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清晰版】

合集下载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

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

《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

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

碑石高9.4尺,宽4.2尺。

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玄奘艰苦取经伟大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

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圣教序》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圣教序》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圣教序》的来源《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出名的版本是由沙门怀仁历二十五年,从书圣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碑而成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此碑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气度,确是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圣教序全本

圣教序全本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
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
军王羲之书盖闻二仪有像显
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
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
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
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
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
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
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
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
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
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
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
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
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
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
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
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

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
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
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
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
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
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
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
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
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

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
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
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踨诚重

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

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

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
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简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因碑⾸刻七佛像,⼜称《七佛圣教序》。

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

《三简介: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写的。

太⼦李治(⾼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勒⽯,朱静藏镌字。

碑⽯⾼9.4尺,宽4.2尺。

共30⾏,⾏80余字不等。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格,⾸推《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成,故为世所重。

碑⽂选⾃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雅集《兴福寺碑》,唐⽞序集《新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奘法师西⾏取经,历尽千⾟万苦,冒⽣命危险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圣教序》的由来:之震动,太宗对⽞奘艰苦取经伟⼤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九年⼆⽉六⽇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流传,⼜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家认为这篇碑⽂,⾮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贵”,然羲之乃晋⼈,不可再起⽽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作。

释怀仁原是⼀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集字的⽅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其主要特点是:(1)字数多。

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

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

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

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圣教序》全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而微。

虽愚不或。

形谮莫覩。

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虚。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高清碑帖丨王羲之《圣教序》

高清碑帖丨王羲之《圣教序》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高清碑帖丨王羲之《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

明晋府旧藏宋裝宋拓《集王圣教序》原大高清

明晋府旧藏宋裝宋拓《集王圣教序》原大高清

明晋府旧藏宋裝宋拓《集王圣教序》原大高清《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丛书的第37本。

“善本碑帖精华”系列丛书是西泠印社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精品原大原色碑帖系列图书,旨在为读者提供碑帖类精品书籍。

著名碑帖鉴赏家张彦生先生将其数十年所见之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加以梳理记述,并写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拓本概述》一文,发表于1963年第3期《文物》杂志。

该文中写道:“近又见莫文骅院长由青岛收得一本,明晋府藏,宋时仿经折本式装裱,粗皮麻纸,拓工纸墨粗,蜡光如新,与陈文伯藏明晋府本略同,此本开卷雅洁如新,北宋早期所拓,同时装裱,明晋府藏,可称三绝。

”此处被张彦生先生称作“三绝”的碑拓善本,正是本次由西泠印社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的原大高清精印《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底本。

为进一步发掘《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的学术价值,西泠印社出版社特邀知名金石研究学者田振宇先生为本书撰写题解《莫文骅旧藏<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简述》,并由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明桓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本书历时半年,从高清数据采集、纸张选择、装帧方式等多个方面几经考量精益求精,力求为读者还原作品的真实风貌。

《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丛书的第37本。

“善本碑帖精华”系列丛书是西泠印社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精品原大原色碑帖系列图书,旨在为读者提供碑帖类精品书籍。

著名碑帖鉴赏家张彦生先生将其数十年所见之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加以梳理记述,并写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拓本概述》一文,发表于1963年第3期《文物》杂志。

该文中写道:“近又见莫文骅院长由青岛收得一本,明晋府藏,宋时仿经折本式装裱,粗皮麻纸,拓工纸墨粗,蜡光如新,与陈文伯藏明晋府本略同,此本开卷雅洁如新,北宋早期所拓,同时装裱,明晋府藏,可称三绝。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 (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撰写的序文。

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来怀仁和尚用王羲之作品里的字重新集字成篇,集成王羲之行书版本的《圣教序》,被刻于石头上,被称为《怀仁集字圣教序》或者《集字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图虽然是一幅集字作品,有一些字没有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找到,还进行了一些拼凑,但是由于怀仁和尚本身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底,加上他做事极为认真负责,这幅作品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集王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集王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集王圣教序原文及释文【最新版】目录1.集王圣教序简介2.集王圣教序原文3.集王圣教序释文正文1.集王圣教序简介集王圣教序,全名《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集合。

该书集合了王羲之的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共计 28 帖,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2.集王圣教序原文由于原文篇幅较长,无法在此处全部展示。

以下是集王圣教序部分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崇文之上,夜宿钟亭观风雨,与鲍老促膝谈心。

因忆贾谊《鵩鸟赋》云:‘夜泊牛渚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今夜闻君咏史,亦有怀古之情。

请问右军,何谓圣教?”3.集王圣教序释文集王圣教序的释文主要对其中的古文、古诗词等进行了解释。

以下是部分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永和九年,即公元 353 年,岁在癸丑,即农历干支历的一种记时方法。

暮春之初,即春季的末尾,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来临。

“会于崇文之上,夜宿钟亭观风雨,与鲍老促膝谈心”:会于崇文之上,指在崇文之上谈论学问。

夜宿钟亭观风雨,指在钟亭里过夜,观赏风雨。

与鲍老促膝谈心,指与鲍老近距离地交谈。

“因忆贾谊《鵩鸟赋》云:‘夜泊牛渚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今夜闻君咏史,亦有怀古之情”:因忆贾谊《鵩鸟赋》云,指想起了贾谊的《鵩鸟赋》。

夜泊牛渚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想起了当年战争的场面。

今夜闻君咏史,亦有怀古之情,指现在听您咏史,也有怀古之情。

“请问右军,何谓圣教”:请问右军,指向王羲之请教。

何谓圣教,指询问什么是圣教。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行书第一选择——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繁体字全文与高清大图)

行书第一选择——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繁体字全文与高清大图)

行书第一选择——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繁体字全文与高清大图)《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共计2400余字,现为西安博物馆藏。

此碑内容包括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通称《三藏圣教序碑》。

唐高宗咸亨三年(六七七)都城诸僧为弘扬佛法,委托怀仁和尚,依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圣教之序,高宗李治所作之记,出示内府所藏真迹,摹集王羲之行书,勾摹上石,费时二十四载,始克成事,于是逸少真迹,咸萃其中,评者以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

此碑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了其书原貌,因而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

王羲之(三零七——三六五),一作(三零二——三六一),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是东晋著名书家,有“书圣”之誉。

擅长楷、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将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为后世立极,历代书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

王羲之的行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具中和之美。

他的行书方圆并用,秾纤折中,修短合度,寓奇于正,有“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之妙,梁武帝评其书谓:“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喻其字有动静之势,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正因为王羲之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故其书奇而不怪,肆而不离,正而不板,自有一股雄秀之气扑人眉宇,而以韵胜。

二具自然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如绝色佳人,虽粉黛无施,而国色天姿,光辉动人,《山谷题跋》评其书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三具变化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如绛云在天,因风变化,更能于千变万化中妙合自然,不失主调,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平和简静,遒丽天成之风度。

学“二王”书法的好帖《唐怀仁集圣教序》高清分页欣赏

学“二王”书法的好帖《唐怀仁集圣教序》高清分页欣赏

学“二王”书法的好帖《唐怀仁集圣教序》高清分页欣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共计2400余字,西安博物馆藏。

此碑内容包括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通称《三藏圣教序碑》。

京师弘福寺僧人怀仁集皇室所藏王羲之行书真迹成文,后镌刻成碑。

此碑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了其书原貌,
因而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