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ppt课件
明确 ①关于生死。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设定的过程,任何残缺的 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
②关于残缺。生命的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 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
③关于生命、人生。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到达目的并不重要; 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
主旨概括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 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 ,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 “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 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明确 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一个角落,一切都如往常一 样,但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 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懂得母爱的伟大与重要。“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 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文本研读
【思考2】赏析第二部分。
文本研读
【思考2】赏析第二部分。 3. 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样的路?
明确 这是一条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作者不说出来,是想表明母亲的 希望并不是用言语说出来的,而是以她伟大的爱向儿子暗示的,而“我” 实际也正是在她的暗示下找到了一条自立自强之路。
《我与地坛》优秀课件
创意写作
根据课文的主题或情感 ,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
思维导图制作
引导学生制作课文的思 维导图,帮助他们梳理 文章结构,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
朗读比赛
组织朗读比赛,提高学 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
达能力。
学生反馈与评价
01
02
03
04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如回答问题、讨论等,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收录了史铁生的代表作品,有助于全面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 涵。
《中国当代文学史》
详细介绍了史铁生及其同代作家的文学成就,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作 品的时代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提供了对史铁生作品的学术性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深入探究其文学 价值。
深入研究的课题
01
史铁生的创作思想与哲学思考
探讨史铁生作品中的哲学内涵,及其对个体存在和命运的思考。
情感共鸣
作品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找到心灵的 慰藉。
人生哲理的领悟
通过作品传达的人生哲理,使读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 悟。
05
《我与地坛》的课堂应用 与实践
教学策略与方法
情境创设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 频、视频等,再现地坛的历史 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代表作
01
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当代散文的里
程碑。
文学价值认可
02
作品在文学史上获得了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视为当代文学的经
典之一。
对后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许多作家学习和
借鉴的对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PPT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 谈及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很多年后他总结道:“左右 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 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 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史铁生曾说他其实未必适合当作 家,是命运把他弄到这条路上来了。这条路他走得不明不白, 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不由得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 惊心,不由得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5.文中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六个“譬如”构成排比,从视觉、听觉 和嗅觉的角度,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 中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写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博大与纤微,沉静与轻盈, 古老与年轻,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人的生命又何尝 不是如此?地坛给了作者一个生命的启示: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题目解说
“我与地坛”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我” 和“地坛”在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原文较长,课文 选取其中部分内容。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写作背景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 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 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 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 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 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 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 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我与地坛的主旨
我与地坛的主旨我与地坛的主旨介绍如下:《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对地坛的描写以及对个人经历和思考的深入探讨,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人生和命运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直面人生困境和感恩与回报等方面探讨《我与地坛》的主旨。
一、珍爱生命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对地坛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个人经历和思考的深入挖掘,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
他反思了自己曾经的轻生念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
二、顽强拼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还强调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他认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阐述了顽强拼搏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在困境中要勇敢地面对,不放弃努力,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三、直面人生困境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表达了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他认为,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逃避,而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困境,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四、感恩与回报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回报之情。
他认为,母亲的无私奉献和关爱是他能够走出人生低谷的重要支撑。
他通过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呼吁读者要珍惜身边的人,感恩他们的付出和关爱,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们的爱。
综上所述,《我与地坛》的主旨主要表现在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直面人生困境和感恩与回报等方面。
这些主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我与地坛》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获得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感恩和回报他人的积极态度。
因此,《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我与地坛课文原文
我与地坛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它伴着我的母亲,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艰辛的岁月。
我在它怀里出生,它看着我第一眼,看见我母亲那期望和恳切的眼神。
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一次又一次向它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艰难,它静静地倾听着我无尽的诉说。
我十五岁那年,一个命运的不幸突然降临,我因病不得不辍学在家。
那时候的我,仿佛被命运抛弃在荒野之中,孤独、无助、绝望。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到过死亡,但是当我来到地坛时,我发现自己还活着,我还有生命。
我在地坛里独自漫步,看着那些荒芜的景象,感受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然而,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那些野草、野花、昆虫、小鸟,它们都在努力地生存着,尽管环境恶劣,但它们从未放弃过。
在地坛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古建筑、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虽然它们已经剥蚀、淡褪、坍记,但它们依然存在,依然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在地坛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看到了那个曾经迷茫、无助、绝望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个勇敢、坚韧、乐观的自己。
我知道自己还有生命,还有希望。
地坛是我的避风港湾,是我精神的寄托。
在这里,我可以放下所有的烦恼和忧虑,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安慰。
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地坛里漫步的日子里,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我知道我不能被命运打败,我不能放弃自己。
我要勇敢地面对生命的挑战和困难。
于是,我开始写作。
我想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我想通过写作来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通过写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在地坛里漫步的日子里,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写作之路。
我知道我不能放弃写作,我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
我要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地坛,但我依然会时常想起它。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摔开万道金光”(夸张) 露水
生命启示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①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②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 标。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 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量行动来改变 自己的生活轨迹。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 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 过,而不是消极此他 不得不靠着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这要换作常人,早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然而从他的《病隙 碎笔》里可以看出,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对人生有 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连莫言也称他是一个杰出且伟大的作 家。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在北京逝世,这一 年他59岁。
整体感知
课文是节选,这篇散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揭示了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我和地坛的关系 自然之理、生死之思——景物中的哲思 第二部分:我和母亲的关系 亲情之念、生存之道——细节中的情味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一叩缘
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 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 年。 第3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 忽地残废了双腿。……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 备好了。 第4段: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 离开过它。 第5段: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 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落日依旧灿烂 雨燕依然高歌 孩子依然嬉戏 古柏依然镇静 暴雨依然灼烈, 秋风依然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作者描写了这些独特的景 物,写出了任何一种生命 都按照自己生命的律动, 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的哲理, 使作者释然和坦然,自己 也要坦然面对命运,精彩 地活着。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简析史铁生《我与地坛》
简析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在北京地坛寺的一次游览体验,散文以自我感悟为主要线索,深入描绘了地坛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背景,展现了史铁生对自然和人文的独到感悟和思考。
散文一开始以高度的客观性介绍了地坛寺的位置、规模和历史意义。
随着史铁生对寺庙的深入探索,他开始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神秘和美好。
他与众不同的是,他不再只是看到寺庙建筑的花砖流水或和檐廊飞梁的装饰,而是被它自成一体的自然、认为神话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风貌所吸引。
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感受,他发现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史铁生说道:“这里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感到思维和情感的颠倒,我的心灵、我的思维、我的身体都在不断地沉淀、融合,被渲染着一种悠久的历史感和深沉的文化积淀”。
这一段话道出了地坛寺所充满的氛围,让人沉浸在其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风貌。
同时,史铁生也不忘在文章中呼应着自己的创作特色,他在文章中屡屡提到雕刻、装饰、手艺等词汇,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艺术、文化、手工业等传统美学价值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式叙事中常见的“朴素性”。
他的文字数量不多,内涵却十分丰富,富有哲理的句子让读者受到启迪,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篇内涵丰富、意味深刻、构思巧妙的文章。
文章不仅介绍了地坛寺的历史和背景,更主要是展现了作者在探索过程中的心理与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个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独到感悟和思考。
文章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启发。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真实而深入地描绘了地坛寺这一历史建筑的基础之上,更显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热爱和思考。
通过对寺庙、园林和文化史的感知,作者以独特视角和简练语言唤醒读者的感受,让我们重拾对美好传统的认识。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小清新式的写作风格对于中国文化叙述的影响与意义。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导语:对于《我与地坛》一文,人们会怎样进行赏析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赏析,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我与地坛》赏析1《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课件
汇报人: 202X-12-21
目录
• 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 作业布置与要求说明
01
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我与地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的代表作有《我的 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所 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母爱的伟大。
教学要求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理解并分析文章中 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课文中 的经典段落,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内容概述
文章结构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实写地坛,第二部分为对母亲的怀念,第三部分 为对生死问题的感悟。
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在地坛公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地坛给予他的启示;第 二部分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第三部 分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母亲形象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慈爱、 坚强的人,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非常重视,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 子要坚强面对困难和挫折。
史铁生形象
史铁生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面 对生命的困境,他选择了勇敢地 面对和积极地思考,对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我与地坛》概述
《我与地坛》概述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长篇哲思抒
情散文,首次发表于1989年5月。
《我与地坛》讲述了作者在突如其来的不幸中,在荒芜冷落
的地坛中找寻到了失落的精神家园的故事。
作者在地坛中找寻到了生命的感悟,他观察到地坛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细微的生活场景,他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史铁生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地坛公园观察到
的生活画面,以及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自己的经历的叙述,表达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生活态度。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深刻
思考,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启迪。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人文精神的
散文作品,它通过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同时,它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我与地坛 的主要内容
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收录了史铁生的多篇代表性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是《我与地坛》和《合欢树》。
《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作者史铁生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在史铁生21岁的时候,他的双腿瘫痪了,他被送进了地坛医院。
他在地坛里度过了数年,开始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史铁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地坛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此外,《我与地坛》还收录了史铁生的其他散文,如《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墙下短记》等,这些作品都是史铁生对于生命、爱情、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史铁生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引导读者对于生命和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我与地坛》(精选12篇)
《我与地坛》(精选12篇)《我与地坛》(精选12篇)《我与地坛》篇1自读导言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文章比较长。
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自读程序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
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总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篇1地坛,一座废弃的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残疾之后,正如其本人所说,与地坛是缘分使然,地坛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他父亲来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史铁生,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对于地坛的情感是深刻的。
一个频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个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失去了双腿与一个曾经玻璃珠瓦、玉砌雕栏、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桓横陈,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有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之间的是同样同病相怜,同样生生相惜的现在。
不同的是,虽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有着同样不同内蕴的气质,一个烦躁,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从容。
由此注定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
如同步履艰辛、艰难疲惫的浪子,邂逅了优雅大度铅华殆尽的女性,心仪与欣赏紧跟着相遇的脚步不动声色的融入心中,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来到园中作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我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候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泽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此以轮椅为伴,与一个废弃的院子相依相伴。
地坛让他思考生命、思考命运,思考人生,回忆母亲,回忆母亲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废弃的古园,长年在此写作,思考,与史铁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园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叶,一声鸟鸣,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唤,如果说,作者的散文写的真实,写的感人,写的生动,如果说他的散文的写作秘诀则是因为地坛,这座废弃的古园给作者带来灵感和情感是深刻而又真实的。
赏析我与地坛
赏析《我与地坛》
-
01 主题思想 02 揭示主题的方式 03 艺术特色 04 分析散文揭示的生命价值
赏析《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2011年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史铁生。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 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 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 表作之一。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 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 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 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 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赏析《我与地坛》
艺术特色
1. 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在抒情中夹杂议论,突出了 主题 2. 语言在平缓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3. 以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 的氛围
赏析《我与地坛》
分析散文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
母亲在世的时候, 作者并不理解母 亲,而是给她带
而在母亲逝世后, 在悔恨中作者开始 去理解母亲的痛苦, 理解一个母亲的角
逐渐地,史铁 生终于理解了 母亲,读懂了
来很大的痛苦
色定位
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
母亲的"活法",其实
苦难的折磨中 度完了她自己
的生命
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 活、怎样面对命运、 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在作 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 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 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 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 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 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 思索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 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 思考人生的佳境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实则是他的精神家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我与地坛》书籍及简介
《我与地坛》简介
《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
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
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
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
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
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
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
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
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
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
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
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