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环境生态学导论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升至、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适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

6)生态环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线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9)个体: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10)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11)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备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栖居着的所有咸亨无(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3)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14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生的位置及其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16)建群种: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中称为建群种。

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环境生态学导论_2

环境生态学导论_2

第二章
2.
光对动物的影响 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迁徒、羽毛更换、
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等都有重要影响。还促进 生殖腺机能活跃。有种蛱蝶(Vanessa、)在光照 环境中体色变淡,在黑暗环境中体呈暗色;蚜 虫在连续有光的条件下产生无翅个体,在连续 无光条件下也产生无翅个体,正常情况下,有 翅的蚜虫比较多。
第二章
3. 经度地带性 造成经度地带性的主要原因是大地构 造形成的地貌和海洋分离,引起经度地带 性差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有规律的 排列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 区和干旱地区。
第二章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1. 适应概述 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 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征与性状的现 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在自然界 里广泛存在着。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类 型很多,主要有稳定性选择(steady selection)、 单向性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和分裂性选择 (disruptive selection)。
第二章
与温度一样,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不 同的基点,处于最适点时植物生长正常。低于 最适点时,植物出现萎蔫,生长停止。超过最 高点时,植物缺氧,代谢混乱,影响植物的正 常生长。所以干旱和水涝时间过长形成灾害时, 植物的新陈代谢会到阻碍,生长受阻,严重时 出现死亡。
第二章
2.
对动物的影响
水对动物比饥饿更重要,不仅影 响动物的生存,还影响动物的生长、 发育和生殖。
第二章
2.形态构造的适应 动物的形态构造适应,是动物适应环境 的一种方式。如陆地生活的爬行类、哺乳类, 通过肺呼吸空气,有完善的皮肤保护,避免 水分失散,都有四肢便于奔走;空中飞行的 动物,如鸟类、昆虫等,体形一般不大,有 飞翔器官。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目标
2.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
3.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链与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能量流动关系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水、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和关键要素
3.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
六、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生物适应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标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3.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八、环境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
1.环境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2.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
3.环境修复和恢复生态
九、现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生态学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生物入侵和生态系统退化
3.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和挑战
以上是环境生态学导论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增加木栓层,增加可溶性糖或盐的浓度
提高蒸腾速率
反射红外线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陆生植物
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如水稻、秋海棠。
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光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
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生态因子则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注意能举例说明)p65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及特点。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两个,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即主导因子。
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
2.物种属性:
3.物种库:
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阳地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育健壮的植物种类。
阴地植物:在弱光条件下比在强光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种类。

环境生态学导论_3

环境生态学导论_3

第三章
数量特征 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面积(体积) 内的个体数量称为种群密度;单位面积 (体积)内个体的鲜重或干重也称为种 群密度。
第三章
遗传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某些形态特征或生理 特征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种群内的这种变异和 个体遗传有关。一个种群中的生物具有一个共 同的基因库,以区别其他物种,但并非每个个 体都具有种群中贮存的所有信息。这种特征在 进化中表现出生存者更适应变化的环境,即适 者存,不适者亡。而绝不能轻易地说优者存, 非优者亡,要说优也能说适应环境者优。
逻辑斯蒂曲线呈一条向着环境负荷量 (K)逼近的“S”形增长曲线。
第三章
二 、 种 群 动 态 ⒈ 自然种群动态 一个种群经过迁移、生长、发育和定 居之后,说明种群进入新的栖息地成功, 种群也随之增长,增长到一定时间后将会 遇到各种环境阻力的影响,使种群产生波 动。
第三章
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种群 的变化幅度比较小,且较长时间稳定 在同一个水平,这种平衡称为动态平 衡;变化幅度较大而又有规律的波动, 称为周期性波动;最后是种群下降直 到最后灭绝。
第三章
集群的类型有:暂时性的集群,季节性 集群的类型有 的集群,稳定而经常性的集群。集群有着重 要的生态学意义。它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 有利于共同取食,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有 利于种的繁殖和幼体发育,有利于进行迁移。
第三章
集群和阿利氏定律 集群有利于物种生存,但随着种群中个体 数量的增加,将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抑制种群的增长率、死亡率增加等。阿利 (Allee)用许多实验证明,集群后的动物有时能 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其种群增长情况较 密度过低时大,也就是说种群有一个最适的密 度,种群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种群的增长, 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这种规律称 之为阿利氏规律。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要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计划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3.肉食动物与其食物间的协同进化4.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5.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者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又可分为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影响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组织和器官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补偿层:在透光带的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处,就是所谓的光合作用补偿层。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一.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江河湖泊整体污染严重我国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大多处于富营养化,许多湖泊已经丧失供水、旅游、水产等功能,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只有珠江、长江总体水质比较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河流污染相当的严重。

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我国被污染的海域大都分布在沿海城市的近海岸。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

近年来,由于营养物过剩,我国沿海的赤潮也偶有发生,近海海域污染呈现扩大的趋势。

地下水资源水质不断恶化由于过度开采,使得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过渡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塌陷;并且我国的地下水的水质也在不断恶化。

水资源污染的主要防治对策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工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倡导节水型产业。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做到科学地施用农药和化肥等。

推行生态消费,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一次性生活制品的使用,加大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使用力度。

抓好污水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重点污染企业要进行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改造,减少废水的排放量。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环保意识改善水资源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各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手段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完善相关法律,严格监督执法防治水资源污染,保护水环境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充分发挥执法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同时,各类法律法规也需要相应修订和完善,建立健全的水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二.生态消费生态消费模式,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生态消费模式的核心是消费的“生态性”,具体表现在:消费品本身是生态型的,即通常所说的绿色环保型商品;消费品的来源是生态型的,即生产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对环境无害;消费过程是生态型的,即在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消费结果是生态型的,即消费品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垃圾、噪声、废水、污气等难以处理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残存物。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要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计划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3.肉食动物与其食物间的协同进化4.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5.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者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又可分为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影响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组织和器官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补偿层:在透光带的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处,就是所谓的光合作用补偿层。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

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生态学发展的三本书《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

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

(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2、什么叫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方面定义: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①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环境生态学导论》课件

《环境生态学导论》课件

增长规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LotkaVo l t e r r a 模 型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节机制:自然选择、遗传漂变、 环境变化等
调节因素:食物、空间、天敌、疾 病等
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多样性:群落中物种丰富, 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和功能。
水污染:影响水质,影响人 类和生物健康
光污染:影响人类和生物的 视觉系统,影响生活质量
空气污染:影响呼吸系统健 康,引发呼吸道疾病
生态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环境保护的措施与策略
减少污染: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垃圾的排 放,提高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率
生态修复: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 其生态功能
生态修复等
学科特点与重要性
跨学科性:涉及生物学、地理学、 化学等多个学科
综合性:研究自然、社会、经济等 多方面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践性:注重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
重要性: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 生态系统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
土壤:影响植物 的生长和营养吸

生物因素:影响 生物的生存和繁

人为因素:影响 生物的生存和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生态因子:影 响生物生存的 环境因素,如 温度、湿度、
光照等
适应性:生物 对生态因子的 适应能力,如 耐寒、耐旱、

环境生态学导论生态系统

环境生态学导论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过程的结果: 太阳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 简单无机物转变为复杂的有机物。 初级生产实质: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积
累过程,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可分为总初级生产量 和净初级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量:在测定阶段,包括生产者 自身呼吸作用中被消耗掉的有机物在内的总积 累量,常用PG表示。
长,从而破坏有机物质,并释放养分元素和能
量返回环境。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些寄生的动、植物, 如蚊子、蚂蟥、寄生蜂、菌根菌等。这些可 以看作是另一种食物链,如树叶→尺蠖→寄 蝇→寄生蜂,称为寄生食物链,或者把寄生 物表示为草牧食物链中的一个营养级。
环境生态学导论
草牧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在绝大多数
→田鼠→鹰。藻类腐屑和细菌→摇纹虫→
鲤,等等,都是食物链。
环境生态学导论
动物的食性是多样的,因此食物链互 相连环构成一个食物网。 食物链上的每一链环叫营养级。有机 体的食物如来自同一链环,便属于同一个 营养级。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主要有草牧食物链
和腐屑食物链两种类型。
草牧食物链或称捕食食物链是以绿色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个能量流:
绿色植物(初生产者)将太阳能转化学能,
再由第一级消费者,如草食动物取食消化构成第 二级生产者;再由第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构 成第三级生产者;还可以有第三级消费者等,能 量逐级损失,产量逐次下降,最终能量全部以热 能的形式归还于环境。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二个能量流: 还原过程或腐化过程。死的生物有机 体,由一级、二级和三级等不同性质的腐 生生物进行分化分解,最后还原为水和二 氧化碳等无机物质,能量也是以热能的形 式归还于环境。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0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

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 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

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

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8. 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环境生态学导论知识总结

环境生态学导论知识总结

环境生态学导论知识总结环境生态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从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过程。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首先,它研究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环境生态学还研究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研究物种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规律、演化历史以及生物地理学现象。

第三,环境生态学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系。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从而采取合适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多样。

其中,野外调查和实验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野外调查,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现场数据,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时空变化规律。

实验方法可以通过人为控制环境因素,研究其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揭示生态过程的机制。

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也是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

计算机模拟可以模拟复杂的生态系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生态过程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响应。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环境生态学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指导。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环境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理学环境生态学导论

理学环境生态学导论

核聚变
6.57亿吨氘
6.53亿吨氦 + 400万吨质量亏损能量
(3.75×1023千瓦)
第八章
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的最高层。 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为 8.01013千瓦~ 550万吨煤的能量。
目前主要是光热利用。开发光电 和光化学能技术。
第八章 2. 生物能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辐射能储 积于有机质中,这种能量称为生物能。
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
从经济学来看,“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 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与退化,维持一 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旨在人类生活质 量的长期改善,即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最大 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 和环境基础。”
第八章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人 地关系的协调和共荣”
第八章
第八章
目前占世界人口30%的发达国家消耗了 占世界总消耗量90%的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齐全,世界已发现的160 多种,我国已探查到140多种。
第八章
Sb、W、Sn稀土储量世界第一 矿产优势是: 煤 世界第二
Zn、Pb 、Nb 、石棉 储量占优势。
劣势:品位低,富矿少,大宗消耗 的资源大都不富有。
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第八章
3. 中国人工林地衰退现状与对策 中国人工林地面积3千多万公顷,为世
界之最。人工林质量越来越差,幼林比重 高 达 87 % , 平 均 每 公 顷 蓄 积 量 仅 为 28.3m3(日本为179m3)。
第八章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选择优良树种 进行科学栽培 严格砍伐制度 加强病虫害防治 严防火灾发生
第八章
二、能量生产与环境污染
能源消耗最多的是电力部门,各种发电 对环境产生的共同效应是热污染,能源不 同,对环境还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3

环境生态学3

环境生态学导论
显然,当:
K-N>0,种群个体数目增长; K-N<0,种群个体数目减少; K-N=0,种群大小基本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环境生态学导论
上式微分方程的积分表达式为:
K N 1 e(art) …………………3-8
逻辑斯蒂曲线呈一条向着环境负荷量 (K)逼近的“S”形增长曲线。
环境生态学导论
⒉ 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动态
环境生态学导论
1)生态环境破坏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条件下,物种的自 然灭绝的速度是很缓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物 种的灭绝。
环境生态学导论
100万年前,平均每 300年就有一种灭绝,100 万年到现代,平均每50年灭绝。进入20世纪, 每年灭绝一种,据野生动物学家诺尔曼调查结 果,在热带森林,现在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 过不了几年,很可能每小时就会灭绝一个物种。
1) 种群的数量动态 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
环境生态学导论
一般具有季节性生殖的种类,种群的 最高值常常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之末, 以后繁殖停止,种群因只有死亡而无生殖, 所以种群数量下降,直到下一年繁殖开始, 这时是种群数量最低的时期。
环境生态学导论
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
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 化和非周期性变化两类。
环境生态学导论
2)过渡猎取生物资源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滥捕常常导致野生动物消失,滥采滥伐植 物也会导致植物资源的灭亡,人类的这种不合 理行为超过了动植物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恢复 能力,对动植物种群动态产生了不良影响。
环境生态学导论
3)环境污染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环境污染后,多数生物种类减少,只有少 数或个别种类的数量增加。原有生物种类与环 境中各种物质的关系发生变化,原有的平衡被 打破,出现了新的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关系。在 这种情况下,一般是耐污种类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能的高效利用用途径是将有机 物进行厌氧发酵制得沼气。
第八章
3. 核聚变能 将两个或多个轻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
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叫核聚变。这时所释放 的能量-核聚变能。
高温
2 1
H21H
42 H 2
每克氘聚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为5.8 108kJ 每克U-235裂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为8.2 107kJ 这个反应需要非常高的温度(109 C)
第八章
5. 其他能源
氢 能 发热量大(H=4C),产物为水,从 水可得氢,可循环反复,无污染。
海洋能 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渗透 压能。
风 能 随季节、地区而异。
第八章
第二节 矿产资源与环境
矿产资源 可耗竭资源
一、矿产资源的消耗
矿物燃料 煤、石油等 矿产资源 金属矿物 铁、铜、锡等
第八章 2. 中国的森林环境资源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且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中国 相当世均 水平(%)
森林覆盖率低(%)
13.9 63.2

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公顷) 0.13 17.2
乏 人均森林蓄积量(m3)
8.6 12.0
第八章 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比重大,占全国森林面积71%.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黑龙江、吉林、云南和四川蓄积量占全国 1。 2 西北某些省森林覆盖率< 1%。
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第八章
3. 中国人工林地衰退现状与对策 中国人工林地面积3千多万公顷,为世
界之最。人工林质量越来越差,幼林比重 高 达 87 % , 平 均 每 公 顷 蓄 积 量 仅 为 28.3m3(日本为179m3)。
第八章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选择优良树种 进行科学栽培 严格砍伐制度 加强病虫害防治 严防火灾发生
一般说来,这是有时间性的,在一定时期 内,规定保护和恢复某些特定的自然资源。
第八章
按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进行分类
a. 国家级:由国家中央管理的保护区,如四川 卧龙
b. 地方级:指由省(区)、市、县管辖的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利用、监测和改造自
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整体的战略基地,是自然 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一个储备地。
第八章 自然资源分为三类:
不可再生的资源: 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 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 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 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可 再 生 的 资 源 :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 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 资源。(如森林)
取之不竭的资源: 其贮存量不因利用而变化。 (如太阳能、风能)
第八章
4. 地热能 地球中心温度高达4500~5000C,在离地表
100km处约1000~1500 C,可为人类提供能量。
干蒸汽 t 150C 地热存在形式有三种 湿蒸汽 t = 90~150C
热 水 t < 90C
第八章
热 热污染
利用地热产生的问题 H2S 污染 地面沉降
第八章
第一节 能源与环境
在正常情况下
国民生产总值 能源耗量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能源增长率
环境代价
第八章
一、世界能源消耗概况
1. 能源结构: 目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是石油。 其构成如下表
第八章
表8-1 1980和1986年世界各种能源消费构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
1980年
第八章
第八章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态因子 第三章 种群及群落 第四章 生态系统 第五章 生态工程 第六章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保护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控制 第八章 资源与环境 第九章 人类与环境 第十章 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十一章 人类、环境与发展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概论
第八章
第八章
自然资源 自然界 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用 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资。
生物降解
土壤不
固 废 废 水 有毒物低毒或无 被污染
毒物
(净化)
土壤中积累和净化是同时进行的两种相反的作用过程
第八章 2. 土壤污染物
污水灌溉
(1)工业区周边地区
工业污染
废渣肥料
土地酸碱化
重金属含量
某种化合物 含量
第八章
农药 (2)农业生产本身
除草剂
残留农药和除草剂积累
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3)生物污染物
第八章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指非人工种植的植物 和非人工驯养的动物。它们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宝贵资源。
生产和生活所需原料 为人类提供 培 养 新 品 种 的 源 泉
生物科学研究基地
第八章 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总数
高等植物约
脊椎动物
藻类
真菌
数量 8.3万种 3万种 6347 5000 8000
第八章 2. 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狭义的概念: 各种类型保护区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保护 区,是用国家法律形式确定的长期保护和恢复 的自然综合体,以及自然资源整体的一切经营 性生产活动。
这是国际上通常所指的自然保护区。
第八章
广义的概念 各类型保护区的统称。 这在国际上一般称作为生物圈保护区。
非金属矿物 粘土、石膏、磷、钾矿等
第八章
目前占世界人口30%的发达国家消耗了 占世界总消耗量90%的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齐全,世界已发现的160 多种,我国已探查到140多种。
第八章
Sb、W、Sn稀土储量世界第一 矿产优势是: 煤 世界第二
Zn、Pb 、Nb 、石棉 储量占优势。
劣势:品位低,富矿少,大宗消耗 的资源大都不富有。
第八章二、矿山开发与环Fra bibliotek污染采矿、选矿
破坏土壤、污染土壤、地面塌陷
水酸度,重金属 ,选矿药剂 (水污染)
采矿、运输、堆积 粉尘,氧化自燃SO2(空气污染)
海洋开采 海洋污染
第八章
第三节 土地资源与环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土地是人类 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土地是极其宝 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第八章
从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看,“达到 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把土地资源 无弹性的自然供给量,转化为有弹性 的经济供给量。
第八章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质
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质,就是 寻求土地资源供给与人们对土地资源需求之 间的持续平衡。
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综 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不断提高土地资 源的供应能力。
中国荒漠化以2100km2/年速 度扩展.
第八章
三、土壤污染
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物质组成的 介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特殊物质体 系,它经在人类环境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1. 土壤污染和净化
肥料 农药 除草剂 灌溉水
大气污染
吸附、阻留、沉淀、
生物吸收
土壤被
积累到一定量 污 染
污染物
污染物
土壤
营养
挥发、扩散、化学、
30.7 74.9
44.2
21.6
3.5
1986年
33.1 72.8
39.7
22.4
4.8
第八章 2. 能源消耗
表8-2 1980年和1986年能源消耗量(亿吨标准煤)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核能和水电 总计
1980年 37.67 26.25 18.31 3.01 85.24
1986年 41.08 32.43 21.26 12.97 108.10
核聚变
6.57亿吨氘
6.53亿吨氦 + 400万吨质量亏损能量
(3.75×1023千瓦)
第八章
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的最高层。 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为 8.01013千瓦~ 550万吨煤的能量。
目前主要是光热利用。开发光电 和光化学能技术。
第八章 2. 生物能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辐射能储 积于有机质中,这种能量称为生物能。
第八章
二、能量生产与环境污染
能源消耗最多的是电力部门,各种发电 对环境产生的共同效应是热污染,能源不 同,对环境还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污染。
第八章
1. 热污染
各类火电站中热能利用的平均效率为 33%。许多电厂都通过冷却水把“余热” 排入环境中的水体,由于其水温比水域温 度平均要高出8左右。在多数情况下会引 起热污染。目前大多采用自然通风的湿式 冷却塔使水经冷却后反复使用,可免除对 水源的热污染。
第二八、章土 地 资 源 的 破 坏
美国良田损失土壤3109吨/年 土地侵蚀
中国98年耕地净减26.1万公顷
土地破坏的 几个方面
水 土 流 失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的 1/6 , 长 江 、 黄 河 带 走 泥 沙 2.6109吨/年,相当40万公顷 良田。
土地荒漠化
世界荒漠化损失农田500~ 700亿公顷/年。
增长率% 9 24 19
335 27
第八章 3.
能耗的地区分布
如1972年能耗的总量为94亿吨。其分布是:
美国 前苏联 联邦德国 日本 中国
总消耗量(亿吨) 28 17 6.3 4.7 5.1
人均耗量(吨) 12.8 6.8 6.3 4.7 0.6
按人均能耗来计算,1986年美国是发展 中国家的34倍,世界平均能耗的5倍。
第八章
按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任务进行分类
a. 自然保护区:保护或恢复自然综合体和自然 (永久保护区) 资源整体为主的地区,此范围 内严禁生产经营性活动。
第八章
b. 国家公园、自然公园:保护或恢复自然综合体 的一种保护区。包括一定的自然风 景区及名胜古迹,可作旅游场所。
c. 保护性禁区:包括禁猎区、禁伐区、禁渔区、 储备地和动物产卵场保护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