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散文手法赏析(上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 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 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 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 还会远吗?” •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 韵》)
表现手法的相关题型
• 提问方式: • 1、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 达技巧)? • 2、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效果、作用)? •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妙处)? • 2、赏析某段画线文字。 • 4、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者表达效果。 • 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主 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范进中举》 答:对比(明确手法)。将胡屠户对范进 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结合文本 具体阐释),突出了胡屠户的市侩势 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更加 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 嘴脸的丑恶。(结合人物、中心简述作
用)
• 2.结合内容。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比如说 答“用了对比,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是不能得分的。我 们要把表现手法着力表现的抒情形象的具体内容揉合到 答案中去。 • 3.明确情感。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描绘抒情形象的最 终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我们需要在答题时点明 抒情形象在作者笔下的意义。 • 综上所述:“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一题的答案应该 是:①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②将小枣树与杨木桩的外在的生存条件和内在的生存态 度形成鲜明对比; • ③突出赞美了杨木桩表现出的积极、顽强的生活态度。 • 完成选择题时,应先判断选项在表现手法上表述有 没有错误,然后再判断内容和情感方面的分析有没有背 离原文主旨。
四、伏笔
• 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 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 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 线索。 • 它的作用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 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 突兀怀疑之感。
•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描述的是 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是在为主要的人物或事 件蓄势。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 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 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 2、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 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 了“伏”的意义。 •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 于文章中间。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 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 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五、照应
• 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法。在一篇 文章中,如果前后的某(几)个句子、某(几) 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 们相互照应。 • 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 且能强化某些关键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或启示。 • (3)照应的种类。 • 1)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 2)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 3)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 • •
【考题再现】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去年,在一个阴沉沉的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拜谒曹雪芹 故居。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的门前踯躅。雪,飘飘洒洒地紧了 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的仰慕之情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 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 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的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 的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的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 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 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沉的遗憾!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的雪 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 • (节选自胡序和《曹雪芹故居感怀》) • 【思路解析】 • 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唯其如此,才能正 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具体解答时,我们应先找出作者所借之景,然 后深入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所寄寓的情感,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 答案。比如这道题,通过细读文章,我们便会知道,“雪”就是作者 用以抒情的凭借物。再由此及彼生发联想,进而得到答案:主要运用 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文章的首尾以及其他几处都写到了雪,目的是渲 染凝重的氛围,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凄凉忧伤中,并且用雪的发 展变化来烘托作者的感情变化,使作者的感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六)借景抒情
•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 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所描写的景物 之中,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漂泊 天涯人的深切同情。 • 如:《春》作者生动描绘五幅春景图,把春天比 喻娃娃、小姑娘、青年,突出春天的美丽和活力, 表达人们向往喜爱赞美之情。
(七)托物言志
• 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托 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 趣(言志)。 • 例如周敦颐《爱莲说》,将莲人格化,赞 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莲的形象中寄寓 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 【类题训练】 •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 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 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 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 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 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 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 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 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 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 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 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 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 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
考点三:把握形象 赏析技巧
——写作手法赏析 (一)
• 写作手法 的鉴赏与分析,包括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体会作品的结构特色。 • 1、分析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 托、对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 于景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 2、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 笔、照应、悬念、承上启下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 的作用。
• 常见的方式是简答题。如《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中有 一题:文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描写小枣树 的意图是什么? • 有时也以选择题的选择项出现。 • 【答题策略】 • 简答题在作答时,往往需要扣住“写法→内容→情感” 三个要点。 • 答题公式=表现手法名称+该表现手法作用的关键词+表 达效果(句子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 1.明确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试卷中很少出现 “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术语,而往往是问文中 的某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我们看到这样的题时,先要 明确其写法。
真题再现
• 1.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 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 要分析。(广东2007考题) • 2.第4段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 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2008) • 3.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什 么?(2009) • 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 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2010)
•
《白杨礼赞》白杨树象征北方坚强的抗日军民。 《爱莲说》莲花象征君子。
Biblioteka Baidu
• 【考题再现】 • 作者在文末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 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请理解这句话在文 中的深刻含意。(叶延滨《灯火的温情》) • 【思路解析】 • 文题是《灯火的温情》,其“托物寓意”的意 味已经较为明朗。其次,本文是卒章显旨型结尾 方式,点明文章旨意的正是结尾这几句话。此处 “灯”的象征意义,即是指积极的人生态度,就 是“人格”、“风骨”、“高洁”。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 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 答: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 及我“护花”作铺垫,(明确手法、结 合文本具体阐释)。使得前后照应,行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的憧憬是为下文写母亲“抽打樱桃花”
文构思更严谨.(结合结构简述作用)
1、未能掌握各种常用手法的一般性特征,因此 不能明辨手法。 2、不能结合文本内容对手法作具体阐述,答案 内容空洞或不完整。 3、在阐述其作用时,不知该从文章中心、人物 形象、结构特征等角度具体考虑,只答出其一 般性作用。 4、表述杂乱无条理。
考点三:把握形象 赏析技巧
——写作手法赏析 (二)
• (五) 象征手法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 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 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 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 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的 手法往往着眼于全文的构思,一般体现在一篇或 一段之中。
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
对比、铺垫、衬托的
表现手法
对比: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进行 比较,从而突出某一事物特征,表达 作者情感。
课本举例:
《雪》 :把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 比,突出朔方雪的独立、张扬、富有抗争 精神。也表明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
铺垫: 铺垫是指“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 或高潮到来之前,先对次要人物、事件、事 物(如环境、情绪、气氛等)进行铺陈描述 的一种表现手法。铺垫能使行文构思更加严 谨。
课本举例:
《皇帝的新装》开头极力描述皇帝如何 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骗子所骗, 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 的发生、发展作铺垫 。
•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 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 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 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 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 又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 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 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 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 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课本举例:
《爱莲说》以“菊之爱”正衬“莲之爱”, 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从而表现 君子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保清白操 守和正直品德的主旨。
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 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的体现. 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选段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 生会干事” ,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 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 ——《藤野先生》 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 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的体现.(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 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 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 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 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 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 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 铺垫”。
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 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从而突出 主要事物,强化思想感情。
答: 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明确手法)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 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 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 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 偏见。 (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以及我 对先生的崇敬怀念。 (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