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下气汤
【麻瑞亭:下气升血汤-通治百病】
【麻瑞亭:下气升血汤-通治百病】麻瑞亭老先生对黄元御老先生的下气汤加减后的汤方在此称为下气升血汤。
先看下面的比较。
比较表:丹皮,首乌: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贝母,五味:入气分,敛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
味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
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
清金泻热,消郁破凝。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
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首乌:味甘,性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
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橘红:味辛、苦,温,归肺、脾经。
散寒,燥湿,利气,消痰。
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
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麻老将黄元御治右路气滞药改为治右路气滞与升左路血陷并举。
精彩评论观点:阳密乃固之我见:麻老的下气汤脱胎于黄元御的下气汤,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气汤为主方,一生愈病无数,可以说一个下气汤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气汤究竟好在哪里?黄元御的下气汤是名符其实的下气,几乎所有的药味都是右路降药,它就是一个降药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独立存在,升与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圆运动,升降要平衡,升也是为了降,没有升,降也难以实现,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乌,尽管用了升药,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还是以降为主,但有了升药的帮助,就如同我们用了两个力臂去旋转一个转盘一样,效果比单纯的用降药要好得多,这符合物理学原理,这是其一;其二,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为治疗各种杂病的主方呢?因为人体气机以降为顺,只有通过降才能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循环。
不能用升为主,以升为主容易虚阳外越,相火离位;也不能以调拨中焦为主,调拨中焦,鼓舞脾胃,尽管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还是上面的物理学原理,动力臂太短,不省力,气机转起来费劲,所以要以降为主,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为顺的做法。
麻瑞亭下气汤整理
以土茯苓 15 一 30 克易茯苓, 土茯苓 15 克、建泽泻 9 克、法半夏 9
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克、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
乌 20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以炒白术 9 一 12 克易甘草 云茯苓 9 克、炒白术 9 克、法半夏 9 克、 (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云茯苓 9 克、粉甘草 6 克、法半夏 9 克 《== 调理脾胃 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克 《==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 入气分,清肺理气,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 治在脾胃,以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 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 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 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6.1 伤风咳嗽.................................................................................................................................8 6.2 肺热喘咳.................................................................................................................................8 6.3 咳嗽.........................................................................................................................................9 6.4 痰饮咳嗽...............................................................................................................................10 6.5 咳嗽吐血...............................................................................................................................10 6.6 肺结核....................................................................................................................................11 7.参考资料.........................................................................................................................................12 7.1 麻瑞亭治验集 – 西安市中医医院...................................................................................12
下气汤治内科杂症:
下气汤治内科杂症:下气汤基本方: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1、加减下气汤: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制首乌、广陈皮、全瓜蒌、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炒山药、川郁金、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炒枣仁、车前草。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化瘀,清肺温肾。
适应证:脏腑不调,气机紊乱,纳差运迟,上热下寒,眠差腰困,全身不适。
2、调中下气汤: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上肉桂、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炒小茴香、白蔻仁、炒山药、鸡内金、川郁金、石菖蒲、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延胡索、车前草、半枝莲。
功能:健脾温胃,清肺疏肝,暖下止痛。
适应证: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胃炎,胃脘不舒,纳差隐痛,或大便偏稀,或消瘦乏困,或面色欠华。
3、平胆下气汤: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制首乌、炒枳壳、全瓜蒌、法半夏、川郁金、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广木香、川棟子、延胡索、桉树叶、半枝莲、川厚朴、白花蛇舌草。
功能:健脾疏肝,和胃平胆,顺气通便,化瘀止痛。
适应证:胆囊炎及胆结石,胆胃气滞,右胁下痛连肩背,胃脘隐痛不舒,纳差心烦,大便不利或干结。
4、黄芩下气汤: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黄芩炭、制首乌、广陈皮、全瓜蒌、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炒山药、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双钩藤、茺蔚子、明天麻。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平胆,蛰火潜阳。
适应证:血压高或偏高,眩晕头痛,眠差腰困,咽干口燥,心烦易怒。
5、生地下气汤: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生地黄炭、上肉桂、广陈皮、全瓜蒌、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炒小茴香、白蔻仁、炒山药、川郁金、川续断、余毛狗脊、椿树叶、炒枣仁、车前草、赤丹参。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清肺,温肾宁心。
适应证:心血管疾病,心慌气短,胸闷怔忡,腰腿乏困,或眠差汗出。
黄元御神方下气汤
下气汤【来源】《四圣心源》卷四。
【组成】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主治】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变化】后世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各种病症加减】1.基础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丹皮9克化裁方:建泽泻9克猪苓片9~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化裁方:猪苓皮9~126~9克易杭芍,化裁方:桂枝木6~9克7.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化裁方:炒赤芍9~128.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化裁方:生地炭9~12克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
化裁方:老川芍6~9克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化裁方:当归9~12克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化裁方:肉桂3~5克12.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化裁方:大熟地9~12克13.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2、化裁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图表药量均为克)3、药性分析: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善守主方,随症加减,胆欲大而心欲细,方可收功。
为便于临床应用,曾赋“下气汤”歌诀一首如下:内伤杂病不和顺,法宜升阳降浊阴。
半夏甘草伴云苓,胃逆降而脾阳升。
杭芍首乌共丹皮,滋肾疏肝入血分。
橘红杏仁理肺气,八味和合显奇功。
此方药虽平淡无奇,然理在一个调字,机在调中,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谨守“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勿助脾湿”的原则,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黄元御神方下气汤
下气汤【来源】《四圣心源》卷四。
【组成】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主治】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变化】后世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各种病症加减】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基础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化裁方:建泽泻9克猪苓片9~12克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化裁方:猪苓皮9~12克或茯苓皮9~15克风湿或类风湿:建泽泻9克土茯苓15~30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化裁方:炒白术9~12克4.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化裁方:生薏仁15~205.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化裁方:黄岑炭9~12克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下气汤解析
下气汤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的《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7克、半夏11克、茯苓11克、杏仁11克(泡,去皮尖)、贝母7克(去心)、五味子7克、芍药7克、橘皮7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
去敛肺止咳的五昧、贝母,加润血疏肝的首乌、丹皮,化裁为茯苓11克、粉甘草7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11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的药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的药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的根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的功能,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此交会泰,诸脏腑紊乱的气机,因而复其升降的常态,病可向愈。
药虽平淡无奇,然而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之所以这样,内伤杂病,多是多脏腑功能的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其显著。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的虚热,下显本的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维,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也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也降的功能。
使紊乱的脏腑气机,恢复他左升右降的常态,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小滞,气血渐旺,各种症状自可向愈。
湿气盛(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11-15克易茯苓,建泽泻11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以茯苓皮11-18克或猪苓皮11-15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11克易时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11-15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
降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降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对于降气汤,有的人或许还不太熟悉,其实降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对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于降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将会在下文中给您介绍。
【处方】紫苏叶(去梗)四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川当归(去芦)、前胡(去芦.洗)、甘草,各三两;陈皮(去白)三两半。
【炮制】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治中不快,心腹胀满,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气,干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胁下支结,常觉妨闷。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至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前胡五加皮(姜汁涂炙)厚朴(姜浸一宿炒)黄耆(去芦)当归紫苏子(微炒)甘草(炙)肉桂(不见火)陈皮(去白)半夏曲(炙)各30克干姜(炮)人参附子(炮,去尖)羌活桔梗(炒)各15克【制法】上药十五味,同作粗末。
【功能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实,咳嗽喘满,咽干不利,头目昏眩,腰脚无力,四肢倦怠,风湿脚气。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紫苏3叶,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处方】木香(如无,用沉香)、紫苏、枳壳、枳实、陈皮、三棱、莪术、甘草、半夏、厚朴各等分。
【功能主治】心气胀闷。
【用法用量】上用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温服。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七【处方】白芷、苍术、甘草、香附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降气。
主【用法用量】热水调服;米饮亦可。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五引《修月鲁般经》【处方】石菖蒲1两,青皮(去白)1两,陈皮(去白)1两,大黄1两,木通(锉)1两,赤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人参1两,川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气不宣畅,心胸疰闷,腹胁胀满,胸痹,心腹痛,不可半卧,喘粗闷乱,不思饮食。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各9克)、川当归去芦,两半(6克)、甘草炙,二两(6克)、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6克)、肉桂去皮,一两半(3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2克,水煎服)三、歌括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四、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五、主治上实下虚。
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属上实下虚者。
所谓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之症;下虚是指肾阳虚乏,一则可见腰痠脚弱,二则肾不纳气,而见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
本方治上顾下,但急则治标,故以降气平喘、止咳祛痰治上实为主,温肾纳气治下虚为辅。
方中用苏子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为君药。
半夏、厚朴、前胡,祛痰,止咳平喘,共为臣药。
君臣相配,以治上实之有余。
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当归既养血补肝,同肉桂以温补下虚,又能治咳逆上气;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
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上下兼顾而以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本方药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两虚而无邪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
则燥湿祛痰之力增强。
《医方集解》载:“一方无桂,有沉香”。
则温肾之力减弱,纳气平喘之力增强。
七、文献摘录(方论)汪昂:“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
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
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
(《医方集解》)。
李鲜教授运用下气汤的经验总结
摘 要 :下 气汤为 清代 黄元 御 所创 ,出 自 《 四 圣心 源 ・ 气滞篇》 ,用 药 简单 ,选 药精 当,配伍 严谨 ,简便 验 廉 ,专 为肺 胃气 滞不降而设,能够健脾疏肝 、清降肺 胃、调和上下,李鲜教授将下气汤加减来治疗内科气机不畅的病症,临床 中凡是符合 该 病 机 的病症 均 能够 用此 方加 减治 疗 。李鲜教 授 运用 下 气汤加 减 治疗 内科 病 症 ,临床 疗效 显著 ,现 简要 总结如 下 。 关键 词 :下 气汤 ;李鲜 ;经验 总结 ;肺 系病 ;脾 胃病 ;内科 杂病
李鲜教授运用下气 汤的经验总结
林 雪娇 张 欣 王妹 瑞 李 鲜
(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硕 士研 究生2 0 1 6 级,河南 郑州 4 5 0 0 0 2 ;
2 河 南 中 医药大 学第 二临床 医学院硕 士研 究 生2 0 1 5 级 ,河 南 郑州 3 河南 省 中医 院肝 胆 脾 胃科二 区,河南 郑州 4 5 0 0 0 6 ) 4 5 0 0 0 2 ;
2李鲜教授简介李鲜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二区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研究颇深谙熟经典重视实践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较好的体会善用经方验方治疗内科杂病疗效颇著
第 l 5 卷第 1 3期 . 总第 2 6 1 期
20 1 7 年 7 月 . 上 半 月 刊
A b s t r a c t : X i a q i d e c o c t i o n w a s c r e a t e d b y H u a n g Y u a n y u i n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f r o m t h e S i s h e n g X i n y u a n ‘ Q i z h i . I t h a s s i m p l e m e d i —
【黄元御、麻瑞亭:下气汤】
【黄元御、麻瑞亭:下气汤】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
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
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
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
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
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
麻瑞亭把脉看病六十余年,对下气汤体验尤深,将其灵活化裁,用于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的治疗,屡显奇效。
【一脉相承】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
方药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共计八味,主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此方看似平淡无奇,所治范围也仅言“胸膈右肋”,但仔细思忖,此“滞”乃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四圣心源·气滞篇》)故其方(下气汤)应为调理中焦气机之用。
人体之气机若能升清降浊,廓清三焦,何病之有!李鼎臣推崇并善用下气汤治疗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这对麻瑞亭影响匪浅,麻瑞亭则继承之,应用之,发挥之,他在《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点校后记》中说:“得以潜心复习四圣典籍,先师医术,历代医哲名著。
并进一步探索业师三代精研之下气汤,施于临床,化裁治疗急危重症,绝大部分内伤杂病,及妇科、儿科诸证,均感得心应手,疗效颇佳。
”此段文字说明,看似平淡的下气汤到了名医手里,竟然变成了可以起死回生、挽救沉疴的良方。
每读于此,颇受启迪,随之对《四圣心源》进行了细致学习,并将下气汤应用于临床,虽未完全掌握,但委实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
【立方旨意】黄氏在《四圣心源》一书中,多次讲述阴阳五行的升降秩序,他在“天人解”中说道:“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金鼎汤――精神神惊方剂
金鼎汤――精神神惊方剂【玉池汤】方名解释:玉池:1.沼泽名。
2.仙池。
3.池沼美称。
4.道家用语。
指口。
此方为治遗精之方。
精为生而之来,藏于肾,肾五行属水。
故玉池在此指仙池。
方剂主治:遗精。
方剂组成:甘草2钱茯苓3钱桂枝3钱芍药3钱龙骨2钱牡蛎3钱附子3钱砂仁1钱(炒,研,去皮)方药比例:2:3:3:3:3:2:3:3:1方剂解释:甘草加茯苓:培土泻湿。
桂枝加芍药:疏木清风。
附子加砂仁:暖水行郁。
龙骨,牡蛎:藏神敛精。
方剂关联:玉池汤为金鼎汤去半夏加附子,砂仁。
金鼎汤本可以加附子以温肾水,在此,玉池汤只多了一味砂仁。
砂仁则降气行郁。
方剂加减:脾湿木郁而生下热:茯苓,芍药加倍。
脾湿肝热:加泽泻,丹皮。
方药解释:甘草:味甘,气平,性缓。
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
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
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茯苓: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
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
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芍药: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
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
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龙骨: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
牡蛎: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
降胆气而消痞,敛心神而止惊。
附子: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黄元御的下气汤,为什么别人用行,你用就不行了哪?
黄元御的下气汤,为什么别人用行,你用就不行了哪?如何你用下气汤治病,效果不怎么好,那么你应该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黄元御的下气汤,一度被网友称为“神方”。
然而,这“神方”,貌似有些人用行,有些人用就不行。
这是怎么回事哪?为什么同样是黄元御的方子,桔梗元参汤的疗效,多数网友是认可的,而下气汤,好多网友用了不行哪?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最近才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四圣心源》有文:气滞之家,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半缘上中之虚热。
《四圣心源》有文:相火刑辛金,则胸中生热。
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
《素灵微藴》有文:肺被火刑,故膈右烦热。
是以若胸膈胀满、右胸中烦热,此时用下气汤是对症的。
那么,若胸膈作痛、右胸胁肋部疼痛,用下气汤行不行的哪?《四圣心源》有文:其胸膈之痛,则是胆木之邪,甲木克戊土,则膈上作疼。
《四圣心源》有文:胸膈之痞,缘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之邪。
盖胃逆则肺胆俱无降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迫,是以胸胁痛楚。
下气汤中有芍药可清胆木之邪,然而下气汤中的芍药用量是2钱(约为6g),若右胸膈疼甚,此药量明显不足于止痛,如何加减,请参考《四圣心源》腹痛根原一章。
综上所述,下气汤可治胸膈胀满、右胸中烦热、痰嗽喘逆等症,若兼有右胸胁肋部疼痛者,须酌情加柴胡等药,以清甲木之邪。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肝胆疾病,无一不是胀满、右胸中发热、兼右胸胁肋部疼痛,且疼痛是主要症状,在这样情况下,用下气汤治疗,效果自然不会好,我想,这就是好多网友用了“下气汤”以后,觉得不行的原因吧,实非“下气汤”之过也。
最后,我分享一个自己学习《四圣心源》的心得,膈右烦热而不痛,须加浙贝母、芍药以清金敛火。
下气汤中虽然有贝母、芍药,然而其药量2钱,稍显不足,若不酌情加量,则可能出现“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的情况。
黄元御《四圣心源》下气汤详解
黄元御《四圣心源》下气汤详解组成: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方义:甘草、茯苓补中气、祛湿、运中焦。
半夏、五味子引气下行。
贝母引气下行、散郁结。
杏仁、橘皮破肺气,散郁结。
芍药清火息风。
功效作用:适用于破气通降,流通右路。
用药特点:运中焦,敛降一气,主要是引导正气归位,祛邪力弱。
使用注意:1、痰湿重,加白术、苍术、桔梗等健脾化痰;2、气郁重,加柴胡、枳壳、香附、槟榔,甚至加莪术三棱等行气破气;3、化火加黄芩、栀子。
4、虚加人参、麦冬。
《四圣心源》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滞》: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
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故其性清肃而降敛。
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
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
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
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
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
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
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下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下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众所周知下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不过要说起下气汤的作用的话,可能有些人还不是太清楚。
那么今天我们就在这里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
半夏9克生姜9克人参4.5克橘皮9克(一方无人参)
【制法】
上药四味,嚼咀。
【功能主治】
治脾虚气滞,胸满腹胀。
【用法用量】
以水 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日服三次。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文中不仅给大家介绍了下气汤的功效作用,还给大家分析了下气
汤是由哪几种中药材组成,对于怎么吃也有所提及,我们可以试着记一下,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下气汤解析下气汤个人日记2009-09-16 17:30 阅读161 评论0字号:大中小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
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
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一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一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
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一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
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
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
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
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参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参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
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一12克、炒干姜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
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
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
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
此各病之主方也。
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
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
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
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仇。
统而谓之“寻”拨千钧之舟者,一寻之木也。
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
主方以黄岑易杭芍,加龙骨、牡蛎,则平胆而降浊,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则疏肝而升清。
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甚佳之原委也。
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
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
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
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
麻瑞亭已业医6o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
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
又灵活变换原方两味,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
黄元御曰: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
下气汤灵活加减变化.虽能愈诸多内伤杂病,然非万病之灵丹妙药,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
以病症之轻重有别,治疗之难易不同.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
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
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
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
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
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
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
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
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
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
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
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
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
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
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下气汤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
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