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反思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世界地理知识、域外文明知识以及诸多西洋器物,对于中国知识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政治、教育、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得近代中国逐渐从单一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迈进,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想观念文化影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文明的流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接受着挑战和考验。

西学和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天不变、道也不变”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

西学东渐的几次比较大的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此也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首先是以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

清政府末期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仅仅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新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使得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

史纲论文 对中国近代各时期向西方学习历程的思考

史纲论文 对中国近代各时期向西方学习历程的思考

对中国近代各时期向西方学习历程的思考范宇新摘要: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生死存亡,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中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救亡图存运动,而这些运动的都强调学习先进的西方文明。

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渐渐深入,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上,西方文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近代从开始学习西方到新中国成立有一个多世纪之久,其间也可谓历尽艰辛,好在最终取得成功。

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学习西方近代中国探索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历史进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中国文明一直影响了世界几千年。

然而,在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物质生产力,正是这样的突变是西方文明成为主流,并迫使世界其他地区走上现代化的进程,近几百年来,世界各地都在学习西方,中国也不例外,从鸦片战争敲开国门到新中国成立,甚至直到现在,中国探索发展的历程也可以说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时人们更是希望从西方找到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这个过程历尽艰辛,可最终取得成功。

整个学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1840年到1919年、1919年到建国。

第一个阶段的一些改革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却也为第二个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唤醒中国人民觉醒、封建制度,改良社会风气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时,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学习的内容也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特点,学习的内容也由开始的只学习科学技术到后来同时注重学习政治制度,到最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解放。

(一)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虽然奋力抵抗外国侵略者,却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持开放态度。

他组织翻译了大量西方书刊。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摘要: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而新的西学东渐在当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存在的。

从利玛窦的来华传教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极其艰难和纠结的改变。

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史,更是一部现代化史。

用容闳的话来说,西学东渐无非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

然而,这句话却包含了其中各个西学阶段难以想象的艰难。

本文通过西学东渐两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分析了西学之难的原因,然后讨论了近代西学和中学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学发展的个人观点。

一.西学东渐的两个主要阶段1.明末清初的第一次西学东渐明万历九年(1581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来华传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此时的“学”主要为西方的基督教想思想,它成为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文化载体。

与宗教文化相伴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科学。

然而,这些新的事物要想进入天朝大国的人们的思想却很困难。

在当时,“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的观念根深蒂固,百姓陶醉于太平盛世之中,认为中国文化乃世界之典范,外国的思想皆不如己,于是对利玛窦刊刻的《万国舆图》嗤之以鼻。

只有极少数开明者如徐光启等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的闭塞与落后。

即使在朝廷,西学传播也同样遭到抵制。

最可惜的是,国人在拒绝基督教的同时,也拒绝了渗入其中的科学的种子,这与日本对西学的全面吸纳大相径庭。

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西学中源”说,反映了中西文化初次遭遇时国人的心态,揭示了当时的国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本能排拒。

这种排斥也主要是基于“天朝上国”的自大思想,国人无法接受西人在历法、数学、工艺等方面技高一筹的现实,所以“西学中源”仅仅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文化自救的模式。

2.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西学东渐经过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了出来,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也在开明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

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分析

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分析

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分析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一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种种挑战和变革,也激发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本文将对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进行分析。

近代史的开端可以说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由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受到严重侵害和破坏,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一时期,许多文化人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寻找新的文化解决方案。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包括王夫之、严复、梁启超、鲁迅等。

王夫之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了“新学”的思想,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需要被抛弃或改变。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严复则主张“学外国以自强”,他认为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束缚,主张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以推动中国的改革。

梁启超则提出了“综合学派”的观点,主张要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一种综合的文化解决方案。

鲁迅则以其激烈的思想和言论,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改革。

这些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批判和反思,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弊端是当时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主张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陈旧部分,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新思潮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新的文化思潮,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这些新思潮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和反对。

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道德和艺术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财富,不能仅仅置之不顾。

他们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发扬光大,而不是简单地摒弃。

在这些思想家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对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影响、反思及启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

西方侵略者利用西学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国人被迫接触西人和西学。

同时,爱国人士为了救亡图存,主动引进西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国人从最初的抵制,到接受,再到后来的推崇,使得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在古代,国人根据自己的分类观念,建立了“六艺”为中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

在“西学东渐”中,许多学者开始用西方现代学科范畴和学术体系来重新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体系,引进了以学科为标准,以分科为原则的西方学术体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以至于现在当我们谈论古代学术思想时,经常用到“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等名词,但古人基本上不用这些范畴来形容他们的思想及历史,而是诸如“经学”“理学”“格物之学”之类的学术范畴。

然而,在笔者看来,用西方的学科范畴来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体系是一种历史性的误会。

学术的核心是思想,所以学术体系的背后必然蕴含着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学术体系。

西方思维方式以“求是”为特征,以事实判断为前提,追求事实意义上的存在和自由的科学精神,认知是目的,遵循“知”的逻辑,方法比结论更重要,由此产生了以严肃的“科学”为主流特征的学问;而中国思维方式以“求应该”为特征,以价值判断为前提,强调自我修炼,实用是目的,把“修身”“践履”“慎独”等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遵循“做”的逻辑,结论比方法更重要,由此产生了宗教或信仰类型的学问。

由此可以发现,我们今天熟知的西方学科是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学术传统中完全没有的学术产物,而这些学科的概念也不可以脱离其传统来理解。

近代以来,学术界只把西方科学的价值局限于科学技术发展对于改造现实的功能上,而不能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正是在对几千年西方学术传统缺乏深刻认识的情况下,出于各种功利的需要引进了本来就不以实用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学科范畴,导致国人对西方学术的理解长期停留在“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状态,把本来不属于“认知”范畴的学术强行纳入到“认知”性范畴之中,也导致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中断。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近代以来中国自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过程及结果

近代以来中国自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过程及结果

综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有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四大发明,每当每个中国人说到这无不为之自豪。

但当说起近代史时,那情感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被乌云笼罩般抑郁,感到无比的屈辱。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中国人民开始挣脱“闭关锁国”的政策的枷锁,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840年经历了鸦片战,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华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华民族那颗沉睡已久的心,也惊醒了中国官吏与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和奋起。

大批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外国史地,注意国际形势,开始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1841年,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新风。

19世纪60年初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曾国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他们提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分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民强之术”。

如同一切面临着近代西方挑战的民族一样,渴望富强的中国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这种选择无疑与中国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能力有关。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而且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鸦片战争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这些开明的有志之士 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御侮之路。

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你 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翻译西人著作以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以期富国强兵 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逐渐引入西方的科学、文化、政治等思想和体制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思想启蒙运动,旨在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的需求。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一片危机之中。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制度成为中国追赶世界的必要手段。

二、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1. 文化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呼唤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审和改革。

孔子思想被质疑,道统观念被颠覆,人们开始尝试西方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观念。

鲁迅、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积极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思考。

2. 科学传播:西学东渐使得中国有机会了解到西方的科学知识。

从译著到直接前往西方留学,中国人开始学习和了解西方科学,带回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在国内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3. 政治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催生了对封建专制政权的反思和要求变革的呼声。

著名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政治进步提供了思想与理论基础。

三、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1. 文化觉醒:西学东渐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重塑,培养了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的认同。

这对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科学现代化:西学东渐使得中国初步了解到了西方的科学体系和现代化制度,在科技领域进步迅速。

从近代开始的西方化科学教育与科技研究,为中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政治进步: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的政治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想启蒙运动涌现出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者,为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于中学与西学论争的反思_兼谈对_中体西用_论的认识_尉博博

关于中学与西学论争的反思_兼谈对_中体西用_论的认识_尉博博

西学 之争 , 但争论范围主要限于朝廷中的一部分大臣, 外界知之甚少。所以 , 该时期的争论没有 引起多大社会影响。 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真正意义上的 中学 与 西学 之争 , 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 明清两代在大部分时间内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积重至晚清, 遂出现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人, 对西方 知之甚少, 乃至茫然无所知的情况。道光皇帝不知英吉利周围几许, 与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英国交 战数年 , 传统士人却不知英人为何许人, 英国为何许国。可见晚清中国社会根本不知有一 西学 存在。随着西方列强步步进逼 , 国内士人深感若一再闭目塞听、夜郎自大 , 恐有亡国亡种之虞。林则 徐、魏源等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随后跟进 , 西学之名遂不胫而走。然而欣慕西学毕竟是少数先觉 者。大部分传统士人对西学攻击不遗余力 , 对学习西学者, 动辄指责、弹劾, 视为洪水猛兽, 欲置之 死地而后快。中学与西学的对立, 固然是各自学术本身逻辑发展的结果, 明清两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 的政策 , 使中西方隔绝数百年 , 也是重要原因。试想若有汉唐海纳百川的气象 , 本着有容乃大及和而 不同的精神 , 中、西学之对立决不会势如水火。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 , 主动联络西域各国, 魏晋隋唐 时期, 对佛教、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皆予以宽容, 这是何等宽大之胸怀! 若要继承和弘 扬传统 , 就应大力弘扬此种宽容的气魄。相比之下, 明清两代立国之气象小 , 正是这种狭隘的胸怀, 积微至晚清 , 致使中学与西学形同冰炭, 不共戴天。
96
关于中学与西学论争的反思 理为微 , 而象中有理 , 是无间也。 以理为体 , 以象为用的思想具备了体为本体 , 用为现象的抽象 体用一源 说, 在理论上有重大缺陷。因为三纲五 有牛之体 , 则有负重之用, 严复先生的批评实乃一针见血。

近代以来中国自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过程及结果

近代以来中国自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过程及结果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的军舰开进中国的江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国领土上执法,原来好似枫叶一片的万里国疆变成了一只背上长瘤的肥鸡。

在中国有的人依然麻木,但有的人却惊醒了。

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是一部充满变革、探索与反思的历史。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士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知识体系,寻求强国富民之道。

西学东渐,成为晚清士人不得不面对的时代潮流。

一、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背景1.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清朝统治逐渐衰落,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逐步崛起,通过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对中国形成巨大的压力。

2.西学东渐的影响:为寻求强国之路,一些开明的士人开始关注西方的学术、科技和文化,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3.晚清士人的知识结构变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晚清士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开始关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理论等。

二、西学阅读的兴起与发展1.洋务运动的推动: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有远见的士人主张“中体西用”,提倡学习西方科技以强国。

2.基督教传入与世俗化教育: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知识结构,促使士人关注西学。

3.翻译事业的兴起: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如林则徐、严复等,将西方的学术著作翻译成中文,使士人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西学知识。

三、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内容1.科学技术的传播:晚清士人通过翻译作品,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如牛顿力学、电磁学等。

2.社会政治理论的引进: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如进化论、社会主义等,对晚清士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3.文化知识的交流: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传入中国,丰富了晚清士人的文化视野。

四、西学阅读对晚清士人的影响1.思想观念的转变:西学阅读使晚清士人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文化并非万能,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2.知识结构的更新:通过西学阅读,晚清士人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社会角色的转变:部分晚清士人逐渐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转变为近代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政治改革。

五、典型案例分析1.严复的的西学阅读经历: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提倡进化论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中国的西学过程及其启示

近代中国的西学过程及其启示

上 的 原 因 ,觉 得 技 不 如 人 才导 致 被 动 挨 打 ,戊 戌 变 法 应 这
种 念 头 而 出现 , 于是 决 定 变 法 ,但 不 触 动 政 治 基 础 。 后 来 的 失 败 教 训 说 明科 学 技 术 不 是 惟 一 的 决 定 问 题 ,这 些 都 是 西 洋 词 ,怎 么 理
解 ?运 用于 中 国社 会 、历 史 、政 治 等 的 研 究 是 不 是 有 什 么
上 的 文 明 才 是 真 正 的 决 定 因 素 ,西 方 社 会 的 大 炮 是 建 立 在 合 理 的 制 度 基 础 之 上 的 ,辛 亥 革 命 运 动 就 是 为 推 翻 专 制 制 度 而掀起 了。 然 而 ,巴 黎 和 会 的 分 赃 行 为 暴 露 了 西 方 列 强 “ 明 ” 文 外 衣 下 的 霸 道 行 径 ,他 们 对 待 弱 小 民族 的 外 交 行 为 使 中 华 民族 对 其 政 治 文 明 产 生 了 怀 疑 ,中 国 的 挨 打 ,一 方 面 是 自
面 对 西 方 的 军事 优 势 , 中 国 人 民 首 先 认 为 是 科 学 技 术
国资 产 阶 级 革 命 说 , 尼 德 兰 革 命 说 , 1 9世 纪 说 ,1 0 5 0年
说。
然 而 ,就 像 葛 兆 光所 说 ,“ 总 觉 得 ,现 在 很 多 人 误 用 我 民族 国 家 的 理 论 来解 释 中 国 ,这好 似 很 麻 烦 的 事 情 ,第 一 , ‘ 代 ’这 个 词 背 后 就 是 欧 洲 历 史 , 中 国是 否有 类 似 的 ‘ 近 近 代 ’是 很成 问题 的 ;第 二 ,‘ 族 国 家 ’近 代 形 成 论 ,也 是 民
牵 强 ?一 个 新 词 就 会 带 给 我 们 很 多 的 思 考 ,说 明 每 个 词 都 是 有 指 涉 的 , 当一 种 新 的 事 物 进 入 我 们 面前 ,必 然 要 反 应 , 要 有 所 思 。这 个 问题 牵 涉 到 外 来 词 的 界 定 问 题 ,是 不 是 所 有 外 来 的 “ ” 都 适 合 于 中 国 的 “ ” 名 实 ? 欧洲 进 入 “ 代 ” 较 早 ,其 他 的 亚 非 拉 国 家 则 较 晚 才 近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我见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我见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我见“十九世纪末,在亚洲有这样的两个国家,它们都面临着对自己国家前途命运的新的选择,它们都走到了近代发展史上的拐点。

在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大名和武士们的特权被国家收回,不少的武士,以死抗争;在中国,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开始了洋务运动,第一艘自建的舰船,在福建马尾下水,第一列火车放到了铺好的铁轨上,但是为了不破坏风水,和对那些遗老遗少提出的诸多反对理由的妥协,那火车是被马拉着行走的。

正如两个赛跑的选手,一个无所顾忌;一个却牵牵绊绊,牵挂无穷;一个伟大民族近代历史的灾难就在这一刻悄然降临了……”某周五我上完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回家之后,家里人在看电视连续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而这段话便是这部电视剧每集的开头。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段话的时候触动很大,特别是提到课上老师讲的内容的时候。

我不免陷入沉思,近代的中国到底经历了些什么?1840年到1919年,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中国人不断地在向西方学习,又不断地在受挫,也不断地在反省自我。

一开始,学习西方,学的是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19世纪四十年代初的鸦片战争期间,“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其后近代有见识的地主阶级代表任人物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进入19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忧外患,出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为代表的洋务派。

他们或主张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或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以实现强兵富国的梦想。

可他们都是本着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动力。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的丧钟敲响了。

之后,学习西方,学的是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理性思考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理性思考

抵御 外 侮 的必 要 条 件 。早 期 资 产 阶级 改 良派 确信 ,
只有学 习西方 , 兴 工 商 业 , 展 民族 资本 主 义 , 振 发 国 家 才 能强 盛 。这样 , 期 资 产 阶 级 改 良主 义 者 将 学 早
习西 方发展 到 新 阶段 。
3. 产 阶 级 改 良 派 学 习 西 方 变 法 改 制 的 思 想 。 资
装 备 落后 于英 国 的状 况 , 倡 “ 炮 必 求 其 利 , 船 力 制 造
必 求 极 坚 ” 魏 源 是 向 西 方 学 习 的杰 出代 表 。 他 明 确 0 指 出 “ 外 洋 长 技 ” 购 买 洋 炮 洋 船 的 主 张 , 言 只 师 和 断 要 这样 做 “ 旋 踵 间 , 洋 之技 , 成 中国之 长技 。0 不 西 尽 接 着 他 又 写 成 《 国 图 志 》 从 外 部 探 求 新 知 识 , 找 海 , 寻
关键 词 近 代 中 国 学 习 西 方
14 80年 , 帝 国 主义 发 动 的 武 装 侵 略 中 国 的 鸦 英 片 战 争 , 中 华 民 族 带 来 了 空 前 的 民 族 危 机 。 由 于 给
清 朝专 制 的黑 暗与腐 败 , 打破 了万 马 齐喑 的局面 , 开


制 炮 , 多不 过 三 百 万 , 可 师 之 长 技 以制 敌 ” 他 至 即 。 组 织技 术人 员 研 究制 船 炮 的技 术 , 变军 事 技 术 和 改
新 眼 光 和新 的思 维 方 式 , 面 回顾 和总 结 中 国 近代 全
向西 方 学 习 的 经 验 教 训 , 往 知 来 、 古 知 今 , 于 察 鉴 对
术。
获 一 分 之 利 , 吾 民 得 自食 一 分 之 利 , 外 力 以 润 吾 而 夺 民 , 逾 于 此 。 0郑 观 应 也 提 出 “ 兵 战 不 如 习 商 无 ” 习

高一年级历史下册《西学东渐》教学反思周记

高一年级历史下册《西学东渐》教学反思周记

高一年级历史下册《西学东渐》教学反思周记
随着时间的流逝,下学期时间也将过去,大家是否对已经学过的的东西进行反思和总结呢?下文由为大家带来了西学东渐教学反思周记,希望能帮助大家。

本课主要学习从鸦片战争到19 世纪末中国思想历程。

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思索中国发展的历程,向西方学习是这个时期思想的主流。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层次向制度层次的演变。

从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洋务运动期间主张中体西用,西学被大量的介绍到中国。

这个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停留在技术层面,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

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对于本课教学来讲,如何让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是关键。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各个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认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趋势和特点,体会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以,对于本课教学,我的考虑是:。

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文 化 直 接 进 行 了 交 流 和 碰撞 。
的“ 君主立宪制道路” “ 资产阶级共 和国方案” 不适合 中国。
四、 思 想 和 文 化 层 次
传教士东来 , 真实 目的是传播天主教 , 向东方扩张势力。 明代
来 中国 的利 玛窦 , 学 习 中国语 言文 化 , 获准 留北京传 教 , 介绍 西
撷 英 篇
简析近代 中 国向西方学 高级中学) 西 学东渐层次


大, 而 资产 阶级经济 、 政治 、 思想和 阶级基 础薄弱 , 维新派 和革 命
明清之 际 , 西方 一批传教士来 中国 , 把西 方的天文 、 宗教 、 数 派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 的批判 , 没有彻底 的土地革命纲领 , 得 学等方面 的著作介绍给中国 , 我们把儒学 、 道学介绍给西方。 中西 不 到广 大人 民 的支 持 , 失 败是 必 然 的 。 两次运动失败 , 说 明西 方 式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 思主义 、 毛泽东思想作 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走新 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完全 正确 的。 五、 全方位开放层次 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 9 7 8 年十一届 三中全会 , 由于 以苏
我们 向苏联学 习 , 逐渐形 成了一 依然是中国的主流思想 , “ 师夷长技” 的思想并没有付诸 实践 , 当然 联 为首 的社会 主义阵营的影 响 ,
l 9世纪末 至 2 0世纪初 , 以康 、 梁为代表 的资 产阶级维新派 , 登上了历史舞台 , 发动“ 维新变法” , 旨在渐进 的变革 中 , 逐步实现 西方式的君主立 宪制 , 挽救民族危亡 , 结果失败 。以孙 中山 、 黄兴
宽领域 的开放新格局 ; 在经济全 球化的过程 中 , 中国已跃居世 界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反思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反思

从 整 体 而 言 . 近 代 中 国 学 习 西 学 的 活 动 基 本 是 一 种
被 动 性 的学 习
第 一 次 鸦 片 战 争 前 . 西 之 间 一 直 有 贸 易 关 系 在 交 中
往 过程 中 .中国土 大夫 也发 现 这些 来 华 贸 易 的西 方人 具
政 府 官 员 在 内 的 士 大 夫 阶 层 。 士 大 夫 阶 层 本 身 具 有 一 定 的 知 识 文 化 .他 们 的 思 想 活 动 对 国 源自 和 社 会 都 具 有 一 定
的影 响 . 些 甚 至有 机 会参 与 国家 和社 会 政策 的决 策 。 有 因
路 。 然 而 , 学 对 中 国 传 统 的 社 会 文 化 和 制 度 的 猛 烈 冲 西
1 0  ̄ 中 国 惨 败 给 八 国 联 军 , 华 民 族 日益 衰 落 。 9 0 F. 巾 在 民 族 存 亡 之 际 ,包 括 所 有 士 大 夫 在 内 的 整 个 中 国 不 得 不 再 次 承 认 学 习 西 学 的 必 要 性 。反 对 学 习 两 学 者 从 此 几
乎 绝迹 。 由 此 可 见 . 近 代 中 国 转 向 学 习 两 学 的 士 大 夫 的 每
近 代 中 国 学 : 西 学 的 历 史 反 思 习
闭雄 壮
( 池学院 政法系, 西 宜州 河 广
摘 要 :学 习 西 学 是 挽 救 中 国 社 会 的 各 种 危 机 和 实
5 60 ) 4 3 0
的文 化进 行学 习和关 注 。 第 一 次鸦 片 战争 爆发 前 夕 . 在 为 防 备 英 国 发 动 战 争 , 则 徐 才 开 始 了 解 外 国 情 况 . 织 翻 林 组 译 西 文 书 报 。 是 中 国 士 大 夫 接 触 西 学 的 开 始 。 鸦 片 战 这 在 争 惨 败 后 ,林 则 徐 等 一 些 士 大 夫 认 识 到 了 西 方 在 武 器 方 面 的优 势 , 而 提 出 了“ 夷长 技 ” 学 习两 学 的主 张 。 因 师 的 然

西学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思潮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学思潮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改革。

通过接触和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中国得以迅速跟上世界的步伐,开启了现代化进程。

西方的先进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法治等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变革者,他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倡学习西方现代文明,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其次,西学思潮的传播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他们开始学习西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此外,西方的社会改革思想和民主政治理念也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和政治改革的关注和参与。

然而,西学思潮的传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全盘西化的思潮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和破坏,导致了一些文化传承的失落和文化自信的缺失。

总的来说,西学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既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改革,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

同时,它也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学习西学是挽救中国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然而,近代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虽然开展了学习西学的活动,但他们的努力并未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理想。

概括来说,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近代中国学习西学属于被动式的学习;(二)清政府不积极开展和支持学习西学活动;(三)只强调学习技艺,忽视人文精神的学习。

这些特点对近代乃至现代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近代中国学习西学历史经验历史表明,学习西学是挽救中国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然而,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并未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理想。

因此,对我们来说,深入探究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近代中国对西学的态度或者学习西学的特点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甚至还可以说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近代中国学习西学属于被动性的学习在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主要群体是包括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在内的士大夫阶层。

士大夫阶层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他们的思想活动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有机会参与国家和社会政策的决策。

因此,近代中国的士大夫们对西学的态度必定会影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从整体而言,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基本是一种被动性的学习。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一直有贸易关系。

在交往过程中,中国士大夫也发现这些来华贸易的西方人具有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

然而,虽然有少数士大夫对西方各国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解,但根本没想过去对西方人的文化进行学习和关注。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为防备英国发动战争,林则徐才开始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

这是中国士大夫接触西学的开始。

在鸦片战争惨败后,林则徐等一些士大夫认识到了西方在武器方面的优势,因而提出了“师夷长技”的学习西学的主张。

然而,这一正确主张虽然得到一些士大夫的赞同,但从整体而言,绝大多数士大夫依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沉重打击下,一些士大夫又不得不捡起二十年前林则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开展学习西学的洋务运动。

虽然一些士大夫开展了学习西学的洋务运动,但更多的士大夫并不接受,而是诋毁西学,反对中国学习西学,并抨击中国的学习西学者是“士林败类”、“名教罪人”,对学习西学活动和事业进行冷嘲热讽,阻挠学习西学的各种活动。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给“蕞尔小国”的日本,震惊了整个中国,以往那些反对学习西学的士大夫才意识到学习西学的重要性,因而纷纷上奏折提倡学习西学,重新振作。

康有为等一千多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标志着整个中国士大夫阶层走上了学习西学之路。

然而,西学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猛烈冲击又使一些士大夫的这一急促转向产生了种种忧虑和不安,并转而对西学产生警惕,进而反对,最终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

1900年,中国惨败给八国联军,中华民族日益衰落。

在民族存亡之际,包括所有士大夫在内的整个中国不得不再次承认学习西学的必要性。

反对学习西学者从此几乎绝迹。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转向学习西学的士大夫的每一次增多,都是中国在战争方面不断惨败之后的结果,中国学习西学活动从提出主张到付诸实践也是在战败的打击下才实现的,而且学习西学的内容从技艺的学习转向制度的学习也是中国在甲午战败后才提出的。

也就是说,近代中国士大夫们学习西学活动的每一次激烈变化都是受到中国战败于外国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这显示出了近代中国士大夫们学习西学是一种被动性的学习。

学习西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活动,这就要求近代中国士大夫们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来学习西学,这样才能使学习西学的活动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近代中国士大夫们学习西学的消极被动性的特点使学习西学活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严重延缓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政府不积极开展和支持学习西学活动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新事业,因此它的顺利、快速发展需要中央政府积极和大力的支持。

然而,在近代中国,清政府对学习西学活动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采取了极为消极的态度。

总的来说,清政府的消极态度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积极开展学习西学活动。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人就提出了中国要“师夷长技”、学习西学的主张。

然而,这并未引起清政府的注意。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政府不得不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全部洋务事宜。

次年创立同文馆,培养掌握外国语言文字人才。

然而,这只是学习外国语言。

从1866年起,清政府才相继在同文馆添设算学馆、化学馆、格致馆和医学馆,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这算是清政府第一次主动开展学习西学的活动,此时离林则徐等人学习西学的主张已有二十多年之久。

然而,清政府的下一次主动开展学习西学的活动则要等到三十二年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

但是,学习西学的变法运动刚刚开展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慈禧太后镇压取消了。

1901年,在惨败给八国联军后,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慈禧太后不得不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提出采用西学的主张。

至此,在中国门户被打开了六十年之后,清政府才真正走上学习西学的道路。

可见,清政府在开展学习西学活动方面是非常消极的。

2.不大力支持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虽然清政府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展的学习西学的洋务运动保持默认态度,但并不予以积极和大力支持。

如1871年,曾国藩等奏准派幼童留学美国,先后派遣幼童120名,计划留学期限为15年。

由于顽固派的激烈反对,结果清廷在1881年下令撤回全部留学生。

又如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修建铁路以增强国家实力的主张,但朝廷却在顽固派的极力反对下未予以支持。

正是因此,李鸿章等洋务派对清政府这一消极态度屡屡表示不满和愤慨。

正是由于清政府不积极和大力支持洋务运动,洋务事业只能举步维艰。

3.不鼓励人们积极学习西学。

在近代中国,由于受“华夷之别”等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官员、士大夫不仅拒绝与洋人接触交往,而且反对学习西学,反对、讥讽并阻挠洋务派等学习西学者的活动。

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学习西学活动的重要性。

因此,不仅不积极鼓励人们积极接受并学习西学,有时反而是接受反对学习西学者的主张,使得近代中国反对学习西学者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致使西学传入中国几十年以后,大多中国人对西学依然是没有太多认识,中国学习西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也非常少。

由此可见,在近代中国,清政府既不积极开展学习西学活动,又不大力支持学习西学的洋务运动,也不鼓励人们积极学习西学,反而有时是接受反对学习西学的主张。

这就使西学难以在中国深入传播,使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其实,拥有最高权力和威望的清政府如果对学习西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那么它就完全有能力积极开展学习西学活动,并对洋务运动鼎力支持,也能够排除来自反对学习西学者的反对压力,并鼓励人们积极学习西学,要求官员们积极开展学习西学活动。

这样,西学就会在中国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并大大地促进近代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也就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三、只强调学习技艺,忽视人文精神的学习在现在看来,与传统的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存在依赖于两个基石:发达的物质生产和自由的社会精神。

因此,近代落后国家要想从落后走向发展和先进,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就必须积极努力学习西学,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社会经济,为国家社会建立现代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必须学习西学中的某些社会人文思想,以造就人们的自由的现代思想意识,为国家社会建立现代社会提供精神基础,也为现代社会的持续存在和稳固提供保障。

因此,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也必须如此。

但是,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基本上只强调学习西方的技艺,而忽视了人文思想精神的培养。

在近代早期中国学习西学的主张者看来,西方列强只是在枪炮、轮船、机械制造等技艺方面比中国强大,而西学优于中学之处也在于此,因此他们主张学习有关技艺的西学,并付诸实施。

近代早期中国学习西学的主张者的这一观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中国人首先是在战争中发现外国人在兵器方面的优越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的学习也不断增多,但他们对西方强大原因的理解也只停留在技艺方面。

这种情况可以从洋务运动以及时人冯桂芬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观点得到反映。

冯氏的这一主张后来被发展成著名的“中体西用”思想,这可以看做是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基本主张。

不仅如此,近代中国学习西学者也对他们所认识到的西方列强强大的其他原因进行“技艺性”的理解。

近代中国有些知识分子甚至官员提出学习西方的某些社会制度,要求中国在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但是,他们的这一主张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官员积极学习西学,但清政府却不积极开展和支持学习西学活动,经常不采纳学习西学的建议,造成了朝廷上下“上下不同心”的局面,使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难以开展。

为了使政府与他们在学习西学方面“上下同心”,他们提出设立诸如议院等以供朝野上下一起商讨、决定国策。

(二)一些积极学习西学者通过对西方社会考察发现“西洋立国有本末,其本在朝廷政教”,看出西方列强强大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制度,因而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可见,近代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从强国的角度提出的。

因此,从根本来说,他们的变革制度主张也只能算是一种强国的“技艺”。

张之洞在维新运动期间把“西政”纳入到“中体西用”的“用”的范畴就说明了这一点。

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的制度改革也是如此。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者只是从强国的角度对西学中的西方制度进行“技艺”式的理解和利用,而没能真正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作用,没有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生是西方人从他们自身需要获得社会权利的目的的结果,而由此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则使人们有了不断获得社会权利的自由,并由此造就出社会的自由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者未能认识到西学中的人文思想精神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密切关系,不懂得自由的社会精神是西方社会制度形成与存在的原因,从而忽视了对西学中人文思想精神的学习,他们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要从西学中寻找出造就人民大众的自由的社会精神的学说,以使国人培育出争取社会权利的自由思想精神。

总之,正是由于无法使近代中国的民众培育出争取社会权利的自由思想精神——这是现代社会政治制度得以产生与存在的真正原因,因此,近代中国学习西学者的单纯的改革制度的政治思想不可能使中国建立起稳固的类似西方的现代社会政治制度。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近代或现代中国学习并仿效了一些西方社会制度,那也只是“皮毛”而已,不可能给予人们真正的社会权利,也不可能培育出自由的社会精神,最终是难以维持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