:《战国策·赵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有的人把这句话译成:“鄂侯争这件事很急、辩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
”这个译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为它对每个词的翻译和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没有做到“达”,因为译文在表达上还不很规范。
“争之急”、“辨之疾”中的“争”、“辨”是动词谓语,“之”是宾语,“急”、“疾”是补语。
这种句型,翻译时最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争之急、辨之疾”是同义复用,可合在一起译成“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
“脯”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故脯鄂侯”应译成“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3 雅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
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三、翻译的具体方法古文今译的情况极其复杂,这儿仅从如何处理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角度,谈一些基本方法。
1 紧扣原文字词,努力做到使原文中每一个字词(特别是实词)都在在中得到落实,尽可能地不要漏译。
凡能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的地方,应尽量按原文句式对译。
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欤”【一:这样看来,进朝当官也忧愁,退居江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二:当官也忧愁,下野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一做到了字字落实,对应翻译;二漏译了“是”、“然”和“欤”,明显失当。
又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一:先前,我曾经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里,陪伴外朝的官吏发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
】(注意:“常”通“尝”。
)【二:以前,我也曾经当过官,在朝廷上发表过一些小小的议论。
】一紧扣了原文字句,一一对应加以翻译,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二的理解正确,但没有紧扣字词翻译,原文的语意未能全面表达。
再如:《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君子讨厌那种回避说“想做某件事”却必定要为那件事找个托辞的态度。
】【二:君子讨厌那种人,他们想做某件事,不公开说“想做”,却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借口。
】一紧扣原文字句,字字落实地译成了现代汉语;二是意译,因而原文中有的词在中不落实。
2 古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经常省略,在在中要根据“表达通畅明白”的要求,予以补足。
有时,还要根据表达的要求,适当地在中添加一些词语。
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一:桃花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上酒、杀了鸡、做好饭招待他。
】【译文二:看见了捕鱼的人,就很奇怪,问来的地方。
全都回答了他们。
就邀请回家,摆酒、杀鸡、做饭。
】译文一根据上下文意,补足了省略的成分,表意清楚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律。
译文二死扣原文字句,虽然做到了字字落实,但由于未能补出省略了的成分,因而表意不够清楚。
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译文一:齐国的使臣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来,孙膑就用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臣,向他进行游说。
齐国使臣认为孙膑有杰出的才能,就偷偷地载了他,和他一起回到齐国。
】【译文二:齐国的使臣到大梁来,孙膑就以受刑犯人秘密拜见,游说齐使。
齐使认为有特殊才能,偷偷车载一起回齐国。
】译文一补足了原文省略的成分,并根据现代的表达习惯,把“说齐使”译成“向他进行游说”(如译成“游说齐国使臣”也可以。
但由于前面的译文是“秘密拜见齐国使臣”,所以改译成“向他进行游说”更好);还在“以刑徒”的译文中添加“的身份”,使表达更通顺。
译文二由于完全照字面直译,未能添补适当的词语,显得生涩。
再如:《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NFDEE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译文:到郑庄公继承王位(做了国君),姜氏就替他(指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宜给他,)其他地方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在这段译文中,由于添加了一些词语(加点处),就使上下文意、逻辑关系显得明确;如果把加点的词语全都拿掉,则译文在表意方面就差得多。
3有些古汉语词句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说法,无法一字一字地对应翻译,或照字面翻译后显得呆滞生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其大意。
例如: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译文:当我从心中取出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认识,而把它们倾注到手上写成文章时,我只是务必排除世人用惯了的陈词滥语,那真是极其艰难的事啊!】“戛戛乎”即“戛戛然”,形容词,用以表现韩愈写文章时,为了排除陈言、力求创新而冥思苦索、绞尽脑汁、极其艰难的样子。
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同它对应的词,因此只能意译“戛戛乎其难哉”一句,通过程度副词“极其”表现其难。
又如:《战国策·赵策》:“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GD799之。
’” 【译文: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
虽然他(舒祺)年纪小,我还是希望在自己死前把他托付给您。
”】“填沟壑”是古人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自己死后无人理葬,尸体被扔到山沟里。
如果这句话照字面直译成“我希望趁自己还没有填山沟就把他GD799付给你”,就令人费解,不如以“死”意译。
再如: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一: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不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谁掌握了知识道理,谁就可以作老师。
】【二: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一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按大意翻译,显得明白易懂;二把这句话照字面硬译,就显得呆板费解。
4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和句式,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来表述。
①主谓倒装句,一般译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句型。
例如:《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老百姓说我吝啬真是太合适了!】②宾语前置句,一般译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形式。
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缚者曷为者也”(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那个被捆缚的人是干什么的】《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你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您如果使用武力,(那么,)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没有用它们的地方。
】《左传·宣公二年》:“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否定句中用“莫”,代词宾语前置。
)【:赵盾正要(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说:“您劝谏君王如果谏言不被他采纳,就没有人跟着接替您了。
”】《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动词的宾语前置,用“是”复指)【: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动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父母亲只是担忧他生病。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介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刘康公是由我国穆姬所生的。
】③某些作补语的介词结构,要译成状语。
例如:《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表工具) 【: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字叫蒙鸠,它们用羽毛制建窝巢,而用毛发来编织它。
】《左传·僖公五年》:“师还,馆于虞。
”(表地点)【:晋国军队返回,在虞国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