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讲解
生物安全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解读
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解读生物安全法是指为了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活动带来的风险,对相关领域进行法律和规定的管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培养和存储的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的各项活动进行评估和控制,以防止病原微生物泄露、传播和造成人员感染。
以下是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一些解读:1. 实验室设计与设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必须符合一定的设计和设施要求,包括分离和隔离的区域、空气过滤和排气系统、防护设备等。
这些设施和措施旨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露和传播。
2. 病原微生物分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传播能力进行分级,分为四个级别(1至4级)。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在安全要求、操作规程和防护设备上有所区别。
3. 个人防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必须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减少人员暴露和感染的风险。
同时,员工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
4. 废物处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成的废物必须正确处理,包括消毒、灭活、包装和妥善处置。
废物处理的目标是防止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泄漏和传播,保护环境和公共安全。
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操作规程、人员培训和监督、事故应急预案等。
这些制度和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内的病原微生物安全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免受病原微生物威胁的重要措施和规定。
通过正确的实验室设计和设施、个人防护、废物处理和管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泄露和传播,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ppt课件
3、所有其他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在丢弃前应放置在防渗漏
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可高压灭菌塑料袋)中高压灭菌。
-
18
实验室的清污
➢高压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是清除污染时的首选方法。
➢紫外灯
➢化学杀菌剂
碘和碘伏: 碘伏和碘酊是很好的抗菌剂,必须于4~10℃储存。
乙 以
醇: 对于繁殖的细菌、真菌和含脂病毒具有活性,可
• 四类: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生产用各种减毒、弱毒菌种及不属于上述一、二、
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
-
14
保藏管理
• 进行菌种编号 • 应有严格的登记使用制度 • 利用微生物的孢子、芽孢、菌体或病毒进行保藏 • 菌(毒)种和样本销毁标准操作和记录 • 应急处理标准操作程序和记录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第45号令
-
5
-
6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的主 要依据
➢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 主范围、是否具有有效预防措施和治疗措 施
➢微生物的危险度分级幻灯片 7
➢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幻灯片
8
-
7
病原微生物的分级
国际 分级
中国分类 个体感染
GB19 国务院 危险性 489 条例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安全
-
1
生物安全的含义
➢ 生物安全(biosafety)
生物技术安全的简称。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
全通用要求》对生物安全的定义是避免危险生 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 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 实验室生物安全:
防止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的防护 原则、技术以及实践。
消毒灭菌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三)低效消毒剂 1.季铵盐类消毒剂 (苯扎溴铵) 2.氯已定 3.高锰酸钾
第二节 消毒灭菌旳利用
医疗器械物品旳消毒灭菌 室内空气消毒灭菌 手和皮肤旳消毒 黏膜旳消毒 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旳消毒灭菌 病人污染物品旳消毒 饮水旳消毒 环境旳消毒
过程。 无菌(asepsis)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无活菌旳意思,多是灭菌旳成果。
预防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旳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第一节 消毒灭菌旳措施
物理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辐射杀菌法 滤过除菌法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高效消毒剂 中效消毒剂 低效消毒剂
(一)热力灭菌法
菌种保存管
(五)化学消毒灭菌法
杀菌机制 增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干扰细菌旳酶系统和代谢。 损伤细菌旳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长,胞外液内渗,
细菌裂解。
化学消毒剂旳种类
(一)高效消毒剂 1.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钠、漂白粉) 2.过氧化物消毒剂 (过氧化氢、过氧乙酸) 3.醛类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 4.环氧乙烷
➢ 高压蒸汽灭菌法
在103.4kPa蒸气压下,温度到达121.3℃,维持15~20min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耐热药物、手术敷料等。
(二)辐射灭菌法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 电离辐射: 、、γ、χ射线以及高能质子、 中子等
紫外线(ultraviolet ray, UV)
作用于DNA,使相邻旳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 扰DNA复制。
1. 干热灭菌法 2. 湿热灭菌法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效力比干热大。 原因:(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四 在通常情况下 类 不会引起人类 或者动物疾病 的微生物。
Ⅰ (低个体危 Ⅰ 级 害,低群体 级 危害)不会 导致健康工 作者和动物 致病的细菌、 真菌、病毒 和寄生虫等 生物因子。
各级生物安全柜之间的差别
气流循环量(%)
生物安全柜 级别 Ⅰ级
Ⅱ级A2型 Ⅱ级B2型 Ⅲ级
正面气流速 度(m/s) 0.38
0.51 0.51 NA
是否需要排 风管道
室内循环
排出室外量
100
70 0 0
0
30 100 100
否
否 需要 需要
不同保护类型及生物安全柜的选择
保护类型 生物安全柜的选择
菌(毒)种和样本分类
A 类感染性物质 指在运输过程中当人或动物与之接触时,能导致永久性 的残疾构成生命威胁或致死疾病。 UN2814(使人染病或使人和动物都染病) UN2900(仅使动物染病)
B类感染性物质
未达到A级标准的感染性物质,其联合国编号为UN3373。 UN3291(医疗废物) UN3373(临床标本)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二 类 能够引起人类 或者动物严重 疾病,比较容 易直接或者间 接在人与人、 动物与人、动 物与动物间传 播的微生物。 Ⅲ 级
通用要求
(高个体危害, Ⅲ 低群体危害) 级 能引起人类或 动物严重疾病, 或造成严重经 济损失,但通 常不能因偶然 接触而在个体 间传播,或能 使用抗生素、 抗寄生虫药治 疗的病原微生 物。
通用要求
(高个体危害, Ⅳ 高群体危害) 级 能引起人类或 动物非常严重 的疾病,一般 不能治愈,容 易直接或间接 或因偶然接触 在人与人,人 与动物,动物 与动物间传播 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了解(生物安全)及安全防护SICOLAB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了解(生物安全)及安全防护SICOLAB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医学课程,和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都有交汇,由于在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致病微生物,为了安全操作病原微生物,所以我们除了掌握必要的科研素质,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特别需要学习实验室的生物安全.1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级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认识到安全,特别是生物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问题,因此早在1983年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第1版。
该手册倡导各国接受和执行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并鼓励针对本国实验室如何安全处理致病微生物制订操作规范。
自1983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国家利用该手册来指导本国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操作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生物因子、生物安全水平等将实验室分四级: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防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和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而我国生物安全分级则相反,一级最强,二级次之,四级最末。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一般没有或存在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供基础的教学、科研使用,房间必须具备基本的开放实验台,只能进行普通的实验,如细胞培养室(必须具有独自的房间,避免交叉污染)、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
实验室必标明:生物危害安全标志、化学毒物危害标注、放射性危害标志。
进入实验室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操作致病微生物必须有生物安全柜。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
要求实验室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实验室门口设置门禁,实验室系统必须保证负压环境,定向气流,出口淋浴以及污染物品的特殊处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 简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专门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性质的实验室。
由于病原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
本文将从实验室区域划分、试剂及设备管理、人员培训与防护等多个方面介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措施。
2. 实验室区域划分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扩散风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一般需要划分为多个不同级别的区域。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传播途径,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级别:•P1级实验室:适用于低致病性和低传染性的微生物的操作,例如一些不会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
•P2级实验室:适用于中等致病性和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例如常见的流感病毒。
•P3级实验室:适用于高致病性和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例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
•P4级实验室:适用于极高致病性和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例如埃博拉病毒。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需要满足相应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包括空气处理系统、生物安全柜、洗消设施等。
3. 试剂及设备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试剂和设备管理上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3.1 试剂管理•试剂的采购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确保来源可靠。
•试剂应进行分类存放,按照不同级别的病原微生物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试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遵循安全操作规范,避免事故发生。
3.2 设备管理•实验室应配置适合自身级别的生物安全柜,用于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
•使用完毕的设备和试剂应及时清理和消毒,避免残留物造成潜在危害。
4. 人员培训与防护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人员培训和防护是保障生物安全的关键。
4.1 人员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培训内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一个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和诊断的实验室。
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来提高对这些病原菌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与这些病原微生物相关的疾病。
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可以按照病原菌的种类和研究方向进行分类。
按照病原菌的种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可以分为细菌学实验室、病毒学实验室、真菌学实验室和寄生虫学实验室等;按照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可以分为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实验室、公共卫生微生物学实验室等。
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以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研究人员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毒力和抗药性等重要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药敏试验则可以确定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为开展抗生素治疗提供指导。
流行病学调查则可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原菌的来源,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以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来探索其致病机制、抗药机制和免疫机制等。
同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也是微生物学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生物学知识。
由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涉及到一系列高风险操作,所以在进行实验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实验室规程制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通常会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实验人员也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保证他们具备足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总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和临床应用场所,对于揭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防控传染病和开展微生物学教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将继续致力于提高病原微生物研究和应用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知识讲解
12.3实验室废弃物分类存放
12.4专用和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的危险废弃物容器
12.5利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弃置于利器盒内
3.6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使用的标准操作程序
4.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
符合
不符合
缺项
不适用
4.1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4.2实验活动管理制度
4.3安全保卫制度和措施
4.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4.5消毒管理制度
4.6紧急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4.7生物安全工作内部自查制度
4.8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
一、实验室基本信息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所属单位
法定代表人
地址
联系电话
邮编
实验室总面积
实验室级别*
总人数
其中实验负责人
联系电话
*实验室级别如为BSL-3或者ABSL-3及以上,并通过认证的,请注明核心区/防护区面积、国家认可证书编号及有效期。
7.8消毒液配制与使用记录
7.9清场消毒效果检测记录
7.10实验室压力观察记录
7.11关键防护装备使用记录
7.12灭菌效果(指示条)记录
7.13关键防护装备定期检测与维护记录
7.14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
7.15仪器设备的维护记录
7.16实验室人员健康记录
7.17实验室人员出入记录
7.18实验室人员培训记录
6.8仪器使用状态标识
6.9仪器指示状态与实际相符
6.10仪器操作程序
6.11仪器维护程序
6.12生物安全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第一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根据临床需要综合设计,做到结果稳定可靠、效率高、检测周期短,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常伴免疫功能低下,尤其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长期的放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更低,易继发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甚至机会性致病菌爆发感染,部分患者还可因感染继发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常常危及生命危险。
目前常用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病原微生物培养、免疫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和基因检测。
由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多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困难;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周期长,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阳性率很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故检测病原基因或抗原更能反应感染的状态。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现已开展了多种血液病患者中常见的致病和机会性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定量和定性检测项目。
主要应用PCR基因扩增检测的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分型鉴定,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型准确、窗口期短、报告速度快的优势。
所配备的仪器主要有AB 3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AB 9700和AB Verity型普通PCR仪。
本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根据临床需要综合设计,做到结果稳定可靠、效率高、检测周期短,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现有人员5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1人,专科1人。
项目介绍:1。
病原微生物PCR定性检测项目:1)人类疱疹病毒筛查(HHV1-HHV8)同时筛查8种人类疱疹病毒2)出血性膀胱炎病毒(BKV、JCV、SV40)3)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RNA)4)真菌PCR2。
病原微生物PCR定量检测项目:人类疱疹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3)EB病毒(EBV)4)巨细胞病毒(CMV)5)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6)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7)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呼吸道病毒:1)呼吸道合胞病毒2)腺病毒(ADV)肠道病毒:1)柯萨奇病毒2)轮状病毒其他特殊病原微生物:1)微小病毒B192)结核杆菌 3)卡氏肺囊虫 4)支原体3。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4)环氧乙烷
作用机理:对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烷化作用。 特点:
①为杂环类化合物,沸点10.8℃,易蒸发。气体消毒剂。
②有穿透力,杀菌广谱高效,杀灭芽胞能力强。 ③对多数物品无损害作用。 ④易燃,对人有一定毒性。空气中浓度不得超过1ppm。 用途:现已有特制的环氧乙烷灭菌箱。使用安全方便。
2.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微生物的繁殖体,结核分枝杆菌、某些
辐射杀菌法
日晒和紫外线
[原理] 日光中杀菌的成分主要是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在 200~300nm时,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杀菌 力最强,易被DNA吸收。细菌DNA吸收紫外线后,其生物学 活性发生改变,同时蛋白质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特点] 紫外线穿透力弱,玻璃、尘埃、纸张、水蒸气均能阻 挡紫外线。 [应用范围] 日晒是有效的杀菌方法,用于病人的衣服、被褥、 书报等的灭菌。紫外线仅适用于手术室、婴儿室、烧伤病房、 传染病房和无菌室的空气消毒,亦可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 消毒。
2.熏蒸
3.二氧化氯溶液 4mg/m3
4.中草药
三、手和皮肤的消毒
(一)肥皂和流动水经常正确洗手是预防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方法。 (二)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时
1. 75%酒精 2. 氯己定溶液 3. 过氧乙酸 4. 次氯酸钠溶液 5. 碘伏
四、黏膜的消毒
(一)口腔黏膜 3%H2O2 (二)冲洗尿道、阴道、膀胱0.1%~0.5%氯己定溶液;1g/L高锰酸钾溶液
(1)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钠
常用种类
二氯异氰酸尿酸钠
漂白粉
作用机理:
这类制剂遇水可产生氯(Cl2)、次氯酸(HClO)及新生态氧。 氯可氧化细菌的-SH、次氯酸(HClO)可与胞质成分作用,形成氮 -氯复合物,干扰细胞代谢。 特 点:(1)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及项目介绍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及项目介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根据临床需要综合设计,做到结果稳定可靠、效率高、检测周期短,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常伴免疫功能低下,尤其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长期的放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更低,易继发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甚至机会性致病菌爆发感染,部分患者还可因感染继发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常常危及生命危险。
目前常用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病原微生物培养、免疫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和基因检测。
由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多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困难;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周期长,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阳性率很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故检测病原基因或抗原更能反应感染的状态。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现已开展了多种血液病患者中常见的致病和机会性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定量和定性检测项目。
主要应用PCR基因扩增检测的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分型鉴定,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型准确、窗口期短、报告速度快的优势。
所配备的仪器主要有AB 3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AB 9700和AB Verity 型普通PCR仪。
本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根据临床需要综合设计,做到结果稳定可靠、效率高、检测周期短,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现有人员5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1人,专科1人。
项目介绍:1。
病原微生物PCR定性检测项目:1) 人类疱疹病毒筛查(HHV1-HHV8)同时筛查8种人类疱疹病毒2) 出血性膀胱炎病毒(BKV、JCV、SV40)3)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RNA)4) 真菌PCR2。
病原微生物PCR定量检测项目:人类疱疹病毒1) 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3) EB病毒(EBV)4) 巨细胞病毒(CMV)5)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6) 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7)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呼吸道病毒:1) 呼吸道合胞病毒2) 腺病毒(ADV)肠道病毒:1) 柯萨奇病毒2) 轮状病毒其他特殊病原微生物:1) 微小病毒B192) 结核杆菌3) 卡氏肺囊虫4) 支原体3。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3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第一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指专门进行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的科学研究机构,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确保实验室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关键。
本文将就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探讨。
一、工作区域的设计和要求(一)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区域应该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安全级别 (BSL),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能。
BSL-1是最低的生物安全级别,BSL-4最高。
根据实验室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
(二) 实验室的各个房间应有适宜的大小和布局,墙壁、地面、门窗、进出气口、排气口等要求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所有房间都必须有可靠的通风和空气过滤系统,必要的设备应安装并运作正常。
(三)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区域划分要根据危险等级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BSL-3的实验室应设有锁定门,仅限指定人员进入。
工作台、实验室器具和设备应严格管理,工作必须穿着防护装备。
二、安全措施的要求(一) 确保实验室操作人员与实验室环境的安全,应对实验操作人员进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因误操作而可能引起的事故。
(二) 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仪器必须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标准,并全程由专门的人员进行操作。
(三) 实验室必须有避免交叉污染的设备和标准操作程序,如实验操作人员应当穿着符合标准规定的防护服和手套,实验时须遵守操作规程等。
(四) 实验室的医学检测设施必须具备最新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严禁私自举行有关检测项目,做好有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困难。
三、管理要求(一) 实验室管理应根据工作量和人员数量提供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确保实验室的管理及工作运行。
(二) 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及能力证明,做好实验室管理各项协调工作。
(三) 实验室应建立进出实验室人员的登记簿,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四) 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污染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个体防护的配备原则——BSL-1实验室
工作人员在实验时应穿工作服。 工作人员手上应戴手套。 实验室内不得放置生活物品。
个体防护的配备原则——BSL-2实验室
除符合BSL-1的要求外,还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
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 着外出。用过的工作服应先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 丢弃。 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 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 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 束后方可除去手套。 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Class II 生物安全柜的分类
Type A A1 A2
Class II
Type B B1 B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类和B类的区别
Type A
Class II
Type B
最小平均表面流速0.38 m/s (A1)或 0.5 m/s (A2)
气体排入实验室或室外
最小平均表面流速为0.5 m/s
必须经排风系统将气体 排至室外,带报警装置
菌毒种、生物阳性标本的管理
菌毒种:1、实验用的质控菌株如金葡菌、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2、可能用于药敏试验等实验工作的标 准菌毒株 3、可能用于生产的菌毒株 4、实验室自己培养的用于科研等用途 的实验菌毒株
生物阳性标本:指的是经过病原微生物实验 室检验确定为检验项目阳性的标本。主要包 括乙肝指标阳性的标本、血培养阳性的标本 、结核培养阳性的标本、HIV检测阳性的标 本等。
1、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施(一级防护) 2、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二级防护) 3、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讲解
病原微⽣物实验室⽣物安全⼿册讲解1 ⽬的建⽴病原微⽣物实验室⽣物安全体系,使之有效运⾏,明确相关部门及病原微⽣物实验室⼈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统⼀。
2 适⽤范围适⽤于与病原微⽣物实验活动相关的科室和⼈员。
3 组织机构⽣物安全管理实⾏中⼼主任责任制。
中⼼主任组织并授权⽣物安全领导⼩组负责⽣物安全⼯作,同时委派⼀名中⼼副主任具体主管;成⽴⽣物安全领导⼩组;相关科室的主任应对所辖科室的⽣物安全⼯作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科负责⼈或项⽬负责⼈负责科室或具体项⽬的运⾏管理;各级⼈员应认真阅读、理解本⼿册,并在相关实验活动中严格遵守,在发⽣⽣物安全隐患、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及时报告。
办公室、质管办等管理部门对责任范围内的⽣物安全⼯作进⾏监督检查;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物安全体系的运⾏提供所需保障。
实验室设置专职或兼职安全监督员。
中⼼的⽣物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框见图1.1-001。
4 各部门或⼈员职责4.1 中⼼主任①对⽣物安全负总责;②负责建⽴⽣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体系;③组织并授权⽣物安全领导⼩组负责实验室⽣物安全⼯作;④批准和发布⽣物安全⼿册。
4.2 ⽣物安全领导⼩组①负责中⼼⽣物安全管理⼯作;②督导⽣物安全制度的执⾏和措施的落实;③组织重⼤实验室⽣物安全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和处置⽅案的制定;④负责领导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维护;⑤协调与实验室⽣物安全相关科室部门的⼯作。
⑥负责制定⽣物安全管理⼯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件并定期进⾏评价和更新;⑦提供⽣物安全相关技术和政策咨询;⑧批准和发布⽣物安全相关的技术⽂件。
4.3 检验科负责⼈①负责实验室的⽇常管理、实验技术和⽣物安全⼯作;②组织⽣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③组织相关⼈员按要求进⾏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④决定进⼊实验室的⼯作⼈员;⑤监督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的执⾏,纠正出现的违规活动并有权停⽌实验;⑥定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和实验室装备的维护保养;⑦负责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理并向⽣物安全领导⼩组报告;4.4 实验室技术⼈员及实验活动辅助⼈员①实验室技术⼈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物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接受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②按要求执⾏标准操作规程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③按规程进⾏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紧急处理;④发现⽣物安全隐患或发⽣事故及时向有关上级报告;⑤参与相关⼯作的危害评估及⽣物安全事故认定与处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指用于诊断、鉴定以及研究病原微生物的专门实验室。
它在医学、兽医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医生、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人畜共患和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兽医微生物实验室和研究微生物实验室三种类型。
其中,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主要负责诊断和鉴定医院和诊所的患者样本,兽医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兽医门诊和动物防疫站,检测诊所、养殖场、屠宰场等所采集的动物样本,研究微生物实验室则是用于基础研究和开发新疫苗等领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检测、鉴定和报告等环节。
经过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的实验室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对样本进行采集。
样本的采集是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步骤,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后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采集样本的方法和位置是根据病情而定的。
如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通常采用血液、尿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样本进行检测;兽医微生物实验室则通常采用动物的血液、组织、分泌物等样本。
其次,进行样本的处理和检测。
对于不同的样本类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通常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为例,对于血液、尿液或组织等样本,通常采用培养和PCR等技术进行检测;对于分泌物等样本,通常采用免疫学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进行检测。
然后,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检测得出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出样本是否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并进一步进行鉴定。
鉴定是将检测到的细菌或病毒种类和亚型确定下来,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鉴定常用的技术包括生化反应、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最后,进行检测结果的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要准确、及时地向医院、兽医门诊或动物防疫站等提供检测结果,以便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或者采取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
作为一种具有风险的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对实验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必须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措施。
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的分级ppt课件
1%硝酸银 0.1% 高锰酸钾、3%过氧化氢 石炭酸 70-75%的乙醇 37%-40%福尔马林
0.2ppm-0.5ppm氯,2.0%-2.5%碘酒 15%-25%生石灰、50%醋酸蒸发
0.1%新洁尔灭 2%-4%龙胆紫 50mg/L环氧乙烷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高效消毒剂
中效消毒剂
低效消毒剂
high-level
intermediate-level low-level
可杀死包括细菌芽 不能杀死芽胞,可 可杀死大多数细菌 胞在内所有微生物 杀死细菌繁殖体、 繁殖体,对真菌、
真菌、大多数病毒 病毒杀灭力弱
1.含氯消毒剂 2.过氧化物消毒剂 3.醛类消毒剂 4.环氧乙烷
1.含碘消毒剂 2.醇类消毒剂
1.季铵盐类 2.氯已定 3.高锰酸钾
Medical Microbiology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 验室生物安全
Sterilization & pathogenic lab biosafety
第一节 消毒灭菌等常用术语
消毒(disinfection)
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 物的措施。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 或非病原微生物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二、化学消灭菌法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 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同一温度下,湿热比干热效果好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
焚烧、烧灼、 红外线 干烤(160~170℃/2h)
原理:导致DNA分子构型改变DNA复制出现差 错 用途:只用于空气和物品表面的消毒 用时注意防护 (2)日光 (3)微波 常用于对非金属器械的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
(七)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29
实验室感染控制(第47条)
因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病例的报告
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2h内
19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批准
(第22~24、28条)
■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实验室,需从事某 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时,应经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实验活动结果、工作情况应向 原批准部门报告。
■实验室申报或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时,应经国 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自收到需要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从事我国尚未发现或已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应经国务 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 具有实验室活动资格证书,还应具有从事 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批准
实验室日常活动管理的单位: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主管部门
(第6条)
内 容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2.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 3.控制实验室感染
7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分类(第7条)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分为四类:
高 致 病 性 病 原 微 生 物 第一类 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包括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0
实验室活动(第29、30条)
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 动的,应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 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
(第29条)
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 应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三级以上实验室 进行。(第30条)
2
第一章 总 则
■ 制订目的(第1条) ◇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 ■适用范围(第2条) 中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
《条例》中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称为实验室
3
《条例》有关术语含义
病原微生物—— 指能够使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实 验 活 动—— 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 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管理条例
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
2005-10-14
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共7章 72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总则(6条)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11条) 实验室的设立和管理(24条) 实验室感染控制(7条) 监督管理(7条) 法律责任(14条) 附则(3条)
4
政府部门职责(第3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
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
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省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
承担本地区实验室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
26
第四章 实验室感染控制
(第42、43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承担实验室 感染控制工作。 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 负责人应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诊。 接诊医疗机构应及时救治,不得拒绝;不具备相应救治条 件的,应依照规定将感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转诊至具备相 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对实验室工作人 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年组织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24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第35~40条)
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 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明显位置标示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 室级别标志。 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实验室从事高 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21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第31~33条)
责任单位——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
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 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 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向当地公安 机关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督指导。
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23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第35条)
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或者 其他有关人员,应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 进行。
实验室应为其提供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用品并采取其他职业防护措施。
10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具备的条件
(第11条) 1、 目 的 用 途 接收单位
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
2、容器/包装材料要求
密封 防水、破损、外泄 耐高/低温、耐高压 生物危险 标识 警告用语 提示用语
11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批准单位
(第11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或者运往国外 先由出发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 门初审后,再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 经民航运输 还应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5
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管理的分类和分级(第4条)
病原微生物
分类管理
实验室
分级管理
一类 ………………………… 四级 二类 ………………………… 三级 三类 ………………………… 二级 四类 ………………………… 一级
6
实验室要求 符合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
(第5条)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特点 适用于医学实验室和进行生物因子操作的各类实 验室
责任人—— 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
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指定专 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2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第34条)
培训、考核 主办:实验室或实验室设立单位 时间:每年定期 内容:技术规范 操作规程 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 报告:每半年向
(第25条)
■ 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实验室,应向设区市级卫生主管部 门备案。
■ 设区市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将实验室备案情况汇总、上报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主管部门。
18
实验室活动(第21条)
■ 一级、二级实验室 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 三级、四级实验室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验目的和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 (二)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 (三)具有与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四)工程质量经建筑主管部门依法检测验收合格。 ■ 经国务院卫生审查后,对符合条件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发给从事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
14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意外事故的报告(第17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
1h内
省级人民政府
2h内 2h内
设区市级人民政府
2h内
本级人民政府
2h内
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2h内
承运单位、护送人、 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
2h内
所在地县级卫生主管部门
2h内
公安机关
2h内
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 (运输、存储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时)
8
采集病原微生物应具备的条件
(第9条)
具备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9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的方式
(第10条)
陆路 水路(无陆路通道时) 航空(紧急情况或运往国外时)
12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过程的要求
具备11条规定的批准文件。
由≥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不得使用的交通工具:公共电(汽)车、城市铁路
严防被盗、抢、丢失、泄漏
13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保藏、提供 和使用后的处理(第14、15、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