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无为而治的表现
无为而治的故事 汉初无为而治的故事
《无为而治的故事汉初无为而治的故事》摘要: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以下是需整理的关于无为而治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吕氏春秋》和《论语》)无为而治的意思是: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汉初黄老无为的社会思想
至德之世:太古时期 与儒家大同世界的不同
率性与无为而治
黄老无为思想的启示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
文革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斗争生活 政治:
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首先,是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巨大物
质损失。如大串连、“停产闹革命”使铁路运输中断、停工停 产;武斗、造反、打砸抢毁坏大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设施等等。 这些有形的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中国永远丧失了最好经济腾飞的机会,和世界经济发展 水平拉开了差距。 最后,是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1976年我国人均 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到1978年,全国农 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下降,只 在1971年对少部分人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 保健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欠账。”文革”前经过三年经济调整 时期,城市居民供应的商品本来已经有不少取消了配给票证,” 文革”时期又不得不恢复甚至增加。
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
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
一、对秦政的反思
法家思想的优点:
加强君主集权;富国强兵;提高行政效率;形 成了文法吏负责具体事务的文法吏集体(官僚制)
法家思想的缺点
过分迷信权力的强制性;过分压榨臣民;迷信 武力和强权;缺少人文关怀
二、汉初的凋敝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馑。凡米石五千。(《汉书· 食货志》)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汉书· 食货志》
建国前后毛泽东的交通工具
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赠送毛泽 东两辆美国福特牌轿车,毛泽 东一辆让给了朱德,一辆让给 了“五老”(林、谢、董、吴 徐、)
无为而治案例
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举措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 集权.
无为而治
所谓"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原 道》篇就阐述了这一思想原则。在行政实践中推行这样的原 则,就像《淮南子· 览冥》中所说"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 以及《淮南子· 齐俗》中所说"上无苛令,官无烦治"。无为政 治看起来有消极保守的倾向,从另一种种角度看,却透露出 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精神。这种政策强调行政上不妄为,少有 急切的举措,避免苛政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 以安定。这种政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 济的进步。
历史影响
•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 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 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 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 公认的。 •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 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 上是少有的。 •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 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 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 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 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内容: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材料三: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 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 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四: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 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 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内容: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目的: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1)汉朝国力日盛,但是社会潜伏着危机。 (2)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 趋势 。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实行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思想 必修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儒学教育; 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 思想控制。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①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以 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②前者强调以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后者 强调教化和灌输。 ③前者主张依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三、儒学成为正统 (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010年北京卷,13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 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 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 D.韩非子、董仲舒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汉初“无为而治”
思考: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主 要表现是什么?试对其政策进行评价。 原因: 秦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 与民休息的政策 结果: 积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力增强。 消极:潜伏着危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
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C. 水德 B.木德 D.土德
D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大一统。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 的色彩,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 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 统治长久的。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 的迫切需要。
1.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选官制度:察举制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2.董仲舒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西汉的无为而治
西汉的无为而治那么这种汉初的无为当时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第一就是首先缓和和民众的矛盾,和老百姓的矛盾,和农民的矛盾,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那么,在减轻老百姓负担这方面呢,那么最重要的就体现在降低赋税,或者减免赋税。
从汉惠帝开始,当时对农民的赋税负担大概确定在十五分之一,这个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概十分之一,到了汉惠帝那时候,把它减成十五分之一,而且汉文帝时期还曾经有12年的时间,免税,全国老百姓免税,12年的时间,为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免了12年,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进一步减轻民众的负担,汉景帝时候把这个税率由十五分之一,减成三十分之一,进一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所以经济上做了很大的让步。
同时在徭役上,尽量少使用老百姓,尽量少调发徭役。
那么据说汉文帝汉景帝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怎么样,生活非常非常简朴,汉文帝穿的衣服据说非常朴素,没有什么穿金戴银,穿的都是粗布。
汉文帝给自己造陵墓的时候,据说不用金银这些奢侈的东西,用的都是瓦器陶器,非常俭朴。
汉文帝据说有一次他要造一个露台,那么当时让工匠给他测算一下,说造这个露台大概需要多大的成本,多少钱呢,那么工匠给他算了一下,大概要一百金,这一百金相当于什么价钱呢?相当于十个中产家庭的财产,那么当时皇帝的意思就是太贵了,算了。
所以他们比较朴素,这样他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那么这是在经济上,经济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是最最重要的。
第二,在法律方面。
把过去汉高祖时候就废除了秦朝的很多非常严,非常残酷,非常苛刻的一些刑罚,那么到了汉文帝时期,继续地废除,继续地减少。
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是这样,在地方的藩国齐国有一个太仓令,管仓库的这么一个小官,这个小官叫淳于公,这个淳于公平常工作还是非常认真的,还是非常廉洁的。
大概工作出现了什么失误,犯法了,那么犯法就得受到惩罚,按照原来的法律的惩罚可能是比较残酷的,这个淳于公呢,有五个女儿。
所以可能是发了牢骚,怨气,对他的女儿说,我只能生女儿,不能生儿子,到关键的时刻呢,没人能够帮助我解忧排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1.汉初:无为而治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根本原因)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兴办太学;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配套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1)背景①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潜伏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知识点拨]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形成: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误区警示] (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人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政治方面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021年无为而治是什么制度
无为而治是什么制度无为而治是什么制度引导语: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无为而治是什么制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由来西汉时期,刘邦和萧何死了以后,汉惠帝即位,其宰相为曹参。
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与个人风格方面,曹参与萧何大不一样。
史书记载曹参整天在家里饮酒作乐,无所事事。
在用人方面,他不喜欢办事特别认真、严格的人,而重用那些比较粗心、和缓,大而化之,不那么苛察的人。
为此,周围的许多官员见状心理不安也很不满,认为这个宰相无能、无用,还消极怠工。
汉惠帝也很担心,便直言批评道:现在国家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可是丞相您却是这么一种态度,希望丞相能够勤政一些,有所作为。
曹参沉思片刻,就问汉惠帝:陛下您觉得您当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比汉高祖如何?汉惠帝说自愧不如。
我肯定达不到高祖那个程度。
曹参接着问:那么陛下您看我与萧何丞相比又如何呢?汉惠帝说那好像也是不如。
然后曹参就说:好!既然我们都不如他们,而他们在去世之前,把各项规章制度都已经给制定下来了,我们后人又不如他们,那我们只有守着他们的制度并照他们既定的方针政策去做就可以了,我们不必要在他们的制度之外再去有什么其他的作为。
汉惠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曹参的意见。
这也就是历史上“萧规曹随”的著名典故。
而曹参的这种治国理念就叫作“无为而治”。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渊源“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其思想渊源就是“黄老道家”。
“黄老道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它是把老子的“无为”、“顺善自然”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吸收了一些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而成的。
黄老道家有别于庄子的道家。
庄子的道家消极避世,而黄老道家是积极入世。
汉初曹参所用的统治思想实际上就是把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一种用世的方法来治世,而不是用来消极避世。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按照道来做,那就是无为,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西汉帝国兴衰简史!
西汉帝国兴衰简史!1.汉初,政府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将土地授予战乱的幸存者,政府将原属国家的土地分配给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念。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降低赋税,减少人头税,大力发展经济,开放了全境的山川湖泊,允许老百姓发展多种经济,鼓励人民开展私营工商业,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
在良好的政策支持下,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私营工商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积累,大概用了50年的时间,西汉帝国的经济由弱变强,到武帝时期,西汉帝国经历了它国力最为辉煌的时刻!(汉朝兴,关隘开,富商巨贾纵横天下!)2.公元前140年,年青武帝即位的时候迎来了西汉工商业发展的高峰,但是汉朝为解除匈奴的外患,对于匈奴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汉军屡次讨伐匈奴,汉匈连年征战,耗费巨大,战争迅速消耗了帝国的财富,为了应付庞大的军事开销,为了分割夺取私营工商业的利润,汉武帝采用抑商的政策与民逐利,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帝国境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采盐行业收归国有!这些行业完全由政府垄断,私营资本不得经营!3.西汉帝国对于私营工商业的巨大打击,使民间资本缺少了再投资的环境,然而资本的天性就是赚取利润,在商业经营举步维艰的条件下,大量的民间资本会向土地——这就向既安全又获利良好的资源倾斜,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抑商政策的实施,土地——作为农业国家最优质的投资商品因种种原因促使西汉帝国中期产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颁布《推恩令》积极而成功地削减了地方政治和行政区域的规模以及他们的自治权(削藩),但是他在限制私人大地主的数量和规模增长上面却失败了,当汉武帝把垄断中华帝国官职的权力交给经过竞争性考试而被选中的儒生时,这些获得职位的官员有了职位所给予的机会之后,又利用这个机会使自己成为更多土地的所有者(兼并土地),汉武帝逐渐预感到了这一问题对于帝国的危害(不祥之兆),他颁布了一项诏令,确定了个人可以占有土地的限额,但是诏令的实施取决于官僚和地主,因而这一诏令成了无法实施的一纸空文!5.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农民经常处于破产的边缘,土地兼并的浪潮无法抑制,由于帝国政府找不到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社会开始出现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官僚和地主巧取豪夺,大量占有土地,而贫民却无片瓦遮身,失去土地的农民干脆沦为流民,流民没有饭吃就要造反,致使暴动不断发生!6.《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06年,在关中平原突然出现了40万完全没有土地的流民,对于农业国家来说,没有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手段,就等于失去了经济来源,丢掉了饭碗,40万饥民出现在长安城的附近,随时引发的暴动迫使当时的丞相石庆不得不上书请辞!这样大规模的流民现象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这种情况当(如果这40万流民变成40万农民起义军的话,然令统治者触目惊心!就会要了他们的老命!)7.《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其利,则必有其弊!当某一事物的弊大于利的时候,它就蜕变成邪恶事物了,当然国家也不例外!国家的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维护整个社会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在帝国的形态下,国家的官僚体系也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它依托国家的权力很容易实现对社会的掠夺,在西汉帝国的末期,国家利益集团的超量掠夺开始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帝国陷入了悖论之中,政治上它需要建立官僚体系治理国家,但是却无法制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国家的财富!8.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独裁政体的缺点在于其不可避免地极度地依赖皇帝的个人才智,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古今中外优秀的人才极少连续出现,但是昏君一出便是接连不断(例如明朝从明武宗一直到明熹宗接连不断地出现了四大昏君),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帝国或王朝毕竟是昏君多,明君少!而且独裁政体的最大缺点在于这个制度不存在有效地检测机能,无法避免出现失误和恶政!所以那些认为国家发展只要一心抓经济建设,民主早晚会到来,凡指责某国现在独裁政体的言论,便被扣上“破坏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帽子的行为正是没有看到独裁政体长远危险的一种表现!9.经济上,帝国放开土地鼓励竞争就会引发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引发严重的流民问题,动摇国家之根本!但是如果将土地收归国有平均社会财富,又会违背人类崇尚竞争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10.西汉帝国政府更是通过抄富人之家等暴力手段聚敛财富,政府在打击私营经济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商人因为无法通过商业致富,民间资本转而大量投向土地,导致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土地向少数人集中,促使流民与地主豪强两大对立阶级同时产生,财富的两极分化令社会矛盾日趋激烈!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改朝换代,政权更迭,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国都没有能够跳出这个由盛而衰的周期律的支配!(也就是“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改朝换代,轮回怪圈!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苦海!)11.人类历史上,贫富的差距是社会动荡的首要因素,这与社会的政治体制是有很大关系的!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造就财富的过程,拥有财富的人往往可以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这使他们更容易进入或影响统治阶级,他们的介入又会给他们继续积累财富带来更多的方便。
“罢黜百家__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积极作用:①经济恢复和增强②人民生活安定③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②社会潜伏着危机①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②土地问题阶级矛盾尖锐③边境问题匈奴为患(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巩固统治(3)主要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者:董仲舒(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贡献: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3、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历史上无为而治的例子
历史上无为而治的例子以下是 7 条关于历史上无为而治的例子:1. 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不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嘛!刘邦建立汉朝后,面对多年战乱造成的破败景象,他没有急于大搞各种建设,而是让老百姓自由发展。
就像家长对孩子,给予一定空间,他们反而能茁壮成长,这不就相当于放手让社会自我修复嘛!你说是不是很有智慧呀!2.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也有无为而治的影子呢!他没有过多地去干预民间的经济活动,社会秩序慢慢稳定下来了。
这就好比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长只把控大方向,任由水手们发挥各自的本事,船不也能顺利前行嘛!3.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呀,那真的是无为而治发挥到了极致呀!他们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心种地、搞生产。
这就跟园丁照料花园一样,给花儿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它们自己就能绽放得无比美丽呀!百姓们不也创造出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吗?4. 北宋初期其实也有无为而治的体现哦!统治者没有过度去约束商业的发展,结果商业一片繁荣。
这就好像打开了笼子让鸟儿飞翔,它们反而能找到更广阔的天空呀!多厉害呀!5. 明朝初期朱元璋之后的一段时间,也有那么点无为而治的味道呢!政府没有过多地去插手民间的琐事。
好比一场游戏,规则定好后让玩家们自由发挥,结果不也玩得很精彩嘛!6.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某些方面也是采用无为而治呢!他对民间的文化和学术有一定的包容。
这不就是像是一片森林,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它们自由生长,最后不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嘛!7. 历史上这些无为而治的例子呀,都说明了有时候不瞎折腾反而更好!统治者少点干预,社会反而能蓬勃发展!就像水流一样,不去强行阻挡,它自己就能找到合适的路径!无为而治,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呀!我觉得无为而治是一种很有智慧的治国理念,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3.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注释:
①作业:农作之业; ② “饥”与“馑”都指“年成不好”、“饥荒”。二字 常常连用。 ③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
一、无为而治的原因 根据材料,分析汉初的经济荒凉凋敝到
了什么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 行合理解释。
社会景象 合理解释
1.注重农业生产 2.进一步轻徭薄赋 3.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相关史事 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 刚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 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修 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 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三、文景之治-手工业发展
1.注重农业生产 2.进一步轻徭薄赋 3.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4.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 发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四、无为而治的影响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 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班固《汉书·景帝纪》
四、无为而治的影响 -消极影响
文帝即位之时,中央政局尚处动荡之中, 地方诸侯王势力十分强盛,社会经济也没有 从战争创伤中彻底恢复过来,国家贫穷,库藏空虚, 民生艰难,工商凋零,外部有北方的匈奴部不断南下 抢掠骚扰,多次威胁京畿关中。……帝时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诸侯王国占据 着广大地区,跨州连郡,据山铸钱,煮海成盐,富甲天下,骄奢抗命,已成尾大不 掉之势。
百姓饥荒、人口锐减、国家贫穷 秦的暴政、秦末战乱、楚汉之争
一、无为而治的原因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 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 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 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 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西汉前期是“无为而治”吗
西汉前期是“无为而治”吗?作者:校元明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02期西汉初年,百废待兴,刘邦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此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继续执行,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据此,有人美其名曰“无为而治”,并牵强附会“黄老之学”。
其实,西汉前期的治国思想并不是道家的“无为”。
我们从刘邦到景帝逐一分析,即可得知。
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这与其说是“无为”的表现,倒不如说是“仁政”的展示。
起初,刘邦是看不起儒家知识分子的,但由于受智囊集团潜移默化的影响,他逐渐适应并接受了儒家学说,甚至还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以太牢祠孔子”活动。
有人以刘邦进入关中之初提出的“约法三章”为由,认为他是在贯彻“黄老之学”。
其实,“约法三章”是刘邦对关中民众的临时性许诺,是为了站稳脚跟的权宜之计。
如果非得给它定性的话,也许更接近于儒家思想。
惠帝的“无为”,是由于无法作为。
他是一个性格懦弱、情绪敏感的人,既没有娴熟老道的执政能力,也缺少为人处世的基本经验,更为不幸的是,他碰上了“女强人”老妈,这使他更显得弱势。
由此,他的权力被老妈架空也就成为必然。
吕后的作为更谈不上是“无为”。
一个女人热衷于权力角逐,竟把自己儿子完全架空,吕后这么活跃与亢奋,难道算是“无为”吗?有人或许会拿《史记》里的一句话“政不出房户”,来证明吕后执政不事声张、息事宁人,颇有宽容大度的风范。
实际上,这正是司马迁对吕后的绝妙讽刺。
吕后很想“有为”,为了保住权力和地位,她害怕别人“有为”,于是制造一种让臣下服服帖帖、无所事事的政治氛围。
文帝的“无为”主要表现在立身处世的谦卑态度上。
文帝是“被皇帝”的,他是朝中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一个结果。
对此,文帝有深刻认识,他知道自己的出身、经历、威信都微不足道,因此必须做事谨慎、表现谦虚、处世低调。
在自己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文帝不可能做出大的“挑衅性动作”。
由此,“清静无为”就成为当时的一种微妙的政治时尚。
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推行无为而治?这样有什么好处
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推行无为而治?这样有什么好处本文导读:在秦末大乱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众多诸侯互相厮杀角逐,最终只留下刘邦和项羽这两势力,最征战四年之久项羽兵败自尽,刘邦赢得天下,但是代价也是残酷的,秦统一天下之初全国人口约2000万之多,可是当楚汉之争结束后,全国人口不足四百万。
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将全国重新统一,那么如何休养生息就成为了摆在汉帝国统治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秦朝奉行依法治国,全国百姓一举一动,耕种修养都有法令所规定。
很多人说秦法苛刻,是因为秦法划分极为细致,处罚也极为残酷,这种法令就适用于战时,用于让全国百姓爆发出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去参与战争。
但是当战争结束后,这种法令发到成为了阻碍国家恢复元气的障碍了,故此汉朝初年刘邦听取萧何的意见,执行道家“无为而治”,所谓的无为并非是一点作为都没有,而是不再去刻意干涉底层百姓发展经济,国家将种种政策都加以放开,百姓不用担心自己的一些举动会触犯国家法令,就放开手脚去干,故此汉朝才能加速开始恢复。
仅仅靠百姓自己来恢复当然也不够了,同时汉初的几位皇帝也非注重节俭开支,尤其是到了汉文帝时期,不修宫室,连屋内装饰的帷幔都允许用有花,皇后一次多领了一批丝绸被汉文帝训斥一顿,哭着送回去,可见节俭到了什么地步。
这也是与汉初国家经济太过衰败有关,当时汉高祖定都长安后,文武百官上朝见驾只能乘坐牛车,皇帝出行要用四匹白马拉车,可是找遍宫中都寻不到。
皇帝坐拥四海,御苑之中有当时遍布良马,如今却连几匹同样颜色的马都找不齐,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百姓呢?说明当时国家马匹储备很不好,秦朝时期关中,陇西都是养马地,秦人本就养马出身,定居关中自然是不缺马,可到了汉朝变成如此境况,不由得让感慨世事悲凉。
除此之外,汉高祖分封诸王,令刘姓子侄分在各地为王,还给予他们铸币权,也就是说你只要有铜矿有人你自己就可以跳过中央,铸造你自己钱币,还有什么比你拥有一个印钞机更快的来钱方式呢?由此就带动了当地诸侯国快速发展,人只要有钱,就需要货物,就需要人去流通货物,地方上一旦富裕就需要和中央等进行交流,全国的经济也就能就此盘活。
学者汉初无为而治的措施
学者汉初无为而治的措施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汉初那无为而治的事儿。
你想想啊,秦朝那时候劳民伤财的,又是修长城,又是搞各种大工程,老百姓累得够呛,这国家能稳当吗?到了汉初,可不能再这么折腾啦!就好像一个人跑累了,得坐下来歇歇不是?那无为而治到底是咋个搞法呢?首先啊,政府少去干预老百姓的生活,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种地、做买卖。
就好比你养了一群小鸡,你不能老是去打扰它们,让它们自己找食吃,才能长得壮实呀!税收也不能太重啦,你总不能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都搜刮光吧?那人家还怎么过日子呀!这就像你不能天天让朋友请你吃饭,人家也得留点钱给自己花呀!还有呢,法律也别太严苛。
要是犯个小错就重罚,那谁还敢做事呀?就跟走路似的,你不能路上有点小石子就给人判刑吧!汉初的统治者们就是这么干的,嘿,你还别说,真挺有效!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国家也越来越富强。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你给它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它就能茁壮成长。
咱再想想,要是汉初还继续秦朝那一套,会咋样?那估计老百姓都跑光啦,国家还能有啥前途?无为而治就像是给国家来了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大地,让万物复苏。
你看现在有些地方,政府管得太多太细,结果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
汉初的无为而治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让老百姓自己去闯,自己去干,说不定能闯出一片更大的天地呢!无为而治不是啥都不管,而是管得恰到好处。
就像放风筝,你得松松线,让它飞起来,但也得时不时拽一拽,别让它飞走了。
这多有意思呀!咱中国历史上这么多朝代,汉初的无为而治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亮点。
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少做点,反而能做得更好。
这道理多浅显易懂呀!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学吗?总之呢,汉初无为而治这一套真的很棒,给咱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说不定能从中悟出点啥大道理来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无为而治的表现
1.节欲崇俭
降低赋税,减免赋税。
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十分之一,
惠帝十五分之一
文帝十二年免税。
景帝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
徭役尽量少使用老百姓.
文帝景帝生活节俭.
汉文帝据说有一次造一个露台,让工匠测算一下,工匠测算后说要一百金
十个中产阶级家庭,皇帝认为,太贵了.不造了。
2.宽以待人
淳于公,齐国人,工作失误犯法,被抓起来.发了牢骚,怨气.他的小女儿叫
缇萦,给皇帝写信,控诉刑法的严酷,汉文帝感动,对刑法加以整理.
3.以守为攻
汉文帝时期,南越国,汉高祖吕后时期对南越进行打压,封锁,汉文帝时期,对南越国的政策就比较缓和,当时南越国的尉佗称帝,汉文帝对北方其家族的人,进行了一定的照顾,使南越的魏佗很感动,最后主动取消了帝号.
当时地方的藩王吴王刘濞,长期不来朝见,汉文帝主动派人赐刘濞拐杖,表示对刘濞的尊敬,使得刘濞短期内不能和中央作对,缓和了中央和藩国的关系。
4.以静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