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大兴中心小学王聪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它要求课程的设计能够有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切身体验和能力。本文通过对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要素进行整合,提高促进学生素质。(一)提供现实的、有价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切入口。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要有一个对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同时,“问题空间”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随着问题而直接提借给问题解决者的,而是通过问题解决者的问题提出主动地建构的。因此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时分的认识》这一节课,第一位教师直接拿出一个钟面,并在小黑板上出示了如下的问题:钟面上有几个数字?有几根针?有几大格?几小格?一大格和一小格的关系怎么样?另一位教师则为每四个同学准备了一个钟面,请他们自由观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跟组内同学说一
说,比比哪组发现的问题最多?从表面上看,第一位教师这样教也未尝不可,但仔细一想,发现学生只能围绕着教师的问题一个个去解决,思维被教师紧紧框住。第二位教师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反馈过程中,不仅回答了第一位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还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想法,如有学生说钟面上的针走得有快有慢,快慢有什么规律吗?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的是一个开放的材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前后两种教学过程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两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的思考空间的差异,导致了效果的大相径庭。又如《加法交换律》一课,一位教师引领学生从交换位置等生活现象引入,从“变与不变”运动变化的辨证思想角度进行探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中相似的“变与不变”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数学规律,让这节课的教育价值凸现,学生的问题质量富有深度和广度。也同时体现了较高的教学艺术境界。
(二)推迟判断,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技能和方法。
“如果在学习数学时还有数学发现方面的什么事情可以做的话,就必须允许学生有提问的机会”(波利亚语)“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仅是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更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1)在观察中等待质疑。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我们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材料以及科学活动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2)在猜测中等待提问。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比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一课中,学生猜测:在其他的运算中也应有交换律?
(3)在比较中让学生提问。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辩别异同或高下,确定它们的联系的思考方法。比如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4)在联想中让学生产生更多问题。由于某一事物而想起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相似的,也可能是相反的,也可能是因果关系。比如,
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倒面积公式,圆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推倒出面积公式呢?
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后,让学生能大胆质疑问难(在明白了旧疑的基础上向更深、更独特层次质疑),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数学留给学生的是一个快乐和不断的质疑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数学留给学生的是一个快乐和好奇的源泉。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核心点。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其目的是给学生以发现、探究、总结、发展的空间。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后应对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省,做到“求取问题的解答并继续质疑”。而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问题的解答,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而还需继续“问题提出”,如“这种方法可行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用于其他问题解决吗?”“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等等。这种反思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解。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个体的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了个体思维的创新。元认知训练意在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水平,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内在需要中诞生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一条好途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验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即“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是数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数学教学方法上,提倡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索交流和运用,获得数学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感受数学创造乐趣的同时,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让学生在课余搜集“爸爸妈妈在我身上的开支的项目”。从中提出我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为我每个月付出那么多的钱?——我的发现:爸爸妈妈要为我们的生活学习付出巨大的劳动——我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