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
(完整版)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该方法适用于测定含油10mg/L以上的水样。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使用S 形皮托管测量静压时,只用一路测压管,将其开口插入采样点,使开口平面平行于气流方向,出口端与U 形压力计一端相连。
(四)含湿量的测定 重量法(五)烟尘浓度的测定
1.原理:抽取一定体积烟气通过已知质量的捕集装置,根据捕集装置采样前后的质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烟尘浓度。
测定烟尘浓度必须采用等速采样法,即采样速
性质,这些性质可以用作校准仪器或验证测量
方法。
第九节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环境质量图:用不同的符号、线条或颜色来表
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或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
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图。
12。
奚旦立《环境监测》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圣才出品】
第九章环境污染自动监测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1.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无人守值的在程序控制下连续运行的区域性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网络。
(1)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该系统由一个中心站、若干个子站(包括移动子站)、质量保证实验室、系统支持实验室及信息传输系统组成。
(2)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中心站的功能①向各子站发送各种工作指令,管理子站的工作;②定时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判别、检查和存储,建立数据库;③统计处理、分析数据,打印各种报表,绘制污染物质分布图;④当发现污染指数超标时,向污染源行政管理部门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⑤对监测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2.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1)子站数目和站位选址数目可用经验法、统计法、模式法、综合优化法确定。
经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口数量法、功能区布点法、几何图形布点法等。
(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参数,另一类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参数。
3.子站内的仪器装备★子站内装备有自动采样和预处理装置、污染物自动监测仪器及其校准设备、气象参数监测仪、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信息收发及传输设备等。
4.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见表9-1-1)表9-1-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5.气象观测(1)地面常规气象观测定义:指对地面的气象参数进行观测,观测项目有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梯度气象观测定义:指在一定高度的气层内观测温度、风向、风速等参数随高度变化情况。
考点二: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1.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由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简称水站)和监测数据平台(简称数据平台)组成。
2.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及装备根据建站条件、环境状况、水质代表性、监测长期性、系统安全性和运行经济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建站的位置、监测断面、监测垂线和监测点。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孙裕生著作业部分答案答案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孙裕⽣著作业部分答案答案请注意:1.本⽂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师2.⽤红⾊标记的是⽼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档4.此⽂档打印时可能会出现乱码的问题作业1⼀、邻⼆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答:以显⾊剂⽤量为例在7只50ml 的容量瓶中加⼊10-3mol/L 的铁标准溶液2.0ml ,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 ,分别加⼊不同体积1.5mg/L 的邻⼆氮菲0.2 ml 、0.4 ml 、0.8 ml 、0.6 ml 、0.8 ml 、1.0 ml 、2.0 ml 、4.0 ml ;加⼊5.0ml ,1.0mol/L ⼄酸钠溶液,⽤蒸馏⽔稀释⾄刻度,摇匀,以蒸馏⽔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如何配制成0.1g/L 的铁标准溶液?答: Fe + 4HNO 3 = Fe (NO 3)3 + 2H 2O+NO5.6g 0.5mol/L ×0.8L0.1mol 0.4mol1 ⽤天平称取5.6g ⽆杂质的铁粉2 ⽤量筒娶800ml ,浓度为0.5mol/L 的HNO 33 将铁粉与HNO 3反应,将反应后的⽓体通过4 将反应溶液移⾄1L 容量瓶中,⽤蒸馏⽔稀释⾄刻度线,即配成0.1g/L的Fe (NO 3)3溶液5 娶17.9ml ,浓度为0.1mol/L 的Fe (NO 3)3溶液,移⾄1L 容量瓶中,稀释⾄刻度线,即得到0.1g/L 的铁标准溶液作业2⼀、铁的质量浓度为5.0×10-4g/L 的溶液与1,10-邻⼆氮菲⽣成橙红⾊配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为510mm 、⽐⾊⽫厚度为2cm 时,测得A=0.191 求a ;2 求k 。
答:1 已知A=abc则 a =A bc =0.192×5.0×10?4 =190L ·cm -1g -12 已知a=190L ·cm -1g -1且Fe 的摩尔质量为56g ·mol -1所以 k=a ×MFe=190L ·cm -1g -1×56 g ·mol -1=10640L ·cm -1·mol -1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作业3⼀、酸度(pH 值)的确定:答:去9只50ml 容量瓶,各加⼊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 2OH ·HCl ),摇匀,放置2min ,各加⼊2ml ,1.5g/L 的邻⼆氮菲溶液,⽤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不同体积(0.5 ml 、2.00 ml 、5.00 ml 、8.00 ml 、10.00 ml 、20.00 ml 、25.00 ml 、30.00 ml 、40.00ml )的NaOH (碱性)溶液,⽤蒸馏⽔稀释⾄刻度线,摇匀,⽤pH 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 值。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第二章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 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 米以外处,了解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5m 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 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 时,在水面下0.5m 和河底以上0.5m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 处、河底以上0.5m 处及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 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第二章___水和废水监测课后答案[1]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各类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
原则: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的保存方法。
水样的保存方法有:(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预处理?预处理包括那些内容?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8、怎样用萃取法从水样中分离富集欲测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质?各举一例。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2.化学需氧量( COD )自动监测仪
图9.24 程序式COD自动监测仪测定流程示意图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3.总有机碳(TOC)自动监测仪
图9.25 紫外照射-非色散红外吸收TOC 自动监测仪工作原理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4.紫外(UV)吸收自动监测仪
图9.26 UV吸收自动监测仪工作原理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五)一氧化碳自动监测仪器 1.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监测仪
图9.10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监测仪原理示意图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2.相关红外吸收CO监测仪
图9.11 相关红外吸收法CO监测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六)总烃自动监测仪
图9.12 总烃自动测定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四、水污染Leabharlann 续自动监测仪器(一)五项常规指标自动监测仪 1.水温自动监测仪
图9.17 水温自动测量原理示意图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2.电导率监测仪器
图9.18 电流法电导率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3.pH监测仪
图9.19 pH连续自动测定原理示意图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第九章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
第一节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第二节 地表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第三节 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第四节 遥感监测 第五节 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第一节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一、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空气质量 监测仪
污染源 监测仪
气象监测仪
子站
中心站
环境 微机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奚旦立第四版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环境监测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
环境监测(奚旦立第四版)整理
0.25mol/L(1/6 K2Cr2O7)10 ml 沸石数粒
混匀,接上回流装置
自冷凝管上口加入 Ag2SO4—H2SO4 溶液 30ml(催化剂)
混匀
回流加热 2h
冷却
自冷凝管上口加入 80ml 水于反应液中
取下锥形瓶 加试铁灵指示剂 3 滴
用 0.1 mol/L(NH4)2Fe(SO4)2 标液滴定,终点由蓝绿色变红棕色。
CODcr(O2
, mg
/
L)
(V0
V1 )
C V
8 1000
V0:空白耗硫酸亚铁铵标液体积(ml),空白指以蒸馏水代替水样,其他步骤与 测定水样相同
V1:水样耗硫酸亚铁铵标液体积(ml) V:水样体积(ml)
C:硫酸亚铁铵标液浓度(mol/L) 8:氧(1/2O)的摩尔质量(g/mol)
使用注意事项
1、纳氏试剂中的汞有毒,使用时要小心,皮肤触碰时要及时清洗。 2、纳氏试剂的使用寿命比较短,配制后保存期通常只有三个星期,随 着沉淀增加会影响测定结果。 3、配制溶液时所有的用水都要用无氨水,而且不可以用普通的滤纸过滤, 否则容易污染纳氏试剂。
1. 煮沸时,控制温度,不能太高,防止溶液溅出。 2. 严格控制煮沸时间,也即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时间,才能得到较好的重 现性。 3. 由于含量较低,使用的 KMnO4 溶液浓度也低(0.002M),所以终点的颜 色很浅(淡淡的微红色)因此注意不要过量了。 4. 本次实验不要求做空白值。 5. 本次实验配制 0.005M Na2C2O4 和稀释都要用到容量瓶,所以要注意容 量瓶的操作。 6. 标液用自己配制的稀释,准确称取 25.00ml 到 250ml 容量瓶中,就报上 次配制的溶液稀释了 10 倍(0.02-0.002M 左右)。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0章)】【圣才出品】
2.环境优先污染物 答:环境优先污染物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 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 一类物质。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4 / 13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⑤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5.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规定了 13 种第一类污染物,请列 举其中的 6 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题 1.环境监测的工作流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八步。 【答案】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 处理;综合评价 【解析】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一监测方案制订一优化布点一样品采集一运
四、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 答: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 度)及其变化趋势的方法。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样品采集一运送保存一分析测试一数据处理一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二章第二章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 500—1000 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 1500 米以外处,了解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 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 时,只在水面下 0.5m 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 1m时,在 1/2 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 5~10m 时,在水面下 0.5m 和河底以上 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 0.5m 处、河底以上 0.5m 处及 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 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 PH 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
环境监测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
(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环境监测(第四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等级。
(P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
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是必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一.分类是执行环保法规,进行环保管理的技术依据二.分类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1.按监测目的特定目的监测(应急监测)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2.按监测对象固废监测生物监测噪声监测§2.监测特点及技术概述一.特点:①种类多,基体复杂,干扰严重,含量低应采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②变化性大(污染物在空间)需采取快速或连续自动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跟踪测定③要有严密的质量保证性,获得可靠的监测数据14.2500 — 14.2 “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 14.0500 — 14.0 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后为奇则进一”14.1500 — 14.214.2501 — 14.3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优先污染物特点具有生物积累性(P8优先污染物名单)三致作用毒性较大有检出方法§3. 环境标准一.含义:为保护人群健康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规定的限量值或要求及有关技术规范。
二.标准的分类和分级1.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2002年以前对城市污水厂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分级—国家、地方、行业环境质量标准:在指定的地理范围内或介质中,对有害物质或因素做的最大允许的规定。
(P17)水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Ⅴ类水)⑵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24小时培养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100CFV/mL (CFV:菌落形成单位)a.卫生上安全可靠大肠肝菌﹤3个/L 余氯≧0.3mg/L(给水厂出厂与水接触30min)管网末梢﹥0.05mg/Lb.化学物质对机体无害(P1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类污染物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的浓度》《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P22)c.感觉性状良好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⑷渔业水域水质标准(TJ35—79)⑸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大气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原GB3095—82)(现GB3095—1996)P15三级:一级(长期)二级(长、短期)三级年日平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均值不许超过的限值。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 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
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1.Dixion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③查表Q α(n )④判断Q ≦Q0。
05 正常;Qo 。
05<Q ≦Q0.01偏离值;Q>Q0.01离群值,舍去.2.Qrubbs 检验法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③查表)(n T α④判断:若T ≦T0。
05正常离群值;T0。
05<T ≦T0.01偏离值;T>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二、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化学毒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就产生了。
2、主动监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仅是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所以环境分析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的手段除了有化学手段,还有物理、生物等手段。
同时,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及区域性的立体监测。
3、自动监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地区布设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当污染程度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时,可发布指令、通告并采取保护措施。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2连续性3追溯性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水体污染分类(P34)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完整word版)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完整知识点期末考研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概述(1)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2.环境监测的目的①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 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3.环境监测的分类(1)按监测目的分类①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②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见表1-1)③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监测等。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及技术概述1.环境监测的发展(见表1-2)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污染的特点① 时间分布性,是指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② 空间分布性,是指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③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是指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即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
(完整word版)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
第一章(2)按监测目的分类①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批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②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士壤监测、固体版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澜、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对一定体重和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的最小细菌数和毒素量。
第二章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氨、氟化物、磷酸盐、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铜、总锌、总锰、彩色显影剂、显影剂及氧化物总量、元素磷、有机磷农药、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五氧酚及五氯酚钠、可吸附有机卤化物、三氧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氯苯、邻二氯苯、对二氧苯、对硝基氯苯、2,4-二硝基氯苯、苯酚、间甲酚、2,4一二氧酚、2,4,6- 三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丙烯腈、总硒、粪大肠菌群。
总余氯、总有机碳。
3.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p42断面名词解释、应用)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市成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如饮用水源地及与其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风景游览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2连续性3追溯性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水体污染分类(P34)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采样点的确定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再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根据水面的宽度监测断面垂线的设置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q采样点的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1)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监测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2)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监测次数不少于6次。
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监测不少于12次。
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底质每年枯水期采样监测一次。
(3)潮汐河流全年在丰、枯、平水期采样监测,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
(4)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泊、水库、每月采样监测一次,全年不少于12次。
其他湖、库全年采样监测两次,枯、丰水期各1次。
有废(污)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监测一次,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
(6)排污渠每年采样监测不少于3次。
(7)海水水质常规监测,每年按丰、平、枯水期或季度采样监测2~4次。
水样的保存方法(目的和方法)(P53)化学试剂保存法目的:让水样从采集到分析测定时间内,不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变化。
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24h。
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氧化还原作用;用H34调至为4时,加入适量4,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水源地不可用4等化学试剂(2)调节: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常用3溶液酸化至为1~2,即可防止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又可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测定氰化物或挥发性酚的水样加入调至为12时,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等。
(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测定溶解氧水样需加入少量4溶液和溶液固定(还原)溶解氧等;测定汞的水样需加入3(至<1)和K22O7(0.05%),使汞保持高价态;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被氧化;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则需加入少量硫酸锰和碘化钾固定溶解氧(还原)等水样预处理(目的与方法)(P56-65)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了解各种具体消解目的与方法、富集与分离方法分类水样的消解(1)湿式消解法:1、硝酸消解法:对于较清洁的水样,可用硝酸消解。
2、硝酸-高氯酸消解法:硝酸和高氯酸都是强氧化性酸,联合使用可消解含难氧化有机物的水样。
3、硝酸-硫酸消解法:硝酸和硫酸都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中硝酸沸点低,而硫酸沸点高,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消解温度和消解效果。
测定水样中易于硫酸反应生成难溶硫酸盐的元素(如铅、钡)可用。
4、硫酸-磷酸消解法:有利于测定消除3+等离子的干扰。
5、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常用于消解测定汞的水样。
6、硝酸-氢氟酸消解法7、多元消解法8、碱消解法(2)干灰化法步骤:水样→蒸发皿→水浴蒸干→马弗炉→灼烧至灰白色→冷却→3溶解样品灰分→过滤→滤液定容→测定不适用于处理测定含挥发组分(如砷、汞、镉、硒、锡等)的水样。
(3)微波消解法用微波作热源,从样品和消解液内部进行加热并伴随激烈搅拌,加快了样品分解速率,提高了加热效率,并消解在密封容器中,避免了易挥发组分的损失和有害气体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富集与分离(一)气提、顶空和蒸馏法气提、顶空和蒸馏法使用与测定仪挥发组分水样的预处理。
采用向水样中通入惰性气体或加热的方法,将被测组分吹出或蒸馏分离出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二)萃取法1、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进行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2、固相萃取()法固相萃取法的萃取剂是固体,其萃取原理基于:水样中欲测组分和共存干扰组分与固相萃取剂作用力强弱不同,使它们彼此分离。
(三)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将水样中一种或数种组分吸附于表面,再用适宜溶剂加热或吹起等方法将欲测组分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四)离子交换法该方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
离子交换剂分为无机离子交换剂和有机离子交换剂两大类,广泛应用的是有机离子交换剂,即离子交换树脂。
(五)共沉淀法共沉淀是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象。
共沉淀现象在常量分离和分析中是应避免的,但却是一种分离富集痕量组分的手段。
1、利用吸附作用的共沉淀分离该方法常用的载体有()3、()3、()2及硫化物等,由于它们是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非晶体形胶体沉淀,故富集效率高。
2、利用生成混晶的共沉淀分离当欲分离微量组分及沉淀剂组分生成沉淀时,如具有相似的晶格,就可能生成混晶共同析出。
3、利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有机共沉淀剂的选择性较无机沉淀剂好,得到的沉淀也较纯净,并且通过灼烧可除去有机共沉淀剂,留下欲测元素。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2)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铬(六价铬、总铬)测定原理(P89)铬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价态有关,六价铬具有强毒性,为致癌物质,并易被人体吸收而在体内蓄积,通常认为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的毒性大100倍,但是,对鱼类来说,三价铬化合物的毒性比六价铬的毒性大。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我国和其他国家普遍采用的标准方法法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总铬硫酸亚铁铵滴定法:适用于铬含量较高的水样。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酸碱指示滴定法(P93)溶解氧测定原理(碘量法)(P96)碘量法: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回实验后通过滴定法,以淀粉为指示剂,然后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清洁水可用碘量法。
修正的碘量法:受污染的地表水和工业废水。
氟化物测定原理(离子选择电极法)(P102)氟离子选择电极法:选择性好,适用浓度范围宽,0.05-1900。
总氮的测定方法(P110)其测定方法通常采用过硫酸钾氧化,使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转变为硝酸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3)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定义(重铬酸钾法的流程、原理)(P113-114)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 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表示。
重铬酸钾法:标准方法。
在强酸(浓硫酸)溶液中,重铬酸钾法在催化剂(2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氧化回流装置见图2.42 ) ,过量的重铬酸钾法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红棕色即为终点。
高锰酸盐指数(定义、应用)(P117)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称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表示。
该指数常被作为反映地表水受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生化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定义(P118)定义: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5天培养法流程、原理、计算方法(P118-120)五天培养法:水样或稀释水样充满溶解氧瓶,暗处20 ℃条件下培养5天,求出培养前后溶解氧差值,即5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定义。
(P149)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有:2 , , (, 2),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3,4-苯并芘()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之间的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主要种类: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氧化剂),硫酸雾,硝酸雾等。
(美国洛杉基的光化学烟雾事件)2.5和 10定义。
(P150)10PM (可吸入颗粒物):透过咽喉进入肺部的气管、支气管、肺泡的那部分颗粒物,50d (质量中值直径)=10和上截止点为30的粒径范围。
5.2PM :可入肺颗粒物采样点布设方法。
(P156-158)1.扇形布点法: 适用范围: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布点方法2.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区3.网格布点法: 适用于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4.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5.注意事项:1.采用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时,应考虑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特点2.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一种布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的综合布点法空气样品采集方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