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合集下载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学文稿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学文稿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作者:云南大学吴火伟幸福的辨析——财富幸福是个亘古不衰的话题。

对幸福的度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经过一番独特的计算后得出结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乐729倍1。

伯利克里说:“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2先贤圣人和普通百姓都有对与幸福的理解,虽然从来没有形成一致认同,但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它们或者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在大部分都能得到认同”。

3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中就指出,“关于幸福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大多数人和哲人们所提出的看法并不一样。

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

不同的人认为幸福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

”4的确,因个人的需要不同,对幸福的理解见人见智,但是快乐、财富、荣誉等等是不是就等同于幸福呢?而且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人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幸福问题。

然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在享受着生产力发展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79.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4.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依然感觉不快乐、不幸福。

财富与幸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去追寻财富、追寻幸福?如何处理财富与幸福的矛盾?今日,探寻和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可以让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人们明白什么是幸福的真谛,如何才能获得幸福。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以及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为人们进行崭新的思考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

而逐步形成的城邦公民自由、自立与自律的人文现象,也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提供了开放性的精神基础。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的 、 质 的 、 的 思 想 , 智方 面 的 向 善 思 维 , 想 自身 的 活 动 , 本 善 心 思 是 一 种 沉 思 性 的 生 活状 态 。同 时是 合 乎 中道 的心 灵 品 质 , 追 求 是 善 的 心 灵 品 质 , 智 慧 和 知 识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 以 它 是 一 种对 以 所 思 想 加 以 思 想 , 我们 通 过 思 想 的 透 视 而 得 到 的 , 脱 离行 动 的 是 是 玄 思 、 思 、 活动 。 沉 的
德性 , 同时 也 见证 理 智德 性 。德 性 在 现 实 中也 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

切 活 动 的 目 的 , 物 都 是 向 善 的 , 着 个 好 , 个 目的 之 目的 . 万 求 那

切 活 动 所 共 向 的 目 的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 最 高 的 善 ,最 大 的幸
情 、 动 的控 制 与 支 配 , 既 不 能 完 全 清 除 它 , 能 听 其 放 纵 它 。 行 , 不
而 是 舍 其 两 极 端 而 执 其 中 , 就 是 遵 循 “ 道 ” 德 就 是 这 一 种 也 中 美
适 中 , 度 和 不 足 是 恶 的特 征 而 适 中 则 是 美 德 的 特 征 , 之 , 过 总 美
的状 态 ,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理 智德 性 ; 实 生 活 中就 关 涉 到 我 们 这 现 个人 的感 情 和 行 为 ,具 有 理 性 的 个 体 以合 乎 必然 性 的 目的 去 实 现 一 个 个 具 体 的 善就 是 伦 理 德 性 ( 也就 是 我 们 所 称 的 美德 ) 。在
动 中 两 种 邪 恶 ( 为 过 度 , 一 为 不足 ) 间 的一 种 中道 , 度 和 一 另 之 过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善的求索——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浅析论文标题:善的求索——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浅析论文作者张海仁论文关键词幸福/德性/中道/理智/友爱/德性幸福论,论文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南昌,点击次数859,论文页数30~35页1998年1998月论文网/paper_103786531/ 亚里士多德围绕“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个中心命题,探索了“至善”和幸福的德性内涵,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条件、途径与方法,认为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伦理德性以中道为核心;理智是人类灵魂中最高贵的德性;友爱是相互之间的善意;德性的力量在于实践。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不少学者和论著,都把它归结为“经验主义的幸福论”,或者称之为“现实主义幸福论”。

(注: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2页、第219页。

)我认为,就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同柏拉图的神秘主义、禁欲主义伦理思想相比较,其幸福论可以说是“经验主义的”,“现实主义的”。

但就其具体内容和性质而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应该是德性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围绕“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个中心命题,着重探索了“至善”和幸福的德性内涵,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条件、途径与方法。

在当今不少人视金钱为“至善”和幸福,而不顾美德和修身的大潮中,了解一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或许是很有裨益的。

一、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

那么,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是什么呢?几乎大多数人都同意就是幸福。

但是,关于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却是有争议的。

普通人把幸福看做是快乐、财富、荣誉等。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又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

在生病的时候,把健康当作幸福;在贫穷的时候,把财富当作幸福;感到自己无知时,又觉得掌握了理论知识是幸福。

德性幸福浅论

德性幸福浅论

德性幸福浅论迄今为止,德福关系一直受到伦理学界的普遍关注。

如何制定绝对有效的道德哲学,追求、创造幸福的人生,解决德福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时将德福进行统一?对于这一问题中外的思想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阐述,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标签:德性;幸福;德福一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关注。

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缺失,价值取向出现沦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贪污腐败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与人们的幸福观有关。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人将幸福视为自己实践行为的最高准则,并将物质作为人生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德性逐渐被弱化。

所以,研究分析德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何为德性幸福“德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中被普遍关注。

“德性”的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定义,据学者考证结果显示,“德性”在德文中是指“能力”,在英文中是指“力量”。

有人把德性解释为作为向善的“品质”,有的解释为作为确保成功的品质,有的解释为作为去恶的品质,还有的解释为作为“能力”和“力量”、作为“手段”或“习惯”、作为“感情”或“欲望”、作为获得性人类品质。

简言之,德性就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通过对各种德性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观念并没有给出德性概念。

什么是幸福?对于这一问题,受时代、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给出幸福的答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社会生活中,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幸福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个人标准的变化,幸福也会出现变动。

康德说:“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①对于幸福的含义,虽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从语义方面进行分析,幸福的含义还是相对较为明确的。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善,幸福和德性进行了阐释。

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解,给现代很多迷失自我的人找到了方向,我们的生活终极目的是幸福。

要获得幸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德性。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提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宇宙万物是向善的。

”“善”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思考也是从“善”开始的。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的前两章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是:“善”-----“幸福”----“德性”。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存在都是有“目的”的,“目的论”的设定是“德性”提出的基础。

先从“善”说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善”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具体的“善”,这种具体的“善”表现出来就是有具体的“目的”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那么健康就是一种具体的善,理财的目的是发财,那么发财就是一种具体的善;另一种是最终的善,这种善有总体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帮助人们获得这种最高“善”的一门科学,政治学考察高尚和公正。

他认为青年人不适合学习政治学,因为青年人缺乏生活经验,而政治学理论有来自生活经验,并且说明生活经验。

那么对于人的最高“善”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接着提出了幸福这个概念。

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但对于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快乐”“金钱”是幸福,有人认为“荣誉”是幸福。

但在这些幸福之外有另外一种善,即“理念善”存在着,它是这些善存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活;一种是政治生活,认为荣誉就是幸福。

但是荣誉是取决于授予荣誉的人,而不是自身,而善确实善良者自身所固有的。

而德性似乎比荣誉更好些。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

最后一种生活就是静观,思辨的生活。

回到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最高的善―――幸福,他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的活动,而且一生都要合乎德性。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引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伦理学领域做出了深刻而持久的贡献。

他的伦理学强调了个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道德行为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特别是关于幸福和道德选择方面的内容。

1.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基础1.1 德行与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认为人类生活应该追求某种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幸福(eudaimonia)。

而获得幸福则依赖于培养良好品质和进行有益行为。

1.2 美德与道德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品质分为两种:美德(virtue)和缺乏美德(vice)。

美德指代高尚、善良、正直等良好的品质,而缺乏美德则指代其反面。

他认为通过培养美德的行为可以实现幸福。

2. 幸福与道德选择2.1 幸福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瞬间感受,也不是一种物质上的奢侈享受,而是一种持续、全面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他将幸福定义为心灵活跃地实施优秀行动,并最终达到人生完善发展的状态。

2.2 道德选择与个人责任在追求幸福过程中,道德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应该根据道德原则做出正确决策,并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他强调每个人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并且推荐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和良好判断力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2.3 德行教育与道德进步亚里士多德主张注重个体德行教育和培养,以提高人们对于道德选择的能力和素养。

他认为对于幸福和道德的理解是逐渐实现的,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进步,并取得幸福的最终目标。

结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道德选择和追求幸福的观点。

他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自我教育,以及道德行为对于实现幸福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并运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从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

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从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

以需 要 经 验 和 时 间 。 理德 性 则 是 由风俗 习惯 沿 袭 而 来 . 此把 伦 因 ‘ 习惯 (to) 词 的 拼 写 方 法 略 加 改 动 , 有 了 ‘ 理 (t — e s一 h 就 伦 ei h ke 这 个名 称 。” 还 进 一 步 指 出 , 性 不 是 出于 自然地 . 然也 e) 他 德 当 不 反 乎 自然 , 果 是 自然 的 , 无法 改 变 , 养 和 学 习就 没 有 用 。 如 就 培 但 是 要 学 习 和教 化 必然 也 需要 自然 的基 础 .在 此 基础 上使 人 性 结 构 的 各种 成 分 发 挥 到 优 秀状 态 , 才算 有 德 性 。 伦 理 德 性 和 理 智 德性 是 如 何 获 得 呢 ? 里 士 多德 认 为 . 为 亚 作 人 的 伦 理 德 性 品格 状 态 是 一 种 “ 道 ( 中 中庸 , a , t mei men i e d nr —

思能 力 的发 挥 ,这 是 获 得 智 慧 之 德 的 表现 ;另一 个 方 面 是 在 情
感 、 望 的 表现 中 能够 获得 理 性 的特 征 , 欲 也即 是获 得 有 欲 望 的努 斯 , 者 有理 智 的欲 望 的 . 是 人 灵 魂 的 非理 性 部 分 的功 能 达 到 或 这
动物 性 的活 动 , 的活 动 在 于 他 的 灵 魂 的 合 乎 逻 各斯 ” 人 。他 还 进

应 该 的 目 的 , 应 该 的方 式 … … ” 按 表现 出 了适 当 的情 感 感 受 和 欲
望 倾 向 , 为 合 宜 。 样 , 的 情 感行 为 , 一种 个 别性 的状 态 提 行 这 入 从
论就 会 坚 持 相 对 应 的 伦理 学思 想 。 中 国哲 学 史 上 具 有 价 值 论 人 性 论 的传 统 , 主 张 人 性 善 的 孟 子 和 主 张 人性 恶 的苟 子 ; 方 没 如 西 有价 值 论 的 传统 , 是 以 结 构 论 人 性论 为基 础 , 人 性 结 构 功 能 而 把 进行 区 分 , 个 结 构 功能 的充 分 发挥 , 能 获得 德 性 。 各 就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生活在前384年至前322年之间。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他众多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探讨幸福的真正含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概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全面而持久的状态,而不是一时的快乐或享乐。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并不建立在个体的短暂享乐上,而是追求内在的美、真理和道德的完善。

二、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自足、完整和最终的状态,它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

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道德和伦理行为以及追求智慧和美德来达到幸福。

对他来说,幸福是一个积极而有目标的生活,通过实践和追求目标来实现。

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之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条称为“中庸之道”的道路,以实现幸福。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适度,避免任何极端。

例如,一个人应该追求适度的勤奋,而不是过度工作或懒散。

他同时也主张适度的享乐,追求适度的财富和享受,而不是过度追逐物质利益。

四、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友谊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友谊被认为是实现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分为三种类型的友谊:基于利益的友谊、基于乐趣的友谊和完善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谊是最高级别的友谊,它建立在道德和美德的基础上,是一种无私的关系。

五、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生活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实践道德和美德来追求幸福。

他将美德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道德美德包括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品质,智慧美德则是指追求真理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实践这些美德,人们可以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

六、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实践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与适度,避免极端和过度追求。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启示——基于《尼各马科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启示——基于《尼各马科伦理学》
第 6卷 第 3期 2 0 1 4年 3月
当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e o ̄ a n d Pr a c t i c e o f Co n t e mp o r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Vo 1 . 6 NO . 3
Mar .2 0 1 4
性 的现实活 动” 。他 的德性 幸福 观对后 世 的伦 理 学思
想 产 生 了重 要 而深 远 的影 响 。 1 . 1 幸 福 是 最 高 的善
显得 十分重要 。亚 里士 多德在 《 尼 各 马科 伦理 学》中, 对 善、 最高 的善 、 幸福 、 德性 、 中道 、 思辨 等 问题 的思 考至 今 让人们受 益匪浅 , 并且对培 养人们 正确 的幸 福观 、 道德 观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2 2
善 和通过 它们 而达 到善 , 只有那 由 自 身 而被选 取 , 而永不
为他物 的 目的 才是 最后 的 , 才 是最 高 的善 。亚 里士 多德 主张人 的本性是政 治 的 , 因此生 活在城 邦 中“自足” 就是
作者简介 : 毕桂芝( 1 9 8 7 一) , 女, 彝族 , 云南弥勒人 , 硕士生 ,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 究。
l 亚 里士 多德 的幸福 观渊 源及 基本 思想
“ 古 希腊 的道德哲学家们 , 是 第一批登 上人类 伦理思 想殿堂的智者 。他们用深邃 的 目光 注视着 社会 中每一个 人进行的各种各 样 的追求 , 开始思 考 一个 十分 重要 的 问
目的是健 康 , 造 船 术 的 目的 是船 舶 , 战 术 的 目的 在 于取
胜, 理财术的 目的在于发财 ” J 。什 么是至善 ?亚 里士 多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幸福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幸福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幸福观谷耀宝【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

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这两本著作中,他是古希腊时期对于幸福论述的最为深刻、系统的,仅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自身的幸福论体系,学界把他的幸福论划分为涵盖论(inclusivenotion)和理智论(intellectualismnotion),主要就亚里士多德两种幸福的观点做出梳理和解释。

%Historically, happiness is always a never-to-be-evaded problem. In the past, many philosophers had researched on this theme, Aristotl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 In Ethica Nicomachea and Politics, Aristotle ha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theme of aappiness. There are three definitions of happiness, happiness is the highest good ness, lappiness is acting with your soul in accordance with virtue, contemplation is the supreme lappines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ries to comb and rethink the diseussion on the ontemplation is the supreme haDoines~【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4页(P89-92)【关键词】幸福;沉思;神性【作者】谷耀宝【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最终追求——幸福问题,一直是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而幸福也自然成为人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古希腊时期,这时的幸福观以德性幸福论为导。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此时的幸福观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灵和来世。

到了近代,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对幸福论述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对古希腊幸福观的发挥。

而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

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切选择所趋向的最高目的的完满实现。

所以他把幸福界定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这一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但他将幸福规定为“至善”,强调幸福是一种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于是,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善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在的善,另一类是身体的善,还有一类是灵魂的善。

相比于其他两类善,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

在他看来,外在的善并不是幸福,尽管幸福本身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因为赤手空拳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到好事情。

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

因此,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就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

由于幸福是内在的善,是最高的善,所以它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这就使他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的快乐论观点区别开来,并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征。

就幸福与快乐的关系来说,外在的物质条件仅仅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和自足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

快乐就是要发挥理智德性,把灵魂的痛苦驱赶出去,让灵魂获得宁静、快乐,不受侵扰。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许多人的快乐相互冲突,因为那些快乐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悦的。

幸福应伴随着快乐,但是快乐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是脸上的笑容,喜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别出心裁但是换来的是大家越来越多的赞扬吗?答案是否定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这位古老的哲学家,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他的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对幸福的看法。

说到幸福,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啥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吧?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拼搏,难免有些迷茫。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那种一时的欢愉,而是长期的满足。

听着就像在喝一杯浓郁的咖啡,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的醇香。

他提到过一个词,叫“德性”。

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高深,但实际上就是做个好人,过个有意义的生活。

嘿,你说,谁不想成为个好人呢?他认为,幸福是“德性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努力和实践来实现的。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心想事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就像做菜,得先准备好材料,调料放对了,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别以为幸福就像外卖,想吃什么点什么。

其实得自己动手,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你想,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一个人过日子。

他的意思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才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加倍。

这就像是一起吃顿火锅,热闹得很,每个人都在聊着笑着,幸福感瞬间爆棚。

一个人关在家里,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所以,交朋友、聚会,都是幸福的源泉。

再说到他所提到的“中庸”之道。

中庸,可不是说过得平淡无奇,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追求极端的快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

就像在玩游戏,追求高分可不能拼命刷,把自己累成狗。

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取舍。

幸福其实就在于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像是在阳光下散步,和朋友一起聊天,都是极好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的幸福定义都不一样,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有的人喜欢悠闲自在,有的人喜欢奋斗拼搏。

就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爱喝咖啡,有的人偏爱茶水。

无论你选择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

浅析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初探

浅析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初探

浅析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初探论文关键词:幸福;德性;中道;思辫论文摘要:幸福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古希腊哲学中最系统最完善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保障。

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问主题。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与幸福体系。

一、幸福与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了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思辨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是无条件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人们生活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些是我们为了其他目的而选取的,例如,钱财、长笛,被我们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但是“如若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其他一切事情都要为着它—那么,不言而喻,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

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终的。

那么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最高善到底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就是“幸福”。

只有幸福“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并且“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

这是因为,首先,幸福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是每个人生活的目的。

其次,幸福只为自身而存在,人们是只为了幸福本身而选择幸福,而永远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

“幸福: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何以可能的——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研究

“幸福: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何以可能的——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研究
学 习 教 育 , 渐 培 养 的 , 思 考 的 德 性 ; 者 是 由 风 俗 习惯 逐 是 后
士 多德 的 高 明之 处 也 就 在 于 他 把 前 辈 高 不 可 攀 、无 法 实 现 的 善 拉 向 现 实 ,从 而 得 出 善 就 是 人 们 的 活 动 为 其 进 行 的 目
的 、 的顶 点 就 是 大 多数 人 都 认 可 的 幸 福 , 而 为 他 的 幸 福 善 从
德 幸福 观 的 内核 , 深刻 把 握 其 幸福 观 的精 髓 , 以使 我 们 生 活得 更好 。
【 关键 词 ] 福 ; 里 士 多德 ; 各 马 科 伦 理 学 ; ; 性 幸 亚 尼 善 德
[ 图分 类 号 ] 中 B1[ 献 标识 码 ] [ 章 编 号 ] 0 9— 2 3 {0 10 文 A 文 10 2 4 2 1 )3— 0 3 0 3一 o 2


亚 里 士 多 德 幸 福 观 的 逻 辑 起 点 :善 ” “
的 、 高 的 善 。 我 们 把 善 看 作 是 灵 魂 的 行 为 和 活 动 , … 在 最 …
这 里 , 确 地 说 明 了行 为 和 实 现 活 动 就 是 目的 , 以 , 魂 正 所 灵
亚里士多德 在其名著《 各马科 伦理学》 一卷 中, 尼 第 集 中 论 述 了 关 于 “ ” 问 题 。 “ 切 技 术 , 切 研 究 以 及 一 切 善 的 一 一 实 践 和选 择 , 以某 种 善 为 目标 。 所 以人 们 说 得 好 . 物 都 都 万 是 向善 的 。 ” 洞 察 到柏 拉 图 关 于 “ ” 理 念 的根 本 缺 陷 : 他 善 的 善 是 派 生 万 物 的 在 事 物 之 先 、 外 的 独 立 自存 的 理 念 , 一 之 是 切 事物 所 分 有 的 ( 离 的 ) 、 在 的 善 ; 认 为 善 是 指 存 在 分 善 外 而 于 每 一 事 物 中 最 好 的 目的 , 由 于 它 自 身 的 善 而 被 向 往 . 是 并

亚里士多德 幸福

亚里士多德 幸福

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的论述对公正的概念密尔对幸福该奶奶的论述,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的关系,功利的正义观对康德的绝对命令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的论述:亚里士多德承认运气对于幸福的影响,但反对片面地将幸福等同于外在的幸运。

把最高贵、最美丽的东西竟付之于运气,这简直就是错误和亵渎。

尽管我们也说过,人生需要运气,但生活的幸与不幸并不取决于运气,真正的幸福取决于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相反则会导致不幸。

持久地合乎德性的行动和思考能够使人以最佳的最高贵的方式承受命运的变故。

亚氏从目的论的层面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

行为发生连续的运动,就构成了目的的链条。

而这个链条必然有个尽头,即有某种以其自身而被期求的,其他一切目的都要以它为目的——即‘至善和幸福’(eudemonia)。

”一、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亚氏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他说,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技术、规划、实践及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

行为多种多样,目的也多种多样。

例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的目的是发财。

如果行为连续地运动,就构成了一个目的的链条(比如,学生勤奋读书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进入一个好的大学,而进入好的大学可以在毕业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中后一个行为是前一个行为的目的,依次构成了一个从低到高的目的次序,前面的一些目的从属的,服务于后面的主导目的。

亚氏认为,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只有幸福才具有终极性和完满自足的特性。

在人的行为链条上,幸福不仅是人的其它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而且其本身就是直接被期求的目的。

亚氏认为,人追求幸福是具有完满性的,如果一个目的的获得不需要再添加任何的条件,那么这个目的就具有完满性,反之则是不完满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了幸福,也就拥有了一切,他的人生也就是完满的。

因此,在亚氏看来,幸福既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也是完满自足的。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提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德性幸福观”的内容和论述。

提出了“幸福是至善”、“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这些思想即使是在现代,在当代中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也有着及其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关键词:至善;幸福;德性什么是幸福,这无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幸福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伦理学家们对幸福概念有不尽相同的或完全不同的的理解。

有的将幸福与感官的快乐联系起来,认为快乐与否是构成道德的标准,其极端表现为享乐主义;另一类将快乐与德行对立,主张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对德行的追求,其极端形态是禁欲苦行主义。

为了在纷纭众说中寻找出路,哲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认为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他以其中庸思想为原则,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最高的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做出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

他的理论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开门见山地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在人的时间汇总,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们所欲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所欲求的,这种以其自身被欲求而替他目的都是为着它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

“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

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因此,幸福即至善,它因自身而被选择,具有自足性。

虽然我们也会选择快乐、荣誉等,但他们都是“有待而有”,选择它们是通过它们可以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的核心命题。

他认为幸福是至善,但又不等同于至善,他主张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看待幸福。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摘要:在西方,除了宗教幸福观以外,对于幸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幸福观(或者称“德性论”)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或称“快乐论”)两大派别。

前者强调理性、抑制欲望,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的幸福;后者强调人的自然欲望,主张在感官、感觉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有纵欲主义的倾向。

亚氏是德性幸福论的代表者,他在扬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关键词:幸福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寻幸福,并且希望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

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说“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

”;伯里克利说“自由才能幸福,勇敢才能自由。

”;中世纪尼德兰思想家德西得乌?伊拉斯谟说“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俄国作家伊凡?蒲宁说“只要我还能坐在长椅上,遥望夕阳落山的景象,哪怕残躯断臂,我也会感到无比幸福。

”;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对幸福的不同追求。

那么生活在几千年之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又是怎样的呢?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氏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德性幸福观,现在读来虽然有些观点不甚合理或者尚需探讨,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得不被亚氏的思辨思维和实践意识所折服。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我国传统伦理学和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也道,一个研究西方哲学或伦理学的人,如果忽略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乃是一件大憾事。

可以见得亚里士多德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巨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生前撰写过很多伦理学的对话和著作,但他名下流传至今的伦理学著作只有《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台莫伦理学》、《大伦理学》这三部,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比其他两部更为系统、思想也更为成熟。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论述了对幸福的观点。

从理性的角度认为,在善的体系中,那个最好的、终极的、自足的、最完满的、以自身为目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

追求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这就是人能够通过主动选择理性生活来过一种道德生活。

他认为思辨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

从感性的角度认为,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快乐,这样他把人的心理体验、情感体现拉入到幸福中来,力图克服把幸福空洞化,体现了其理论的调和主义色彩。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理性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

他和前人一样认为幸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并且他将幸福规定为最高的善,将幸福和至善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和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他一方面强调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

故他的伦理学通常被称为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通过“什么是幸福?”“怎样达到幸福?”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论证,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化的幸福论体系。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著作的开头,亚里士多德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1]1这样,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动都以向善为自己的目标。

对于人来说,因为活动的多样性,所以善的界定也因此多种多样。

例如,各种技术所追求的目的或善就有以下不同的含义: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发财。

在这里,他把人的各种活动目的都统辖在善的概念之下,在多样的目的(善)中,有的目的或者善是用来实现另一目的或者善的工具或手段,这种善叫外在善;以这种目的或者善为手段要实现的另一个目的或者善叫做内在善。

这样追究下去,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为目的的善的概念等级体系,在这个善的概念的等级体系中,作为最终目的的善也就是内在善,处于主要的、首要的位置,统辖着其他的众多善,其他一切善都以它为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
【摘要】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问题是主体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原则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

他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告诉人们,只有按照德性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他的德性幸福观启示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重视理智德性,提高实践智慧。

【关键词】尼各马科伦理学;幸福;德性;思辨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渊源及基本思想
1.幸福是最高的善。

《尼各马科伦理学》开篇就说:“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1】。

善被合理地认为是世界万物追求的目的。

由于实践形式的丰富性和科学技术的多样性,所以目的也不尽相同。

例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在于取胜,理财术的目的在于发财”【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至善”是一种生活的完满和自我的完善,包括人的才德潜能的充分实现和身体的健康。

在这一层面幸福倾向于一种描述状态的称之为“活得好”的幸福。

2.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德性和德性活动是不同的,他在文中讨论的德性是作为行动的主体的运用,并强调幸福在于做德性而非拥有德性。

“因为一种东西,你可以拥有而不产生任何结果,就如一个人睡着了或因为其他某种原因而不去运用他的能力一样。

但是活动是不可能不行动,有活动的人必定是要去做,并且要做得好。

”【1】从这方面我们把幸福理解为德性的实践活动,称之为“做得好”的幸福。

3.思辨活动是最高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 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活动。

享乐生活其实是一种奴性的生活,而那些看重名声的人认为幸福是一种荣誉、威望,他们追求的就是政治生活。

他认为这两种生活都
太肤浅,只有思辨的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才是最高的生活。

“完满的幸福是一种思辨活动。

”因为思辨是人的本性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是最强大的,它本身即为目的,具有自足性、持久性,能给人的身心带来纯洁的快乐,思辨越多幸福就会越大。

“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1】
4.获得幸福需要外部条件的补充。

亚里士多德把善分为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三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灵魂的善。

这三种善分别指代财富、德性和健康。

幸福是灵魂最善的部分,但是幸福的实现需要外部条件的补充。

“正如我们所说,赤手空拳是不可能或难于做好事情,有许多事情需要使用策略,方法技巧,通过朋友、财富以及一定的政治权势才能做得成功。

”【1】同时,幸福的实现还需要外在的时运亨通为其补充,但是机遇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幸福需要靠自身的努力,所以不能把幸运等同于幸福而论。

二、德性及其遵循原则
对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希腊人来说,所谓的德性表达了一种卓越。

人的灵魂可以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以此类推,他把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

“理智的德性是指个人在理智上表现的卓越特点,而伦理德性是个人道德品行的卓越品质。

德性是品格特征,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因一定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养成的稳定的个性品质。

”【2】这种品质使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善良和高尚,并且使他能够出色地的体现出其能力和价值。

如前面所述“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有两要素:一是合乎德性,二是现实活动。

可见德性和现实活动是人获得幸福必不可少的。

那么什么才是最完满的德性?
1.德性遵循中道。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由于德性品质是在现实活动中形成和表现的,德性与生活中的行动选择有关。

“德性是使得我们能在实践事务上命中对我们而言的适度,从而使得我们好并且使得我们的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

”【2】行动与情感有过分、中道和不及三个不同的程度,如“勇敢”的这一德性“过分”就是“鲁莽”,而“不及”就是“懦弱”。

每一种具体的德性其卓越实现都遵循于中道。

“德性就是中庸品质,中庸之道,是过度和不及的中间者,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由于它以正确的理性为依据,必然存在某
种准则,合乎德性的行为是高尚的、美好的,并且是为了高尚和美好。

2.德性与幸福的关系。

一个有德性的人,无论是什么环境下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功能,为高尚的目标奋斗,不惧怕任何艰难坎坷,也应该是幸福的。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通往幸福的根本途径,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

人的幸福在于德性,是德性的实现,德性与幸福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著名伦理学家斯宾诺莎也曾指出“幸福不是德性的报酬,而是德性自身”。

幸福生活就是一种至善的德性生活。

三、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每一个大学生以什么样的姿态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

因此,深刻理解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幸福生活应该是“活得好”和“做得好”的统一。

以“至善”作为理想奋斗目标的同时付诸于合乎德性的实际行动,才能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才是最完满的,他主张要把思辨的幸福作为一种理想来激励人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品质和道德文化的修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减轻“肉身的沉重”,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振兴中华民族脚踏实地,在思辨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

这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学术界和大学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术风气,激励人们为真理而奋斗,有其现实意义。

2.人的实践智慧决定德性的选择和幸福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注重实践理性的培养,提高人的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生活实践,实践离不开理智德性。

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生活其实就是责任的承担,实践理性的职责就是实现德性。

德性是实践理性所能获得的最高目的,它是意志所实现的纯洁的力量,是在人之责任的恪守中所获得的道德品质的超越。

康德高扬德性就是力量,“有限实践理性所能做到的极限,就是确保德性法则的准则之进向无限的进程及这些准则在不断前进中的矢志不渝,也就是确保德行。

这就是德性。

”【3】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重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实践智慧,践行“中道”德性品质,做到克己、
律己,过思辨的生活,理性地存在着。

3.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在“理论的自我”和“实践的自我”相互协调下注重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

“人的自我依赖于他自身的理性,通过选择过一种理性的生活,他就选择了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把这称为‘理论的自我’。

”【4】亚里士多德主张人的本性是政治的,因此实践的自我涉及的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与他人以及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个人的善和城邦的善即使是相同的,但是获得和保持城邦的善显然比个人的善更大更完满。

一个人获得善是有价值的,但是为了民族和城邦的善,更加光荣,更加神圣。

”【1】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积极的意义。

4.幸福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握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与神赐予的幸福和靠机遇得到的幸福相比,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幸福才是最高尚的。

他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强烈反对坐以待毙,听从命运安排的消极心态。

他的幸福观启示我们,要想实现幸福,不仅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需合理利用身边有利的外部条件,恰当地处理机遇,这对纠正大学生在幸福观上的错误认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金生鋐.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 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4】余纪元.德性之境[M].林航,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