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美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美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一、名词解释1、美学: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

它以丰富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和集中体现审美活动的最典型和最高级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

美学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总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型生存”又可以称之为人的“非理想性的人生实践”。

它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人生实践。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生存”,也可以称之为“理想性的人生实践”。

它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又叫主客关系。

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它物为客体,主体凭借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异化生存方式:7、功利性:8、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

9、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被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注意、关照、欣赏的客观实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

10、审美关系: 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审美惊异: 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

它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在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有分歧意见。

表现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现状方面,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认为以美为研究对象。

二是认为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三是认为以审美经验和人的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

四是认为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性生存,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有限的、片面的人的生存方式。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的生存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自由的诗意的生存的生存状态。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就是指人的生存实践使现实的人陷入一种“思”的生存状态之中,从而导致生存实践缺少诗意,陷入局限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6、异化生存方式:异化生存方式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对象的双向关系变成了为自己的对象所支配的单向关系,对象成为与他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人的生存陷入到完全囿于一种“尺度”的生存、一种非人性的物的生存。

处在异化生存方式中的人,他的生命的表现成为他的生命的丧失。

7、功利性:功利性在美学中表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自由本性相疏离的单向度的片面的存在。

”在这种存在中,对象世界仅仅具有现实的有限的意义。

囿于功利态度的制约,主体把对世界的有限把握当作完整的生存的把握,由此则遮盖了存在意义。

功利性的主体生存,意味着主体的局限性生存或非理想性生存,它不能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8、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在当下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产生美感的人。

9、审美对象:所谓审美对象是指在当下形成的为特定审美主体所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的具体可感的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以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为标志。

4、审美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情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和境,主体与客体,感性和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5、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6、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他把美学定义为研究低级感性认识的学科,1750年,他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美学》,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鲍姆加登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7、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体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它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8、审美理想: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追求,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美学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美学来造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美学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美学的意思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1]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造句欣赏1. 兄弟啊,朱光潜老先生要是看见你的话,他肯定会放弃美学研究的!2.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3. 任何一种建筑,最初都是实用的。

它的美学意义是附加的。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实用性和美学之外,它还会产生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

4. 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

歌德5.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6. 纽约亦步亦趋地跟从着欧洲现代主义者的功能美学,城市很快就被亮闪闪的由玻璃和钢搭建成的国际风格的写字楼占领了。

7. 以上说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而多彩的,是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珠玉,它们为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

8. 美学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命活动中分析审美要素,从浩如烟海的器物与中爬梳审美的蛛丝马迹,确是一桩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国美学研究便无以深化,永远只能处于前科学阶段。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美的相对性:是指一个事物总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而言的,从大的范畴来说,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而言,美或不美。

①美的时代性,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习惯和审美趣味,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②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产生不同的审美习惯。

2、美的绝对性:一个事物只要感性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那么就是是美的。

虽然世界上无绝对的美,但美却是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由于美有绝对性,表现出永久性和超越性,永久性指美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超越性则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界限。

3、格式塔心理学:即形式、形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主体在感知对象时,心里如何与对象发生一种巧妙的关系。

两大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②异质同构理论,人物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结构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4、爱得码(AIDMA)原则: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由美国广告学家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购买)。

5、霍布斯“突然荣耀说”:指英国18C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的关于喜剧根源学说,他认为人之所以发笑是因为发现对象的许多缺点、弱点,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自我的一种优越感、荣耀感。

这个观点比较科学的阐释了喜剧的根源,但却不能涵盖一切喜剧。

(从对象来说又叫“鄙夷说”)6、康德“乖讹说”:“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乖讹说”又叫“期待失望说”。

有其合理性,适合解答小丑、小人物诙谐夸张的喜剧。

7、格格森“生命的机械化”:德国20C哲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是一个自由、鲜活、灵动的生命体,但因为某个因素使人的生命演化为像一台机械一样呆板而且呆滞,人面对他就会笑。

适合于着重表演的艺术作品。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1、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气韵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4、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马克思以此来描述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被人社会化、人化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完全“异己的、对立的”关系,转化为被人类所认识、改造、利用、支配的关系,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了的自然,人由此确立自己的存在。

自然的人化使人得以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自然,自然界因此而具有了审美上的意义。

5、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自然性是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7、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

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

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

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8、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名词解释美学: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归纳起来,美学有以下定义: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优美:亦称“秀美”。

美学范畴之一。

与“崇高”相对。

指事物呈现出婉约柔和、纤巧雅致的特性,以此唤起人们亲切、愉悦、平和、自由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个与优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崇高是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反抗兽性、在挑战拼搏抗争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实践主体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表征。

丑: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

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二、简答1、美是什么?(优缺)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

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

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表达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理论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详细感性的审美活动表达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白觉、系统的理论性考虑。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关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考虑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实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理论概念:马克思的理论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理论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概念的根底上形成开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理论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白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根底。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理论的。

这里,理论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根底的物质消费活动,义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消费活动,以及人们广阔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详细表达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 -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学

美学

一.解释美学: 1.研究对象:(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认识感性认识的完善。

(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学的艺术,她强调艺术美。

(3)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显示的美学关系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

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丑的如此精美’的原因。

(丑的美学意义或审美价值)“丑得如此精美”是法国著名雕像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尔说得,他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欧米哀尔)后发出了如此的赞叹。

欧米哀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妓女,以至于诗人维龙歌颂她,称之为‘美丽的欧米哀尔’,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

生活中的美,在罗丹的手中却又“丑的如此精美”,变成了艺术中的美,几个转折,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曲折的关系。

1)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是艺术美的对应面,其外在组织形式零乱,违背自身发展规律,使人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

美学

美学

一、名词解释。

1.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

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4.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这种观点认识,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5.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7.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资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主要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8.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17、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审美对象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它就存在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是一种虚幻的实体。
18、审美对象的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可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但它只是一种意象或者说幻象;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富有浓郁诗意是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意识,能使人闻之动心、品之无极,启迪人做无穷的追索和探寻。
《美学》名词解释
一、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二、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的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的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和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美学的名词解释是

美学的名词解释是

美学的名词解释是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学科,也是一门探究审美现象和美的本质的学科。

美学不仅仅关注艺术作品,还关注日常生活中所感知到的美。

它试图回答关于美的定义、美的标准以及美的体验的问题。

美学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美的认知、审美观点、美的情感和创造力等。

一、美的定义美的定义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不同学者和文化背景对美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普遍性和不变性。

这种观点主张美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和主观感受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

无论美是客观还是主观,美的定义都必须考虑到审美经验和美的创造力。

二、美的标准美学研究着美的标准,试图确定何为美的标准和评判美的尺度。

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中,美的标准有所不同。

例如,在西方艺术中,尺寸、比例、对称和构图等因素被认为是衡量美的标准。

而在东方传统艺术中,追求内涵、意境和空灵等美的特征更受重视。

尽管美的标准因文化而异,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共通的。

三、美的体验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美的体验。

美的体验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会产生愉悦、享受和赞美的情感。

美的体验可以通过感官觉知,如观赏艺术品、听音乐和品味美食等途径获得。

同时,美的体验还包括心灵层面的思考与反省,如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沉思等。

四、美的创造力美学研究还探讨美的创造力,即艺术家和创造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表达美。

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介来传达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知。

美的创造力是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任务,它要求创作者具备创造力和艺术技巧,以达到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的目的。

美的创造力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和创新中体现。

五、美和人类文明美学的研究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美的追求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和理解美,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提升审美品味和创造能力。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研究,涉及到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和审美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感受和评价等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美的定义和理解会有所不同,但美学的核心问题始终是人们对于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

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美感、表现、艺术、审美经验和美的哲学等。

美感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是通过感官来感知和享受美的体验。

表现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美的方式,可以是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建筑、设计和服饰等。

艺术是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是人们通过创造和表达来呈现美的一种形式。

艺术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等,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创造力。

审美经验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涉及到知觉、情感和理解等方面。

审美经验可以是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对于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的感受和评价。

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人可能因为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个人偏好等因素会有不同的审美评价。

美的哲学是美学探讨的重要内容,它关注对于美的本质和价值的理性分析和探讨。

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客观存在、形式结构和主观感受等方面。

美的价值涉及到美的权威性和价值感受,既包括对于美的意义和意义,也包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

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等。

美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也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进步相互关联,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

总的来说,美学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经验等问题,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科学探索,也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的重要支持。

通过美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也可以为创造和传播美做出贡献。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审美体验、美的观念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学名词的解释:1. 审美体验:指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

审美体验:指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

2.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美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美感可能会有所不同。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美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美感可能会有所不同。

3. 美学理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性研究。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

美学理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性研究。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

4. 审美标准:用于评价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好坏的准则或规范。

审美标准:用于评价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好坏的准则或规范。

5.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6. 美学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事物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美学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事物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7. 美学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美学批评既可以关注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可以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

美学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美学批评既可以关注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可以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

8.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节奏等。

形式美学强调作品内在的构成和结构。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节奏等。

形式美学强调作品内在的构成和结构。

9. 象征美学:强调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象征。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

2.劳动说:关于审美起源问题的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持这一观点。

具体而言,包含的观点有:社会实践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审美观念是与物质生活方式相适应,由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

原始艺术活动是从原始劳动演化出来的,审美活动是为了表达劳动的喜悦,而且审美活动的内容主要就是劳动生活。

3.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4.艺术美:艺术美是指以艺术作品形态存在的审美对象,他是人类专门为了审美而创造的对象。

艺术美是审美的最高形态,具有非功利的性质,它的原型是神话传说和巫术仪式,在文明时代转换为艺术。

5.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的一种理论。

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摹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宣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是,这种源于巫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不再是巫术,而是艺术了。

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

6.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

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后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其做了全面分析。

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美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美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展改造而成为集体无1.2.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展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些本质、特征、规律比拟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附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表达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开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美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美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美学的全部名词解释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效果的学科,它探讨了美的感知、美的创造和美的理论。

美学包含了众多的名词和概念,下面将会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美美是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一种审美感受,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于事物外在形态或内在意义的感知和评价。

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体现。

美本质上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不同。

2. 审美审美是指个体对事物美的感知和评价。

它涉及到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和体验。

审美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评价都有差异。

同时,审美也是情感和理性的综合体现,通过对事物的直觉和理性的思考来产生美的感受。

3. 美学对象美学对象是指被人们用来体验和感知美的事物,包括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和人类行为等。

艺术作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例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和文学等。

自然景观如山水、花园和日出日落等也常常被人们视为美学对象。

此外,人类行为中的道德和行为美也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4. 美学经验美学经验是指人们对事物美的直接感知和体验。

它并非是理性的思考,而是一种直觉的情感体验。

美学经验可以发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可以出现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中。

通过美学经验,人们可以感受和体验美所带来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

5. 艺术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和表现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经验的形式。

它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和电影等。

艺术作品通过形式、结构、节奏、色彩、字词等来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6. 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形式和价值的学科。

它包括众多的理论派别和观点,如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心理学美学、社会美学等。

美学理论旨在解释美的实质和特点,以及美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美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

7. 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活动。

美学 名词解释

美学 名词解释
4、美育:
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的教育形式。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存在主义美学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பைடு நூலகம்,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认为,人作为实存,其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并不具备有任何意义的内容,只拥有诸种可能性。只有当这诸种可能性与真正的存在相遇时,美才发生。
3、美感:(名词解释)
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流溢说” :
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太一”, 是真善美的统一,由于“太一”是完满的流溢的,它要流溢,于是依次流溢出宇宙理性、灵魂、感性世界。流溢的层次越低,反映神的光辉越弱,因而越来越不完善,在感性世界中最后要遇到的物质,是与“太一”或神完全对立的,因而是万恶之源。
2、存在主义美学:

美学

美学

名词解释:(4个共12分)1鲍姆嘉通: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1735年他在其《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他所著的《美学》(1750年,第一卷)一书将美学作为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通也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

2自然美:是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指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显示的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现实美的主体,包括劳动美、人际关系美、生活美、人体美等。

3艺术美: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呈现于艺术作品中的美。

它是现实美(自然美、生活美等)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艺术家在现实美的基础上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创造的结果, 是现实美的升华和结晶。

4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5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

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6优美:是指一种优雅、柔静的美,它是主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宁静和谐的美。

7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8丑:是一种不和谐,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

9荒诞:就是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的混同、错位和失落。

10现代主义文艺::又称现代派是对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具有实验、创新的众多艺术流派的总称。

简答:(4个28分)一、美与真善的联系与区别。

(一)美与善(1)、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以善为前提。

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2)、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活动P14-15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向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具有社会性、历史性4.总而言之,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活动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了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美学P16-191.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与人生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2. 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和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关系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体现文化大综合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意境267意境是指,在艺术意象中,可以区分出一种富有形而上意味的类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范畴。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像,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的"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感悟。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意境作为审美意象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不限于出现在艺术美的领域,它也可以出现在自然美的领域和社会美的领域。

意象(自查)1.意象,即情景交融,是指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的融合。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2.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但是这里说的“景”与“情”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如果“景”“情”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

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情;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境界(自查)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形式 P64-651.“形式”是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概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在形式”是从古希腊开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观念。

2.照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的归纳,“形式”一词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涵义:a.形式是各个部分的一个安排。

与之相对的是元素、成分或构成整体的部分。

b.形式是直接呈现在感官之前的事物。

与之相对的是内容。

c.形式是某一对象的界限或轮廓。

与之相对的是质料d.形式是某一对象的概念性的本质。

与之相对的是对象的偶然的特征。

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e.形式是人的心灵加在知觉到对象之上的,所以使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

与之相对的便是杂多的感觉经验。

这是康德提出的3.“形式”是对客体的描述,是现成的、实体化的,“形式”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形象P66-671.“形象”是我国当代文学艺术领域中通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人们把“形象性”或“形象思维”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2.在我国当代文艺学著作和教科书中,一般把“形象”解释为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是通过艺术概括所创造出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具体的画面,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3.“形象”是生动的图画,尽管它有思想情感的内容,但它是现实的反映,因而它具有现成性;“形象”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反映论)模式现象P67-681. “现象”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种是传统西方哲学理解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与“本质”、实体相对的“现象”。

“无论是经验论者(洛克、贝克莱、休谟)还是唯物论者(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等),都将现象看作由人的感官所受到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观念、印象、感觉材料,以及由它们直接混合而成的还未受反思概念规范的复合观念。

简言之,就是在感觉经验中显现出来的东西。

”这种现象是现成的、个别的、私有的和纯主观的。

这种现象被看做是认识的一个起点。

2.“现象”的另一种含义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

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在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这显现活动与其中显现出来的东西内在相关。

“现象”具有“非现成的微妙发生性”和““悬中”性”。

所谓的“非现成的微妙发生性”,就是指任何现象都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而是被构成(被构造)着的,即必含有一个生发和维持住被显现者的意向活动的机制。

所谓““悬中”性”,是说现象在根底处并没有一个实体化的对象,所以对它的体验,不可能偏执某一边或某一实在形态,正因为这样,现象知觉就可以具有康德说的“无利害关系和自由的愉快”丑P68-70丑是和美相对的概念。

人们习惯上一般把丑作为与美对立的概念,即真与假相对立,善与恶相对立,美与丑相对立。

但这种与“丑”相对立的“美”的概念是狭义的“美”。

广义的“美”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对象,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它包括多种审美形态。

“丑”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也包括在广义的“美”之内。

美感P981.传统美学家一般把审美主体对于美的认识感受和反映称为“美感”,当代西方美学则将“审美经验”当做核心概念。

2.美感,即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木然的生活世界。

3.所以说,美感不是认识,是体验。

美感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美感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美感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

审美态度P98-1061. 审美态度是指,在西方美学史上,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的条件;在中国美学史上称其为审美心胸。

2.要想获得审美态度,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

移情P106-1121.移情是指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使得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2.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注意到移情现象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曾指出荷马常常用隐喻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的。

《德国美学史》的作者洛慈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是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

第一次用“移情作用”这个词的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意思是“把情感渗进里面去”,他反对用记忆或联想来解释这种移情现象,因为移情现象是直接随着知觉来的物我同一,中间没有时间的间隔可容许记忆或联想起作用。

对移情说最大贡献的是立普斯,他说,审美经验的过程就是这种“移情过程”即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物上去,并且在下意识中深刻地观察该对象,同时塑造出它的形象来。

快感P112-1201.我们平常所说的快感主要是指生理快感,即客体的形式质料方面的因素引起主体的感官或身体的一种直接的快适反应。

2.一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但我们并不赞同。

我们认为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

生理快感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它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3.但快感与美感又不能完全区分清楚。

视听这两种感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也引发一种生理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之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4.在人的生理快感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生物本能想联系的“食”“色”两种快感。

高峰体验P120-1231. “高峰体验”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概念。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

高峰体验包括:性爱体验、父母体验、神秘的广大无边的或自然的体验、审美体验、创造时刻等等。

2.高峰体验的特征有:a.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有一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

同时,他也就更能与世界、与各种“非我”的东西融合b.高峰体验的认知是存在认知。

在存在认知中,体验或对象倾向于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单位,超然独立于任何关系、任何实用性、任何目的之外。

是“完全的认知”,且如果存在认知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c.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d.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

e.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

高峰体验是一个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时刻,有着自身的价值。

高峰体验是一种拥有巨大价值的体验,是一个伟大的启示f.高峰体验的欢愉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这种欢悦具有一种遍及宇宙或超凡的性质,一种丰富充裕、漫衍四溢的性质。

g.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远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

它们共同反映是感到“受之有愧”。

在高峰体验中,人们经常有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甜美的豁然开朗的震动3.高峰体验是物我一体的境界;高峰体验的对象是存在的全体、是独一无二的;高峰体验是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是自我超越,又是自我确证,在高峰体验中,更容易见到世界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更加接近自己的存在和完美性;高峰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哥特式建筑P158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由于前后延续五百年的蛮族的入侵,田园荒芜,城镇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恐惧、愚昧、强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