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研究
摘要:第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涵义,第二,精神交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误
区为交往关系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偏向是交往动态分析与矛盾,第三,现
代精神交往要求落实行动,追求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具体为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交
往理论观,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最能深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三重评
价机制是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保障,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全球的世界交往融合与互动形成人类共同文化。
关键字:马克思;精神交往;研究
【中图分类号】A1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199(2016)012—0012—08
在世界交往、全球交往的时代,交往成为全球交往,世界交往,各个民族、国家之间
积极互相往来,在世界交往中,每一个民族、国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普遍的交
流比较,从各个方面吸取营养,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在彼此
之间产生了全面的相关性,形成了世界各民族普遍交往,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的精
神交往理论的认识,更有助于解决在精神交往矛盾上长期存在的论争,同时对当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涵义
与生产不同,交往是按照“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进行的,即主体“通过改造或
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网络关系”的活动。这里说二者不同并非意味着二者毫
无关系,交往和生产是紧密相关的,交往是由生产引起和带动的,同时交往也引导和拉动
生产的发展。交往活动虽然与生产活动有所不同,但它与生产活动一样,都是主体的实践
活动。因此,我们把交往活动称之为交往实践。
交往实践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直接或者间接进行的彼此作用、交流、理解以及沟通的
活动。我们知道,实践是主体进行的活动;而交往则是主体之间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被
区分为生产和交往两大类,其中,生产活动又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两种;交
往活动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交往活动。生产也是按照“主体—中介—客体”的模式进行
的过程。物质生产是劳动者(主体)使用工具(中介)作用于对象(客体)的过程,其结
果是物质产品。精神生产主要是脑力劳动,但是也是需要借助于某种工具,加工一定的对象,使其精神产品能以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显而易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交往形式的
变革,促使交往更广泛、更深入,反过来,交往形式制约着生产力发展。因此,生产力的
发展会使文化交往关系不断扩大,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文化交往,促进交往的程度不
断深化,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文化交往。通过对交往实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让我们正确
的理解我们社会现在存在的交往不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
我们的交往必须谨慎小心,千万不可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同时,加强对多极性主体的正确理解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前提,让我们明白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自己行为的影响性。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理论,可以构建一种正确、合理完善的关系框架,只有我们先理清了人类自己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认为,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交往包含了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精神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精神交往实践活动,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分工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都是基于人的需要产生的,并以交往为前提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准确地指出:“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由此可见,这种文化交往的存在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经济交往、政治交往一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活动始终是“现实中的个人”之间的交往,不是抽象化、孤立化的人,交往活动摆脱了自然性,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成为人与人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交往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引发社会变化的活动过程,人的交往不是在一次完成的,而要持续和稳定地重复交往,坚守信念实现高度契合。因而,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问题看,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
再论精神交往,强调交往理论的指导地位,突出对人的关怀与心理疏导,否则,很多人都忽视精神交往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包括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按照“社会生活的具体领域及与物质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交往的基本形态划分为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文化交往的实质是共享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而从文化传播主体角度看,则是一种文化随同社会交往而广泛地散播开来,为其他社会所采择与吸收。文化交往发展的条件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它不仅创造了可以与他人相互交流与交换的文化,还创造了相互沟通与联系的条件,使文化交往成为可能。一种文化丛和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从社会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的传播过程,不论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都可直接影响社会的变迁。但是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一种文化移人,而是一种选择性的过程。最后,文化交往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与推动。实践活动为文化交往的实现创造可能,推动文化交往的深入发展,文化交往为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是实践活动的发展需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