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讲 导论及因果关系推断

合集下载

【SCI教程】因果关系的推导及一些相关的概念

【SCI教程】因果关系的推导及一些相关的概念

【SCI教程】因果关系的推导及一些相关的概念许多临床研究的问题,尤其是病因学研究,危险因素的研究,往往涉及到因果关系的求证。

例如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从多个的基因位点中筛选出哪个或那些与红斑狼疮有关;临床上,髋关节损害常常加速强直性脊椎炎致残,我们可能想要了解哪些因素与强直性脊椎炎的髋关节损害有关;我们还可能需要了解哪些抗风湿药可能会导致结缔组织病的性腺功能衰竭;等等。

因此,因果关系的推导是临床研究中最基本的技能。

严格地说,随机对照试验也是一种特定的因果关系推导,上一讲的预后因素分析也可以说是一种因果关系的推导。

这里主要是简要地讨论病因学的研究,以及因果关系推导中一些有关的概念。

1.研究策略推导因果关系主要应用两个分析性的研究策略,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虽然描述性研究(病例组分析,横断面研究等)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提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但主要是用于建立因果关系的假说,验证假说一般需要分析性研究,即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本刊过去一些相关的文章已讨论过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区别[1],上一讲也介绍了队列研究的方法[2]。

这里主要讨论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研究,首先需要选择一个病例组和一个对照组,回顾两组研究个体对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

与队列研究一样,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尽量将各种可能有关的因素,均纳入研究因素。

一方面不遗漏有意义的病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元回归等方法筛选和校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混杂。

病例-对照研究特别适合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但是需注意在两个研究组的样本选择时避免偏倚,对照组往往要求与病例组是同一人群中的非患病者。

作病例-对照研究时,研究者需时时警惕和采取措施防止偏倚的存在[3]。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在于(1)在分析性研究中,病例-对照研究是最节省时间和费用的研究策略;(2)尤其适用于发病率较低的病因学研究;(3)适合于潜伏期较长的病变的病因学研究;(4)可以对一个病进行病因学的多因素分析;(5)可以用优势比(OR值)间接反映暴露因素对疾病的危险性。

第八章 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

第八章 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

是否患病或暴露 现况 多因多果 无 现患率、暴露率
RR、AR、PAR、 OR、AR%、 PAR% AR%、PAR%
提出病因线索 可迅速获得结果; 可了解基线率
提出、初步验证 样本小,获结果快; 费用低;适于少见 病
进一步验证 资料准确,结果可 靠;结论说服力强; 可直接计算RR;
缺点
不易确定因果关 选择及回忆偏倚大, 系;不适于病程短、 样本代表性差,仅 死亡快的病和少 能计算OR,难判断 见病 时间前后关系
病因推断
非因果关联
选择偏倚 观察偏倚 混杂等
二、因果关联(causal association)
1、继发 关联 黄色瘤(E) ? 冠心病(D) 高血清胆 胆固醇(C) 2、直接 关联 歪曲
直接因果关联 静脉吸毒(E) 性乱 HIV 感染(D)
一、因果推断标准的发展 1、Henle-koch原理(1882):
HBV持续感染
PHC
(E)有
PHC组HBV感染率高于对照 HBV感染组肝癌发病率高 HBV感染率↓PHC发病率↓
证据
无 假设(H)
HBV感染率≠PHC发病率 →证据(E)
条件 C
因素
二、Mill准则:
1、求同法(methodofagreement):在不同的事 件中寻找共同点。不同的事件或情况与一种疾病存在 关联,而这多种事件或情况均有一个共同点(因素), 则该点(因素)可能是该病病因。(1958年川西平原 不明原因发热,农民和国家职工均有下水劳动史—— 钩体病) 2、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在不同的事件 中寻找差异点。(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不吸烟 者,吸烟可能是原因) 3、共变法(method of concomitant variation): 当某因素的频率或强度发生变化某病发病率也随之变 化时,该因素可能是该病病因(吸烟量增加,肺癌发 病OR值增加)

第八章 因果关系的推断

第八章 因果关系的推断

遗传内核
理化环境
特点:
外环、内环有伸缩性, 即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可随 不同的疾病而有所变化。
.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3、疾病因素模型( disease-factor model ):
社会经济因素 生物学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心理、行为因素 卫生保健因素
医学生物学因素 (致病机制)
疾病
远因
(流行病学的危险因素, 对预防的意义大)
.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二、病因模型:
1、病因-宿主-环境模型 (agent-host-environment model):
宿主 病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境
又称流行病学三角 (epidemiologic triangle):
强调致病因素、环境和宿主 三方面的密切关系。
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就要 发生疾病。
.
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充分病因: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
疾病发生。也可以定义为:必然会导致疾 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
必要病因: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
有该病因存在。
按病因是否充分或必要分类,可有四种组合:
①充分而且必要病因;②必要但不充分病因; ③充分但不必要病因;④不充分且不必要病因;
.
美国“吸烟与健康报告”委员会提出的标准(1964): ◦ 关联的时间顺序 ◦ 关联的强度 ◦ 关联的特异性 ◦ 关联的一致性或可重复性 ◦ 关联的连贯性或合理性(关联的合理性又称“生物学上 言之有理”。)
.
因果推断的标准(希尔标准,Hill criteria): 1、关联的时间顺序(temporality of the association)

因果推断-原理与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因果推断-原理与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因果推断-原理与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因果推断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用于确定事件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观察和分析相关的现象和数据,我们可以试图找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因果推断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在因果推断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我们可以识别出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并尝试去解释或预测某个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因果推断的核心思想在于寻找因果关系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同时排除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以确保我们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因果推断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确保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现象和事件上。

其次,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样本和数据收集方式,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

最后,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严谨地评估因果关系的可信度和影响程度。

总之,因果推断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相关现象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合理的推断得出科学的结论。

然而,在进行因果推断时,我们需要注意数据质量、统计方法的选择以及合理的解释和判断,以确保我们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方法的创新,因果推断在科学研究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我们提供更深入、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个文章的组织和流程进行介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简要介绍文章的总体组织结构。

说明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并提及各个部分的目的和内容。

然后,详细描述引言部分的作用和内容。

引言部分可以作为文章的开场,引导读者对于因果推断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因果推断与因果分析

因果推断与因果分析

因果推断与因果分析因果推断与因果分析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用于确定一个因素是否引起了一个事件或现象。

在各个学科领域,因果推断和因果分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

一、因果推断的概念与原理因果推断是通过识别和分析某个事件或现象的可能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因果关系的推测性推断过程。

该过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1)相关性:因果关系必然具有相关性,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2)时间顺序:因果关系中,原因必定在结果之前;3)排除他因:推断中需排除其他潜在原因对结果的影响。

二、因果分析的步骤与方法1. 问题定义:明确研究中要解答的问题,并确定要分析的因素和结果。

2. 数据收集:收集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数据,可以是实验数据、观察数据或历史数据。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和相关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结果和因素之间的关系。

4. 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并对研究问题进行回答。

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实验设计、因果图等。

三、因果推断和因果分析的应用因果推断和因果分析在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应用领域:1. 医学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因果分析方法,确定药物治疗对于疾病症状的效果。

2. 经济学研究:通过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探讨政策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 教育研究:利用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4. 社会学研究:通过样本调查和回归分析,探讨社会因素对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5. 环境科学研究:通过分析大气、水域和土壤中的污染物,确定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四、因果推断和因果分析的局限性虽然因果推断和因果分析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1. 伦理和实践问题:某些实验条件下进行因果分析可能违背伦理原则或不可行。

2. 多因素影响:实际情况中,一个结果往往受多个因素的影响,确定单一因素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困难。

因果推断知识点总结高中

因果推断知识点总结高中

因果推断知识点总结高中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因果推断的基本概念。

因果推断是指通过对已知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找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准确地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正面和反面,确定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事件之间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因果推断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例如数学的逻辑推理、物理的实验验证、化学的分析判断、生物的生态关系、地理的空间位置、历史的时间顺序、政治的社会影响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依次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角度,对因果推断进行总结。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问题。

在数学中,因果推断主要体现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上。

逻辑推理是通过一系列的前提,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

在逻辑推理中,我们要注意因果关系的确定性,即在已知的条件下,结论必须成立。

这需要我们运用数学规律和逻辑原理,来进行证明和推断。

另外,在数学中,我们还常常遇到因果关系的变量与函数关系,例如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会根据给定的条件和函数的性质进行推断,确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时空等自然界现象的科学。

在物理中,因果推断主要体现在实验验证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上。

实验验证是将假设或理论应用到实际现象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测量,来验证和确定因果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技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物理规律的应用也需要我们进行严密的因果推断,通过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来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中,因果推断主要体现在化学反应的判断和预测上。

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通过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观察和推断,我们可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另外,化学还有着严密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技术,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反应机理的分析,可以得出化学反应的因果推断,进一步深化对物质变化规律的认识。

因果推断初步 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excel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因果推断初步 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excel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因果推断初步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excel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撰写这篇长文之前,首先需要对因果推断和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这两个概念进行概述。

因果推断是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它旨在确定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来揭示可能的因果关系。

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是关于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交互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介绍。

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对个体和市场的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并以此来进行因果推断。

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探讨因果推断在微观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介绍因果推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随机对照实验和自然实验的设计方法。

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回归分析和其他统计技术来分析数据,以确定因果效应。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包括个体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模型。

我们将讨论如何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估计模型参数,并通过因果推断来解释经济现象。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因果推断和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强调因果推断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限制,并提出对于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因果推断和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介绍因果推断和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1.3 目的: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预期结果。

2. 正文2.1 因果推断的概念:介绍因果推断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随机控制试验、自然实验和观察性数据分析方法。

2.2 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介绍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工具变量法和差分法等。

3. 结论3.1 总结: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发现,简要回顾因果推断初步和微观计量经济学导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病因与因果推断ppt课件

病因与因果推断ppt课件
研究方法多数是干预实验或类实验
2019/8/29
29
表9-1 不同研究方法的因果关系论证强度比较
2019/8/29
30
偶然 关联
关联
非因果关联
(选择、测量或混杂偏倚)
有统计学 意义关联
因果关联
(有时间先后)
2019/8/29
图10-5 关联分类图
间接因果关联
(间接病因)
直接因果关联
(直接病因)
第 十 二 章 章
2019/8/29
1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第二节 病因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 因果推断
2019/8/29
2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病因定义 病因分类 病因模型 病因的作用方式
2019/8/29
3
病 因 概 念 的 认 识 历 程
2019/8/29
活的传染物 病原微生物 单一病因说
多病因说
2019/8/29
38
5.关联的合理性
客观评价: 在科学上应“言之有理” 即能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解释
主观评价: 科学家团体的意见
2019/8/29
39
Hill标准的综合判断
关联的时间顺序是必需满足的;关联的强度、关联的 可重复性、实验证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他标准可 作为参考。
2019/8/29
建立病 因假说
病因研究 的方法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检验病 因假说
2019/8/29
临床实验 实验性研究 现场试验
社区试验 图9-6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方法
22
验证病 因假说
建立假说
Mill准则(Mill’s canons)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

量化社会科学导论 因果推断

量化社会科学导论 因果推断

量化社会科学导论因果推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量化社会科学导论中的因果推断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方法之一。

因果推断是指确定某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产生影响的过程,即确定一个事件是由另一个事件导致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推断的确定性往往受到很多困难,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等复杂现象,受到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因果推断时,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以尽可能减少其他可能的解释因素,从而确定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量化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在量化社会科学导论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实验和观察两种方法进行因果推断。

实验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实验,从而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观察方法则是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因果关系。

在进行因果推断时,研究者需要避免一些常见的逻辑错误,例如相关不等于因果、回归到平均意味着因果等。

对于一些难以进行实验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可以尝试使用自然实验、随机试验等方法来进行因果推断。

因果推断是量化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通过因果推断,研究者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分析结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第二篇示例:量化社会科学导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倡导通过量化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

在量化研究中,因果推断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帮助研究者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因果推断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它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推断出某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产生影响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很多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相互影响。

要进行有效的因果推断,研究者需要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量化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推断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自然实验和观察研究。

第1讲_导论及因果关系推断

第1讲_导论及因果关系推断

类型逻辑思维
• 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永恒的、不变的,不是存在于一个具 体的事物之中。好的哲学家(即科学家)应该有很好的理 解能力,能透过具体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 Quetelet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取 平均值。 • 虽然社会数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取 平均值来解决,这可称之为类型逻辑思维。
说明: X应与D相关:叫做相关条件(correlation condition), X应能影响Y:叫做有关条件(relative condition)。 与D或Y不相关的X可以不用去考虑。
X应发生在D之前。
• 抽样很重要,因为我们只能讨论总体特征,不能讲个体。 • 描述性研究很重要,在没有很强假定时,能做的往往只是描述性。 • 随机实验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一定能把实验结果推广到总体。 • 统计计量虽然不完美, 但却是社会科学刻画异质性唯一可靠的 工具。 • 因果关系总是概率性的。比如吸烟会导致癌症,但并不是说每个 人吸烟都会导致癌症。 • 我们只能研究原因的结果,而不是结果的原因。事情的发生可能 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清楚是所有原因在起作用,还是只需 要其中一部分原因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解释有了一个特别原因 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教育对你的婚姻和收入有什么影响, 但是假如问为什么你有钱,就没法解释。
• 当观察的数据十分有限时,需要很强的假 定才能产生显著的结果。
• 在统计学中,没有免费的信息。要么你去 收集它,要么你去假定它。
用社会分组来控制异质性
• 假定条件:ε⊥D|X,即组内无异质性偏误,忽略组内的差异。 • 也就是说,我们不假定读大学者和不读大学者是一样的,而 是在分组之后,假设组内任何读大学者一样,任何不读大学 者也一样。 • 比如说我们测量了调查者在中学的成绩,假定在同样成绩的 人群里,读大学者和未读大学者没有差异。

因果关系PPT

因果关系PPT
第一节 因果关系概述 causation
因果关系in China
行为与 危害结果
犯罪行为与 犯罪结果
从结局 上考察
违法行为 与危害结 果
因果关系
行为与结 果
认定的 角度考 察
危害行为与 危害结果
大陆法系 因果关系 学说
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合法则的条件 说、重要说、客观归责理论(是否属于因果关系范 畴现在仍有争议)
只适用于危害结果发生的方式与被告人事前想象的 一样的情况
八、杀人罪中的“一年零一天规则”
受害人必须在杀人行为实施之后的一年零一天之内死亡,否则法律便不 承认行为和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告人就不对死亡结果承担责任。
最早由科克在17c提出
→ →
医学不发达,无法精确证明死亡结果 与危害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特殊情形:停止于明显安全的处境/明显安全原则
指被告人实施的危险行为并没有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最终将受害人置于 一个明显安全的处境中,在这个处境中,又由于受害人自己或者其他人的行为造成 了危害结果。 eg:严寒夜晚 女子在屋门外冻死 。。。 英美刑法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告人的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法律因果关 系,被告人不对死亡结果承担责任,因为事实上受害人的处境是安全的,而是另 外的原因(不叫门进去)造成了受害人的死亡。
美国刑法认为;在不作为犯罪中,如果两个或以上人负有采取积极行为保 护他人安全的共同义务,而任意一人都没有履行义务,造成了死亡结果, 每个人的不作为与这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
4、医生关闭濒死病人的生命维持装置
eg;A用刀捅B,B受重伤送往医院抢救,医生C用生命维持装置延 续B的生命,后经诊断,认为B救治无望,C按照医疗常规关闭了 生命维持装置,最终B死亡。 英美法院认为,医生关闭生命维持装置是一种合理的医疗行为, 不能中断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倘若没有医生的介入,受害人可 能死得更快。 ①关闭者是医生,不能是第三者非医护人员; ②医生是履行其职业义务,主观上没有故意杀人意思表示; 若是第三者侵入关闭装置,其行为可能会成为B死亡的原因; ①不具有合法性,积极加害; ②医生救治行为和后来关闭行为看做一个整体,关闭行为只是终 止了先前的救治行为,使得V回到没有医生介入的状态。 安乐死合法化?张明楷《刑法学》p758

第9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第9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例子: 假设H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导致原 发性肝癌(PHC) 根据该假设H,加上相关背景知识为前提,演 绎地推出若干具体经验证据: E1: 肝癌病例的HBV感染率高于对照 E2: HBV感染队列肝癌发生率高于对照 E3: 控制HBV感染后,肝癌的发生率下降 如果证据E1,E2,E3 成立,则假设H亦获 得相应强度的归纳支持。
(三)、防治效应的原因定义
防治实验研究 (因 果)
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是指:在受控条件下,研 究者有意改变一个或多个因素(处理),并 前瞻地确定其效应的研究。 防治实验中的处理(treatment or maneuver)如 果使特定效应发生的概率升高,该处理就是 特定效应的原因。
二、病因模型
病因模型是用简洁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 果关系,它给我们提供因果关系的思维框架、 涉及的各个方面或因果关系的路径。由于对因 果关系的理解不同,有多种病因模型 。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因果模型有三类:
二、实验研究
1、生化实验:可对营养缺乏、代谢疾病、药物和毒物中毒
进行鉴定,也可对因疾病导致的体内生化代谢异常进行诊断。
2、微生物学实验:当疑为传染性病原微生物致病时,可
选微生物实验,或辅以免疫学方法作病原诊断。
3、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从分子水平研究可疑病因及其致
病机理,建立诊断方法。如检查某癌基因判断肿瘤发生的可 能性。
这种概念显然比三角模式更接近实际,有利于 疾病病因的探讨及疾病的防治,该模式将病因分为 以下几类: (1)宿主方面:来自宿主方面的病因最重要的是遗传,认
为慢性病与多基因遗传有关,还与染色体异常,年龄、性别、 发育、营养状态、行为心理、免疫状态等有关。
(2)生物环境:包括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寄生虫、

【讲义】因果关系与逻辑推理

【讲义】因果关系与逻辑推理

【讲义】因果关系与逻辑推理一、基本因果关系模型哲学上把现象和现象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引起”和“被引起”却有大不相同的看法,结果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因果关系表述形式。

但是表述越是复杂,越容易出现模糊和混乱,给科学地认识因果关系造成困难。

所以对因果关系,学界至今还没有建构起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笔者以为,要想在因果关系研究上有所突破,应当借用数理逻辑的思想,从基本假设和定义出发,建构起“基本因果关系模型”(理论),以此为基础对复杂因果关系给予解释。

作为建构模型基础的基本假设和定义,都必须从现实世界中归纳出来。

模型本身,也应当反映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因果关系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基本单位)是个人,研究的内容是人的活动(体现了与外界的关系)。

笔者从经济学得到启发,把通常所说的“事物”分解为动态的“事”和静态“物”两类。

“物”是哲学研究的主体,“事”则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它体现了主体“物”之间的关系。

所以,“事”是由“物”参与产生的,而静态的“物”则可以独立存在。

但是为了利用人们熟知的哲学术语,我们做如下定义:静态的“物”叫做“事物”,是哲学研究的主体,用A、B、C等表示;“事物”的变化叫做“现象”,是哲学研究的内容,用♂A、♂B等表示;“引起”用“→”表示;A现象“引起”B现象,即现象A是结果B的原因,用“♂A→♂B”表示。

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可以用开关的“开、关”与灯泡的“亮、灭”来表示。

我们用导线把电池、开关、灯泡三个元件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简单电路,静态的开关、灯泡、电池、导线就是“事物”,开关状态的变化(开和关互变)与灯泡状态的变化(灭和亮互变)就是“现象”。

“开关由关到开”与“灯泡由灭到亮”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

“开关开”与“灯泡亮”(或“开关关与灯泡灭”)就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可以用符号“♂A→♂B”。

因果推断 条件准则

因果推断 条件准则

因果推断条件准则
在因果推断中,有几个重要的准则需要遵循:
1.排除其他可能性:在确定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之前,必须先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

也就是说,需要充分考虑并排除其他所有可能的相关因素,以避免误判。

2.时间顺序:在确定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必须要有时间顺序。

也就是说,作为原因的事件必须发生在结果之前。

这是因果关系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准则。

3.相关性:在进行因果推断时,必须要有相关性。

也就是说,在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相关性时,才能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种相关性可以是统计上的显著关联,或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的一贯表现。

4.条件性:需要注意条件性准则,即因果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条件的。

在某些条件下,一个事件可能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而在其他条件下则不然。

因此,在推断因果关系时,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条件和环境因素。

5.实验证据:实验证据是因果推断的重要准则之一。

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和观察变量,从而更准确地确定因果关系。

实验证据可以提供直接和有力的证据来支持因果关系的存在。

以上就是进行因果推断时需要遵循的一些重要准则。

这些准则并非绝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提供指导和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推断因果关系。

09黄斌教授-教育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推断_方法与实例应用

09黄斌教授-教育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推断_方法与实例应用
– 成本巨大,高不确定性,难以保证对象的分配能始终保持随机性 – 存在道德争议并面临社会压力,尤其是在处理手段与被试对象的福利存在较 大关联时 – 一些特定的研究议题常常很难被实验运作
• 例如,研究战争能否增加社会集体凝聚力
© 2016 BIN HUANG
9
非实验/观测数据方法
• 放弃因果表述,采用相关表述
– y=β0+β1treat+Σβixi+ε,若ε与treat相关,必定偏估β1
10
© 2016 BIN HUANG
异质性残值的由来与分解
• 残值异质性的产生原因
– 遗漏育收益率:遗漏个人天生能力
– 样本选择(sample selection)
• 小班化的教学效果:城市学校大班多,农村学校小班多;名校大班多,普校 小班多
– 准实验研究设计通常只适用于渐进式的项目评估
– 私立学校教育券改革的效果

(2009). The effects of high stakes high school achievement award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AER
– 学生激励项目的效果评价 学校教学的效果评价
6

(2016). Interpreting Tests of School VAM Validity. AER
• 如果工具变量对结果变量存在因果影响,那么该影响只能通过内生变量产生,那么我 们便可确定,内生变量对结果变量必定有因果影响
– 工具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工具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内生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
工具变量 (是否有效) 班级规模 (内生变量)
与班级规模相关并对 生学业成绩有影响的变量 (混淆变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因果关系总是概率性的。比如吸烟会导致癌症,但并不是说每个 人吸烟都会导致癌症。
• 我们只能研究原因的结果,而不是结果的原因。事情的发生可能 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清楚是所有原因在起作用,还是只需 要其中一部分原因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解释有了一个特别原因 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教育对你的婚姻和收入有什么影响, 但是假如问为什么你有钱,就没法解释。
• 这位研究生到这两个班上收集了这样一些数据: 他问这两个班上的同学,“你认为你的语言能力怎么样”,“数学
成绩怎么样”,“强还是不强”,强就用“1” 表示,不强就用“0” 表示。
案例2:语言能力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 在A班上,100个学生中有90个学生说他的语言能力强,有 94个学生说他的数学能力强。
• 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几乎都存在总体变异性,抽取代 表性样本才成为必要。
案例1:大学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 N:调查样本数(所有调查样本都读完高中)。 • Y:年收入(因变量); • D:是否读过大学(主要自变量)。
D=1为实验组(treatment),表示读过大学; D=0为控制组(control),表示没有读大学。 p表示未读大学的人在总样本中的比例。
• 上大学者的收入平均值为:E(Y1t)= E(Yt|D=1); • 未上大学者的收入平均值为:E(Y0c)= E(Yc|D=0); • 对于上大学者来说,如果未读过大学,平均收入为:E(Y1c)=
E(Yc|D=1); • 对于未上大学者来说,如果读了大学,平均收入为:E(Y0t)=
E(Yt|D=0); • E(Y1t)和E(Y0c)可观测到,而E(Y1c)和E(Y0t)是反事实的,无法观测到。
1. 样本规模太小,其中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未必是显著的。
2. 伪相关,这两种能力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3.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这是一个测量的问题,在做“好”与“差” 两种选择时,大家都自我感觉良好,显示不出其中的差异性。
4. 选择性偏差,他收集数据时以班级为单位,而他选择的班级存在级别上的差 异,它们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5. 测度问题,他的数据是由被测者自己报的,学的简单的就自我感觉好,自我 感觉好的自然就报好,这是由主观因素主导的,缺乏客观性。
6. 生态学谬误,他的理论假设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是说个人的语言能力高会导 致数学成绩好;而他收集的数据和得出的结论中是以班级为单位的。 在同一班级中有些人可能数学成绩好,但是语言能力差,有些 人数学成绩差,但是语言能力强,它们的关系可能为正,为负,也可能不存 在关系。当数据层次和理论层次不吻合的时候,数据可能说明不了理论,甚 至有可能和理论背道而驰。这就是为什么以团体为单位来研究问题经常会出 错误,因为这反映不了个人层次上的现象。
两种假设的含义如下: ① 异质性:εi,如果corr(ε, D)=0,则无异质性偏误,就是说
被忽略的变量( 两组人本质差异) 和是否读大学没有关系; ② 内生性:δi,如果corr(δ, D)=0,则无内生性偏误,就是说
回报率和是否读大学没有关系。
补充说明
➢ 随机抽样是指是否上大学(D=0或1)是随机变量, 和任何东 西都没有关系,和α没有关系,和ε也没有关系。
案例2:语言能力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 理论假设:一个人的数学成绩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强,数 学成绩就高。
• 美国有个研究生想对这个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他制定了这样一个研究 方案。他去了两个班: 1)数学A班,这个班是本科的基础班,有100个学生; 2)数学B班,是给研究生上的高级班,这是一个小班,只有10 个 学生。
• 也就是说,我们不假定读大学者和不读大学者是一样的,而 是在分组之后,假设组内任何读大学者一样,任何不读大学 者也一样。
• 比如说我们测量了调查者在中学的成绩,假定在同样成绩的 人群里,读大学者和未读大学者没有差异。
• 再例如家庭背景,能上大学的人相对来说家境比较好。那么 我们将控制“家境”因素,并假设家境相似的人无论是否读大 学都没有异质性差异。
案例3:启蒙教育项目对受教育水平的影响
• 20世纪60年代,Westinghouse在美国做了一项研究。在一 个社区内,X1个儿童参加了一个启蒙教育项目,做为实验 组;而另外X2个儿童没有参加这个项目,做为控制组。
• 27年后再来测量这两组人各自的受教育水平。用Y1表示参 加了启蒙教育项目的实验组儿童的受教育水平,用Y2表示 没有参加启蒙教育项目的控制组儿童的受教育水平。
➢ 这个模型是不可估计的,它需要约束条件。一般的情况下,我 们是假定corr(ε, 观察的数据十分有限时,需要很强的假 定才能产生显著的结果。
• 在统计学中,没有免费的信息。要么你去 收集它,要么你去假定它。
用社会分组来控制异质性
• 假定条件:ε⊥D|X,即组内无异质性偏误,忽略组内的差 异。
其中,δ1 = E(Y1t- Y1c),δ0 = E(Y0t- Y0c)
上述差异分解为两部分:
• E(Y1t- Y1c) *(1-q):读大学者和他们如果不上大学相比,会有多少平均收入差异; • E(Y0t- Y0c)*q:未读大学者和他们如果上了大学相比,平均收入差异是多少。
也可以再分解成三部分:
第1讲 微观计量方法导论
社会科学与定量研究
• 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强调定量分析方法,是因为定性分 析归根结底在描述变异的现象时是不可靠的。
• 原因在于,定性研究所选取的个案不一定具有代表性,结 论很可能是错的。因为总体大,一定有各种各样的人, 个案不能说明总体。
统计学及社会科学的两个理论基础
• Jacob Bernoulli的大数定律: 平均值会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可靠和稳定。
(δ1-δ0)q:即两组人上大学得到的好处的差额。
案例1:大学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常用的估计值 E(Y1t- Y0c) 有两种偏误: • 异质性偏误(heterogeneity bias):在都没有读大学
的情况下,读大学的人能力天生就比较强,这两组人的平 均收入本来就有差异; • 内生性偏误(endogeneity bias):大学教育这个因素对 两组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读大学,他们读大 学受益多;有的人不适合读大学,他们不读大学反而好。
• 在B班上,10个学生中有8个说他语言能力强,有9个学生 说他的数学能力强。
• 这个研究生收集好数据之后,认为证明了他的理论假设, 因为一个班上的同学语言能力强,数学能力也强;另一个 班上的学生语言能力低,数学能力也低,这就证明了他的 理论假设。
• 这样的数据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上述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要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平均值,就要增加测量次数。
• Pierre-Simon Laplace的中心极限定理: 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 其平均值越来越趋向于呈正态分 布。
• 这两个定理适用的必要条件是:差异的来源必须是独立的、 非系统的微小因素。
类型逻辑思维
• 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永恒的、不变的,不是存在于一个具 体的事物之中。好的哲学家(即科学家)应该有很好的理 解能力,能透过具体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 异质性偏误可能由忽略变量偏误(Omitted variable bias) 产生,比如说能力、政治倾向等等。
➢ 内生性偏误可能由理性的期望行为(anticipatory behavior) 产生,比如,因为知道读大学对你有好处,所以来读大学。
➢ 内生性的变化(δi) 意味着Y最终的变异性可以随D增大或缩 小。上面这个方程,如果得益大就参加,得益小就不参加,会 导致社会差距被拉大了,教育造成了社会不平等。
未读大学者的平均收入。
• 这个假设使得我们过高地估计了大学回报率。因为聪明的、能力 强的人工资会比较高,这些人上大学的可能性也大。这些人即使 不上大学,其收入也会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高。
案例1:大学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根据总期望值规则,所有上大学者和未上大学者收入的平均差异为:
E(Yt- Yc) = E(Y1t- Y1c)*(1-q) + E(Y0t- Y0c)*q = E(Y1t- Y0c) - E(Y1c- Y0c) – (δ1-δ0)*q
案例1:大学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 我们经常把读过大学者的平均收入减去未读过大学者的平均收入, 视为读大学的好处和回报,即:E(Y1t)- E(Y0c) 。
• 这暗含了以下两个假设: • E(Y1t)= E(Y0t),即未读大学的人如果读了大学,其平均收入等
于读完大学者的平均收入; • E(Y1c)= E(Y0c),即读了大学者如果不读大学,其平均收入等于
• E(Y1t- Y0c):上大学的和没有上大学的这两组人之间的简单比较;
• E(Y1c- Y0c):假如两组人都不上大学的话,其收入差异,即未观察到的异质性问题;
• (δ1-δ0)q :其中,δ1 = E(Y1t- Y1c):上大学者得益于大学的收入增加,
加的收入,
δ0 = E(Y0t- Y0c):没有上大学者如果上了大学能够增
而变化。例如,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可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 不一样,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不一样,中国和英国不一样, 中世纪的英国和现在的英国也不一样。
案例1:大学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 要研究大学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即考虑对某一个人来说, 有了大学教育和没有大学教育的收入差距。这一差距必须 是大学教育的影响。
• 对每一样本都需要得到两个数据:读大学之后的收入,不 读大学情况下的收入。
与D或Y不相关的X可以不用去考虑。
➢ X应发生在D之前。
• 抽样很重要,因为我们只能讨论总体特征,不能讲个体。
• 描述性研究很重要,在没有很强假定时,能做的往往只是描述性。
• 随机实验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一定能把实验结果推广到总体。
• 统计计量虽然不完美, 但却是社会科学刻画异质性唯一可靠的 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