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区的居室,绝大多数是石屋、即用片石垒砌成的民居,也有的是用土夯筑成墙体框架、上架横木、树枝、杂草、再上加盖土作平屋的。个别地方也有串木为架的木板房,房内泡用木板隔间,房顶横梁有半边风或人字形两边风开,类似内地小青瓦房建筑,架上盖杉木开出的杉板,有称瓦板,长约1-1.5米,宽有5至8寸、盖好杉板后用石板压缝,达到固定斜平排水作用,这种屋多达三层。这种串木结构的房屋舒适、通风、不潮湿、宽敞明亮,也是防震的理想建筑.多数房前有小院,以土墙为栏,这种屋多

近邻地震常发区的道孚、炉霍、黑水、理县、康定、泸定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区最多的居室还是第一种,即称碉楼寨房。其实碉楼和寨房是有区别的。嘉绒民居建筑皆为石块砌墙本质梁架的石木结构建筑,俗称碉房,碉房的历史建筑是很悠久的,从考古发掘追溯至战国西汉时期,石棺葬民族已居住石砌的碉房。《后汉书》亦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不过,古时的碉房结构与现代碉房结构差别较大。从现今可见嘉绒古碉房建筑最早的,唯有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破寨的日斯满巴民居。它是建白明代初年,依山就势,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呈长方形,共九层,通高达25米。墙以石块加木枋和泥浆调缝,采用内直外收的方法修砌,墙底厚0.8米,顶厚0.5米。各层建筑自第二层以上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墙东半部、西墙北半部直底直通项部,使整个建筑内南向北由东向西成阶梯抬级而上,故至顶层仅是底层面积的六分之一。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客厅和厨房,三、四层住人,五层南为经堂、北为库房,经堂前为晒台,

六层以以上皆为各类库房,四层以上各层外有走廊、晒物架(同时亦有栏杆),房顶为平顶。每层顶以粗树杆纵铺作梁,

梁两端砌于石墙体内,梁上密铺树棍,当地称"柄子",再上铺树枝,当地称"扎子"。然后填泥夯紧,最上面铺木板作为上层的地面,房顶则以夯土石作为屋面,这种作法至现代也保持这种传统作法。二层以上每层皆开有大、小窗若干,其中小窗孔战时又可作射击之用,类似城堡上的枪、炮孔,内大外小。

以上是明代建造的居室代表。嘉绒地区保留较多而且至今也为主要民居的石屋,都是湾代以来的建筑和建筑格式为主体,也是俗称碉房或寨房。皆为石木拌泥浆砌就的。房屋按形状可分为碉形、碉与房连建形、平顶房、人字形顶房、悬山式顶形等类型。

碉形房系将房屋整体建成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立面以四角碉的平面平顶式房屋。石块拌泥砌墙,墙底部厚、顶部收缩成一船为底墙的50%厚度,具体按所建房的楼层高度决定。内部分为三、五、七层不等。,一般是底层作畜圈,中部为食、宿用房,上部为经堂和库房。从二层以上的墙体上开很多大、小不等的观察射击窗孔,都是用石砌成的,多是外留一缝口,而内成扇形,这样的缝孔,对内透光多明亮,对外不易发现,便于战时或遇不测,好观察射击。库房外附建木质晒架从墙内挑出。人自第二层以独木梯上下各层,遇有警时将木梯收入房少,碉房便成为一座防御性堡垒。这类集民居与防御性一体的"碉房",现已保留为数不多了。

碉与房连建形碉房,是以普通平顶式碉房后部再建一四角碉,碉顶略高于房顶。形成碉与房相连通,平时居于房中,贵重物品和食用物资藏存入碉中,遇警时,人进入碉中,可据碉防守。这种类型的房建多系头人、寨首和富有人家建造,至解放时多分布于理县、黑水、马尔康、金川一带。

平顶式碉房,这是嘉绒藏区分布极广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为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高数米至十余米不等,层数常见为三至四层,底层作畜圈,二层作厨房,粮食和工具等库房和住房,厨房火塘顶留有烟道,烟可直通顶层散于空中,顶层后半部人字形顶房作粮食、杂物库房,前半部分为晒坝。在穆坪土司境内还有一种双层人字形顶下再建一层内人字形顶。

悬山式顶碉房,为平面呈长方形,房顶用薄石板作屋面的悬山式顶房屋,一般为二至三层,底层也是作畜圈,上部住人及作库房、设经堂。也有少数是单层者,其屋面多采用薄而长的木板作瓦。上

压石块以防木板瓦下滑和被风吹动。这类房多是极贫困人家建修居住,现已绝迹。

现代嘉绒藏族的民居,既有上面记述的各种类型的房居.也有全新式型,同汉区一般房屋建筑相类似的民居,也还有藏汉混合式的新建筑形式。但是.在嘉绒藏区大论那种形式的民居.多数喜在房顶(多指平房屋顶、上转角处砌造突起来,留下四个尖角,远远看去状如碉顶。

在古史籍中,把嘉绒藏区的民居说成是"邛笼",而且对那笼的解释更不准确.并指限冉境地独有,这都有区别的,石屋与碉、碉与碉楼、碉房连建,也不等于碉是房。总之,汉代之"邛笼"即今之石碉,是用以屯兵备寇。三国对称石门,隋时称碉,尽管其说不一,但石碉与石屋有着严格的区别,前者用以屯兵备寇,后者用以居民居住,虽然取材一样,但其用途有别,二者不能混为-谈。碉、房连建是在清代,特别是乾隆大、小金川之役中,当地藏民为抗清军,渐把房与碉相连建筑或从地厂开地道通往战碉中,这是近两百年的事,与《后汉书》中"邛笼"之记载相差时间上千年。

嘉绒藏民的石屋房墙上每当过年过节时,粉刷白石灰,而且用石灰绘画出天、地、日、月、星、辰,还有各种动物图案和宗教图案。但家遇丧事不粉刷。这种房屋夏凉冬暖.正是嘉绒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存关系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