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行路难》课堂实录(优秀教案))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
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
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播放配乐诗朗诵。
(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读顺、读熟)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二)品一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难点突破)
1、了解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李白的组诗作品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诗歌的品读很多时候没能结合时代背景去体会情感,所以在品和读的赏析上对情感把握不够准确,其次学时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
难点教学方法
1、研读和赏读法相结合。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让学生听朗读(配乐),体会情感,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小结
此诗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14课《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课题为《诗词三首》,本课所选三篇诗文从体裁上分别是古体诗,五言律诗和词,因此,学习本课应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从诗歌内容上《行路难》(其一)创作于李白“赐金放还”后,诗歌情感经历了“郁闷惆怅幻想徘徊、低沉乐观旷达”的过程,起伏的情感体现了李白式的浪漫。
夸张、想象、典故的使用同样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行路难》(其二)属于古体诗,是李白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诗歌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押an韵,诵读时赋有音韵美。
学情分析在本课的预习部分特别提到: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课还应该再次训练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技巧,帮助学生从关键词和典故入手把握诗歌情感。
另外,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是诗歌教学的关键,也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诗歌体裁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及策略一、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行路难》(其一)的诗歌情感;(重点)2.学习用典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重点)3.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品格。
(难点)二、策略诵读法;讲授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图片一、导入新课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李白,感受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二、整体感知自由诵读本课三首诗词,读完后说说《行路难》(其一)与其它两首诗词在节奏和韵律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七言杂以三言,二二三拍;2.押an韵;三、题目解读1.乐府古题;2.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苦孤苦的处境。
四、重点研读(一)诵读明意诵读诗歌,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大意,说说诗歌描画了几个场面。
预设:饯别宴宴饮(实);前路多艰(虚);憧憬未来,坚定信念(虚)。
(二)再读悟情自由诵读三个场面,从关键词入手,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篇1教学目的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1、解题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九年级行路难教案

九年级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行路难》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体会诗歌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当你们面对困难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
当时,李白满怀一腔抱负入朝为官,却得不到唐玄宗的重用,还遭到权臣的排挤和诋毁,最终被“赐金放还”。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写下了这首《行路难》,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感慨。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行路难(其一)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行路难》教学设计潜江市曹禺中学徐定庆【选点说明】《行路难》(其一)是部编版九年级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满怀愤慨写下的。
《行路难》共三首,该诗是第一首。
此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诗人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虽说诗人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但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歌,对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比七、八年级有很大提高,初步掌握了一般诗歌的学习方法,能自选角度切入诗歌学习。
但是,由于受到了年龄与生活体验的制约,他们在理解本课诗歌含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和具体学情,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胸襟美及情感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3、领悟诗歌表现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方面,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够主动参与讨论,但部分学生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4.学生对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能够: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本诗。
3.理解并分析本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创新评价,激发潜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7.课后拓展,提高素养: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8.家校合作,共同育人:与家长保持沟通,关注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2.诗歌背诵:课后熟读并背诵《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3.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诗人的创作பைடு நூலகம்格和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4.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让家长参与讨论,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增进家校合作。
5.思考题: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试分析《行路难》中诗人如何表达对理想的追求?”等。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提高古诗文翻译水平。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1《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用这样的句子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好大的口气啊!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
李白和李白的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请看大屏幕:李白性嗜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李白情系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李白诗仗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李白能市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可是李白也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时候,《行路难》就记下了这一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学习他的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
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解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3、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天宝(742年)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娱乐皇帝贵妃,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
《行路难》教案 (19)(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的】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1、指名朗读2、全班齐读(三)思考探究:1) 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欣赏板块一——李白和他的诗歌《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欣赏板块二——李白的志向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课教案_1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李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诗人之一,但除了能背几首诗仙的诗作之外,他们对李白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风格并不熟悉。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理想破碎,前途受阻,李白的痛苦是巨大的;但这种痛苦并非客观现实的逼迫,而是源于他内心的自我选择。
屈从现实,还是坚持自我,这才是诗仙李白徘徊犹豫的根源。
这一点是学生阅读文本时的盲点,也是本诗解读时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可介入背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李白此时此地的心理状况;运用多种方式的诵读设计,在动情入境的吟诵中感受李白内心的滔天波澜;再联系现实设计情境,以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情感或低吟或高诵,使诗歌中最昂扬的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烙入学生的心田,使浪漫主义诗仙的光辉形象在学生眼前巍然耸立。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四、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五、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点拨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六、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猜一猜,这节诗写的是哪位诗人?PPT出示: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
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诗文风采,名满天下。
《行路难》教学实录(获奖)

80%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 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03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 李白及其诗歌的已有认知,为 后续教学做铺垫。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内涵。
学生活动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行路难》是唐朝诗人李白的 一首诗歌,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文学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 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
教学目标
教学实录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教学实录的形式,详细记录《行路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唐 诗。
意义
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通过教学实录的分享和交流,加强教师 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02
《行路难》的背景与教学目标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诗歌与学生产生共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与改进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 高,需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 学生的参与意识。
部分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仍存 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和 针对性训练。
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 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 生的学习需求。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 文献3]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行路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诗人在长长的旅途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篇优美的文章,领悟其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呢?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行路难》的作者李白2. 了解《行路难》的文学价值3. 理解《行路难》的表述手法4. 领悟《行路难》所传递的人生哲理二、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段著名的论述:“人生就像一条路,前途未定,必须不断地前行。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 了解作者通过课堂互动、小组研讨等方式,了解《行路难》的作者李白,介绍他的历史背景和作品特点。
3. 掌握文学价值通过询问、剖析、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文学价值,使学生会对文学有更多的尊重和情感投入。
4. 理解表述手法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表述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等。
5. 领悟人生哲理探讨《行路难》的人生哲理,例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6. 学以致用通过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悟和思考,或者通过作文、诗歌的形式深化对《行路难》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行路难》的文学价值、表现手法和人生哲理。
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3. 分组合作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相互交流和启发,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能够基本了解《行路难》的作者李白,并对他的文学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2. 能够基本掌握《行路难》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手法。
3. 能够领悟《行路难》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并理解诗句含义;2.过程与方法:品读,感知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的健德之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品味诗人的健德之美,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阅读诗人的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题在大唐,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喜欢美酒,曾豪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他喜欢明月,曾赞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他喜欢舞剑,曾立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他擅长写诗,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就是李白,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结合自己的了解,简要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学生各抒己见)大家所熟知的李白,大多都是有着浪漫主义诗人豪情万丈、洒脱俊逸的一面;然而,作为一个志在四方的“常人”,他在人生的起落转折中,还有着更为真实、更打动人心的一面。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他的《行路难·其一》(板书),去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健德之美。
二、诵读,感诗韵活动一:畅读诗歌,读出韵味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重点强调如下读音:樽(zūn)羞(xiū,同“馐”)直(zhí,同“值”)塞(sè,阻塞)诵读指导:诗歌前六句要读出延绵不尽的低回、沉郁、愤懑之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带着憧憬和向往读出迷雾中几许明丽和温暖;“行路难!行路难!”两个短句都宜用升调,第一个“行路难”语速要快,第二个“行路难”是重复和强调,语速稍慢,语气要比前句高扬,表达无路可走的感慨和痛苦;“多歧路,今安在?”读出迷惘无助之感;最后两句要想象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阔远意境去读,其中“会”“直”两字读得坚定有力,“济沧海”读出满怀信心与力量。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行路难教学实录一、导入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
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
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二、学生朗读早上呢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二、老师范读听到同学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啊等一下我也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老师有没有读出情感..问:那么你们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大家的意见是不是一样的问:哪几句应读出苦闷问:哪几句应该读出喜悦问:哪个同学能给我们总结一下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大家分析了之后感觉作者的情感复杂变化。
《行路难》呢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做了三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家不要小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它可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因为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三、这节课我们试着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读出李白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进而理解李白的人格理想。
1、下面我请同学自由朗读前三句,体会他的愁苦。
问:我们如何朗读才能传递出李白的这种愁苦的情感?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问:哪个同学能评价一下他朗读得怎么样?背景介绍:李白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欣喜若狂的李白应诏如宫,供奉翰林,本以为可以实现其“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而唐玄宗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欣赏的只是李白的才华,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
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
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方法: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
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
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唐玄宗李隆基“赐金放还”,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教学新课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
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本是汉代歌谣,多写仕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
李白于天宝三年(774)离别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2、教师范读课文3、学生齐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诗文节奏、情感起伏。
)4、理解诗文:(1)、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他的诗和酒一并联系在一起。
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其《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诗的意思我想大家是不难明白的(生纷纷点头)。
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作中也有一部分是提到了酒的,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14课《行路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都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
在单元导语中提到:本单元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预习提示中提到要注意诵读课文,注意不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初读懂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诗作为一首乐府诗,在句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
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夸张、对偶、比喻、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和借用典故的写作手法,诗歌表现了诗人在人生道路艰难,仕途遇到阻塞的时候,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情感,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2、研讨探究,理解诗人苦闷、迷茫的心情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有希望的思想境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产生共鸣【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有希望的思想境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教学步骤】一、导读,入诗题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问:这是谁的诗?这是杜甫称赞李白的,只有李白才能当得起这样的称赞,这是说李白写起文章来,才华横溢,笔力万钧, 一笔一落;诗写成,连鬼神都为之哭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也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少年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实录
一、导入
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
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
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
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美
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
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二、学生朗读
早上呢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二、老师范读
听到同学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啊?等一下我
也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老师有没有读出情感..
问:那么你们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大家的意见是不是一样的?
问:哪几句应读出苦闷?
问:哪几句应该读出喜悦?
问:哪个同学能给我们总结一下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大家分析了之后感觉作者的
情感复杂变化。
《行路难》呢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做了三首诗,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家不要小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它
可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因为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
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三、这节课我们试着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读出李白的激
荡起伏、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进而理解李白的人格理想。
1、下面我请同学自由朗读前三句,体会他的愁苦。
问:我们如何朗读才能传递出李白的这种愁苦的情感?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问:哪个同学能评价一下他朗读得怎么样?
背景介绍:
李白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欣喜若狂的李白应诏
如宫,供奉翰林,本以为可以实现其“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
政治抱负,而唐玄宗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欣赏的只是李
白的才华,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
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
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
了出来。
情感是非常失落、惆怅的。
(1)重读:斗千金、直万钱--盛宴
(2)重读:停、投“停”、“投”什么意思?
酒也喝不下了,饭也吃不下了,为什么?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
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
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
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
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
之间付之汪洋。
因此内心非常失落。
为什么要重读?--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
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3)重读:拔、顾
怎么理解“拔剑”
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
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有点激愤的味道。
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还有吗?
(4)欲、将重读,冰塞川、雪满山
“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用“冰塞川”、“雪
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
理想无法实现。
你来读读看。
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读法,(一种强调“欲”、“将”;一种强调“冰塞川”、“雪满山”)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符
合李白当时的心境。
--生:第一种
欲、将:想。
这个想不是一般地想。
李白的想是非常热烈,非常之期盼,而且一生为之追求。
为什么李白的期盼这
么热烈呢?
谈谈你们的理解:李白一生热望为国家建立功业。
他对
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他自许“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为宋中丞自荐表》)他政治抱负宏大,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渴望为国家建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
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建功立业的首要条件就是入仕
为官。
我叫同学读一下(幻灯片诗句),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
的李白。
--充满抱负的李白。
李白的政治理想实现了没有?--没有。
从哪里看出?
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
越能现出他的愁苦之情,
所以我们读到
冰塞川、雪满山语调怎么样?
有些人为了表现李白的失落、郁闷之情时,读到这里是
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到这里为止我们找到了使诗人产生这中苦闷、迷惘的原
因了,是什么呢?
政治上的受挫失落。
请大家在下面试试看能不能把诗人这种感情读出来。
2、大家知道李白不会轻易言败的接下来他如何感叹的?基调有所转变了。
变得怎么样了?为什么?
问:用什么历史故事?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问: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
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既然李白相信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机遇,那么我们的大诗
人该畅想一下自己的未来了吧?我请一位同学把下面一句给
大家读一下。
谁来读一下?
点评一下,他读得怎样?
问:大家注意标点符号了吗?
我改一下大家看看我改得怎么样?“遥想未来行路难,
多歧路兮今安在。
”
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
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
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想到被弃的无奈,想
到政治的抱负,想到人生的价值,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充分唱出
诗人苦闷茫然和焦灼不安的心声。
是啊,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苦心经营多年,终于一朝
选在君王侧,可是只如昙花一现般,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
这样结束了。
人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有的人会改弦更张,另觅他途,而有的人则以矢志不移的执
著来继续自己的追求。
而李白呢?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
后一句齐读一下。
同学们谈谈在这里李白表达了什么感情?
如何读?
这一句话呢,
“沧海”怎么理解
谓“济沧海”者,乃弃世归隐之意。
《李太白全集》中,使用“沧海”共11次(另有1次在《南奔书怀》中,被认为是伪作),有三句,“沧海”即大海。
有二句,“沧海”指沧海君,秦时的一位贤者,张良曾往见之,求得
力士。
还有五句,“沧海”指沧海岛,是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北
海仙岛。
《海内十洲记沧海岛》云:“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
人谓之沧海也。
”
他的人生设计,简括地来说,就是“功成谢人间,从此一
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不论李白后期生
活道路如何变化,思想如何发展,这个基本设计都没有改变,
虽然有时是畸轻畸重的。
所以在诗的最后,诗人再一次表明
为自己设计的终极目标--“直挂云帆济沧海”,亦即离开人世,去和神仙打交道。
附录:
李白的《古风》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黄犬空叹息,缘珠成衅仇。
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行路难》其三:“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功成身退,归隐山林,访道求仙,纵情丘壑,啸傲风月,像
庄子所说,“访广成”,“问大隗”,最后“使罔象掇玄珠于
赤水,天不知其所如也。
”这是古代士大夫的另一种境界讲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李白人格精神的解读。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
下面我请全班同学能不能把他背下?试试看吧!
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遍。
短短的45分钟时间,让我们来不及细细品味更多李白
的人格内涵,在这节课中老师只是为大家轻轻打开一扇窗,为大家搭起一座桥,引导大家欣赏外面更多更美好的风景。
大家要知道更多的知识有待你们、我们一起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