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唇裂
无脑儿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患者大多寿命短暂,甚至在胚胎期就死亡造成流 产。较常见的有21三体综合症(先天性愚型)和 Turner综合症(性腺发育不良)等。
先天性愚型
性腺发育不良
第 5 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 1.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 • 2.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 • 3.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类型。 • 4.知道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意义。
B.二倍体
C.六倍体
D.三倍体
例3.某品种水稻的体细胞中含有48条染色体,
具有四个染色体组。则此品种水稻属于
A
A.四倍体
B.三倍体
C.二倍体
D.单倍体
例4.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 D
A.只有一个染色体 B.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C.染色体组数目成单 D.与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同
例5.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在四倍
• (4)低频性:在高等生物中,突变率是10-5~ 10-8,但同一个种群内的个体较多时,就可 能产生大量随机突变。
• (5)多害少利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 害的,少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利的,也 有的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既无利也无害。

(1)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位点
上基因的改变,其结果是使一个基因变成了
(2)二倍体
①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 个染色组的个体。
②实例:几乎全部动物,过半数的高等植物。
(3)多倍体
①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三 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②成因:外界条件剧变,导致有丝分裂纺缍体形成 过程受阻,染色体数目加倍。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

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身体分节,有五只眼睛和坚硬的壳,与现在的虾相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B.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在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范围大于物种,一个种群可包含几个不同的物种B.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及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均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形成生殖隔离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生物的进化3.生物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B.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C.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的不断变化相矛盾D.达尔文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4.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个体的表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6.部分个体从原来的区域散播出去并成为一个新的种群的建立者,这些“先驱者”并不会携带它们原有种群的所有基因。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所有生物的一起生命特点。

细菌亦是一种生物,其形态结构、生理代谢、致病性、耐药性、抗原性等性状都是由细菌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遗传(heredity)使细菌的性状维持相对稳固,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留。

另者在必然条件下,假设子代与亲代之间和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显现不同称变异(variation)。

变异可使细菌产生新变种,变种的新特性靠遗传得以巩固,并使物种得以进展与进化。

细菌的变异分为遗传性与非遗传性变异,前者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如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与重组等,故又称基因型变异;后者是细菌在必然的环境条件阻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

基因型变异样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阻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固的遗传给后代。

相反,表型变异易受到环境因素的阻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显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阻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恢复,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一、形态结构的变异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可不同,生长进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阻碍也可发生变异。

如鼠疫耶尔森菌在陈腐的培育物或含30g/L NaCl的培育基上,形态可从典型的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变成多形态性,如球形、酵母样形、亚铃形等。

又如许多细菌在青霉素、免疫血清、补体和溶菌酶等因素阻碍下,细胞壁合成受阻,成为细胞壁缺点型细菌(细菌L型变异),L型的革兰染色多为阴性,呈球形、长丝状或多形态性,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育基(含20%血清、5%NaCl、%琼脂)上能缓慢生长,形成中央厚而周围薄的荷包蛋样小菌落。

细菌的一些特殊结构,如荚膜、芽胞、鞭毛等也可发生变异。

肺炎链球菌在机体内或在含有血清的培育基中初分离时可形成荚膜,致病性强,经传代培育后荚膜慢慢消失,致病性也随之减弱。

将有芽胞的炭疽芽胞杆菌在42℃培育10~20d后,可失去形成芽胞的能力,同时毒力也会相应减弱。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知识点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她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生物变异得类型●不可遗传得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可遗传得变异(由遗传物质得变化引起)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二、可遗传得变异(一)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得替换、增添与缺失,而引起得基因结构得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类型:自然突变与诱发突变发生时期:主要就是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

2、原因:外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中碱基对得种类、数量与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得结构。

3、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得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得不同得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得不同部位上);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注:体细胞得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得则可能4、意义:它就是新基因产生得途径;就是生物变异得根本来源;就是生物进化得原始材料.(二)基因重组1、概念:就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得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得基因得重新组合。

2、类型:a、非同源染色体上得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得交叉互换c、人为导致基因重组(DNA重组)如目得基因导入质粒3、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得重要原因之一;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得来源,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得基因,但能产生新得基因型。

基因突变既能产生新得基因,又能产生新得基因型.有性生殖后代性状多样性得主要原因就是基因重组。

传统意义上得基因重组就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实现得,但精子与卵细胞得结合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

人工控制下得基因重组(1)分子水平得基因重组,如通过对DNA得剪切、拼接而实施得基因工程.(2)细胞水平得基因重组,如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下得大规模得基因重组。

再如肺炎双球菌得转化。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瞧书并理解)1●●细胞中得在形态与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得全部遗传信息得形态与功能各不相同;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得全部遗传信息(3)染色体组数得判断:★染色体组数=细胞中形态相同得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答案:32 5 1 4★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得基因个数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得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就是多少?(1)Aa______ (2)AaBb _______(3)AAa _______(4)AaaBbb _______(5)AAAaBBbb _______(6)ABCD______答案:3、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由配子发育成得个体叫单倍体.有受精卵发育成得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

生态学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生态学第5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哈代-魏伯格定律 哈代 魏伯格定律(Hardy魏伯格定律 Weinberg frequencies) • 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 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 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 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 这种状态被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设二倍体个体的染色体某一座位有二对等 位基因,记为A1和A2;假如种群基因库中 有50%A1和50%A2,那么其基因型频率将 是25%A1A1,50%A1A2和25%A2A2。如果 没有其他别的过程干扰基因平衡,则随机 交配将保持这个基因型频率在世世代代中 不变。
•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上的差异或区别 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上的不同 自然选择过程的基础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具有同样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那 么就没有自然选择,这样的基因型之间,可以称为选择 中性。 •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因此,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 剧下降,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这个过 剧下降 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这个过 程叫遗传瓶颈 程叫遗传瓶颈 • 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 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移植者的基因型 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 •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 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设者种群与母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

【课件】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课件】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第一种花生的数据
8 7 6 5 4 3 2 1 0 11~12
13~14
15~16
17~18
个数
第二种花生的数据
10 9 8 7 6 5 4 3 2 1 0 7~8
9~10
11~12
13以上
个数
两种花生的比较
10 8 6 4 2 0 7~8
10~11 13~14 16~17
第二种
第二种 第一种
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地上,其果实将会变小;小 花生的 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其果实会长大。因为 环境的变化影响生物的性状表现。
4.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 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不一定,要看控制花生大小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 来确定。假设A为显性基因控制性状“大”,a为隐性基 因控制性状“小”。大花生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如果是AA,其后代均表现为大;如果是Aa,其后代就 有大和小两种可能。
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
探究的问题: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材料:两个品种的花生、纸、笔、尺。 采用的方法:通过观察两种不同花生的特点,测 量两种不同花生果实的数据得出结论。
提 示:
1.随机抽样,样品要有足够数量,不少于30粒; 2.测量果实的长轴长短,以毫米记,四舍五入; 3.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4.用坐标纸绘制曲线图,水平轴为果实的长度,纵轴为样品的 个数,依据两数的相交点,连成曲线(测量结果也可以用直方 图表示)。
2.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 能得出什么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种植的大小花生,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 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 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了解基因突变的分类及其特点。

3.了解其他变异形式,如染色体突变、基因重组等,并了解其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分类及其特点。

2.染色体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2.染色体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课件、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分类。

2.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3.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染色体突变的概念、种类和意义。

5.基因重组的概念、种类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加深对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认识。

四、实验设计(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突变种群和正常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小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检验学生对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总结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并给出自己的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培养了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2.基因突变的特点 (1)在生物界中是 普遍 存在的。 (2) 随机 发生的、 不定向 的。 (3)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 很低 。
3.意义 (1)基因突变对自身的影响 ①基因突变对生物一般是 有害 的。 ②基因突变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 适应改变的环境 。 (2)基因突变对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意义 ① 新基因 产生的途径。 ② 生物变异 的根本来源。 ③ 生物进化 的原材料。
3.意义
(1)基因重组是 生物变异 的来源之一。
(2)基因重组对 生物的进化
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习诊断] 1.镰状细胞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红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 × ) 2.基因重组会产生新的性状,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 ) 3.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 ) 4.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 ) 5.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 ) 6.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 ) 7.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 √ )
人工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①都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②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大量可供自由组合 的新基因,基因重组使突变的基因以多种形式传递
(1)多种精子和多种卵细胞之间有多种结合方式,导致后代性状多种多样,但 不属于基因重组。 (2)“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属于广义的基因重组,而不是基因突变。
四、基因重组
1.概念 (1)发生的过程:在生物体进行 有性生殖 的过程中。 (2)实质:控制 不同性状 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基因重组的方式
类型 自由组合型
图示
交叉互换型
发生的时期
发生的范围

生态学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基本特征

结果计算后代间各基因 因型频率
型以及基因频率。
子一代基
因频率
S(20% )
SS ( 4% )
S ( 20% )
s( 80% )
Ss ( 32% )
ss ( 64% ) s ( 80% )
遗传平衡:
子一代配 子比率
基因频率和基
S ( 20% )
s ( 80% )
因型频率不会 发生变化
子二代基因 SS
Ss
前言
前面介绍了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调节方法。数量只是 种群内个休数量的定量方面,并未涉及到种群及其个 体的质的方面。
表示种群内个体质的特征,有表型和基因型两类。种 群数量动态是与组成种群的个体的质量和各质量等级 的相对比例具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种群大 小的变动,选择压力也随着变化,对基因型和表型频 率的变化产生影响。
因此,种群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是种群动态两个方面, 两方面的变化相辅相成,彼此影响,互相补充。
种内个体的基因型(决定特定性状的同源染色体上的 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 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 的构成及其代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反映了种群的 质的特征,并与其数量动态密切相关。
– 遗传物质的变异 • 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结构/数量) • 多态座位比例、平均杂合性
–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酶)的变异 • 凝胶电泳技术识别同工酶(别构酶)
– 表现型数量性状的变异 • 形态、结构、功能的差异
– 地理变异 • 渐变群 (cline) • 地理亚种 (subspecies)
同 地 物 种 的 形 成 ( 多 倍 体 育 种 )
• 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 • 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

高中生物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高中生物教案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实例:镰状细胞贫血(1)图示中a 、b 、c 过程分别代表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

基因突变发生在a(填字母)过程中。

(2)人们患镰状细胞贫血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异常,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碱基对由=====A T 替换成=====TA。

2.概念3.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1)若发生在配子中,将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二、细胞的癌变 1.细胞癌变的机理 2.癌细胞的特征三、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1.基因突变的原因(1)外界因素(连线):(2)内部因素: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

2.基因突变的特点3.基因突变的意义(1)对生物体的意义:①大多有害: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

②个别有利:如植物的抗病性突变、耐旱性突变等。

③中性突变:既无害也无益,如有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新的性状出现。

(2)对进化的意义:①产生新基因的途径。

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四、基因重组1.概念2.类型[填表](1)定义: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理由: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使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进而产生基因组合多样化的子代,其中一些子代可能会含有适应某种变化的、生存所必需的基因组合,因此有利于物种在一个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 ) 2.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

( ) 3.若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基因就不会发生突变。

( ) 4.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 )5.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基因型和重组性状,不能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

( ) [答案]1.√2.√3.×提示:突变是普遍存在的,在DNA复制的时候,碱基有可能发生错配。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背诵版)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背诵版)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必备知识]1.镰状细胞贫血形成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P81) 3.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mRNA(含密码子)的改变;但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密码子改变,对应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P81“思考·讨论”)4.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生殖传递。

(P81)5.基因突变的时间:通常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6.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发生于一切生物中(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2)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以及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3)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4)低频性。

(P83)7.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原基因的等位基因。

8.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P84)9.基因重组包括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互换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的自由组合。

另外,基因工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也属于基因重组。

(P84)[重要图解]结肠癌发生原因简化模型(1)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

(P82)[易错提醒]错点1:误认为“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就是(一定会发生)基因突变”精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DNA中碱基对的改变可发生在有遗传效应的区段(基因),也可发生在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直到生物圈。

但是,生态学研究者对于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生态学上的“空间”划分了三个空间尺度,即局域尺度、集合种群尺度和地理尺度。

4•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圈的上层,所有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①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是在自然中观察并收集资料②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可重复性强;缺点是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③理论研究常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阳光、温度、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5•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5类。

②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③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他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第5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和进化

第5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和进化
• 原理: N : M = n : m 其中M:标记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样中标 记数 N:样地上个体总数。
样方法图片:植物调查的样方法2 草 原鸟类调查的环志法
23
种群的空间结构
• 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 内分布型: –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群的 类型:随机的、均匀的、 类型 –原因:资源、繁殖体、行为 原因:资源、繁殖体、 原因 • 内分布型的检验:方差/平均数比法 内分布型的检验:方差/ • 样方大小对格局的影响 • 建筑学结构、植物与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差异 建筑学结构、
第 周, 第 次课, 授 课方 式:
2008 年 3 月 日
第 章 本章的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参考资料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的概念
在自然界, 在自然界,没有一个生物 个体能够长期单独存在, 个体能够长期单独存在,它 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依 或多或少、 赖别的生物而存在, 赖别的生物而存在,也就是 形成种群。 形成种群。
•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 大小:个体数量或生物量、能量 大小: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 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生境中的个体数量或生物 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 量、能量 –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个体数和构件数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
• 种群的数量统计 •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数量统计
• 种群边界问题 •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密度的估计方法 –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广来估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 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 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 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 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 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 调查的动物总数。 调查的动物总数。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1)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

(2)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

(3)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其核心进化观点。

2.不足和地位:该学说中主观推测较多,但内容系统丰富,为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1.基本观点(1)物种是可变的:进化通过物种的演变进行。

(2)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①生存斗争:包含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的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而选择。

2.局限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代表者:杜布赞斯基等。

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1)进化的实质: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2)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不仅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

(4)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比例。

(5)基因型频率: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6)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

4.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主要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提供。

5.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以保留对个体生存和繁衍后代有利的变异,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6.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是突变、选择和隔离。

四、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提出者:日本学者木村资生。

2.内容:(1)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轮复习学案设计框架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轮复习学案设计框架解析)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学案复习线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与原因、意义(重点);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重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重难点);方法与技巧:分析、比较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运用可遗传变异知识解决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 基因突变【知识梳理】1、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如下:临床症状 正常 贫血血红蛋白 正常氨基酸 谷氨酸mRNA A A DNA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 、 和 而引起的 改变。

【重点突破】(深化概念理解)思考1:基因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哪一种对蛋白质的结构影响最小?思考2:基因的增添或缺失对蛋白质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有?思考3: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 ,该生物细胞的基因数量是否发生改变?知识链接:基因突变的类型:(1)显性突变:如a →A ,该突变一旦发生,基因型为Aa ,可表现出相应性状(2)隐性突变:如A →a ,突变性状一旦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该性状即可稳定遗传。

思考4:基因突变是否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原因?A c b针对练习: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

在含有Bu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体大肠杆菌,突变型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C+G)的碱基比例略小于原大肠杆菌,这表明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 )A.阻止碱基正常配对B.断裂DNA链中五碳糖与磷酸基C.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置换D.诱发DNA链发生碱基序列变化【疑点辨析】(知识误区和漏洞)1、典例分析:请判断以下说法对错①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只要发生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②基因突变对生物都是不利的()③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但自然状态下生物无法发生基因突变()④原核、真核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病毒不能发生基因突变()⑤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⑥基因突变可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⑦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所以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总结提升:考点二、基因重组【知识梳理】典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 D 环境的影响1、概念: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

基础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绪论美国生态学家E. Odum 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模型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第二章能量环境生物对光的适应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响应。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外温动物内温动物休眠形态上的适应第三章物质环境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集合种群:生境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生物入侵(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去逐步稳定地扩展。

1 种群和分布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均匀分布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在自然情况下,均匀分布最为罕见。

成群分布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匀,形成许多密集的团块状。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2 存活曲线●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Ⅱ型: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如一些鸟类●Ⅲ型: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树●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Ⅱ型和Ⅲ型之间变化;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Ⅲ型。

高中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来自人教社

高中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来自人教社

高中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来自人教社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与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本模块的第1章至第4章,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基因的本质、基因在细胞中的存在位置、基因的结构与作用等基本问题,第5章则从生物变异入手,从基因与染色体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是第4章《基因的表达》的连续与拓展。

本节教学可用1课时,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全面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本节在教学上能够采取下列策略。

1.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懂得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归纳总结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懂得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具体过程参见教学案例)。

教学中,教师能够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有关材料,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与探究。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同时能够进一步懂得“基因对性状的操纵是通过操纵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基因突变的类型。

如何全面懂得DNA分子碱基对的改变可能导致的结果呢?是不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改变就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教师能够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关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独立进化: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 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 此间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 种形成过程完成。
繁殖隔离机制
1. 交配前或合子前隔离机制阻止杂合子形成 (a)生态或生境隔离 (b)季节或时间隔离 (c)性隔离。 (d)机械隔离。 (e)不同传粉者隔离。 (f)配子隔离。 2 . 交配后或合子隔离机制降低杂合体的生存力或繁殖力 (g)杂种不存活。 (h)杂种不育。 (i)杂种受损。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生物种的概念 5.2 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5.3 物种形成 6 生活史对策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5.1生物种(Species)的概念
▪ 林奈物种:形态相似,可自由交配,产生可育 后代。物种是不变的、独立的,种间无亲缘关 系。
▪ 达尔文物种:物种是可变的,种间有亲缘关系。 人为划分的分类单位。
▪ 现代:具有形态相似性与遗传相似性的种群。 种内形态和遗传相似性大于种间的相似性,承 认种间和种内都存在差异。
▪ Mayer(1982)提出,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 殖单元(在自然界与其它单元生殖上隔离), 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0.1920 .10.19 Monday , October 19,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2 2:34:15 22:34:1 522:34 10/19/2 020 10:34:15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0.1922 :34:152 2:34Oc t-2019 -Oct-2 0
5.3.2物种形成的方式
5.3.2.1 异域性物种形成:
(1)通过大范围的地理 分割,两个种群各自演 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
(2)通过种群中少数个 体从原始种群中分离出 去,到达他地并经地理 隔离和独立演化而成新 种。
5.3.2物种形成的方式
5.3.2.2 邻域性物种形成:
分布区很广的物种,边缘地区环境不同引起次群分 化、独立,虽然没有隔离屏障,也能成为基因流动的 障碍,经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生殖隔离的新种。
③ 平衡选择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 果。
5.2.3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 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进入冬季以后,由于寒冷、 缺少食物等原因而使大批个体死亡第二年春季, 又由少量的残存个体繁衍增多。因此,后代基 因频率会随着残存个体基因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形成了冬季数量减少的遗传瓶颈,叫做瓶 颈效应。
5.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5.2.2.3 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 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 (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 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 变(genetic drift)。遗传漂变的 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用1/N作 为遗传漂变的指标。种群数量 越大,遗传漂变越弱。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 化动力,如果其中一个强度是 另一个的10倍以上,一般可忽 略另一个的作用。
5.1生物种(Species)的概念
▪ 生殖隔离是生态学(生物学)对物种进行区分的 可靠标准,但分类学、古生物学需要其他可行的 标准。
5.1生物种(Species)的概念
生物种的特点: 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
而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 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②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生物种的概念 5.2 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5.3 物种形成 6 生活史对策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5.3.1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1.地理隔离: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 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5.3.2.3 同域性物种形成:
在母种群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位的分离,逐渐建 立若干子群,子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生殖隔离,形成 基因库的分离而形成新种。
物种形成的特点
❖ 动物行为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植物易形成多倍体,并通过多倍体自发产
生新种。比动物易产生杂种后代,杂种能 育性高,且不育杂种可通过营养繁殖而广 布。 ❖ 岛屿:易于形成特有种。
适应辐射:
由一个共同祖先起 源,在进化过程中 分化成许多类型, 适应于各种生活方 式的现象。
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雀
思考练习题
1. 名词解释:生物种 基因库 基因频率 哈温定律 适合度 自然选择 遗传漂变 适应辐射
2. 简述各进化动力学说的观点。 3. 个体水平上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 4. 自然选择可能发生在生物学的哪些水平上? 5. 物种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哪几步? 6. 简述物种形成的方式和特点。 7. 查阅有关生物种群遗传漂变、自然选择、物种形成等方 面的研究文献,总结其主要结论。
▪ 北方象海豹:19世纪90年代因过捕数量降到20 头,现在又增长到了30000头,但遗传变异水 平很低。
5.2.3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建立者效应:一个大种群中部分个体迁移到另一个地 区,并且与原来的种群相隔离。这些个体建立的新种群, 其基因频率与原来大种群的就不一定相同。
新种群的基因频率 取决于开始迁移个 体的基因型,而不管 它们在选择上是否 有利。这就是建立 者效应(也叫奠基者 效应),它是遗传漂变 的另一种形式。
5.2.4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
其他生物水平的选择
1.配子选择:自然选择作用于配子,从而影响基因频率。
2.亲属选择:个体行为有利于提高其亲属的适合度,亲 属个体具有某些相同的基因,自然选择表现为亲属选择。 (多与利他行为有关)
3.群体选择:如果种群表现为不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 可以在小群间发生。
4. 性选择:在个体间竞争配偶中,由于优势雄性能获得 更多的交配机会,从而使有利于繁殖竞争的特征在后代 中不断强化发展。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0月19 日星期 一10时3 4分15 秒22:34: 1519 Octo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10时3 4分15 秒下午1 0时34 分22:34: 1520.1 0.19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0. 1920.1 0.1922: 3422:34 :1522:3 4:15Oc t-20
5.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5.2.2.1 变异
变异是自然选择、进化的 基础,也是进化的结果。 种群内的变异包括遗传物 质的变异、基因表达的蛋 白质(特别是酶)的变异 和表现型的数量性状的变 异。
5.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5.2.2.2 自然选择
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适合 度W不同,各基因型的适 合度除以其中最大的适合 度即为相对适合度。相对 适合度的极差即为选择系 数(selective coefficient), 选择系数越大,自然选择 强度越大。
Population ecology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二)
李云凯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生物种的概念 5.2 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5.3 物种形成 6 生活史对策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 对种群的遗传结构、进化机制和物种形成 的研究是紧密结合种群遗传学的当前种群 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主要方面。种内个体的 基因型(决定特定性状的同源染色体上的 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特 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 现出来的形状特征的总和)的构成及其代 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反映了种群的 质的特征,并与其数量动态密切力学说
① 中性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由突变和遗传漂变引 起的,不包括自然选择。强调,突变产生的等位 基因在选择上,往往是中性的,与其所取代的另 一等位基因既不有益,也不有害,因此在分子进 化中,自然选择几乎不起作用。
② 筛选选择说:遗传变异是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 选择的综合作用。认为多数突变是有害或中性的, 有益的很少,自然选择使有害的突变减少或消失, 允许其它的存在。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22: 34:1522 :34:152 2:34M onday, October 19,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 1920.1 0.1922: 34:1522 :34:15 October 19,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19 日下午1 0时34 分20.10. 1920.1 0.19
5.2.4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
个体水平自然选择: 1. 稳定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分布中间
的个体有利,“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选择 属于稳定型的。如出生体重3.3kg。 2. 定向选择:当选择对群数量分布一侧的“极端” 个体有利时,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这 可能是基因型变化最快的一类。大部分人工选 择。 3. 分裂选择:当选择对群数量分布两侧的“极端” 个体有利时,“中间”个体被淘汰,使种群分 成两部分。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0年10 月19日 星期一1 0时34 分15秒 Monday , October 19, 2020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192020年10月 19日星 期一10 时34分 15秒20 .10.19
谢谢大家!
▪ 基因库(gene pool):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 和构成基因库。如果染色体一个座位上有两对 或多对等位基因,则基因库是多型的、表现型 是多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