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宫共有1441个房间,其中有45间可供游人参观。室内大量的镀金装饰(所用金箔 总重14克拉)、波希米亚的水晶吊灯和瓷砖、壁炉共同营造出宫廷的巴洛克式风格。 美泉宫大多数时候是皇帝的夏宫。弗兰茨约瑟夫国王1830年出生于美泉宫, 他也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年月。他一生严于律己,象要求士兵一样严格要求自 己。弗兰茨国王去世两年后,新共和国接管了美泉宫。美泉宫因它重要的历史意义, 优美的环境和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维也纳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您还可以参观维也纳宫廷马车,它由100辆马车、轿子组成。美泉宫的动物园 是世界上现有的仍保持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最古老的动物园。它历史悠久,在维也纳 它历史悠久, 它历史悠久 的名胜古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的名胜古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人们在观景亭里修建了一个咖啡厅,游客们可以一边享用美味糕点一边 欣赏维也纳的美丽风景。另外,星期天上午这里还有各种现场演出,从古典音乐到 爵士乐应有尽有。还要提醒您:千万别忘了带照相机。 皇宫花园过去是皇室成员们散步的地方,而现在也已对大众游客开放。穿过错 综复杂的迷宫花园,站在平台上眺望,就能发现有人在“迷宫”中迷失了方向。在 欧洲最大的棕榈园里有来自世界各大陆的原始森林植物,过去的“太阳时钟屋”里 现如今又增建了一个沙漠屋。
维也纳爱乐乐团(The Vienna Philharmonic)是全球最著名的顶尖乐团之一,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乐团极高的演奏水准和绝妙的“维 也纳音色”使全世界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乐团高贵的艺术气质和自主管理经营的体制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乐团吸引了一代代的 杰出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与之共创辉煌。他们与维也纳这座城市一样成为音乐的代名词。 维也纳爱乐乐团拥有160多年的辉煌历史,是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同时 也是音乐历史的缔造者。尽管维也纳是一个 几乎代表了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史的城市,但直到19世纪初期,维也纳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交响乐团,职业乐手都属于各个 剧院的管弦乐团。1824年5月24日,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管弦乐团和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乐团联合首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之后,从1830年开始担任宫廷歌剧院指挥的巴伐利亚作曲家、指挥家弗朗茨-莱赫纳再次召集起剧院乐团的乐手于1833年演出了四场 音乐会。这被看作是维也纳职业乐团的雏形。 1842年3月28日,时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的奥托-尼柯莱率领剧院乐团乐手以“爱乐协会”的名义在维也纳舞会大厅举行了 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这支乐团就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开始,因为它具备了乐团一直所坚持的“爱乐设想”的一些基本条件:只有维 也纳国家歌剧院(当时是宫廷歌剧院)乐团的成员才有资格参加,乐团在艺术上、组织上和经济上独立,所有决议都要通过全体成员参 与的民主程序产生,日常管理由民主产生的委员会执行。 由于奥托-尼柯莱的离去以及1848年战争的影响,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时断时续,直到1860年名为“爱乐音乐会”的系列演出 开始进行。1870-1871年音乐季的开始,乐团进入刚刚建成的维也纳最重要的音乐会演出场所——音乐协会大厅演出。这座被人们称 作“金色大厅”的宏伟建筑从建筑设计到声学设计都非常适合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特点。同时,从那个阶段开始,乐团的每个音乐季 由一位指挥执棒转变为有多位指挥共同参与。众多指挥大师的共同加入使得乐团在“金色大厅”开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从1875年开始,指挥家汉斯-李希特比较长时间地率领乐团演出(1875-1882,1883-1898),先后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第三交响 曲和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瓦格纳、威尔第、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也都曾以指挥或独奏家的身份与乐团合作,乐团 由此真正开始成为世界乐坛所瞩目的名团。乐团所进行的首次出国演出是1900年在马勒指挥下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之后就开始了 征服欧洲乐坛的旅程。1922年,乐团在魏因加特纳率领下跨洋巡演,最远到了南美洲。与理查-施特劳斯的紧密合作使乐团在音乐史 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与托斯卡尼尼(1933-1937)、富特文格勒这样的指挥大师合作也是乐团发展历史中重要的阶段,特别是与富 特文格勒合作的两个阶段(1933-1945,1947-1954)。 二战之后,维也纳爱乐乐团继续坚持1933年以来的不设固定的常任指挥而广泛地与指挥家合作的方式,迎来了卡尔-伯姆和赫伯 特-冯-卡拉扬两位指挥大师,也迎来了乐团的又一个艺术高峰期。当然,与乐团合作的还有众多杰出的指挥家,如伯恩斯坦、马泽尔、 穆蒂、梅塔、阿巴多等。每年固定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演出,使乐团在欧洲和全世界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知名 度和影响力;每年繁忙的演出安排、录制的大量精彩的唱片等音像制品以及世界范围的巡回演出,使乐团与所有的音乐爱好者能够 保持紧密的联系。另外,乐团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同时,还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和多媒体发展的需求广泛开拓自己的音乐业务领域。经 过160多年发展,维也纳爱乐乐团已经不仅是音乐与艺术的使者,他们还是全世界和平和友谊的使者。 1973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个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乐团。1996年,他们再度赴中国演出,又一次在中国掀 起了古典音乐的热潮。
生于柏林,师事格吕默学习大提琴。1948——1951年就学于维也纳音乐学院,1951——1969年在維也納交响乐团任大提琴师,大学时期便立志古乐及古乐 器的研究,并在许多音乐会上演奏古大提琴。1953年创建维也纳音乐中心,专门演奏1200——1800年间的古乐,并精心研究古乐器的演奏技巧。其爱妻爱丽斯 担任该中心经理。他曾率维也纳音乐中心巡回欧美、澳大利亚,并出版了许多唱片,从此声名大振,成为近代以仿古方式演奏古乐及巴洛克音乐的先驱。 哈农库特校编了巴哈的《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并按新版本排练了蒙台威尔第歌剧《尤利塞斯重返故园》、《波佩阿的加 冕》和《奥菲欧的故事》,并灌制成唱片,后又与苏黎士演出经理人庞涅利合作,重新以崭新的面貌(注:或说“传统”的方式)重排上述三台歌剧,并先后 在维也纳、爱丁堡、米兰、汉堡、威斯巴登及柏林等地公演。1972年他出任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研究所教授,在许多国家讲学、主持研讨会,并于不莱梅 皮俄锡亚举办蒙台威尔第与巴哈作品指挥训练班。1980年他因讲解与诠释巴洛克作品成绩卓著,与古斯塔夫同获“埃拉姆斯”奖。1981年其工作又有新的突破, 他与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合作,以新的表现手法,一扫传统的尘埃,录制许多莫扎特交响曲、歌剧及合唱作品。在发行的唱片中有多首《交响曲》、 《安魂曲》、《泰默斯》剧乐,以及歌剧《伊德梅尼欧》,后者与庞涅利合作,曾在舞台公演。 哈农库特说,他年轻时简直不能相信十八世纪的弦乐奏鸣曲在演奏时,声音如此枯燥沉闷。但是他认为关键原因不在于使用古乐器来演奏,我们首先要做 的是去发现一种适当的演奏形式,还包括许多比乐器本身更重要的问题。认为用某些顶尖水平的时代乐器来表现巴洛克音乐,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但是好 归好,好到顶也不能算是真的好巴洛克音乐。须知有很多特殊效果是现代乐器很难表达出来的。(注:哈先生的意思是,古乐器无论是音域、共鸣音量、音 质……都不如现代乐器饱满丰富,而古乐又太简单,如果照章演奏,效果会像嚼风干桔皮。表面上看,用现代乐器演奏确实比较悦耳。但是,如果透过研究和 考据,找到当年的正确演奏方式,古乐器可以发出正确而完美的效果,甚至超越现代乐器的极限),他在维也纳对古乐器可以充分再现巴洛克时代作品的音色。 一般来说这些东西肯定可以好听,须知巴哈不会让他的乐师们奏出蹩脚的音乐来的。如果他们无法好好演奏他的作品,他干脆写些简单的东西算了。所以我认 为,在某种意义上,巴哈作品是一面反映当时演奏者水平的镜子。维也纳音乐中心里每位乐师对与现代乐器相对应的古乐器都很在行,演奏起来得心应手。相 比之下,哈农库特想不出表演巴洛克作品还有什么可取的现代方法。即使有什么现代方法,对于他来说也只会是一种集普意、十九世纪传统与愚昧无知于一锅 的大杂烩。另一方面,现代乐器拥护者认为真正具说服力的现代诠释尚待发掘。 自德利风根公司1966年发行“勃兰登堡协奏曲”以来,哈农克特领导的维也纳音乐中心录制了许多巴洛克时期的名曲。其中许多作品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其它重要唱片还有巴哈的管弦乐组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蒙台威尔第《奥菲欧的故事》、拉摩的《卡斯托和波吕》、韩德尔的《伯沙萨王》、 巴哈的《圣诞清唱剧》以及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与雷翁哈特合作录制的巴哈全套清唱剧,这可说是唱片史上最宏伟的一项计划。到1986年 6、7月为止,清唱剧作品156号已经问世。但是他的巴哈《B小调弥撒曲》和清唱剧并不总是获得好评。由的乐评家认为他为了使自己的表演真实可信,势必有 所删减,结果是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同倒掉了。譬如在清唱剧里,表演者总是想避开一切先后浪漫色彩的情绪和气氛,而这些表现恰恰是巴哈的本意。对蒙台 威尔第的几出歌剧也作了类似的评价。丹尼斯阿诺德在《留声机》杂志了批评说,“声乐部分加入了双簧管、小提琴、小喇叭,而且不断运用这些乐器来作装 饰奏。一部《波佩阿的加冕》像是古人穿上比基尼,弄得不伦不类。然而我们应当承认,要把在许多地方存在错误和谬传的原始手稿修订成一部演出版本,必 然会出现一些难令众人满意的问题,专家和学者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再者,哈农库特修订的《尤利塞斯重返故园》既然存在多处时代错位的更迭,无法 肯定为十七世纪中叶演出的版本,或许只有专家才关心这类事情,一般听众倒可能还记得几年前有关雷帕德演出《波佩阿的加冕》时发生过的争议。无论如何, 人们对1972年发行的唱片《卡斯托和波吕》毫无歧见地表示欢迎和支持,《尤利塞斯重返故园》也被Stereo Review列入1972年度最受欢迎唱片名单。此外巴哈 的《弥撒曲》、《受难曲》以及《伯沙萨王》、《杰普塔》,莫扎特的《安魂曲》、《泰默斯》和《伊德梅尼欧》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如果说,维也纳是一座梦幻般美丽的城市,音乐可能是产生这一梦幻特色的最大因素,它不仅是 演奏于楼堂馆阁的高雅艺术,更是维也纳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每天的面包和牛奶。古典音乐 的发展在十八、十九世纪的维也纳登峰造极,臻至完美。对促成这一伟大现象的发生,热爱音乐 的人们有诸多揣测。是这座巴洛克古城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伟大的音乐灵魂来此写下辉煌的乐章? 还是维也纳人对生活的那种缠绵的、多多少少有些伤感的情愫滋生了天才和音乐这一天成的契合? 抑或是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多瑙河?
源自文库
修习音乐早已经成为通俗教育的一部分,钢琴在市民家庭同汽车一样普及,不论谋生于哪一个行 业,教授或巴士伺机,聚在一起,音乐可以成为共同的话题。事实上,民间对音乐的热爱这一传 统在奥地利是由哈布斯堡家族开始的,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于15世纪建立了皇家乐队,声器合一, 其中男声合唱团,就是今天著名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前身;十七世纪初,三十年宗教战争肆虐中 欧大地,哈布斯堡的另外一位皇帝菲迪兰二世却陶醉于引进意大利歌剧。宫廷热衷音乐,贵族平 民趋之若鹜,一时成为时尚,音乐家来维也纳成功发迹,自那时起,已成为维也纳城市的一个现 象:最著名的代表如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海顿、伯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尔等,他们与 维也纳都有着生前生后直到永远的缘分,在维也纳中心大陵园,他们华丽而隆重的墓碑至今仍是 音乐爱好者朝圣的目标。与巴赫同时的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维瓦尔第,生时未能在维也纳宫廷谋 得一份乐师的职位,临死前还从故乡威尼斯赶到维也纳,或许也是为了冥冥中的某种愿望?十八 世纪末的第一次古典音乐高潮产生了三位杰出的代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结缘维 也纳;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再次经历古典音乐的复兴:布鲁克纳、伯拉姆斯和沃尔夫再一次证明 维也纳的音乐传统。或许是这座城市过于温馨美丽,使人在喜庆和眷恋生活的同时更趋于一种抽 象的感情,一种惟诉诸音乐才得以慰息的情怀,因而十九世纪中叶兴起的华尔兹舞曲以其雅俗共 赏成为维也纳人音乐生活的绝唱。在音乐的流泻中,在舞步的旋转中,人,暂时忘记美好的生活 并非永恒,暂时忘记现实现世界仍然有着种种这般的缺陷,可以暂时不发牢骚。是的,维也纳人 比较好发牢骚,事无巨细,都有自己的一番意见,这又撮合了一桩美好姻缘:市民意识与音乐的 最佳结合:维也纳歌剧,在音乐中调侃,在音乐中梦幻,在音乐中抒发身心,在音乐中探寻情感 与生活,生活与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因缘。
惠安三中 庄小玉
新年音乐会永远的主角——施特劳斯家族 每年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全是施特劳斯家族所创作的各类圆舞曲。约翰父子就是这个圆舞曲王国的缔造者。 圆舞曲是舞曲中最流行的一种,它所伴奏的圆舞,又叫作华尔兹,就是旋转的意思,这种圆舞最早是奥地利山区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蹈,节奏明快、曲调 优美,后来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音乐体裁。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了280首舞曲风格的作品,其中圆舞曲占半数以上,由于其在圆舞曲方面的成就,人们 尊称他为“圆舞曲之父”。 1875年小约翰施特劳斯来到人间,由于从小就生活在音乐之家,不到7岁,就尝试着写了第一首圆舞曲。但父亲并不支持他从事音乐,送他进入一所工业 院校读书,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当职员,这使得倾心于音乐的小约翰感到十分苦恼,然而他对音乐的热情有增无减,18岁时,父母分居,在母亲的支持下,师 从当时著名的乐队指挥约瑟夫德雷克勒学习作曲。19岁时,小约翰组建了一支由15名乐手组成并自己指挥的乐队,于1894年10月15日首演于多玛伊亚的游乐场 获得圆满成功,第二天维也纳的一家报纸登出一条大标题:“晚上好,老施特劳斯;早上好,小施特劳斯”。 小施特劳斯一生写了400多首圆舞曲,其中《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雷电波尔卡》等名曲,至今仍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 由此,人们把小约翰施特劳斯称为“圆舞曲之王”。 哈农库特尼可劳斯(Nicolaus Harnoncour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