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目标:1. 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和内容,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1. 分析文本,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本深层意义,把握木叶的智慧和美丽。

2. 运用修辞手法,写好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述木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 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文《说木叶》,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分组讨论,回答课后习题,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分析文本(20分钟)1. 分析文本,找出描写木叶的词语、句子,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生自由发表对木叶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讨论。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木叶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阅读示例文,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木叶的感受和认识。

3. 学生互相交流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提高(10分钟)1. 老师点评学生作文,给予肯定和指导。

2. 整理总结修辞手法的应用,强化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写作作业:写一篇文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己身边的景物。

2. 预习下一课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说木叶》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并学会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并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下一步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语词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及文化内涵2.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3. 木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与差异4. 木叶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5. 实践环节:用日语进行关于“木叶”的讨论和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对比法:比较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日语讨论和表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木叶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实例。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3.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用于实践环节的讨论话题和表达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比较:分析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用日语表达关于木叶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木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评估学生对木叶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木叶主题的深入探讨。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地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日本文化展览或相关电影放映,通过直观体验加深对木叶文化内涵的认识。

《说木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说木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木叶》教学设计1一、教学三维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说“木叶”》精品教案

《说“木叶”》精品教案

《说“木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理清全文思路;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分析“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通过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点燃学生热爱诗歌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互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播放张学友歌曲——《秋意浓》。

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离别相思之情。

问:为什么题目是“秋意浓”,抒发的却是离别相思之情?秋天和离别相思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这要涉及意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初步探讨。

2.作者简介。

林庚(1910— 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

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

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

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全文,逐段概括意思,理清思路。

提示;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应该尽量速读,随时勾画、抓住要义。

2.字音词义:齐读。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1《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5篇)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5篇)

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5篇)第一篇:说木叶优秀实用教案一、导入又到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往返在教室、食堂和寝室之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脚下窸窣作响的黄叶。

古人钟爱落叶,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我们上学期也学过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写到了落叶,谁还记得,能为大家背诵一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那么杜甫为什么舍“落叶”而用“落木”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说“木叶”)作者简介:林庚,著名学者、诗人,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历任厦大、燕京大学、北大教授,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

1933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后又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林庚教授的主要研究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

他提出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著有《唐诗综论》等。

本文就是节选自《唐诗综论》。

【附】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

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篇一课前预习1.基础字词(1)识读字音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流传留传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

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饱含包含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

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火影忍者》无疑是一部珠玑。

拉开了一个忍界鸿蒙到教皇火影的篇章。

《说木叶》是知名“卡卡西老师”撰写的以《火影忍者》为主题的文章,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火影忍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总结。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发现《说木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有极大帮助。

因此推出《说木叶》教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地提升。

一、教学目标1.1 阅读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卡卡西老师”的观点及其对《火影忍者》的解读。

1.2 口语表达通过小组活动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火影忍者》的看法。

1.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及个人写作,学生能够分析文章并撰写符合语言和思想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二、教学内容2.1 阅读:《说木叶》2.2 口语表达:小组活动,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采用PPT形式,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以15-20分钟为限,进行组内讨论以及与其他组的互动。

2.3 写作能力:分组合作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包括:摘录喜欢的一段话,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且可以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展,最后将文章公开发表。

三、教学过程3.1 阅读教学3.1.1 预习环节: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说木叶》,并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1.2 阅读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卡卡西老师”的看法,并对文章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3.1.3 阅读再现:通过课内讨论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质疑、思路、感受发表出来,同时进行交流并做好阶段性总结。

3.2 口语表达教学3.2.1 小组组建: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组成3-4人为组的小组。

3.2.2 PPT制作:学生准备一份10-15页的PPT,进行自我介绍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论。

教案《说“木叶”》(大全)

教案《说“木叶”》(大全)

教案《说“木叶”》(大全)第一篇:教案《说“木叶”》(大全)《说“木叶”》教学设计【课文概述】本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木”的特征和“木叶”的含义,并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在前几天上《咬文嚼字》的时候,我举了大量的诗词来证明文中的道理,学生听后感受到了我国诗词的美,同时对诗词产生了兴趣,这对学习引用诗词较多、探究诗词用词的《说“木叶”》来说,无疑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学习本文,我想让学生多探讨、多思考、多感悟,力求让他们再一次领略诗词的魅力,这对今后做诗歌赏析题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文中关于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诗句理解“树”与“木”的区别,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读诗歌、品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树”与“木”的区别,从而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难点】以本文指导学生诗歌欣赏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理由】用文章中的诗句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文章的学习,并初步熟悉文章] 多媒体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全期《古意》)问题:看多媒体展示的诗句,看看它们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明确:都用了“木叶”来表示落叶。

师:我们刚学完《咬文嚼字》,知道了一个字的不同,诗歌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木叶”是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诗人们爱不释手呢?我们今天就在课文《说“木叶”》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二、初读文章【设计理由】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1、画出文章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了阐明“木叶”的妙处,用了哪些相似的形象来作对比。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理清全文思路;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分析“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能力目标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点燃学生热爱诗歌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互动法。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播放张学友歌曲——《秋意浓》。

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离别相思之情。

问:为什么题目是“秋意浓”,抒发的却是离别相思之情?秋天和离别相思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这要涉及意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初步探讨。

2、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__),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

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

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

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阅读全文,逐段概括意思,理清思路。

提示;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应该尽量速读,随时勾画、抓住要义。

2. 字音词义:齐读。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海泛舟》中的《说“木叶”》。

具体内容包括:1. 木叶的意象: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木叶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2. 课文分析:详细讲解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木叶的意象,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木叶的意象,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诗词鉴赏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木叶的意境。

2.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结构,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木叶意象。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木叶意象:象征意义、古诗词中的应用。

2.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

4. 表达技巧:以景抒情、寓情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木叶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木叶的理解。

2. 答案:(1)木叶在古诗词中多象征凄清、离别等意境,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课文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木叶的赞美之情。

(3)木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韵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进一步了解木叶的意象,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说木叶》教案精选十一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十一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C.翩荃干燥漂零D. 漂泊迢远桅杆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

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Ⅱ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
.....。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
..的气息
..。

..的清秋
..之感,它带来了疏朗
.....与干燥
(表格见学生导学案)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含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诗歌的关键。

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三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种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多媒体投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相看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李冶《送韩揆之江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重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