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逍遥”思想 - 中国古代史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庄子》一书。
在《庄子》中,他谈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探讨了人的自由、无为、逍遥的哲学思想。
逍遥,是庄子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无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
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概念,认为人应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他用逍遥之境来形容人生的理想状态,即无所追求、无所畏惧、无所拘束,心态宁静、自由自在。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不要为名利所困扰,不要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他以“蝴蝶梦”为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蝴蝶在梦中飞翔,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而一旦醒来,却感到束缚和困惑。
他将人的一生比喻成蝴蝶的梦境,人们应该追求逍遥之境,摆脱尘世的缠绕和束缚。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勉强改变和干涉事物的发展。
人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事物,不要主动去干涉,而是随遇而安。
他用水的自然流动作为例子,表达了他对无为的理解。
他认为,水能够顺势而下,不枯不竭,不争不让,是最自然而然的状态。
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物,不要刻意去追求,凡事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发展。
庄子的逍遥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人。
他的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与礼教有所区别,也增添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庄子的逍遥思想呼唤人们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所困扰,缺少放松和休闲的时刻。
庄子的逍遥思想提醒我们,要追求身心的平衡和自由,要给自己一方逍遥之境,享受生活的美好。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态度。
他通过自由无为的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逍遥之境,摆脱尘世的束缚,顺应自然,不要勉强干涉事物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拥抱自由、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
从《逍遥游》浅析庄子思想根源
4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8期总第799期No.8,2020Total of 799《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文章,也是全书的首篇文章,它不仅起到了统揽全局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做是理解庄子精神理想的一个起点。
1逍遥的“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汉学家爱莲心认为:“‘逍遥游’指的是心灵在任何一个想象的地方移动的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特殊立场的局限性的约束[1]。
” 李泽厚认为,庄子的思想实质并不是对伦理、政治问题的关心,而是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精神[2]。
由此可见,庄子的“逍遥”是一种主观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是没有压力、没有拘束,可以自由自在的活着的一种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发展。
首先,《庄子》基于对“道”的认识和体会,阐发“逍遥”精神的。
天地万物,其所运行都离不开“道”,而《逍遥游》所写“至人”“神人”“圣人”及其活动,都具有超越现实、无功利性和高度自由等特征,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人生理想。
其次,《逍遥游》还有一种精神自由,而这种精神自由就是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无可奈何、无处可去,在精神世界上却是一个王者,可以鄙视现实,不为现实环境所苦恼的那种内心上的自由。
正如胡文英说他是一个“眼极冷,心肠极热的人[3]”统观全篇,《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庄子避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核心则是以一种不认真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人世间的一切人和事,用寓言和故事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为全书奠定了一个避世甚至游世的基调。
就像书中《山木》所说的那样,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4]。
处于模棱两可之间的人和事,才会让人免不了麻烦。
一般认为,《逍遥游》表达了庄子两种内心的满足,一个是精神上的自由,虽然穿着补丁衣服,吃着借贷来的饭,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获得了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5],这就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另一个就是随遇而安,因为“无甚追求”,所以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是符合自己标准和要求的,甚至说随遇而安是一种更真实的思想。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论文:《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摘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逍遥”之道探究了人与自然、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自由、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理念。
本文从“逍遥”之道的哲学原理、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庄子》文本,深度探究“逍遥”之道的理论体系,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启示和生活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庄子》;逍遥;哲学原理;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一、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宇宙等问题的探究,促使了哲学这门宏大学问的产生和发展。
而《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一直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逍遥”之道则是一种自由、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理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求。
那么,《庄子》的“逍遥”之道到底是什么?它的哲学原理是什么?它又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庄子》文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逍遥”之道的理论体系,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启示和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逍遥”之道的哲学原理《庄子》认为,人生不应该受到任何束缚,应该抱着自由、自然、无忧无虑的态度去生活。
这种“逍遥”之道源于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即人应该按照天道、自然规律去做事,而不是刻意追求功利目的。
在这种思想下,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不被任何物质或精神的束缚所限制,而是应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如《逍遥游》中所言:“今吾将遗汝而去,归园之林,园有竹,竹有寒虫,鸣者以为鸣,不鸣者不知其不鸣也。
同林之中,偃止息,虽大白日,含影自茫,如此万物,则以此内视之,不亦悦乎!”可以看出,《庄子》主张通过沉浸在自然环境中,放松内心,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自然中的美好事物,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进一步地,庄子认为人在生命里该有所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只是功利主义的一面,而应该更多地强调人的本性。
《庄子》认为,人的真正本性是没有私欲、像自然界一般无私无欲的,所以只有领悟了人的本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微
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微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得道即逍遥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得道即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之一,这个哲学思想强调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和平静,以达到对自然界的理解和顺应,使人能够快乐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来解析得道即逍遥的哲学思想。
一、释放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在得道即逍遥的哲学思想中,教导我们要放下世俗的所有束缚和执念,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自己从种种诱惑和虚伪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和真正的自我,以求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例如,庄子中的蝴蝶梦说,一个人梦到自己是一只蝴蝶,飞翔在天空中,感受到了自由无束的感觉。
但当他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仍然是人类,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
这个寓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得道即逍遥哲学中“自己觉得自己是谁”这个重要概念,我们需要摆脱云云,重新认识我们的内心和真正的自我。
二、认真探索自然,领悟大自然的奥秘得道即逍遥的哲学思想中,庄子提倡人们要认真探索自然,以领悟大自然的奥秘。
人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共生,自然界就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该通过与自然界的联系,领悟自然界的真正面貌,学习尊重自然。
例如,在《齐物论》中,庄子引领人们研究万物并充分领悟其自然的本性,这就包括了了解每一种生命形式所起的作用,及其与其他形式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通过这样的领悟与认知,我们便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自然,使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三、摆脱功利和追求,寻求内心的快乐和平静在得道即逍遥的哲学思想中,庄子主张人们应该远离功利和追求,去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和平静。
我们不要被身外的一切所束缚,应该从内心出发,认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自己真正的快乐和安宁。
例如,在《逍遥游》中,庄子强调人们需要远离世俗,摆脱功利的庸俗与欲望,从而能够体验到内心的快乐和平静。
只有彻底摆脱他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束缚,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自由和快乐,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逍遥自在。
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哲学家中的诗人,是诗人中的哲学家,他的文章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辨色彩,他的想象丰富多彩,他运用的寓言故事,虽然有可能都是他瞎编的,但是这些寓言故事很能体现他的思想。
在《庄子》一书中,最出彩的要算是他的开篇之作《逍遥游》了。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逍遥游。
逍遥,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无所依靠完全自由自在的状态。
从庄子的思想上来看,人是不自由的,万事万物其实都谈不上自由,自由是完全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只有抛弃了人世间一切欲望,一切约束,才能达到逍遥的状态,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与天地合一、逍遥而无所待的状态。
所有有所牵挂有所依靠的状态,都不是逍遥的状态。
他的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说这个。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庄子还表达了他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所谓有用和无用、死亡和生存、永恒和短暂、美丽和丑陋、当官和在野等等,其实都是相对的。
有了善才会有恶,有了美丽才会有丑恶,这种相对而生的关系,其实都源于人的内心的价值判断,而人有了价值判断,就等于自己为自己的脖子上了枷锁,又是不自由的了。
所以,要取消一切差别,去掉一切的欲望,抛出所有的好与不好的价值评判,这样你才能真正的自由,真正达到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游的境界。
我们看看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道家学派。
他在《庄子》一书中提出了“逍遥”这一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我认为,逍遥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首先,逍遥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人们的生活常常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如物质的追求、名誉的追求等,这些因素会让人们的生命没有自由、没有安宁。
逍遥则是一种完全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的自由状态,这种状态是超然于世俗的。
逍遥不是放弃世俗的烦恼,而是超越烦恼的烦恼。
这种生活态度要求人们不要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左右,保持内在的自由和平静。
其次,逍遥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追求生命本质的理解。
庄子认为,人们的生命本质是无穷无尽的、包容万物的,而我们常常被表象和现实所迷惑,无法看到这一本质。
逍遥则是让我们超越表象,寻找真正的自我和存在的意义。
这种追求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内省和反思,探寻我们内在的本质和存在的真相。
最后,逍遥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整体,而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逍遥则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和世界的联系,体验到自我和世界的和谐。
这种认知要求我们超越个体的局限,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自我和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逍遥的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不是单单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综合的生活态度、哲学思想以及认知体验。
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以逍遥为目标,人们可以更好地超越物欲、功利和虚荣等外在因素,找到自己内在的平静从而能更好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逍遥”思想研究
庄子“逍遥”思想研究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逍遥”思想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引起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通过阐述庄子的“逍遥”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实现方式,进一步探究这一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一、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和特点“逍遥”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极具特色和内涵的一个概念,其含义不仅仅是指人对物质财富和地位的追求或者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在庄子看来,“逍遥”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自由和完美状态,是一个人的人间境遇中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
庄子的“逍遥”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特点:1、超越人性的自由和完美庄子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微观和宏观的和谐,每个人都应该超越纷扰的人间和世俗的束缚,追求人性中自由和完美的境界。
对于庄子而言,自由并不是指人的无所束缚或放任自己,而是指一个人超越人性的束缚和限制,走向生命本质的境界。
这种自由,不是人为的,而是与天地自然相通的。
2、对人性本质的认知和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基于对人性本质的认知和理解。
庄子认为,人的存在依附于天地之间的制衡和协调,人应该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天地之间的和谐和平衡。
这种和谐,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还包含了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和领悟。
庄子认为,生命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存在,而人只有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逍遥。
3、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庄子的“逍遥”思想追求的是一个人生活的本真、意义和价值。
庄子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把握,而这种价值的实现必须追求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自由。
人应该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掌握,最终实现自我解放和完美。
这种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是庄子“逍遥”思想的基石。
4、哲学上的反思和探讨庄子的“逍遥”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哲学上的反思和探讨。
对于庄子来说,哲学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生存方式和境界。
庄子认为,获得逍遥的境界需要哲学的、精神的、知性的把握,追求超越人性的自在,透过哲学的深思和反思,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完美。
浅析《逍遥游》中的自由
浅析《逍遥游》中的自由摘要:自由,一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生活目标。
《庄子》首篇《逍遥游》集中表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精神解放与超脱。
在《逍遥游》中,逍遥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被以“大小之辩”为始,到提出”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层层递进进行例证分析,通过神奇的寓言隐喻,最后再以“有用无用之辩”概括总结。
关键词:庄子自由道有待无待逍遥游前言: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无力改变残酷无情的现实社会,而转向关心个体存在的生命及精神问题,并最终归结于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本体构造其哲学体系的思想与方法,以“道”为本体构造其自由理论。
庄子从道的自由特性引申出人天生便是自由的结论,并认为“有为”的人道对“无为”的天道的违背是造成人生痛苦与不自由的根源。
为此,庄子认为现实人生欲实现自由(精神自由),就必须在生活方式上安命无为、因任自然,在认知上齐同万物、主客一体。
在《逍遥游》中,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
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
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
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所谓“逍遥”,即悠游自得,自在放达的意思;而“游”字多指外出游历、交游,其词本身就可见其无拘无束之意。
“逍遥游”联合构成的就是庄子显露于外并大力张扬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那么何谓“自由”?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免受约束或尽量少受约束。
浅论庄子“逍遥”之意
庄子“逍遥”之我见摘要:逍遥是一种悠然自在、无所拘束,身体和心灵达到自由之境的状态。
在庄子看来,逍遥是有层次之分的,小的逍遥不及大的逍遥,有待的逍遥不及无待的逍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无限的精神自由,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
而对于常人来说,要达到绝对的无限的自由很困难,而有限的“超脱”与“适命”则有更践行的可能。
关键词:庄子逍遥一、逍遥之义“逍遥”一词虽由庄子《逍遥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名词,却并非庄子首创。
《诗经》中《羔裘》一篇里就有“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之句。
朱熹在《诗集传》中注:“翱翔,犹逍遥也”。
《诗经·郑风·清人》中有“清人在彭,驯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驯介镳镳。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之句,这里的“翱翔”与“逍遥”显然也是互文见义的。
因此,“逍遥”一词有“翱翔”之意,亦即自由自在,往来无所拘束的状态。
另外,在《逍遥游》本篇里,庄子也提到了“逍遥”:“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的疏为:“仿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耳。
不材之木,枝叶茂盛,婆婆荫映,蔽日来风,故行李经过,徘徊憩息,徙倚顾步,寝卧其下。
亦犹庄子之言,无为虚淡,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也。
”《大宗师》篇中“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句可为佐证。
此处的逍遥指的是一种自然无为,怡然自得的状态。
《离骚》有“聊逍遥以相羊”、《九歌·湘君》有“聊逍遥兮容与”之句。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聊逍遥以相羊”曰:“逍遥、相羊,皆游也”,注“聊逍遥兮容与”曰:“聊且游戏,以尽年寿。
”此处的“逍遥”也是指一种行动自由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把“逍遥”理解为一种悠然自在、无所拘束,身体和心灵达到自由之境的状态。
二、庄子的逍遥庄子的“逍遥”与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逍遥”含义在基本的意义上达成一致,但是其内涵却有所不同。
逍遥之鹏,物化之蝶——浅谈《庄子》
逍遥之鹏,物化之蝶——浅谈《庄子》逍遥之鹏,物化之蝶——浅谈《庄子》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所绽放出的灿烂光辉照亮了整部中华文化史,先秦诸子为博大精深、枝繁叶茂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而在诸子百家之中,道家以其高深玄妙、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影响了后世历代的文人雅士。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又进一步完善与升华,可谓集道家思想之大成。
鲁迅先生评价庄子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⑴一部《庄子》,不仅用空灵洒脱的笔触编织出文学史上的奇葩,更深刻地参与了中国文人丰富而矛盾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物质文明发达、社会安定的如今,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儒家的入世之学,而不是道家的出世隐逸,庄子的唯心思想与现在主流的唯物主义也是相抵触的。
但《庄子》就真的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吗?我想说不是,因为现代人所缺失的许多品质和精神恰好能在《庄子》中找到,不仅如此,《庄子》中的部分思想其实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中国甚至西方社会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庄子》如一只逍遥洒脱的大鹏,在人们心中挥舞着隐形的翅膀,如飘渺绮丽的蝴蝶,常常潜入思想者亦真亦幻的梦中。
《庄子》共三十三篇,其文汪洋恣肆,瑰丽奇谲,包罗万象,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限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内篇《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主,浅析《庄子》所蕴含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一、自由超脱的人生境界“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⑵逍遥二字,代表着庄子追求的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第一,提出了庄子所推崇的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庄子首先以若干事例论证了大小之辩。
鲲化鹏而南飞,扶摇直上九千里,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则落地。
然而鹏的壮举在它们看来却是可笑的,只因为它们无法达到鹏的境界,而满足于自己的狭小天地,对于无法理解的伟大境界也不会产生崇高感。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哲学家,字子休,宋国蒙邑人,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为《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的思想是起源于老子的,“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是他的主张。
与孟子同一个时代的庄子,其文学成就一点也不低于孟子,在《庄子》中,他飘逸的文风,恢宏且华丽的笔法,都让人叹为观止,眼花缭乱。
如果说要论想象力的话,庄子可以说胜过了千千万万的名家。
《逍遥游》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文章。
《逍遥游》与《秋水》都是庄子的经典之作,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的编造力之强大,寓言故事在其中大量使用,比如井底之蛙,河伯的望洋兴叹等等,令读者心驰神往,意乱神迷,陶醉其中。
庄子的语言是十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他在《逍遥游》中说道:“鹏之徙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由此可见一斑,极尽语言之修饰与华美,丰富而又形象。
在秋水中也谈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这样来把“秋水时至”的盛况描绘的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庄子的品性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
楚国请他去做丞相,他却宁愿想泥淖里的乌龟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见庄子渴望的是自由,信奉的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以至于梦到自己化为蝴蝶,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子本人了。
这算是很严重的走火入魔了。
而庄子的这种性格大概是一半天生,一半后天养成的。
但凡人,十之八九还是希望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
古语说的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大概这是庄子的真实写照吧!庄子原乃贵族,本是身世显贵,但在战国时期是贵族没落,士族兴起的时期,庄子无奈,只有归于平民生活,而后接触到了道家老子的思想:无为。
这仿佛是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心灵的寄托据,就如同干柴烈火般撩起了庄子那不羁的灵魂的火花。
从《庄子》中不难看出,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状态才是庄子想要的。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论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论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其作品《庄子》中提出的逍遥游思想是其独特的哲学观点。
逍遥游思想主要指的是庄子对人类追求自由、解放、超越传统束缚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解放,不受任何束缚,超越传统束缚,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追求自由、解放,就可以达到超越物欲、超越世俗的境界,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庄子还认为,人类要追求自由、解放,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束缚和限制,不要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而是要像逍遥游的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认为,逍遥游的人可以真正解放自己,达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一种人类追求自由、解放、超越传统束缚的思想,它鼓励人们摒弃传统的束缚和限制,自由、自在地生活,以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一思想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可以为我们在追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提供借鉴。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以逍遥自在、无为而治为主要特点,这在《庄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逍遥一词本意为自在悠闲,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对于庄子来说,逍遥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态度。
下面我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对庄子“逍遥”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逍遥,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和纷扰所困扰,心灵处于不安和紧张的状态。
面对种种压力和困扰,庄子提出的逍遥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告诉我们要学会超然物外,看淡纷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逍遥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保持心境的超然。
这种超脱,其实正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和升华,是面对现实的一种成熟和坚强。
我们不必为琐碎的事情而纠缠不休,可以坦然面对,用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世间的繁杂,从而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
只有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谋求内心的愉悦与满足。
逍遥,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超脱。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提倡“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光,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其自然规律运行的,顺其自然,顺乎自然的运行规律,如太阳月亮自然升起落下,四季更替变化,人应该如此与之相适应。
人应该摆脱功利心、虚荣心的束缚,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任其自然。
这就是逍遥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功利的利益所困扰,追逐名利、财富和地位,忽略了心灵深处真正的追求。
而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超脱于这些功利的困扰,顺应自然,顺其自然。
生命如溪流般顺势而下,人生如逍遥者顺应着自然,不强求,不对抗,只顺其自然,只顺势而为。
正如庄子所言:“及其至也,非卷也无惧,非柴也无怒,舟虽由也,不由也;舟虽动也,不动也。
”意思是说,到了逍遥的境地,心不会卷怒,也不会柴怒,船虽然由着水旱之势,又并不受水旱之势的影响,船虽然随水浮沉,心却并没有随之起起伏伏。
自由的向度——《庄子·逍遥游》浅析
自由的向度——《庄子·逍遥游》浅析庄子对自由问题的阐释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如何达到这种自由?庄子在其《逍遥游》篇中给出了充分的回答。
论文试图从两个层面、三个阶段解析庄子对这一问题思考。
【Abstract】Chuang-tzu’s interpretation of freed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philosophic thought. What is real freedom?How to achieve this freedom?Chuang-tzu gives a full answer in his “A Leisurely Tour”.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Chuang-tzu’s thought about this problem from two levels and three stages.标签:庄子;自由;有待;无待1 引言在繁忙的社会之中,人总是被各种事物牵绊,想要从束缚当中解脱出来,苦苦追寻肉体和精神的自由。
然而什么是自由?如何获得自由?怎样才能摆脱尘世的烦扰与内心的挣扎?这些问题被历代哲学家反复琢磨。
庄子——一位处于战乱频仍时期的哲人,面对生命的渺小与脆弱,面对生死的困惑与不安,做出了如何通往自由的回答。
2 对“逍遥”的定义庄子关于自由问题比较集中地论述于《逍遥游》篇。
何谓“逍遥游”?魏晋玄学家郭象认为“逍遥”是:“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1]郭象认为庄子的“逍遥”是指万物虽然形体的大小、觉悟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每个个体能够顺其本性、安于本命,便是逍遥。
然而,虽然每个个体都能够达到逍遥,但是其逍遥的程度不尽相同。
低程度的逍遥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它会随着外在条件的变更而消失;而高程度的逍遥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你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你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第一篇:你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你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十几载春秋,我们在中国文学中漫行、穿梭、遨游。
见识过史学的宏伟,品味过诗歌的神韵,了解过词曲的传真。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哲人的思绪也不得不令我们敬佩。
细细品读,你看:老庄,他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人,曾为蒙城漆园吏,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虽生活贫穷困顿,但他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深邃、最有诱惑力的。
他的逍遥游就是如此,那优美的文字让我们陶醉,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惊奇,严密的辩理让我们叹服,真可谓一篇千古之作。
在这篇佳作中他为我们讲述了鲲鹏的故事,它们虽是北海之鸟,但身材庞大,需要借助自然物而起舞,但为在广阔的天地下自由而游,厚积搏发,展翅高飞,待一日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实现搏击展翅,扶摇盘旋万里而上青天,击水舞云洒长空,终显野马般奔腾的雾气,实现驾一舟而越万里。
就如怒起而搏的人,在现实中超拔而起,飞扬活跃,在无所不知的领域和境界里乘世道之兴,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成就事业,成就自我。
正如生活中的他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为粪土,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
曾经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请为相,但他不愿受官场的玷污和羁绊,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他在追求知识、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不断的学习积累能量,恃机而发,争取冲向九天,去领略无穷无际智慧的奥妙,去探寻幸福的真谛,去追求逍遥无待的绝对精神自由。
在逍遥游中,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向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就可当天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到百里外的人,就要准备一宿的粮食。
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
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朝生暮死的小虫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
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作灵龟,它把五百年当做一个春季,五百年当做一个秋季。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庄子是战国中期宋国人。
这一时期正是由宗法制向家族制过渡的时期,是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井田制被破坏,整个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解体。
各个诸侯之间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开始大规模的征伐战争。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为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建立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
策士们的外交日益频繁,合纵与连横的战争愈演愈烈。
思想界各种思想争相提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庄子思想继承老子思想,是百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派别之一。
一、逍遥游的内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并未将“逍遥”收入。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
《诗经·郑风·清人》有“河上乎翱翔”与“河上乎逍遥”之说,这是“逍遥”与“翱翔”义近之证。
《毛诗》注:“逍遥,翱翔。
谓之彷徉。
”孔颖达疏“河上乎翱翔”日:“翱翔,言其不复有事。
”《楚辞》中有“聊逍遥以相羊”。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日:“逍遥、相羊,皆游也”,注“聊逍遥兮容与”日:“聊且游戏,以尽年寿。
”嘲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注日:“逍遥,犹翱翔也。
”可见《诗经》和《楚辞》中的“逍遥”有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含义。
“游”和上述观念并无根本不同,使用更为频繁。
许慎《说文解字》日:“游,旌旗之旒也”。
此处,“游”与“旒”义同,指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旌旗所垂之旒,随风飘荡而无所系缚,可以引申为游戏之“游”。
故《广雅·释诂三》释义日:“游,戏也。
”旌旗流动如水流,是自然无为之意象,都是物任自性无为的自然。
王夫之《庄子解》引申说:“逍者,响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
”这里的“逍”有“消解”、“化解”的意思;“遥”的意思是不局限心灵的自由。
可见王夫之对逍遥的理解比《诗经》、《楚辞》所言之义更贴近庄子的“逍遥”之义。
徐复观于其《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从精神自由的角度看视“逍遥”内涵:“消者消释而无执滞,乃对理而言。
逍遥游中对逍遥的理解
逍遥游中对逍遥的理解
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在逍遥游中,庄子阐述了人应当以自由、无拘束的心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境界,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为“逍遥游”。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无所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即人们不应该为了任何目的而去做一些事情,而应该以无拘束的心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摆脱各种烦恼和困扰,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从而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
除了“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外,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为了某种目的去做一些有害的事情,而应该以无拘束的心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让人们能够摆脱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逍遥游中的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让人们能够摆脱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思想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让人们认识到在人生中,追求自由和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逍遥游外,庄子的其他代表作如《南华经》、《养生主》等也对逍遥游的思想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这些作品强调了逍遥游的思想,让人们认识到在人生中,追求自由和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逍遥游中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让人们能够摆脱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思想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让人们认识到在人生中,追求自由和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
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导读:《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
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
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圣人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无名、无功、无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等,学界众说纷纭,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导致了对于《逍遥游》主旨的不同把握。
本文通过对学界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进行辨析:逍遥、游释义;文章结构;无为思想的理解,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表现理想的人生境界及达致这种境界的方式。
一、逍遥、游释义关于逍遥一词,学界多从它今天的意义出发,理所当然地认为逍遥就是自由。
如果要追究这种说法的源头,我们大致可以追溯到晋代向秀、郭象那里,他们将逍遥解释为自由自在。
后人基本上承继这种说法,如唐释湛然《止观辅行转》弘决引王瞀夜说: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一)今人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说:《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刘笑敢也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张松辉先生在其《<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一文中提出了异议①。
通过考察逍遥一词在《诗经》、《左传》、《离骚》、《礼记》、《史记》等典籍中的用法,他指出:在这些文献中逍遥一词都是用来形容那些苦闷异常、无事可做的人。
因此逍遥的意思应该是无所事事地走一走,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并非描写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样子。
而《庄子》中逍遥一词的使用,正是取其无事、无为义,并非绝对自由的意思。
他还从《庄子》一书中找到了一些内证: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等,而说明逍遥是用来形容无事无为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讲无为以处世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无待逍遥
庄子认为,凡是有待之游必然为其条件所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游,而无待之游则是自由自在的游,无任何条件限制的。在《逍遥游》里庄子通过一系列虚构的人和动物,形象地、具体地表达出"有待"、"无待"、"逍遥"之境的意义。
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出了鲲鹏这种由鱼而变的飞鸟其纵横千里的雄姿。"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在这样一中巨鸟面前世界似乎无障碍可言,但很遗憾,此鸟要去南海,须等待海水翻腾动态,激起大风时,方能乘风徙往,亦即须有所待,有所待则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自由,不能算做是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游是须无所待。野马、尘埃、蜩与学鸠都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所待不同,大小有异,认识悬殊罢了。"适莽苍者,三食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逍遥游》)可见,这些都不能算做真正的逍遥游。而象列子那样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什么限制,身心也不受什么束缚的人,仍然须待风而行,最终还是没有达到逍遥游。
庄子的无待逍遥是神力无边的神人的逍遥、玄想的自由。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这种"逍遥"、自由,无疑是生命在重压下的解脱。人的心灵,在世间承受了太多的不幸,在这残酷的具体生活境遇中,需要为自己开辟出生存的空间,寻找到归宿。须知,庄子就是生长在一个国运坎坷,而又战火不息的小国。这是一个充满荆棘与灾难的境遇。从战争的残酷到统治者的刑戮,从残破的传统文化到不可遏制的人的现实欲望,从生命的价值理想的跌落到朝不保夕的个人日常生活,处处都是横亘在庄子面前的铁网,是他脖子上的枷锁。他强烈的渴望生命自由的愿望,就是由这种种限制、种种局限"来自社会的'时'与'命',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个人自身的'情'与'欲'。"[5](P142)所构成的境遇中滋长而成的。但是,庄子无能改变环境,改变现实,他对政治的不屑一顾,对现实社会彻底失望,甚至对儒家的救世也不以为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只有向内心世界寻求一片自己的自由天地,追求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自由,过一种安然恬淡、与世无争的生活。顺自然而行,游心于"道",而游身世外,且游刃有余也。这样不但从困苦中解脱了自己,得到了精神上的、主观上的自由、幸福,而且活出了自我。
关键词:庄子 逍遥 有待 无待
Abstract:Chuang_Tzu is a very important philosopher before Qin of dynasty. His philosophy point of view influenced the scholars in the aftertime hugely, becoming a kind of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of Chinese nation. "Peripateticism" is the state of inspirit freedom, which Chuang_Tzu imagined and pusued. It is the atman Chuang_Tzu's viewpoint of freedom and the tallest state of his life philosophy. Through the analysis carried on the two core concepts, "treat" and "did not treat" of the article of peripateticism. It point out only paramount、God man、sage ,who comply with the nature, can achieve the perfect state, that ourselves was indentical with the things and peripateticly in the Xanadu. At the same time, it post that kind of particular charm of Peripateticism, that meditate on the bemusement and wildering about humankind.
但是要更好的把握逍遥的涵义4;。"无待"在庄子书中并无这个名词,是由郭象《庄子注》提出来的。"有待"一说源于"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与"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两句话代表了庄子思想的精髓。
庄子用隐语的方法论述了"有待"与"无待"的意义。"待"是依赖、依靠的意思,"有待"是指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性。庄子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依赖一定的条件,即其周围相关的事物。在庄子看来"有待"与"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种境界。物质形体的活动是"有待",但是精神的活动则可以达到"无待"的境界。所谓"有待",就是事物的发展以及人的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无所依靠、无所依赖,即事物的发展、人的活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阻碍逍遥的根本原因,只有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达到无拘无束的逍遥之境。
那么,在庄子的眼中何人才是无所待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者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超越自己,不求有功,不求出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无所待者,才会"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郭象注曰:'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变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而有穷哉?所遇斯乘,又将恶乎待哉?'这就是说,"顺天地之正"就是顺万物的本性,使物各自顺其自然的法则盈虚消长,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取出反自然的法则。"御六气之辨",就是游于变化的坦途,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也随其变化而变化,物来顺应,决不固执妄行。如此,则与道为一,与大化为一,自然无处不自得,无处不消遥,如此随便自适,以游无穷,还有什么要凭借、等待的呢?这便是逍遥的极境了。[3](P120)
文章以大量的寓言反复说明,不论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还是"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不论是"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还是"御风而行"的列子,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此,它们都"有所待","大知"也好,"小知"也好,大年也好,小年也好,区别仅在于认识上,而受到外力或内心的牵制却是相同的。因此,它们都被庄子所否定。
一 逍遥之义
人们已经指出,"逍遥"一词,并不是庄子首次使用。刘笑敢提到了《诗经.郑风.清人》中的一个用例:"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这里所谓逍遥是安闲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彷徨徘徊相关。[1](P154) 崔大华也提出了"根据《诗经》与《楚辞》的用例,所谓"逍遥",也就是翱翔,表示鸟的飞翔,是以此寄托人对'自由自在'、'悠闲自如'、'不受约束'的向往。"[2](P613) 《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椿。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于途,臣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惠子意欲以次批评庄子的哲学言论对人生和社会无实用价值。庄子答曰:"子独不见狸生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樨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寞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段话一方面表明庄子认为物的意义就在于其无用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人无须为此无用性感到担忧,而应该安之若泰,举手投足之间尽是自在逍遥。可见,庄子的"逍遥"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所以说庄子的逍遥游实为"心之游",庄子称之为"游心"。这在文中有多处体现,"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德充符》)"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人间世》
逍遥游所游之处也多是玄远旷渺的处所。庄子说:"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立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应帝王》)"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渺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应帝王》)"四海之外"、"无有者"、"无何有之乡"、"圹垠之野",都是玄远旷渺的所在,都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太虚之境。《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在那遥远的姑射山上,有神人居住,肌肤如冰雪一样洁白,仪容如处女一样柔美,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在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凝聚,就可以使万物免于灾祸,年年五谷丰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