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版)202x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三十九)点点突破 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阶段验收点点清讲义(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阶段验收点点清讲义(含解析)阶段验收点点清一、辨清易错易混不失分1.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1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3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4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5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6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7NaHSO4能完全电离出一个H+,所以它是一元强酸,CH3COOH含4个氢原子,所以它是四元酸8CO2、SO2、NH3的水溶液都能导电,但它们都是非电解质9AlOH3、CH3COOH、氨水都是弱电解质10水的汽化、液化属于物理变化,而煤的气化、液化属于化学变化11NaHSO4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方程式都是NaHSO4Na++H++SO 12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一定能够导电13AgCl、BaSO4等难溶性盐属于强电解质14H2CO3的电离方程式为H2CO32H++CO 15HClO是弱酸,所以NaClO是弱电解质16蛋白质、乙酸和葡萄糖均属电解质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1Cl2通入水中的离子方程式Cl2+++Cl -+ClO-2BaOH2与H2SO4两稀溶液混合Ba2++OH-+H++SOBaSO4↓+H2O 3FeOH3溶于HI溶液中FeOH3+3H+Fe3++3H2O 4FeO溶于稀HNO3中FeO+2H+Fe2++H2O 5向CaOH2溶液中滴加少量NaHCO3溶液Ca2++2OH-+2HCOCaCO3↓+CO+2H2O 6向CaHCO32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Ca2++2HCO+2OH-CaCO3↓+CO+2H2O 7醋酸除去水垢2H++CaCO3Ca2++CO2↑+H2O 8向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NH+OH-NH3↑+H2O 9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Ag+2H++NOAg++NO↑+H2O 10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2Fe2++Cl22Fe3++2Cl-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3.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2在HI中I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所以HI只有还原性3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4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5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单质中元素化合价必然发生变化6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一定有强氧化性,如FeO;同理,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一定具有强还原性,如S2-;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O2 7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时,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8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不一定被还原9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得电子越多,氧化性越强10金属元素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11在原电池中,作负极的金属一定比作正极的金属活泼12不容易得到电子的物质,肯定容易失去电子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1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2摩尔是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多少的一种物理量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是0.012 kg碳所含的原子个数40.5 mol氢原子的质量为0.5 g 5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g 6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7同种气体的摩尔体积总是相同的8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同9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答案1√ 2 3 4√ 5 6√ 7 8 9√ 5.阿伏加德罗常数1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①常温常压下,22.4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NA ②标准状况下,11.2 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③标准状况下,14 g CO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7NA ④标准状况下,22.4 L SO3中含有3NA个氧原子⑤标准状况下,11.2 L氖气中含有NA个氖原子⑥常温常压下,18 g H2O 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⑦标准状况下,22.4 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 ⑧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水分子的数目为NA 2与电子转移相关①生成1 mol O2一定转移4 mol电子②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2NA个电子③2.3 g Na和足量的O2完全反应,在常温和燃烧时,转移电子数均为0.1NA ④标准状况下,2.24 L CO2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0.1NA 3与化学键、微粒数目相关①Na2O2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为1∶1 ②分子总数为NA的S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③常温下,16 g CH4含有4NA个CH 共价键④1 mol D318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0NA ⑤7.8 g Na2S和Na2O2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离子总数等于0.1NA ⑥标准状况下,1.12 L CCl4含有CCl键数目为0.2NA ⑦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中含有的Cl的数目一定为0.2NA ⑧25 ℃时,pH=13的氨水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 ⑨4.0 g H2与足量O2完全反应生成水,反应中断裂共价键的总数为2NA ⑩常温常压下,14 g乙烯与丙烯的混合气体,含有的碳原子总数为NA ⑪1.00 L 1.00 mol·L-1的H2SO4溶液中含有的H2SO4分子数为NA 4与电离、水解相关①常温下,1 L 1 mol·L-1的CH3COOH 溶液中,所含溶质分子数小于NA ②100 mL 2 mol·L-1的FeCl3溶液中含Fe3+的数目为0.2NA ③100 mL 1 mol·L-1 AlCl3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数大于0.1NA ④100 g 17 的氨水中,含有氨分子数为NA ⑤标准状况下,11.2 L氨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溶液中NH数目为0.5NA ⑥1.0 L 0.1 mol·L-1 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数是0.16.021023 5与反应原理相关①在密闭容器中加入 3 mol H2和1 mol N2,充分反应后得到NH3分子数为2NA ②一定条件下,14 g N2与0.2 mol H2混合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③50 mL 18.4 mol·L-1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数目为0.46NA ④12.5 mL 16 mol·L-1浓硫酸与足量铜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答案1①②③√ ④⑤⑥√ ⑦⑧2①②③√ ④√ 3①②√ ③√ ④⑤√ ⑥⑦⑧⑨⑩√ ⑪4①√ ②③√ ④⑤⑥5①②③④6.物质的量浓度1将40 g NaOH固体溶于1 L水中,得到的是1 mol·L-1的NaOH溶液2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mL-1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9.8 mol·L-1 3将质量分数10 的氨水与30 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20 4实验室里需要配制480 mL 0.5 mol·L-1的NaCl溶液,需称量NaCl的质量是14.6 g 5某同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应取出多余的溶液答案1 2 3√ 4√ 5 7.原子结构1不同的核素,一定具有相同的中子数2不同的核素,一定具有不同的质子数3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和18O 的相互转化4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5H、D、T之间互称为同位素,H2、D2、T2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6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7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等于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8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一定都是金属元素9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答案1 2 3 4 5 6√ 7 8 9 8.化学键1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2金属与非金属化合形成的一定是离子键3非金属元素之间只能形成共价键4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但存在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5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极性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6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7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8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答案1 2 3 4√ 5 6 7√ 8 9.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短周期元素一定是O元素2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短周期元素一定是P元素3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短周期元素共有3种4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一定是第ⅡA 族5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 1 6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FClBr;酸性HFHClHBr 7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也等于其最高正化合价数8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的电子数越多,其金属性越强9碱金属元素是指第ⅠA族的所有元素10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Al3+11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小于4 12同主族的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16 13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答案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二、规范答题保高分填实验术语,写化学方程式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向沸水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 第二板块 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气

跟踪检测(三十九)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气体的制备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⑤ D.①②⑥解析:选B ①试管常用于物质的制备、发生装置;②普通漏斗常用于过滤,可用来分离固液混合物;③分液漏斗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④托盘天平常用于称量固体的质量;⑤蒸馏烧瓶常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⑥研钵常用于固体药品的研磨,不能用来分离。
2.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过滤B.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蒸馏C.从硝酸钾和氯化钾混合液中获取硝酸钾——蒸发D.从溴水中提取溴——分液解析:选A 沙子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则利用过滤法可分离,故A正确;水和汽油的混合物分层,则利用分液法分离,故B错误;硝酸钾、K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若蒸发均从溶液中析出,应利用结晶法分离,故C错误;溴水不分层,不能利用分液分离,溴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易溶于水,应利用萃取分液,故D错误。
3.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22项,乙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也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且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分液后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上层,正确;C项,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与水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D项,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既能透过滤纸又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应该用渗析的方法,错误。
4.为了净化和收集由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2气体,从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并连接。
其中连接顺序合理的是( )A.a—a′→d′—d→e B.c—c′→d—d′→gC.b—b′→d—d′→g D.d—d′→c—c′→f解析:选B 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2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除氯化氢用饱和NaHCO3溶液,除水蒸气用浓硫酸,CO2比空气密度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
5.(2018·潍坊一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KNO3粉末中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可用重结晶法提纯B.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制备Fe(OH)3胶体C.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SO2-4 D.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后取出,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测得pH约为2解析:选A A项,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故除去KNO3粉末中少量的NaCl用重结晶的方法,正确;B项,向沸水中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加热煮沸得到Fe(OH)3胶体,不能搅拌,错误;C项,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溶液中可能含有SO2-3、SO2-4或Ag+,错误;D项,测定pH的方法是将一小片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将待测液滴在试纸上,再将变色的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数值,错误。
2024版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微点突破3化学与传统文化学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物质(1)中国古代的矾化学:中国古代在染色、医药、炼丹术中都曾广泛地应用各种矾,包括绿矾(FeSO 4·7H 2O ,又名青矾,用于染黑,所以又称皂矾)、白矾[KAl(SO 4)2·12H 2O ,又名明矾]、黄矾[KFe 3(SO 4)2(OH)6]、胆矾(CuSO 4·5H 2O ,唐代以前称石胆)。
(2)碳酸钾与苛性钾: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对氢氧化钾的记述原文:“泺帛,以烂为灰,渥润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
”按现在的话来说,大意为漂洗(泺)丝帛时,先烧烂木(烂指干燥木头)为灰(含K 2CO 3较多),用其灰汁浸泡丝帛于光泽容器中,再加入蜃(蜃指石灰)。
其反应:K 2CO 3+Ca(OH)2===CaCO 3↓+2KOH 。
(3)石油:《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4)黑火药的成分:一硫(S)、二硝(KNO 3)、三木炭(C),反应为2KNO 3+S +3C=====点燃K 2S +N 2↑+3CO 2↑。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或谚语“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落汤螃蟹着红袍”(主要化学变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等。
3.传统文化中的物质鉴别《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石和朴硝:“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利用焰色试验区别硝石(KNO 3)和朴硝(Na 2SO 4)。
4.传统文化中的分离与提纯古代涉及的分离与提纯常涉及萃取分液、蒸馏、升华、过滤等。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及其反应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选项古代文献记载内容涉及原理A《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B 《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涉及化学变化C《天工开物》“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纯阴指化合价降低,利用硝酸钾的氧化性D《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B[“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活泼性强于铜,A项合理;“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的过程,反应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属于化学变化,B项不合理;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合理;青蒿素提取为萃取过程,是物理方法,D项合理。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53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基础巩固]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物质间的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CH 3CH 2CH 2Br ――→浓硫酸△CH 3CH===CH 2――→Br 2 CH 3CHBrCH 2Br B .NaOH(aq)――→苯酚 C 6H 5ONa(aq)――→CO 2 NaHCO 3(aq)C .NaOH(aq)――→CuSO 4(aq) 新制Cu(OH)2――→蔗糖 Cu 2O(s)D .石油――→裂解 CH 3CH===CH 2――→催化剂△ CH 3CHCH 2解析:选B 。
CH 3CH 2CH 2Br 和氢氧化钠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CH 3CH===CH 2,A 错误;苯酚有弱酸性,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苯酚钠和水,苯酚的电离能力介于碳酸的一级电离和二级电离之间,苯酚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苯酚,B 正确;蔗糖不是还原糖,不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C 错误;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D 错误。
2.以丙烯为基础原料,可制备离子导体材料中有机溶剂的单体丙烯酸丁酯,合成路线如下:CH 3CH===CH 2―――――――――→CO 、H 2,钴或铑① CH 3CH 2CH 2CHO ――→ ②CH 3CH 2CH 2CH 2OH ―――――――――→CH 2===CH —COOH ③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反应①是一个碳链增长的反应B .反应②是还原反应,可以通过加成的方式实现C .反应③的条件是浓硫酸、加热D .该合成工艺的原子利用率为100%解析:选D。
A项,对比反应①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可知,反应①是一个碳链增长的反应,A项正确;B项,反应②中醛基被还原为羟基,在一定条件下醛基与H2加成可得到羟基,B项正确;C项,反应③是酯化反应,反应条件是浓硫酸、加热,C项正确;D项,反应③有水生成,故该合成工艺的原子利用率小于100%,D项错误。
3.是一种有机醚,可由链状烃A(分子式为C4H6)通过如下路线制得。
2020高考化学一轮复习7.4点点突破盐类的水解及应用学案(含解析)

第4课时点点突破——盐类的水解及应用知识点一盐类的水解及其规律1.盐类的水解2.水解方程式的书写(1)多元弱酸盐水解:分步进行,以第一步为主,一般只写第一步水解。
例如:Na2CO3的水解离子方程式:CO2-3+H2-3+OH-。
(2)多元弱碱盐水解:方程式一步写完。
例如:FeCl3的水解离子方程式:Fe3++3H 23+3H+。
(3)阴、阳离子相互促进水解:水解程度较大,书写时要用“===”“↑”“↓”等。
例如:NaHCO3与AlCl3混合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Al3++3HCO-3===Al(OH)3↓+3CO2↑。
3.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4(1)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一定显酸性,如:NaHSO4===Na++H++SO2-4。
(2)弱酸的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HCO -3++CO 2-3(次要)HCO -3+H 22CO 3+OH -(主要)HSO -3++SO 2-3(主要)HSO -3+H 22SO 3+OH -(次要)MA 表示强碱弱酸盐,则A -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A -+H 2+OH -,K h =c (HA)·c (OH -)c (A -)=c (HA)·c (H +)·c (OH -)c (A -)·c (H +)=K W K a(K a 为HA 的电离常数)由于HA 电离出的A -与H +浓度近似相等,平衡时c (HA)又可看成是c (HA)溶液的浓度c ,则K a =c 2(H +)c,c (H +)=c ·K a mol·L -1。
同理:强酸弱碱盐(如NH 4Cl)的水解常数与弱碱电离常数(K b )之间的关系:K h =K WK b。
[对点训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2)酸式盐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3)已知酸性:HF>CH 3COOH ,所以等浓度的CH 3COONa 的碱性强于NaF(√)(4)常温下,pH =10的CH 3COONa 溶液与pH =4的NH 4Cl 溶液,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5)常温下,pH =11的CH 3COONa 溶液与pH =3的CH 3COOH 溶液,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6)向NaAlO 2溶液中滴加NaHCO 3溶液,有沉淀和气体生成(×)2.(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物质因发生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的是( ) A .HNO 3 B .CuCl 2 C .K 2CO 3D .NaCl解析:选B A 选项HNO 3在水溶液中因电离出H +而使溶液呈酸性;B 选项CuCl 2中Cu2+水解生成酸使溶液呈酸性;C 选项K 2CO 3中CO 2-3水解生成碱使溶液呈碱性;D 选项NaCl 不水解,溶液呈中性。
(新课改省份专版)202x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4.1 点点突破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含解析)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点点突破——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点一碳及其重要化合物1.碳单质(1)存在:碳单质的存在形式有金刚石、石墨、木炭、足球烯,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2)结构:金刚石:正四面体空间网状结构;石墨:平面正六边形层状结构。
(3)物理性质:金刚石熔点高、硬度大;石墨熔点高、质软,有滑腻感,是电的良导体。
(4)主要化学性质——还原性浓HNO 3: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2.一氧化碳(CO) (1)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毒,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还原性①燃烧:2CO +O 2=====点燃2CO 2,淡蓝色火焰; ②还原CuO :CuO +CO=====△Cu +CO 2(冶炼金属)。
3.二氧化碳(CO 2)(1)物理性质:CO 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固态CO 2俗称干冰。
(2)化学性质:与H 2O 、Na 2O 、Ca(OH)2(足量、澄清)、Mg 反应的方程式分别为CO 2+H 2OH 2CO 3、Na 2O +CO 2===Na 2CO 3、CO 2+Ca(OH)2===CaCO 3↓+H 2O 2Mg +CO 2=====点燃2MgO +C 。
(3)CO 2在自然界中的循环①CO 2的主要来源:大量含碳燃料的燃烧。
②自然界消耗CO 2的主要反应: a .溶于江水、海水中:CO 2+H 2O H 2CO 3;b .光合作用将CO 2转化为O 2;c .岩石的风化:CaCO 3+H 2O +CO 2===Ca(HCO 3)2。
(4)CO 、CO 2气体的除杂方法CO 中混有CO 2 通过盛有NaOH 溶液的洗气瓶,然后干燥气体 CO 2中混有CO 通过盛有灼热CuO 的硬质试管CO 2中混有少量SO 2或HCl通过盛有饱和NaHCO 3溶液的洗气瓶,然后干燥气体①澄清石灰水只用于检验CO 2,不能用于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 2,应用NaOH 溶液除去; ②CO 2、SO 2通入CaCl 2或BaCl 2溶液均无沉淀产生23弱酸性、不稳定性。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跟踪检测(二十一)点点突破氧、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含解析)

跟踪检测(二十一)点点突破——氧、硫及其重要化合物1.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硫B.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产生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O2、CO、Cl2等气体解析:选D 在火山喷发口处存在游离态的硫,A错误;SO2的排放会导致硫酸型酸雨的产生,但不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产生,B错误;SO2通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反应:2NaOH+SO2===Na2SO3+H2O,其中SO2体现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并非漂白性,C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酸性气体或中性气体,如SO2、CO、Cl2等,D正确。
2.保罗·克拉兹等三位科学家因在氟利昂和臭氧层方面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的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B.过氧化氯的结构式为O—Cl—Cl—OC.臭氧分子最终转变成氧气分子D.过程②中一氧化氯断键形成过氧化氯解析:选B 由图中反应历程为①Cl+O3―→ClO+O2,②ClO+ClO―→ClOOCl,③ClOOCl +日光―→2Cl+O2;该过程的总反应为2O3―→3O2,所以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A正确;氯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半径,所以图中,原子半径较大的是氯原子,较小的是氧原子,所以过氧化氯的结构式为Cl—O—O—Cl,B错误;由该过程的总反应知臭氧分子最终转变成氧气分子,C正确;过程②中ClO+ClO―→ClOOCl,一氧化氯断键形成过氧化氯,D正确。
3.下列对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A 常温下铝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是浓硫酸强氧化性的体现,A错误;浓硫酸可将许多有机物分子里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2∶1)夺取,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B正确;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二氧化氮溶于硝酸使溶液呈黄色,C正确;SO2能使溴水褪色,是因为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D正确。
2020高考化学复习跟踪检测(三十五)点点突破平衡状态与平衡移动.doc

2020高考化学复习跟踪检测(三十五)点点突破平衡状态与平衡移动跟踪检测(三十五)点点突破平衡状态与平衡移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因为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C.常温下,反应Cs+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D.反应2Mgs+CO2gCs+2MgOs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解析选C 反应的自发性取决于熵判据和焓判据,若ΔH0,一定能自发,若ΔH0,ΔS0,ΔS0,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温度,A、B错误。
C项中该反应ΔS0,若ΔH0,正确。
D项中反应的ΔS0,不改变其他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催化剂,反应途径将发生改变,ΔH也将随之改变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H2S分解率也增大C.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将引起体系温度降低D.若体系恒容,注入一些H2后达新平衡,H2浓度将减小解析选B 焓变是一个状态函数,与反应发生的途径无关,A错误;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因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平衡正向移动,H2S分解率增大,B正确;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是放热反应,会使体系温度升高,C错误;向体系中注入H2,平衡将向H2浓度降低的方向移动,但最终H2的浓度比原来大,D错误。
14.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恒容容器中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CO2g。
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cNH3∶cCO2=2∶1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解析选C 该反应为有固体参与的非等体积反应,且容器体积不变,所以压强、密度均可作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该题应特别注意D项,因为该反应为固体的分解反应,所以NH3、CO2的体积分数始终为定值NH3为,CO2为。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十七)点点突破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含解析)

跟踪检测(十七)点点突破——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1.(2016·江苏高考)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下列活动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是( )A.燃烧煤炭供热B.利用风力发电C.增加植被面积D.节约用水用电解析:选A 燃烧煤炭供热会产生CO2,A正确;利用风力发电不会产生CO2,B错误;增加植被面积,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错误;节水节电不会增加CO2的排放,D错误。
2.《本草衍义》中有如下叙述:“嘉州峨眉山有燕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白明澈。
”这里“燕萨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A.CaO B.SiO2C.石墨D.NaCl解析:选B 由题意知“燕萨石"为无色透明的晶体,NaCl和CaO的形状不符合,石墨是黑色,颜色不符合,只有SiO2晶体符合。
3.(2019·海淀一模)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主创团队用石墨烯制作了-20 ℃能发热4 h的智能服饰;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制作了高2.35 m、重量仅为10 kg的熊猫木偶,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石墨烯是能导热的金属材料B.铝合金是密度较小的金属材料C.碳纤维是耐低温的无机非金属材料D.新型材料种类多、用途广解析:选A 石墨烯是无机非金属材料,A错误;铝合金是密度较小的金属材料,B正确;石墨烯可制作-20 ℃能发热4 h的服饰,能耐低温,C正确;新型材料种类多、用途广,D正确。
4.下列关于SiO2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O2、SiO2都能与碱及碱性氧化物反应B.CO2和SiO2与水反应分别生成相应的酸C.SiO2可用来制作干燥剂,因SiO2可与水反应D.CO2和SiO2都是由相应的分子构成的解析:选A CO2、Si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碱及碱性氧化物反应,故A正确;SiO2不溶于水,也不能和水反应生成硅酸,B不正确;硅胶可用作干燥剂,但SiO2不与水反应,C不正确;CO2是由分子构成的,SiO2是由Si、O原子直接构成的,D不正确。
(新课改省份专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7.4 点点突破 盐类的水解及应用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第4课时点点突破——盐类的水解及应用知识点一盐类的水解及其规律1.盐类的水解2.水解方程式的书写(1)多元弱酸盐水解:分步进行,以第一步为主,一般只写第一步水解。
例如:Na2CO3的水解离子方程式:CO2-3+H2O HCO-3+OH-。
(2)多元弱碱盐水解:方程式一步写完。
例如:FeCl3的水解离子方程式:Fe3++3H2O Fe(OH)3+3H+。
(3)阴、阳离子相互促进水解:水解程度较大,书写时要用“===”“↑”“↓”等。
例如:NaHCO3与AlCl3混合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Al3++3HCO-3===Al(OH)3↓+3CO2↑。
3.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盐的类型实例是否水解水解的离子溶液的酸碱性强酸强碱盐NaCl、KNO3否-中性强酸弱碱盐NH4Cl、Cu(NO3)2是NH+4、Cu2+酸性弱酸强碱盐CH3COONa、Na2CO3是CH3COO-、CO2-3碱性4(1)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一定显酸性,如:NaHSO4===Na++H++SO2-4。
(2)弱酸的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溶液显碱性 如NaHCO 3溶液中: HCO -3H ++CO 2-3(次要)HCO -3+H 2OH 2CO 3+OH -(主要)使c (OH -)>c (H +),溶液显碱性 同理NaHS 溶液、Na 2HPO 4溶液亦显碱性 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 如NaHSO 3溶液中: HSO -3H ++SO 2-3(主要)HSO -3+H 2OH 2SO 3+OH -(次要)使c (H +)>c (OH -),溶液显酸性 同理NaH 2PO 4溶液亦显酸性电离程度等于水解程度 弱酸弱碱盐CH 3COONH 4水解后,其水溶液接近于中性5.水解常数与电离常数的关系MA 表示强碱弱酸盐,则A -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A -+H 2OHA +OH -,K h =c (HA)·c (OH -)c (A -)=c (HA)·c (H +)·c (OH -)c (A -)·c (H +)=K W K a(K a 为HA 的电离常数)由于HA 电离出的A -与H +浓度近似相等,平衡时c (HA)又可看成是c (HA)溶液的浓度c ,则K a =c 2(H +)c,c (H +)=c ·K a mol·L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三十九)点点突破——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1.纯水在10 ℃和100 ℃时的pH,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前者大B.前者小C.相等D.不能确定解析:选A 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促进电离,100 ℃时水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10 ℃时水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越大,其pH越小,所以前者大于后者。
2.在25 ℃时水的离子积K W=1.0×10-14,在35 ℃时水的离子积K W=2.1×10-14,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中c(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35 ℃时的水比25 ℃时的水电离程度小C.25 ℃时,纯水中滴加NaOH溶液,K W变小D.35 ℃时,纯水中滴加NH4Cl溶液,水的电离程度增大解析:选D A项,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增大,水中c(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B项,温度升高促进水的电离,35 ℃时的水比25 ℃时的水电离程度大,错误;C项,25 ℃时,纯水中滴加NaOH溶液,温度不变,K W不变,错误;D项,35 ℃时,纯水中滴加NH4Cl,NH+4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正确。
3.下列物质溶于水,能使水的电离程度变大的是( )A.HCl B.NaHSO4C.CH3COOH D.Na2CO3解析:选D HCl、NaHSO4、CH3COOH电离出的H+抑制水电离;Na2CO3水解促进水电离,所以能使水的电离程度变大的是Na2CO3。
4.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解析:选D 水电离出的c(H+)=c(OH-),纯水呈中性;纯水加热,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H+)、c(OH-)增大,水的离子积增大、pH减小。
5.在常温下,将pH=9的Na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最接近于(已知lg 2≈0.3)()A.9.3 B.9.7C.10 D. 10.7解析:选D pH=9的Na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OH-)=10-3×V+10-5×V2V≈10-32,c(H+)=10-1410-32=2×10-11,所以pH≈10.7。
6.t℃时,水的离子积为K W,该温度下将a mol·L-1的一元酸HA与b mol·L-1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要使混合液呈中性,必要的条件是( )A.混合液中c(H+)=K WB.混合液的pH=7C.a=bD.混合液中c(B+)=c(A-)+c(OH-)解析:选A 要保证溶液呈中性,只要保证c(H+)=c(OH-)即可,因为K W=c(H+)·c(OH -)=c2(H+),则c(H+)=K W,A项正确;pH=7的溶液只有在25 ℃才呈中性,在其他温度下溶液不呈中性,B项错误;a=b时,HA与BOH恰好完全反应,但溶液不一定呈中性,C 项错误;根据电荷守恒式知:c(H+)+c(B+)=c(A-)+c(OH-),D项错误。
7.某课外活动小组对采集的酸雨样品进行化验,测得数据如下:c(Na+)=5.0×10-6 mol·L-1、c(NH+4)=2.0×10-5mol·L-1、c(NO-3)=2.0×10-4mol·L-1、c(SO2-4)=4.0×10-4mol·L-1,H+和OH-浓度未测定,则此酸雨的pH约为( )A.3 B.4C.5 D.6解析:选A 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原则知c(NH+4)+c(Na+)+c(H+)=c(NO-3)+2c(SO2-4)+c(OH-),酸性溶液中c(OH-)很小,可忽略,将题给数据代入计算得c(H+)≈1×10-3,则pH≈3。
8.100 ℃时,NaCl稀溶液中c(H+)为1.0×10-6mol·L-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该NaCl溶液显酸性;②该NaCl溶液显中性;③该NaCl溶液中K W=1×10-14;④该NaCl溶液中K W=1×10-12;⑤该NaCl溶液的pH=7。
A.②④ B.①③C.①④ D.②⑤解析:选A 100 ℃时,NaCl稀溶液中c(H+)为1.0×10-6mol·L-1,则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c(H+)·c(OH-)=1.0×10-6×1.0×10-6=1×10-12。
该NaCl稀溶液呈中性,其pH =6。
9.25 ℃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和c(OH-)的乘积为1×10-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的pH可能是5 B.此溶液不存在C.该溶液的pH一定是9 D.该溶液的pH可能为7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c(OH-)=1×10-9mol·L-1,该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
若为酸溶液,则pH=5;若为碱溶液,则pH=9,故A项正确。
10.常温下,关于pH=2的盐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1.0×10-2mol·L-1B.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2mol·L-1C.加水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4D.加入等体积pH=12的氨水,溶液呈中性解析:选D 常温下pH=2的盐酸中,c(H+)=10-pH mol·L-1=1.0×10-2mol·L-1,A正确;盐酸中OH-全部来源于水的电离,则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2mol·L-1,B正确;加水稀释100倍后,溶液中c(H+)=1.0×10-4mol·L-1,则溶液的pH=4,C正确;NH3·H2O是弱碱,pH=12的氨水中c(NH3·H2O)>1.0×10-2mol·L-1,与pH=2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氨水过量较多,溶液呈碱性,D错误。
11.25 ℃时,1 mol·L-1的醋酸加水稀释至浓度为0.01 mol·L-1,关于稀释前后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A.溶液中c(OH-)减小B.pH的变化值等于2C.溶液中c H+c CH3COOH的值增大D.K W的值减小解析:选C K W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K W的值不变,故加水稀释对K W的值无影响,D项错误;醋酸加水稀释,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而K W不变,则c(OH-)增大,A项错误;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的电离,故pH的变化小于2,B项错误;加水稀释,溶液中的c(CH3COO-)减小,但醋酸的K a=c CH3COO-·c H+c CH3COOH不变,故溶液中c H +c CH 3COOH 的值增大,C 项正确。
12.已知温度T 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 ,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 -1的一元酸HA 与b mol·L -1的一元碱BOH 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 .a =bB .混合溶液的pH =7C .混合溶液中,c (H +)=K W mol·L -1D .混合溶液中,c (H +)+c (B +)=c (OH -)+c (A -)解析:选C 判断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c (H +)=c (OH -)。
A 项,a =b ,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和水,由于酸碱强弱未知,不能确定溶液的酸碱性;B 项,未说明温度为25 ℃,故混合溶液的pH =7时不一定呈中性;C 项,混合溶液中,c (H +)·c (OH -)=K W ,因为c (H +)=K W mol·L -1,则c (OH -)=K W mol·L -1,c (H +)=c (OH -),故溶液呈中性;D 项,c (H +)+c (B +)=c (OH -)+c (A -),只能说明溶液中电荷守恒,无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13.在T ℃时,某NaOH 稀溶液中c (H +)=10-a mol·L -1,c (OH -)=10-b mol·L -1,已知a +b =12。
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pH =c 的盐酸(T ℃),测得混合溶液的部分pH 如下表所示: 序号NaOH 溶液体积 盐酸体积 溶液pH ①20.00 0.00 8 ②20.00 20.00 6假设溶液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c 为( )A .1B .4C .5D .6 解析:选B 据题意可知在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是1×10-12,而不是1×10-14。
通过①可知,此NaOH 溶液中c (OH -)=10-4 mol·L -1。
由②可知,加入20 mL 盐酸后溶液的pH =6,此时恰好完全中和。
则c (H +)=0.02 L×10-4 mol·L -10.02 L =1×10-4 mol·L -1,则c =4。
14.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 +和OH -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能引起由c向b的变化B.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10-13C.该温度下,加入FeCl3溶液可能引起由b向a的变化D.该温度下,稀释溶液可能引起由c向d的变化解析:选C A.c点溶液中c(OH-)>c(H+),溶液呈碱性,升温,溶液中c(OH-)不可能减小,错误;B.由b点对应c(H+)与c(OH-)可知,K W=c(H+)·c(OH-)=1.0×10-7×1.0×10-7=1.0×10-14,错误;C.FeCl3溶液水解显酸性,溶液中c(H+)增大,因一定温度下水的离子积是常数,故溶液中c(OH-)减小,因此加入FeCl3溶液可能引起由b向a的变化,正确;D.c点溶液呈碱性,稀释时c(OH-)减小,同时c(H+)应增大,故稀释溶液时不可能引起由c 向d的变化,错误。
15.常温下,浓度均为0.1 mol·L-1、体积均为100 mL的两种一元酸HX、HY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lg c H+c OH-随加入NaOH 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X的酸性弱于HYB.a点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1C.c点溶液中:c(Y-)>c(HY)D.b点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解析:选C 根据题图知,0.1 mol·L-1HX溶液的lgc H+c OH-=12,则c(H+)=0.1mol·L-1,HX为强酸,同理可推知,HY为弱酸,A项错误;a点HX溶液中c(H+)=0.1 mol·L -1,由水电离出的c(H+)=c(OH-)=10-13mol·L-1,B项错误;c点时加入n(NaOH)=0.005mol,此时得到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Y和NaY的混合溶液,lgc H+c OH-=6,则c(H+)=10-4mol·L-1,溶液呈酸性,说明HY的电离程度大于NaY的水解程度,故c(Y-)>c(HY),C 项正确;b点时n(NaOH)=0.008 mol,而n(HY)=0.01 mol,故HY过量,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