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 任务群教学
利用任务驱动开展“分担教学”——以群文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
新教育 上旬刊47笔者团队研究的“分担教学”,结合群文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课例,谈谈如何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促使“分担教学”的深入开展。
一、通读知意,提要钩玄基本认知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分担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隐性分层,以任务为驱动,以“分担”为目标,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发、深入的研学。
这是第一步,不仅可以巧妙地达到隐性分层的效果,还能全方面激活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研学的深度和广度。
为此,在教学前,我们布置学生在通读两文的基础上,去查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相应资料,完成以下三个通读任务。
1.任务一:了解作者简介利用任务驱动开展“分担教学”—以群文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 黄 芳【摘要】“分担教学”的思想最初来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提出让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
“分担教学”指教师创设情境、条件、环境、平台,让学生“分担”一部分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组织等,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内容,以此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任务驱动;分担教学;群文阅读;策略腰封。
3.做一张宣传海报,向其他同学推荐这本书。
4.从丰富的视频资源中截一段跟书中接近的场景片段,让学生尝试给人物配音,而后对比电影和原著,再次审视自己的理解。
5.《水浒传》主题台历设计,或《水浒传》主题餐厅装饰画设计,或为餐厅的读书沙龙活动设计海报。
读完一本书,并将所思所感创作成作品,将阅读成果做成实在的“文化产品”,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信心与创造力,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建构解释性理解是整本书专题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利于借助经典名著这块厚实的土壤培养思维品质,也有利于同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在阅读主题的引领下重新阅读,通过猜想、验证、推断、质疑及批判等方式,区分观点与事实,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异同,再把发现和感悟用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群文教学 说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2025届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01达成什么?
(一)单元课段课时安排 大单元核心情景任务:
我校出版社出版一本写景散文集
单元情境:编写散文集
活动任务一
第1、2课时 面对自然的个性感
悟与共性感悟
活动任务二
第3、4课时
面对自然的感悟与作者人 生经历的关系
活动任务三
第5-9课时
面对自然的感悟与作 者思维方式的关系
综合性任务
第10课时
走近自然,热爱自 然,感悟自然
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说说它为什么能作为插图的理由。
角度
赏析
景物选取
画面命名
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
任务三:自然情怀美精神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课文节选的内容为这本散文集的这 一板块取一个名字,并设计好“板块推荐语”。
布置作业
(1)编辑社希望同学们为这一板块再增加两 篇课外散文,请大家推荐并写推荐语。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景:心灵的镜子
——部编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壹 教材分析
贰 学情分析
目
叁 教法学法
录
肆 教学过程
伍 板书设计
陆 评价反思
01达成什么?
教材分析
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
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 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尝试文学写作
(2)散文集准备收录同学们的精彩写作片段 ,请大家就今天的板块结合身边景物进行微 写作。
板书设计
风景:心灵的镜子 美人其美
作者审美 各美其美
自然之美
美美与共 民族审美
美
03评价达成
“赏玩自然风景, 丰富审美情趣”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例题二:请比较《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在描写自然景观时的不同手法。
答案:《故都的秋》以宏观的视角,描绘了壮阔的秋景,而《荷塘月色》则从微观入手,细腻地刻画了荷塘夜景的细节。
3. 例题三:从《荷塘月色》中找出至少三个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 共同点:自然美、情感表达、艺术特色
② 重点句子:
- 《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荷塘上,已经是第三个晚上了。”
③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彩色粉笔突出季节特色,如秋天的黄色、棕色调,夏夜的蓝色、绿色调。
- 建议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变化,培养观察力和审美情趣,尝试用日记、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美好瞬间。
-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作家的自然描写作品,对比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拓宽文学视野。
七、板书设计
① 知识点:
- 《故都的秋》关键词:秋色、故土情怀、细腻描写
- 《荷塘月色》关键词:夏夜、宁静、审美情趣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季节或自然景观进行深入讨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小组内讨论各自所选主题的描写手法、情感色彩和艺术效果。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两篇文章的理解。
答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与动态。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发现作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作者林徽因,通过对北京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以荷塘月色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讲述了作者与地坛公园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群文阅读,理解并分析三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比阅读三篇文章,发现作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三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阅读与分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文章分组阅读,要求学生找出每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对比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现三篇文章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之美。
5. 分享与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进行分享和展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群文阅读的收获,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三篇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是否能发现作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选择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 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对两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感知并欣赏到文学作品的美好。
4. 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两篇课文的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激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2. 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异,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课文,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的领会、表达技巧的应用等方面。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1. 学生层次: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以下层次:
(1)知识层面: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不够熟悉。
(2)能力层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高有低,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引导和培养。
(3)素质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但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课文表达技巧的能力有待提高。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任务群课件PPT
主
修
研 讨
秋天期满之时并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有去无回。不见人回,而新征徭役的秋天又开始了。
任
务
群 秋天又成了思念、盼归、生离死别之日。思念之切、死别之痛、阻隔之恨都凝结在秋天。
第11页
一秋一秋的只是无望的思念,无尽的等待。独自面对秋之凄情,怎不令人伤悲。
晨 读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晨
知识点一 读准字音
读
自
学 任
1.给下列单音字注音
务
群
混沌.( dùn )
潭柘.寺( zhè)
一椽.(chuán )
平仄.( zè ) 歧.韵( qí) 椭.圆( tuǒ )
主
修 研
廿.四( niàn) 鲈.鱼( lú ) 煤屑.( xiè)
讨
任 务 群
幽僻.( pì ) 蓊.蓊郁郁( wěng ) 踱.着(duó)
任 务 群
两者都有“没有生机、不热闹”的意思。“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多用于自然
延 伸
拓
景物。“萧条”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多指社会景象。
展 任
务
[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群
主
修 研
①事实上,二人转文化产业的逆势发展并不是个例,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经济
讨
任 务
___萧__条___时期,往往是文化娱乐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
任
务
群
主
1989 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
修
研
讨 任
气。2006 年 5 月 20 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枝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是部编版必修上第七单元中的两篇写景抒情散文。
从郁达夫笔下了解故都秋色,感受他对故都秋天自然风物的赞美,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郁孤之情。
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中,感受含蓄委婉的喜悦情味,以及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淡淡忧伤,自然之景、家国之忧、知识分子的彷徨与坚定寓于景中。
这一任务群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及角度、技巧,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并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获得审美体验”。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作品,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字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难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作:品味景物意境,把握抒情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与应用能力。
4.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提升文献欣赏品味,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结合这学期的两次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表现来看,高一(X)班的学生平时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预习态度不够端正,长存懈怠心理,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
由于文本距离现在已经久远,且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学生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有些困难,如何引导学生体悟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是本主题任务群学习的教学重难点。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景与情的共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学习目标1.关注两篇散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分析作家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和景情融合的手法。
2.感受作家的情感和审美趣味,体会两篇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
3.利用本课所学,进行写景片断的写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作家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作家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带领学生感受作家的审美趣味,体会两篇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设想:以“景与情的共奏”为专题统领两篇散文进行群文阅读,打破单篇阅读视野局限的藩篱,促使学生形成贯通、比较式的思维,在一个较大的阅读视野进行文学鉴赏。
利用四项学习活动串联起整个教学。
先通过简单的、表层性、初步感知性的学习活动一,来驱动学生在预习时熟悉文本,感受散文的景物描写和语言美;然后再通过学习活动二、三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加深学生对散文中作者思想情感、审美趣味、民族审美心理等文化意蕴的理解,从而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最后通过学习活动四创设情境进行延展性的文学性写作,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在读——写/画/析——思——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品味景、体会情,最后深入体味民族文化,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创设整体学习情境,以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
学习方法以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朗读全文,选取2-3处喜欢的句段,用批注法,赏析写景语段。
3.采用以诗解文、品析朗读、画游览图等形式品味两篇散文中的景之美。
一、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幸的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当我们把目光对准包蕴万千的大自然时,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可谓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那今天让我们跟随郁达夫和朱自清发现美的目光,看看他们笔下的故都的秋和清华园荷塘有着何样的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
月下的光华、明亮之美;比作星星,突出其多而明 丽;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纤尘不染的高洁。 • 优雅美、朦胧美、灵动美
示例
• 《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 • 作者描写荷叶,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田田”写 出了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亭亭”写出荷叶的风姿秀丽、 临风摇曳的姿态。 • 运用比喻,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 荷叶轻盈的形态美、动态美。 • 运用动词“出”,写出叶子高高伸出水面的特点。 • 整幅画面呈现出朦胧、优雅、灵动之美,表达了作者 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和看到月下荷塘时的愉悦之情。
思考提示:景物 特点 手法(修辞、写景角度、用词、句式等)感情
作答要求:品读文句,具体分析,规范表述。
参考格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
。作者通过描写
(景物),运用
(手法),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作
者
(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研讨,小组成员积极发言,互 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形成完备答案。
请以“感悟心灵的风景”为话题, 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文段。
方心灵的荷塘,收获一份自然的诗意。
读《故都的秋》,有清、有静、有悲凉,有秋 天的诗意,有生命的衰亡,有独特的审美,有情致 的深邃。
读《荷塘月色》,有画,有诗,有意境,有清 新优雅,有灵动和谐,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 声。
散文之美,美在景真,美在情浓,美在值得我们 用生命去品味。
检-学以致用
“一年四季皆是景,春夏秋冬各不 同。”叩问内心,有没有一片风景触 动你的心弦?
教材版本:部编版必修上册 学段学科:高一语文 年级学期:高一上学期 课 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授课老师: 学 校: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02 说 教 材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的第七单元——“自然情怀”
《荷塘月色》:描绘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 篇著名的美文。
《故都的秋》: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对大地山川、风物 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
都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反复品味,领悟渗透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 术的魅力。 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结 构较合理语言通
顺字迹清楚
较丰富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三等(10~6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 心基本明确内容 单薄思想基本健 康感情基本真实
基本符合文体要 求结构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字
迹基本清楚
略显丰富略显文 采略显创意
四等(5~0分)
偏离题意中心不 明确内容不当思 想来自健康感情虚假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语言不 通顺,语病多字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学习任务3:问题探究,悟情思之韵
问题一 郁达夫在描写故都景色背后,抒发了哪些感情?
问题二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欣赏完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后,作者内
心宁静了吗?
要求:
调查小组自由组合,全班分为六组,明确组长,组员分工;
确定主题,以上两个问题任选其一;
结论成果为5分钟PPT形式汇报,设立主讲人;
统的中国画,《荷塘月色》像一幅工笔画,精描细绘,纤毫毕现; 《故都的秋》像一幅写意画,随意点染,自由开合。你怎么看待《故 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不同?请仿照《故都的秋》的第13自然段, 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两者的比较和偏爱。
推的 可荐是明阅《色月第读关彩,13:于不钱段我浓塘:父,江南亲回的国的味秋之<不潮秋故永,,都。普当的比陀然秋起山也>》北的是—国凉有—的雾它郁秋,的飞来荔特,枝异正湾的像(地是方16黄的)酒,的之比残与如荷白廿等干四等,桥, 稀饭《之想与北馍平馍》,—鲈—鱼老之舍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走进文本,发现课文选景、绘景的独特之处。
(重点)思维发展与提升:走进作者,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感知文本情感与创作目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走进心灵,用文字抒写阅读感悟。
(难点)文化传承与理解:走进文化,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任务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景有好坏之别,情有真假之分,只有景情融合,才是佳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经典写景散文,去探究文本中景物的好与坏、情感的真与假。
这节课需完成三项学习任务:走进文本,提炼两篇课文中的景物;走进作者,感悟两篇课文中的情感;走进文化,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二、走进文本,完成任务一活动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面对任何一种景象时,观赏者的学识、情感、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其发现、感悟与表达。
同样是置身古老的北京城,郁达夫和朱自清分别发现了哪些景,生成了哪些情?两人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填写下表。
课文景物情感表达相同点表达不同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活动二:两篇文章各自采用何种方法将各种景物串联为一个整体?从两篇文章的选材与组材中,可以收获何种写作启示?【提示】此活动是上一活动的延续与升格,目的在于了解写景散文线索设置的特点与功用。
《故都的秋》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总分结构,抓住“清、静、悲凉”这一总纲带动全文的景物;《荷塘月色》则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虚实结合,在“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对比中,体悟两种不同的景象。
注意:《荷塘月色》中,“荷塘月色”和“采莲嬉游"两种景象对应的,正是冷、静、独处和热闹、群居。
朱自清显然更爱的是前者。
三、走进作者,完成任务二活动三:如果让郁达夫写作《荷塘月色》、朱自清创作《故都的秋》,是否依旧会这样选景、抒情?请结合你对两位作者的认知作简要分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教案
自然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围绕本单元“自然情怀”的人文主题,运用课上所学的写景抒情方法,以家乡的某一处景为话题写一个片断,400 字左右。
朱自清
时代荷塘
现实世界
理想世界
史铁生
个人
地坛
暂时彻底
寻求宁静精神力量生命涅槃
高中语文群文教学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找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
我在前期备课中做了大量工作,在研究教材单元教学任务后,找到了三篇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的契合点:情景交融。
本课时的教学安排,我从情景交融这一角度初步感知文本,进而鉴赏了三篇散文的语言之美。
经过课前精心备课,研究学情,制作课件,确定教学活动设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点拨、提升。
但在教学环节施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同学们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可以的,对文本细节、感情存在把握不准确的问题,另外课上时间很紧张,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也有待加强。
这就在备学情方面还需做得再扎实一些,课下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应针对性再强一些,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时间,多引导学生去表达,训练学生敢说、会说。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群文连读课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自然美,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2.学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景手法,体会二者的完美融合。
3.学会赏析并写作写景抒情散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比较阅读,感受两篇文章精致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作者的人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比较鉴赏——学以致用四、学习方式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五、【课时】3课时六、设计思路两篇文章同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佳作,景物描写细腻精致,又都是缘情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眼中的景象,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是美好的;“清静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都是美好的。
其实这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更反映出他们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打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藩篱,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看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量,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通过比较鉴赏,学会感受品味鉴赏写景文字的特点,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并学习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朗读两篇文章,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让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用问题引领学习,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
)要求:1.读准正音、读出感情(每篇至少朗读两遍)2.整体感知,找出文眼、理清两篇文章的脉络,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问题导读:《故都的秋》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描写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作品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一特点的?《荷塘月色》中,“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活动二、自主合作师生交流《荷塘月色》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案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并理解《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这两篇群文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秋景和荷塘月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简要介绍作者严歌苓和莲花山,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关注。
步骤三:阅读 故都的秋》- 学生独立阅读 故都的秋》,并思考以下问题:- 作品中描绘的是哪个城市的秋天?为什么称之为“故都”的秋?-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秋天的美和忧伤?- 你对于这篇作品有什么个人的感受和想法?步骤四:讨论与分享-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与学生共同总结。
步骤五:阅读 荷塘月色》- 学生独立阅读 荷塘月色》,并思考以下问题:- 作品中描绘了哪个季节和地点的景色?-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荷塘的美和宁静?- 你对于这篇作品有什么个人的感受和想法?步骤六:讨论与分享-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与学生共同总结。
步骤七:比较与对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 学生展示比较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或PPT等形式呈现。
步骤八:拓展阅读与写作- 学生选择其中一篇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
- 学生可以写一篇文章,表达对于这篇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学评估-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通过他们对于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来评估。
-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通过他们撰写的文章来评估。
4. 教学延伸-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类似故都或荷塘的地方感受和观察现实中的秋天和月色。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学科:语文
课题:《寻一片自然风光觅一所精神家园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授课时间:2023.12.18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寻一片自然风光觅一所精神家园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素养目标】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通过赏析文中景物的描写文字,能够探究其中蕴含的情感。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将文章与作者的创作背景结合起来,探究这两篇散文背后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升文学鉴赏品味,感受景物中的自然之美,尝试创作写景抒情的文段。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自然风景中的人文精神,寻找自己的心灵栖息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文中景物的描写文字,能够探究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景物中的自然之美,尝试创作写景抒情的文段。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及策略:情境创设、问题启发
寻一片自然风光觅一所精神家园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心灵栖息地
悲痛、悲伤深秋故都落寞、悲凉
痛苦、烦闷夏夜北平些许宁静、淡淡喜悦。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景物,掌握以声衬静、通感的写景技巧。
2.品味景物特点,体悟景中之情。
3.感受文人笔下的自然美。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做个小调查,同学们最近亲近大自然是什么时候。
一个星期之前?一个月之前?还是一个学期之前呢?(播放视频)庄子曰:“天地有大美。
"蓝天白云、高山流水、绿树成荫、千里平畴,自然的美说不完,道不尽,那么,是自然本来就是美的,还是因为人而感到美?寻觅美景请同学快速浏览《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圈出两篇散文中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故都的秋》:牵牛花、落蕊、蝉鸣、秋雨、秋枣《荷塘月色》: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光、杨柳借助图片展示两篇散文中的景物,并请同学们细心观察并回忆,在刚刚的图片中有哪些景色没有展现出来,为什么不展示?缘景赏技找出描写蝉鸣、荷香的语句,分析写景技巧,体味景物的特点。
蝉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分析:用“残”“衰弱"“嘶叫”三个词揭示其特点,这个时候的蝉叫声不再是夏日聒噪的叫声了,而是非常凄切的,这样的蝉声自然就给北平的秋天增加悲凉之感。
此外,这种声音在空旷的院子里啼唱,以声衬静,把院子衬得更加寂静。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写出花香的淡雅、朦胧。
【补充】通感:也称“移觉",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相互沟通。
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的特殊比喻形式。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任务群解读与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任务群解读与教学设计摘要:将《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组合为一个教学任务群时,首先需要探究两篇课文在景物选择与描绘中呈现出的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其次需要品读藏在景物背后的各具特色的情感,其三需要挖掘个性化情感体验中传递出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达成三项任务的关键,则在于情境和活动,在于打通两篇课文的意义关联,在对比中发现,在品味中感悟。
关键词:任务群教学;阅读情境;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审美体验【文本课程定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散文均为经典型传统课文,在以往的各套教科书中,两篇散文皆被设定为精读篇目,由语文教师引领着学生反复吟诵,逐段赏读。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将这两篇散文整合为一篇课文,用以引导学生探究写景散文中独特之景与独特之情的内在关联。
此种整合,体现了任务群学习的新主张和新要求。
学习这两篇散文时,倘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将两篇文章视作两个完全独立的文本分散鉴赏,则显然有违任务群学习的要求。
只有依托必要且真实的学习情境,依照教材既定的学习任务而精心创设体系化的驱动性任务,让学生在特定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发现文中之景、文中之境、文中之情,进而将景、境、情三者与特定时代联系起来,与特定人物的特定价值诉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这两篇文章的课程价值,使“用课文教”成为真实的教学行为。
【文本内容解读】一、细读文本,感知重点当《故都的秋》只以散文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其被关注的重点信息,往往是贯穿始终的“清、静、悲凉”。
此三个词汇,不但浓缩了郁达夫笔下各类景物的共性化特点,而且体现着郁达夫本人以及作品中的若干位都市闲人的共性化性格。
古典诗词中,秋大多具备着“清、静、悲凉”的季候特征,但此种秋色往往只存在于“无枝可依”的旅途之上,或者存在于“无处安放灵魂”的深度落寞之中。
大都市的深秋,虽也有落叶纷飞、寒霜覆地,却敌不过市井中无止无休的喧嚣、商铺内你来我往的热闹,故而,古今文学作品中“清、静、悲凉”的秋,往往与大都市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高度的责任感、使命 感。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与使命,胸怀家国,以青年的阳光和自信,争做 新时代的奋斗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课堂小结
1.赏读散文的语言。 品味情景交融的手法。
3.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 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体会文人的
家国情怀,实现精神成长。
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体会文人的家 国情怀,实现精神成长。
深情朗读《故都的秋》,体会并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深情朗读《荷塘月色》,体会并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写出你的文采来
2.请描写一个关于景物的片段,要求:用到下列叠音词。50字 静静 潺潺 幽幽 缓缓 淡淡
叠词的魅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清亮
这是一个静静的月夜,我独自站在村外的小河 边出神,潺潺的流水像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 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剪不断的幽幽情思。这缓缓 流淌的小河敲开我记忆的大门,把我带回到遥 远的过去,我深深吸一口气,树林中有风吹来, 风中飘过淡淡的清香,一如你温柔的笑脸。
躺树荫下,一边赏着秋色,一边吃着西瓜,这是再美妙不 过的事情了。
领悟——作者的人生心境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 凉”呢?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缘 《故都的秋》 “悲凉” 景 ①社会环境黑暗。 入 情
②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探 究 ③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 情 因
五幅秋景图
清 晨 静 观
秋院图
槐
树
落
蕊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秋 蝉 残 鸣
秋 雨 话 凉
秋 果 奇 景
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 塘 四 周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美
3.两篇散文在写景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写景
抒情
写出你的文采来
4.从两篇文章的写景文字中寻找一个片段进行模仿,或者以“故乡
独抒性灵,情思悠远
——品出“这一篇”散文的情味
《
《
故
荷
都
塘
的
月
秋
色
》
》
学习目标
1.赏读景物,把握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的表 达特点,提高对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 2.品味意境,体悟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和 审美情趣,提高对情景交融手法的鉴赏能 力。 3.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参与表达与交流,学 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学 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郁达夫的散文突出了一个“郁”字,他的散
文是“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笃的 爱国者的悲歌。
朱自清的散文突出一个清字,他始终保持着
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和可贵情操, 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 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 气概”。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是一
《荷塘月色》 “不宁静”
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 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 ,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想找个避 难所,但是他毕竟又是个
,面对黑暗现实, 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朱 自清既 于个人的自由世界 ,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 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 的“不宁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是运用情景交融
的手法。50字左右。
情景交融
故乡的秋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阵秋风吹过,只见黄叶在翩翩起舞 恰似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虽然地上的落叶在不断的增多, 但树木还是披着绿衣。翠绿的碧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碧 玉般的光泽。
走进田野,迎来缕缕瓜果的清香。瓜农们穿梭其中,左手 搂着一个,右手抱着一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走过去, 好客的人们当即往你的怀里塞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