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重点内容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中药炮制学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和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 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的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
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
血余煅炭后能止血。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多出X型题。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一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如:川乌、草乌等.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中药炮制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炮制的条件、害虫繁殖条件
发酵法温度…………30-37℃,PH4~7.6
发芽法温度…………18-25℃
制马钱子最佳温度…………230~240℃,3~4min
煅制枯矾最佳温度…………180~260℃
煅血余炭最佳温度…………350℃
火单杏仁……………………10 倍沸水,5min
药物贮存温度………15-20℃
二、炮制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 应用辅料 净选加工 饮片切制
炒法 辅料炒 清炒 炙法
煅法 蒸法 火单法 煮法
三、炮制工艺: 麸炒 红娘子 制马钱子 醋乳香 盐知母
蜜黄芪 盐车前子 酒酥蛤蚧 炙的两种工艺 枯矾
煅自然铜 血余炭 蒸黄芩 制首乌 制川乌
四、注意事项: 清炒 炒炭 麸炒
砂炒 酒炙 醋炙
明煅 煅淬 扣锅煅法
火单法 发芽法 西瓜霜 巴豆霜 水飞法
火单法 发芽法 去油制霜
六神曲 巴豆霜 西瓜霜 雄黄粉 朱砂粉 竹沥
六、炮制作用: 牛蒡子 决明子 芥子 苍耳子 莱菔子 王不留行 山楂、川楝子 栀子 槟榔 干姜 白茅根 荆芥 槐花 蒲黄 枳壳 苍术 白术 山药 斑蝥 党参 鳖甲 龟甲 鸡内金 穿山甲
骨碎补 马钱子 阿胶 黄狗肾 水蛭 大黄 白芍 丹参 黄连 乌梢蛇 当归 柴胡 香附 延胡索 甘遂、大戟、商陆 乳香 艾叶 知母 黄柏 泽泻 车前子 巴戟天 益智仁 杜仲
2
何首乌 黄芩 地黄 女贞子 山茱萸 五味子 珍珠 川乌 远志 苦杏仁 半夏天南星 白附子 六神曲 淡豆豉 麦芽 巴豆 柏子仁 西瓜霜 肉豆蔻 诃子 木香 芒硝 朱砂 竹沥
蒸黄芩杀酶保苷 火单苦杏仁杀酶保苷 水飞朱砂降毒
巴豆含脂肪油………………………18-20%
饮片规格 极薄片的规格要求是……… 0.5mm 薄片的规格要求是……… 1-2mm 厚片的规格要求是……… 2-4mm 细丝的规格要求是……… 2-3mm 宽丝的规格要求是……… 5-10mm 段的规格要求是…………10-15mm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来进行。
历史上,中药炮制有不同的称呼,如《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修事指南》等。
分类法主要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的制则包括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和相喜为制。
此外,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药炮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脉来进行,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同时,炮制还可以通过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来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溶媒、易溶于水、易水解和防酶解。
同时,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如少用醋炮制。
在饮片切制前,药材需要进行软化处理,以便切片更加均匀。
软化的要求如下:1)药材应选用新鲜、质地较硬的品种。
2)软化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切片效果。
3)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和水量的控制,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4)软化后的药材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保存。
15.切片的要求:1)切片应均匀,大小适中,厚度一致。
2)切片应避免损伤药材的有效成分。
3)切片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霉变。
4)切片应按照药材的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类和包装。
1)软硬适度是指药材的硬度与合水率成反比关系,规定了药材的平均合水率。
药材软化需要控制含水率,以避免因水而伤害其药性。
2)药透水尽是指药材在适当水处理后,药材内部各部分水分的渗透速度为零,即各个部分的含水量相同。
15.片1)按厚度分类:极薄片为0.5mm以下,薄片为1~2mm,厚片为2~4mm。
2)按照片类型分类:顶片又称顶头片,斜片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特点为个细、质地坚硬,直片又称顺刀片,特点为个粗、质地疏松,刨片又称压片。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中药炮制的概述1.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药效:炮制过程中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增加药物疗效。
-增加安全性:去除有毒成分,减轻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方便使用:炮制药材可以降低药材的料性,方便制剂的制备和用药。
2.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原则-干炒:用火烘干药材,强调药材的燥热性质,增加药效。
-炙炒:用火烘烤药材,重视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功效。
-煅炼:用火炼烧药材,加大药材的温燥性质,增加药效。
-焙烧:用火反复烘烤药材,突出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药效。
-酒制:用酒浸泡药材,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提高疗效。
第二部分:中药炮制的药材分类与特点1.干炒类药材-代表药材:干姜、生姜、细辛、五味子等。
-特点:能温阳散寒、解表发汗、化痰止咳等作用。
2.炙炒类药材-代表药材: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等。
-特点:能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提升阳气等作用。
3.煅炼类药材-代表药材:赭石、雄黄、砂糖、龙骨等。
-特点:能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软堵散结等作用。
4.焙烧类药材-代表药材:炙甘草、炙白术、炙麦芽、炙黄芪等。
-特点:能温里行气、补脾和胃、固表止汗等作用。
5.酒制类药材-代表药材:当归、白芍、酒芩、熟地黄等。
-特点:能活血调经、益气补血、滋阴补肾等作用。
第三部分:炮制过程中的特性变化1.总论-性味变化:通过炮制过程,药材的性味可由寒凉转为温燥,或由寒凉转为温和。
-药效变化:药材的药效可以得到增强、减轻或改变。
2.中药炮制的化学变化-火力引发的化学反应:干炒、炙炒、煅炼和焙烧过程中,热量可以引发药材内部的化学反应,改变药材的物质组成。
-酒精提取的化学反应:酒制过程中,酒精可以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3.中药炮制的理化变化-药材的颜色、形态和气味等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颜色由原来的黄色转为黑色,气味由原来的刺鼻变为芳香。
以上是中药炮制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中药炮制是指将天然药材处理成能够更好应用的药物形态的加工过程。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掌握好中药炮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中药炮制的复习重点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中药炮制的含义及目的;2.中药炮制与现代制剂炮制的区别;3.中药炮制的意义。
二、常用中药炮制方法1.炒制法:常用于制药和药膳烹调中;2.炙制法:常用于炙烤和灌肠等;3.焙制法:常用于提高药材质量和药用价值;4.酒制法:常用于增强药性和药味,提高疗效;5.曝晒法:常用于增加药材保存时间,提高药性。
三、常见中药炮制技巧1.调整火候:根据药材特性和要求,掌握好炮制的火候和时间;2.炒制的炒、炙制的炙、焙制的焙、酒制的浸渍时间及浸渍液浓度等;3.技巧小窍门:如炒制时要掌握好火候,防止过火炒糊;炙制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焙制时要掌握好火力调整等。
四、炮制后的药材性质变化1.体积变化:炮制后药材体积变化的原因及结果;2.颜色变化:炮制后药材颜色变化的原因及结果;3.气味变化:炮制后药材气味的变化情况及原因;4.药性变化:炮制后药材药性和药效的变化。
五、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1.选材质量控制:从原材料选择、种类和产地等方面进行控制;2.工艺质量控制:掌握好炮制的方法和技巧,确保炮制的质量;3.药材炮制后的质量检验:通过外观、色、味、气味等进行质量检验;4.炮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六、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1.药材炮制前的处理:包括清洗、晾干等;2.不同药材的炮制方法和要求;3.加热方式的选择:根据药材特性选择炒制、炙制、焙制等加热方式;4.温度和时间的掌握:根据药材特性和要求,掌握好炮制的温度和时间;5.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炮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炮制的方法和时间。
七、中药炮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微波炮制:利用微波技术进行药材炮制;2.超声炮制:利用超声波技术进行药材炮制;3.激光炮制: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药材炮制;4.生物技术炮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药材炮制。
中药炮制重点
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包括净制、切制、炮炙三部分内容。
(一个理论、一个性质、三个要求)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1.雷公炮炙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作者雷敩2.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所著,第二部中药炮制专著,提出“雷公炮制十七法”,即为“炮、”3.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第三节分类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药物来源及部位分类法四、三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五、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以工艺为纲,以辅料为目的分类。
特点:1.体现了中药炮制工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2.便于叙述辅料对药物所起的作用,是中药炮制分类方法共性和个性的融合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第一节传统制药原则和制药作用中药炮制的目的就是增效减毒。
炮制的总原则:制其太过,扶其不足传统的制药具体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传统的制药作用归纳为: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例: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
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
例:蜜炙黄芪可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例:生姜能杀半夏、天南星毒。
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是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第三章炮制对药物的影响第一节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四、炮制对中药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毒性的影响是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分为以下3个方面:1.使毒性成分发生变化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3.加入辅料具解毒作用第四章常用辅料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使用的具有辅助主药达到炮制目的的附加物料。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中药炮制的概念和意义1.1 中药炮制的定义1.2 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1.3 中药炮制的意义和作用二、中药炮制的原则和方法2.1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2.2 中药炮制的方法分类2.2.1 煎煮类方法2.2.2 蒸制类方法2.2.3 炒炸类方法2.2.4 水洗类方法2.2.5 气蒸类方法三、中药炮制中的关键技术3.1 温度控制技术3.1.1 煎煮温度控制3.1.2 蒸制温度控制3.1.3 炒炸温度控制3.1.4 水洗温度控制3.1.5 气蒸温度控制3.2 时间控制技术3.2.1 煎煮时间控制3.2.2 蒸制时间控制3.2.3 炒炸时间控制3.2.4 水洗时间控制3.2.5 气蒸时间控制3.3 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3.3.1 中药炮制研究方法3.3.2 中药炮制质量控制四、中药炮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炮制工艺不当引起的问题4.1.1 煎煮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2 蒸制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3 炒炸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4 水洗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5 气蒸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2 中药材质量问题及炮制对质量的影响4.2.1 质量问题分析4.2.2 炮制对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方法五、中药炮制的发展和前景展望5.1 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历程5.2 中药炮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5.3 中药炮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上是对中药炮制学重点的总结,从概念、原则、方法、关键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法、质量控制以及发展与前景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掌握中药炮制学的知识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炮制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炮制复习第一章炮制绪论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
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和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种中药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2.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方法:净制、切制、炮炙)五类分类法:三类 + 修制、其他制法六类分类法:五类+切制3.本草学分类法:药用部位(根、茎、叶)…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炒、炙法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制则: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相畏为制:指用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其毒副作用。
如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炮制,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加商品价值,如酒蒸紫河车,去除气味。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医炮制知识点总结
中医炮制知识点总结中医炮制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中药饮片经过一定的加工方法,使其适宜于不同的应用要求的过程。
炮制包括加工、处理、配伍、包衣等环节,是中药加工的重要环节。
一、中药加工的基本要求1.遵循“四气”理论中药加工的基本要求是符合“四气”理论,即寒、热、温、凉等不同性质的药物应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加工炮制。
其中,寒性药物应进行炮制、温化,消除药物的药性寒凉性;热性药物应进行炮制处理、温化,消除药物的毒性;温性药物应进行炮制处理、温化,增加药物的药效;凉性药物应进行炮制处理、温化,增加药物的药效。
2.保持药量稳定在炮制过程中,需保持药量稳定,避免药物的有效成分丢失或者过多,影响疗效。
3.加工均匀加工过程应均匀细致,确保药物各部分均匀受热,不致糊化、烧焦。
4.去杂、洗净在加工前要对药材进行去杂、洗净,以保证加工后的药物的质量。
二、中药炮制的加工方法1.烘干烘干是炮制过程的基础步骤,通过烘干可以去掉水分,保护或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其药效。
2.炒制炒制是一种重要的炮制方法,通过炒制可以使药物产生变化,提高其功效,去除或减轻药材的不良反应。
炒制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药效。
3.煅制煅制是将药材置于高温下进行煅炼处理的方法。
煅制可以使药材产生变化,改变药性,增强功效。
4.酸制酸制是指将药材浸泡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处理的方法,通过改变药物成分,增强其药效。
5.热炒热炒是指在高温下将药材进行炒制,增强其功效,去除或减轻药材的不良反应。
6.水煎水煎是使用水煎煮药材,提取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加工成中药饮片的过程。
7.同伴加味同伴加味是指在炮制过程中将几种药物进行加工匹配,以达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
8.配伍配伍是指将不同药物进行配合使用,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三、中药炮制的工艺1.草药材的加工一般情况下,草药材的加工可以采用烘烤、晒干、炒制等方法,保持药材的色、香、味等物理性质。
2.药物的炮制药物的炮制是指对中药饮片进行一定的温湿加工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增强其疗效。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删减版.
上篇总论1.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求,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2.饮片是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3.中药炮制的发展:①《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②《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③《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④《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物的炮制更多的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联系⑤《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载“诸药毒救解方”。
对后世炮制提供基础依据⑥《本草经集注》梁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总结,陶弘景所著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⑦《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⑧《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所著我国最早的临床使用百科全书⑨《新修本草》由唐代肃静等主持编写世界最早药典,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作为法定内容⑩《太平圣惠方》不仅记载大量炮制内容,还始载乳制法(11)《本草蒙筌》陈嘉谟,第一次系统概括辅料炮制原则(12)《本草纲目》我国古代最大型药学著作,专门列出“修治”-----“炮制”(13)《炮炙大法》缪希雍,是继《雷公炮炙法》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炮制法归纳为雷公炮制十七法(14)《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炮制专著4.法规:国家标准《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省级规范标准《中药饮片标准质量通则》5.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中药炮制的制药原则即制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相喜为制6.中药炮制方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7.中药炮制生熟理论:生泄熟补、生峻熟缓、生行熟止、生升熟降、生降熟升8.中药炮制对药性影响(1)四气五味影响:①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如苦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辛温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②增强药物不足指性味③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doc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
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中药炮制学重点
名解1.中药炮制学: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2.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类药物,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3.饮片:狭义—切制成的片、丝、段、块等形饮片状的中药。
广义—中医理论指导下,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生产中成药用的中药.包括霜、油、片、丝、段、块4.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炮制药物,以增强药效。
5.看水性: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6.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趁热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液)中浸淬,使之酥脆7.火候: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是药物受热程度、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即指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炮制的质量要求。
8.炒炭存性:炒炭时只能是药物外部碳化,内部人保留其固有的气味,花、叶全草类药物仍可清晰辨别其原型,且勿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9.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霉变品、虫蛀品及灰屑等,使药物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处理方法。
10.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其他:1.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成书年代及作者《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医方书《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约五世纪)《新修本草》(唐·苏敬,公元659 年)《本草蒙筌》(明•陈嘉谟,1566年)《炮炙大法》(明·缪希雍,1622年)2.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探讨炮制原理研究中药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的原理等。
3.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4.a.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那几方面?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对升降沉浮的影响;对归经的影响;对中药毒性的影响b.炮制对药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加热处理,水处理和辅料处理)5.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三例说明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马钱子、苍耳子、川乌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密炙麻黄、酒炙黄连、大黄酒炙三、增强药物疗效:王不流行、杜仲盐炙、醋制柴胡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酒大黄、炒莱菔子五、改变药物作用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砂仁盐制、醋制柴胡六、便于调剂和制剂:当归片、麻黄段、厚朴丝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蒸桑螵蛸、黄芩、天麻八、矫臭矫味,利于服用:紫河车、乳香、刺猬皮九、制备新药:血余炭6.a)中药常用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液体辅料固体辅料b)对含生物碱的中药常用哪些辅料炮制------酒、醋等7.”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一话是谁提出的(陈嘉谟)8.归纳“雷公炮制十七法“的作者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晒)、曝、露。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1. 药材的采集中药材采集是中药炮制学的第一步,是中药制品加工的起点。
药材的采集应该选择在药用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通常是春季、夏季或秋季。
采收的时间应该避开阴雨天气和露水时间,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
在采收过程中,应该选择成熟的药材,避免采收过期或未成熟的药材。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应该避免损伤药材的根、茎、叶和花,防止对药材的质量造成影响。
2. 药材的鉴别药材的鉴别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中药品质的前提条件。
药材的鉴别应该从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别,同时应该结合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保存状态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鉴别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鉴别方法,而是应该采用多种鉴别方法相互印证,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3. 药材的贮藏药材的贮藏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中药品质的关键环节。
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应该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避潮的环境条件。
同时,应该防止虫蛀、发霉、霉变等现象的产生,保证药材的长期保存。
在贮藏过程中,应该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除已经有虫蛀、霉变的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4. 药材的加工药材的加工是中药炮制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将采集的生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使之适宜于中药制品的炮制加工。
药材的加工可以包括粉碎、碾磨、切片、研磨、蒸煮等过程,具体的加工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进行选择。
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工的力度、时间、温度等因素,以确保加工的过程不会对药材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5. 药材的炮制药材的炮制是中药炮制学中的核心环节,是将加工好的药材进行配比、炮制加工,加工成成品中药制品。
炮制的方法根据具体的中药制剂和药材的性质进行选择,通常包括炖煮、水煎、蒸馏等方法。
在炮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炮制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中药制品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中药炮制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别、贮藏、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中药炮制学的概述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是指对于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提取等过程,使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其目的是改变中药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增强其药效,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炮制过程包括曝晒、清洗、切割、蒸煮、浸泡等环节。
二、中药材的基本处理方法1.曝晒:将新鲜采摘的中草药晾晒至干燥状态,以便长期保存。
2.清洗:将采摘回来的中草药进行清洗,去除表面附着物。
3.切割: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按一定规格切成小块或者细粉末。
4.蒸煮: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放入锅内加水蒸煮一段时间,以便使其软化并释放出有效成分。
5.浸泡: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放入液体(如酒精)内浸泡一段时间,以便提取出有效成分。
三、中药炮制的分类1.炮制:将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蒸煮、酒浸、盐渍等。
2.制剂:将中草药经过特定的工艺加工成为颗粒、片剂、丸剂等。
3.熟地:将中草药用火进行烘干,使其颜色变红,并增强其滋补作用。
四、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1.酒浸法: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浸泡在白酒或黄酒中,以便提取出有效成分。
2.蜜丸法:将干燥后的中草药与蜂蜜混合搓揉成团,再晾晒至干燥状态。
3.盐渍法: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放入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便去除杂质和异味。
4.清水洗净法: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晾晒至干。
五、常见的中药材及其炮制方法1.人参:野山参需先曝晒至八九成干后再切片,红参需用清水浸泡至软后再切片,白参则需直接切片。
2.黄芪:野黄芪需先曝晒至八九成干后再切片,栽培黄芪则需先用清水浸泡至软后再切片。
3.当归:需要先将其切成小块或细粉末,然后用酒浸泡一段时间。
4.熟地:将新鲜熟地洗净后,晾晒至八九成干状态,然后放入锅中烘烤。
六、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1.不同的中药材需要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工艺。
2.在进行中药炮制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3.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以免影响药效。
4.存放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七、中药炮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通过中药炮制可以使中草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且可以提高其口感和易服性。
自己整理中药炮制重点
第一章炮制绪论第一节:概述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修合、治削等。
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炮制的古今含义----古代;制药总称近代;单味药的加工制备广义;原药材,炮炙品。
狭义;净药材,炮炙品。
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炮炙包括的内容—————原药材————净药材————饮片(生片)汤剂配方——炮炙品(熟片)——中成药制剂中药炮制学任务——①、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③、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医疗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并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治削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书名用炮炙,正文多用修事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修制“合度提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的起源——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③、酒的发明和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中药炮制的发展——①、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五十二病方》记录炮制内容最早的一本书“止出血者播发“”取商牢渍醋中“《黄帝内经》注意到了有毒药物的炮制。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专著“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总结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原则奠定中药学理论基础。
对药物采收加工产地真伪鉴别有概括。
载药365钟分上中下三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单选(20*2)、多选(20*2)、填空(10*1)、名解(5*2)、简答(4*5)、论述(10*2)第一章炮制绪论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机理2.改进炮制工艺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种中药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2.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方法:净制、切制、炮炙)五类分类法:三类 + 修制、其他制法3.药用部位分类法:药用部位(根、茎、叶)…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炒、炙法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制则: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相畏为制:指用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其毒副作用。
如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制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3)增强药物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6)便于调剂和制剂。
(7)净洁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8)利于服用。
炮制是对哪些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生物碱类、苷类、挥发油类、鞣质类、有机酸类、、油脂类、树脂类、蛋白质、氨基酸类、糖类、无机化合物类,重点掌握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苷类、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第四章中药炮制常用辅料中药炮制辅料是指除主药以外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液体辅料:(一)酒性味功效:甘、辛、大热,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炮制作用: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强疗效,起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黄连,大黄,当归等。
(二)醋性味功效:酸、苦、温,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炮制作用:增加溶解度,提高疗效;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散瘀、疏肝止痛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矫臭矫味杀菌防腐,应用:柴胡、延胡索、莪术等。
(三)蜂蜜性味功效:甘平,生则偏凉,熟则偏温,能补中润燥、解毒、缓急止痛,矫味矫臭。
炮制作用:起协同作用,增强润肺止咳(蜜冬花)、补脾益气作用(蜜黄芪)、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应用:甘草、麻黄、百部等。
(四)食盐水性味功效:咸寒,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引药下行、解毒防腐、矫味。
炮制作用:改变药物性能,引药入肾,增强疗效。
应用:杜仲、巴戟天、砂仁等(五)生姜汁性咬功效:辛温,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解毒;炮制作用:抑制药物寒凉之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等。
应用:厚朴、半夏等(六)甘草汁性味功效:甘平。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溶。
应用:远志、半夏、吴茱萸等。
(七)黑豆汁性味功效:甘平。
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炮制作用:增强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功效,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应用:何首乌等(八)米泔水性味功效:甘凉无毒。
益气,除烦止渴,解毒,清热凉血,利小便,对油脂有吸附作用;炮制作用:吸附油脂,降低药物辛燥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应用:苍术、白术等(九)胆汁性味功效:苦大寒。
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等。
应用:天南星、黄连等(十)麻油性味功效:甘微寒。
清热,润燥,生肌;炮制作用:酥脆体质、降低毒性作用,增强滋补作用;应用:马钱子、地龙、蛤蚧等。
(十一)羊脂油性味功效:甘温。
补虚助阳,润燥,祛风解毒;炮制作用:增强补肾助阳作用;应用:淫羊藿等固体辅料:(一)稻米性味功效:甘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炮制作用:增强疗效、降低刺激性和毒性。
应用:党参、斑蝥等。
(二)麦麸性味功效:甘、淡、平,能和中益脾;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燥性、去除不良气味、使色泽均匀,吸附油脂。
应用:枳壳、白术、肉豆蔻等。
(三)白矾(又称明矾)性味功效:酸、寒,难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等。
应用: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四)豆腐性味功效:甘凉,能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炮制作用:降毒、吸附、去除污物。
(五)土性味功效:辛、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炮制作用:增强疗效效、降低刺激性。
应用:白术、当归、山药等(六)蛤粉性味功效:咸寒,能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去除药物腥气等,应用:阿胶(七)滑石粉性味功效:甘寒,能利尿,清热解暑,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降低毒性,使药物质地酥脆,矫正不良气味。
应用:刺猬皮等(八)河沙炮制作用:具有传热作用,使药物受热均匀,使质地坚硬的药物松脆。
降低药物的毒性,除药物的非药用部位(骨碎补、狗脊);应用:穿山甲、马钱子等。
(九)朱砂性味功效:甘寒,镇惊、安神、解毒。
炮制作用:增强药物宁心安神作用,应用:麦冬、茯苓、远志等第六章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与养护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卫生学检查等项目。
中药饮片变异的主要类型:(一)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蛀蚀的现象。
(二)发霉:中药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或内部寄生或繁殖了霉菌。
(三)泛油(又称走油):指含挥发油、油脂、糖类成分的中药饮片,在一定温度和间湿度情况下,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质地变软、发黏、色泽变深、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四)变色:指中药饮片固有的色泽发生了变化。
(五)气味散失:指药物固有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使气味散失或变淡。
(六)风化: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变成粉末状态。
(七)潮解:某些盐类中药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八)粘连:指某些熔点较低的固体树脂类和胶类中药,受潮后黏结成块。
(九)腐烂:指鲜活中药,在一定温度、湿度下,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发热,导致腐烂。
(十)自燃:指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如红花、艾叶等和一些含油脂高的细小种子类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柏子仁等,由于本身干燥不适度,或在包装堆码前吸潮,在紧实状态中细胞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发,当温度积聚到67度以上时,热量便能以中心一下冲出垛外,轻者起烟,重者起火。
引起质量变异的因素内在因素:中药成分、中药含水量。
外在因素:基生物因素(微生物、仓虫、仓鼠、蚁、蟑螂、鸟、蛇等)。
自然因素(日光、空气、温度、湿度)。
饮片养护的方法:干燥,通风,密封,对抗同贮,气调养护,低温养护,蒸汽灭菌,药剂熏蒸,辐射灭菌,环氧乙烷防霉,无菌包装。
Found by Ben第七章净制净制是在切制、炮炙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的方法。
净制目的:⑴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⑵除去非药用部分⑶清除杂质、霉变品、虫蛀品等⑷将药物大小分档除去杂质的方法: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磁选等。
清除非药用部分:去根去茎、芦头、枝梗、皮壳、毛、心、核、瓤、头尾足翅、残肉等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芽等。
去心的目的:除去非药用部位,分离不同药用部位,消除药物的副作用去毛的方法:(1)刷去毛:叶类药材(如枇杷叶、石韦等)(2)烫去毛:根类药(骨碎补、知母、狗脊等),种子类(马钱子等)(3)挖去毛:果实类药材(金樱子)(4)刮(燎)去毛:动物药(鹿茸)(5)撞去毛:根类药(香附)去皮壳是指树皮类药材去除其栓皮,根及根茎类药材去除其根皮,果实、种子类药材去除果皮或种皮等。
1.树皮类——用刀刮去栓皮、苔藓及不洁之物。
如厚朴、黄柏、肉桂等2.根及根茎类——多趁鲜刮去根皮及皮,如知母、桔梗等3.果实类,可用砸破皮壳,去壳取仁的方法,如草果、益智、使君子。
4.种子类,可用燀法去皮,如苦杏仁、桃仁等中药净制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是什么?(1)除去杂质(2)分离不同药用部位(3)除去非药用部分第八章饮片切制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炮制工艺。
饮片切制的目的1、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2、利于炮炙;3、利于调配和制剂;4、利于贮存;5、便于某些中药材鉴别;药材软化的要求:软硬适度,药透水尽,避免伤水。
药材软化的方法(一)淋法(喷淋法)适用: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及有效成分易流失的药物。
如薄荷、陈皮、枇杷叶、麻黄等。
(二)淘洗法(抢水洗)适用:质地疏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及芳香的药材。
如防风、五加皮、陈皮、石斛、细辛等。
(三)泡法(浸泡法)适用:质地坚硬、水分难于渗入的药材如川乌、草乌、三棱、木香、泽泻等。
(四)漂法适用:毒性药材、盐腌制品及腥臭异常的药物。
如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肉苁蓉、昆布、紫河车、五谷虫(五)润法适用于质地较紧硬药材。
具体方法:(1)浸润,以“水尽药透”为准,如黄连、郁金、枳壳等;(2)伏润,在基本密封条件下闷润,如川芎、槟榔等;(3)露润,将药材摊于湿润垫有篾席上,使其自然吸潮回润,如当归、牛膝、玄参、生地等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常用检查法有: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刀切或折断法。
饮片类型:片、段、块、丝、颗粒、粉末。
饮片选择原则1、质地极其致密、坚实的木质类及动物骨、角类药材,宜切极薄片,如羚羊角、苏木、降香等2、质地致密、坚实者宜切薄片。
当归、白芍、乌药、木通等3、质地松泡、粉性大的宜切厚片。
如山药、天花粉、甘草、黄芪等。
4、为突出鉴别特征、或外形美观、或便于切制可分别选直片、斜片、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