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12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8学时) 教学目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北宋王朝建立后,实现了中原地区的新的统一,由于契丹、党项的兴起,民族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以北宋的建立与发展为重点,介绍北宋的政治经济形态及其与契丹和西夏的关系,重点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本章的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北宋时期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北宋和辽、西夏间的和战关系。
教学重点: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兴起
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五代十国是开始于八世纪末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同时从这时起,一个走向统一的趋势也开始出现了。
(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1、五代(907——959)的更替
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则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
3、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
A、在五代十国的50多年里,不论北方还是南方,各地封建割据者互相混战,尤其以黄
河流域为最,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B、各地割据势力还大量增加田赋、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剥削
C、地方官吏的任意敲诈勒索:
D、各政权争相用残酷刑法迫害人民
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后梁的毋乙起义、南汉的张遇贤起义、南唐的诸祐起义等
二、契丹的兴起和南侵
(一)辽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1、辽政权的建立:
辽朝是历史上对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的习惯性称谓,实际上其国号在辽(大辽)、契丹(大契丹)之间变化,因为用“辽”的时间比用“契丹”的时间长,因此就习惯用辽朝称之。
契丹辽朝的建立者为耶律阿保机(872—926),他出身于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八部之一迭剌部世里(耶律)家族,其先祖一直为迭剌部的统治者,任迭剌部夷离堇。
在901年,阿保机成为迭剌部夷离堇,在汉人的帮助下,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北服室韦,东北伐女真,西南破奚,南下掠夺中原北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907年成为契丹的可汗。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国号“契丹”,二年后定都“西楼”,后改称皇都,又改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26年,阿保机挥师东下,灭渤海国,改名东丹,以其长子皇太子倍为东丹王。在回师途中,阿保机病死扶余。他死后,其妻应天太后摄政,不久,选立次子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在太宗在位期间,他先立石敬瑭为儿皇帝,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取得了南下中原的基础,后又灭后晋,建立大辽国。其时辽朝领土东至大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北的白沟河),幅员万里,疆域辽阔,影响深远。
2、辽朝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制度:
(1)政治——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制
辽朝的统治方式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从阿保机开始,经耶律德光,到世宗后基本定型。其显著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具体表现:
北面官:北枢密院,北、南宰相府,林牙院等——为“旧制”,统治包括契
丹、奚、室韦等在内的游牧民族。
中央官制:
南面官:南枢密院,宣徽院,中书省——为“汉制”,主要沿用唐朝的制度,
统治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
草原部族制——游牧民族,各部设夷离堇,后大部升大王,小部改为节度使地方官制州县制——农耕民族,具体有五京、六道、州、县之级
头下军州制
头下军州户一方面向贵族领主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交纳课税。这种一方面依附领主,一方面受政府统治,所以投下军州户又称为“二税户”
辽朝的政治中心不在汉族式的五京,而是在“捺钵”中,即辽朝虽有五京,但皇帝不住在城里,而一年四季都在“四时捺钵”中,春水、纳凉、秋山、坐冬,在纳凉、坐冬时处理国家政务,这与中原王朝不同。
(2)军事上:有皇室的“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还有部族军和州县军。凡军国大事,汉人不预。
男子十五至五十岁者隶属兵籍。军士有正军和家丁之分,正军一人,马三匹,打草谷、守营辅家丁各一人,武器、粮草自备。所以,契丹南下中原时,为获得粮草,需要四处“打草谷”,对中原生产的破坏性极大。
(3)法律:契丹等游牧民族断以“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渤海人同汉人。(4)文化:分别仿汉字、回鹘文字创立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3、封建制的确立——10世纪末
(二)、契丹人民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1、草原上兴起了一批城市。如:上京、中京等。
2、畜牧业兴盛。在社会经济中占首要地位。
3、农业有较大发展。汉族、渤海人被迁到契丹人生活的草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边境地区的屯田,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手工业发达。主要表现为A、首山(今鞍山)的铁矿开采,今河北承德地区的铁冶,上京等地的铁器作坊等B、制瓷业C、纺织业:出现了专门的“丝蚕户”
4、商业昌盛。主要是与西夏、北宋、高昌等政权进行贸易,其中与北宋之间的贸易规模最大。
(三)、契丹贵族的南侵:
燕云十六州与石敬瑭“儿皇帝”
三、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
(一)、周世宗的改革:
周世宗,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原名柴荣,954年即位,为了完成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巩固统治,即位后,他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
改革的内容:
1、经济方面:
(1)鼓励垦荒:把中原无主荒地分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对逃户庄田颁布处理办法,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
(2)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
(3)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治理黄河,疏通运河。
(4)限制佛教的发展,抑制寺院经济。
2、政治方面:A改善吏治,严明赏罚,善于纳谏B、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
3、军事方面:整饬军纪,整编禁军
(二)周世宗的南征北伐:
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各个击破
959年六月,北征返回开封的周世宗病死,时39岁。
四、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重视水利建设:大量修筑堤堰和闸门,引水灌田;修建石堤,抗御海潮;浚治西湖
2、兴修圩田
3、经济作物增加:茶、桑栽植广泛,丝织业发达。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制茶业:南唐建安和南平江陵的茶叶生产与销售最为发达
2、陶瓷业:吴越的越州秘色瓷器、“金扣”瓷器。
3、织染业:丝织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染色方面,出现了由南唐李煜发明的“天水碧”染色方法。
4、矿冶业:胆水浸铜法
5、制盐业:产量增加,技术提高
6、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扬、越、蜀是纸的著名产地,南唐澄心纸也生产精美;成都和金陵是当时全国的两大印刷业中心。
(三)商业的发展:
全国的经济重心,经过五代时期的发展,已经从黄河流域逐渐向转移长江流域。
第二节北宋的统一及与辽、夏的关系
一、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