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数据库及其设计方法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规范方法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规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8df7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b.png)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规范方法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它使用表格和键值对来组织和存储数据。
在数据库设计中,规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数据库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规范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首先,我们将讨论数据库设计中的范式规范方法。
范式是一种数据结构的规范化方法,它用于消除数据库中的冗余数据,并改善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常见的范式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等。
第一范式要求数据表中的每个字段都是原子的,也就是说它们不能再分解。
这样可以避免数据的冗余,并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性能。
第二范式要求数据表中的非主键字段必须完全依赖于主键。
这意味着数据表中的每个非主键字段必须与主键相关联,而不是与其他非主键字段相关联。
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减少数据的冗余。
第三范式要求数据表中的非主键字段不能相互依赖。
换句话说,数据表中的每个非主键字段应该只与主键相关联,而不是与其他非主键字段相关联。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并减少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其次,我们将探讨数据库设计中的索引规范方法。
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它可以加快数据库的查询速度。
在设计数据库时,我们应该根据数据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索引。
首先是主键索引,它将主键列的值与数据表中的物理位置相匹配,并确保每个键值对具有唯一性。
主键索引可以加速数据的检索和排序。
其次是唯一索引,它将非主键列的值与数据表中的物理位置相匹配,并确保每个键值对具有唯一性。
唯一索引可以加速数据的检索和去重操作。
还有聚簇索引,它根据表的主键将数据存储在物理上相邻的位置。
聚簇索引可以加速范围查询和排序操作。
另外还有非聚簇索引,它根据非主键列的值将数据存储在物理上相邻的位置。
非聚簇索引可以加速数据的检索和排序操作。
最后,我们将讨论数据库设计中的约束规范方法。
约束是一种规则,它用于限制和保护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
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
![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6bd00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0.png)
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简要介绍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关系型数据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它采用了表格的形式来组织和表示数据。
在关系型数据模型中,数据被组织成一个或多个表格,每个表格包含了若干列和行,其中每一列都代表了一个数据字段,而每一行则代表了一条数据记录。
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是指在建立关系型数据库之前需要进行的数据设计过程。
它涉及到定义表格的结构和关系、确定字段的属性和约束、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以及设计数据库的完整性规则等。
通过合理的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可以保证数据在存储和访问过程中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在数据库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数据管理方法,使得数据可以以统一的方式进行存储、查询和管理。
同时,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也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础,它为数据库的构建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关系型数据模型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技巧。
我们将通过介绍关系型数据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解释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关系型数据模型的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的关键要点,为实际的数据库设计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要点:本文主要围绕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展开,旨在介绍关系型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以及总结其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第一节中,将对文章的概述进行介绍。
这一部分会对关系型数据模型设计的主题进行简要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引发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接下来,在第二节中,将深入探讨关系型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
这一部分将从关系型数据模型的起源、关键概念、以及设计的一般原则等方面展开,帮助读者建立对关系型数据模型的基本了解和认知,为后续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第4篇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
![第4篇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c2b7ab8650e52ea54189817.png)
注意:如果R的候选关键字均为单属性,或R的全体 属性均为主属性,则R∈2NF。
4.2.6 第三范式
1.第三范式的定义 定义4.8 如果关系模式R∈2NF,R(U,F)中所有
非主属性对任何候选关键字都不存在传递函数依赖, 则称R是属于第三范式(Third Normal Form),简称 3NF,记作R∈3NF。 第三范式具有如下性质: (1)如果R∈3NF,则R也是2NF。 (2)如果R∈2NF,则R不一定是3NF。
4.2.1 函数依赖
(2)扩张性 若 X→Y 且 W→Z , 则 ( X , W ) → ( Y , Z ) 。 例 如 ,
SNO→(SN,AGE),DEPT→MN,则有(SNO,DEPT)→ (SN,AGE,MN)。
说明:扩张性实现了两函数依赖决定因素与被决定 因素的分别合并作用。
(3) 合并性 若X→Y且X→Z则必有X→(Y,Z)。例如,在关系 SDC 中 , SNO→ ( SN , AGE ) , SNO→DEPT , 则 有 SNO→ (SN,AGE,DEPT)。 说明:决定因素相同的两函数依赖被决定因素的可 以合并。
4.2.2 码
已知关系模式R(U,F),如何来找出R的所有候 选键呢?方法的步骤为: 1、查看函数依赖集F中的每个形如Xi→Yi的(i=1,……,n) 函数依赖关系。看哪些属性在所有Yi(i=1,……,n) 中 没 有 出 现 过 , 设 没 出 现 过 的 属 性 集 为 P ( P=U-Y1Y2……-Yn ) 。 则 当 P=φ ( 表 示 空 集 ) 时 , 转 4 ; 当 P≠φ时,转2。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与数据库设计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与数据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69163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4.png)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与数据库设计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数据成为了企业和组织的重要资产,而关系数据库作为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重要手段,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和可用性。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是指导数据库设计的重要原则,它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数据冗余、更新异常等问题,从而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关系数据库是由一组二维表组成的,每张表都有一个唯一的表名,表中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元组,代表一个实体;每一列称为一个属性,代表实体的一个特征。
通过在不同的表之间建立关联,我们可以实现数据的查询和操作。
那么,什么是规范化理论呢?规范化理论是一种用于设计关系数据库的方法和原则,其目的是通过对关系模式进行分解和优化,消除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规范化理论主要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等。
第一范式要求表中的每个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原子值。
例如,如果有一个“联系人信息”表,其中包含“地址”这个属性,如果地址又分为“省”“市”“区”“详细地址”等子属性,那么就不满足第一范式,需要将其拆分成多个属性。
第二范式要求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每个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主键。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订单”表,主键是“订单号”,而“客户姓名”和“客户地址”等非主属性只依赖于“客户编号”,而不是“订单号”,那么就不满足第二范式,需要将其拆分成两个表,一个是“订单”表,一个是“客户”表。
第三范式要求在满足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主键。
比如说,有一个“员工”表,主键是“员工编号”,“部门名称”依赖于“部门编号”,而“部门编号”又依赖于“员工编号”,这就不满足第三范式,需要将“部门名称”这个属性移到“部门”表中。
规范化理论在数据库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化设计,可以减少数据冗余,节省存储空间。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客户的信息在多个表中重复存储,不仅浪费空间,而且当客户信息发生变化时,需要在多个地方进行更新,容易导致数据不一致。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18a52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2.png)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它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可以用于设计和优化关系型数据库模式。
本文将介绍关系型数据库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和一些常用的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数据库设计和优化。
第一原则:数据分离原则数据分离原则是指将不同的数据类型分开存储,不混杂在同一个表中。
这个原则主要是考虑到数据的规范性和易维护性。
每个数据类型都应该有自己的表,通过相关字段建立关联,并通过外键实现关系。
这种设计方式使数据库的结构更清晰、规范,也方便日后对数据更新和查询。
第二原则:范式设计原则范式设计原则是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中的核心概念。
它主要是通过分解数据,将重复的数据避免在表中出现,减少冗余和更新异常。
范式的级别分为一到五级,分别用1NF、2NF、3NF、BCNF、4NF和5NF表示。
一般来说,我们在设计数据库时应尽可能遵循更高级别的范式,以减少数据冗余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第三原则:主键设计原则主键是一种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方式,它在关系型数据库中非常重要。
主键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1. 唯一性:每个记录的主键值是唯一的,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稳定性:主键的值应该是稳定不变的,不能频繁修改。
3. 简洁性:主键的值应该是简洁的,便于查询和索引。
常见的主键类型包括自增主键,UUID,日期时间等。
第四原则:索引设计原则索引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起着加速查询和提高性能的作用。
但是过多或不恰当的索引设计可能会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
索引的设计原则包括:1.覆盖索引:将索引包含需要查询的字段,减少数据库访问次数。
2.唯一性:非重复且唯一的字段适合设计索引。
3.选择性:选择那些频繁被查询的字段。
4.大小:索引的大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占用过多磁盘空间。
第五原则:范围控制原则通过范围控制可以将数据库的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增长。
范围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据量估算:在设计数据库时要对数据量进行预估,合理规划存储空间。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与分析..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9ef6907e21af45b207a8d7.png)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笔记1、实体关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简称ER),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概念设计模型.它将现实世界的信息结构统一用属性、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来描述。
●实体 (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
●属性 (Attribute)。
属性为实体的某一方面特征的抽象表示.如教师实体可由教师编号、姓名、年龄、性别、职称等属性来刻画。
●域 (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属性的域. 如:教师实体中,属性性别的域为男和女。
●主码(Primary Key)。
码也称关键字,它是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实体的属性集。
如:教师实体的主码为教师编号。
●联系(Relationship)。
现实世界的事物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必然要在信息世界中得到反映。
事物之间的联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内部的联系,如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实体之间的联系,即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
2、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1:1 联系:如果对于A中的一个实体,B中至多有一个实体与其发生联系,反之,B中的每一实体至多对应A中一个实体,则称A与B是1:1联系。
●1:n 联系:如果对于A中的每一实体,实体B中有一个以上实体与之发生联系,反之,B中的每一实体至多只能对应于A中的一个实体,则称A与B是1:n联系。
●m:n 联系:如果A中至少有一实体对应于B中一个以上实体,反之,B中也至少有一个实体对应于A中一个以上实体,则称A与B为m:n联系。
3、实体关系模型的表示方法ER图是直观表示概念模型的工具,ER图的基本思想就是分别用矩形框、椭圆形框和菱形框表示实体、属性和联系,使用无向边将属性与其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并将联系分别和有关实体相连接,注明联系类型4、设计局部ER图[例6.1]在简单的教务管理系统中,有如下语义约束:●一个学生可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被多个学生选修。
关系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分组设计法
![关系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分组设计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fcfcd27f1922791688e8f6.png)
关性 及所占的字 节数 ,使 得分割 后的
对 于数据库 应用系统概 念模型 的 设计 , 常采用实体一联系法 ( E— 惯 即 R法 ) 。这 一源 于欧美的方法也常被相
关 书 籍 所 引 用 。 就 本 文 所 讨 论 的 关 系
一 一 f , 一
[ 要 ] 本 文提 出了关 系型数 据 库 应 用 系统设 计 的新 摘
方 法— — 数 据 分组 设 计 法 ,并据 此 方 法将 应 用 系统 分 为备
连 系统 、 非备 连 系统和 混合 系统 。 明 了备 连 系统 必须 满足 阐
的 两条规 则 及 其 实用 程序 的特点 。 还将 数 据 分组 法 与传 统
的 E— R 方 法 进 行 了 比较 Biblioteka 关键 词 : 据 分组 法 数
备 连 系统
数 据 库
Ab t c : A n w e h d f r d sg i g t e a p i d sr t a e m t o o e inn h p l e s s e o ea in d t a e t e m e h d o l s ic t n y t m f l t a a b s - h t o f a s f a i r o c i o
维普资讯
Ot AP C A IG l A K GN N
十 国 袭 薰 工
S Y I
Kn w e g r o ld e Wol d
知 识 天
地
关 系 型 数据库应用系统
分组设计 法
Cls ic t n a sf a i Me h d o De i o t o f r . sg i g t e Ap l d Sy t m f inn h pi se o e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E-R图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E-R图](https://img.taocdn.com/s3/m/43d0222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f.png)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E-R图⼀、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1)⼈⼯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点:数据不保存;应⽤程序管理数据;数据不共享;数据没有独⽴性;2)⽂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60年代)特点:数据以⽂件形式长期保存;⽂件系统管理数据;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数据独⽴性差;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在)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由DBMS统⼀管理与控制;数据共享性⾼、冗余度低;数据独⽴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由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Data Definition Language,DDL)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
2)数据操纵功能:由DBMS提供的数据操纵语⾔(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DML)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插⼊、删除和修改;3)数据控制功能:由DBMS提供的数据控制语⾔(Data Control Language,DCL)实现数据保护和事务管理的功能,包括完整性、安全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恢复;4)数据库的建⽴与维护功能三、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E-R图(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概念结构设计即对现实世界进⾏抽象描述,在需求分析所得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的基础上,为计算机存储做准备;概念结构设计的内容即建⽴概念模型;描述概念模型最常⽤⽅法是E-R图或UML图⽅法。
主要概念:实体(Entity):客观存在的各类事物;属性(Attribute):实体所具有的特性;联系(Relationship):不同实体集中实体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是同⼀实体集中实体间的联系;联系的种类:1:1联系;1:N联系;M:N联系⽤E-R图建⽴概念模型局部的E-R图⼜称为局部视图,将多个局部视图E-R图合并成⼀张完整的E-R图的过程称为视图集成。
视图集成过程中可以解决冲突和消除冗余;分E-R图之间的三类冲突:1)属性冲突2)命名冲突3)结构冲突:同⼀实体在不同的分E-R图中有不同的属性,同⼀对象在某⼀分E-R图中被抽象为实体⽽在另⼀分E-R图中⼜被抽象为属性,需要统⼀;四、逻辑结构设计——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1)⼀个实体转换为⼀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关系的属性实体标识符——>关系的码2)联系的转换1:1联系——与任意⼀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和并;1:n联系——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m:n联系——⼀个独⽴的关系模式五、关系模式的优化从以下⼏⽅⾯:1)关系模式规范化2)对关系模式进⾏必要的合并3)进⾏合理的分解,包括⽔平分解、垂直分解六、关系模式的存取⽅法选择DBMS常⽤存取⽅法:1)索引⽅法,⽬前主要是B+树索引⽅法2)聚簇(cluster)⽅法3)Hash⽅法七、SQL数据库的三级结构/两级映像三级模式体系结构: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1)数据的逻辑独⽴性应⽤程序(外模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模式)是相互独⽴的,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发⽣改变,应⽤程序不⽤变。
mysql数据库设计实例
![mysql数据库设计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ff06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8.png)
mysql数据库设计实例mysql数据库设计实例,回答1500字以上:MySQL是一种常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Web应用程序和企业级应用程序中。
在设计MySQL 数据库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数据表的结构设计、数据类型的选择、索引的创建、关系的建立等。
下面将以一个简单的电商网站为例,详细介绍MySQL 数据库的设计实例。
1. 数据表的结构设计在设计MySQL数据库时,首先需要确定需要存储的数据,并将其分解为不同的数据表。
对于一个电商网站来说,常见的数据表包括用户表、商品表、订单表等。
用户表的结构可以包括用户ID、用户名、密码、邮箱、手机号等字段。
商品表的结构可以包括商品ID、商品名称、商品价格、商品描述等字段。
订单表的结构可以包括订单ID、用户ID、商品ID、订单状态等字段。
2. 数据类型的选择在设计MySQL数据库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来存储数据。
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整型、浮点型、字符型、日期型等。
对于用户表的用户ID字段,可以选择整型数据类型,因为用户ID通常是一个自增的数字。
对于商品表的商品名称字段,可以选择字符型数据类型,因为商品名称是一个字符串。
对于订单表的订单状态字段,可以选择枚举型数据类型,因为订单状态只有几种固定的取值。
3. 索引的创建在设计MySQL数据库时,可以通过创建索引来提高查询效率。
索引可以加快数据的查找速度,特别是在大型数据表中。
对于用户表的用户ID字段,可以创建主键索引,以确保每个用户ID的唯一性。
对于商品表的商品名称字段,可以创建唯一索引,以确保每个商品名称的唯一性。
对于订单表的用户ID字段和商品ID字段,可以创建联合索引,以提高查询效率。
4. 关系的建立在设计MySQL数据库时,需要考虑不同数据表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关系包括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和多对多关系。
对于用户表和订单表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对多关系,即一个用户可以有多个订单。
在订单表中,可以添加一个外键字段,引用用户表的用户ID字段。
数据库原理第五章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
![数据库原理第五章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b657a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8.png)
12
模式分解是关系规范化的 主要方法(二)
与TDC相比,分解为三个关系模式后,数据的冗余度明显 降低。 当新插入一个系时,只要在关系D中添加一条记录。 当某个教师尚未讲课,只要在关系T中添加一条教师记录, 而与TC授课关系无关,这就避免了插入异常。 当某个系的教师不再讲课时,只需在TC中删除该教师的 全部授课记录,而关系D中有关该系的信息仍然保留,从 而不会引起删除异常。 同时,由于数据冗余度的降低,数据没有重复存储,也不 会引起更新异常。
24
2.2 完全函数依赖和部分函数依赖
例如:学生成绩表中
姓名 王一 王二 王三 王一
学号 1 2 3 4
年龄 16 15 16 16
籍贯 河北 山东 北京 天津
姓名不能推出年龄,学号也不能推出年龄,但是 姓名 + 学号能推出年龄,故完全依赖;
学号能直接推出籍贯,故是部分依赖
25
2.3 传递函数依赖
当关系中的元组增加、删除或更新后都不能被破 坏这种函数依赖。因此,必须根据语义来确定属 性之间的函数依赖,而不能单凭某一时刻关系中 的实际数据值来判断。
20
函数依赖的定义和性质(六)
函数依赖可以保证关系分解的无损连接性
设R(X,Y,Z),X,Y,Z为不相交的属性集合,如果X Y或X Z,则有R(X,Y,Z)=R[X,Y]*R[X,Z],其中,R[X,Y]表示关 系R在属性(X,Y)上的投影,即 R等于其投影在X上的自然连 接,这样便保证了关系R分解后不会丢失原有的信息,称为 关系分解的无损连接性
基于SQL的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架构设计与实现
![基于SQL的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架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f682760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d.png)
基于SQL的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架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对数据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单机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需求,因此分布式数据库成为了解决方案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基于SQL的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架构设计与实现。
二、分布式数据库概述分布式数据库是指将数据存储在多台计算机上,并通过网络连接这些计算机,使之能够协同工作。
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可靠性和性能。
三、关系型数据库与分布式架构关系型数据库是以表格形式存储数据,并通过SQL语言进行管理和查询的数据库系统。
在设计分布式架构时,需要考虑如何将关系型数据库的特性与分布式系统相结合,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查询。
1. 数据分片在分布式架构中,数据通常会被分成多个片段(Shard),每个片段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
通过合理划分数据片段,可以实现数据的均衡存储和查询负载均衡。
2. 数据复制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容错能力,通常会对数据进行复制。
数据复制可以保证即使某个节点发生故障,系统仍然可以继续运行。
3. 一致性与隔离性在分布式环境下,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隔离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事务管理和锁机制,可以确保数据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四、基于SQL的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架构设计1. 数据库拆分在设计分布式架构时,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对数据库进行拆分。
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将数据库按照表、行或列进行拆分,以实现数据的水平扩展。
2. 数据同步在分布式环境下,不同节点上的数据可能存在延迟或不一致。
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同步机制,确保数据在各个节点之间的一致性。
3. 查询优化由于数据存储在不同节点上,查询时需要跨节点访问。
为了提高查询效率,可以采用索引、缓存等技术进行查询优化。
4. 故障恢复在分布式系统中,节点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故障检测和恢复机制,及时发现并修复故障节点。
鸿蒙开发 关系型数据库使用方法
![鸿蒙开发 关系型数据库使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f6f75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a.png)
鸿蒙开发关系型数据库使用方法摘要:一、鸿蒙开发简介二、关系型数据库概述三、关系型数据库在鸿蒙开发中的应用四、鸿蒙开发中关系型数据库的使用方法1.数据表设计2.数据库创建3.数据操作4.数据查询5.数据库管理五、实战案例分享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鸿蒙开发简介鸿蒙开发是华为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
它具有高性能、低功耗、高安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物联网等领域。
在鸿蒙开发中,关系型数据库的应用十分重要,它可以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为开发者提供便捷的数据操作手段。
二、关系型数据库概述关系型数据库(RDBMS)是一种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它以表格的形式存储数据,并通过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进行数据操作。
关系型数据库具有数据一致性、可扩展性、易于维护等优点,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完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三、关系型数据库在鸿蒙开发中的应用在鸿蒙开发中,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各种业务数据,如用户信息、订单信息等。
通过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同步、数据共享、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应用的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
四、鸿蒙开发中关系型数据库的使用方法1.数据表设计在鸿蒙开发中,首先需要对数据表进行设计。
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表结构、字段类型、主键和外键等。
设计合理的数据表结构有利于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和数据管理的便捷性。
2.数据库创建使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PostgreSQL等)创建数据库。
在创建数据库时,需设置数据库名称、字符集、存储引擎等参数。
3.数据操作鸿蒙开发中,数据操作主要包括插入、更新、删除和查询等。
通过SQL语句实现数据操作,如INSERT、UPDATE、DELETE和SELECT等。
4.数据查询数据查询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核心功能之一。
在鸿蒙开发中,可以使用SQL 语句进行数据查询,如SELECT语句。
通过编写高效的查询语句,可以提高数据检索的速度和准确性。
5_关系数据库设计
![5_关系数据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0ec35bbe23482fb4da4cd2.png)
(2)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DFD)
数据流图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来刻 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
当系统比较复杂时,可以采用分层描述的方法。在处理功 能逐步分解的同时,它们所用的数据也逐级分解,形成若干层 次的数据流图。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
(3)数据字典
需求分析阶段最后是编写系统分析报告,通常称为需求 规范说明书。需求规范说明书是对需求分析阶段的一个总结。 编写系统分析报告是一个不断反复、逐步深入与完善的过程, 系统分析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系统概况,系统的目标、范围、背景、历史和现状; 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对原系统的改善; 系统总体结构与子系统结构说明; 系统功能说明; 数据处理概要、工程体制和设计阶段划分; 系统方案及技术、经济、功能和操作上的可行性。
数据需求是指用户需要一个信息系统最终能够提供的所有数据, 通过分析制作数据流图。
3.确定处理需求 .
处理需求通常是指用户要求应用软件系统能够提供的 所有功能。根据业务需求以及数据需求可以进一步确定处 理需求。处理需求可用系统功能模块图表示。
【例5-3】 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
4.编写需求分析说明书 .
5.1.2数 据库设 计步骤
前四个步骤为数据库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后两个步骤 为数据库系统的实施、运行与维护。
1)需求分析:了解和分析用户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和处理需 求),进行需求收集和分析,并以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形式加以描 述。 2)概念设计:把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和抽 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数据模型。 3)逻辑设计:按照一组转换规则,将概念设计阶段产生的概念模型 转换为某个DBMS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型。 4)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包括存取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设计人员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库语言及其宿主语 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 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数据库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数据 库在运行期间应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列式存储数据库对比研究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列式存储数据库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c3db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8.png)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列式存储数据库对比研究关系型数据库和列式存储数据库是两种常见的数据库存储方式,它们在数据存储、数据访问和性能方面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
1.数据存储方式:-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行式存储方式,将数据按照行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
每一行包含多个字段,字段之间有明确的关系。
-列式存储数据库则采用列的方式存储数据,将每一列的数据存储在连续的存储块中,提高了数据的压缩比例。
2.数据读取效率:-关系型数据库在查询时需要扫描整行数据,对于需要查询的数据量较大时,查询效率较低。
-列式存储数据库可以只读取需要的列,能够减少IO开销,提高查询效率,尤其在数据量较大时表现更为明显。
3.写入效率:-关系型数据库在写入数据时需要保证事务的一致性,需要更新多个行的数据,因此写入效率相对较低。
-列式存储数据库可以按列单独进行写入,因此写入效率较高。
4.数据压缩和存储空间:-关系型数据库的行式存储方式对于具有相同结构的数据重复性较大时,会占用较多的存储空间。
-列式存储数据库采用列存储方式,能够利用数据的冗余性进行高效的压缩,节约存储空间。
5.数据分析和聚合性能:-关系型数据库在进行数据的聚合和分析时需要涉及多个表的关联操作,性能较低。
-列式存储数据库由于数据的存储方式,可以更高效地支持聚合和分析类型的查询操作。
6.数据完整性和事务支持:-关系型数据库提供事务机制和ACID特性,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列式存储数据库相对于关系型数据库在事务支持方面较弱,一般更适合于批处理和大规模分析类的应用。
7.数据模型的灵活性:-关系型数据库采用严格的表结构,需要预先定义好表的结构和字段,不太适合于存储不规则和半结构化的数据。
-列式存储数据库相对于关系型数据库更加灵活,可以存储和查询非规范化的、半结构化的数据。
综上所述,关系型数据库和列式存储数据库在数据存储方式、读写效率、压缩和存储空间、数据分析性能、事务支持和数据模型的灵活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设计模式之数据库设计
![设计模式之数据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44a4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e.png)
设计模式之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还是软件系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合理的设计和不合理的设计。
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维护性,而不合理的设计则会导致数据的错误和不一致性、缺乏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以及维护困难等问题。
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学会识别并使用最佳的数据库设计模式来实现高效的数据库系统。
本文就来介绍一些常用的设计模式。
1. 实体-关系模型(ERM)实体-关系模型(ERM)是一个用于表示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的图形化模型。
ERM旨在帮助设计人员理解实体间的关系和数据如何流动。
ERM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库设计中,并且对于所有种类的数据库都适用,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NoSQL数据库。
ERM通常包含以下类型的实体:- 实体:它是现实世界的对象或概念,如人、物、事件等。
- 属性:它是实体的特征,如人的姓名、年龄等。
- 关系:它表示实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如雇用关系、产权关系等。
ERM模型可用于设计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和SQLite。
在设计ERM模型时,您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模型的准确性:ER模型应该反映现实世界,准确地反映实体之间的联系。
- 数据的完整性:ER模型应该保护数据免受错误或不当更改。
- 数据的可访问性:ER模型应该允许各种用户获取其需要的数据。
- 数据的可扩展性:ERM模型应该能够适应未来所需的任何更改或扩展。
2. 范式模型范式模型是关系型数据库中最常用的设计模式之一。
范式模型旨在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减小数据冗余和避免数据异常。
范式模型分为六个不同的范式等级(从第一范式到第六范式)。
其中,第一范式最低,第六范式最高。
设计人员应该选择满足需求的最低范式等级。
最常见的范式等级是第三范式,它具有良好的平衡性,既不会引入大量冗余数据,同时还能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读取性能,可能需要在三范式之外的范式等级中选择最高的范式。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图数据库对比分析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图数据库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c827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3.png)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图数据库对比分析关系型数据库与图数据库是两种常见的数据库类型,在数据库设计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1.数据结构关系型数据库以表的形式存储数据,使用行和列来表示数据实体和属性。
数据通过关系建立联系,每个表可以包含多个记录。
表之间的关系通过外键来建立。
图数据库则采用图的结构,使用节点和关系来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节点可以表示实体或属性,关系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
图数据库适合存储实体间复杂的关系和层次结构。
2.查询能力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来进行查询操作,可以方便地执行各种复杂的查询。
关系型数据库在处理表之间的关系和多表连接时具有较高的性能。
而图数据库则使用图查询语言(如Cypher)进行查询。
图数据库在处理深度遍历查询、寻找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复杂的图算法时具有优势。
3.扩展性关系型数据库的扩展性相对较弱,通常需要进行垂直拆分或水平拆分来处理大规模数据。
垂直拆分是将表按照属性划分到不同的数据库中,而水平拆分是将表按照记录划分到不同的数据库中。
图数据库则天然支持数据的水平扩展,因为图数据库中的节点和关系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可以通过添加更多的节点来实现数据的扩展。
4.数据一致性关系型数据库通过事务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以使用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特性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而图数据库则更注重最终一致性,即通过异步复制和冲突解决来处理数据的一致性。
图数据库通过版本控制来处理节点和关系的变化,确保最终一致性。
5.应用场景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需要进行复杂查询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应用场景,例如企业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
图数据库适用于需要处理实体间复杂关系和层次结构的应用场景,例如社交网络、推荐系统和知识图谱等。
总的来说,关系型数据库和图数据库在数据结构、查询能力、扩展性、数据一致性和应用场景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查询的应用场景,而图数据库则适用于处理实体间复杂关系和层次结构的应用场景。
数据库设计方案
![数据库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5e115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2.png)
数据库设计方案1. 概述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应用系统的需求和业务流程,将数据组织存储在数据库中的过程。
良好的数据库设计能够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库设计方案,包括数据库结构设计、表设计和索引设计。
2. 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是指确定数据库中包含的表和表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数据库结构时,需要考虑应用的需求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2.1 主题领域划分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划分为不同的主题领域,每个主题领域对应一个独立的表。
例如,一个在线购物网站的主题领域可以包括用户信息、商品信息、订单信息等。
2.2 关系建立在确定了不同的主题领域后,需要确定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关系有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和多对多关系。
例如,在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中,一本书可以被多位读者借阅,这是一种一对多关系。
2.3 定义主键和外键在表设计中,每个表都需要有一个主键来唯一标识每条记录。
主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字段的组合,通常使用自增长的整数作为主键。
外键用于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外键是对其他表主键的引用,用于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订单表中,可以使用用户表的主键作为外键,建立订单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3. 表设计表设计是指确定每个表中包含的字段及其数据类型。
在设计表时需要根据应用系统的需求和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
例如,用户表的字段可以包括用户ID、用户名、密码等,其中用户ID可以使用整型,用户名和密码可以使用字符串类型。
3.1 字段命名规范为了方便理解和查询,字段的命名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通常按照驼峰命名法或下划线分割命名。
3.2 数据类型选择数据类型的选择应根据字段所存储的数据类型和大小来决定。
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整型、浮点型、字符串型等。
例如,对于存储年龄的字段,可以使用整型数据类型;对于存储金额的字段,可以使用浮点型数据类型。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面向对象数据库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面向对象数据库](https://img.taocdn.com/s3/m/fbf1ec2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a.png)
数据库设计中的关系型数据库与面向对象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是两种主要的数据库类型,它们在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以及数据模型方面存在着差异。
1.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最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是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数据库。
它使用表格(称为关系)来表示数据,表格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个记录,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
关系型数据库使用SQL语言进行查询和操作,具有事务处理、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等特点。
优点:a.结构化数据:关系型数据库将数据按照规范的结构进行存储,提供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数据存储和访问上具有很好的结构化能力。
b.强大的查询能力:关系型数据库使用SQL语言进行查询操作,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查询和连接操作,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c.数据安全性:关系型数据库提供了一系列的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例如事务处理、ACID特性等。
d.成熟的技术支持:关系型数据库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历史,有成熟的技术和支持生态系统。
缺点:a.无法满足复杂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库对复杂的数据模型或者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支持较弱。
b.不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存储:由于关系型数据库需要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查询上性能较差。
c.扩展性差:关系型数据库在扩展性方面有一定限制,通常需要进行垂直扩展或者水平分割等手段。
2.面向对象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Object Oriented Database,简称OODB)是一种通过对象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系统。
它的数据模型是面向对象的,数据以对象的形式存储,对象可以包含属性和方法。
优点:a.符合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数据库能够直接存储和操作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并且能够继承、多态、封装等特性。
b.支持复杂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支持复杂的数据模型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在处理复杂数据结构上有优势。
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b49a44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e.png)
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基于关系模型来组织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系统。
它采用表格的形式表示数据,并通过表格之间的关联来实现数据的高效查询和管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介绍其核心概念、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
1. 关系数据库的核心概念1.1 表格和关系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储在表格中,每个表格由若干列和若干行组成。
每一列代表一个数据字段,每一行代表一个数据记录。
表格之间可以建立关系,通过定义外键约束来指明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
1.2 主键和外键主键是表格中唯一识别每条记录的字段,它的值必须是唯一且非空的。
外键是指一个表格中的字段引用了另一个表格中的主键,用于建立两个表格之间的关联。
1.3 视图视图是由一个或多个表格生成的虚拟表格,它可以隐藏底层数据结构的复杂性,并提供更简化和高效的数据访问接口。
视图可以用于数据查询、数据过滤和数据修改等操作。
2.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则2.1 原子性每个字段要保持原子性,即每个字段只包含一个值。
这样可以简化数据的操作和查询,并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2.2 唯一性每张表格应该具有唯一的主键,以保证每条记录的唯一性。
这样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2.3 一致性数据在各个表格之间应该保持一致性,即通过定义外键约束来约束数据的关联关系。
这样可以避免数据的混乱和不一致,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4 数据分离不同种类的数据应该放在不同的表格中,避免数据的混杂和复杂性。
通过合理划分表格和定义关联关系,可以提高数据的可读性和易用性。
3. 关系型数据库的实施步骤3.1 需求分析在设计关系型数据库之前,需要先进行需求分析,明确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数据需求。
此阶段需要和用户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并识别出主要实体、属性和关系。
3.2 数据建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可以进行数据建模。
数据建模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属性和关系映射到关系模型中的一个过程。
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方法
![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9974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f.png)
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方法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是构建稳定、高效的数据库系统的关键过程。
它涉及到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数据模型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与建模的一些常见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建模之前,需要先对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
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方法。
1.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方法(ER模型)关系型数据库是最常用的数据库类型之一。
ER(Entity-Relationship)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描述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在ER模型中,实体表示数据库中的表,属性表示表中的字段,关系表示表之间的关联。
在进行ER模型设计时,首先需要定义实体的属性,在属性中设置主键和外键。
然后,通过连接实体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关联。
最后,根据关联表的需求和数据库的性能优化,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范式化处理。
2. 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方法面向对象数据库将数据组织为对象的集合,每个对象具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
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方法主要使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建模工具来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在进行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时,需要定义类、属性和方法,并根据对象之间的关联来建立对象间的关系。
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适用于复杂的应用程序和需要处理大量对象的场景。
3. 非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方法(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灵活、可扩展的数据库类型。
它不遵循传统的表格形式结构,而是使用文档、键值对或图形等非结构化的数据模型。
在进行非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存储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类型,例如文档数据库、键值对数据库或图形数据库。
然后,进行数据模式的设计和数据的存储方式选择。
由于非关系型数据库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性能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开始采用非关系型数据库。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设计与建模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 数据库性能优化在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建模时,应考虑如何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4关系型数据库规范化分析
• 1.1NF:如果一个关系R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 的基本数据项,则R∈1NF。任何一个关系模式 都是1NF,不满足第一范式的数据库模式不能称 为关系数据库。 • 2.2NF:若关系R∈lNF,并且每一个非主属性 都完全依赖于R的主码,则R∈ 2NF。 • 3.3NF:若关系R∈2NF,并且每一个非主属 性不传递依赖于R的主码,则R∈3NF。
选择
• 选择是在关系R中选择满足给定条件的诸元 组 • 是从行的角度进行的运算
σ
投影
• 关系R上的投影是从R中选择出若干属性列 组成新的关系。 • 是从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
π
连接
• 连接(Join) 是将两个和多个关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关 系。连接运算是按照给定条件,把满足条件的各 关系的所有元组,按照一切可能组合成新的关系。 或者说,连接运算的结果是在两关系的笛卡尔积 上的选择。记作:
• 自然连接:当连接的两关系有相同的属性名时, 称这种连接为自然连接,它是连接的一个特例。 记作:
连接
• 等值连接:它是从关系R与S的笛卡尔积中 选取条件为A、B属性值相等的那些元组
R
S
AθB
2.2 关系型数据库基本概念
2.2.1关系型数据库定义 2.2.2数据完整性 2.2.3表间关联 2.2.4关系型数据库规范化分析
2.3.2 需求分析
• 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 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需求分析 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 费时间的一步。需求分析的结果是否准确 地反映了用户的实际要求,将直接影响到 后面各个阶段的设计,并影响到设计结果 是否合理和实用。
2.3.3 概念设计
• 将需求分析的结果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概念 模型。首先根据单个应用的需求,画出能 反映每一个应用需求的局部E-R模型。然 后把这些模型合并起来,消除冗余和可能 存在的矛盾,得到系统的E-R模型。
2.2.4关系型数据库规范化分析
•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1.范式(Normal form) 范式:建立关系时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划分成若干标准, 这些标准称为范式,简写为 NF。范式的级别越高,发 生操作异常的可能性越小,数据冗余越小,但由于关联 多,读取数据时花费时间也会相应增加。 2.第一范式(1NF) • 对于给定的关系 R,如果 R 中的所有行、列交点处的值 都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则称关系R属于第一范式,记 作:R∈1NF。 • 1NF是关系数据库中对关系的最低要求,它是从关系的 基本性质而来的,任何关系必须遵守。
R×S
a 1 1 b 2 2 c 3 3 a 1 0 b 2 0 c 3 0
1 4
4 4 7 7 7
2 5
5 5 8 8 8
3 6
6 6 9 9 9
7 1
0 7 1 0 7
8 2
0 8 2 0 8
9 3
0 9 3 0 9
2.1.3 专门的关系运算
• • • • 1.选择 2.投影 3.连接 4.除
2.3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方法
• • • • • • 2.3.1 数据库设计方法概述 2.3.2 需求分析 2.3.3 概念设计 2.3.4 逻辑设计 2.3.5 物理设计 2.3.6 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
2.3.1 数据库设计方法概述
• 数据库设计分为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概 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 数据库实施和数据库运行维护。
2.2.4关系型数据库规范化分析
3.第二范式(2NF) • 如果关系 R∈1NF,并且 R 的每一个非主属性都决定于 主键,则称R属于第二范式,记作:R∈2NF。 • 思考:主键没有冗余,非主键存在冗余。 4.第三范式(3NF) • 第三范式:如果关系R∈2NF,并且R的每一个非主属 性都不间接决定于主键,则称R属于第三范式,记作: R∈3NF。 • 达到第三范式的关系仍有可能存在冗余等问题,所以关 系数据库理论还有BCNF、4NF、5NF等范式。在实 际应用中,一般达到了3NF的关系就可以认为是较为优 化的关系。
a
b
1
0 7
2
0 8
3
0 9
7
8
9
差
• 关系R与关系S的差由 属于R而不属于S的所 有元组组成。其结果 关系仍为n目关系。记 作R-S
R S R-S
a b c 4 5 6 c
a 1 4
b 2 5
c 3 6
a
b
1
0 7
2
0 8
3
0 9
7
8
9
广义笛卡尔积
• 两个分别为n目和m目的关系R和S的广义 笛卡尔积是一个(n+m)列的元组的集合。 元组的前n列是关系R的一个元组,后m列 是关系S的一个元组。若R有A1个元组,S 有A2个元组,则关系R和关系S的广义笛 卡尔积有Al×A2个元组。记作R×S
图2.1
纵的一列称为一个属性(字段),表头 给出属性名(字段名)
横的一行称为一个元组(记录)
2.1.2 传统的集合运算
• • • • 1.并 2.交 3.差 4.广义笛卡尔积
R S
a 1 4
b 2 5
c 3 6
a
b
c
1
0 7
2
0 8
3
0 9
7
8
9
并
• 关系R与关系S的并由 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 组成,其结果关系仍 为n目关系。记作R∪ S
2.2.3表间关联
1.一对一关联(one-to-one) 设在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有A、B两表,对于表A中的任何一条 记录,表B中只能有一条记录与之对应;反过来,对于表B中 的任何一条记录,表A中也只能有一条记录与之对应,则称这 两个表是一对一的关联。一对一关联是通过主码来实现的。 2.一对多关联(one-to-many) 设在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有A、B两表,对于表A中的任何一条 记录,表B中可能有多条记录与之对应;反过来,对于表B中 的任何一条记录,表A中却只能有一条记录与之对应,则称这 两个表是一对多的关联。 3.多对多关联(many-to-many) 设在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有A、B两表,对于表A中的任何一条 记录,表B中可能有多条记录与之对应;反过来,对于表B中 的任何一条记录,表A中也有多条记录与之对应,则称这两个 表是多对多的关联。
2.2.4关系型数据库规范化分析
5 关系分解的原则 • 关系的规范化就是将关系按照一定的原则不断地分解为 多个关系的过程,通过分解使关系逐步达到较高范式。 任何一个非规范化的关系经过分解都可以达到3NF。 •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 握,千万不要盲目追求规范化的程度。 关系分解的基本原则是: • 关系分解后必须可以无损连接的。 • 分解后的关系要相互独立。
2.2.1关系型数据库定义
• 关系型数据库 是指一些相关的表和其他数 据库对象,例如视图、存储过程和索引等的 集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信息存放在二维 表中,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包含多个二维表。 关系型数据库所包含的表之间是有关联的, 关联主要由主码和外码所体现的参照关系实 现。
2.2.2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用于保证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3.4 逻辑设计
• 将E-R模型转换为所选用的DBMS支持的 数据模型。对于关系数据库,主要是完成 表的关联和结构设计。
2.3.5 物理设计
• 数据库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 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 结构和存取方法)。
2.3.6 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
• 在数据库实施阶段,设计人员运用DBMS提供 的数据语言及其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 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 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 价、调整与修改。在数据库的运行阶段,对数据 库经常性的维护工作主要是由DBA完成的,它 包括: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和 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和分析改造、数 据库的重新组织与重构。
2.1.1 基本概念
• 1.关系:一个关系对应一张二维表,图2.1中的这张学 生信息表就是一个关系。 • 2.元组: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也称为一条记 录)。 • 3.属性: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图2.1有6列,对 应6个属性,给每个属性起一个名字即属性名,例如stud ent_id即为第一列的属性名。 • 4.码(key):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惟一 确定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侯选码”。若一个关 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如图2.1中 的student_id(学号),是该学生关系的码,并且是主 码。 • 5.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图2.1中学 生性别的域是(男,女)。
1.实体完整性(Entity Integrity):实体完整性用来保证关系数据库表中 的每一条记录都是唯一的。 实体完整性规则: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 2.域完整性(Domain Integrity):域完整性用于属性的取值在有效的范 围内。 3.参照完整性(Referential Integrity) 参照完整性用于确保相关联的表间的数据保持一致。当进行增加、删除 和修改关系型数据库表中的记录时,必须借助参照完整性来保证相关联的表 之间数据的一致性。 4.用户自定义完整性(User-defined Integrity) 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适用于任何关系数据库系统。除此之外,不同 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根据其应用环境的不同,往往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约束条件。 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就是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一 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2.2.4关系型数据库规范化分析
问题的提出 在设计关系数据库时,经常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设 计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收集, 然后按照栏目进行归纳分类。 • 插入异常: • 删除异常: • 数据冗余: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重新设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