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案例题目:酸雨的形成与防治-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对环境的影响;2. 理解酸雨在化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3.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酸雨的形成原理与环境影响的讲解;2. 酸雨的浓度测定实验;3. 酸雨的防治策略探究。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酸雨的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酸雨形成的原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水的反应,以及酸雨对土壤、湖泊和植物的危害。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使用不同的化学方法和指示剂来测定酸雨的浓度。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第四步:实验结果分享和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讨论不同实验方法和指示剂的优缺点,以及测定酸雨浓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五步:防治策略探究(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调查和研究酸雨治理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改进工业生产过程、植树造林等。

要求学生综合各种信息,总结可行的防治策略,并进行创新思考。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展示自己的防治策略。

教学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酸雨形成和防治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老师观察: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拓展活动:1. 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或者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酸雨的形成和防治情况;2. 设计其他与酸雨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酸雨模型、酸雨对不同建筑材料的腐蚀实验等。

备注: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验的成功,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和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需要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导。

雨水的水质评价

雨水的水质评价

雨水的水质评价一、引言雨水是一种自然资源,它直接影响到环境和人类生活。

针对雨水的水质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雨水的污染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就雨水的水质评价进行探讨。

二、雨水的组成成分雨水主要由水蒸气经过凝结形成,在下降的过程中会与大气中的各类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雨水的成分并非只有纯净的水,还含有各种溶解物质和悬浮物。

1. 溶解物质:雨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等,在大气降雨形成过程中被溶解入水中。

这些物质来源于大气污染、土壤和植被等多个方面。

2. 悬浮物:大气中的颗粒物在降雨过程中会被带入雨水中,如沙尘、污染颗粒等。

悬浮物的含量直接影响雨水的浑浊程度。

三、雨水的水质评价指标为了评价雨水的水质,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指标来进行监测和分析。

1. pH值:pH值可以反映雨水的酸碱程度,超过一定范围的酸雨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损害。

2. 溶解氧含量:溶解氧是水体中生物存活的关键要素,衡量雨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以了解雨水的氧化程度。

3. 化学需氧量(COD):COD是衡量雨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高COD值可能意味着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

4. 总溶解固体:总溶解固体反映雨水中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物质含量,过高的溶解固体可能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5. 各类污染物指标:如重金属元素、有机物、细菌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雨水的污染情况。

四、雨水水质评价的方法针对雨水的水质评价,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也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

1. 传统方法:包括采样、实验室分析等手段。

通过收集雨水样品,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对雨水的基本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新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便捷和高效的监测技术不断涌现。

如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等,能够大规模快速监测雨水的水质情况。

五、雨水水质评价的意义和挑战对雨水水质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1. 科学价值:通过对雨水水质的评价,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雨水的污染情况和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

酸雨的形成 综合素质评价

酸雨的形成 综合素质评价

酸雨的形成综合素质评价一、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属于酸性沉降物的一种即湿沉降,相对的另一种则称为干沉降,例如固粒或气体直接沉降。

一般来说,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是酸雨中的主要致酸物质,而这些致酸物质主要是由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转化而来的,主要来源于自然因素和人工活动。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微生物作用及地形、地貌、气象条件。

火山爆发时会喷出二氧化硫,动植物死后会分解出硫化物质,进而产生二氧化硫等;此外,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也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

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如各种大气环流、天气系统、风向、风速等对大气污染物的沉降、扩散、输送都与酸雨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盆地地形以及低压天气系统往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剧了污染物的聚集;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二氧化硫的稀释扩散,在降水过程中会形成酸雨;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前体物的转化速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

2.人工活动人工活动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各种行为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中的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的排放等。

二、酸雨的分类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华南、华东地区。

1.按照pH值酸雨被划分为较弱酸雨、弱酸雨、强酸雨和特强酸雨。

2.按照酸雨频率将酸雨频率划分为酸雨偶发、酸雨少发、酸雨多发、酸雨频发和酸雨高发。

3.按照pH值空间分布将酸雨区划分为较轻酸雨区、轻酸雨区、重酸雨区、特重酸雨区。

三、酸雨的综合评价1.危害土壤和植物酸雨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2.危害人类的健康酸雨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干咳、头痛、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价空气质量的好坏程度,它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综合考虑国际上的经验和技术要求,也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同时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1.大气污染物的指标:大气污染物是导致空气质量变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评价空气质量时需要考虑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

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指标包括PM2.5、PM10、SO2、NO2、O3等。

2.酸雨污染指标: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

因此,衡量空气质量时也需要考虑酸雨情况。

常用的酸雨污染指标包括pH值、SO2浓度等。

3.VOCs指标: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的简称,它们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量空气质量需要考虑VOCs的浓度水平。

常用的VOCs指标包括苯、甲醛、二甲苯等。

4.其他污染物指标: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污染物的指标,如CO、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TSP)等。

1.定点监测法:通过在重要区域定点设置监测站,采集空气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从而获得空气质量的具体情况。

2.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空气质量信息。

通过遥感卫星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得到较大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情况。

3.模型预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情况。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预测和规划阶段。

4.污染物排放监测法:通过对各种污染源的排放进行监测和分析,推测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5.移动监测法:通过移动监测车等移动监测设备,对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获得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综上所述,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是评价空气质量的重要工具。

它们需要基于科学原理和经验实践,既要反映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又要具备操作性和可行性。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合理应用这些指标和方法,有助于科学评价空气质量,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1、评价标准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修改单(环发[2001]1号) 规定的浓度限值二级标准,降尘采用本省暂行标准。

(见表2-8)、评价方法⑴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法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是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单项指数的 加和,可用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整体水平、年际及季节变化情况。

空气污染综合 指数数值越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反之,空气综合污染 指数数值越小,表示空气污染程度较轻,空气质量较好。

其数学表达式为:nP=Z : P ii土其中:P i = -Ci- 其中: Coi式中:P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P — i 项空气污染物分指数;Ci — i项空气污染物的季或年均浓度值;Coi —i 项空气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n —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污染物项数。

根据全省各地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 结合空气常规监测项目情况,计入空 气污染综合指数的参数为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的二氧化硫、物或可吸入颗粒物,12个城市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计入综合污染指数 ,其他 市、县、区以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培训资料一2氧化氮、总悬浮颗粒⑵空气质量达标评价由单项污染物水平和级别以及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进行评价,其中年均单项污染物级别由环境空气质量的年均值标准确定;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的确定为最差一个单项污染物级别即为空气质量级别。

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一级和二级)为达标,超过二级标准(三级和劣三级)为超标。

其中一级为空气接近良好背景水平的优级,二级为空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物存在但影响程度尚可接受的合格水平,三级为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危害性程度,劣三级为空气污染相当严重。

⑶污染负荷系数法计算各项污染物的分指数在综合指数中的构成比例,评价地区中的主要污染物,其数学表达式为:P iFi = -p-咒100 %式中:Fi —i项空气污染物的负荷系数。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ppt课件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ppt课件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数据采集与整理
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整理,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 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结果呈现与解读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为决策者 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05
酸雨防治策略及措施
Chapter
控制污染源排放总量
03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对雨水中的化学组
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评价标准及限值设定
pH值标准
通常将pH值小于5.6的雨水定义为酸雨,pH值越小,酸性越强 。
化学组分限值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设定相应的化学组分限值,如硫酸 根、硝酸根等。
综合指数评价
结合pH值和化学组分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酸雨污染程度进 行评价。
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作配合,形成统一规划、统一 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
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
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
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 法水平和效率。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1 2
酸雨污染依然严重
尽管一些地区已经采取措施减少酸性物质排放, 但全球范围内酸雨污染仍然严重,对生态系统和 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监测和治理技术不足
目前对酸雨的监测和治理技术还存在不足,需要 进一步加强研发和应用。
3
国际合作不够
酸雨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解决,但 当前国际合作程度不够,缺乏全球性的治理机制 。

中学地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教案

中学地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教案

中学地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雨的形成原因;2.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3. 防治酸雨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或者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酸雨?酸雨是什么样的?它对环境和人类有哪些危害?核心内容:1. 酸雨的形成原因:(1)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2)空气污染物转化为酸雨的过程: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引起大气中的酸性气体的增加,进而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形成酸雨。

2.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1)对植物的危害: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破坏植物根系系统,抑制养分吸收,影响植物生长;(2)对水体的危害:酸雨流入水体,使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3)对建筑物和文物的危害: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腐蚀建筑物和文物表面,破坏其结构和外观;(4)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酸雨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损害,加重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症状。

3. 防治酸雨的措施:(1)减少空气污染源:加强对工厂和车辆尾气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等;(2)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监测和预测空气污染程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3)推广酸雨中和技术:利用化学物质对酸性物质进行中和,降低酸雨的酸度;(4)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酸雨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2.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酸雨的形成过程和危害;3. 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小实验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设计小组活动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个人的环保建议;3. 结合平时的观察和实践,评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环保行动的参与情况。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

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方法
•土壤冻融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一般地区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评价结果表明,冻融侵蚀敏感区面积为46.1万km²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 <25 25-100 100-400 400-600 >600 部,海拔普遍高于4500m,且坡度大多在30°以上,主要包括阿里,冈底斯山 粗砂土、细砂 面砂土、壤 砂壤土、粉黏 砂粉土、 脉以南,巴青、比如、丁青三县交界处,以及甘孜、色达、炉霍交界处,九龙、 土壤质地 石砾、沙 土、黏土 土 土、壤黏土 粉土 松潘、康定、金川等也有零星分布。高度敏感区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 0-20 20-50 51-100 101-300 >300 地形起伏度( m) 祁连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北部、横断山脉以及大兴安岭高海拔地区;中度敏感 区分布在祁连山南部、阿尔金山以南、可可西里山以东、冈底斯山以北、三江 ≥0℃持续日数 30 90 120 150 180 源东南部以及大兴安岭等地区;青海高原西部以及怒江源头高原区域为冻融侵 蚀轻度敏感区;其他东部低海拔区域为冻融侵蚀一般地区。
分级赋值(D)
分级标准(DS)
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1
1.0-2.0
3
2.1-4.0
5
4.1-6.0
7
6.1-8.0
9
>8.0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结果,盐渍化敏感地区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敏感区,除
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大致分布在沿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临界水位深度 喜马拉雅山一线以北广阔的半干旱、干旱和漠境地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 地区 轻沙壤 轻沙壤夹粘质 粘质 周边、和田河谷、准噶尔盆地周边、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闭流盆地、罗 1.8-2.4m 1.5-1.8m 1.0-1.5m 黄淮海平原 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西部、阴山以北浑善达克沙地以西、 2.0m 东北地区 呼伦贝尔东部、西辽河河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环渤海、江苏沿海滨海地低平 2.5-3.0m 陕晋黄土高原 原等地区。高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哈密地区、北山洪 2.0-3.0m 河套地区 积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积平原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东部、海河 4.0-4.5m 干旱荒漠区 平原、阴山以北河谷区域、东南沿海地区、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河谷地区以及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青藏高原,主要为洪积湖积平原区域。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 犁河形成的冲积洪积平原、塔城、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地区、河西走廊 敏感性要素 一般地区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黄淮平原、锡林浩特地区、江苏南部以及江西中部、 <1 1-3 3-10 10-15 >15 蒸发量/降雨量 广东南部和三江源等。轻度敏感区分散在西北部及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等地。 <1 1-5 5-10 10-25 >25 地下水矿化度g/l 其余地区均为盐渍化一般地区区域。

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

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

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李帅;刘丹;于成龙;高永刚;温秀卿【摘要】利用1991—2012年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站网黑龙江省16个酸雨观测站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插值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差异,秋冬季酸雨发生严重,春夏季酸雨发生较少;且酸雨发生区域呈局部带状分布,酸雨发生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区。

1991—2012年黑龙江省年降水平均 pH 值>5.60,1月降水平均 pH 值为4.61,其他月降水平均 pH 值均大于5.60;从酸雨发生的频率来看,近22 a 来黑龙江省酸雨平均发生频率小于30%,其中11月至翌年1月为酸雨的高发期。

%Based on acid rain data from an observational network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 1991-2012,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cid rain were analyzed by methods of a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a geographical interpol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acid ra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differences.It is serious in autumn and winter and weak in spring and summe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is local and zonal,and it is more serious in the west of central reg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an in the otherregions.Average pH valu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more than 5.60,and it is 4.61 in January and more than 5.60 in the other months.Frequency of acid rain is less than 30% in the recent 22 years,and acid rain has higher concentrations from November to next January.【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7页(P105-111)【关键词】酸雨;pH 值;发生频率【作者】李帅;刘丹;于成龙;高永刚;温秀卿【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气象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28;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7酸雨(Acid Rain)[1]在1872年正式提出后,酸雨问题逐渐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酸雨的酸度实验

酸雨的酸度实验

酸雨的酸度实验酸雨是一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大气污染现象。

为了了解酸雨的酸度特征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酸雨的酸度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酸雨的形成过程,测定不同酸度的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实验原理: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在大气中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而成。

当这些气体污染物溶解在水中,会形成一系列的酸性物质,使降水的pH值下降。

本实验主要通过测定酸雨的pH值来确定其酸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玻璃容器、酸雨样品、玻璃杯、pH试纸、纯水等。

2. 确定试验场所:在室内或者实验室中进行,确保环境干净整洁。

3. 收集酸雨样品:可选择在雨天时,将待测酸雨样品直接收集在干净的容器中;或者使用受控的二氧化硫溶液和氮氧化物溶液来模拟酸雨样品。

4. 准备样品:将收集到的酸雨样品过滤,去除杂质后,得到纯净的酸雨液体样品。

5. 检测pH值:将pH试纸浸泡在酸雨液体样品中,稍等片刻,根据试纸的指示颜色与标准色卡进行比对,得到酸雨的pH值。

6.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测得的pH值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化学品与皮肤或眼睛直接接触。

2. 所使用的实验器材和试剂要保持干净,以防止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试剂的溅泼和飞溅。

4.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场所的整洁和安全。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此实验方法,可以得到不同酸雨样品的pH值。

根据pH值的大小,可以判断酸雨的酸度程度。

一般而言,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溶液,说明该样品为酸雨。

pH值越低,酸雨的酸度越大。

通过酸雨的酸度实验,我们可以了解酸雨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酸雨会对土壤、植被、湖泊和河流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土壤酸化会导致重金属和有害物质释放,影响植物的生长;湖泊和河流的酸化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生态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生态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制定生态规划 方案的基础。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重要 手段之一。麦克哈格“千层饼”模 式是生态规划的经典方法之一。麦 克哈格在其生态规划方法中,基于 生态适宜性分析,提出了生态适宜 性分析的七个步骤 (见图4-1)。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
2、地图叠加法
优点:是一种形象直 观,可将社会、自然 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 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 的一种土地利用生态 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五、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2、地图叠加法
缺陷:叠加法实质上是等权相加方法, 而实际上各个因素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而且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 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叠加的方法 相当烦琐,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 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但地图叠 加法仍是生态规划中应用最广泛的方 法之一。
三、生态因子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2、指标体系的确定: 可针对各类发展用地自身的要 求,制定该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体系 标准,从而分析对该类用地适宜的 用地模式; 也可针对整体发展而研究其生 态适宜模式。从而得出总体较优的 生态发展模式。
刘贵利 (2000)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以城市用地适 宜性评价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图层。
三、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方法
表4-6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R值 土壤质地 地形起伏度 (米) 植被 分级赋值(C) 不敏感 <25 石砾、沙 轻度敏感 25-100 粗砂土、细砂 土、粘土 20-50 阔叶林、针叶 林、草甸、灌 丛和萌生矮林 3 中度敏感 100-400 面砂土、壤土 高度敏感 400-600 砂壤土、粉 粘土、壤粘 土 101-300 荒漠、一年 一熟粮作 7 极敏感 >600 砂粉土、 粉土 >300 无植被 9

酸雨教学设计实践活动课(3篇)

酸雨教学设计实践活动课(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 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环保实验,提出合理的环保建议。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关注环境保护,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 酸雨形成过程的微观机制。

-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出有效的环保建议。

三、教学准备1. 教师:-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PH试纸、酸碱指示剂、试管、滴管等)、实验报告模板。

- 相关视频资料、新闻报道等。

2. 学生:- 预习酸雨的相关知识,了解酸雨的危害。

- 准备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数据。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酸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提问:什么是酸雨?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有什么危害?(二)新课讲授1. 讲解酸雨的形成原因:- 工业废气排放- 汽车尾气排放- 燃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2. 讲解酸雨的危害:- 对植被的破坏- 对水体的污染- 对建筑物的腐蚀-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 讲解酸雨的防治措施:- 减少工业废气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 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三)实践活动1. 实验一: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不同种类的植物。

- 将植物分别浸泡在正常水和酸雨模拟液中。

- 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2. 实验二: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

- 将建筑材料分别浸泡在正常水和酸雨模拟液中。

- 观察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据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分布区来评价生境敏感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C5。 (6) 酸雨敏感性:可根据区域的气候、土壤类型与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特
征来综合评价区域的酸雨敏感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C6。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7.1 评价要求 (1) 综合特征。 (2)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应根据评价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服务功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5.1 评价要求 (1) 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评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2) 评价生态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 (3) 现状评价必须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要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 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 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
附件: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2002-7-30 2002-9-1实施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 发布 家 环 境 保 护 总 局 发 布

酸雨

酸雨

重庆市降水酸度的空间分布
• 下图显示了2005年重庆各区县31个观测站年平均 降水pH值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看出,重庆地区降 水酸性的地区间差异较大,主要可以分为4个不连 续的区域,即西南部、涪陵及其邻近地区、中部和 西南部地处四川盆地内侧,可能由于盆地的大气结构较 东南部、东北部。
稳定,污染物难以向外扩散,故而降水酸化的程度较严重; 涪陵及其周围地区的pH值明显高于西南和中部,可能存 在局地影响;中部和东南部的pH值也较低,酸化程度也很 严重;东北部可能由于地处四川盆地边缘,酸化程度较轻。 可见,重庆地区酸雨的局地性特征较明显,这与1980年 代有关研究结果认为重庆酸雨的来源主要是自身污染造 成的较一致。
1)破坏森林、草原和农作物
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稻子的叶子,同时 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 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 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
2)土壤酸碱性增强,湖泊酸化,生态环境受损
酸湖形成,鱼虾难存
土壤酸化,作物减产
3)破坏建筑物
酸雨使非金属建筑 材料如混凝土、砂浆和 灰砂砖等的水泥溶解, 出现裂缝,导致建筑物 损坏。酸雨使古迹文物 面目全非。 酸雨也造成暴露在 外的雕像受到侵蚀,这 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 令许多人担忧。
重庆市酸雨的季节变化
重庆市酸雨的季节变化
• 上图中给出了2005年各个季节不同程度酸性降水 的频率。可以看到,每个季节发生强酸性降水 (pH<4.5)的频率均大于弱酸性降水(4.5<pH<5.6); 强酸性降水在暖季(春、夏)出现频率较低,而在 冷季(秋、冬)相对较高;而弱酸性降水频率则相反。 因此可以说,秋季强酸性降水频率增加是导致其 降水酸性最强的主要原因;而夏季虽然弱酸性降水 频率不低,但强酸性降水频率最低,故总体看来 其降水酸性最弱。此外,空气中一氧化硫和氮氧 化物浓度一般在冷季(秋、冬)升高,暖季(春、夏) 降低目春夏的降水量明显多于秋冬,可能是导致 降水中氢离了浓度冷季明显高于暖季的原因。

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评价

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评价

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评价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材料,其抗酸雨性能至关重要。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水分反应产生的酸性物质降落至地表。

这些酸性物质与混凝土表面反应,可能对混凝土结构造成损害。

因此,评估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对于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一、抗酸雨性能评价方法评价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1.化学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分析混凝土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评估其抗酸性能。

将混凝土样品暴露在酸性溶液中,测量pH值、离子浓度和溶解度等参数的变化,以评估混凝土的耐酸性能。

2.物理性能测试法:通过测量混凝土的物理性能指标,如抗压强度、吸水性和渗透性等,来评估其抗酸雨性能。

酸雨可能引起混凝土的颜色变浅、表面剥落或开裂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可以通过物理性能测试来评估。

3.微观结构观察法:通过使用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变化,来评估其抗酸雨性能。

酸雨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化学反应和晶体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二、混凝土抗酸雨性能评价的指标评价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评价指标:1.酸性物质侵蚀程度:通过测量混凝土在酸性环境中的质量损失或表面磨损程度来评估其抗酸雨性能。

这可以通过浸泡试验或摩擦试验来实现。

2.pH值变化:酸性物质与混凝土反应会改变混凝土中的pH值。

通过测量浸泡试验中混凝土溶液的pH值变化,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抗酸性能。

3.离子浓度变化:酸性物质与混凝土反应还会导致混凝土中各种离子的溶解度增加。

通过测量混凝土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

4.力学性能变化:酸性物质的侵蚀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下降。

通过测量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弯曲强度和冻融性能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抗酸性能。

三、提高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的方法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酸雨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选用适当的材料:在混凝土配比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硅酸盐、氢氧化钙等化学物质,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抗酸性能。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1)土壤侵蚀敏感性(2)沙漠化敏感性(3)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酸雨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

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评价方法如下:(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

(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3)盐渍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马鞍山市区两年降水变化特征初探

马鞍山市区两年降水变化特征初探

马鞍山市区两年降水变化特征初探作者:徐刚张灵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8期摘要:以2018-2019年马鞍山市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马鞍山市降水的状况以及酸雨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

关键词:降水;酸雨;分布特征1、马鞍山市区降水监测基本情况马鞍山市区设三个降水监测点,分别位于城区的市监测站和采石地区的采石及濮塘地区的濮塘监测点。

主要分析项目为pH、电导率、K+、Na+、Ca2+、Mg2+、NH4+、SO42-、NO3-、Cl-和F-,全部为必测项目。

1.1 评价方法和标准降水年平均pH值采用降水氢离子(H+)活度与雨量加权法计算,降水中其它离子浓度平均值按雨量加权算术平均值计算。

pH值公式为:; ; ; ; pH=-lg[H+]pH平均=-lg[H+]平均其中:[H+] —每次降水的氢离子摩尔浓度Vi —每次降水的雨量酸雨污染状况评价标准:降水pH值低于5.6作为酸雨判据,用降水年平均pH值、酸雨出现频率及雨量来评价酸雨污染状况。

2、2018年和2019年降水监测结果2018年共获得监测样本205个。

全年降水pH值范围在4.69~7.21之间,出现8个酸雨样本。

2019年共获得监测样本164个。

全年降水pH值范围在4.71~7.75之间,出现5个酸雨样本,见表1。

电导率及其它9个降水中离子浓度统计见表2、表3。

3、两年降水状况分析2018年,全市出现酸雨8次,酸雨频率3.9%。

平均pH值范围为4.69~7.21,pH最小值为4.69出现在市监测站监测点。

2019年,全市出现酸雨5次,酸雨频率3.0%。

平均pH值范围为4.71~7.75,pH最小值为4.71出现在采石监测点。

4、2018年酸雨状况与2019年酸雨状况对比2018年马鞍山市出现8个酸雨样本,全市pH均值6.11,酸雨频率为3.9%, 2019年马鞍山市出现5个酸雨样本,酸雨频率为3.0%,与2018年(3.9%)相比,有所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1990~2005年硝酸根离子沉降量变化
第四部分:国外的酸雨评价方法
3. 以部分地区土壤中硫和氮等酸性物质浓度的历史变化来 评价酸沉降
4. 以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浓度变化来评价酸沉降 5. 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变化来评价酸沉降 6. 以部分森林受酸沉降损害的研究结果来评价酸沉降
5
60.0 3.0
40.0
1.5 20.0
0.0
0.0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降水pH值 酸雨频率(%)
一、环保行业现行酸雨评价方法
3)以降水化学组成为评价指标 (使用较少)
实际使用情况
降水中离子浓度变化

降水中离子组成比例变化 少
1. pH评价指标存在单一性与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公认,单独用降水的pH(酸度) 评价酸雨是狭义的, 广义上的酸雨应该是酸 性物质的沉降(简称酸沉降)。
SO42+ NO3Ca2+ NH4+
H+
酸沉降指大气中酸性污染物的自然沉降, 分为湿沉降和干沉降。
第三部分: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迁移/转化
氧化 污染物
6. 以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标(树高、胸径),优 势度变化、植被衰变改进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酸雨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难以全面反 映酸沉降的真实状况,需要进行改进:
一、增加致酸物质和碱性物质沉降量的评价指标
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污染物的总量 变化,会反映在它们随降水沉降到地面的绝对量上。因 此沉降通量是反映酸性物质沉降状况的更准确指标。
6
4
2
0
全国
北方
南方
南北方硫沉降通量比较
第三部分: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2. pH评价指标不能准确反映酸雨的变化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未来北方空气中 颗粒物的浓度将不断下将,对酸雨的缓冲能力变弱。将来很可能 在北方监测到更多的酸雨(类似于目前美国、日本的酸雨状况)。 如果继续用pH值作为单一指标评价酸雨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造成 成结论上的偏差。
第三部分: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 pH评价指标存在单一性与局限性
降水中致酸污染物(主要为硫酸离子态的硫和硝酸离子 态的氮)的浓度和沉降量的多少,是反映酸沉降状况的主要 指标,而降水pH值只是降水中致酸污染物和碱性物质相互作 用后的一个表现形式,用降水pH值来评价酸沉降状况,存在 单一性和局限性。
第五部分:现行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三、引入区域点空气中酸性污染物的评价指标
干沉降是酸沉降的重要部分,约占酸沉降总量的20%40%。区域类型监测点空气中酸性物质浓度的变化,是反 映酸性物质干沉降强度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点绝大部分位于城区,需要 建立由一些区域类型监测点组成的国家干沉降监测网 络,以全面反映酸沉降的状况。
一、日本
3. 以内陆水(地表水)的pH值、电导率、硫酸 根、硝酸根、碱度、叶绿素a等18项指标来 评价酸沉降对水体的影响
4. 以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臭氧、 一氧化碳等浓度的变化来评价干沉降
5. 以土壤的pH值、可交换态钙离子、镁离子、 钾离子、可交换铝和可交换酸度等指标来评 价酸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
第四部分:国外的酸雨评价方法
日本1996降水pH年均值
美国2009降水pH年均值
第四部分:国外的酸雨评价方法
一、美国 评价酸雨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 以降水中硫酸盐 (SO42-的形式)、 硝酸盐(NO3-的形式) 及铵(NH4+)等离子 的沉降量的历史变 化来评价酸沉降
第四部分:国外的酸雨评价方法
自然界中,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 甲基硫,高空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 化,pH值会降至5.0左右。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 国内外研究者,认为雨水pH值在5.0 以下时,才是受到了人为 排放到大气中的SO2,NOx等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目前这两种评判方法同时存在,用pH5.0同时考虑了自然 与人为排放到大气中酸性气体的影响。
我国目前采用pH值5.6作为判断降水是否酸雨的依据。
一、环保行业现行酸雨评价方法
目前通常采用的评价指标:
1)以降水pH值作为酸雨评价指标 2)以酸雨发生频率为评价指标 3)以降水化学组成为评价指标
使用情况 (多用) (多用) (较少)
一、环保行业现行酸雨评价方法
1)以降水pH值作为酸雨评价指标
可评价单场降雨的pH值,或评价月、年降水的pH平均值。
pH平均值 浓度(mg/l)
T/km2
第三部分: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2. pH评价指标不能准确反映酸雨的变化趋势
7.0 6.0 5.0 4.0 3.0 2.0 1.0 0.0
全国
南方
北方
南北方pH年均值比较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碱性颗 粒物(尘)对酸雨有很强的中 和作用。我国北方地区二氧化 2002 硫排放量大,空气中SO2浓度较 2004 高,却很少监测到酸性降水 2005 (酸雨),是由于空气中存在 较高浓度的碱性颗粒物,在降 水过程中,与酸性降水发生了 中和作用。
2005 2006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SO42-/NO3-比例变化
一、环保行业现行酸雨评价方法
3)以降水化学组成为评价指标-示例3
t/km2 7 6 5 4 3 2 1 0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我国科研系统发表的评价 酸雨的文章中,有采用降水 pH值、酸雨频率指标,也有 采用硫沉降通量和氮沉降通 量作为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其他行业的酸雨评价方法
发布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37个酸雨监测站
第二部分:其他行业的酸雨评价方法
µS·cm-1 发布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37个酸雨监测站
第三部分: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单场降雨pH值小于5.6,认为该场雨为酸雨;全年降水的pH平 均值小于5.6,认为该点代表的区域此年度为酸雨地区。
降水pH值越低,酸雨越强,对pH值低于5.6的降水,常再以 5.0和4.5作为分级,以比较不同酸雨强度的变化。
pH < 5.6 酸雨 pH < 5.0 较重酸雨 pH < 4.5 重酸雨
















离子沉降通量变化
2
第二部分:其他行业的酸雨评价方法
中国气象局有下属的酸雨观测网络,开展例行的酸雨观测; 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如中科院、环科院等也有一些研究性的监测活动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4.5 <5.6 >5.6
气象局的各个台站监测 降水pH值和降雨量两个指 标,评价酸雨的方法与我系 统基本相同,即以pH值(以 5.6为临界值)和酸雨发生 频率作为两个评价指标。
降水离子沉降通量变化
很少
其他变化分析
毫克/升
一、环保行业现行酸雨评价方法
3)以降水化学组成为评价指标-示例1
25
SO42-
NO3-
20
NH4+
Ca2+
15
Mg2+
Na+
K+ 10
50
5
40
0
3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
第三部分: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 pH评价指标存在单一性与局限性
目前湿沉降监测在各国普遍开 展,干沉降由于影响监测的不确 定因素较多,目前仅在少数国家 开展,以监测+估算为主。
湿沉降是指发生降水事件时,高空雨滴吸收大气中酸性污染 物降到地面的沉降过程,包括雨、雪、雹、雾等。酸性污染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溶于水中形 成硫酸和硝酸,是造成降水pH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美国
1990
1995
2000
2005
美国1990~2005年硫酸根离子沉降量变化
第四部分:国外的酸雨评价方法
2. 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的酸度、硫/氮与碱性离 子浓度以及水体的缓冲能力评价酸沉降
1990-2000年美国东部河流酸化监测趋势图
第四部分:国外的酸雨评价方法
1990
1995
2000
2005
p H 年均值 pH年均值
一、环保行业现行酸雨评价方法
1)以降水pH值作为酸雨评价指标-示例
5.0 4.9 4.8 4.7 4.6 4.5 4.4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份 7.0
2001--2010年全省降水pH年值变化趋势 6 .0
气态/气溶胶
H2SO4 HNO3
干沉降
影响
云中水滴
降水 湿沉降
pH值
酸雨监测
酸沉降监测
酸沉降监测与酸雨监测比较
pH值 离子浓度 酸性物质 沉降量 成因分析 影响分析
第三部分: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 pH评价指标存在单一性与局限性
现行的酸雨评价方法仅仅考虑了降水中氢离子[H+]的浓度,仅 以pH值一个指标来判定是否发生酸雨及酸雨的强度,而没有考虑降 雨中致酸污染物以及缓冲组分的含量,不能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一个 点位或地区的酸性污染物的沉降状况和趋势,难以充分反映大气污 染物在降水中状况和趋势,对环境管理提供的支持作用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