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为什么要晶振_51单片机晶振频率

合集下载

波特率与晶振

波特率与晶振

为什么51系列单片机常用11.0592MHz的晶振设计?现在有许多极好的编译程序能显示代码,在速度和尺寸两方面都是非凡有效的。

现代的编绎器非常适应寄存器和变量的使用方面,比手动编译有较好的优越性,甚至在其它常规方面,所以C应是看代码方面最合适的。

答1:因为它能够准确地划分成时钟频率,与UART(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量常见的波特率相关。

特别是较高的波特率(19600,19200),不管多么古怪的值,这些晶振都是准确,常被使用的。

答2:当定时器1被用作波特率发生器时,波特率工作于方式1和方式3是由定时器1的溢出率和SMOD 的值(PCON.7------双倍速波特率)决定:方式1、3波特率= (定时器1的溢出率)特殊时,定时器被设在自动重袋模式(模式2,TMOD的高四位为0100B),其为:方式1、 3波特率=11.0592MHZ晶振的一些典型波特率如下:更换一种计算方式,它将以修改公式达到我们需求的波特率来计算出晶振。

最小晶振频率=波特率x 384 x 2 SMOD这就是我们所需波特率的最小晶振频率,此频率能成倍增加达到我们需求的时钟频率。

例如:波特率为19.2KH2的最小晶振频率:3.6864=19200x384x2(波特率为19.2K的SMOD为1 )11.0592=3.6864x3其中TH1是由倍乘数(3)确定TH1=256-3=253=0FDH用来确定定时器的重装值,公式也可改为倍乘数的因子:晶振频率=波特率x(256-TH1)x384x2 SMOD这是波特率为19.24K的晶振频率。

以上的例子可知,被乘数(3)是用来确定TH1:TH1=256-3=253=0FDH19.2K波特率的晶振为11.0592=19200x(256-0FDH)x384x2(19.2 k的SMOD为1)其它值也会得出好的结果,但是11.0592MHZ是较高的晶振频率,也允许高波特率。

设定80C51串行异步通讯的波特率本文的目的在于补充及阐明一些有关的内容。

为什么单片机的晶振会有 11.0592mhz 这个数字

为什么单片机的晶振会有 11.0592mhz 这个数字

为什么单片机的晶振会有11.0592MHz 这个数字?71郭昊可以被准确分频成各种通信常用的波特率11.0592MHz = 192*57600 = 384*28800 = 576*19200 = 1152*9600update: @肖孝云: 很好的思路,但是这是什么因果关系?那为什么不能先是有个12M的频率,然后分频成其他的波特率呢?答: 因为美国工业电子联盟(Electronic Industries Alliance,EIA) RS-232-C标准中规定了数据传输速率为: 50、75、100、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19200、38400如果继续问为什么它要这么制定, 这个我就不确定了, 据Google是因为由电信线路特性决定的电话线路的带通是300--3KHz,当时HAYES先搞的modem,所以用的2400HZ信号,对应波特率是2400。

由于基本频率确定了,以后采用的提高通讯速率的方法都是在2400基础上倍频的,所以形成了9600,19200。

当然, 实际原因就是大家通用标准都一样了, 慢慢淘汰下来非主流的, 就是这样了, 其实很多行业都是这样,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或许有一定的理由, 但追根究底还是历史惯性, 大家都这么做了, 更改起来没有必要而且成本太大, 所以就一直延续了, 比如键盘的qwerty布局, 220v等等另外12m不如11.0592M好分频2013-12-038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4王俊楠上面说的有些复杂,本人没有不敬的意思,说一下我在书上看的吧。

标准的51单片机晶振是1.2M-12M,一般由于一个机器周期是12个时钟周期,所以先12M时,一个机器周期是1US,好计算,而且速度相对是最高的(当然现在也有更高频率的单片机)。

11.0592M是因为在进行通信时,12M频率进行串行通信不容易实现标准的波特率,比如9600,4800,而11.0592M 计算时正好可以得到,因此在有通信接口的单片机中,一般选11.0592M2013-09-23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2马千里,我是学电信的,我不是走这条路的楼上说的大体上都是对的:这么奇葩的频率目的是————分频,产生通信用的同步信号(同步信号的频率,就是那个波特率)但是为什么是11.0592而不是12?原因是——12分不出整数的波特率,或者说常用的整数波特率。

单片机原理复习题

单片机原理复习题

题型汇总:判断题1.在单片机89C51中,串行通信方式1和方式3的波特率是固定不变的。

2.单片机89C51一般使用非整数的晶振是为了获得精确的波特率。

3.单片机89C51和PC机的通信中,使用芯片MAX232是为了进行电平转换。

4.所有MCS-51系列单片机都是带有片内ROM和片外RAM的。

( )5.MCS-5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只是用来存放程序的。

()6.当MCS-51单片机上电复位后,栈指针(SP)=00H ()7.在89C51的串行通信中,串行口的发送和接收都是对特殊功能寄存器SBUF进行读/写而实现的T8.并行通信的优点是传送速度高,缺点是所需传送线较多,远距离通信不方便。

T9.当MCS-51单片机系统只使用片内ROM时,其引脚EA应接高电平。

()10.在89C51中,当CPU访问片内、外ROM区时用MOVC指令,访问片外RAM区时用MOVX指令,访问片内RAM区时用MOV指令。

T11.工作寄存器区不允许做普通的RAM单元来使用。

F12.8051单片机的字长为8位,但其片内寄存器不都是8位寄存器。

()13.所谓机器周期是指CPU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间。

()14.MCS-51内部的位寻址区,只能进行位寻址,而不能进行字节寻址。

()15.当89C51的EA引脚接低电平时,CPU只能访问片外ROM,而不管片内是否有程序存储器。

T16.当89C51的EA引脚接高电平时,CPU只能访问片内的4KB空间。

17.在89C51的片内RAM区中,位地址和部分字节地址是冲突的。

18.中断的矢量地址位于RAM区中。

19.工作寄存器组是通过置位PSW中的RS0和RS1来切换的。

20.访问128个位地址用位寻址方式,访问低128字节单元用直接或间接寻址方式。

21.堆栈指针SP的内容可指向片内00H~7FH的任何RAM单元,系统复位后,SP初始化为00H。

22.程序计数器PC是一个可以寻址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23.8051单片机共有128个位地址。

51单片机波特率计算

51单片机波特率计算

51单片机波特率计算在单片机的世界里,波特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关乎着数据通信的准确性和效率。

那么,什么是波特率呢?简单来说,波特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位数。

对于 51 单片机而言,正确计算波特率是实现可靠通信的关键。

要理解51 单片机的波特率计算,首先得了解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

51 单片机通常使用串行通信方式来进行数据传输,常见的有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种。

在异步通信中,波特率的设置尤为重要。

51 单片机的波特率是由定时器来产生的。

通常会用到定时器 1 作为波特率发生器。

那为什么要用定时器来产生波特率呢?这是因为单片机的晶振频率是固定的,而我们需要不同的波特率来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

通过设置定时器的初值和工作方式,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波特率。

在计算波特率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几个关键的参数。

首先是晶振频率,这是单片机工作的基础时钟。

其次是定时器的工作方式,51 单片机的定时器1 有四种工作方式,不同的工作方式会影响波特率的计算。

还有就是我们期望得到的波特率值。

以常见的方式为例,如果我们使用的晶振频率是 110592MHz,想要得到 9600 的波特率,并且选择定时器 1 工作在方式 2(8 位自动重装模式),那么计算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知道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溢出率)其中,SMOD 是电源控制寄存器 PCON 中的一位,当 SMOD = 1 时,波特率会加倍。

定时器溢出率=晶振频率/(12×(256 TH1))将晶振频率 110592MHz 转换为 Hz,即 11059200Hz。

要得到 9600 的波特率,我们可以列出方程:9600 =(2^SMOD/32)×(11059200 /(12×(256 TH1)))假设 SMOD = 0,解方程可得 TH1 = 253。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定时器 1 的 TH1 和 TL1 都设置为 253,就可以得到 9600 的波特率。

单片机内部晶振种类

单片机内部晶振种类

单片机内部晶振种类
单片机内部晶振种类指的是单片机内部使用的晶振类型。

晶振是单片机的核心元件之一,用于为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控制单片机的运行频率。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单片机内部的晶振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频率,晶振可以分为低频晶振和高频晶振。

低频晶振的频率一般在1MHz以下,常见的是32.768kHz晶振,主要用于计时器、实时时钟等场合;高频晶振的频率一般在1MHz以上,常见的有4MHz、8MHz、12MHz等,主要用于单片机的主频控制。

按照封装形式,晶振可以分为插件式和贴片式。

插件式晶振常见的是圆柱形和扁平形,而贴片式晶振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适用于表面贴装生产线。

此外,根据晶振的用途,还可以分为普通晶振和温补晶振。

普通晶振主要用于为单片机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温补晶振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补偿温度变化对晶振频率的影响,提高单片机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单片机内部晶振种类指的是单片机内部使用的晶振类型,包括频率、封装形式和用途等。

不同类型的晶振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晶振可以提高单片机的性能和稳定性。

单片机晶振频率计算公式

单片机晶振频率计算公式

单片机晶振频率计算公式单片机晶振频率计算公式是指根据晶振的参数来计算出其工作频率的数学公式。

晶振是单片机中常见的外部时钟源,可以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用于控制和同步单片机的工作。

晶振的频率决定了单片机的运行速度和精度,因此准确计算晶振频率非常重要。

单片机晶振频率计算公式的一般形式为:频率= 1 / (2 * π * C * R)其中,C表示晶振的电容值,R表示晶振的电阻值,π是一个数学常数,约等于3.14159。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晶振的具体参数来计算频率。

晶振通常有两个参数:电容值和额定频率。

电容值是指晶振两端的电容器的电容量,通常使用皮法(pF)作为单位。

额定频率是指晶振的设计工作频率,通常以赫兹(Hz)作为单位。

以一个常见的8MHz晶振为例,假设其电容值为20pF。

根据单片机晶振频率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得到:频率= 1 / (2 * π * 20pF * R)如果我们想要计算出电阻值R,可以进行变形得到:R = 1 / (2 * π * 20pF * 频率)假设我们希望晶振频率为8MHz,代入公式计算,可以得到:R = 1 / (2 * π * 20pF * 8MHz)计算结果为R ≈ 994.73Ω。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接近于994.73Ω的电阻值来匹配晶振。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最接近的标准电阻值,如1KΩ或1.2KΩ。

需要注意的是,单片机晶振频率计算公式只是一个理论计算公式,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电容器的误差、电阻器的精度等。

因此,在选取晶振和电阻时,还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除了上述的简单计算公式,还有一些复杂的晶振频率计算公式,如串联谐振频率计算公式、并联谐振频率计算公式等。

这些公式针对不同的晶振电路结构和工作方式,提供了更精确的计算方法。

总结来说,单片机晶振频率计算公式是根据晶振的参数来计算其工作频率的数学公式。

通过准确计算晶振的频率,可以选择合适的晶振和电阻器,以确保单片机的正常工作。

51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

51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

51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摘要:I.引言- 介绍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概念II.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原因- 晶振频率不准确- 机器周期占用III.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影响- 计时准确性下降- 系统性能受到影响IV.解决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方法- 采用高精度晶振方案- 动态同步修正方案V.结论- 总结解决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正文:I.引言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是指在51 单片机内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时钟信号的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对于需要高精度时间的应用,如计时、通信等,这种误差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原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II.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原因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晶振频率的不准确和机器周期占用。

1.晶振频率不准确:51 单片机的内部时钟信号是由外部晶振提供的。

如果晶振的频率不稳定,那么时钟信号也会随之波动,从而影响计时准确性。

2.机器周期占用:在51 单片机内部,从定时器/计数器产生中断请求到响应中断,需要占用一定的机器周期。

此外,定时器/计数器溢出中断请求到执行中断也需要一定的机器周期。

这些机器周期占用会导致计时器/计数器初值的准确度下降,从而影响时钟误差。

III.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影响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会对系统性能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计时准确性的下降。

在需要高精度时间的应用中,如实时操作系统、通信设备等,这种误差可能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甚至功能失效。

IV.解决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的方法针对51 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1.采用高精度晶振方案:通过使用高精度晶振,可以提高时钟信号的准确度,从而降低时钟误差。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精度晶振的价格较高,需要在成本和性能之间进行权衡。

2.动态同步修正方案:在程序中,通过动态同步修正方法给定时器/计数器赋初值。

具体方法是将定时器/计数器低位(TLO)中的值和初始值相加,然后送入定时器/计数器中。

51单片机中几个时间周期的概念区分

51单片机中几个时间周期的概念区分

51单片机中几个时间周期的概念区分时钟周期:时钟周期也叫振荡周期或晶振周期,即晶振的单位时间发出的脉冲数,一般有外部的振晶产生,比如12MHZ=12×10的6次方,即每秒发出12000000个脉冲信号,那么发出一个脉冲的时间就是时钟周期,也就是1/12微秒。

通常也叫做系统时钟周期。

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最小的时间单位。

在8051单片机中把一个时钟周期定义为一个节拍(用P表示),二个节拍定义为一个状态周期(用S表示)。

机器周期:在计算机中,为了便于管理,常把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阶段完成一项工作。

例如,取指令、存储器读、存储器写等,这每一项工作称为一个基本操作。

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

一般情况下,一个机器周期由若干个S周期(状态周期)组成。

8051系列单片机的一个机器周期同6个S周期(状态周期)组成。

前面已说过一个时钟周期定义为一个节拍(用P表示),二个节拍定义为一个状态周期(用S表示),80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由6个状态周期组成,也就是说一个机器周期=6个状态周期=12个时钟周期。

在标准的51单片机中,一般情况下,一个机器周期等于12个时钟周期,也就是机器周期=12*时钟周期,(上面讲到的原因)如果是12MHZ,那么机器周期=1微秒。

单片机工作时,是一条一条地从RoM中取指令,然后一步一步地执行。

单片机访问一次存储器的时间,称之为一个机器周期,这是一个时间基准。

机器周期不仅对于指令执行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机器周期也是单片机定时器和计数器的时间基准。

例如一个单片机选择了12MHZ晶振,那么当定时器的数值加1时,实际经过的时间就是1us,这就是单片机的定时原理。

但是在8051F310中,CIP-51 微控制器内核采用流水线结构,与标准的 8051 结构相比指令执行速度有很大的提高。

在一个标准的 8051 中,除 MUL和 DIV 以外所有指令都需要12 或24 个系统时钟周期,最大系统时钟频率为12-24MHz。

·单片机晶振为12mhs延时1ms计算依据

·单片机晶振为12mhs延时1ms计算依据

一、单片机晶振的作用与原理单片机晶振是单片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通过振荡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为单片机的运行提供基准。

在单片机系统中,晶振的频率对系统的稳定性、精度和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晶振频率为12MHz的延时计算在单片机系统中,为了实现延时操作,一般需要通过编程来控制计时器或者循环延时的方式来实现。

对于晶振频率为12MHz的单片机系统,延时1ms的计算依据如下:1. 首先需要计算出12MHz晶振的周期,即一个晶振振荡周期的时间。

12MHz晶振的周期为1/12MHz=0.0833us。

2. 接下来将1ms转换成晶振周期数。

1ms=1000us,将1000us除以0.0833us得到12000。

即延时1ms需要进行12000个晶振周期的振荡。

3. 最后根据单片机的指令周期和频率来确定代码延时的实现方法。

以常见的晶振频率为12MHz的单片机为例,根据单片机的指令周期(一般为1/12MHz=0.0833us)和延时周期数(12000),可以编写相应的延时函数或者循环来实现1ms的延时操作。

三、12MHz晶振延时1ms的应用场景在实际的单片机应用中,常常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延时操作,例如驱动液晶屏显示、控制外围设备响应等。

12MHz晶振延时1ms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LED闪烁控制、按键消抖、舵机控制、多任务调度等。

四、晶振频率选择与延时精度的关系晶振频率的选择对延时精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晶振频率越高,对延时精度要求越高的应用场景,而对于一般的延时控制,12MHz的晶振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的要求。

延时的精度还受到单片机的指令执行速度的影响,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综合考量与测试。

五、总结在单片机系统中,晶振的频率选择与延时操作密切相关,12MHz晶振延时1ms的计算依据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进行单片机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并对延时精度进行充分的考量和测试,以确保单片机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51单片机的晶振参数范围

51单片机的晶振参数范围

51单片机的晶振参数范围1.引言1.1 概述在51单片机的设计和应用中,晶振是一个关键的组件。

晶振作为时钟源,为单片机提供了基准时钟信号,确保了单片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晶振参数的选择和配置对于单片机的性能和应用场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51单片机的晶振参数范围。

通过详细介绍晶振的作用和选择,以及晶振参数范围的重要性,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晶振的应用,正确选择适合的晶振参数范围来满足具体的应用需求。

首先,我们将介绍单片机晶振的作用。

晶振作为单片机的时钟源,为单片机提供了全局的基准时钟信号。

单片机通过晶振来同步各个模块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确保整个系统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晶振的频率决定了单片机的运行速度,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不同频率的晶振来满足处理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单片机晶振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适合的晶振参数是至关重要的。

晶振的参数包括频率、精度、稳定性等。

频率是指晶体震荡器振荡的周期数,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

精度和稳定性决定了晶振的输出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通过合理的晶振参数选择,可以确保单片机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准确数据处理。

最后,我们将强调晶振参数范围的重要性。

不同的单片机型号和应用场景,对晶振的参数范围有着不同的要求。

选择适合的晶振参数范围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故障。

因此,了解适合51单片机的晶振参数范围,对于设计和应用的成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本文将详细讨论51单片机晶振参数范围的选择和应用。

通过深入理解晶振的作用和选择原则,以及晶振参数范围的重要性,读者将能够更好地应用晶振并选择适合的参数范围来满足具体的设计需求。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52单片机的晶振参数范围这篇文章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写成如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51单片机的晶振参数范围展开讨论,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首先对整个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51单片机的晶振参数范围的重要性,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单片机的晶振电路

单片机的晶振电路

单片机的晶振电路在单片机的设计中,晶振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晶振电路通常用于提供单片机的时钟信号,以保证单片机能够按照预定的频率运行。

本文将介绍晶振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应用。

一、晶振电路的基本原理晶振电路是由晶体振荡器、电容和电阻等元件组成的。

晶体振荡器是晶振电路的核心部分,它能够将外部的电压信号转换为机械振荡,从而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晶体振荡器通常由晶体谐振器和放大器组成。

晶体谐振器是晶振电路中的关键元件,它能够通过在晶体中引入机械振荡来产生稳定的频率。

晶体谐振器通常由晶体和外部的电容组成,其中晶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了它的谐振频率。

晶体谐振器的谐振频率通常在几十千赫兹到几百兆赫兹之间。

放大器是晶体振荡器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放大晶体振荡器产生的微弱信号,从而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

放大器通常采用晶体管或场效应管等元件实现。

二、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启动阶段和稳定阶段。

在启动阶段,晶振电路需要一些时间来建立起稳定的振荡。

当电源通电后,晶体振荡器开始工作,并产生微弱的振荡信号。

放大器将这个微弱信号放大,并经过反馈电路的作用,使振荡信号逐渐增强。

当振荡信号达到一定的幅值之后,晶体谐振器开始工作,并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在稳定阶段,晶振电路能够以恒定的频率和幅值振荡。

晶体谐振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晶体的压电效应产生机械振荡。

这个机械振荡通过放大器放大后,再次反馈给晶体谐振器,从而保持振荡的稳定性。

三、晶振电路的应用晶振电路在单片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提供单片机的时钟信号,还可以用于串行通信、定时测量和数据同步等功能。

在串行通信中,晶振电路可以提供精确的时钟信号,以确保数据的传输准确无误。

在定时测量中,晶振电路可以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以实现对时间的精确测量。

在数据同步中,晶振电路可以提供同步的时钟信号,以确保数据的同步传输。

晶振电路还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

51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

51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

51单片机内部时钟误差
摘要:
1.51单片机内部时钟工作原理
2.影响时钟精度的因素
3.解决时钟误差的方法
4.提高时钟精度的建议
正文:
一、51单片机内部时钟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内部时钟由高增益的反相放大器构成,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为XTAL1,输出端为XTAL2。

振荡电路和时钟电路以此为基础工作,然而,即使是同一颗晶振,由于制造工艺等原因,其频率并不完全精确,这就导致了内部时钟的误差。

二、影响时钟精度的因素
1.晶振频率的稳定性:即使是同一颗晶振,其频率也会因为制造工艺、使用环境等因素而不完全精确。

2.中断响应时间:中断响应需要时间,并且,响应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因为51执行不同指令时,所需的时间不同,而响应中断前,必须执行完当前指令。

3.多个中断的优先级和响应顺序:如果程序中有多个中断,当正在执行另外一个中断时,不能及时响应,这种情况可以导致很大的误差。

三、解决时钟误差的方法
1.调整定时器初值:根据实际测量的时间误差,调整定时器的初值,使得定时器定时的时间更加准确。

2.优化中断处理程序:优化中断处理程序,减少中断响应的时间,提高中断响应的及时性。

四、提高时钟精度的建议
1.选择稳定性好的晶振:在选择晶振时,尽量选择稳定性好的晶振,以减少频率误差。

2.优化程序设计:优化程序设计,减少中断处理程序的复杂度,降低中断响应时间。

3.定期校准:定期对单片机时钟进行校准,以保证时钟的准确性。

单片机晶振的必要性单片机晶振的作用单片机晶振电路原理51单片机

单片机晶振的必要性单片机晶振的作用单片机晶振电路原理51单片机

单片机晶振的必要性单片机晶振的作用单片机晶振电路原理51单片机单片机晶振的必要性、作用与电路原理单片机晶振是电子产品中常见的一个元件,它在单片机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单片机晶振的必要性、作用和电路原理三个方面来阐述其重要性。

一、单片机晶振的必要性单片机作为现代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控制器件,它需要一个稳定的时钟信号来保证其正确运行。

而单片机晶振就是提供给单片机的稳定时钟信号的元件之一。

单片机晶振的存在与应用,使得单片机的工作状态更加稳定和精确。

在单片机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精确计算时间,比如在控制周边外设的读写速度、实现定时、延时等功能时,都需要使用到时钟信号。

单片机晶振可以提供稳定且准确的时钟频率,从而保证单片机的工作正常,避免因振荡不稳造成的计时、计数等操作失效。

二、单片机晶振的作用1. 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单片机晶振的核心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且准确的时钟信号。

晶振的频率控制单片机指令和数据的执行速度,使其按照预定的频率进行工作,保证程序运行的正确性。

单片机的计时、计数等各种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晶振提供的时钟信号。

2. 同步与计时控制单片机作为一种控制器件,经常需要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通信等操作。

晶振的作用之一就是提供一个统一的时钟信号,使得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能够同步工作。

同时,晶振还可以用来进行计时控制,以实现一些特定的功能,比如定时器的定时操作。

3. 节约成本与稳定性晶振相对于其他时钟源(如RC振荡器)来说,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这样一来,在设计单片机电路时,通过选择适当的晶振类型和频率,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并减少由于振荡器产生的误差所带来的问题。

因此,使用晶振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三、51单片机晶振电路原理51单片机晶振电路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电路设计方案,其主要由晶振元件、电容和电阻构成。

具体的电路原理如下:1. 晶振元件51单片机晶振电路中晶振元件被称为谐振器,常用的有石英晶体和陶瓷晶体。

51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

51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

51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51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引言: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51单片机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微控制器。

它采用基于哈佛架构的指令集,具有稳定可靠、易于使用、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而对于51单片机来说,外接晶振是其工作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围绕51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展开探讨,包括晶振频率定义、晶振器件分类、51单片机晶振选型以及最大频率的确定等方面,为读者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指导。

第一部分:晶振频率的定义晶振频率指的是晶振器件单位时间内的振荡次数,以赫兹(Hz)为单位。

在51单片机中,晶振频率是指晶振器件提供给芯片的振荡信号频率,也是决定51单片机内部运行频率的关键参数。

晶振频率越高,芯片运算速度越快,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设计和实现上的挑战。

第二部分:晶振器件的分类晶振器件根据其技术原理和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压电晶体振荡器和RC振荡器。

压电晶体振荡器是通过将振荡电路与压电晶体芯片结合而实现的,具有准确度高、频率稳定、温度特性好等优点,适合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

而RC振荡器是利用电容和电阻构成的振荡电路产生振荡信号,虽然成本低廉但稳定性较差,适合一些对频率要求不高的场合。

第三部分:51单片机晶振选型51单片机可支持多种不同的晶振频率,一般常见的有12MHz、16MHz、20MHz 等。

选取适当的晶振频率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任务需求:根据任务的复杂性和对运算速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

较高的频率可以提升芯片的运行速度,但也会导致功耗增加及电磁兼容性等问题。

2. 外设要求:某些外设的工作频率可能有限制,需要与晶振频率匹配。

例如,一些通信模块的工作频率可能有限制,需要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

3. 成本和可靠性:不同频率的晶振器件成本和可靠性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第四部分:最大频率的确定在51单片机中,最大可支持的外接晶振频率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 芯片内部逻辑:芯片内部逻辑电路的能力决定了其可以处理的最快频率。

单片机晶振电路原理及作用_单片机晶振电路设计方案

单片机晶振电路原理及作用_单片机晶振电路设计方案

单片机晶振电路原理及作用_单片机晶振电路设计在电子学上,通常将含有晶体管元件的电路称作“有源电路”(如有源音箱、有源滤波器等),而仅由阻容元件组成的电路称作“无源电路”。

电脑中的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

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

无源晶振是有2个引脚的无极性元件,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有4只引脚,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其中除了石英晶体外,还有晶体管和阻容元件,因此体积较大。

有源晶振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三脚接输出,四脚接电压。

有源晶振不需要DSP的内部振荡器,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做好电源滤波,通常使用一个电容和电感构成的PI型滤波网络,输出端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过滤信号即可),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

相对于无源晶体,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号电平是固定的,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而且价格高。

有源晶振是右石英晶体组成的,石英晶片之所以能当为振荡器使用,是基于它的压电效应:在晶片的两个极上加一电场,会使晶体产生机械变形;在石英晶片上加上交变电压,晶体就会产生机械振动,同时机械变形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虽然这种交变电场的电压极其微弱,但其振动频率是十分稳定的。

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与晶片的固有频率(由晶片的尺寸和形状决定)相等时,机械振动的幅度将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

压电谐振状态的建立和维持都必须借助于振荡器电路才能实现。

图3是一个串联型振荡器,晶体管T1和T2构成的两级放大器,石英晶体XT与电容C2构成LC 电路。

在这个电路中,石英晶体相当于一个电感,C2为可变电容器,调节其容量即可使电路进入谐振状态。

该振荡器供电电压为5V,输出波形为方波。

单片机的内部时钟与外部时钟单片机有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两种:(1)单片机的XTAL1和XTAL2内部有一片内振荡器结构,但仍需要在XTAL1和XTAL2两端连接一个晶振和两个电容才能组成时钟电路,这种使用晶振配合产生信号的方法是内部时钟方式;(2)单片机还可以工作在外部时钟方式下,外部时钟方式较为简单,可直接向单片机XTAL1引脚输入时钟信号方波,而XTAL2管脚悬空。

51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

51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

51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摘要:1.51 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概述2.51 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3.影响51 单片机外接晶振频率的因素4.如何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5.结论正文:一、51 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概述51 单片机是一种常见的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 MCU),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

在51 单片机的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个稳定的时钟信号来控制指令的执行。

而晶振(Crystal Oscillator)就是一种提供稳定时钟信号的装置,通常与单片机外部相连,为其提供时钟源。

二、51 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51 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受限于单片机本身的性能。

一般来说,51 单片机的最大工作频率为24MHz。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会选择较低的晶振频率。

例如,对于AT89C51 单片机,常用的晶振频率为12MHz。

三、影响51 单片机外接晶振频率的因素在选择51 单片机外接晶振的频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单片机的工作频率:晶振频率应与单片机的工作频率相匹配,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2.系统的时延:晶振频率越高,系统的时延越小,但同时晶振的成本也会增加。

因此,在选择晶振频率时,需要权衡时延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3.晶振的稳定性:晶振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

在选择晶振时,应选择具有较高稳定性的晶振。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在选择51 单片机外接晶振的频率时,应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和性能要求进行权衡。

一般来说,应选择频率稳定、成本适中的晶振。

五、结论总之,51 单片机外接晶振的最大频率受限于单片机本身的性能,选择合适的晶振频率需要考虑单片机的工作频率、系统的时延和晶振的稳定性等因素。

51单片机晶振电容的选取和计算

51单片机晶振电容的选取和计算

51单片机的晶振电路中,通常需要用到两个电容(C1和C2)与晶体谐振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回路。

这些电容的选择并不需要精确计算,而是根据晶体谐振器的规格和芯片制造商的推荐值来确定。

对于51单片机,常用的晶振频率有12MHz等,与其连接的电容常见值为20pF到33pF。

选择电容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电容值的选择:
- 晶体振荡器要求的负载电容值通常会在晶体的规格书中给出,选择的C1和C2之和应该等于这个负载电容值。

- 如果没有具体建议,一般经验值是选用20pF或33pF的陶瓷电容,这两个值适用于大多数应用场景。

2. 电容放置:
- C1和C2分别连接在晶振的两端,并与单片机的OSC1和OSC2(或XTAL1和XTAL2)引脚相连,形成一个反馈回路帮助晶振产生稳定的震荡。

3. 电容性能:
- 应选用高频性能好、稳定的陶瓷电容,这类电容在高频下的损耗小,对振荡频率影响较小。

4. 其它因素:
- 实际上,晶振电路的实际负载电容还包括单片机内部的寄生电容,因此外接电容通常略大于理论计算值,以补偿内部寄生效应。

5. 调试与优化:
- 在实践中,如果发现晶振无法正常起振或波形不理想,可以通过微调电容值来改善,但大部分时候无需计算,直接使用常规推荐值即可。

总结起来,51单片机晶振电容的选取主要是基于实践经验,而不是严格的数学计算,关键是参照晶振数据手册推荐的负载电容值,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片机为什么要晶振_51单片机晶振频率首先解释一下单片机为什么需要晶振。

晶振是什么?全称是石英晶体振荡器,是一种高精
度和高稳定度的振荡器。

通过一定的外接电路来,可以
生成频率和峰值稳定的正弦波。

而单片机在运行的时候,需要一个脉冲信号,做为自己执行指令的触发信号,可
以简单的想象为:单片机收到一个脉冲,就执行一次或
多次指令。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外接晶体的值可以随意选择呢?
当然不是,这就像不同的发动机有不同的最大功率
一样,每种型号的的单片机都有最大能接受的晶体频率。

先说51,它能够外接的最大晶体是24M,AVR单片机能够外接的最大晶振是16M。

更高级的可编程芯片,例如FPGA,ARM,可以达到几百M,不过暂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51最大可外接24M(不同厂家的值略有不同),而AVR等高级单片机只有16M?这设计到单片机的指令结构。

51单片机用的是复杂指令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需要12个时钟周期来运行一条指令,当它外接12M晶体时,时钟周期为1/12M秒,运行一条简单的指令需要
1/1M秒;而430和AVR单片机使用的是精简指令集,只需要一个时钟周期就能运行一条指令。

这样看来,51最快的指令执行速度也就是2M每秒,而430或者AVR单片机的指令执行速度是16M每秒。

第四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单片机都需要晶体?这就要回到我们最初的目的,我们给单片机接上晶体的目的是什么?
获取稳定的脉冲!那只要有合适的方法生成稳定的
脉冲,那就可以去掉外接的晶体。

举例,AVR单片机,
它在单片机内部集成了一个RC振荡电路,通过对熔丝位进行编程,可以内部生产1M,2M,4M,8M的震荡频率,进
而替代相应的晶体。

缺点是振荡电路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不是很
稳定,对一些计时要求比较严格的仪器和设备,不建议
使用。

如果对时间要求不高,多一个毫秒少一个毫秒无
所谓的话,那就可以放心用了。

第五个问题,12M晶体和11.0592M晶体有什么区别?
呵呵,其实单从指令的执行速度来看,区别不大。

采用11.0592M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获得精准的串口通信频率,简称就是波特率,它能够精准的生成9600的波特率,在串口通信中较常用。

先写到这,如果还有疑问可加扣扣2246080671,我看到后会回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