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年级 2007级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 02075234
姓名杨锴
任课教师徐永健
完成时间 2010年6月28日
成绩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发生大变革大调整。当前世界格局仍然处于调整之中,总体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国际主要力量对比不稳定,多极与单极的斗争仍然激烈,致使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及特点,以及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影响,最后提出在世界格局中中国战略的选择。关键词:世界格局;新变化;影响;中国;应对
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主要力量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它使用“极”(pole)的概念,对世界体系进行描述,这种概念所涉及的是权力的结构(power-configuration),诸如“单极”、“两极”、或“多极”等。[1]
一、当前世界格局变化的学说及特点
(一)“单极”说[2]
美国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产生了一个现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国际格局:单极格局。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前所未有,是当今唯一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的军事势力范围伸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它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它的政治和文化吸引力的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多数国际机构都体现美国的利益。凭借这种超强力量,美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单独行动来实现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学者认为,“伊拉克战争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单极特征”,而“实力差距难以迅速缩短将导致单极体系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很显然,“单极说”仅仅突出强调了实力的一个侧面,即美国的军事实力优势,而且“夸大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的某些方面能够随心所欲的程度,”更没有看到,军事上美国虽然占据优势,但在全球化时代过多使用军事力量一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冷战后美国的确力图仰仗强大的实力优势并通过军事干涉方式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美国的确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超地位并不等于单极世界格局,美国图谋单极独霸是一回事,能不能如愿以偿却是另一回事。一方面,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要受到自身诸多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许多非实力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美国的单极图谋产生极大的牵制。
(二)“一超多强”说[3]
它没有超出尼克松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论,突出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及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但却忽视了广大中小国家崛起这一当代世界的重大特点;它过分突出美国,对美国实力、影响和前景的估计偏高;没有脱离过去那种霸权基础上列强共管的均势体系;未能全面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其他相关角色和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以及各地区多种角色对地区事务决策权
力分配状况。而且“多强”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歧义颇大。有学者从经济角度划分,把世界经济的三大发展中心,即北美、欧盟、东亚称为“多强”;依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排名,把美、日、德、法、英、中、意等前10名称为“多强”,认为俄罗斯虽然排名不在前10位,但俄罗斯潜力很大,也可列为“多强”之一。有的着眼于综合实力,认为当前及未来的“多强”可分为三种力量:第一是美国的盟国,如欧盟国家、日本;第二是美国的不稳定或不确定的“战略伙伴”,如俄罗斯、中国;第三是中间力量,比如印度。可见,“一超多强”说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对“多强”的定性、定量分析缺乏严谨的能为多数人认可的判定标准,因此易生歧意。
(三)“多极化”说[4]
有学者认为,两极格局瓦解后,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的多极化,而且认为多极化是一种“现实格局状态”,主要指世界上存在着多个对地区或世界事务具有重要影响的“实力中心”,多极化是客观存在,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但是,与“多强”一样,“多极”中的“极”究竟包括哪些,学界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强调欧盟,有的突出中国,有的强调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作为“多极化”的重要动力和主要特征。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如果把“极”理解为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独立自主的外交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那么欧盟、中国、俄罗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而把发展中国家作为“极”,其差距则更为明显: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中国、印度等这些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从整体经济规模的比重来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尚未发生质的变化,南北差距依然十分严重。二是苏联解体后,发展中国家不断分化,不少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有所增强,在世界政治中的整体作用有所减弱。三是“发展中国家”概念主要表明一种经济发展程度,并不表明某种政治集团倾向,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分化相当严重,无论是政治倾向还是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已经分化为多个层次,有些国家甚至处于“边缘化”状态,对外战略存在很大差异,在国际上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因此,正确评估发展中国家在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要看到其经济增长这一个“量”,还要看到实力对比中“北强南弱”的状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不仅要看到发展中国家依然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中坚力量,还要看到发展中国家政治倾向的复杂性甚至有些发展中国家对霸权主义所具有的妥协性;不仅要看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机遇多了,还要看到失去苏联的援助后,有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困难更多,发展环境更加严峻和复杂。因此,很难从整体上把发展中国家作为“极”看待。从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发展看,假定有“多极”的话,也只是一种趋势,更准确的说,是人们的一种
愿望、一种要求,所谓“化”者,本来主要就是指一种过程,因此,“多极化”这个概念是在“指一种趋势,一种正在推进中的过程,一种由世界多数人、多数力量表现出来的普遍而强烈的愿望”这样的意义上使用的,并非现实世界格局状况或未来世界格局唯一的演变方向。
(四)“混合格局”说[5]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一文中指出,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了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个单极世界”,而“是一种由一个超级大国和几个主要大国构成的单极———多极体系,很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离不开超级大国,但也必须由其他大国参与,超级大国能够采取行动但又有可能被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否决。”他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结构表现为,处在第一层次的是美国,第二层次是那些重要大国,包括欧洲的法德、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东亚的中国和有力的日本,南亚的印度,西南亚的伊朗,拉美的巴西以及非洲的南非和尼日利亚,第三层次是地区次大国,如乌克兰、韩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根廷等。他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单极和多极的一种混合体。基辛格也认为,当今世界格局不能单纯以多极或单极概括,应该说,在军事上,世界是单极的,美国的军事力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其优势无与伦比,但在政治上,世界是多极的,经济上则呈介于单极与多极之间。约瑟夫·奈则把当今世界格局比喻为“复杂的三度空间的国际象棋”,在棋盘的顶部,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在棋盘的中部,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在棋盘的底部,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混合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复杂的多层次现实图景,但也仅仅只看到了强国大国的实力以及对世界和地区事务的影响。
总而言之,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原来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同时,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有了全新意义的发展,国际力量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二、多极世界格局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一)美国实力相对下降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综合国力超强,有人认为是开始了美国“领导世界”的单极格局时代。实际上,美国实力一直处于相对下降状态。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全球市场经济总额一半,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GDP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2008年美国GDP为14.2万亿美元,继续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