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辨析》课件-2021届山师附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共41张PPT)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不出,火且尽
D. 户口逃亡且尽
D项均为“将要”。 A项不久后/从前。 B项难道/大概。 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2.“相”的特殊用法 “相”作为指代性副词,除表示“互相”外,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根据语境译为 “你”“我”“他”“它”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中《经首》之会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于是,就 才 竟,却 又 这样
特别提醒
“乃”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于是(就)”“才”“竟 (却)”三个,尤其是“于是”与“才”易混。这点可以从两个方 面辨析:一是从意义上,“于是(就)”表示承接关系,表时间、 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使有时有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 “才”表示条件关系,而且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二是代入 检验,把“于是(就)”与“才”义项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个更 符合文意与逻辑。
表敬谦
举例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
常、素、雅、恒、向 将、寻、旋、既而、未几、无何
会、正、适、方、属 必、诚、信、良、固、果 岂、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 屡、每、复 窃、请、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A.
悟已往之不谏
其孰能讥之乎 B.
实迷途其未远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主要 表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假设、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其中, 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设关系 的连词有:若、如、即、使、苟、今、而、纵、令、诚、假令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掌握文言虚词(35张PPT)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掌握文言虚词(35张PPT)

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补语的标志,用
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③宾
之 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
前,译时应省去;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译时应省去;⑤凑足音节,可不译。二是作语气助词:
“之”无实义,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如“久之”
【参考译文】 杨玄感造反时,炀帝派裴蕴追究他的党羽,对裴蕴说:“杨玄感一 呼,随从他的就有十万之众,不都杀掉,那么以后就无法警戒他人。” 裴蕴因此就严法究治,所杀的有几万人,都登记没收他们的家财。…… 炀帝不高兴地说:“我去尚未打下来,这些鼠辈怎能成事?”苏威出去 后,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交裴蕴审问,裴 蕴于是判处他有死罪。
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 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 说:“这是那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 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
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参考译文】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 草上呼救。有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 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 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说:“你刚 才许诺给我百两银子,如今却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可以吧?”商人马上 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 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虚词 (21张PPT)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虚词 (21张PPT)
A. ②⑥⑧/③④/①⑤⑦ B. ②⑤⑦/①③④/⑥⑧ C. ①④⑤/②⑥⑦/③⑧ D. ③⑤⑥/①⑧/②④⑦
2.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成以其小,劣之
A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中灵。由活此,可要推确断定一个虚词的用 ①法不针离就针篇必丛”须棘。联,系青语麻境头作伏具焉体“此“(分焉”伏蒲”。在析松是“那,龄兼伏里做《”词焉到“”。促“于即织字》不)离句,句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
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表那焉示些”责考用备察在的民疑语情问气得句,中由,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此断可“推焉断”“是焉代”词是,疑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问它代”词。,可译为“何、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省《略促了织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 “与”是介词“和、跟”
“被”的意思。
的意思。
看语法结构 看对应位置 看特殊标志 看语气表达 看具体语境 看句式特点
四、课堂练习
B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公将鼓之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又试之鸡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我欲因之梦吴越 ⑧吾欲之南海,何如
“于南亩之农夫”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介)宾短语,“于”
是介词“比”的意
是宾语前置句,“何
③何以战(《以左”传即·“曹以刿何论”,战》)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一)第1单元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节实词、虚词辨析课件新人教版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一)第1单元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节实词、虚词辨析课件新人教版
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________人生的答案。全球 450 多所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________搭起一座座汉语 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 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走向世界的 中华文化使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出更加 ________的光彩,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本身的自 信、耐力和定力。
A.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B.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生取义 C.爆发 鼓舞 挺身而岀 舍生取义 D.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解析]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 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 爆发革命,爆发战争。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②突然 发作。如山洪暴发。根据语境,此句是说五四运动突然发
A.复杂 层出不穷 飘荡 孤寂 B.芜杂 层出不穷 漂浮 孤寂 C.芜杂 不一而足 漂浮 寂寞 D.复杂 不一而足 飘荡 寂寞
[解析]复杂:(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芜杂:杂 乱、没有条理。依据语境“人际关系”来看,这是说人际
关系的杂乱,应该选择“芜杂”。层出不穷:意指接连不
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
求的人或事物而努力,与“人生的答案”搭配得当。“寻 觅”语意太重。“探求”“探索”偏重于探索、探究、探 讨,用在这里不恰当。“交流”着重于相互沟通,多用于 思想文化等抽象事物,“中外文化交流”搭配得当。“交 换”偏重于礼物等具体物品的互换,“交往”偏重于人物 之间的相互往来,“交易”指买卖商品,都不妥。“绚丽”, 灿烂美丽,多形容色彩,用在这里得当。“美好”着重于 “好”,多用于生活、愿望、前途等抽象事物;“美妙”着 重于“美好,奇妙”,语意太重;“华丽”则是形容美丽而 有光彩,着重于表面的,都不妥。 [答案]B

高考一轮复习个文言虚词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个文言虚词课件
或事物。
典型误用案例分析
1 2 3
误用“而”代替“却”
例如,“他学习很努力,而成绩并不理想”中的 “而”应改为“却”,以表达转折关系。
误用“因为”与“由于”
例如,“由于他生病了,所以没能来上课”中的 “由于”应改为“因为”,以更准确地表达因果 关系。
误用“对于”与“关于”
例如,“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中的 “对于”应改为“关于”,以更准确地表达涉及 关系。
避免常见错误技巧分享
01
熟悉常用虚词的基本用 法和含义,避免张冠李 戴。
02
注意上下文语境,选择 最符合语境的虚词。
03
多做练习题,通过实践 加深对虚词用法的理解 和记忆。
04
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 可以查阅相关语法解析 或请教老师同学。
04
历年高考真题回顾与解析
经典题型回顾
选择题
针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设置四个选项,要求 考生选择最符合文意的选 项。
分析高考真题
深入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分析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和命题趋势,明 确复习重点。
专项训练与模拟测试
针对文言虚词的考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和模拟测试,提高解题 能力和应试技巧。
错题集整理与反思
建立错题集,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反思,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纠 正。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阅读文言文原著
通过阅读文言文原著,了解文言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加深 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实战演练:完成一篇文言文阅读并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并 尝试理解其中的文言虚词。
根据阅读内容,回答与文言虚 词相关的问题,如词义辨析、 用法归纳等。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给出 正确答案和解析。

高三语文 文言文虚词使用方法辨析 ppt课件

高三语文 文言文虚词使用方法辨析 ppt课件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 “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 系。 七、 成语联想法
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唯利是图
知识积累: 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二、常见复音虚词 三、特殊虚词
①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 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 ②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 “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 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 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网络:
一、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及助词的概念。 二、介词、副词、连词及助词的基本特点
一、介词
介词﹢名词、代词、数量词、 以这些词为中心的短语前面﹢动词
例:以一当十
介词﹢动词、形容词、或他们的组合短语﹢动词
动词、形容词词性虚化,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
例:以少胜多 结论:介词结构是用来修饰动词的
二、副词
副词﹢动词、形容词 渔人甚异之。 动词、形容词﹢副词 王之好乐甚。 结论:副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
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频度副词、语短语、或分句 B、连词与副词、介词的不同 C、连词表示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 1、并列关系 2、层进关系 3、承接关系 4、转折关系 5、因果关系 6、假设关系 7、选择关系 8、修饰关系
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频度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a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分句b连词与副词介词的不同c连词表示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1并列关系4转折关系7选择关系2层进关系5因果关系8修饰关系3承接关系6假设关系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解题方法一词性界定法二词语替代法三语法切入法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四语境句意推断法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复习》精品PPT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复习》精品PPT

好像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
3、予我千金,吾生若 4、不若与人乐
你们 比得上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比得上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7、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果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名词,地方
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表被动
3、所欲有甚于生者
做主语,想要的东西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做宾语,听到的事情
①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成为;叫、是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介词,因为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 介词,为了
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介词,表被动
⑥此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也。 介词,对、向
⑦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句末语气词
⑧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介词,因为
区分“以”字介词和连词的用法
一、介词,可翻译成:用、把、拿、在、于、 从、凭借、根据、依照、因为……
后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但要注意省略宾语 和宾语前置的情况
二、连词,同“而”(转折除外),可表并列、 顺承、因果、修饰、目的等关系
后跟动词、形容词或句子
请判断以下句中“以”字是介词还是连词
1、举匏尊以相属 2、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9、作《师说》以贻之 10、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1、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 2、以刀劈狼
介词,用
• 3、宋人执而问其以 名词,原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课件高三全册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课件高三全册语文课件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突破点一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 解和判断
12/9/2021
12/9/2021
12/9/2021
【典题试做】 【例】(2016·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1、2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
12/9/2021
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 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 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__?”从 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 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 家人哀之,必宽譬之,__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 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
12/9/2021
一天,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就在茶楼稍事休息,(独 自)默默流泪。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去,季思和全家人也为他们 哭泣。从此以后亲自照顾奉养十多年,母亲在高龄寿 终,宗质也已经白头了。
宗质在乾道庚寅年间为洪倅,我当时是奉新县县 令,多次拜见他,不知他们母子之间的这些事情。第
12/9/2021
12/9/2021
12/9/2021
12/9/2021
12/9/2021
3.析位置 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 不同。如“犹且从师而问焉”“且焉置土石”两句中, “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代“他”; “焉”用在动词之前,且句子为疑问句,则作疑问代 词,意为“哪里”。
12/9/2021
4.析结构 文言文中常有“互文见义”的现象,根据这种现 象也可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忠不必用 兮,贤不必以”中,“忠”对“贤”,“用”对 “以”,那么,“以”为动词“用、任用”。

高考语文复习:虚词的辨析 ppt

高考语文复习:虚词的辨析 ppt

三、关联词选择填空题的应试,应从下面三方 面入手。
1、综观全局,理清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 内容及分句间的关系。
2、根据中心和有关句间关系,参照语言表 达习惯,选择突破口。(选择突破口的方 法有二:一是通过正确的词语,从而排除 有关选项,二是通过否定一个词语,从而 排除有关选项。
3、把备选目标代入题干进行审查核对,从 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支作为答案。
再如:“他是海南人,普通话难免不纯正”, 该句中的“难免”不能换为“不免”。再如: “当、在”,“最、顶”“自从、从、自”, “尽管、不管”,“分外、格外”等。
五、弄清虚词错误类型:
一、词类混用 1、连词混用 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 淮河水变得又臭又黑,许多水生物、植 物大量减少和灭绝。 ——从连词“和”连接的内容来看, “减少”“绝迹”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 关系,当用递进关系连词“甚至”。
解题指导:
一、副词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以下几方 面审查
1、表达的范围 2、表达的程度 3、表达的数量 4、该类副词的语法功能 5、该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二、介词的辨识正误题从以下方面审查 1、介词的语法功能是否得当 2、有无介词误用或滥用现象 3、适当运用换位法,即把容易混淆的有
关介词分别换位,从而判断介词的使用 正确与否 4、介词与其所带的宾语是否搭配得当
4、连词、介词混用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控制 自然灾荒,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 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 决定的。
——“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句中 为介词短语做状语,应用介词 “由”,而不是连词“由于”
5、连词、副词混用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 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 应当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 一些农村,封建迷信正在抬头。

高考语文复习:虚词的辨析 ppt

高考语文复习:虚词的辨析 ppt

解题指导: 一、副词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以下几方 面审查 1、表达的范围 2、表达的程度 3、表达的数量 4、该类副词的语法功能 5、该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二、介词的辨识正误题从以下方面审查 1、介词的语法功能是否得当 2、有无介词误用或滥用现象 3、适当运用换位法,即把容易混淆的有 关介词分别换位,从而判断介词的使用 正确与否 4、介词与其所带的宾语是否搭配得当
二、搭配不当
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 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无论(不论、不管) ”只能与 “还”“还是”搭配,不能与“和”搭配。
三、位臵不当
我不仅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不仅”应放在句首,因为前后两 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 关联词应放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我 不仅认识他,而且也认识你。
一、明确虚词位置

虚词位臵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就会句意不 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一般来说,副词用在形容 词或动词前,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前,连词虽然不和任何句子成分发生关系,但由于 表意的需要,其位臵有时在主语之前,有时却在主语 之后,不能随意挪动,不然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
再如: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 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这是关联词语滥用, 应去 掉“因为”。

三、避免虚词误用

虚词误用主要包括关联词语的误用和介 词的误用。关联词语的误用是因为不明 辨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导致的。
如“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 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 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其中就是因为 把因果关系理解为递进关系所致,此处 “进而”应为“因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PPT课件 图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PPT课件 图文
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动词,表判断,
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表
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副词,“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副词,“暂且”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介词,引出
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
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
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表近
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称代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 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副词,“便、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本机关工作人员,不经允许,____不得入内。 如他们的事情,我____不清楚。“难道”: “莫非来自:五辨语气五辨语气
“难道”: 用来加强反问语气。 “莫非”:
五辨语气
“难道”: 用来加强反问语气。 “莫非”: 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如前 者强烈。
五辨语气
“难道”: 用来加强反问语气。 “莫非”: 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如前 者强烈。
他的腿受了重伤, ____几个月都不能下床 他把书念得非常熟, ____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 有时可以通用。 “一律”:
“一概”: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 有时可以通用。 “一律”: 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 用于事物。 “一概”: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 有时可以通用。 “一律”: 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 用于事物。 “一概”: 强调“概括全部”,多用于概括事物。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 有时可以通用。 “一律”: 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 用于事物。 “一概”: 强调“概括全部”,多用于概括事物。
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____有些紧张。 你这样做,_____有点太过分了吧。
“以致”:
三辨词义侧重点
“以至”:
三辨词义侧重点
“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 “以致”:
“以至”:
三辨词义侧重点
“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 “以致”: 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 望出现的结果。 “以至”:
“反而”与“反倒”:都表示跟前面说的相反或出乎意 料、违反常情,在句中起转折作用。 “反而”: 一般用于书面语。 “反倒” 一般用于口语。
有个别人对犯错误的同志不但不给予帮助,____幸 灾乐祸,这是非常错误的。
她姐姐不但没有生气,____笑了。
“进而”: “从而”:
八辨句间关系
八辨句间关系
“进而”: 表示递进关系,用于递进关系的分句之间。 “从而”:
在教练有计划的安排下,我___瘦下来了。
“未免”: “不免”:
三辨词义侧重点
三辨词义侧重点
“未免”: 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与。 “不免”:
三辨词义侧重点
“未免”: 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与。 “不免”: 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侧重于叙述。
三辨词义侧重点
“未免”: 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与。 “不免”: 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侧重于叙述。
六辨感情色彩
“径自”: 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径直” 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 彩。
他没等会议结束就,____ 离去。 你____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七辨语体色彩
“反而”: “反倒”
七辨语体色彩
“反而”与“反倒”:都表示跟前面说的相反或出乎意 料、违反常情,在句中起转折作用。 “反而”:
偶尔: 偶然:
一辨词性
一辨词性
偶尔: 只作副词,充当状语。 偶然:
一辨词性
偶尔: 只作副词,充当状语。 偶然: 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一辨词性
偶尔: 只作副词,充当状语。 偶然: 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一次____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
“逐步”:
二辨构词语素
“逐渐”:
二辨构词语素
“逐步”: “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 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 “逐渐”:
如: 表示并列关系的是“不是……而是……” 表示选择关系的是“不是……就是……” 表条件关系的“只有”与“才”搭配,“只要”与 “就”搭配,不能随意调换。
主要指关联词语的搭配使用,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都 是固定的,不能交叉。
如: 表示并列关系的是“不是……而是……” 表示选择关系的是“不是……就是……” 表条件关系的“只有”与“才”搭配,“只要”与 “就”搭配,不能随意调换。 _____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____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反倒”
七辨语体色彩
“反而”与“反倒”:都表示跟前面说的相反或出乎意 料、违反常情,在句中起转折作用。 “反而”: 一般用于书面语。 “反倒”
七辨语体色彩
“反而”与“反倒”:都表示跟前面说的相反或出乎意 料、违反常情,在句中起转折作用。 “反而”: 一般用于书面语。 “反倒” 一般用于口语。
七辨语体色彩
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____不能克服眼前的 这点困难吗?
今天他没来,____生病了不成?
“径自”: “径直”
六辨感情色彩
六辨感情色彩
“径自”: 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径直”
六辨感情色彩
“径自”: 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径直” 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 彩。
三辨词义侧重点
“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 “以致”: 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 望出现的结果。 “以至”: 侧重于表示由于程度加深而形成的结果。
三辨词义侧重点
“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 “以致”: 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 望出现的结果。 “以至”: 侧重于表示由于程度加深而形成的结果。
八辨句间关系
“进而”: 表示递进关系,用于递进关系的分句之间。 “从而”: 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用于因果关系的分句之间。
八辨句间关系
“进而”: 表示递进关系,用于递进关系的分句之间。 “从而”: 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用于因果关系的分句之间。
他中午没有回家,_____错过了伯父的到访。
主要指关联词语的搭配使用,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都 是固定的,不能交叉。
二辨构词语素
“逐步”: “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 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 “逐渐”: “渐”是渐渐,“逐渐”强调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二辨构词语素
“逐步”: “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 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 “逐渐”: “渐”是渐渐,“逐渐”强调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