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4课 课件 4
2024北师大版新教材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内容解读课件(深度)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Ø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生物上册演讲:**时间:2024.09.01前 言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明确提到了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
熟悉2024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目 录《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目录结构比对《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整体重要变化《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变化要点解读《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教学建议概述《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各章节教学安排概况新教材在延续旧版教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念先进,优势突出,特点鲜明01高度忠实课标,落实核心素养02编排结构先进,传递生命观念03优化栏目设计,减负提质增效04加强科学探究,引领问题解决05创新习题形式,以评价促教学第1单元探索生命奥秘第1章认识生物和生物学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第2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第3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2章细胞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第3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1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第2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第3节生物体的器官、系统-------------------------------------------------------------------------------------------------------------------------------------------------新版旧版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2章探索生命第1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3章细胞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第3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附录1 绘图方法和要求附录2 认识实验用具-----------------------------------------------------------------------第3单元植物的生活第4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2节呼吸作用第3节吸收作用第4节运输作用第5节蒸腾作用第6节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第3节生殖器官的生长跨学科实践活动活动一栽培番茄,观察并描绘其一生的变化活动二无土栽培一种植物-----------------------------------------------------------------------------------------------------------------------------------------------------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2节呼吸作用第3节吸收作用第4节运输作用第5节蒸腾作用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第3节生殖器官的生长第7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第1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2节我国的植物资源第3节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1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第2节生物体的器官、系统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改写并移至新教材八下改写并移至新教材八下一二章合并为一章“细胞通过分裂而增值”调整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调整至“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一章01学习目标和章小结: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01学习目标和章小结: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新增单元总结01学习目标和章小结: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新旧教材衔接,兼顾不同需求。
2.2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第4课时(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024)

因此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例如:4.5-3.2+1.1-1.4
交换加数的位置时,
=4.5+1.1-3.2-1.4
要连同加数前面的
=5.6-4.6
符号一起交换.
=1
新课讲授
2.计算:(1)(− )
−
+ (− );(2)(−)
3.意义:简化后的算式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几个有理数的和,如上
式可以理解为“负5、正7、负8、正6、负4的和”;二是按运算理解,如
上式可理解为“负5加7减8加6减4的结果”.
新课讲授
知识归纳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质:
在含有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中,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减法运算
转化成加法运算,这样加减混合运算就被统一成加法运算,原来的算式
②4.5+(-3.2)+1.1+(-1.4)=1.3+1.1+(-1.4)=2.4+(-1.4)=1(km).
思考: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4.5-3.2+1.1-1.4
加减混合运算
=
4.5+(-3.2)+1.1+(-1.4)
加法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如算式“4.5-3.2+1.1-1.4”
=-20+15-32-27
=-20-32-27+15
=-79+15
=-64.
3
1
(2)(-0.5)-(- )+(-3.75)+
4
2
=-0.5+0.75-3.75+0.5
2019教育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第4节有理数的加法 课件(共30张PPT)精品英语

-2 -1 0 1 2 3 4
即 3 + (-2) = 1
(4)先向西移动4个单位,再向东移动4个单位, 结果回到了起点:
+4 -4
-5 -4 -3 -2 -1 0 1
即 (-4)+ 4 = 0
赶快动脑筋,说
通过以上探索,你来 说自己的想法 观察一下,在两个有理数 相加的过程中“和的符号” 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 怎样确定?一个有理数同 0相加,和是多少?
5、某天股票A开盘价为18元,上午跌1.5元,下午收
盘时又涨了0.3元,则股票A这天收盘价为( )C
A、0.3元
B、16.2元
C、16.8元
D、18元
1.计算:
⑴﹙-13﹚+25
=12
⑵﹙-52﹚+﹙-7﹚ =-59
⑶﹙-23﹚+0 ⑷4.5+﹙-4.5﹚
=-23 =0
练习2(口答)
1、 (+4)+(-7) =-3
•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要注意三点:
• 第一,法则的叙述,强调先确定和的符号, 后计算和的绝对值,具体计算时要遵循这 一原则;
• 第二,法则中异号两数相加是难点,其中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不能说成是“并用较大的加数减去较小加 数的绝对值”;
• 第三,相反数相加得0,说明正数和负数相 加时,可以互相抵消或一部分被抵消,同 时也说明两个数相加的和,可能小于其中 的一个加数,这在小学数学认识中是不可 思议的.
因此 3 + (-2) = 1
(4)计算 (-4)+ 4 在方框中放进4个 和4个 ,移走所有
的:
因此 (-4) + 4 = 0
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数轴来表示上述加法运算 过程。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 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2024秋新版本)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有理数的乘方》PPT课件)

−
1 2
×
−
1 2
×
−
1 2
=18
(3)
−
1 4
2
=
−
1 4
×
−
1 4
=116
连接中考
1. (-1)2等于( B )
A.-1
B.1
C.-2
D.2
2. 32可表示为( C )
A.3×2
B.2×2×2
C.3×3 D.3+3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1.关于-74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底数是-7
B.表示4个-7相乘
探究新知
想一想 (-2)4 , -24,它们一样吗?说说它们的意义与读法.
(-2)4 =(-2)×(-2)×(-2)×(-2) =16,表示4个(-2)相乘, 读作“负2的4次方” . -24 =-2×2×2×2=-16 ,表示4个2相乘的相反数, 读作“负的2的4次方”或 “2的4次方的相反数”. 思考:它们的底数分别是什么?相同么?
素养目标
3.运用乘方的意义解决相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概念.
探究新知 细胞分裂:
知识点 有理数的乘方
一次 2
二次 2×2
三次 2×2×2
探究新知
想一想 1个细胞30分钟后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 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探究新知
计算:(1)
−
3 4
2
(2)-
3 4
2
(3)-342
解:
(1)
−
3 4
2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章第1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PPT课件

解析: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④细胞的 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表 示细胞分化的过程, A 正确;人的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 组织构成,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的作用,B 正确;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有营养、保护等功 能,C 正确;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后代在形 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两个过程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改变,D 错误。
组织
成熟区 盐;__筛__管____:向下运输有机物
【例 1】如图是细胞的有关过程。其中①③分别表示 细胞的( )
A.分化、分裂 C.分裂、生长
B.分裂、分化 D.分化、生长
[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 程,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 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 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 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 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 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 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A.大脑的主要组织是神经组织 B.心脏的主要组织是肌肉组织 C.骨的主要组织是机械组织 D.皮肤的表面是上皮组织
解析:大脑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因为神经组织主 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A 正确;心 脏的主要组织是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 缩、舒张等功能,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B 正确;骨主 要是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C 错误;皮肤处在身体最外面,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具 有保护、分泌等作用,D 正确。
生物体结构层次上它们同属于( B )
A.细胞
B.组织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unit2 lesson4 课件(共42张PPT)

谓语是实义动词的肯定句转换为否定句 在动词前加助动词否定形式:don’t/doesn’t/didn’t,动词变为动词原 形。 He wants to go out. → He doesn’t want to go out. We had a picnic in the park yesterday. → We didn’t have a picnic in the park yesterday.
谓语是情态动词的肯定句转换为否定句 直接在情态动词后加not。 He can remember the content in detail. → He can not remember the content in detail. There will be a new building next year. → There will not be a new building next year.
It's no use asking her, she doesn't know anything. 问她毫无用处,她什么都不知道。
He is used to the soft climate of the south. 他习惯于南方温暖的气候。
You'd better get used to doing as you're told. 你最好习惯于照吩咐的去做。
pencil case 铅笔盒
A pen and a pencil are in my pencil case. 我的文具盒里有一支钢笔和一支铅笔。
There is a pencil case and several books in my school bag. 我书包里有一个文具盒和好几本书。
5.2 第4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第4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重点) 2.掌握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难点)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一个数与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加起 来的和是33,求这个数.设这个数为x,怎样列出方程呢?
3
6
4
解:去分母,得
4(2x-1)-2(10x+1)=3(2x+1)-12.
去括号,得8x-4-20x-2=6x+3-12.
移项,得8x-20x-6x=3-12+4+2.
合并同类项,得-18x=-3.
系数化为1,得x=
1.
6
练一练
解下列方程:
(1) x 1 1 2 2 x
2
4
解:去分母,得 2(x+1) -4=8+ (2 -x)
去括号,得 2x+2 -4=8+2 -x
移项,得 2x+x =8+2 -2+4
合并同类项,得 3x = 12
系数化为1,得 x = 4.
(2)3 x x 1 3 2 x 1
2
3
解:去分母,得 18x+3(x-1) =18-2 (2x -1)
去括号,得 18x+3x-3 =18-4x +2
3.解下列方程:
(1) x 3 3x 4 5 15
(2) 5y 4 y 1 2 5y 5
3
4
12
答案:
(1)x 5 ; 6
(2) y 4 7
4.
5.某单位计划“五一”期间组织职工到东湖旅游,如果单独租用40座 的客车若干辆则刚好坐满;如果租用50座的客车则可以少租一辆,并且 有40个剩余座位.
数学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 4.1.1 线段、射线、直线课件(共35张PPT)

归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
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比较
线段AB 不能延伸 两个 能 或线段a 射线OA 一方延伸 一个 否 直线AB 两方延伸 没有 否 或直线m
观察∙思考
探究点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一个点和一条直线可能会有哪些位置关系?
请你画一画。 m
.Q .
P
如图 ,直线m经过点P,也可以说点P在直线m上; 直线m不经过点Q,也可以说点Q在直线m外。
获取新知
知识点
(3)直线:
A
B
l
直线 AB(或BA)
直线 l
①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任意两点)表示,如:直线AB或 直线BA。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 l。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
1A
B 记作:直线AB ( √ )
2O
P
记作:射线PO (× )
3a
b 记作:直线ab (× )
4A
B 记作:线段BA ( √ )
拓展探究
方法二: ∵一共有五个站,相当于有5个点, ∴从济南西站到枣庄站这段线路的火车票张数即为5个点所能组成的线段条 数,2点能确定一条线段, ∴5个点一共最多能确定5×(52−1)= 10条线段, ∴从济南西站到枣庄站这段线路的火车票最多有10种,故选:C.
课堂练习
1.汽车灯所射出的光线可以近似地看成( B ) A.线段 B.射线 C.直线 D.曲线
直线没有端点。
思考∙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 直线?请举例说明,并与同件进行交流。
线段:灯管、桌子的边沿…... 射线:把路灯的灯泡看成一点,光线射向远方…… 直线:笔直的公路……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二章 4 有理数的乘方 第2课时 科学记数法

问题2 上面的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 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10的指数=整数位数-1 。
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1 ≤ a < 10,n是正整
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a×10n
一般分两步进行: ①确定a的值(1≤a<10); ②确定n的值(n比整数位数少1或小数点向 左移动几位,n就等于几)。
例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数据: (1)赤道长约为 40 000 000 m; (2)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 000 000 km2。
解:(1) 40 000 000 m = 4 × 107 m; (2)510 000 000 km2 = 5.1 × 108 第1题】
解:(1) 2 730=2.73×103; (2) -83 000 = -8.3×104; (3) 120万 = 1.2×106 。
6.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 6.25×108; (2) 106 ; (3)-2.12×105 。
1.塞罕坝机械林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
林场。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三代塞罕坝务
林人的接续奋斗,林木总蓄积由330 000 m3增 加到10 368 000 m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两 个数据。
解: (1) 330 000 m3 = 3.3 × 105 m3 ; (2) 10 368 000 m3 = 1.0368× 107 m3 。
问题 如何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
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还原成原数时, 把 a中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n 位,位数不够的用 0 补齐,并去掉乘号和10n即可。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4课 课件:第4课 天净沙 秋思 (共69张PPT)

夕
断
阳
在肠
西
天人
下
涯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 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 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 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 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 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 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 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 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写“枯藤 老树 昏鸦”意图何在?
•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 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 流水 人家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 小桥流水人家:
•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 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 烈的反衬作用。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思
断肠人在天涯。 乡
对 比 反 衬 断肠
小知识:
我国古典诗歌常常用日暮斜 阳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例如:
1.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 《雨霖铃》)
3. 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古道西风瘦马: •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
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 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 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Z、xxk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品课件(含正数和负数等共9个) 北师大版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 时,底数一定要加上括弧。
(1)22
(2) 25
(3) 33 (4) 54
2 解:(1)2 =2×2=4
正数的任 何次幂都 是正数
5 (2)2 =2×2×2×2×2=32 3 (3)3 =3×3×3=27
( 4 ) 54=5×5×5×5=625
做一做
(-2)1 (-2)2 (-2)3 (-2)4 (-2)5 (-2)6 …
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2、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3、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4、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6、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 日· 法拉兹 7、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9、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1、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12、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13、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4、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15、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16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17、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1 8.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1 9 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2 0.命运是那些懦弱和认命的人发明的! 21.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22.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觉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来的. 23.昨天是失效的支票,明天是未兑现的支票,今天才是现金. 24.一直割舍不下一件事,永远成不了! 25.扫地,要连心地一起扫! 26.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27.当你停止尝试时,就是失败的时候. 28.心灵激情不在,就可能被打败. 29.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30.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31.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32.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33.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34.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35.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6.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37.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38.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39.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40.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0、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优秀PPT课件(含正数和负数等共9个) (1)

徐特立 53、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 何成就 都是刻 苦劳动 的结果 。
—— 宋庆龄 5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 有几分 勤学苦 练是成 正比例 的。 —— 郭沫若 55、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 落之源 ,故自 觉心不 可无, 自贱心 不可有 。 —— 邹韬奋 56、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 在劳力 上劳心 ,变可 得事物 之真理 。 —— 陶行知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 有坚定 的方向 ,而没 有方向 ,就没 有生活 。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 奶油泼 掉,别 因为犯 了一点 错误就 把一生 的事业 扔掉。 ——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 人们小 小的岛 屿,而 信念则 鞭策人 ,使人 勇敢面 对未知 的前途 。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 人,也 不是乞 讨者。 人的四 周充满 真正而 高贵的 财富— 身体与 心灵的 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 ,那么 我宁愿 自己被 烧死, 让从我 的火刑 堆上发 出的光 照亮这 漫长的 黑夜, 打开那 些紧闭 的眼睛 ,将人 类引进 光明
45、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 乌云掩 不住它 的光芒 。特别 是在今 天,和 平不是 一个理 想,一 个梦, 它是万 人的愿 望。 —— 巴 金 46、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 国家着 想。— — 雷 锋
47、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 信心的 源泉。 —— 周恩来 48、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 来的。 人的每 一步行 动都在 书写自 己的历 史。 —— 吉鸿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 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 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 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 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 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 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 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 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 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天 净 沙 秋 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划
分
小桥\流水\人家,
节
奏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习内容
内容赏析
对比练习
作者简介
课后习题
写作手法
正面: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侧面: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手法
艺术特色
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 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 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 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 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景色与情思相融
•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 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 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 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 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 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 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 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 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 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 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 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 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 情,十分深刻。
简约与深细相依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 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 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 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 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 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 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 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 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 小桥流水人家:
•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 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 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 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 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静景与动景相映
•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 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 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 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 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 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 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 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 见苍凉;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整体把握诗意:
•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 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 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 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 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
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 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 “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 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 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 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2021年3月18日星期四2021/3/182021/3/182021/3/18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3/182021/3/18March 18, 2021
2.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课后习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 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静景与动景相映
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 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 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 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 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 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 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 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 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 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 用。
简约与深细 细相依
静景与动景 景相映
景色与情思 思相融
简约与深细相依
•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 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 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 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 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 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 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 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 中来,肝肠寸断。
3、 当你远离故乡深秋已至,你又有 何感受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 心目中的《秋思》。
谢谢观赏 再见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82021/3/18Thursday, March 18, 2021
景色与情思相融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 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 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 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 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 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 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 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 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 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 古道西风瘦马: •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
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 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 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 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 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 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 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 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 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 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 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182021/3/182021/3/182021/3/18
谢谢观看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11:42:43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82021/3/182021/3/18Mar-2118-Mar-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182021/3/182021/3/18Thursday, March 18, 2021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18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马致远: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 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 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 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生写 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 “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 “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
誉为“曲状元”。
天 净 沙 秋 思
比较阅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 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比较比 较两首 诗有何 异同?
课后习题
1. 有感情的朗诵本诗,并细细体 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