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合集下载

现象学

现象学

现象学之朝向事情本身03100414 张燕现象学,从字面上看就是关于“现象”的学问,既是关于现象的学问,那必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相连。

也就是说,现象学与形而上学是相对的,或者说现象学就是反形而上学,它类似于同样是反形而上学的中国哲学,将本体与现象相交融,要求人们回到现实世界,不要一味地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思想或者幻想之中。

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提出的“朝向事情本事”,可以说是对现象学的本质的最好的阐述。

朝向事情本身,是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强调的是客观真理,同时也是现象学流派中一个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口号。

心理主义是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重点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主观的。

胡塞尔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客观的现实,因而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客观、永恒、科学的真理的获得应该是在事情本身之中,不能偏离现实世界。

朝向事情本身就是要求人们要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据,不能对客观事物抱有偏见,即不能不顾客观现实,对事物进行主观臆想或判断。

胡塞尔通过“朝向事情本身”批判心理主义,认为心理主义是主观的,不存在客观的普遍性,这其实是对判断活动和判断内容的混淆。

心理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从性质上看,心理活动的确是一种主观的活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对于别人的心理活动我们都感受不到。

但是,它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它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心理活动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那么,人们也不会产生如此的心理活动。

当面对相似的情况时,人们会产生相似的心理反应,因而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而胡塞尔却没有看到这种普遍性。

胡塞尔最初的时候是属于心理主义学派的,但是后来,随着他对心理主义的深入,他意识到心理主义最终会成为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于是他放弃了心理主义,创立了与心理主义相对的现象学,并为批判心理主义提出了“朝向事情本身”。

朝向事情本身,说白了也就是反对形而上学。

现象学 facta

现象学 facta

现象学 facta
胡塞尔现象学的facta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专注于对意识内容进行直接研究的哲学方法。

其中,facta指现象学意识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

这些事实包括:
对象性:意识总是意向性的,指向外部对象。

即使在幻觉或想象中,意识对象也仍然存在。

意识的意向性:意识本质上是关于什么的,它总是指向其他东西。

意识的对象是意义的载体。

经验的结构:经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
质料:感官内容,如颜色、形状和声音。

形式:将质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统一体的结构,如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自我意识:自我作为意识对象被给予。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基本结构。

时间意识:时间是意识体验的基础结构。

我们体验到时间的流动,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

本质直观:现象学通过对现象进行直观,揭示其本质结构。

本质直观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

还原:现象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将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假设搁置起来,以直接接触意识经验。

这种还原称为“现象学还原”。

现象悬置:现象悬置是一种认知态度,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ज:
承认:我们认识到意识体验的相对性,以及它依赖于我们的视角。

暂停判断:我们暂停对意识内容的判断和解释。

描述:我们专注于对意识经验的纯粹描述。

通过将这些facta作为现象学研究的基础,胡塞尔旨在建立一种对意识的科学性研究。

现象学通过揭示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为理解人类经验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框架。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作者:朱海斌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5期摘要: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以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为进路,文章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此一方法。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虽然源于胡塞尔,但这种方法在两个方面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首先,通过形式显示,海德格尔将探究的视角伸展至前理论的生活领域;其次,通过“时机化意义”维度的提出,更加深化了意向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时机化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5—0017—09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问题,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争论首先表现为形式显示是否是一种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方法,主要的观点分为三派。

一派以克孜尔为代表,在他看来,海德格尔通过形式显示并不是改造了现象学,而是发展出了一种完全新颖的方法;另一派以克洛威尔为代表,他认为克孜尔夸大了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断裂,尽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有尖锐的批评与不满,但他仍然继承了胡塞尔的遗产,而且通过形式显示更好地调整与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最后一派的代表是布鲁恩,按照布鲁恩的研究,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观念,不仅仅是受胡塞尔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甚至雅斯贝尔斯的极端境况等的影响。

但即使在承认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的密切关联的情况下,对于究竟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如何从胡塞尔那里转化而来,依然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包括孙周兴、张祥龙与尼尔森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海德格尔在《全集》第60卷中将形式显示与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进行了对比,因而,海德格尔所谓的“形式显示”主要是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阐发的“形式对象性”(formaleGegenstandigkeit)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地说,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乃是对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的深化。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也是现象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以人类的存在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本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它试图从存在本身出发,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他将存在分为“存在性”和“存在”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具体的存在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来研究存在。

他认为,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常常掩盖了存在的真实面貌,所以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构,以揭示存在的本质。

通过解构,海德格尔试图找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存在的深入理解。

三、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思想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与时间的结合”。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过程,是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

只有通过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

2.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存在的决定和选择。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主动地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决定,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匿名化”的趋势,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质存在。

这导致了人们的存在变得虚无和空洞。

他呼吁人们要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义。

四、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

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通过解构和深入思考,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1 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一种哲学方法,专注于描述、分析和解释人的感知的经验。

它的目的是让人们理解自然内在的、直接想象的主观经验,并且超越物理学者和心理学者对经验的抽象泛泛地研究、能够精确和深入地研究人们生活中日常经验。

2 历史现象学最早发展于19世纪晚期,由德国哲学家休格尔(Husserl)提出。

他认为,除了主观和客观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可以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实践中的实物并与它接触。

休格尔认为,这种直觉可以得到坚定的支持,以此来发现和确定真理;因此,他认为现象学更适合探索真理。

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物理学者和心理学者研究方法的重大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象学概念不断壮大、发展和变化,引发了更广泛的研究价值。

3 方法从方法上来说,现象学主要采用叙事法、结构分析法和概念分析法。

叙事法强调有系统地表述,它要求观察者必须通过口头和书面文献等形式进行客观的系统性描述、评价和评论;结构分析法要求观察者识别和描述文献或问题中的基本成分,并分析其组成,以更好地理解文献或问题;而概念分析法则要求观察者仔细检查语言以及文献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较为明确的结果。

4 应用现象学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它可以用于探索社会、文化、社会服务系统以及个体的行为等等,甚至可以用于探索人类的心理活动。

例如,现象学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社会存在不均等,或者用来研究社会中孩子学习的足够原因。

此外,现象学还可以用于研究人们对不同行为观念、语言、文化和物质环境概念的理解,以及怎样用理论来理解实践经验。

5 结论现象学是一种全面有效的哲学方法,灵活多变的适用性使其如今在研究不同学科的课题上得到大量应用。

它有助于我们获得简单而实用的见解,让我们理解真实的实践经验,并且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

现象学是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后来仍须进一步研究,为了我们对未知真理的探索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现象学也将继续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艺术作品结构

艺术作品结构

艺术作品结构[摘要]对艺术作品的结构的探讨,历来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

其中,内容与形式的二分结构说影响最大,包含一定的理论价值,但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探讨突破了二元论的结构观,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艺术作品的多层次结构可概括为以下五个层面;材料与媒介层、技术与技艺层、符号与图式层、形象与意象层以及意蕴层。

[关键词]艺术;艺术作品;结构一、传统美学对艺术作品的结构做出内容与形式的二分对艺术作品结构的探讨,历来都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

但众多的说法中,对艺术作品所做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

“长期以来,关于艺术品的形式/内容的二分及其互相对立的思想,在文艺理论史上占据主导性地位。

”因此,谈艺术作品的结构,不可能不谈及内容与形式的二分,也不可能不谈及内容与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意义。

作品结构上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近代美学中正式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孕在古典美学中。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理式”的“影子”或“幻像”;艺术作品只能在“外形”上对“理式”加以模仿,而不能分享“理式”本身。

在这里,一方面,还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是“外在的形式”,“与真理隔了三层”,这也隐约暗示着后来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某些因素。

亚里士多德指出,事物为“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所规定;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赋予材质以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作品的内容。

这里的“形式”与“材料”的对立,虽不等于后世的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但无疑蕴含了二元对立的思想。

真正将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美学中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是黑格尔。

他认为,美或艺术作品作为感性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蕴含的“内容”是作为世界本源的“绝对理念”。

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但这种统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等价并列,而是有主与次,有高与下之分,作为内容的绝对理念是本体,高于它的显现形式。

现象学科学哲学

现象学科学哲学

现象学的学科是由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界定的。

现象学研究从第一人称角度体验到的意识经验结构,以及相关的经验条件。

体验的核心结构是它的意向性,即通过其内容或意义指向世界中某个对象的方式。

我们都会经历各种类型的体验,包括感知、想象、思维、情感、欲望、意志和行动。

因此,现象学的范畴就是包括这些类型在内的各种体验。

体验不仅包括视觉或听觉等相对被动的体验,还包括行走、锤击钉子或踢球等主动的体验。

这些体验的范围将针对每种具有意识的生物;我们的重点是我们人类自身的体验。

并非所有有意识的生物,都会像我们一样实践现象学。

有意识的体验有一个独特的特点:我们体验它们,我们通过它们生活或表演它们。

我们可以观察和参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

但我们并没有体验到它们,即通过它们生活或表演它们。

这种体验性或第一人称特征,被体验的特征,是意识体验的本质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我们所说:"我看到/想到/渴望/做到。

这一特征既是每一种体验的现象学特征,也是每一种体验的本体论特征,它是体验被体验(现象学)的一部分,也是体验存在(本体论)的一部分。

我们该如何研究意识体验呢,我们在体验各种体验时对其进行反思。

我们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

然而,我们通常不会在体验时对体验进行描述。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例如,强烈的愤怒,或恐惧状态,会消耗一个人当时所有的精神注意力。

相反,我们会获得一种经历过特定类型体验的背景,我们会寻找自己熟悉的体验类型。

听到一首歌、看到夕阳、思考爱情、打算跳过一个障碍。

现象学的实践,假定我们对要描述的经验类型非常熟悉。

同样重要的是,现象学所追求的是经验的类型,而不是特定的短暂经验,除非我们感兴趣的是它的类型。

古典现象学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1) 我们描述一种经验,就像我们在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发现它一样。

因此,胡塞尔和梅洛-庞蒂谈到了对生活经验的纯粹描述。

(2) 我们将一种经验与语境的相关特征联系起来加以解释。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李幼蒸编写)一、意识与现实(Bewu B tse in u.Wirk li chkeit )1. 意识概念(Bewu B t sei n)胡塞尔说有三种意识概念:(1 )作为经验自我的完全的、真实的存在和作为统一意识流中诸心理体验的关联体,即全体体验流。

最典型的例子是经验心理学家的看法,他们把意识看做是诸心理事件的总和,于是把意识当成了实在之物。

(2)作为个人心理体验的内在认识(内意识、内知觉),即对体验的自认知。

(3)作为意向性的体验,体验具有对对象的指向性。

胡塞尔关心的是第三种意识概念。

意向性涉及意义行为、意义内容和被意指对象;意识即意向性关系域,意识研究也就成为意向性分析。

按照这种看法,意识不是一实在对象或实体,而是一功能,此功能显示于体验行为中并具有上述结构。

意识研究因此涉及意识、意识体验、意向性、功能性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研究。

意识有实显性和非潜在性两种样式,前者的特点是自我的注意性,所与物的设定性和成为前景意识; 后者的特点是自我的非注意性,背景的非设定性和作为边缘域的意识。

2. 体验与内容(Er leb nis u. Inh alt )按胡塞尔的本体论分类法,意识体验为一“ 区域”,它即是我思活动之全体。

体验是真实的(内在的)意向因素与非真实的(超越的)意向因素之统一物。

在被体验者、意识内容和体验本身三者之间无区别; 如在被感物和感觉行为之间无区别,即内体验指向的客体与认知此客体的行为属于同一意识流。

当体验指向意识流的外部客体时,后者即为现实知觉对象。

对象与其意识内容不同,如一箱子具有同一性,但它在意识中的各种显现具有不同之内容。

意向性分析关注体验内容之本质,却不考虑对象的存在性问题。

体验的意向内容有三个方面: 行为体验之意向对象,行为体验的意向质料(相对于意向性质而言)和行为体验的意向本质。

3. 意向性(Int ent ion ali t t )胡塞尔从哈尔转到哥廷根后,日益关注意识结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意向性学说。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第一讲练习题一、填空题1.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的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和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和。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以达进一步的共识。

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这就是文学的。

6.文化发展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同时又进行急邃的。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以外,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时期2.互证3.横向开拓三、简答题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5.文化转型的原因四、论述题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 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 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 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 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 认同离异7. 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8. 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9. 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 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

现象学部分术语解释(李幼蒸编写)一、意识与现实(Bewuβtsein u.Wirklichkeit)1.意识概念(Bewuβtsein)胡塞尔说有三种意识概念:(1)作为经验自我的完全的、真实的存在和作为统一意识流中诸心理体验的关联体,即全体体验流。

最典型的例子是经验心理学家的看法,他们把意识看做是诸心理事件的总和,于是把意识当成了实在之物。

(2)作为个人心理体验的内在认识(内意识、内知觉),即对体验的自认知。

(3)作为意向性的体验,体验具有对对象的指向性。

胡塞尔关心的是第三种意识概念。

意向性涉及意义行为、意义内容和被意指对象;意识即意向性关系域,意识研究也就成为意向性分析。

按照这种看法,意识不是一实在对象或实体,而是一功能,此功能显示于体验行为中并具有上述结构。

意识研究因此涉及意识、意识体验、意向性、功能性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研究。

意识有实显性和非潜在性两种样式,前者的特点是自我的注意性,所与物的设定性和成为前景意识;后者的特点是自我的非注意性,背景的非设定性和作为边缘域的意识。

2.体验与内容(Erlebnis u.Inhalt)按胡塞尔的本体论分类法,意识体验为一“区域”,它即是我思活动之全体。

体验是真实的(内在的)意向因素与非真实的(超越的)意向因素之统一物。

在被体验者、意识内容和体验本身三者之间无区别;如在被感物和感觉行为之间无区别,即内体验指向的客体与认知此客体的行为属于同一意识流。

当体验指向意识流的外部客体时,后者即为现实知觉对象。

对象与其意识内容不同,如一箱子具有同一性,但它在意识中的各种显现具有不同之内容。

意向性分析关注体验内容之本质,却不考虑对象的存在性问题。

体验的意向内容有三个方面:行为体验之意向对象,行为体验的意向质料(相对于意向性质而言)和行为体验的意向本质。

3.意向性(Intentionalit t)胡塞尔从哈尔转到哥廷根后,日益关注意识结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意向性学说。

现象学

现象学

胡塞尔对以往真理论的批判
①胡塞尔首先反对心理主义的真理论;
②胡塞尔还坚决反对真理符合论;
③胡塞尔还批判了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
④胡塞尔还反对人文科学中的历史主义的方法。
现象学还原方法
1、如何认识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中性的“自 我意识”呢?胡塞尔认为应采用“现象学还原方 法” 2、胡塞尔提到许多“还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先验的还原方法”,“本质的还原方法”。 3、先验的还原方法
先验的第一哲学
1、反对历史上种种否认真理的虚无主义的观点; 2、反对肯定真理的相对性,即认为真理是可以变 化的观点; 3、认为作为真正科学的哲学,其目的就在于寻求 超越于一切相对性的绝对、终极的有效真理,以 往的哲学家只是在制造混乱,他的哲学的任务就 在于批判种种有关真理的谬论,为人类提供永恒 绝对的真理; 4、胡塞尔对以往真理论的批判。 5、先验第一哲学
意向性学说
意向性行为
质性与质料
充盈
立义形式
意向性行为
1.所谓意向性,简而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其实质就是意识在自身活动中构 造出种种对象的能力。 2.意识的意向性的三种构成因素:(1)意向性活 动的主体(自我)(2)意向性活动(3)意向 性的对象(客体)。 3.胡塞尔意向性行为的唯我论悖论
本质还原方法
1、通过前面两种括号法,前人留给我们的间 接知识,以及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统统被 我们清洗掉了,剩下的就只是那个“纯粹意识” 或者“纯粹现象”了。但它还不是绝对真理,因 此要本质还原。 2、胡塞尔认为本质并不是隐藏于现象背后, 而是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本质就是现象。 3、本质还原的方法是一种“直观的方法”, 即对事物“直接把握”的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是 “面向事实本身” 4、胡塞尔认为存在两种直观:感性直观与本 质直观。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掌握(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1、韦伯的影响继承方面:⑴、价值中立思想(在确定选题后,在调查研究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搜索资料,应区分应然和实然的东西。

)⑵、方法论的个体主义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理想类型”才能把握批评方面:⑴、方法论基础不牢固,一些概念模糊。

对于社会行动,只强调社会行动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把握社会行动的意义。

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意义是复杂的,有层次性,而韦伯没有细分。

(社会行动的条件:①、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②、行动以他人为取向)⑵、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没有对两者进行真正区分。

舒茨认为主观意义涉及时间,而客观意义涉及符号和沟通(区分:主观意义,即行动主体对行动赋予的意义;客观意义,即行动主体的旁观赋予的意义。

)⑶、韦伯关于动机的认识含糊不清。

舒茨认为一般所谓的动机有两种含义:第一、人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即意图动机;第二、促使个人这样去做的原因,即原因动机。

⑷、舒茨认为韦伯关于意义和动机的关系的讨论模糊不清,从而使他关于社会行动的分析不明细。

他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要素是筹划,应该以影响他人来区分社会行动。

2、胡塞尔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现象学的含义: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研究意识与客体的关系。

此处的意识是指先验的意识,客体是指观念中的客体。

继承方面:⑴、自然态度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之所以有秩序,是人们把它看做有秩序。

生活秩序的行动者从不加以质疑,采取自然态度,是人们整理的结果。

⑵、关于意识的本质胡塞尔认为,意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存在于头脑中,存在于行动者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

外在世界只有透过人对它的意识才变得有意义。

批判方面:批判了胡塞尔的超验/先验设想,舒茨认为人们只有去体验经历才能把握世界。

二、舒茨的现象社会学思想1、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⑴赋予行动以意义①、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继承了西方主流文化的理性主义传统,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学改造成了非理性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存在主义经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逐步成了欧洲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因此,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开创者。

许多研究者以胡塞尔的早期现象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依据,把他与海德格尔划入了同一行列。

然而,无论从他们各自的表白还是各自的学术生涯来看,两人虽然是现象学的师生关系,但两人对现象学的解释却有着本质差异。

最能说明这种差异的是胡塞尔声称自己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并全力维护西方理性传统,而☻海德格尔却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并极力解构西方理性传统。

因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人关系的认识不能因为他们共有现象学就视为同类,还要根据他们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来分析两人的本质差异。

胡塞尔早期曾受到布伦坦诺的“心智学”(Psychognosy)的影响,于1893年出版了一本论算术哲学的书,对数学过程进行了意向性的却仍然是心理学的说明;为此,他受到了弗雷格的严厉批评。

胡塞尔接受了弗雷格的批评,于190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一书中,在对认识、意向性和意义进行分析的同时,坚决拒斥了把逻辑和数学归属心理学的任何企图。

艾耶尔指出,虽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维护了逻辑和数学的独立性,但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意向活动的所有对象都当作是具有某种实在性的东西。

”①出版《逻辑研究》之后,胡塞尔的兴趣再次回到了心理学的哲学方面,开始深入探讨意识活动及其对象。

意识活动。

胡塞尔把“先验现象学”从经验科学中分离了出来,特别是从心理学中分离了出来,以保持现象学的绝对独立地位。

把哲学和经验科学截然分开,并不是胡塞尔独创的,而是20世纪大多数重要哲学流派的特征。

胡塞尔从布伦坦诺那里继承了意象性学说,用来创立他的现象学。

他承认有一种讨论心理现象的叫做“现象心理学”的学问,像笛卡儿一样,他又认为那仅仅是另外一种缺乏哲学的确定性的经验科学。

困在时间中——一个现象学的描述和

困在时间中——一个现象学的描述和

困在时间中——一个现象学的描述和咨商方案方向红[摘要] “困在时间中”是当代人的典型症候,可以表现为疲惫、拖延、忌讳、失常失态、抑郁、自闭和失忆等现象。

通过引入时间线和空间线概念以及对时间的空间性证明,现象学将“困”分为三种形式即困在交织或重叠的空间线中、困在新建或新创的空间线中、困在空间线的空间本身之中,并尝试性地给出了三个步骤的现象学咨商方案:第一步,确认来访者困在时间中的症候和来访者的知识背景与情感状态;第二步,重建失去的空间线;第三步,“视域化”或升华。

[关键词] 现象学;咨商;时间线;空间线[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182(2022)05–0043–08一、引言现象学以其严格的且具有奠基性和实操性的方法论著称,这种独特性不仅让胡塞尔径直把现象学看作“一种真正的和正确的第一哲学”,a让现象学在海德格尔那里直接推动了基础存在论的创立,b而且让现象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产生了一系列交叉性的新领域,如艺术现象学、建筑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现象学社会学、心性现象学等。

笔者认为,现象学方法论上的这种独特性并没有在上述理论活动中耗尽自身,我们有理由让其进一步下沉到实践层面,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不适、疑惑、困苦甚至某些非正常的反应提供描述、反思或治疗。

比照“哲学咨商”,我们的这个设想也许可以暂时被称为“现象学咨商”。

这样的设想以及随之而来的尝试虽然在国内学界似乎尚未展开,但在国外已经推进多年,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献和思路。

当然,广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把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措利孔研讨课》c、雅思贝斯的《普通精神病理学》、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看作一种现象学咨商。

不过,考虑到他们的主旨不在于咨商,而在于借助科学危机、精神疾病或心身异常反应来说明或论证自己的理论,我们还是将其排除在现象学咨商的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法国‘新现象学’研究”(21AZX011)作者简介:方向红,安徽巢湖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
间的联系与区分
马克思·胡塞尔(Max Hork-heimer)于1937年提出的“现象学”,是一门研究本质与事实关系的理论。

主旨是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历史事实来勾勒出本质的”蓝图。

胡塞尔把这种概念与社会现实的解释、认识甚至改变联系到一起,因而彰显了现象学的社会洞察性。

首先,要明确事实和本质的概念:事实是指社会实际发生的过程;本质是指看待事实所形成的、真实存在的社会背景结构以及自上而下对实际活动以及社会士气的法律一般性定律。

此外,还要明确哲学本质、经济本质、宗教本质等形式的本质与之之间的区别;这些形式的本质中,以哲学本质为主线。

它坚持以实证视角来振作社会的精神;而实证的核心,就是发现和落实本质,以把握社会复杂的变化规律、关键症结——从而深入认识社会的实质。

因此,胡塞尔认为,要获得更深刻、客观、准确、全面的社会认知,就必须做到:一是了解社会现实状态,从而明晰它的实质理论和规律;二是把整个事实体系包含在研究的范围中,而不能笼统化和曲解;三是尊重本质对问题的结构与变化规律——从而“推离事实,考察本质”,最终找出本质,解读社会的轨迹。

综上所述,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强调了事实与本质关系的分析,即通过客观实证考察,研究和看待事实,以明晰其本质;又要清晰区分存在诸种形式的本质;从而来深入认识社会实质,从而全局性、系统性地畅通社会状态的变化规律、症结和客观特征,即便是那些潜藏在背后的复杂因素,也不能置之不理或轻视。

第五章 现象学理论

第五章  现象学理论
首先,审美对象是“为我们而存在”。 艺术作品 只有借助于知觉才能将自身构造为一个审美对象。
其次,审美对象是“自在”的存在。 最后,审美对象是“自为”的存在。
作品只有在与审美知觉发生关系时 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让作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两个 条件:一方面,作品要充分呈现, 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欣赏者。
最后,它们对审美对象的本体论 分析颇为关注。
波兰现象学文论家茵加登也意识 到审美经验具有一种“质和谐的 存在”,并指出它揭示了审美经 验与认识经验之间的本质上的亲 缘关系。
胡塞尔(E.Edmund Husserl, 1859—1938),著名德国哲 学家,现象学哲学学派的 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1891)、 《逻辑研究》、《作为严格科 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 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1913)、《笛卡尔沉思》 (1950)、《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 验现象学》(1954)等。
(三)审美经验现象学 在海德格尔之后,现象学美学研究中最先取得实
质性成果的是德国美学家盖格尔。
他提出,美学早已不是“哲学学科”,也不是“运用 其他各种科学的领域”,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特 殊科学”。 在盖格尔看来,美学研究新的课题就 是依据现象学的理论探索美的对象,在艺术作品 的直观中把握美与艺术的本质。
审美知觉的知觉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呈现,它是一种综合的先于思考的具
有整体性的知觉。 第二阶段是再现和想象。 第三阶段是反思和感觉。
杜夫海纳揭示了审美经验的一个独特性质,即在 审美经验中,感性与理性是融为一体的,用他的 话来说就是:“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 性”。
三、主体间性 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杜夫海

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方法
我们的预设要根据我们正试图理解的事物意义的演变来 检验
描述性现象学 VS 解释性现象学
括号里的内容
描述性现象学把过去所有与正在研究的现象有关的知识(包 括学科外的或日常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用括 号括起来。当现象本身在特定情境下显现时,研究者试图如 实的在脑海中显现出来。
解释性现象学并不会把预设和假设放入括号,而是要研究和 利用它们,以便推进理解。
把解释降到最低限度,专注于“以纯粹现象学的角度思 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事物”
“描述是第一位的,并且解释是描述的一种特殊形式” 描述性现象学实施步骤:
1、获得感兴趣现象的具体描述 2、对现象采取现象学态度 3、阅读全部描述以获得整体印象 4、重新阅读描述并找出可以充分体现整体的“意义单 元” 5、识别并明确每个意义单元的心理意义 6、清晰的表达关于该现象经验的一般结构
现象学方法
Start
现象学认识论
胡塞尔现象学
所有客体和主体都必须以某种形式 将它们自己呈现给我们
主体(认识的主体):心理定向、知觉角度
某种形式
客体 (认识的对象):物理属性、情境
心理定向:知觉者本身的欲望、希望、判断、情绪、目的等
Tips:人类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间下所体验到的世界。焦点是 “实项的内在”(意向性对认识产生的影响)而非“外在实 在”(物体外在表现出的属性、大小、颜色等)
解释性现象学分析的局限
语言的作用
现象学分析依赖于语言表征的有效性,然而,语言对客观 现实是一种建构而非描述。语言永远都不可能纯粹的表达 经验。(关注参与者语言和自己理解的语言的含义)
陈述的适用性
依赖于参与者对其经验的描述,参与者的陈述达到什么程 度才构成了现象学分析的适用材料?参与者成功的将其经 验传达给研究者的程度如何?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念的发展阶段《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

黑格尔在这部书中第一次阐发了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初步形成,可以看作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

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9页。

)、黑格尔哲学的“圣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页。

)。

黑格尔的“现象学”“现象学”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由现象去寻求本质。

当人们观察事物时,总是由外以求知其内,由表现在外的现象以求把握其内在本质,这就是现象学的研究。

黑格尔在规定现象学的性质时,强调意识在其自我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意识使其自身的现象和它的本质相同一。

他说:“作为意识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这个现象和它的本质同一”。

又说:“意识在趋向于它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按即由意识的现象趋向于它的本质的意思],它将“摆脱”它的异化或外化的形式,它“将要达到一个地点,在这地点上,现象即是本质”。

这就是说,意识经过矛盾发展过程,达到它的现象和本质的同一。

而人们研究、描述、分析意识由现象达到与本质的同一的过程,亦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的学问就是精神现象学。

“现象学”另一个说法就是从事物在时间内的表现去认识本质。

黑格尔说:“精神必然表现在时间内,而且只要精神还没有掌握住它的纯粹概念[即本质],它就表现在时间内”。

很明显黑格尔所了解的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表现在时间内的精神现象的科学,亦即研究精神在时间内力图掌握自己的本质,但尚未达到对自己的概念理解的过程的科学。

这也就规定了精神现象学具有研究精神或意识在时间中的发展史的性质。

《精神现象学》基本内容《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部分与整体、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在场与缺席
一、部分与整体
1.整体可以被分析成两种不同的部分:实体性部分和要素。

实体性部分是能够离开整体而持存并且被呈现的部分;他们能够与其整体相分离。

当他们被如此分离以后,实体性部分自身成为整体而不再是部分。

因此,实体性部分就是那些能够成为整体的部分。

要素是不能够离开它们所依属的整体而持存或者被呈现的部分;它们不能与其整体分离。

要素是非独立的部分。

2.心灵是世界和世上万物的一个要素;心灵的本质上与它的对象相关联。

心灵本质上是意向性的。

心灵和存在互为要素;它们不是能够从其所属的整体中被分割出来的实体部分。

3.同样,人们常常把心灵与大脑和身体分离开,好像心灵是一个实体性部分,而不是奠基于大脑和身体的一个要素。

4.灵魂是个要素;它与身体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它奠基于有它予以生机并且加以决定的身体上,而且它在身体哪里得以表达。

人是活生生的身体,而不是物质化的精神。

但是灵魂常常被歪曲地表现,被转变成实体性部分。

5.可是经常发生这些情况:我们联结一个整体的某些部分却忽视其他的部分;或者,我们把一个要素看成是和另一个要素完全一样的。

每当我们思考某物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联结该事物的部分和整体。

二、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
1.意义正是居于它的所有表达项之中但又在它们背后的统一性。

潜在和缺席构成的视域环绕着的事物的实际场方面。

事物总是以多于我们已知的方式来呈现;事物总是保留着更多的显象。

2.同一性不是多样性的一个成员;立方体不是其中的一个视角或外形。

同一性超越其多样性的呈现,它也不仅仅是显象的总和。

同一性总是绝不能被还原场它的显象;
如果同一性此时以一种方式呈现,他也保留着其他的被给予方式及作为同一事物而重新显现的方式,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其他人。

同一性总是既揭示自己又隐蔽自己。

事物总是能够再次被给予,或许还是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而被再次给予。

3.在我们的哲学分析中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赢得这些同一性所具有的实在性,展现他们与其呈现的多样性有所不同的事实。

,而且还要表明,尽管他们是难以把握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地是我们经验的事物的一个成分。

“什么是现象学分析?”——描述特定种类的对象所固有的多样性。

每种多样性都是不同的,都是其同一性所固有的多样性。

通过展现每一种存在者在其独立的实存上而且在其呈现能力上所固有的东西,现象学帮助我们避免还原论。

4.一旦我们把其他人的在场引入进来,把主体间性的维度包括进来,那么就会有更丰富广阔的多样性开始发生作用。

5.自我的觉察。

我们把自己确立为表现的接受者。

我们人格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成分,就存在于记忆、想象和知觉的相互影响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内在时间意识流之中。

我们自己的同一性显然有别于任何被给予我们的对象的同一性,但是它与其他自我、其他人的同一性属于同样的种类。

然而甚至在这样的语境下,甚至在主体间性的经验之中,我们以一种无法逃避的方式居于我们的中心之处。

我们永远成为不了任何他人或者任何他物。

我们无法抛弃我们自己。

三、在场与缺席以及两者之间的同一性
直观,常常被认为是某种私人的东西、某种无法说明的东西、某种几乎是非理性的东西。

现象学可以为直观提供清晰的解说:直观就是让对象实际地对我们在场,与此相对,就是让对象在其缺席状态下被意向。

在缺席和在场“之中”以及“背后”存在着同一性。

缺席是一种现象,我们必须给予它应有的地位。

事实上,人的许多性情和情感都必须被理解成对于某种被给予的缺席的回应,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理解:希望、绝望、后悔、乡愁。

空虚的意向与对象的缺席相关联,充实的意向则与对象的在场相关联。

未来的事物通过让时间流逝而来到在场,遥远的事物通过克服距离而被带到在场,复杂的数学证明通过一步步的思考而变成在场,危险只有通过冒险才得以被面对。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从空虚的意向直接转到充实,有时候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至少需要诸多步骤,从一个居间的充实走向另外一个,直至最后抵达对象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