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苏区革命的介绍
苏区指的是什么地方

苏区指的是什么地方苏区所指地苏区指的是江西赣南苏区。
中国的苏区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
南昌起义失败后,彭湃分别在广东的陆丰县、海丰县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湖南茶陵建立了县工农政权。
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从此开始。
随后,中国东南部、中部、西北部等地区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并于4月建成赣南苏区。
同年7月,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苏区基本形成。
江西兴国县社联主席胡玉春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苏区连成一片,统称中央苏区,拥有21座县城,占地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50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苏区。
在彭德怀率领东方军两次向福建和赣东北出击之后,中央苏区面积继续扩大,于1933年达到鼎盛时期,目前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可的中央苏区县多达28个,这是指按今天的行政区划的县级数量,如果在当年,中央苏区多达五六十个县,因为新设的县很多。
中国苏区的诞生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当时,全国已在231个县、1910万人中建立了县以上的苏维埃式政权,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除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还有鄂豫皖苏区、湘鄂川黔苏区、鄂豫陕苏区、陕甘苏区等,红色政权覆及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等省。
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北、山西也有小片苏区,但坚持的时间很短。
苏区的主要支撑力量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是苏区的执政党,有一套相对完全的国家机器,这是苏区和白区最大的区别。
苏区的经济基础是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经济,工业落后,这导致苏区无法长期在国民党政权的包围攻击下生存。
胡玉春说,这种局面不久便被"左"倾路线统治所破坏。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的面积一天天缩小。
全国28个、直辖、自治区革命老区名单

全国革命老区县市名单江西省一类老区:兴国、瑞金、宁都、于都、会昌、寻乌、石城、万载、宜丰、铜鼓、上饶、广丰、铅山、横峰、弋阳、万年、德兴市、吉安、吉水、峡江、永丰、泰和、遂川、万安、安福、永新、宁冈、井冈山市、黎川、南丰、乐安、宜黄、资溪、广昌、安远、上犹、信丰、贵溪市、分宜、彭泽、德安、修水、莲花、浮梁、乐平等45个县(市)。
二类老区:南康市、大余、崇义、定南、全南、龙南、赣县、余江、永修、新余市渝水区、湖口、都昌、星子、武宁、九江、瑞金市、萍乡市市区、奉新、高安市、宜春市、靖安、波阳、婺源、吉安市、新干、金溪、景德镇市区等27 个县(市区)三类老区:赣州市、樟树市、上高、玉山、余干、南城、崇仁等7个县(市)。
四类老区:东乡、丰城市等2个县(市)。
福建省一类老区:龙岩、上杭、长汀、永定、连城、武平、漳平、宁化、建宁、泰宁、宁德、福安、屏南、柘荣、武姨山、安溪、福鼎、寿宁、永春、晋江、惠安、光泽、连江、德化、平和。
二类老区县:周宁、清流、沙县、明溪、将乐、霞浦、松溪、罗源、仙游、莆田、古田、建阳、云霄、政和、同安、邵武、福清、南安、诏安、漳浦、南靖、长泰。
三类老区:建瓯、浦城、永安、龙溪、南平延平区、顺昌、长乐、平潭、永泰、闽侯、闽清、石狮、龙海、华安。
海南省一类老区:琼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澄迈、儋州(市)东方黎族自治县、屯昌等10个县(市)。
二类老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定安、临高、昌江、三亚等5个县(市)。
三类老区:海口(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通什(市)等4个县(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类老区:凤山、东兰、巴马瑶族自治县、田东、大化瑶族自治县、德保、乐业、武宣、龙州、天等、博白、宁明、凭祥市、防城市港口区、西林、贵港市、港南区、覃塘管理区、上思、灌阳。
二类老区:百色、田阳、靖西、那坡、田林、隆林、都安瑶族自治县、天峨、河池市、崇左、马山、隆安、大新、横县、上林、象州市、合山市、来宾、陆川、贵港北区、平南、钦州市钦山港区、浦北、灵山、防城港市防城区、贺州市、昭平、临桂、灵川、全州、兴安、资源、龙胜、北海市铁山港区。
毛泽东到仰天堂

毛泽东到仰天堂作者:刘芳袁坤林来源:《源流》2018年第07期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省寻乌县作深入调查,写出著名的《寻乌调查》,文中对龙川提及10多次。
毛泽东对龙川的了解和重视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近年来,“毛泽东到过龙川”的说法在当地甚为流行,引起了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河源市党史研究室乃至周边省市党史研究人员的关注,均派人前往龙川调研此事。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史学院副院长侯月祥、区鉷,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研究员韩强等党史专家、学者认为,毛泽东到过龙川这一历史事实可信。
近日,本刊记者前往龙川,采访了龙川县政府党组成员钟朝艺、龙川县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光进和黄克英老人等,并实地考察,对“毛泽东到过龙川”的史料进行了考究和梳理。
“毛泽东到过龙川”由来2011年4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龙川县属于中央苏区范围。
在之前的革命史料整理过程中,龙川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发现一份原红21纵队排长、寻乌县长陈必达的访问笔录,笔录提到毛泽东进入寻乌的情形:“1928年12月24日(農历),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定南地方经两广亭(江广亭)、白面石、中和到菖蒲”、“毛泽东是从广东方向来的”。
该笔录引起朱光进的注意:两广亭位于龙川上坪境内,是粤赣交界处,毛泽东经两广亭、白面石前往菖蒲,是否到达龙川境内呢?当即,朱光进仔细研究当地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并率队前往与定南、寻乌交界的两广亭、上坪大窝里、仰天堂、青化等地开展调研,撰写了《毛泽东与龙川》一文,提出毛泽东曾到龙川仰天堂的可能性。
文中提到,仰天堂处于龙川与定南交界的江广亭(两广亭)和龙川与寻乌交界的江广亭(息肩亭)之间,与定南、寻乌都只有一山之隔,是旧时龙川、定南、寻乌三县边境陆路交通的主要驿站。
解放前,仰天堂附近方圆几公里只有大窝里卢屋、仰天堂黄屋以及从仰天堂移居中心段的黄屋共3座房子。
据龙川县上坪镇金龙村委史料记载,早在1927年,大窝里的卢振太(后为仰天堂党支部小组组长、农运会会长)、仰天堂的黄良永就在青化村刘昌明(后为龙川边境游击大队长)的介绍下加入寻乌赤卫队,开展地下组织活动,至1928年,在刘、卢、黄三人的策动下,大窝里和仰天堂村民卢承良、卢承金、黄观仁、黄水先、黄传高、卢玉太、卢新泉、黄廷前等10多人加入了地下组织活动,他们与寻乌地下党组织一起在寻龙边境开展革命活动。
龙南围屋传说故事之二(25则)

围屋传说故事之二(二十五则)烟园围的传说故事(十一则)调查时间:7月14日下午,7月15日上午。
口述人:唐为民(1955年生,龙南县广播电视台干部)唐萌生(1941年生,龙南中学退休老师)唐幸愉(1953年生,龙南镇红岩村岩新小组农民)调查、整理:钟俊昆钟前仁廖小凤故事一:红军驻扎烟园围系列传说故事(一)、烟园围可见红军标语烟园围位于龙南镇红岩村岩新小组,至今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是当地种烟大户唐爵念建造。
唐爵念,字仁山,号石元。
生于道光年间,国学生,奖授钦五品衔。
当地农民以种烟为主,围屋四周都是烟田,所以取名“烟园围”。
烟园围是由土坯、木材、石砖就地取材建造,围内祠堂先建造完成,之后建外围,陆续完工。
烟园围内祠堂坐北朝南,围屋外正门坐西朝东,共有50多房间。
围屋外围和西边内院至今保存有1932年书写的《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状》和《红军行军歌》标语等。
红军标语之十五条:1、不交租、不纳税、不还债、不完粮!2、反对国民党政府一切捐税!3、焚烧田契、借约!4、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平均分配给贫农、中农!5、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6、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7、红军是为工农群众谋利益、谋群众发展的军队!8、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9、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10、工人增加工钱!11、欢迎靖卫团丁参加土地革命!12、消灭地主武装,武装工农!13、靖卫团丁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土豪压迫工农!14、取消一切苛捐杂税!15、商人不违犯苏维埃法令之下,准许营业自由!红军标语之——《共产党十大政纲》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二、没收帝国主义资本的企业财产!三、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四、推翻军阀国民党的政府!五、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七、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给农民!八、改善士兵生活,发给士兵土地和工具!九、取消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的一切捐税!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红军标语之——《国民党十大罪状》一、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在赣南苏区这块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红色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光芒,诉说着先辈们永恒的初心。
先说说“八子参军”的故事吧。
那时候的赣南,普通百姓的生活已经被战火搅得支离破碎,但他们心中有一团火,那是对革命胜利的渴望,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杨荣显,这个普通的老父亲,他的故事却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
他有八个儿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本可以让儿子们守在身边,过着哪怕贫苦但好歹能团聚的日子。
可是啊,当红军的队伍来到家乡,当革命的号角吹起,他毫不犹豫地把儿子们一个接一个地送上了战场。
那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呢?就像一位勇士,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正义的事业。
他的儿子们也都特别英勇,没有一个退缩。
八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
老父亲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知道儿子们是为了伟大的理想而献身的。
这就是赣南苏区人民的初心啊,为了大家的幸福,愿意奉献出自己的小家,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还有一个关于“马前托孤”的故事。
红军女战士李美群,她也是赣南苏区千千万万革命者中的一员。
那时候战斗激烈,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她刚刚生下孩子,身体还很虚弱,但军情紧急,她必须归队战斗。
她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没了母亲。
可是,她没有丝毫犹豫,在马背上,她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乡亲。
她的眼神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
她知道,只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她就那样决然地投身到战斗中去了,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未来都交给了革命事业。
这种精神,在赣南苏区不是个例,而是很多革命者的共同写照。
赣南苏区的老百姓也是特别拥护红军的。
你看那时候,红军物资匮乏,老百姓们自己都过得不容易,可是他们把家里仅有的粮食拿出来,把最好的床铺让给红军战士。
妇女们纳鞋底,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男人们帮忙运送物资、站岗放哨。
大家都齐心协力,因为他们相信红军,相信红军能带领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九十年前的《红军战歌》现龙南

红色实录HONGSESHILU笔者退休前担任江西龙南师范附属小学老师,退休后爱好客家文化,致力于收集、传承、传唱客家山歌。
我在收集客家山歌的时候,拜了很多民间山歌手为师,也收集到了不少龙南的红色山歌,红军路过龙南东坑就留下了一首《夜子再长会天光》的红色山歌,歌曲在老百姓中传唱度很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龙南有一本珍贵的、红军留下的、宣传革命的山歌书《红军战歌》,非常期待能看到这本书。
桐油包裹着的《红军战歌》在我的想象中,这本历经九十年风雨的山歌书,会是残破不堪。
初见这本珍贵的山歌书,发现它静静地躺在一块黄色的绸缎上,这本深棕色、泛黄发亮的小册子,没有残页,被保护得很好。
《红军战歌》是项英、陈毅领导的赣南游击战期间,部队在龙南桃江村宣传革命时留下的。
红军在一户农家居住时,白天帮助农户干活,晚上用山歌宣传革命,农户也为红军饮食起居提供方便,军民关系融洽。
为此,红军撤离时将这本《红军战歌》赠送给农户主人以示感谢。
这名农户冒着生命危险将《红军战歌》保存下来了。
书的封面上竖写的书名《红军战歌》苍劲有力,落款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落款和红色的印章都模糊不清了。
我手捧被主人用棕线细心装订好的山歌书,发现还涂上了一层桐油。
收藏者笑着告诉我:“当年红军为了更好保存这本山歌书,每一页都涂上了桐油,为了防水、防虫蛀、防风化,这根棕线也是红军装订的。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小册子,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抄录着整整齐齐的十九首红色山歌,饱含赤诚质朴的真情,用通俗易懂的九十年前的《红军战歌》现龙南□唐志红保存完好的《红军战歌》《红军战歌》内页2023年第03期语言宣传革命。
里面的红色山歌,语言凝练,朗朗上口。
红军宣传队用山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残酷的环境,表达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抒发了乐观的革命主义豪情。
特别是那些动员老百姓参加红军,打倒土豪的宣传山歌,到今天依然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首“哎呀嘞,红军两次打胜仗,帝国主义起恐慌,指挥军阀国民党,反攻苏区真猖狂”就写出了红军所处的环境,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国民党进攻苏区,妄想扼杀年轻的红军队伍于摇篮中的时代背景。
赣州的红色故事

赣州的红色故事摘要:一、赣州的历史背景二、赣州的红色故事1.红军长征2.中央苏区时期3.抗日战争时期三、赣州的红色景点1.赣州革命烈士纪念塔2.赣州苏维埃政权纪念馆3.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四、赣州的红色精神传承1.革命传统教育2.红色文化传承3.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正文: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传承着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
一、赣州的历史背景赣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素有“五岭之要会,闽粤之襟带”之称。
这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赣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赣州的红色故事1.红军长征赣州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
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从赣州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赣州人民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物资和人力支持,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中央苏区时期赣州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
1931 年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赣州成立,赣州成为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中央苏区时期,赣州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付出了巨大努力。
3.抗日战争时期赣州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区域。
赣州人民在新四军的带领下,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赣州的红色景点1.赣州革命烈士纪念塔赣州革命烈士纪念塔是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
这座塔见证了赣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赣州苏维埃政权纪念馆赣州苏维埃政权纪念馆详细展示了中央苏区时期赣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
这里成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场所。
3.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关于中央苏区时期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全面展现了中央苏区时期赣州的风貌。
参观博物馆,可以深刻感受到赣州人民为革命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史料及故事(汇总)(1)

东坑中央苏区时期有关史料东坑是龙、定、信、虔四县边界,是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三南”游击队东坑游击队的据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原东坑的张古塅、金莲、方洞、圳背、堂河,建国前暨建国初为信丰县东坑乡,1952年划入龙南,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东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结束,革命斗争从未中断,东坑人民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东坑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3名。
一、在东坑遍地有红军走过的足迹从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曾4次到龙南,3次到东坑,“朱毛”红军曾往还东坑。
第一次: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挺进途中,曾于1月27日由信丰县崇仙羊枯坝进入龙南县东坑,红军利用在东坑圩休息时间,张贴了毛泽东起草的四方体《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和刷写了标语口号,向广大民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革命理论,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列强,打倒新军阀,夺取革命政权,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1929年2月中旬,从井冈山突围来到赣南游击的红五军,在大余县新城战斗后与军部失去联系的一部分部队共700多人,由南雄县界址圩经信丰县进入龙南县东坑乡。
第三次:1932年6月27日,由福建返回赣南的红一军团,由安、定、龙边的定南上寨,经龙南县东坑乡的方洞、望半天、长坑尾等地进入东坑圩,前往广东南雄参加水口战役。
红军每次到东坑,所到之处,利用召开群众大会、书写大标语、散发传单等各种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革命道理,以唤醒人民群众,提高劳苦大众的觉悟。
在红军的宣传组织下,东坑人民积极为红军带路、送粮和送衣等,迅速参红支前。
如“朱毛”红军往还东坑的故事和东坑的李房财等农民积极参加红军的事迹。
二、在东坑遍地有红军建立的游击队(即东坑游击队)1、东坑游击队的形成建立。
1935年冬,特委派出以徐赤民②为队长率领20余人的游击队,进入龙、定、信、虔四县边界开展游击斗争。
游击队先为崇仙游击队的分支,进入东坑后,在信南工作团的领导下,军事上独立活动。
龙川苏区“十万挑夫上赣南”

龙川苏区“十万挑夫上赣南”作者:蓝利平谢桂明黄夏来源:《源流》2014年第06期土地革命时期,龙川苏区与赣南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
龙川苏区人民以挑担的方式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布匹等物资过程中,呈现出“十万挑夫上赣南”的动人景况。
1930年开始,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大肆“围剿”中央苏区,还对苏区进行残酷的经济封锁。
对食盐、洋油等实行政府专卖,对武器弹药更是严加控制,并规定特别严厉的法令,凡查获私运者,以“通匪”罪论,处以极刑。
为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粤北、闽西、赣南的人民群众组成的“运盐敢死队”,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万难,运用各种方式偷偷把食盐运往苏区,龙川细坳镇小参村的运盐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人民群众偷运食盐的的方式也是各种机巧,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智慧。
苏区群众和白区开明商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农民式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有的把粪桶做成双层,有的打通竹杠的关节,有的用食盐水浸渍衣服,甚至还有的假扮乞丐、假装出殡,千方百计藏匿食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区。
其办法之多、行动之隐秘令国民党防不胜防。
当年,龙川很多青壮年会将食盐挑到赣南去卖,换回当地的大豆、烟丝等土产,再运回家乡各城镇出卖,以谋取生活物资。
这一现象在当时非常盛行,但凡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在青年时期都参与过挑担上赣南,或是亲眼目睹过浩荡的挑担队伍。
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当年龙川挑夫上赣南的路也并不好走,且要进行大规模的食盐运送,走的也必然不止一条路。
龙川苏区党政组织充分利用粤赣边区山林茂密、国民党当局鞭长莫及的地域特点和水路交通便捷的优越性,秘密建立了多条交通线,并以开设店铺为掩护,收购各种中央苏区急需的军用品和日用品,秘密运往中央苏区。
龙川苏区党政组织曾在龙川通往五华、兴宁的刀口阿顶、江西与广东两省相连的江广亭、龙川回龙园田接管亭设立交通站和水站;在兴宁、龙川交界的渡田河、赤石渡等地开办合作商店,与粤赣边区人民群众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将赣南的大米、黄豆、茶叶等物品通过渡田河合作商店,交换从兴宁梅州地区运来的食盐、煤油、药品等紧缺物资;在县城和东江重镇贝岭等物资集散地建立据点,大量贩运食盐、日用品等军需物资。
共和国的八个革命老区

共和国的八大革命老区陕西老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陕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辛亥革命中,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一。
陕西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组织和开展农民运动较早的省份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举行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邑起义。
三十年代前期,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创建了渭北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建立了渭北、陕甘边、陕北根据地。
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的摇篮。
陕西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延安和陕西的名字是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陕西省的革命根据地,分布在陕北全地区,陕南大部地区和关中少数县乡。
全省革命老区县(市)50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6.7%,老区乡(镇)972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7.9%,面积达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1%。
建国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陕西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国务院每年以5000万元款项支援老区,并将陕北21个老区县(市)列入国定贫困县,9个列入省级贫困县,予以支持。
陕西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主任的“陕北老区建设委员会”,以省长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老区建设的领导。
革命圣地延安,在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60周年前夕,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三通”目标。
现在,西部大开发和《新世纪十年扶贫纲要》为陕西老区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江西老区: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省简称赣。
全省土地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有汉、回、苗、畲、瑶等民族。
现有6个省辖市,5个地区,11个县级市,73个县,15个市辖区,1833个乡镇。
江西省革命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中央、闽浙赣、湘鄂赣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现属江西行政辖区部分,全省分布有老区乡镇的县(市)共81个,所辖乡镇共1684个,其中老区乡镇为1374个,占75%。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绪论1934 年10 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而遭致失败。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奉命留下的部分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共约三四万人(其中包括2 万多伤病员),他们同苏区人民一道,在以项英、陈毅力主要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下,就地坚持斗争。
在此前后,南方其他苏区的军民,也因红军主力转移或斗争形势恶化,相继转入游击战争。
从这时起,迄1937 年12 月新四军军部宣告成立,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含今海南省)、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河南的广大农村,经过北代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各地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先后创建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土地革命遭到挫折和主力红军北移后,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坚持斗争,百折不挠,逐渐形成了15 个游击区。
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些游击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苏区及其边缘游击区演变而成的,如赣粤边、闽赣边、闽西、皖浙赣边、闽北、闽东、湘鄂赣边、湘赣边、鄂豫皖边游击区;二是一直未形成苏区的老游击区或早已由苏区变为游击区的,如闽粤边、闽中、湘南、琼崖游击区;三是新开辟的游击区,如浙南、鄂豫边游击区。
赣粤边游击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和广东省北部边界,中心区域在江西信丰、大庾(今大余)和广东南雄三县交界的油山、北山地区,原为中央苏区赣南省的边缘游击根据地。
1934 年秋,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后不久,中央分局即派出一支部队到这个地区坚持与发展游击战争。
1935 年春,项英、陈毅及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部分红军与在该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会合。
此后,赣粤边区军民,在项英、陈毅以及李乐天、杨尚奎、陈丕显等领导下,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精品】诗歌最美的祝福

【关键字】精品最美的祝福——献给赣南苏区振兴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当秋高气肃,北雁南飞,巍巍群山捧出红日,滔滔万水汇成海洋。
1931年11月7日,一个伟大的日子,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横空出世,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翻天覆地在瑞金创立。
那是一团燃起的红色火焰,荡涤尘埃,掀起地覆天翻,那是一声惊心动魄的春雷,发出轰天炸地的巨响。
打土豪,分田地,官兵一致,志高气旺;访贫寒,问疾苦,军民一家,神采飞扬。
赣南人民,节衣缩食送军粮,苏区儿郎,参战捐躯血溅疆场。
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四次“反围剿”的经典战役,谱写了军民鱼水的崭新篇章。
走进苏区龙南,山歌传诵着红军的故事,桃江水流淌着动人的乐章,鸡仔坑回荡着昨天的战歌,杜鹃花映红满天的霞光。
我们分明感受到,龙南是革命战争较早的发源地,龙南是革命斗争持续开展的红土地,龙南是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龙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的红色赣南——共和国的摇篮,中国革命记载着你的辉煌灿烂。
走进苏区龙南,我们欣喜地看到,赣南苏区的发展振兴,牵动着领导的心。
今年4月,县委谢宝河书记,县政府张逸县长多次到基层调研;县委黄斌副书记,宣传部长江素华翻山越岭,深入村组,挨家挨户,访农问苦。
今年4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亲临我县调研。
龙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得到高度赞扬。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振兴赣南苏区,在于创造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振兴赣南苏区,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
细读新龙南,像烛火把光明点亮,像沧海洒满了阳光,“三送”、“三城同创”酿造的甜美琼浆,播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细读新龙南,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推进,以及新兴的工业之城,吹响了“经济发展强县”的号角。
细读新龙南,一湖三江四岸,一心两轴六组团,天蓝山绿水美城秀,“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鲜花绽放。
细读新龙南,山川秀丽,风景醉人。
玉虚石刻,太平廊桥,魅力九连,围屋故乡,这里奏响了创建“江西省旅游强县”的交响。
赣南十八县简介

上犹县是客家重镇,全县通行客家语(于桂片),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风情,孕育了“九狮拜象”、“客家门楣”、“上犹奇石”等客家文化精品。“九狮拜象”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门匾”成为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旅游景点:上犹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赣南森林铁路途径五指峰国家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第一座坝内式厂房上犹江水电站、国家A4级景区通天岩、宋城古墙、明代谭邦古城、唐代客家围屋群卢屋村、阳岭森林公园、聂都溶洞群等。
七、石城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宁都,北靠广昌;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人口31.68万。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石城县是江西省优质烤烟出产基地,白莲出产重点县。石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白莲之乡”的美誉,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行政区划:上犹县全县辖5镇5乡: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辖131个村、13居委会(琴江镇9个居委会、高田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各1个居委会)。
旅游景点:石城是“客家摇篮”之一,客家遗址丰硕,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一个,天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主要景点有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岩摩崖石刻,县城东南7千米通天寨中及玉孟寺,如日山普照禅寺,九寨温泉[15]、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等。
中央苏区包括哪些地方

中央苏区包括哪些地方中央苏区2有哪些地方?中央苏区应该有77个县:江西省有48个县(赣州18个,吉安13个,抚州9个,上饶3个,新余2个,宜春2个)。
分别是瑞金、会昌、寻乌、安远、新丰、杜愚、兴国、宁都、广昌、石城、利川、上犹、崇义、南康、赣县、定南、章贡区、永丰、清远、太和、万安、吉安、新干、乐安、宜黄、崇仁等中央苏区包括哪些地方 2 1中央苏区包括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建宁、泰宁、宁化、刘清、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建阳。
江西省的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杜愚、石城、会昌、寻乌、新丰、安远、广昌、利川、上犹、崇义。
大埔是广东省江苏省中部的一个县。
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为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地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中央苏区以瑞金为中心,由赣南、闽西两个苏区组成。
中央苏区包括哪些地方 2中央苏区县总共应该有 77 个县区:苏中地区48个县(赣州18个,吉安13个,抚州9个,上饶3个,新余2个,宜春2个)。
分别是瑞金、会昌、寻乌、安远、新丰、杜愚、兴国、宁都、广昌、石城、利川、上犹、崇义、南康、赣县、定南、章贡区、永丰、清远、太和、万安、吉安、新干、乐安、宜黄、崇仁等福建省有22个苏中县,分别是建宁、泰宁、宁化、刘清、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将乐、沙县、南靖、饶平、大埔、光泽、武夷山、邵武、建阳、浦城。
广东省有7个苏中县,分别是南雄、饶平、大埔、龙川、兴宁、平原、梅县。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永恒的初心,是一个红色的潮汐,涌动在赣南苏区的大地上。
红色故事,源自那个激荡着革命火种的时代。
在青山绿水间,毛泽东等革命先烈在赣南深山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赣南苏区。
这个苏区成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培育出久经沙场的红军战士,书写了惊天动地的胜利篇章。
赣南苏区的红色故事承载着无数的牺牲与壮丽。
在人民共和国的初心中,这些故事从未被忘却。
那些无畏的革命者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斗争,他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生命诠释着初心的宝贵。
他们跋山涉水,走过溪流湖泊,浸透了鲜血和汗水,向着胜利的礼炮前进。
在赣南苏区,这片红土地上,红军的步伐响彻云霄。
他们战胜了恶劣的环境、敌强我弱的局面,坚守革命信仰,坚守初心。
这些红色的故事,成为英勇斗争的见证,也成为我们永不停歇的动力。
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更是对信仰的铭记。
这是一部庄严的史诗,记录着英雄们的传奇。
他们的初心,是为了追求真理与正义,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与解放。
正是因为他们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赣南苏区的红色故事还在不断延续着。
这片土地上涌动着新的创造力和活力,人民对初心的追求从未停歇。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永恒的初心,犹如苏区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铭
记那些红色故事,牢记那些英雄的名字,将初心永远镶在胸前,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赣州红色故事演讲稿5分钟

赣州红色故事演讲稿5分钟赣南自古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自1927年11月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赣南第一次革命根据地以来,赣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赣南革命故事激励着一代的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一代年轻的革命烈士在赣南这块红色土地上将共和国人民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从胜利中走向辉煌!为纪念赣南革命根据地建立70周年,弘扬赣南红色文化,展现赣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红色苏区精神鼓舞下对革命、对新中国无比自豪和骄傲!赣州是全国第一个以赣州命名的城市、第一个成立红军总司令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第一个建立县委的城市。
中国共产党在赣州领导建设的中国第一个苏区时期是江西唯一一个以县为单位建立中国工农红军苏区的城市;中国第一个建立红军独立师、第一个建立红军独立旅;第一个建立红军独立师第一旅;第一个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些革命历史事件记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载着一段精彩的历史、浓缩着一段精彩的历史……正是这些发生在赣州城市中的故事鼓舞着一代代赣南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一、苏维埃时期,赣州大地诞生了许多英雄人物据统计,在当时赣南有10万人参加红军战斗,其中烈士5万余人,占总人数的50%以上,有4000多人牺牲。
赣州英雄人物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苏维埃时期赣州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党的领袖人物;第二,苏维埃时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第三,苏区时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和军事将领;第四,苏区时期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领导机构和规章制度。
他们都是赣州地区人民宝贵的财富;他们无不是人民的好儿女、好模范。
苏区时期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拥有雄厚的物质力量:从苏区时期建立起的各县苏维埃政府、红都瑞金苏维埃政府、东江苏维埃政府、龙岩人民抗日救国联合政府、上饶苏维埃政府、于都苏维埃政府、兴国县苏维埃政府等等;他们都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高尚的精神!他们是革命的功臣、是中华儿女永远学习的榜样和英雄!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更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二、南昌起义之后,江西的红军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的伟大战役。
为革命甘洒热血的全南两烈士

□庄春贤王立之钟五妹:为革命死而无憾钟五妹,男,原名钟庭泳,1907年生于全南县社迳乡内半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年幼时父母双亡,由伯父钟国昌养大。
苦难的生活磨炼出钟五妹吃苦耐劳、仗义执言的性格。
1929年1月下旬,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经过信丰崇仙、全南时,钟五妹打听到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是保护群众利益的队伍,就想去报名参加红军,可惜没赶上部队。
同年秋,中共信丰南区工委派遣赖锦标夫妇和廖平山以裁缝和篾匠为掩护,以全南社迳、炉迳为中心,并在上江和陂头潭口一带,以“结拜十八兄弟”为名,走村串户宣传发动群众。
钟五妹得知赖锦标来到全南社迳开展革命活动的消息后,他立即找到赖锦标,要求参加革命。
此后,在赖锦标的培养教育下,钟五妹的思想觉悟得到了很大提高,成了内半村农协的骨干。
后来社迳一带秘密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武装。
当时在南雄、信丰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的红三十五军,应社迳农民赤卫队队长赖锦标请求,于1931年1月6日派遣团长邝世淑、政委廖永率领第三〇七团来到社迳支持农民运动。
钟五妹革命干劲倍增,积极投入社迳、上江一带打土豪济贫民革命活动。
不久,在红军的帮助下,信丰崇仙成立了南区苏维埃政府和南区游击大队,全南下江口也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
钟五妹所在的炉迳农民赤卫队被编入南区游击大队第二分队,由赖锦标任第二分队队长。
1931年3月上旬,国民党驻赣州的马崑部派第六十八团一部,配合信丰县保安团第三分队、小江区保安中队等地主武装共1000多人,向崇仙的观音塘、叶屋、细布岗发动猛烈进攻,妄图彻底消灭南区游击大队。
赖锦标率第二分队奋勇地保卫细布岗。
在战斗中,赖锦标带领钟五妹等赤卫队员用土枪土炮与敌人开展了殊死搏斗,共击毙一个敌连长和十几个敌兵。
后来,敌人又数次向村寨发起强攻。
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细布岗最终被敌人攻占。
赖锦标等39名苏区军民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钟五妺突出重围后,与上级失去联系,只好回到老家隐蔽起来。
我爱我

我爱我“家”
龙南县南亨中心小学六(3)班张钰涓我的家乡在赣州,说到赣州,我想你一定不会陌生,因为赣州素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脐橙之乡”“世界钨都”这些美称。
说到这个“家”,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苏区物资缺乏,为了让前线的红军战士能吃饱饭,多打胜仗,苏区开展了每天节省一两米的行动,在一次挑粮担的时候,粮食部部长钟先灿首先节粮,别人每天节省二两米,他还要要求自己再节省一点。
终于因体力不支晕倒了,旁人赶忙来看看他出了什么事,只听见在喧闹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哽咽着说"钟部长是被饿晕的呀!"
是啊,有的人为了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像钟先灿这样的一个无私奉献,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在赣州,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下面我就给你讲讲关于毛泽东同志被称为"毛主席"的来历.1931年11月7日,瑞金叶坪村锣鼓喧天,来自全国的代表齐聚一堂,就在这天,毛泽东由之前的党代表和委员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只见主席台上任弼时向代表们提议:"请毛主席讲话!"从此,"毛主席"这个神圣的称呼在瑞金叫响了,并从红都瑞金叫到革命胜利根据地延安,叫到伟大首都北京!
这就是我的家乡——赣州,它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美,那就是它文化的美,这就是我的"家",我爱它,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做客!
(指导教师:曾秋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南苏区革命历史及其贡献的介绍龙南,是革命斗争持续开展的红土地之一。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龙南这块土地上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与相邻的南雄、信丰等苏区县一道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发展、壮大、坚守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龙南成为赣粤边游击区核心县份和主要区域之一。
(一)龙南较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并领导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
1、龙南有早的党组织。
1926年下半年,受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群众运动迅速发展的影响,龙南一些有志之士,外出寻求革命真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革命思想从此在龙南悄然传播,并出现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11月,进步青年廖光泮、杨桂曦、廖瑞祥、赖玉衡、徐世和等参加了由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创办的赣南农工运动训练班。
在学习期间,廖光泮、赖玉衡经陈赞贤、朱由铿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龙南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7年初,他们学习结业回到龙南,先后成立了龙南县总工会、龙南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和工人纠察队,并开展了工农革命运动。
在工人、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工会、农会组织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工人、农民积极分子,其中张运义、利集祥、朱宗腾等人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1927年4月,中共赣州地委派鄢日新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身份来龙南,秘密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龙南县地方组织,廖光泮任龙南中共组织负责人。
中共龙南地方组织的诞生,是龙南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始揭开了龙南人民革命史新的一页。
2、龙南有早的革命斗争。
1927年5月,廖光泮主持召开了有中共秘密党员参加的国民党县党部紧急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国民党龙南县党部反对南京非法组织政府宣言》,揭露了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的所作所为,号召龙南革命群众机警地进行战斗。
龙南的工农革命运动,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极端恐惧和镇压,龙南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右派摧残,廖光泮被迫离开龙南前往南昌,与中共江西省委取得了联系。
1929年底,廖光泮受党的派遣回到龙南,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广泛接触工人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社会情况,秘密宣传革命思想。
1932年4月,廖光泮因身份暴露不幸被捕而壮烈牺牲。
3、龙南有早的红军足迹。
中央苏区红军曾先后4次来到龙南县开展革命活动。
第一次是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挺进途中,于1月27日由信丰县崇仙羊枯坝进入龙南县东坑,红军利用在东坑圩休息时间,张贴了毛泽东起草的四方体《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和刷写了标语口号,向广大民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革命理论,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列强,打倒新军阀,夺取革命政权,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是1929年2月中旬,从井冈山突围来到赣南游击的红五军,在大余县新城战斗后与军部失去联系的一部分部队共700多人,由南雄县界址圩经信丰县进入龙南县东坑乡。
第三次是1932年6月27日,由福建返回赣南的红一军团,由安、定、龙边的定南上寨,经龙南县东坑乡的芳洞、望半天、长坑尾等地进入东坑圩,前往广东南雄参加水口战役。
第四次是1932年7月中旬水口战役结束后,红一军团回师赣南信丰、龙南等地休整,红四军第十一师进驻龙南县城、水西、渡江、程龙、临江、南亨、里仁、杨坊等周边地区近10天。
这期间,红军打开县城监狱,释放被关押的革命人士和进步青年24人,广泛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行》等革命口号,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开义仓,分财物等革命斗争。
10天中,红军分兵追击龙南各地主武装等,击毙民团23人,红军足迹遍及龙南约三分之二面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自1927年4月至1937年冬,境内先后成立过1个区委(中共程龙区委)、7个乡村党支部和1个县城支部,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为巩固发展苏区、扩大红军、支援革命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龙南是中共信南县委(隶属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和“三南”红军游击队活动的基本根据地和核心县,为中央苏区后期革命斗争的坚守延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战略性大转移。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于1935年4月初突围转移到赣粤边油山地区,与中共赣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会合。
项英、陈毅在大余长岭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和布置了今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
会议决定在信丰和“三南”(龙南、全南、定南)地区建立信南游击区。
会后至1935年冬,由黄成则、张日清率领的三南游击队和由肖国稠率领的信南工作团、由徐赤民率领的东坑游击队等游击队,先后进入龙南县境活动,并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1、东坑游击队。
1935年冬,为巩固和扩大“三南”游击斗争成果,中共赣粤边特委派出原特委警卫班长吴少华到“三南”游击队担任侦察班长。
1936年中共信南县委又派他带领侦察班到龙、定、虔、信、安五县边界山区独立开展游击活动。
以东坑为据点,又与徐赤民的东坑游击队及信南工作团部分成员结合在一起,整合后仍称东坑游击队,吴少华任队长,刘风元、徐赤民任副队长,肖国稠任政委,共有队员26人,编为步枪、短枪两个班。
游击队起初在望半天、凉伞迳、下山一带活动,之后扩展到芳洞、李子坑、梅子石、老鸦山、寨子、钧窑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据点,有群众基础,发展了队员,先后有陈维添、陈观桥、陈观福、何贵生等十多个人参加游击队,游击队队员发展到30多人,这一时期,东坑游击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2、中共信南县委。
1936年2月,中共赣粤边特委为加强对信南地区的领导,调派原中共南雄县委书记罗世珍到信南地区工作,于同年2月正式成立中共信南县委(代号:刘文明)。
中共信南县委分工为:书记罗世珍,组织部长肖国稠,宣传部长刘邦华,少共书记杨联邦,委员曹水清。
中共信南县委隶属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
“两广事变”发生后,信南县委领导机关迁驻龙南县哀溪山(今为安基山)上中坪。
从1936年2月至1937年5月,中共信南县委在龙南县组建成立了中共程龙区委,并相继建立了早禾坪、程龙、上中坪、大瑞山、下左坑、县城、东坑、里仁等8个党支部(其中东坑、里仁两个党支部隶属中共月子岗分区委),全县有党员40多人。
1936年6月,中共信南县委遵照赣粤边特委指示,趁“两广事变”发生后的有利时机,大力扩展新区(龙南境内开辟渡江、程龙、洒源等新区),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并将游击队相对集中活动,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秘密组织成立贫农团,开展打土豪斗争。
中共信南县委和三南游击队的积极活动,震惊了敌人。
国民党赣南第六绥靖区公署采用经济封锁、严密保甲制度、政治欺骗和组织军事“清剿”相结合的手段,对中共信南县委驻地和红军游击队活动区域进行了多次包围“清剿”。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中共信南县委和三南游击队不跟敌人硬拼,采取分散活动,化整为零,避实就虚,与敌人绕圈子的迂回战术,与敌周旋。
龙南游击区群众冒着杀头、坐牢危险为红军游击队递送情报、购买物资。
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中共信南县委和游击队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清剿”,保存了革命力量。
3、三南游击支队。
1937年1月,根据中共赣粤边特委指示,中共信南县委将活动在信南地区的三南游击队、南雄游击队、南山游击队、东坑游击队、崇仙游击队合编为“三南游击支队”。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信南游击区域扩大到东至安(远)定(南)边界,西至广东南雄,南至龙南程龙,北至信丰大阿的广大地区,并与油山中心游击区连成一片。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中共信南县委及其领导下的游击队,英勇顽强,艰苦卓绝,依靠群众,机动灵活,同敌人进行了传奇般的殊死斗争,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在政治上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三年中,红军游击队镇压了廖振翼、廖彩亮、钟光晨、廖老三等龙南土豪恶霸,先后在金盆山、早禾坪、丰山、上中坪、下山等地发动反“围剿”战斗,歼灭国民党军、政、警50多人。
二是在军事上牵制了敌人的力量。
中共信南县委在项英、陈毅和粤赣边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带领游击队与国民党正规军、保安团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
三是在经济上打破了敌人的全面封锁。
中共信南县委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经济封锁,紧密依靠群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的进攻,同时,通过打土豪等活动,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的经费,另一方面支持了赣粤边特委。
四是在信南地区广大贫苦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
信南县委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扩大了游击区,党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党和游击队的威望日益提高,影响日益扩大,新四军北上抗日时,龙南7名青年农民参加了新四军。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而且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为主力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龙南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发展、坚守,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和牺牲。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人民为建立、巩固、发展、壮大中央苏区、扩大红军队伍、支援革命战争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和牺牲。
一是踊跃参红。
红军来龙南,所到之处,利用召开群众大会、书写大标语、散发传单等各种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革命道理,以唤醒人民群众,提高劳苦大众的觉悟。
1932年7月16日,红军进驻龙南休整十天,在县城、乡村,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教育活动,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打土豪、开义仓、解救进步人士的革命活动。
10天中,红军分兵追击龙南各地主武装等,击毙民团23人,红军足迹遍及龙南约三分之二面积。
在红军的宣传组织下,龙南人民自觉地支援、配合红军。
临江圩青年理发匠刘上妹、黄竹陂农民谢上珍主动为红军带路;奎湖大屋仔赖炳古、赖成亮父子为红军当向导,去奎湖打土豪。
龙南广大青年纷纷参加红军,在杨坊、东坑、桃江、东江等地就有数十人加入了红军,仅杨坊就有唐良兰、唐文焕等7人参加了红军。
东坑的李房财、杨坊的廖正意当时积极参加红军,在部队表现勇敢,后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二是积极支前。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艰难困苦的年代,龙南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工人纠察队、暴动队、游击队等武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有力组织了群众,打击了反动势力;在最恶劣残酷的年代,广大龙南人民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队伍,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衣服、药品、食盐等军需物资送到红军手中。
据李一之著的《剿共随军日记》记载,八月二十四日驻军日记中“7月26日共匪退出龙南县城用大船三艘满载银洋谷米油盐布及贵重物运往信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