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高中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教案概述:学段:高中三年级课时:2课时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

教学内容及特点:本课将以“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通过观看案例,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治理的要点和和谐社会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治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社会治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

教学难点: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

教学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

2.案例材料和讨论题。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与社会治理和和谐社会有关的图片和新闻标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看到这些图片和新闻标题有什么感想和想法。

教学步骤二:讲授社会治理的概念(10分钟)1.教师对社会治理的概念进行简要解释,引导学生对社会治理有初步的了解。

2.教师结合案例材料,向学生展示社会治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治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三:讲授和谐社会的内涵(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各界的和谐等。

2.教师通过案例、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教学步骤四:小组合作讨论(2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从其中一个角度讨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比如,有的小组可以从减少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公平等方面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指导其中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步骤五:小组展示与总结(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展示,并对其他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

2.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和谐社会的建设路径,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教学步骤六: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一些与社会治理和和谐社会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文化发展的紧迫感。

2、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明确先进文化的方向。

3、辩证认识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关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4、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重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难点:如何大发展文化产业【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看一下时政材料: 1、2009年2月28日上午9时,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

《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3、2009年党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好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扶贫标准上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家电下乡,购全4项补贴近千元;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等。

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美好和谐社会二、自主学习(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_____,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_____,是_______竞争的重要因素。

3、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阅读课本P53下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有_____的文化,有_____的文化,也有_____的文化。

2、什么是先进文化?3、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4、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道学生阅读课本P54―55内容,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_____。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认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学会与人为善,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二、教学内容1. 和谐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现状3. 青少年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和谐社会的概念、内涵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和谐社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分析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现状。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分享各自的观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和谐社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家庭成员、同学、社区居民等,通过情景模拟展示和谐相处的画面。

2.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社会公益项目设计,如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3. 社区探访:组织学生访问社区老人、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

七、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后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效果。

3. 角色扮演展示: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沟通技巧、理解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指导。

2. 案例资料:选取涉及和谐社会的真实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主讲人:胡博主讲时间:2007年3月12日上午第二节授课地点:高2007级21班授课对象:高2007级21班全体学生上课指导:华蓥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及学校领导和高中部分政治教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目标、举措,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因、目标、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容。

2005年2月19日,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

“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

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二、对过去高考与此热点的关系及展望2007年高考2005年政治高考(高考题)是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论述题出现;200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容很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热点问题,2007年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7年高考政治与此热点命题预测:以解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问题,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上学难问题,以住房问题,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问题等热点为背景来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培养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案设计

培养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培养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了解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掌握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4. 知道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良好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4. 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来引入课程,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

例如,图片是一张家庭合影,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你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你能从这张照片中想到什么?2. 学习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5分钟)通过举例子讲解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家风,以及家风是如何形成的。

3. 讲解良好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0分钟)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故事来让学生理解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讲一个成年人从小在一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长大,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人士的故事。

或者讲一个犯了错误却受到家人认可和支持的人后来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的故事。

4. 学习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3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培养良好家风,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5. 探讨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3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良好家风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汇报自己的结论。

6.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问他们今天学习到的东西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讨论。

2. 学生的理解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看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的表现,是否有创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和谐社会教育教案

幼儿园大班和谐社会教育教案

幼儿园大班和谐社会教育教案教案主题:和谐社会教育教学目标:1.了解和谐社会的基础概念和内容2.认知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3.通过互动游戏、讲故事、绘画等多种形式,鼓励幼儿分享、合作、关心他人等良好品质教学内容:1.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容2.理解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0分钟)1.引导幼儿共同思考和谐社会的含义,并以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和谐社会的内容和特点。

2.引导幼儿回顾自己日常活动中的和谐场景,如与伙伴合作玩具等。

二、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1.教师结合图片、小动画等讲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及其内容。

2.让幼儿自由发表观点,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理解和谐社会。

三、互动游戏(3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协作游戏,如“搬砖游戏”,“传球游戏”等,让幼儿理解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团队的支持和团结协作。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情感体验游戏,如“抱团游戏”,“传情游戏”,“分享游戏”等,并展现理解和体会和谐社会从情感体验角度的相关内容。

四、艺术创作(30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艺术创作,让幼儿在绘画、手工、剪纸等形式中表现和谐社会的内容。

2.教师以实物、图书等益智教具展现相关内容,例如:一起学习用各种语言问好,可以引导幼儿体验多元文化的和谐性。

五、收尾环节(10分钟)1.教师对今天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询问幼儿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知。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所学,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和谐社会的优良品质。

教学方法:1.以游戏的形式、绘画的形式、故事讲述、互动讨论等方便直观、接地气的方式,让幼儿能够快速地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感性理解的角度深刻的理解和谐社会的内容。

3.多手的创造型教学,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了解和谐社会的相关内容。

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评估幼儿的表现和反馈。

法治教案法治文明共建和谐社会

法治教案法治文明共建和谐社会

法治教案法治文明共建和谐社会法治教案:法治文明共建和谐社会一、引言法治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石,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全面、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进一步推进法治文明共建和谐社会。

二、法治基础知识的学习1. 法治的基本概念1) 法治的含义:依法治国,国家各项事务和社会生活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管理。

2) 法治的重要性: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强化法律意识等。

3)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法治强调法律的实施和实效,法制则着重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2. 中国的法治历程1) 传统法治:礼法文化、宪章法制等传统法治的特点和作用。

2) 现代法治:建国初期的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近年来的法治发展。

3. 法治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1)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治企的原则。

2) 公平正义:平等法律地位、公正审判、人权保障等。

3) 其他:诚信守法、秩序维护、责任追究等。

三、法治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公民意识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乐观、责任、公正的公民意识,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品质。

2. 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循规则的习惯,增强社会文明素质,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减少矛盾冲突。

3. 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法治教育,使学生对法律具有基本的认知和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违法行为。

4. 培养法治素养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能力和法律素养。

四、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1. 知识与案例结合将法治基础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从案例中理解法治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激发兴趣,引导思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法治问题。

3. 实践与体验结合增加法治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参观法院、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等,使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具体实施过程。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设计教师:孙丽教学年级:高中三年级课题名称: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材版本:人教版授课时间:45分钟(一)学生分析:高三学生在复习完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也就是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关注民生的原因、表现、举措,积极参与到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关注民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关注民生的原因、表现、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时政讲座(综合课)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温家宝总理2月28日在线交流中,说“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们对今后五年的最主要的考虑”。

教师设问:我国政府让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体现了我国政府什么样的理念?学生回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讲授课程: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板书)课堂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发生了哪些可喜可贺的变化?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这些成绩让我们兴愤,让人们为之骄傲。

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的。

坚持全面的观点,我们肯定成绩同时,也应正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当今中国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事实它就在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从心底里呐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背景资料: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一、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并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实践经验和时代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的总称。

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方面。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以及十二个价值观念的内涵;2. 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3. 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2. 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践行核心价值观;3.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和内涵- 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由来- 分析十二个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含义和对个人、社会的意义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学校教育的角色和渠道-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 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让他们理解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社会环境的影响- 提倡正能量,塑造社会风气- 打造和谐社区,提供积极向上的社会场景3. 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操作- 制定校园规范,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和准则,培养自律意识-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 - 设计社区服务项目,激发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 设置活动课,通过游戏、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分享精神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和分享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3. 观摩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项目、公益活动,激发他们的关注和热情;4.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

幼儿园和谐社会教育《和睦相处》教案 社会和谐教育

幼儿园和谐社会教育《和睦相处》教案 社会和谐教育

标题:幼儿园和谐社会教育《和睦相处》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指国家层面的和谐发展,更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和谐相处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是培养孩子们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阵地。

幼儿园的和谐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目标1.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和睦相处。

2. 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社交中与他人和睦相处。

3. 培养幼儿的宽容和谦逊品质,使他们能够包容、理解他人。

4.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冲突中保持理性和平和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1. 情景教学以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为教学材料,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和谐相处的技巧和方法。

2. 游戏教学通过各种游戏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3. 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和处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

4. 讲故事通过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等形式,向幼儿传递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

5. 学习素养培养幼儿的学习素养和社会交往技能,使他们能够良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

四、教学方法1. 示范引导老师通过自身言行,示范和倡导和谐相处的行为和态度,引导幼儿模仿并学习。

2. 合作活动组织幼儿参与各种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认知引导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途径,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方法。

4. 言传身教老师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耐心引导和教育,借助正面言语和身体语言对幼儿进行和谐社会教育。

五、教学过程1. 以和谐相处为主题,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日、主题班会和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针对不同情景和问题,组织幼儿小组展开讨论、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引导幼儿学会和谐相处的技巧。

3. 注重与家庭教育的联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和谐社会教育的活动和讨论,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和特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重点难点]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一)和谐社会的涵义由于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其是包含若干子系统,故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这里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达到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既要达到宏观上社会整个系统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中观上经济、政治、文化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还要达到微观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

总体而言,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在理解和谐社会时,我们要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把和谐社会无限放大,最后被虚化为一种空幻的目标;二是防止把和谐社会缩小,仅将其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或社会稳定问题。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分层次的,从纵向分层看,包括历史、现实和未来,即包括传统和谐社会(如古代社会的和谐,近代社会的和谐);现实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未来和谐社会(如共产主义社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社会尽管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有时甚至演化为激烈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冲突,但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和谐状态,如中国的汉唐盛世等,但这种社会的和谐不是我们今天所描述的和谐社会。

从横向分层看,“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社会外部环境的和谐等。

青少年中学生《参与禁毒斗争 构建和谐社会——拒绝毒品、从我做起》禁毒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青少年中学生《参与禁毒斗争 构建和谐社会——拒绝毒品、从我做起》禁毒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拒绝毒品、从我做起【活动目的】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毒品,了解中国的毒情,认识毒品的危害性。

2、宣传有效地防止毒品的侵入,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动员每一位成员参与到禁毒斗争中来。

3、通过毒品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

知道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是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4、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做有用的人才,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

珍爱生命的宝贵,做健康的中学生。

【活动准备】1、每位学生搜集身边的资料;2、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3、制作幻灯片课件。

【活动方式】生生、师生对话、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活动过程】主持人甲:《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拒绝毒品、从我做起》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主持人乙:前一阶段,学校组织我们看禁毒宣传片,那一幅幅不堪入目,血淋淋的图片令人心惊胆战,毛骨耸然.从一幅幅图片里,我们知道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有人因吸毒而导致家破人亡,有人因吸毒而疯狂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为了有钱买毒品,他们偷,抢,甚至杀,严重地危害了社会治安。

我们看见吸毒的人个个在生死边缘挣扎,他们骨瘦如柴,像狗似的蜷缩在地上,生不如死,他们的惨象是多么可怕啊!主持人甲:是啊!看了这些宣传片,我们感触很大,有很多青少年因一时的无知、好奇,在所谓的“朋友”诱惑下,吸上了毒品,误入歧途,以至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主持人乙:毒品,就像一只无形的魔手,甚至比任何猛兽更可怕。

它不断摧残人们的身心、摧毁人们的意志,为了不受毒发之苦,他们去偷、去抢、甚至去杀人,走上犯罪道路,断送了美好的一生,这值得吗?学生:毒品不但使吸毒者受到伤害,还令他身边的家人朋友为他伤心。

难道毒品的危害还不够大吗?因为一次好奇,吸上了毒品,从此过着毒品赐给的行尸走肉的生活。

主持人甲:毒品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给人类社会造成如此之大的危害性呢?学生:毒品,通常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2、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3、帮助学生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如何让学生理解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社会和谐与不和谐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

(二)讲授新课1、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1)解释和谐社会的定义,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分别阐述每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和要求,例如民主法治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1)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强调和谐社会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2)从人民生活的角度,说明和谐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3)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1)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3)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通过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新闻中对和谐社会是有所了解的,但对和谐社会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面前,应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三、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本课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以讨论法、阅读材料法结合教师讲解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引入:解读材料透视:民生焦点一一食品安全1.教师提出问题:(1)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

(2)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搜集后全班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

(1)如:三鹿“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 事件等。

(2)如:制定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生产与销售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问题食品企业的惩罚力度等。

和谐主题班会教案

和谐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案名称:和谐主题班会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谐的含义,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 提高学生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和谐的定义与重要性2. 尊重他人,团结合作3. 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谐,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和谐?和谐的重要性是什么?”1.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

2. 讲解和谐的含义与重要性(10分钟)2.1 教师详细讲解和谐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和谐的内涵。

2.2 教师讲解和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和谐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10分钟)3.1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经验。

3.3 教师总结,强调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4. 提高学生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5分钟)4.1 教师讲解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如沟通、倾听、妥协等。

4.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矛盾、冲突的场景。

4.3 教师点评,总结解决矛盾、冲突的关键要素。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5.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六、作业安排:1. 写一篇关于和谐主题的作文。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家人对和谐的看法。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和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案名称:和谐主题班会教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认识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和谐的实践活动的能力。

营造和谐社会——社会公德教育教案二

营造和谐社会——社会公德教育教案二

营造和谐社会——社会公德教育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次教育教学试验,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公德的定义、内涵和实现路径。

2. 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

3. 通过讨论、实践和评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公德的概念和内涵。

公民公德是指在社会共同生活中,个人应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而应尽的道德义务。

它包括个人关于国家、公共事务、社会利益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 社会公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社会公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媒体教育等。

具体的教育方法有:(1)演讲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2)角色扮演和实验:帮助学生模拟和体验不同的公民行为和不良后果;(3)案例和问题教育: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和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和研讨问题的背景、原因和解决办法;(4)互动和合作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交流和评估,增强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意识;(5)社会行动和服务教育: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本课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四个环节:1. 问题引导和讨论环节:老师会提出几个有关社会公德的问题,如“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公德?”,“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社会公德?”,“我们应该如何纠正社会公德不良现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观点。

2. 角色扮演和实验环节:针对一些典型的社会公德问题,老师会邀请几个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和实验。

比如针对“乱扔垃圾”的问题,老师会让一个学生扮演为扔垃圾不正确的市民,另一个学生扮演为提醒和引导市民的志愿者,通过实验体验和模拟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社会公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 互动和合作环节:老师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和合作,讨论和解决一些具体的社会公德问题。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共建和谐社会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共建和谐社会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共建和谐社会。

一、创造宽容包容的教育氛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性格各异,部分孩子刚开始不善于与他人相处,容易冲动,有时甚至排斥他人,这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合作交流是极为不利的。

教师应该分别对待每个孩子,从了解到孩子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潜在情感等方面去指导和引导,激发出孩子相互帮助、包容、理解的基本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要尊重、珍惜和维护他人的尊严和权益,不抢、不打、不骂,赢了不炫,输了不闹,追求合作共赢,营造宽容、包容的教育氛围。

二、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文化孩子们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涵养健康文化意识。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感受和参与到班级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文化,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文化素养。

教师们可以设立不同的主题活动,如班级日、展示活动、实践活动等,让孩子们因为共同的参与体验,感受到班级文化的浓厚氛围,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建立好友关系和集体意识。

三、创设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他们的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大班的教室应该是多元化、富有趣味性的,从色彩搭配、装饰布局到玩具游戏多样性,都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建立学习和游戏的共同环境,促进孩子的探索和体验。

四、递进式的社交体验社交交往是幼儿园大班社会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应该从幼儿生活中的各方面,如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开始引导,让孩子们逐步体验和感受社交交往过程中的高兴、难过、失落、愉快等感受,使孩子们建立起基本的社交交往意识。

通过分组活动和合作游戏等递进式的社交体验,促进孩子们的沟通交流、分工协作等能力,建立合作相处和友好互助的关系,健全自我意识、共同体意识和文化意识。

五、积极培养公民意识在幼儿园大班,我们应该从孩子们的心理、行为和语言等多个维度来培养公民意识。

在幼儿期,孩子们情感活跃、好奇心强,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

高中政治微格导入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微格导入教案模板

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时: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谐社会理念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和谐社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和谐社会。

2. 提问:同学们,刚刚的视频给大家展示了和谐社会的美好画面,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发展的社会。

二、新课导入1. 提问:同学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2)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3)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格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社区主题班会教案:弘扬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社区主题班会教案:弘扬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社区主题班会教案:弘扬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而社区文化则是社区的灵魂。

如何弘扬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社区文化的概念以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2. 了解社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社区发展的规律。

3. 提高学生的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

4.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了解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文化是指在一个社区内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涉及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

社区文化的形成符合当地的历史、地理、自然、社会和风俗等,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气息。

2. 学习社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学生需要了解社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社区的发展规律。

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了解社区的历史和文化,强化社区文化教育,促进社区文化的弘扬。

3. 认识防范社区安全风险要教育学生认识社区安全问题和应急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授社区安全知识,告诉学生如何预防安全隐患和危险。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社会风险的认识和防范,预防和避免社会风险对社区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

4. 提高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意识要教育学生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状况,以及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还应该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如举办环保和文化活动,提高社区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5. 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学生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和团队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由学生自愿组织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6.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区主题班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和提高公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必要性。

(2)明确和谐社会的含义、基本特征。

(3)知道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2、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 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全国人民的伟大任务。

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含义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此内容可以说涵盖了整节课的知识点。

故确立此内容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全面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道德等很多方面的问题,学生不仅要理解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

更应知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于自然,一味的索取必然招致人类自身的灭亡,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点需要在教学当中着重讲解。

故确立此内容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国策和战略,同时了解坚持正义,维护公平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构建和谐社会,学生理应能接受和理解,相信学生对“和谐社会”这部分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的主动与精神,使他们能够真正全面投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中去。

三、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主要学法包括阅读材料、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联系生活实际,积极与老师配合,以小见大,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基本特征特征等。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博大精深,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

你是如何理解“和谐”的含义。

请描述你所理解的和谐社会是怎样的。

五、出示自学提纲(在学生对课题进行猜测的基础上,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2、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4、国为构建和谐社会采取了哪些举措?
5、为构建和谐社会设计几条宣传标语?
6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学生该怎样做?
六、讲授新课
(一)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学生看书明确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教材125页正文第一自然段。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本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教师点拨讲解,重点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例如,资源、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

同时,思考未解决此问题,我们需要具备一种怎样的新观念。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播放《可可西里》视频体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由此得出“和谐”的内容,由此引入下一环节。

学生明确和谐社会的含义。

(二)和谐社会的含义、基本特征。

(1)含义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2)和谐社会的特征
首先把六大特征列出表格,让学生对每一个特征的含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列举一些学生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的给学生介绍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比如介绍“发主法治”,就具体介绍一些民主制度、民主现象、法律法规和典型安案例等。

介绍“公平正义”时,补充一些公平正义得到维护的事例,像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等过渡:尽管和谐社会十分美好,可是从“一封来信”,引出在我们身边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再让学生列举还有哪些不和谐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创造我们身边的和谐范围做起
这是本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
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27页附文。

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哪几方面着手?最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从家庭、校园、社区、村镇。

需要每个人增强自己的主人翁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思考)
(1)在家庭中怎么做?
(2)在学校里怎么做?
(3)在社会上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主要问题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掌握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明确了主动投入到共创和谐社会的意义,并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同学们,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五、作业布置:探究与实践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某中学团总支开展了以“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此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制定和谐班级的基本特征(结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六、板书设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二)和谐社会的含义基本特征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