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第一讲第二讲(文字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绪论

绪论山羊之歌与虚戈为戏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人们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仪式。

狄奥尼索斯是众神之王宙斯与特(忒)拜城的公主塞墨拉所生的孩子。酒神的神像:长发多髯、前额有角、手持神杖、头戴花冠

传说其在林中的伴侣是半人半羊、人的躯干、长着羊的腿、

早期酒神颂歌:即兴口占

早期的酒神颂歌是即兴口占的,后来,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有一个名叫忒斯庇斯的诗人对酒神颂歌作了重大改动,使之向戏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将原先随意发挥的歌词写成规范化的诗句,将自由组合的合歌队予以固定,并规定了歌队的队形变化和舞蹈动作;最重要的,是在合歌队中增加了一个“应和人”。这个“应和人”不仅可以在前台与歌队的领唱人对唱,而且可以改变身份,扮演几个不同的人。“应和人”的希腊原文是“许波克里忒斯”(Hypoerites),后来希腊文中的“演员”就是这个“许波克里忒斯”。所以,可以说“应和人”是希腊最早的戏剧演员。实际上,忒斯庇斯本人就常常担任“应和人”的角色。他还使用酒渣给“应和人”化妆,后来又发明了亚麻面具。正是经过他的改革,山羊之歌开始具有了戏剧的雏形。难怪希腊人称忒斯庇斯为“戏剧之父”。

特斯庇斯(戏剧之父):规范化的诗句、合唱队固定(队形变化、舞蹈动作)增加“应和人”

“应和人”是希腊原文“许波克里忒斯”,后来希腊文“演员”一词。“应和人”是古希腊最早的戏剧演员。

中国戏剧起源:

早期娱神仪式、戏剧雏形、神职人员、巫觋、

戏剧的萌芽:对特定对象神的扮演

优孟衣冠:《史记滑稽列传》孙叔敖、楚王、优孟

《东海黄公》属于汉百戏中的“角抵戏”

在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要更为复杂一些。虽然中国古代也曾经有过娱神的仪式,如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描述的那样,但这种宗教仪式并没有直接导致戏剧的出现。中国早期戏剧的形成,是综合了若干戏剧因素的结果。如原始歌舞的因素,优人表演的因素,杂技百戏的因素等,都对中国戏剧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原始歌舞是一种集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带有宗教仪式的色彩。然而,一旦在这种原始歌舞中加进一些叙事的成分,有了一定的情节,那么它就具备了戏剧的雏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早的戏剧演员该是那些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他们女的叫巫,男的叫觋。是的,他们就是装神弄鬼的人,然而,撇开其宗教色彩,我们不难看到,在这种装神弄鬼中,已包含了戏剧的萌芽,即对

特定对象——神的扮演。因此,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名著《宋元戏曲史》中首先指出:上古时代的巫觋活动已产生了戏剧的萌芽。这个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相孙叔敖死后,家里生活很贫困,优孟听说这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话,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优孟于是去见楚王,楚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要让他为相,优孟说要回家与妻子商量。过了3天,回来对楚王说:我妻子认为楚相还是不做为好,像孙叔敖那样有功于楚的人,死后儿子穷得没有立锥之地,要靠卖柴为生,不如不做。楚王明白了优孟是为孙叔敖明抱不平,于是封给孙叔敖之子四百户的食邑。——从戏剧史的角度看,优孟实在是一位出色的演员,他对孙叔敖成功的模仿,和后来戏剧演员扮演角色已无多少分别。当然,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戏剧,而只能说是为戏剧的形成准备了表演因素。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现存最早的剧目是《东海黄公》,它属于汉代百戏中的“角抵戏”。所谓“百戏”,是对汉代民间演出的歌舞、杂技、武术、戏曲等娱乐形式的总称。角抵戏则是演员头上戴兽角,互相格斗的一种表演形式。《东海黄公》的情节很简单,大意说东海有一个姓黄的人,年轻时会法术,配着赤金刀,能兴云作雾,降服毒蛇猛兽。年老之后,气力衰竭,再加上饮酒过度,法术便不灵验了。秦朝末年,东海有白虎为患,黄公带着赤金刀前去降服。然而法术失灵,非但未能降服白虎,连黄公自己也被老虎所害。这出戏所表演的,大概主要就是黄公和老虎搏斗的场面。当然,这和古罗马的角斗士与猛

虎格斗不同,舞台上并不出现真虎,而只是演员蒙上虎皮表演。如果是和真虎搏斗,那就不是戏剧了。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所造的“戏”(戲)字,正好和东海黄公的表演相一致。你看,虎皮蒙顶,一旁是兵器戈,这不正是一幅演员蒙着虎皮与持兵器的人相搏斗的画面吗?再看“剧”(劇)字,差不多完全一样。这两个字的共同之处,虎与兵器,似乎就是《东海黄公》的形象写照。当然,这两个字在先秦就出现了,但人们用他们来指称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戏剧,恐怕不会是毫无考虑的。人们之所以选用他们,应该说是看到了这两个字在构成上和早期戏剧特征相吻合。戏字还可以写成左边一个虚,右边一个戈。这也是一个会意字。清代人黄幡绰等写的《梨园原》中说:“戲者,以虚中生戈。”这就是说,戏并不是真实的,它只是一种虚拟,一种扮演。优孟扮演孙叔敖再像、再逼真,他到底还是优孟,而不会是孙叔敖复生。这个理解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对戏剧重要特性之一—假定性的明确认识。舞台上再现的,只是东海黄公的故事,而不是黄公本人;它表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扮演者确是现实中的演员。换言之,戏是假的,而只有假的才成其为戏。假戏必须真做,若是真实发生的事,那就不是戏了。

从古代希腊戏剧和古代中国戏剧的形成,我们或许能多少窥出一些戏剧美的根源,戏剧魅力的奥秘。

古希腊戏剧院源于酒神祭典这一事实表明,原始戏剧的魅力在于它为人提供了一种群体情感体验的方式。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参加酒神祭典获得一种情感的愉悦,一种心灵的满足。

中国古代戏剧“虚中生戈”的特征,又告诉我们,戏剧之美,正在于它对生活的起初模仿,它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了生活,将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而呈现于观众面前。同时,我们也多少了解到一些戏剧的基本特征,如当众表演一个故事,由演员扮演特定的角色等。

不过,要想对戏剧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我们还必须去观看,考察成熟的戏剧形态。

第二讲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联姻

对于成熟的戏剧来说,它离不开文学脚本,也就是剧本。这是一出戏赖以演出的基础。虽然在一些特殊的戏剧样式如哑剧、舞剧的演出中可以不要文学剧本,中国戏剧在其早期也只凭一个简单的演出提纲而由演员即兴表演,但这不等于说戏剧可以不要文学。事实上,一个好的文学脚本是演出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优秀的剧本同样可以列入名著之林。像莎士比亚的作品、易卜生的作品、奥尼尔的作品,以及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老舍等人的作品,都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

文学之外呢?还有绘画、雕塑艺术的成分。是的,就是你在舞台上所看到的布景,包括实景和虚景,近景和远景。它有二维(平面)的,也有三维(立体)的。不过你不要忽略了演员身上的绘画和雕塑因素,也就是演员的化妆、服装,这在中国戏曲中尤为明显。还有演员的舞台造型,那可以说是活动着的、不断变化的雕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