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合集下载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的住院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慢性萎缩性胃炎(ICD-10编码:K29.401),慢性浅表性胃炎(ICD-10编码:K29.3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瘀阻胃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2.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3.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四项;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科

第十一节胃脘痛(慢性胃炎)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一、病因1、外邪犯胃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2)病机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⑴、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⑵、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⑶、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鉴别诊断⑴、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⑵、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

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⑶、胃痛与腹痛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

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一、病名: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1/ 8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抑郁时,需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 二、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 住院表单
慢性胃炎诊断
• (二)证候诊断 • 1 . 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
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
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
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
慢性胃炎治疗方案
• 7.胃络瘀阻证: • 治法:活血通络。
•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 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
• 中成药: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复春等。 • (二)针灸治疗 •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 (三)其他疗法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2、证候诊断 •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
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 肝胃气滞证 • 肝胃郁热证 • 脾胃湿热证 • 脾胃气虚证 • 脾胃虚寒证 • 胃阴不足证 • 胃络瘀阻证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TDP离子 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 、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 作。
2.西医诊断标准:
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 减少,或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
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6
慢性胃炎诊断
• (1)内镜诊断
• 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 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
11
慢性胃炎诊断
• (二)证候诊断 • 1 . 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
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
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
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
16
慢性胃炎治疗方案
• 7.胃络瘀阻证: • 治法:活血通络。 •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
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 • 中成药: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复春等。 • (二)针灸治疗 •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 (三)其他疗法 •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
18
慢性胃炎疗效评价
• 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 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 (1)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 失,疗效指数

≥95%。
• (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 效指数<95%。

胃脘痛(慢性胃炎)最新

胃脘痛(慢性胃炎)最新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慢性胃炎)最新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慢性胃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治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诊断。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1 / 9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生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应予以分级。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价评“学织组理病、镜胃”行 进况情际实和要需据根�价评行进量质活生“和”学候证医 中“中”准标价评“行进者患有所对�价评的时院出.3 。次一行进周每�价 评 期 定 行 进 容 内 学 候 证 医 中 对 � 价 评 的 中 程 过 疗 治 .2 。容内项各的准标价评括包 容内。成完内天 7�1 院入在�价评与断诊的时院入.1 法方价评�二� 。定判较比接直行进化变后前分积域 领各及分积总的�表量 ORP、63—FS 如�表量用采所以 准标价评表量.5 。重加或变改无度程症炎膜粘胃�效无�4� 。级 1 少减分积理病膜粘胃�效有�3� 。级 2 少减分积理病膜粘胃�效显�2� 。常正复恢理病膜粘胃�愈痊�1� 。度程善改分积总
。草甘、子栀 、皮丹、母贝浙、骨贼乌、萸茱吴、连黄、草胆龙、皮陈、皮 青、芍赤、胡柴用选。减加丸金左合煎肝化�药方荐推 热清肝疏�法治 证热郁胃肝.2 。等粒颗苏胃、粒颗痛胃滞气�药成中 。草甘、药乌、合百、手佛、皮陈 、芍白、附香、胡柴用选。减加散肝疏胡柴�药方荐推 气理肝疏�法治 证滞气胃肝.1 药成中和药中服口择选证辨�一� 案方疗治、二 。涩弦脉�斑瘀、点瘀有或红暗质舌�滞暗色面 �便黑�按拒痛胃�处定有痛或满痞脘胃�证阻瘀络胃.7 。数或细脉 �无或少苔�纹裂有或津少红舌�结干便大�燥舌干口�食 欲不而饥似�杂嘈中胃�痛疼热灼脘胃�证足不阴胃.6 。弱虚脉�白苔淡舌�薄溏便大�温不足 手�怠倦肢四�呆纳疲神�水清吐泛�重加或作发后凉受或 累劳�按喜温喜�休不绵绵�隐隐痛胃�证寒虚胃脾.5 。弱沉脉�白薄苔�印齿有或淡舌�薄溏便大�温 不肢四�言懒气少�力乏倦疲�呆纳�作发或重加易后慎不
节结或状粒颗呈膜黏、露显管血膜黏、失消至甚平变襞皱膜 黏、主为白以、间相白红膜黏见可下镜内�炎胃性缩萎 。出渗或肿水膜黏、斑血出或点血出、平不糙粗膜黏 、 �状片、状条、状点�斑红见可下镜内�炎胃性表浅 断诊镜内�1� 。理病下镜胃 于赖依诊确�性异特乏缺状症。等酸泛心烧有伴或�少减食 饮�低减欲食�饱早�胀腹�痛疼部腹上见常炎胃性慢 。 �海上�6002 � 议会 识共 炎胃 性慢届 二第国全 会分会学 病化消 会学医 华 中� ” 见 意 识 共 炎 胃 性 慢 国 中 “ 照 参 � 准 标 断 诊 医 西.2 。作发复反常�见多年老中以�段龄年何任于见可病本 。等胀腹胀胁、呆 纳、酸吐、气嗳、闷胀、满胀部脘胃有兼可�状症要次 。痛疼部脘胃的质性和度程同不�状症要主 。 》 �年 2002�则原导指究研床临药新药中《及�圳 深�9002�会分病胃脾会学药医中华中� ”见意识共疗诊医 中炎胃性表浅性慢“ 、 � 会分 病 胃脾 会 学 药 医 中华 中 � ”见意 识共疗诊医中炎胃性缩萎性慢“照参�准标断诊医中.1 断诊病疾�一� 断诊、一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 疗方案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中医诊断与评估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辅助治疗 • 优化诊疗方案的设计 • 典型病例分享 •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概述
定义与背景
• 胃脘痛,也被称为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 据中医理论,胃脘痛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逸失度等因 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胃脘疼痛。优化诊疗方案的目 的在于通过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方法,为胃脘痛患者提供更加有 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01
治则
清热祛湿,和中止痛。
02 03
方药
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 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
饮食调理
宜清热祛湿食物,如绿豆、冬瓜、丝 瓜等,忌油腻、辛辣食物。
05
04
针灸治疗
取脾俞、胃俞穴,平补平泻,留针20 分钟。
病例三: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症状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则 缓,伴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苔淡白 ,脉沉细。
中医外治法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胃部 肌肉紧张,缓解疼痛。
穴位贴敷
将中药贴敷于相关穴位, 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达 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04 西医辅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
通过抑制胃粘膜细胞上的质子泵,阻止胃酸的生成,降低胃酸水 平。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胸胁,以胀为 主,伴有嗳气、太息,舌苔薄 白或薄黄,脉弦或细。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 、陈皮、川芎、白芍、甘草) 。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2013年3月修订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1. 寒湿中阻,痰瘀阻滞证胃脘部胀痛,闷痛,隐痛,纳少,食后尤甚;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薄;肢体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厚腻;脉弦,或沉滑。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可修改版ppt]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可修改版ppt]

湿热中阻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 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化热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 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荆花胃康胶丸。
脾虚气滞
主要:胃脘胀痛,嗳气,食少,胸胁胀满。 次要:乏困无力,纳差,大便不畅或质稀。 舌 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中成药:香砂养胃丸、胃苏颗粒、胃泰和胶囊、甘海
•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 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 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作 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慢性胃炎中医治疗方案
•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 (二)针灸治疗 • (三)其他疗法 • (四)护理
(一)辨证治疗
寒邪客胃
主症:有受寒饮冷史,胃痛暴作,恶寒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少,或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 • 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慢性胃炎诊断
• (1)内镜诊断
• 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 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 点或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 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 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中成药: 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胃阴不足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摩罗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或胀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食少,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食少,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瘀阻胃络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面色暗滞,或有黑便。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内关、合谷、太冲、期门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②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肝、胃等。

操作:每次选3~4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进食易消化食物。

多选用具有疏肝理气的食物或饮品,如萝卜、莲藕、百合、佛手等,可用玫瑰花、代代花代茶饮。

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遏气机的食物。

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清热(1)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内关、合谷、曲池、太冲、期门、阳陵泉等。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②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肝、胃等。

操作:每次选3~4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

多用具有疏肝理气,清火泄热的食物或饮品,如苦瓜、萝卜、莲藕、百合、佛手等,可用玫瑰花、莲子心等代茶饮。

少食辛辣炙煿之物。

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1)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合谷、曲池、天枢、丰隆等。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②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胃等。

操作:每次选3~4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具有化湿清热作用的食品或饮品,如扁豆、红小豆、薏米等,可用荷叶代茶饮。

少用辛辣作料,忌食助湿生热食品,如动物脂肪、内脏,咖啡、巧克力等。

4.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1)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灸治疗①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关元、气海等。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隔姜灸,每次每穴10分钟;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②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胃等。

操作:每次选3~4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

多食健脾益气食物,如牛奶、鸡蛋、黄鱼、鳗鱼、龙眼、大枣、土豆等。

忌食生冷、寒凉及肥腻之品。

5.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1)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

黄芪、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白术、党参、炙甘草、元胡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灸治疗①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关元、气海等。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隔姜灸,每次每穴10分钟;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②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胃等。

操作:每次选3~4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

多食健脾益气食物,如牛奶、鸡蛋、黄鱼、鳗鱼、龙眼、大枣、土豆等,可食用生姜粥、红枣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6.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1)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味。

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川楝子、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胃俞、脾俞、血海等。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②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胃等。

操作:每次选3~4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甘平温润为宜。

可多用莲子、百合、山药、扁豆、银耳、枸杞煮粥食用。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炙煿之品。

7.瘀阻胃络证治法:活血通络(1)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

丹参、砂仁、降香、蒲黄、五灵脂、莪术、三七粉(冲服)、延胡索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内关、胃俞、肝俞、太冲、期门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②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肝、胃等。

操作:每次选3~4穴,轻刺激。

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1~3天,每隔2~3小时按压一次,间隔1日后可以复用。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可多食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食品,如用山楂、红花代茶饮。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炙煿之品。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中药穴位贴敷药物选择:选用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中药,如细辛、川芎、白芷、皂角刺、茜草、红花等。

穴位选择:局部取穴为主,选用中脘、神阙、关元、天枢等。

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细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调匀后取适量用专用贴敷膜外敷穴位,每次选1~3穴,贴敷4~6小时,每日1次。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肝胃气滞证及瘀阻胃络证。

2.中药足浴疗法选用具有理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或与内服中药相同处方的中药(可用内服中药的药渣再煎一次),煎好后加适量水,用足浴器泡洗足腿部,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3.局部物理治疗可选用拔罐、中药TDP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红外线照射等疗法。

(三)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参照相关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四)护理调摄要点1.生活调理:适当活动,避免劳累,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2.饮食指导:原则上要求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做到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并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具体指导患者饮食宜忌。

3.情志护理:向患者解释病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随访指导:慢性胃炎需要定期随访,行幽门螺杆菌根除者需在停药4周后复查13C 或14C呼气试验;内镜和病理随访时间视病情而定,不伴肠化者要求1~2年复查一次,有中重度萎缩伴肠化者要求1年复查一次。

三、疗效评价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拟定。

(一)评价标准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针对胃脘痛及痞满两个主要症状进行记录与评价。

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痊愈:症状消失;(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3)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4)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