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87224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f.png)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fe7f4d58fafab068dc0206.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了解原子、分子、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⒉知道原子的构成,能看懂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⒊知道元素及其分类、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加深理解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及其联系,学会从微观角度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及有关的等量关系,了解离子的初步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相互转化关系,全面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3.掌握元素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及其单元格的含义。
学会梳理辨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及概括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2.核外电子排布、宏观和微观联系的建立。
3.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教学难点:1.加深理解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掌握它们的区别及其联系。
2.知道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3.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并能熟练运用。
教辅手段:导学案、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讲解指导、巩固训练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化学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比较困难?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真复习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了解原子、分子、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2.知道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并会利用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91eb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6.png)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9d7c8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e.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从宏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1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示一瓶装有蒸馏水的试剂瓶,提问,引导,点拨,总结评价归纳学生活动1学习任务1:今天老师带来一瓶没有标签的蒸馏水,请帮助老师用水的化学式完成图1标签的书写。
问题1:由水的化学式可知水由什么组成?小组代表回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归纳总结:1.物质由元素组成的;2.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空气中居前两位的元素:氮氧。
【练习1】【检测目标1】(1)二氧化碳由组成;过氧化氢由组成;高锰酸钾由组成。
(2)地壳中,含量第一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A. Fe3O4B. SiO2C. CaOD. Al2O3(3)由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A. Na2CO3B. Mg(NO3)2C. Al(NO3)3D. Fe2(SO4)3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水的化学式的书写引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即从宏观上认识“水”,再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巩固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的目的。
环节二:从微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学生活动2学习任务1:将瓶中蒸馏水倒入烧杯中,若把蒸馏水放大200万倍,我们可以看到构成水的微粒。
如果用“○”代表一个水分子,请在图2中画出微观的水。
学习任务2:如果继续放大水分子,我们会发现一个水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如果用“○”代表一个氢原子,如果用“●”代表一个氧原子,请在图3中画出水分子(至少2个)。
学习任务3:将食盐放在水中,很快就消失了,食盐是怎么溶解的呢?请从微观角度描述食盐扩散过程,尝试在图4中画出该过程。
学习任务4:对比图 2 、图 3和图4,上述图中传递出哪些信息?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小组代表回答:(1)水是水分子构成;(2)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3)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e5052516fc700aba68fc02.png)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三种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学会根据化学式的有关简单计算。
一.物质的多样性你能将出中所学过的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吗?请你完成下列物质分类草图,并将初中已经学过的空气、氦气、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水、碳、二氧化碳、氧化铜、盐酸、煤、石油、铁、铝、生铁、钢、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纯碱等物质列入各自所属的类别。
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如如如化合物稀有气体:如如如单质混合物:如二.物质的微粒性思考: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水、氧气、汞、氦气、氯化钠分别是由什么粒子构成?2.分子与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试以水通电分解为例说明。
3.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三类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各有什么特点?这种不同对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5.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有何异同?分别以Mg和Mg+2、Cl和Cl-为例加以说明。
6.你能绘制出合适的表示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草图吗?请试试看。
三.认识化学元素思考:1.你能将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进行简单分类吗?2.下列物质:①氦气②水③铁④烧碱⑤氢气⑥乙醇,其中那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什么不同?3.下图所示,“○”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下面的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单质分子与化合物分子有何不同?4.小结:从宏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从微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____等粒子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3c517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5.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构成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是非常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3.能够通过电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元素。
4.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原子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1.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复习。
2.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
3.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复习。
4.元素周期表的复习。
5.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复习。
6.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
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展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构成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
3.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原子和分子的复习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各自的理解。
2.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引出分子的概念。
3.讲解:教师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的理解。
4.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第二课时: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模型,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原子模型并观察电子排布的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3.讲解: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复习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规则。
2.讲解: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的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d6434ab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c.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和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实验材料:玻璃容器、盐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构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结合示范实验进行说明。
示范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3. 学生探究与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实验或讨论,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铁与硫的反应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总结。
4. 合作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认识。
5. 归纳总结与板书(10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重点知识点以清晰简洁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
6. 课堂练习与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以及一道应用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延伸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来延伸课堂。
如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人教版九上化学 3.4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化学 3.4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335dfba26925c52dc5bf16.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一、教材分析(复习课定位)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第三单元的知识复习。
第三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这些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节点。
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术语和用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本单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基本概念,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大量联系,可以举一反三,但学生刚接触无法融会贯通,也无法清晰地整理好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觉得第三单元难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学情分析1、化学和物理基本同一时间讲分子原子,在此之前学生极少微观感性认识,通过第三单元新课学习,学生只是初步建立微粒观。
2、本单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基本概念,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在不容易理解的基础上,大量陌生的名词如“相对原子质量”“相对稳定结构”“核电荷数”等让学生容易混淆。
学生普遍存在听课能听懂,做题错得多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习题的提问形式偏注重理解,学生学习化学时间不长,累积的知识和感性经验有限,不容易通过大量例子多角度地理解概念,导致概念理解不透彻。
3、本单元重点较多但零散,学生做题时遇到的困难无法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知识的附着点,学生对概念之间是如何联系和发展的联系很模糊。
4、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从第一、二单元的实验操作和元素化合物知识跳入抽象概念的学习,与前两个单元的识记类内容形成强烈反差,学生容易产生惧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1、回顾、进一步理解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
2、通过具体物质(元素),及其变化为例构建本章知识网络。
3、进一步强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离子的变化,而原子、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4、进一步建立起微粒观,并能运用微粒观解释有关问题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复习;2、理解物质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3、进一步建立起微粒观,并能运用微粒观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8fdacce45c3b3566ec8b63.png)
九年级化学新课型第三章第8课时,总第23课时主备人:课题: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1.区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分别构成什么物质;2.掌握30种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并运用它;3.掌握原子的结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4.能够书写22种离子符号,知道意义,能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5.教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理顺物质的宏观与微观的组成与构成。
重点: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难点:微观概念的形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方法指导或行为提示一、目标导学请学生在家复习三单元,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前提问或与同学讨论。
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课本中找到这些基础知识。
将三个课题的知识对应的点进行练习,教师讲评时,要给学生联系上二、自主梳理一、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分子1.由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分子由构成,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微观粒子的共性:①②③④。
(二)原子1.原子是,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纯净物由构成,混合物由构成。
4.原子的构成:()带电()带电()电性原子()带电原子中: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排个;第二层最多排个;最外层最多排个。
6.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练习:画出8、12、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Fe:6.元素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稳定与否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6.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元素物质概念原子分子概念7.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个横行叫一个,共周期;个纵列,每个纵列叫一个,共族。
三、典例剖析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合理的是()A.八月挂花飘香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C.酒精挥发说明酒精分子的体积增大D.碳单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3.下列各图中,“白圈”和“黑点”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4.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7d27686294dd88d1d26b37.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4、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5、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教具学具]原子分子模型、小黑板、多媒体等。
[预习作业]1.“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间有空隙C.可禁止青少年饮酒D.可防止酒后驾车2.水蒸发时()A.水分子的大小改变B.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C.水分子的间隔改变D.水分子本身改变了3.能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氮原子 B.氮分子 C.氮元素 D.无法判断4.下列变化,能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A.干冰气化 B.分离空气制取氧气C.硫磺研磨成硫粉 D.加热氧化汞得到汞翰林汇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6.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56克 B.56 C. 9.288*10-26 Kg D. 1/56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一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C.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8. 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保持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和_______ ,生成的新粒子是_______和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9f7d8ec1c708a1294a4457.png)
原子
概念
基本
性质
本质
区别
联系
问题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2:原子的结构
问题1原子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2怎样画出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每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例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C.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D.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单位是克或千克
例5(2012·泉州)元素周期表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右图所示
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得
进一步强化化学变化的实质,学会熟练地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两变化”、“两物质”。
【方法指导】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为新分子或构成新物质。
(4)(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4)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_______。
作
业
设
计
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铁、氟、锌、硒、碘等,虽然含量少,但对健康至关重要。下面提供几种微量元素的相关信息,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微量元素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有种。
(2)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3)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选填“阴”或“阳”)离子。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6b1623f78a6529647d53bd.png)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明确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知道分子、原子的构成,了解离子的形成;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3.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4.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5.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自主梳理】 一、构建知识网络:二、重要知识点:1.从宏观角度分析,物质是由 组成的;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是由 构成的。
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 。
2.分子是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离子是指 的原子或原子团。
3.分子是由 构成的,原子中含有 、 、 三种粒子。
4.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不断 的;(2)分子之间有 。
5.元素种类由它的原子的 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 数决定。
6.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 ;(2)表示一个 。
7.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 电子数;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 电子数。
8.相对原子质量= +9.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的 数相同;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的 数相同。
【合作探究】1.二氧化硫是由 组成的,二氧化硫分子是由 构成的。
2.氢气在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元素 元素周期表物质 元素符号 分子原子离子质子 中子3.从微观角度分析,水是由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4.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金属阳离子的是()【拓展提升】1.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填字母代号)。
(2)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易失去电子的是(填字母代号)。
(3)C中x = 。
2.已知铁原子和硫原子的核电荷数分别为26和16,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56和32,则S的中子数是,S2-的核外电子数是;Fe2+的质子数是,Fe3+的电子数是。
【课堂检测】1.在氯化钠、二氧化碳、黄金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ec1db49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8.png)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物质构成的深层次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尚需巩固和提升。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基础题: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提高题:涉及物质的量、化学键等难点知识,设计计算题、分析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导入新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教学: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强调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化学符号:教授化学符号的书写规则,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能够分析常见物质的构成及性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5.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分析等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引导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58b96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2.png)
-归纳化学方程式书写、配平及物质量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以及物质量计算。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模型等形象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
-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概念,包括原子、离子、分子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并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物质量?”
2.教学内容:
-学生相互交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心得,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实验数据异常等,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e73d3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9.png)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系统回顾并巩固第三单元关于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核心概念,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形成、元素周期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讨论交流、问题解决等过程,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复习巩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复习。
•元素周期表的理解与应用。
•离子形成过程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复习要点、例题解析、思维导图等)。
•元素周期表挂图或电子版。
•小组讨论题卡。
•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
五、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讨论交流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
•习题演练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引出单元复习的主题。
•目标明确: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 新课教学(复习过程)(一)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回顾:快速回顾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特别是电子层、电子亚层以及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
•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解析如何根据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种类或元素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e604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4.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食盐中的钠离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在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层面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以“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为主题,设计了一节实用性强的复习课。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如“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有哪些实例?”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与转化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ed589c5901020207409ce9.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掌握分子的性质、原子的构成以及离子的形成;3、能够说出元素符号的意义;4、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取元素的相关信息。
复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2课时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将本班在第一次月考中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集中在一起,根据这些同学基础薄弱,知识记忆不扎实的特点而设计本节复习课。
复习重点:构成物质微粒的特点复习难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学生老师活动活动设计说明导课:本单元中考要求、复习目标展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复示习内容以及重要性。
辅导学习方法,理清思老师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辅导学生填写学路,唤醒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填写《直击中考》复习学案案初步回忆。
在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物老师的内容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框质的宏观组成,对原子、分子、离子、元引导下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素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
学生思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考、回答对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四者各自从整体的认识再回到部的特点进行逐一回顾。
分的区别。
学生单1、分子独回说到分子,在大家的头脑中会立刻浮答,其以下有关分子、原子、离现出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他同学子的复习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补充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回忆,通过教师总结: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举例:保持水、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什么?互相对知识点的补充,意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广度。
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跟踪练习,来巩固分子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完善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并通过鼓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习学案励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老师举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
备课人:授课人: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5)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教学方法:讨论回顾与归纳总结相结合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新闻回放: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海啸使福岛核电站爆炸引起核辐射,其中的污染物有碘-131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而生活中的碘盐、碘酒所含的碘-127对人体无害,这是由于它们内部的结构不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