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清真寺特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特点浅析

郭珩

一、伊斯兰传入中国

据史书记载,伊斯兰传入我国是在公元651年,时逢唐永徽二年,当时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向中国正式派来第一个使节团。他们谒见了唐皇帝并介绍了他们国家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情况。多数史学家将这次使节团的来华作为伊斯兰正式传入我国的标志,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距此更早以前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之间就互有往来。最早是在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时,中国著名探险家甘英就曾奉命西使,游历过波斯等西域各国。以后还有不少的中国和阿拉伯的船只和商人西往东来。到了盛唐时期,中阿关系更加发展,相互来往更加频繁。当时来中国的大食人(“大食”一词是阿拉伯语塔吉尔的音译即商人之意)与日俱增。他们先是由海路,即从波斯湾经印度绕马来半岛到达广州、泉州等沿海一带城市。后来又由陆路即经波斯、中亚、天山南北到达长安(今西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传为佳话的海陆“丝绸之路”’。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阿拉伯人应唐肃宗李亨的邀请,派军队前来帮助平定安禄山之乱。后来这些人留居在中国,成了中国穆斯林来源的一部分。

到了南宋末期,由于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相继又有大批被征服的穆斯林来到中国。这些被征服者中有一个较大的民族叫做花刺子模,这些人后来成了回族的主要来源。1271年蒙古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后曾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此时已有回、维等十个民族先后信仰了伊斯兰。各地也随之,建立了一些清真寺。如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亦称光塔寺)、西安的化觉寺、扬州的仙鹤寺、建于宋代的泉州清净寺和北京的牛街礼拜寺等。

二、中国早期清真寺的特点

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时期,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建筑的移植时期。这一时期遗存的清真寺为数不多,且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归纳起来,这时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邦克楼或望月台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如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甬道后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我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建于宋末的江苏扬州仙鹤寺,平面布置也非左右对称式,而是屈卷为仙鹤状,用小天井而非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该寺虽功经兵燹毁损,后人的屡次重修,已非始建时旧貌,但其总体平面布置仍保存了原有旧制,独具特色,亦属难得。

第二,从外观造型上看,基本上是阿拉伯情调。如广州怀圣寺,全寺占地2966平方米。正面为看月楼;楼后为月台、水房、东西回廊等;再后为礼拜殿。殿坐西朝东,礼拜时面向圣地麦加。礼拜寺造型庄严肃穆,比例、色彩、装饰均具西亚风格。寺门西南隅为著名的光塔,古称“番塔”,顾名思义,其型制与我国佛塔当显然不同,塔平面圆形,底径8.85米。旧志谓塔高55米;今据广东省建筑设计院测量,其露出地面部分总高度为35.75米,估计塔下士埋部分尚有几米。整座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共两层,下层如烛身,上层如烛心。塔为双层砖壁筒式结构。内壁之中用土填实,成为塔心柱。双壁间砌蹬道两条,相对盘旋而上,从底至顶各为154级砖阶。每上数阶,即设一窗口以采光线。塔身内外均抹白灰,故外表光洁古朴,“望之如银笔”。塔顶旧有一金鸡,可随风转以测风向;后被人盗去一足,又为飓风所坠,塔顶改装葫芦;今为葫芦形宝顶。总之这是一座阿拉伯式样的建筑。其他如泉州清净寺门楼,核其型制,亦与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普遍浒的伊斯兰教寺院的式样相若: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包括它的门楣、门顶都颇具异国情调。

第三,从工程用料上看,多为砖石结构。泉州清净寺门楼及大殿、广州怀圣寺光塔均如此。清净寺大门及大殿石墙由辉缘石和白花岗石构筑,砌法独特,系长石条及正方形丁头交替使用法,使石墙外观每隔一层即是一方块形物,殿面极富装饰趣味。这种砌石法,据说常见于伊朗一带,国内则极为少见。广州光塔不仅塔身上下全用砖石砌成,塔内盘旋而上的两条蹬道也皆为砖砌。这种砖邦克楼双蹬道的建筑技术,对我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产生过明显影响,在我国工程技术史上应占一席地位。

第四,从细部处理上看,早期清真寺也是阿拉伯风格。比如霍城县的秃黑鲁贴木尔汗陵,是新疆早期伊斯兰建筑的代表。陵墓为砖结构,琉璃砖贴面,正面大门两侧镶有蓝、紫、白三色琉璃砖组成的几何形装饰图案和长联式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让我们再以清净寺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该寺大门平面为一窄而深的长方形,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是开敞式门厅,内部为封闭式门厅。两个门厅由四道貌岸然尖拱券状门组成。第一道貌岸然拱门高10米,宽3.8米,拱顶甚尖。拱门用辉绿岩石装饰,图案华丽。门内作穹窿顶,上有密肋八条,状似藻井,饰以龟斑纹。象征宇宙的无究威力。在此穹窿顶下,即为第二道拱门。此门高 6.7米,较外门略小,也以辉绿岩石为饰,层层叠叠,象征安拉的无尚崇高。顶下为一门洞,安有普通大小双扇门板。第三道和第四道拱门,高度分别为4.3米和4.06米。在这两门之间的甬能道上,罩一完整的砖砌圆顶盖,即所谓的“拱北”,是盛行于阿拉伯的一种建筑形式,这个拱北涂垩洁白,毫无装饰,古朴大方。这种门外有门的门楼建筑,尖拱大门的发券做法,蜂巢状的小尖拱雕饰,气势雄伟壮丽,正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之一。整个寺院中几乎没有一块空白的墙壁,石质和砖质的雕花更是极尽精美,给旅游者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而礼拜大殿内部雕刻藻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天棚藻井彩绘蔓草花纹套刻经文六百余幅,四壁镶嵌着大型木板雕刻中、阿文《古兰经》各三十幅,其雕刻艺术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都属罕见,堪称珍品。伊斯兰教的偶像崇拜禁忌决定了在伊斯兰建筑中不可能

有人或动物的形象。我想可能作为审美心理上的补偿,才使这玲珑剔透、构思巧妙的超现实主义的、超力学结构的各种雕花、镶嵌、拼花在伊斯兰建筑中处处可见。

第五,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中也揉进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比如金鸡,作为吉祥的象征,是我国古建装饰中喜用的题材。而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认为表现人或动物的形象,是对真主所独享特权的侵犯和亵渎,先知穆罕默德警告过:“制作各种画像和塑像的人们,在复活日必将受到惩罚。”──《布里哈圣训实录精华》。因此在清真寺既找不到人和动物的画像,也没有以宗教情节为内容的雕像。而广州怀圣寺光塔上原用金鸡饰,显然为这座阿拉伯式伊斯兰教建筑增添了一点中国风采。再如泉州清净寺大门虽属阿拉伯式样,但其门下柱上雕刻雀替使用云纹,上饰卷草,则应属中国式。装饰砖墙用辉绿岩石,是中国泉州的地方特色,为他处少见。有学者甚至认为,清净寺大门内那个三层穹窿顶的设计和砌筑方法,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方法中藻井式的变体;在此半圆的天花藻井上饰以龟纹图案,与我国宋代《营造法式》相若;其藻井的做法,以肋骨数据为主,与河北定县古料敌塔及南京南唐李陵的做法多有雷同。

三、概述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清真寺采用砖石结构,平面布置、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样,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物。但尽管当时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很少,这种影响也并非绝无。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进行了某些尝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新方式、新内容。到元代,这种尝试更加趋于大胆,除一般外观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后窑殿用砖砌圆拱顶做法之外,已开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的木结构体系,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建筑的过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如浙江杭州凤凰寺、河北定县礼拜寺等均如此。这些清真寺以其独特的无梁殿结构以及精美的伊斯兰教石雕,丰富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作者:郭珩(独著,未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