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控制指导书
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范本
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依据1. 目的:为了保障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保护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
2. 依据:根据《实验室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二、实验室环境卫生要求1. 实验室摆放整齐,不得堆放杂物,确保通道畅通。
2. 实验室工作台面、仪器设备、试剂瓶和容器等应保持干净整洁。
3.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包括各种表面、地面和墙面等的清扫,保持环境整洁。
4. 实验废弃物应按规定分类投放,并及时清理、处理,不得随意堆放或倾倒。
5. 实验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6. 实验室应保持适当的温湿度,防止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对实验工作和设备的影响。
三、卫生管理责任1. 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制定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并且对其执行情况负责。
2. 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按规定要求保持实验环境的卫生,并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
3.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实验环境卫生情况,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四、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措施1. 每周开展一次实验室卫生检查,记录具体问题并及时整改。
2. 实验室工作区域常备清洁设备和工具,保持清洁维护的方便性。
3. 针对可能产生废弃物的实验项目,提前做好废弃物的处置计划,确保及时清理和处理。
4. 定时检查实验室的水源、电源和排风系统等设施,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5.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包括实验台面、器皿、微生物实验室等区域的消毒处理。
6. 当实验室发生突发情况或事故时,应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和清理。
五、培训和教育1. 新入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接受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的培训,并理解相关规定和要求。
2.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开展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的培训,以提高实验人员的意识和能力。
六、违规处理1. 发现个人或单位存在违反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2. 违规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人或单位受到纪律处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范文
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和应用范围本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实验室环境的卫生管理,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洁净、安全、健康,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
本制度适用于本实验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和访客。
二、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要求1.保持实验室内外环境整洁。
2.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存放应分类明确,整齐有序。
3.实验室垃圾分类投放,垃圾桶要有盖,避免异味和传播细菌。
4.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对工作台面、椅子、试剂架、地面等容易污染的区域。
5.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吸烟或嚼食物,保持空气清新。
6.实验室员工必须定期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7.实验室内应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眼镜、口罩等,并按要求正确使用。
8.每位员工使用完实验室设备或试剂后,应及时清洗和归位。
9.实验室应定期进行除尘和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和质量。
10.实验室员工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和掌握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三、实施措施和责任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制定并落实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2.实验室员工应根据制度要求做好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3.保洁人员负责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并保持记录。
4.实验室负责人和员工应共同维护实验室的环境卫生,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
四、违规处理1.对于违反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行为,实验室负责人有权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取消奖励、降低评价等。
2.对于严重违反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行为,实验室负责人有权采取更严厉的处理措施,包括停职、辞退等。
3.对于给他人带来严重危害的违规行为,实验室负责人有义务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五、意识培养和宣传1.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关于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意识和责任感。
2.实验室内应设置宣传栏,发布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信息和通知。
3.实验室负责人和员工应时刻关注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反馈。
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指导书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实验一:污水中油类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油的方法,以及适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石油及其产品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带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50~260nm,带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15~230nm。
一般原油的两个主要吸收波长为225用254nm。
石油产品中,如燃料油、润滑油等的吸收峰与原油相近,一般原油和重质油可选254nm,而轻质油及炼油厂的油品选225nm。
本实验所用油品为15号机油,因此,测定波长选用225nm。
三、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10mm石英比色皿1000 mL分液漏斗G3型25mL玻璃砂芯漏斗四、试剂1、标准油贮备液:准确称取油品0.100g溶于石油醚中,移入100ml容量瓶内,稀释至标线,贮于冰箱中,此溶液每毫升含1.00mg油。
2、标准油使用溶液:临用前把上述标准油贮备液用石油醚稀释10倍,此溶液每毫升含0.10mg油。
3、无水硫酸钠:在300℃下烘1h,冷却后装瓶备用。
4、石油醚(60—90℃馏分)。
5、1+1硫酸。
6、氯化钠。
五、测定步骤1、标准曲线的绘制向7个5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2.00、4.00、8.00、12.00、20.00和25.00ml 标准油使用溶液,用石油醚(60-90℃馏分)稀释至标线。
在选定波长处,用10mm石英比色皿,以石油醚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经空白校正后,绘制标准曲线。
2、水样的测定(1)、将已知体积的水样,仔细移入1000mL分液漏斗中,加入1+1硫酸5mL酸化(若采样时已酸化,则不需加酸)。
加入氯化钠,其量约为水量的2%(m/V)。
用20mL石油醚(60—90℃馏分)清洗采样瓶后,移入分液漏斗中。
充分振摇3min,静置使之分层,将水层移出分液漏斗。
(2)、将石油醚萃取液通过内铺约5mm厚度无水硫酸钠层的砂芯漏斗,滤入50mL容量瓶内。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 页共7 页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1、目的与合用X围1.1目的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X,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1.2合用X围合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1.3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者表示相关资料采集的完整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通环境监测的全过程 ,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 1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表1 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主要控制因素1.监测目标2.监测点位、点数1.采样次数或者采样频率2.采样仪器技术、方法1.样品的运输2.样品保存1.样品的预处理2.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检测X围控制3.分析人员素质与实验室的质量控制1.资料整理、处理与精度检验2.资料分布、分类管理制度的控制1.信息量的控制2.结果的表述与原因分析、对策主要影响的目标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精密度、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监测环节布点系统采样系统运贮系统分析测试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综合评价系统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2 页共7 页1.4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通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者/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22〕〔等同采用I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下高效、规X的运作.2、样品采集2.1 根据监测方案所确定的采样点位、污染物项目、频次、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样.必要时制订采样计划, 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交通工具以与安全保障等.2.2 采样人员应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监测点位的周边情况,掌握采样方法、监测项目、采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的保存技术和采样量等,做好采样前的准备.2.3 采集样品时,应满足相应的规X要求,并对采样准备工作和采样过程实行必要的质量监督.需要时,可使用定位仪或者照像机等辅助设备证实采样点位置.2.4 样品管理2.4.1 样品运输与交接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沾污、损失和丢失.样品接收、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标签与其包装应完整.若发现样品有异常或者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并尽快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采样.2.4.2 样品保存样品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以免混淆.样品保存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X要求.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3.1 内部质量控制监测人员应执行相应监测方法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内部质量控制措施.3.1.1 空白样品空白样品〔包括全程序空白、采样器具空白、运输空白、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3 页共7 页白等〕测定结果普通应低于方法检出限.普通情况下,不应从样品测定结果中扣除全程序空白样品的测定结果.3.1.2 校准曲线采用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仅限在其线性X围内使用.必要时,对校准曲线的相关性、精密度和置信区间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是否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若不满足,需从分析方法、仪器设备、量器、试剂和操作等方面查找原因,改进后重新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不得长期使用,不得相互借用. 普通情况下,校准曲线应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3.1.3 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开展新的监测项目前,应通过实验确定方法检出限,并满足方法要求.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计算方法执行HJ 168.3.1.4 平行样测定应按方法要求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样品做平行样品测定.3.1.5 加标回收率测定加标回收实验包括空白加标、基体加标与基体加标平行等.空白加标在与样品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基体加标和基体加标平行是在样品前处理之前加标,加标样品与样品在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加标物质的形态、加标量和加标的基体.加标量普通为样品浓度的0.5~3 倍,且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应超过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在方法检出限附近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X围.加标后样品体积应无显著变化,否则应在计算回收率时考虑这项因素.每批相同基体类型的样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比例样品进行加标回收与其平行样测定.3.1.6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监测工作中应使用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或者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的物质.应有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的管理程序,对其购置、核查、使用、运输、存储和安全处置等进行规定.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应与样品同步测定.进行质量控制时,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不应与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来源相同.应尽可能选择与样品基体类似的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定,用于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或者检查实验室〔或者操作人员〕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4 页共7 页3.1.7 质量控制图常用的质量控制图有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均值-极差控制图等,在应用上分空白值控制图、平行样控制图和加标回收率控制图等,相关内容执行GB/T 4091. 日常分析时,质量控制样品与被测样品同时进行分析,将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标于质量控制图中,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测定值落在中心附近、上下警告线之内,则表示分析正常,此批样品测定结果可靠;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表示分析失控,测定结果不可信,应检查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和上下控制线之间,虽分析结果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应予以注意.3.1.8 方法比对或者仪器比对对同一样品或者一组样品可用不同的方法或者不同的仪器进行比对测定分析, 以检查分析结果的一致性.3.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指本机构内质量管理人员对监测人员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下级机构监测活动的质量控制,可采取以下措施:3.2.1 密码平行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样品作为密码平行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若平行样测定偏差超出规定允许偏差X围,应在样品有效保存期内补测;若补测结果仍超出规定的允许偏差,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失控,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必要时重新采样.3.2.2 密码质量控制样与密码加标样由质量管理人员使用有证标准样品/标准物质作为密码质量控制样品,或者在随机抽取的规样品中加入适量标准样品/标准物质制成密码加标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如果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在给定的不确定度X围内,则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受控.反之,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作废,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 3.2.3 人员比对不同分析人员采用同一分析方法、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测定, 比对结果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控制要求.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 5 页共7 页3.2.4 实验室间比对可采用能力验证、比对测试或者质量控制考核等方式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证明各实验室间的监测数据的可比性.3..2.5 留样复测对于稳定的、测定过的样品保存一定时间后,若仍在测定有效期内,可进行重新测定.将两次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以评价该样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3.3数据处理3.3.1 应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确保全面、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不得利用数据有效性规则,达到不正当的目的;不得选择性地舍弃不利数据,人为干预监测和评价结果.3.3.2 有效数字与数值修约3.2.1 数值修约和计算按照GB/T 8170 和相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要求执行.3.3.2 记录测定数值时,应同时考虑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读数误差.对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有效数字位数可以记录到最小分度值,最多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3.3.3 精密度普通只取1~2 位有效数字.3.3.4 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只舍不入,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个非9 数字.如果小数点后多于4个9,最多保留 4 位.校准曲线斜率的有效位数,应与自变量的有效数字位数相等.校准曲线截距的最后一位数,应与因变量的最后一位数取齐. 3.3.4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GB/T 4883,当浮现异常高值时,应查找原因,原因不明的异常高值不应随意剔除.3.3.5数据校核与审核3.3.5.1 应对原始数据和拷贝数据进行校核.对可疑数据,应与样品分析的原始记录进行校对.3.3.5.2 监测原始记录应有监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的签名.监测人员负责填写原始记录;校核人员应检查数据记录是否完整、誊写或者录入计算机时是否有误、数据是否异常等,并考虑以下因素:监测方法、监测条件、数据的有效位数、数据计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6 页共7 页算和处理过程、法定计量单位和质量控制数据等.3.3.5.3 审核人员应对数据的准确性、逻辑性、可比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重点考虑以下因素:监测点位;监测工况;与历史数据的比较;总量与分量的逻辑关系;同一监测点位的同一监测因子,连续多次监测结果之间的变化趋势;同一监测点位、同一时间〔段〕的样品,有关联的监测因子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和合理性等.4、监测结果的表示4.1 监测结果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4.2 平行样的测定结果在允许偏差X围内时,用其平均值报告测定结果.4.3 监测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用"ND〞表示,并注明"ND〞表示未检出, 同时给出方法检出限值.4.4 需要时,应给出监测结果的不确定度X围.5、监测报告<见附录A>5.1 监测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报告标题与其他标志;——监测性质〔委托、监督等〕;——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编制时间,采样〔监测〕现场的地点〔必要时〕;——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报告统一编号〔惟一性标志〕,总页数和页码;——监测目的、监测依据〔依据的文件名和编号〕;——样品的标志:样品名称、类别和监测项目等必要的描述,若为委托样,应特殊予以注明;——样品接收和测试日期;——需要时,列出采样与分析人员,监测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名称、型号与品牌;——监测结果:按监测方法的要求报出结果,包括监测值和计量单位等信息;——报告编制人员、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的签名和签发日期;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7 页共7 页——监测委托情况〔委托方、委托内容和项目等〕;——需要时,应注明监测结果仅对样品或者批次有效的声明.5.2 当需对监测结果做出解释时,监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信息:——对监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者删节, 以与特殊监测条件〔如环境条件的说明〕;——当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有特殊要求时,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监测报告中应包含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结果和结论;——需要时,提出其他意见和解释;——特定方法、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要求的附加信息.5.3 对含采样结果在内的监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信息:——采样日期;——采集样品的名称、类别、性质和监测项目;——采样地点〔必要时, 附点位布置图或者照片〕;——采样方案或者程序的说明等;——若采样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生产工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采样点周围情况、天气状况等〕可能影响监测结果时,应附详细说明;——列出与采样方法或者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者规X,以与对这些规X 的偏离、增添或者删节时的说明;——需要时,增加项目工程建设、生产工艺、污染物的产生与管理介绍等;——其他信息包括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情况、有关图表和引用资料、必要的建议等.日期:日期:日期:------------------------正文结束------------------------。
微生物检查室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微生物检查室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建立一个微生物指标检验环境监测取样作业指导书,确保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环境符合规范要求。
2、适用范围:
微生物限度检查洁净区尘埃粒子和沉降菌监测。
3、责 任 人:
质控微生物限度检验员。
4、内 容:
4.1 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温湿度和静压差符合规定后,由岗位工作人员对洁净区环境进行监测和取样工作。
4.1.1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由质控微生物限度检验员携带尘埃粒子计数器到现场进行现场监测。
4.1.2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沉降菌由质控微生物限度检验员携带制备好的培养皿到现场取样。
4.2 尘埃粒子监测过程:
4.2.1质控微生物限度检验员到达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查看温湿度和静压差符合规定后进行监测;
4.2.2尘埃粒子监测按照《尘埃粒子计数器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每个洁净室测两个点。
4.3.3 取样点应避开回风口,位于离地面0.8米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避免取。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为了保护实验室环境安全,保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制定本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
二、实验室环境保护1. 实验室周围环境保护:实验室周围应保持干燥、洁净和无异味。
禁止在实验室周围堆放垃圾,要保持草地整洁,并做到及时清理落叶、烟蒂等杂物。
2. 实验室内部环境保护:(1)温湿度控制:根据实验室设备和实验要求,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空气净化的,必须安装相应的净化设备。
(2)通风系统管理:实验室必须具备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更新。
通风设备必须经过定期检查和维护,保持其正常运行。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1. 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承担着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责任。
他们有权制定和执行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并进行人员培训、应急演习等。
2. 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1)入职培训:每位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入职培训,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
同时,对于新引进的设备和材料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
(2)定期培训: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包括事故防范知识、应急处理方法等内容。
3. 实验室安全设施管理:(1)安全标识管理:实验室内部必须设置清晰的安全标识,包括出入口标识、警示标识、禁止标识等。
并定期检查标识的清晰度和有效性,有损坏或失效的要及时更换。
(2)应急设备管理:根据实验室的不同类型和性质,配置相应的应急设备,如火灭火器、急救箱等。
这些设备必须经过定期检查和维护,保持其完好无损。
4. 实验室物品及设备管理:(1)实验室物品管理:实验室内的物品必须妥善保管,不能随意乱放。
对于易碎品、危险品等特殊物品,要加强管理,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2)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对于使用寿命已经过期或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及时更换或修复。
5. 废弃物管理:实验室废弃物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范本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范本主编:张庆乐泰山医学院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 掌握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方法。
2. 实验前复习第二章残渣与浊度的有关内容。
二、悬浮固体的测定(一)原理悬浮固体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
测定的方法是将水样通过滤料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料,将所称重量减去滤料重量,即为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
(二)仪器与试剂1. 烘箱2. 分析天平3. 干燥器4. 孔径为0.45um 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者中速定量滤纸。
5. 玻璃漏斗6. 内径为30-50mm 称量瓶(三) 实验步骤1. 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105℃烘干2小时,取出冷却后盖好瓶盖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05g )。
2. 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使悬浮物大于2.5mg ),通过面称至恒重的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
如样品中含油脂,用10mL 石油醚分两次洗残渣。
3. 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105℃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 ,冷却后盖好盖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四) 数据处理悬浮固体(mg/L )=VB A 1000*1000*)( 式中:A ——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重瓶重(g ) B ——滤膜及称重瓶重(g )V ——水样体积(mL )(五)注意事项(1)树叶、木棒、水草等杂质应先从水中去除。
(2)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振荡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
(3) 也可使用石棉坩锅进行过滤。
(六) 思考题1. 进行称重之前对水样如何进行预处理?2. 为什么操纵温度在103-105℃?3.悬浮物的质量浓度与浊度有无关系?4.分析产生测定误差的原因?三、浊度(一)原理浊度是由水中含有的泥沙、粘土、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等悬浮物质造成的。
水体浑浊会影响阳光的透射,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浊度以度为单位。
现场实验室工作指导书
现场实验室工作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现场实验室工作指导书1、目的:为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控制流程开展实验室一切工作和检测服务。
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和实施,制定此现场实验室工作文件。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现场实验室工作。
3、工作职责:3.1 执行现场实验室规定,对原料、中间产品、半成品及终检产品的样品进行实验,出具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3.2 实验过程中,认真据实填写各项记录,严格按照实验规程化验,不得有漏检、错检等现象。
3.3 定期维护保养试验设备仪器,保持设备仪器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3.4 实验工作人员实验完毕,即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于有毒、有害、易燃、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应按有关要求执行,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3.5 实验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前,尤其节假日应认真检查水、电、气、汽和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关好门窗方可离去。
3.6 实验工作人员发现出现问题应立即处理、上报4、实验室环境要求:4.1 实验室内要保持清洁卫生,仪器、设备摆放整齐、保持清洁。
4.2 实验室工作人员上班前要打扫室内卫生,做到无积灰、无垃圾。
4.3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要换工作服,不得在实验室摆放私人杂物。
4.4 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早上九点记录实验室环境条件,填写《温湿度记录表》,确保环境条件符合试验设备、仪器的环境要求。
5、试验设备、仪器的管理:5.1 试验设备、仪器必须是经培训合格并取得合格的人员方可使用。
5.2 试验设备、仪器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使用完毕要对设备仪器进行清洁、整理。
5.3试验设备、仪器应定期送检或校准,严禁使用检定不合格或超过检定周期的试验设备、仪器。
5.4 试验设备、仪器应定期维护保养,保持设备仪器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6、实验室的工作过程:6.1 流程图:6.2 确认符合性实验员应确认送样物料,是否与送样信息相符合。
实验室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
1.3动平衡机、端面跳动仪、静平衡支架安放在同一区域,保证其基础牢固、平整。
2.每天对室内湿度、温度进行监测,当相对湿度大于80%或温度大于30℃时,要开窗通风。
3.室内线路做到横平竖直,相互分开,每一个用电设备有单用线路系统,并层层配备保险设施。
核准
批准
4.室内外应无腐蚀性介质、无振动干扰影响、无电磁辐射。
5.每天应对室内外进行清扫,保持其清洁,注意:地板不要积水;同时开窗通风30分钟。
6.实验室应作好“四防”工作。
6.1室内外应配备完备的消防设施,并按国家要求检定其可靠性。
6.2资料(记录)应作好防水、防油措施;器具、设备应作好防水、防尘措施。
编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目的:
为了实验室的检验、测量、试验设备或器具有一个适宜的运行环境,更好地保证其检验、测量、试验的精度,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受控范围之内。
二.使用范围:
宁波雪龙汽车风扇制造有限公司实验室
三.方法:
1.实验室应进行分区:a.资料(记录)存放区;b.器具摆放区;c.设备安放区;d.办公区。
1.1图纸、作业指导书应放在一层,按类别分开存放在资料架的相关位置,作好标识,以便翻阅查找;存档记录用档案袋装好,并分类摆放在下一层,标识好,以便追溯。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1、为了保护实验室的环境,保障实验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要求,制定本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实验室,包括所有实验室人员,包括职工和访问学者。
3、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环境、预防事故、消除危险源、保障人员安全、保护实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4、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责任制的原则是明确责任、分清职责、层层落实。
二、实验室环境保护管理1、减少实验室危险物质的使用,提倡替代方法,合理使用可再生资源。
2、实验室内严禁乱倒乱扔废弃物,严禁乱堆乱放杂物。
3、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4、实验室内不得随意使用化学品,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申领和使用,并及时归还。
5、保持实验室内的卫生清洁,定期进行清扫、消毒和通风。
6、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进行检查和试验,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7、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禁止使用明火。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1、实验室内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包括标示有危险品、应急出口、灭火器等。
2、危险药品必须经专人保管,严禁私自带入和带出实验室。
3、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并签署安全责任书。
4、实验室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使用实验设备和化学药品,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5、遇到实验设备损坏、泄漏或火灾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向上级主管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
6、实验室内的电气设备必须符合电气安全标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7、实验室内必须设置防火门和防火墙,杜绝火灾蔓延。
8、实验室内必须配备适量的灭火器和灭火装备,并且定期进行检查和充装。
四、应急管理1、每个实验室必须配备急救箱,并定期检查和补充急救用品。
2、实验室内必须设置应急电话,并将其公示在醒目位置。
3、实验室内必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处置措施等。
4、实验室人员必须参加定期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环境科学实验室操作手册
环境科学实验室操作手册
实验室安全规定
-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好实验室的安全设备,如实验服、
手套、护目镜等。
- 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喝饮料、进食等行为。
- 严禁未经许可转移、借用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
实验前准备
- 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流程和技术规范。
- 保证各种仪器设备的清洁、正常运行,并对实验样品预处理。
- 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实验用品和材料。
实验操作要点
- 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操作,不得随意更改实验流程或参数。
- 操作时配合实验员的指示,注意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 实验结束后,彻底清洗干净实验用品和仪器设备,并妥善保管。
废弃物处理
- 实验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分类,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废物桶中,并注明废物的种类。
- 化学废液不得直接排放到下水道,需要进行专门的处理。
- 废弃物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处理,实验员需要配合实验室负责人的指示进行处理。
总结
实验室操作一定要遵守安全规定,仔细准备和操作,做到安全第一、文明实验。
废弃物的处理也需要做到规范、有序。
相信以这份操作手册为依据,各位实验员一定能够安心、放心地进行实验工作。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目的和任务 (3)1.3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4)第2章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4)2.1 环境概念与分类 (4)2.2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4)2.3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5)第3章污染物来源与特性 (5)3.1 大气污染物 (5)3.2 水污染物 (6)3.3 土壤污染物 (6)3.4 噪音与振动污染 (7)第4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7)4.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7)4.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7)4.3 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8)第5章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8)5.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8)5.1.1 燃烧净化技术 (8)5.1.2 吸附与吸收技术 (8)5.1.3 冷凝与膜分离技术 (8)5.1.4 生物净化技术 (8)5.2 水污染控制技术 (9)5.2.1 物理处理技术 (9)5.2.2 化学处理技术 (9)5.2.3 生物处理技术 (9)5.2.4 膜分离技术 (9)5.3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9)5.3.1 物理修复技术 (9)5.3.2 化学修复技术 (9)5.3.3 生物修复技术 (9)5.4 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 (9)5.4.1 吸声技术 (9)5.4.2 隔声技术 (9)5.4.3 减振技术 (10)5.4.4 噪音与振动源控制技术 (10)第6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10)6.1 环境监测概述 (10)6.2 环境监测方法与手段 (10)6.2.1 大气环境监测 (10)6.2.3 土壤环境监测 (10)6.2.4 噪声与振动监测 (10)6.3 环境影响评价 (10)6.4 环境风险评价 (11)第7章环境保护管理与政策 (11)7.1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11)7.1.1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设置 (11)7.1.2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职能 (11)7.1.3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7.2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1)7.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1)7.2.2 环境保护政策规划 (12)7.2.3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2)7.3 环境保护经济手段 (12)7.3.1 环境保护税收政策 (12)7.3.2 环境保护财政补贴政策 (12)7.3.3 环境保护金融政策 (12)7.4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2)7.4.1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2)7.4.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12)7.4.3 环境保护志愿服务 (12)第8章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 (12)8.1 工业污染概述 (13)8.2 工业污染源识别与评价 (13)8.2.1 工业污染源识别 (13)8.2.2 工业污染评价 (13)8.3 工业污染控制技术 (13)8.3.1 预防性控制技术 (13)8.3.2 污染物处理技术 (14)8.3.3 末端治理技术 (14)8.4 工业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14)8.4.1 案例一:某钢铁企业大气污染治理 (14)8.4.2 案例二:某化工企业废水治理 (14)8.4.3 案例三:某电子企业固体废物治理 (14)8.4.4 案例四:某火电厂噪声治理 (14)第9章城市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14)9.1 城市环境问题及特点 (14)9.1.1 城市环境问题 (14)9.1.2 城市环境特点 (14)9.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14)9.2.1 规划目标 (15)9.2.2 规划原则 (15)9.2.3 规划内容 (15)9.3.1 大气污染控制 (15)9.3.2 水污染控制 (15)9.3.3 噪声污染控制 (15)9.3.4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15)9.4 城市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16)9.4.1 案例一:某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16)9.4.2 案例二:某城市水污染治理 (16)9.4.3 案例三:某城市噪声污染治理 (16)9.4.4 案例四:某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 (16)第10章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16)10.1 农村环境问题及特点 (16)10.1.1 农村环境问题 (16)10.1.2 农村环境特点 (16)10.2 农村环境保护策略 (16)10.2.1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策略 (16)10.2.2 农村生活环境保护策略 (17)10.3 农村污染控制技术 (17)10.3.1 农业污染控制技术 (17)10.3.2 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 (17)10.4 农村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17)10.4.1 案例一:某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17)10.4.2 案例二:某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17)10.4.3 案例三:某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7)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模版
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模版一、概述实验室环境管理是确保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研究人员健康安全的基础,本办法旨在规范实验室环境管理,维护实验室内的安全、卫生、整洁和舒适。
二、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1. 实验室安全设施应该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包括但不限于:紧急出口、灭火器、安全柜、安全监控等设施应当保持良好状态,定期检查和维护。
2. 实验室内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化学品存储区、危险废物存储区等特定区域,确保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安全储存和处置。
3. 实验室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培训,提高研究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4. 实验室内禁止私拉乱接电线、乱用电器设备或私自拆除安全设施等行为,违反规定者将严肃追究责任。
5. 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应立即整改,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持续安全。
三、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1. 实验室内应当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桌面、地面和设备应定期清洁,避免积尘和污染。
2. 实验室内应当定期清洗储存容器、容器架、仪器设备等,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 实验室内应当加强对垃圾和废弃物的管理,分类收集并定期清理,确保实验室卫生和废弃物的安全处置。
4. 实验室应当建立人员防护措施,如实验室人员应佩戴实验室服装、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保持个人卫生。
5. 实验室内应当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定期检查和清洁通风设施,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
四、实验室环境整洁管理1. 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应按照规定使用和保管,使用完毕应及时清理、整理和归位。
2. 实验室内的化学品和试剂应按照规定存储,避免化学品的混乱堆放和泄漏,定期检查和整理化学品货架。
3. 实验室内的桌椅、仪器设备、储存容器等应定期清洁和维护,及时修理或更换损坏的设备和器具。
4. 实验室内应当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员,负责整理和归档实验数据、文件和图片资料,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有序。
五、实验室环境舒适管理1. 实验室内应当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和噪音等环境参数,确保研究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舒适。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环境监测设备:包括空气质量检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采样容器:例如空气样品采集瓶、水样采集瓶等。
3. 标准物质:包括空气标准物质、水质标准物质等。
4. 实验仪器:如pH计、电导率仪等。
5. 其他辅助器材和试剂。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目的并选择适当的环境监测设备,如需要监测空气质量,则选择空气质量检测仪。
2. 准备好采样容器,并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的干扰。
3. 校准实验仪器,例如使用标准气体校准空气质量检测仪,校准pH计等。
4.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取样点位,并进行采样。
如需要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则在不同房间进行采样。
a) 空气采样:打开空气质量检测仪,根据仪器指示进行采样,将样品采集瓶置于适当位置。
b) 水样采样:使用水样采集瓶,将待测水样采集到瓶中。
5. 将采样容器密封并标记好采样点位、时间等信息,确保样品不受污染。
6. 将采集到的样品送至实验室,或者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现场分析。
7.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各项分析,如使用pH计测试水样的酸碱度,使用电导率仪测试水样的电导率等。
8. 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续可以制作相关数学图表进行展示。
9. 按照实验要求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清洗和储存。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眼镜等。
2. 操作时注意不要弄破采样容器,以免造成污染。
3. 使用实验仪器时,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 样品采集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力、温度等。
5.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并储存实验器材和试剂,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可以比较不同样品的环境参数,例如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水体的酸碱度等。
利用统计和图表分析,可以得出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和建议。
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范文一、引言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试验检测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必须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管理。
本文将提出一套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以确保实验室环境的良好和谐。
二、实验室卫生管理1. 定期进行实验室的卫生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实验台面等各个区域的清洁工作。
2. 实验室内禁止乱扔垃圾,建立垃圾分类制度,并定期清理垃圾桶。
3. 在实验室内设置安全防护区域,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三、实验室温度和湿度控制1. 根据实验的需要,合理调节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
2. 使用空调和加湿器等设备,确保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3. 定期检查和维护空调和加湿器等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实验室通风管理1. 实验室内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确保实验室内不积聚有害气体和异味。
2. 定期检查实验室的通风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
3. 实验室内严禁烟草和饮食,以防止空气污染。
五、实验室噪音控制1. 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室噪音源,例如实验设备和空调等。
2. 在实验室内设置静音区域,减少噪音对实验人员的干扰。
3. 使用耳塞等个人防护措施,降低噪音对实验人员的影响。
六、实验室光照管理1. 根据实验需要,合理调节实验室的光照强度。
2. 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室的照明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合理安排实验室内不同区域的照明强度,以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
七、实验室废弃物管理1. 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和处置。
2. 确保实验室内设置明显的废弃物分类标识,提醒实验人员正确处理废弃物。
3. 定期清理和清运实验室的废弃物,确保实验室的环境整洁。
八、实验室安全管理1.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2. 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例如安全柜、防护眼镜等,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九、实验室设备管理1. 建立实验室设备档案,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安装日期等信息。
05洁净室阳性菌室内环境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实验室环境质量控制制度1目的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确保室洁净室内环境条件符合无菌操作的各种要求。
2、职责实验室检测人员负责监测环境。
3 、适用范围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温度、湿度。
4、操作规程4.1 洁净室/阳性菌环境及操作要求4.1.1. 洁净室/阳性菌应设有操作间和缓冲间,阳性菌还应有风淋间,操作间洁净度应达到 10000 级,室内温度保持在 20-24℃,湿度保持在 45-60%。
超净工作台与生物安全柜应达到 100 级。
4.1.2.洁净室/阳性菌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4.1.3.严防一切灭菌器材和培养基污染,已污染者应停止使用。
4.1.4.洁净室/阳性菌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 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4.1.5.洁净室/阳性菌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
4.1.6.需要带入洁净室/阳性菌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4.1.7.工作人员进入洁净室/阳性菌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更衣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 75%的乙醇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操作间进行操作。
4.1.8.洁净室/阳性菌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 30分钟以上,关闭紫外灯后,开启通风系统,吹风30分钟后方能进去。
超净工作台与生物安全柜通风15分钟后方能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操作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并在《洁净室/阳性菌室使用记录》做好记录。
4.1.9.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
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4.2 洁净室/阳性菌空气质量控制检查方法及控制措施4.2.1.洁净室/阳性菌室应每 2 周进行一次沉降菌数检查并填写相应记录。
在超净工作台与生物安全柜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 90mm 的无菌培养皿若干,无菌操作分别注入融化并冷却至约 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TSA/肉汤琼脂/孟加拉红培养基约 15ml,放至凝固后,分别放置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洁净室/阳性菌室的操作间工作位置的左中右等处,开盖暴露 5 分钟后,营养琼脂培养基/TSA/肉汤琼脂培养基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 48 小时,孟加拉红培养基倒置于 28℃培养箱培养 72 小时,必要时延长至 5d,取出检查。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5)2.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5)2.1.1 早期环境监测技术(20世纪初1950年代) (5)2.1.2 环境监测技术快速发展(1960年代1970年代) (5)2.1.3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1980年代至今) (5)2.2 环境监测技术分类与特点 (5)2.2.1 按监测对象分类 (6)2.2.2 按监测方法分类 (6)2.2.3 环境监测技术特点 (6)2.3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6)2.3.1 多元化 (6)2.3.2 精准化 (6)2.3.3 网络化 (6)2.3.4 智能化 (6)2.3.5 绿色化 (7)第3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7)3.1 水环境监测技术 (7)3.1.1 采样技术 (7)3.1.2 水质参数监测技术 (7)3.1.3 水质在线监测技术 (7)3.1.4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7)3.2 水环境治理技术 (7)3.2.1 物理治理技术 (7)3.2.2 化学治理技术 (7)3.2.3 生物治理技术 (7)3.2.4 生态修复技术 (7)3.2.5 集成治理技术 (8)3.3 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8)3.3.1 案例一: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8)3.3.2 案例二:某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8)3.3.3 案例三:某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8)3.3.4 案例四:某地下水污染修复 (8)第4章空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8)4.1 空气环境监测技术 (8)4.1.1 采样方法 (8)4.1.2 分析方法 (8)4.1.3 监测项目 (8)4.2 空气环境治理技术 (8)4.2.2 化学治理技术 (9)4.2.3 生物治理技术 (9)4.2.4 综合治理技术 (9)4.3 空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9)4.3.1 案例一:某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 (9)4.3.2 案例二:某工业园区空气污染物排放监测与治理 (9)4.3.3 案例三:某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与治理 (9)4.3.4 案例四: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与治理 (9)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9)5.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9)5.1.1 土壤采样技术 (9)5.1.2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技术 (10)5.1.3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技术 (10)5.1.4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技术 (10)5.2 土壤环境治理技术 (10)5.2.1 物理治理技术 (10)5.2.2 化学治理技术 (10)5.2.3 生物治理技术 (10)5.2.4 综合治理技术 (10)5.3 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0)5.3.1 重金属污染土壤监测与治理案例 (10)5.3.2 有机污染土壤监测与治理案例 (10)5.3.3 农业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 (11)5.3.4 城市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 (11)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技术 (11)6.1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1)6.1.1 噪声监测技术 (11)6.1.2 振动监测技术 (11)6.2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1)6.2.1 噪声治理技术 (11)6.2.2 振动治理技术 (11)6.3 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1)6.3.1 噪声监测案例分析 (12)6.3.2 振动监测案例分析 (12)6.3.3 噪声与振动治理综合案例分析 (12)第7章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12)7.1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2)7.1.1 生态系统监测方法 (12)7.1.2 生物多样性监测 (12)7.1.3 污染物监测技术 (12)7.1.4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 (12)7.2 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12)7.2.1 生物修复技术 (12)7.2.3 化学修复技术 (13)7.2.4 综合修复技术 (13)7.3 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3)7.3.1 案例一:某湖泊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2 案例二:某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3 案例三:某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4 案例四:某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第8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新技术发展 (13)8.1 环境监测新技术 (13)8.1.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13)8.1.2 遥感技术 (14)8.1.3 基因测序技术 (14)8.2 环境治理新技术 (14)8.2.1 生物修复技术 (14)8.2.2 纳米材料治理技术 (14)8.2.3 智能化治理技术 (14)8.3 新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案例 (14)8.3.1 案例一: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 (14)8.3.2 案例二:水体污染监测与治理 (14)8.3.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与治理 (15)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化与规范化 (15)9.1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化 (15)9.1.1 标准化概述 (15)9.1.2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制定 (15)9.1.3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内容 (15)9.1.4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实施与监督 (15)9.2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化 (15)9.2.1 规范化概述 (15)9.2.2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制定 (15)9.2.3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内容 (16)9.2.4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实施与监督 (16)9.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16)9.3.1 标准体系建设概述 (16)9.3.2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16)9.3.3 标准体系实施与完善 (16)9.3.4 国际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借鉴 (16)第10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训与考核 (16)10.1 实训项目设置 (16)10.1.1 空气质量监测实训 (16)10.1.2 水质监测实训 (16)10.1.3 噪音监测实训 (16)10.1.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训 (16)10.1.5 污水处理实训 (16)10.2.1 实训方法 (17)10.2.2 实训要求 (17)10.3 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 (17)10.3.1 考核内容 (17)10.3.2 评价标准 (17)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3)1.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3)1.1.2 环境监测的任务 (4)1.2 污染控制原理与方法 (4)1.2.1 污染控制原理 (4)1.2.2 污染控制方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监测点位布设 (5)2.1.1 点位布设原则 (5)2.1.2 点位布设方法 (5)2.2 监测项目与频次 (5)2.2.1 监测项目 (5)2.2.2 监测频次 (6)2.3 监测方法及设备 (6)2.3.1 监测方法 (6)2.3.2 监测设备 (6)第3章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 (6)3.1 大气污染概述 (6)3.2 大气污染物监测 (6)3.2.1 监测方法 (6)3.2.2 监测项目 (7)3.3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7)3.3.1 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 (7)3.3.2 有组织排放控制技术 (7)第4章水污染监测与控制 (8)4.1 水污染概述 (8)4.2 水质监测方法 (8)4.2.1 采样方法 (8)4.2.2 水质分析方法 (8)4.3 水污染控制技术 (8)4.3.1 预处理技术 (8)4.3.2 主体处理技术 (8)4.3.3 深度处理技术 (8)4.3.4 综合处理技术 (9)第5章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 (9)5.1 土壤污染概述 (9)5.2 土壤污染监测 (9)5.2.1 监测方法 (9)5.2.2 监测程序 (9)5.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5.3.2 化学修复技术 (10)5.3.3 生物修复技术 (10)5.3.4 综合修复技术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控制 (10)6.1 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 (10)6.1.1 噪声与振动定义 (10)6.1.2 噪声与振动来源 (10)6.1.3 噪声与振动危害 (10)6.1.4 我国环境标准 (10)6.2 噪声与振动监测 (11)6.2.1 监测方法 (11)6.2.2 监测设备 (11)6.2.3 技术要求 (11)6.3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1)6.3.1 控制原则 (11)6.3.2 控制技术 (12)6.3.3 控制措施 (12)第7章固体废物监测与处理 (12)7.1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12)7.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12)7.1.2 固体废物的分类 (12)7.1.3 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12)7.1.4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12)7.2 固体废物监测 (13)7.2.1 监测目的与意义 (13)7.2.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3)7.2.3 监测技术规范与标准 (13)7.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13)7.3.1 减量化处理技术 (13)7.3.2 资源化利用技术 (13)7.3.3 无害化处理技术 (13)7.3.4 安全填埋技术 (13)7.3.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设施建设与管理 (13)7.3.6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创新与发展 (13)第8章辐射污染监测与防护 (13)8.1 辐射污染概述 (13)8.1.1 辐射污染定义 (14)8.1.2 辐射污染来源 (14)8.1.3 辐射污染危害 (14)8.2 辐射监测方法 (14)8.2.1 辐射监测原理 (14)8.2.2 辐射监测设备 (14)8.2.3 辐射监测方法 (14)8.3.1 防护原则 (14)8.3.2 防护措施 (14)第9章环境监测数据与分析 (15)9.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5)9.1.1 采样方法 (15)9.1.2 采样设备 (15)9.1.3 数据处理 (15)9.1.4 数据存储 (15)9.2 数据分析与评价 (15)9.2.1 数据分析方法 (15)9.2.2 评价标准 (15)9.2.3 污染源解析 (15)9.2.4 风险评估 (15)9.3 环境质量报告编制 (15)9.3.1 报告内容 (16)9.3.2 报告格式 (16)9.3.3 报告提交 (16)9.3.4 报告公开 (16)第10章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16)10.1 环境污染概述 (16)10.2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16)10.2.1 监测目的与任务 (16)10.2.2 监测方法与手段 (16)10.2.3 监测程序与要求 (16)10.2.4 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 (16)10.3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与善后工作 (16)10.3.1 应急处理原则与措施 (16)10.3.2 应急处理流程与操作 (16)10.3.3 善后工作内容与要求 (17)10.3.4 应急处理与善后工作的组织管理 (17)第1章绪论1.1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环境监测作为评估和保障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验室防交叉污染作业指导书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为了防止不同类型样品检测引起的交叉污染,最大限度降低不同检测样品类别、检测过程中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
2.范围适用于理化室、气相质谱与色谱联用室、液相色谱室、试剂室、样品室。
3.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本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及修订,最大程度发现各种潜在交叉污染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污染程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2质量负责人负责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交叉污染不符合纠正措施,评估并跟踪所有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结果。
3.3检测室负责人对各种防止交叉污染措施的监督及执行。
3.4检测员按照本作业指导书严格执行本职责范围内的相关要求。
3.5质量监督员每月对检测工作过程的进行质量监督。
3.6资料管理员负责相关文件记录的发放、登记、保存、销毁等管理工作。
4.定义交叉污染:不同检测类别的样品在接收、检测过程中发生的相互污染。
5.要求5.1样品在接收到来样后,要使用不同类别的批号登记,在样品上明确标识其批号、重量、检验状态等,并将其放在不同的待检柜中。
在样品流转过程中,也要使用不同的待检柜、在检柜和留样柜。
食品和化妆品、环境卫生的前处理区域要区分开,并使用不同的前处理工具,在前处理区域前要有明确标识。
5.2器具使用的玻璃容器要根据食品、化妆品、环境卫生检测类别进行划分区域,并明确标识。
使用或清洗时不要混在一起。
5.3仪器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等检测仪器在更换不同检测类别样品时要采取更换柱子或者清洗管路等措施,保证样品的不同类别之间不会交叉污染。
5.4检测过程在分析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天平、进样器、柱残留、流路吸附等相互之间的交叉污染,进样器应清洗干净,色谱柱、仪器要冲洗干净。
5.5质量监督质量监督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导书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现象要求本部门立即整改;对检查中出现的不符合项由监督检查组开出《纠正预防措施表》,按期进行整改;对直接影响检测工作不符合项将上报公司最高管理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
确定实验室环境能满足公司各项试验所需环境要求,促进各项试验向更准确可靠的方向发展。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环境控制。
3、 职责
4、 程序细
则 4.1 实
验
室
环
境控制
指标 4.1.1 温度 4.1.2 湿度 4.1.3 灰尘 4.2
数据收集
4.2.1 试验仪器试验条件 实验室主管应根据试验仪器使用说明收集、整理实验室仪器使用测试条件。
并填写《实验室测试仪器使用条件总汇》
4.2.2 实验室现场数据收集 实验员应坚持每日按仪器使用规程,正确使用温度计、湿度计,定时测
量实验室温度、湿度,并记录数据。
并填写《实验室环境控制记录》
4.3数据分析
4.3.1分析现场数据记录,并适当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室环境是否有异常状况,并作出相应决策。
4.3.2分析现场数据记录,并根据《试验仪器使用条件总汇》,判断当前试验能否进行,并调节空调
等环控仪器,确保试验条件满足。
4.3.3利用所收集数据指导实验室环境控制,及时有效地购进一些环境控制设备,确保实验室在环
境控制方面得到有效发展。
4.4环境保障
4.4.1实验员应每天定时观察试验环境情况,对于温度、湿度异常的情况,应及时调节空调等环
控设备,使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条件得以满足。
4.4.2任何进入实验室检测室人员必须更换拖鞋,以避免将外界灰尘等带入室内,每一位进入实
验室的成员都必须执行,实验室人员应对以上行为给予监督,以控制实验室灰尘
4.4.3所有在实验室工作的成员必须保持安静,确保实验室噪音得以控制、避免因噪音影响测试
效果或影响测试人员心情,间接影响测试效果
4.4.4实验室人员每周都必须定期清洗设备,避免灰尘堆积,影响测试,确保设备得到应有的维
护
5、注意事项
实验员必须坚持每天定时记录环境控制指标数据。
6、实验室环境基本要求
7、温度:24℃±5℃;湿度:≤80%;
8、相关文件
《实验室手册》
《实验室管理制度》
9、相关记录
《实验室测试仪器使用条件总汇》
《实验室环境控制记录》
编制:岳修富
审核:肖雄图、黎志航、李赛力、刘培华、薛金刚、潘超庭批准:王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