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征 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
能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探究影响声音特性因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特性的三个方面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 难点频率和振幅的概念。
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其差异,引出声音的特性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1. 音调演示钢尺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高低。
介绍频率的概念,强调音调由频率决定。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音调不同的声音。
2. 响度播放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其差异。
进行敲鼓实验,改变敲击力度,观察鼓面振动幅度和声音响度的变化。
引入振幅的概念,说明响度由振幅决定,同时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音色用播放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声的音频,让学生辨别。
讲解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给出一些关于声音特性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5 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布置作业(2 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相关习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但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在讲解频率和振幅的概念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有些紧张。
在学生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理解与区分。
设想:通过实验、动画、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特征,并在实践中学会区分和描述。
2.重难点:声音相关物理量的计算和应用。
c.举例说明:比较不同音量的声音,让学生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音色
a.教学内容:讲解音色的定义,介绍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对音色的影响。
b.教学手段:展示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区分和了解音色的特点。
c.举例说明:比较不同乐器演奏相同的音调和响度,让学生了解音色与发声体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b.选择题:涉及声音特征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c.计算题:声音相关物理量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关系。
2.学生分享: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交流在课堂中的收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学会从科学角度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第 1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钢尺振动试验,发觉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讨论问题的方法。
情感立场价值观激发学习物理的爱好,表达"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立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断因素频率难点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老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分?同学沟通争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老师明确同学的争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同学在迷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日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老师演示钢尺试验。
老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然后转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掌握每次振动的幅度,同学观测钢尺的振动状况和声音的不同。
同学会发觉:假如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老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
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争论以下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老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老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教案5篇

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教案5篇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和反思工具,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聆听,感受各种声音。
初中物理-八年级声音的特征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声音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
2. 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
3. 理解声源、媒质、接收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声音的基本特征。
2.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声波的表达和表示。
【教学过程】
一、热身:通过看一段视频讨论声音的特点和传播。
二、引入:
1、学生翻阅课本,并结合视频进行讨论,认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
2、教师通过讲解与课本配合,加深学生理解。
三、讲解:
1、声音的基本特征:频率、振幅、波长。
①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中震动的次数。
②振幅:是指声波中震动的幅度。
③波长:是指声波的一个周期所对应的距离。
2、声音的传播:
①声源:声音产生的地方。
②媒质:声波在物质介质中传播。
③接收器:接受声波的地方。
四、操练:
1、听力练习:播放声音,让学生按听后音频的特点进行分类。
2、声音传播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使用墙上的钉子和木棒,
插入墙内的木洞中将声音传播,并观察表现出的语音。
五、论证:
教师结合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六、拓展:
1、视频欣赏讨论,了解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2、课堂游戏:通过同学之间的接力协作,让声音在人群中传递,感受声音传播的迷宫。
七、作业:
1、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声音的知识。
2、思考题:了解不同声源和媒质对声音传递的影响。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声音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声音实验,如制作简易电话、研究声音的传播速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知识拓展:介绍声音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广泛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自觉维护生活环境。
4.通过对声音特征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适时引入现代科技和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5.设想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拿出一个气球,轻轻摩擦它的表面,让学生听到气球发出的声音。然后提问:“为什么摩擦气球会发出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感知和认识。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从具体实例中总声音的特征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声音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9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9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9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1、引入(1)(1) “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 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2、引入(2)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声音的音调(1) 教师演示: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
(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2) 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3)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 Hz( 板书)。
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优质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声音的世界》第四章《声音的特征》,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音叉、鼓、电子琴、多媒体设备。
学具:小鼓、小号、铃铛、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拍手、敲鼓、吹口哨等,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特征。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音响、音叉、鼓等教具展示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并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学具(小鼓、小号、铃铛等),尝试发出不同响度、音调、音色的声音,并进行分享。
5. 游戏环节(10分钟)教师组织“声音猜谜”游戏,让幼儿通过声音判断物品,增强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6. 互动环节(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上台演示,用教具展示声音的特征,其他幼儿观察并描述。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 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庭中的声音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描述。
答案示例:我家里有闹钟的声音,它的音调是高高的,响度适中,音色清脆。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完成一个声音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答案示例:我和妈妈用一个空瓶子装水,然后用筷子敲击瓶子,发现瓶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特征。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为声音的特征。
本章主要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帮助幼儿认识声音,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三个特征,能够辨别不同特征的声音。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特征的理解和辨别。
教学重点: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三个特征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调音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纸张、塑料瓶、小鼓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不同响度、音调、音色的声音,让幼儿分辨并描述。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些声音听起来不一样?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音响、话筒等教具,演示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变化。
(2)教师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让幼儿理解并掌握。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给出不同特征的声音,让幼儿进行辨别。
(2)幼儿分组,用学具制作不同特征的声音,进行互动交流。
(2)教师提问,激发幼儿对声音的思考,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特征响度:声音的大小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色:声音的质感2. 声音的辨别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幼儿录制三种不同特征的声音,并描述其特征。
(2)请家长协助,在生活中找到三种不同特征的声音,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示例:汽车喇叭声(响度大、音调低、音色尖锐)(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幼儿的引导、互动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1)开展“声音的世界”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声音的奥秘。
(2)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声音,记录声音,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u 课型:新授课u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u 学问与技能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试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讨论问题的方法。
u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喜爱世界,喜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u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u 难点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分。
教学预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制造学习氛围,使同学产生剧烈的探究愿望)(约4 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2.叙述:同学们刚才观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昂扬;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宏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老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1.观赏乐曲,受到剧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同学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肯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试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凹凸不同的音符。
叙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凹凸叫做音调。
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够理解什么是声音,学习声音的来源及特征,并且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声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听、说、看、动手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科学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让幼儿在互动交流中快乐成长。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来源及其特征2.声音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3.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三、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幼儿参与观察比较、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来源及其特征。
2.教学难点:声音的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1.根据幼儿感知特点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
2.观察、体验、探究、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一只小兔子。
让幼儿发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兔子的声音。
教师抓住机会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2.教师带领幼儿进入主题,引出声音这个概念。
教师出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声音”,带领幼儿一起见证声音的“来世”。
二、探究环节1.请幼儿将手掌放在喉结上,让他们将自己喉结的震动感受出来。
引出声音的来源——声带。
2.播放不同的声音,例如风声、钟声、小鸟叫等等,引导幼儿学习声音的特征。
教师通过演示,引导幼儿感受不同声音产生时符合规律的随动、振动。
让幼儿探讨声音的产生有哪些方式,这些声音分类有哪些。
3.幼儿分组,探究发声的能动方式。
分为口哨声、说话声、唱歌声等三类,让幼儿一起发出这些声音。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声音源发出声音的原因及性质。
三、巩固环节1.出示不同的声音图片,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
2.伴随可爱的小游戏和互动,让幼儿增强对声音的感知。
四、总结环节1.幼儿分享探究体验,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且了解声音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特征及其相关知识,加深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一个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特征,包括声音的来源、传播、特点等。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感知和描述声音的特征。
3.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合作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来源:包括声音的振动源、声音的发出方式等。
2. 声音的传播:包括声音的传播媒介、声音的传播速度等。
3. 声音的特点:包括声音的频率、振幅、时长等。
教学环节:1. 导入(10分钟):通过放一段悦耳的音乐或自然界中的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然后师生进行简短的对话,询问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为整个教学过程做铺垫。
2. 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声音的来源,如人的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等。
并且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声音的传播方式,如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和固体中的声音传播。
同时,向学生讲解声音的特点,如频率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等。
3. 实践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每组学生准备一台手机或录音机,并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铃声、音乐、交通噪音等。
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声音,进行频率、振幅、时长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随后,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其收集的声音及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归纳总结(1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声音的特征,并总结归纳声音的来源与传播方式等相关知识。
学生可使用思维导图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总结。
5. 拓展延伸(25分钟):通过观看有关声音的科普视频、听取音乐、演奏乐器等方式,拓宽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研究声音的特点。
6. 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如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精彩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传播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声音的特征,并学会描述和比较这些特征。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音叉、鼓、铃铛、尺子、水杯、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音叉、鼓、铃铛、尺子、水杯、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音响,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音响的特点,引导幼儿思考声音的产生。
2. 教学活动:(1)声音的产生:教师演示音响振动产生声音,让幼儿观察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特征:①音调:教师用音叉、鼓、铃铛等乐器演奏,让幼儿分辨音调的高低,并用尺子拨动水杯,观察音调的变化。
②响度:教师调整音响的音量,让幼儿感受响度的大小,并用气球拍打桌子,观察响度的变化。
③音色:教师演奏不同乐器的相同音调,让幼儿分辨音色,并用不同材质的物体摩擦,观察音色的变化。
3. 例题讲解: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描述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特征:音调:高低响度:大小音色:种类3. 影响因素:振动频率、振动幅度、发声体材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并描述它们的声音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学会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声音的特征,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声音的特征》 说课稿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特征》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中的第三节内容。
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征是声现象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不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也是后续学习声学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声音,引出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接着,分别对这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特征的本质。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一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声音特征的本质以及影响因素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物理规律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3)能够区分不同声音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生活中声音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1)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理解频率和振幅的概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拍手、敲击等。
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征:介绍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特征的认知,提高听觉敏感度。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概念。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塑料管、气球、乐高积木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气球,一张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听一听,发现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声音。
2. 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振动,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讲解声音的传播:将塑料管一端封闭,另一端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和听一听,发现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
4. 讲解声音的特征:引导学生分辨音调、响度和音色,举例说明。
5. 小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征。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纸和笔,画出自己喜欢的乐器的声音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题目:请解释一下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答案: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题目:请描述一下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答案: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动幅度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振动波形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应用,例如声音的利用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或者声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相关推荐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情感目标: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
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学习难点声音的音调教具与媒体:多媒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钢尺、鼓、橡皮筋、乐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音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声音的音调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
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方案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
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Hz)。
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精品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声音的特征》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究》第四章第三节《声音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区分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声音奥秘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
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区分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鼓、口哨、尺子、气球、纸杯、电话机、录音机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小石子、橡皮筋、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敲击鼓,让幼儿感受声音的产生。
(2)教师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例题讲解(1)教师演示声音的产生:振动音响,让幼儿观察音响上的纸屑跳动。
(2)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用电话机模型演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3)教师演示不同高低、响度和音色的声音,让幼儿区分。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鼓,感受声音的产生。
(2)分组进行声音传播实验,将纸杯电话机传递声音。
(3)幼儿用空纸盒、小石子等物品制作乐器,体验不同声音的特征。
(2)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声音的特征进行生活?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等介质3. 声音的特征:高低、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能发出不同特征声音的物体。
答案:如铃铛、小鼓、口哨等。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答案:实验过程及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幼儿对声音特征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参观科学馆,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奥秘。
3. 家庭作业: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声音的特征,并与家长分享。
初中物理-八年级“声音的特征”教学案例及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声音的特征”教学案例及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掌握声音的传播特征与波动特征;3.掌握声音的强度、音调、音色等特征的概念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听觉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音产生的原因;2.声音的传播特征;3.声音波动的特征;4.声音的强度、音调、音色等特征。
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出示一个声音的波形图,让学生看看这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来回答。
然后老师向学生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物体振动的物理量是什么?是质点的位移,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介才能传播。
例如人说话时的声音,就是肺部、喉部、口腔和鼻腔中的空气分子振动产生的,空气分子会向周围的分子传递,从而使声音可以传播。
然后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传播特征:声音传播的速度如何?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有哪些差异;声音的传播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为球体扩散,声音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并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3.实验3.1 实验名称:利用烛光观察声音波传播特征3.2 实验目的:掌握声音的传播特征3.3 实验材料:蜡烛、打火机3.4 实验步骤:在一个静音的房间内,取一个蜡烛,点燃它,并在烛旁边等待一会儿,让它的火焰不断地射出热气。
此时,用一张一个小孔的硬纸板遮住烛,以防止空气干扰,然后请学生在纸板后端呼喊。
可以看到,烛火因为声音波传到它处而摆动,这表明声音是波动的。
4.探究4.1 声音的波动特征根据上面的实验,在听觉感知中,声音是一种由空气分子做来回振动所产生的波动,根据变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强度、音调、音色等特征。
4.2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声能,是声音传播过程中能量的物理量度。
声音的强度使用贝尔(B)作单位,例如说普通谈话的声音的强度约为60dB。
4.3 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调是指频率的高低,是人们对声音高低感能力的体现,一般说来,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声音的特征 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的生活中的声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将有一定的提高。
【设计理念】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歌曲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得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培养了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的因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2、在探究过程中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知道声音的三特征,且知道响度与音调的影响因素(重点)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鼓及鼓槌2、一把量程为60厘米的钢皮尺3、自制课件4、歌曲曾轶可的《狮子座》、钢琴曲《梁祝》及古筝曲《梁祝》、《因为爱情》学生准备:塑料直尺、橡皮筋、两只笔【教学过程】一、引入电脑播放:曾轶可的《狮子座》问:1. 猜一猜这首曲子是谁唱的?(曾轶可)2.为何你觉得是曾轶可而不是李宇春呢?(因为她的声音是绵羊音)师:从这首歌我们发现不同的人声音不同,也就是说声音是有特征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声音的特征”---引入课题设计意图:这首是超女曾轶可的成名曲。
曾轶可是许多90后崇拜的偶像,学生一般都听过她的这首曲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从知识接受的角度,对初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使学生能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设计上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思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帮助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实验现象和测量记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假设,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不仅使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达到在玩中学、做中学、学而会的目的。
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考虑到演示与活动内容较多,将用两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设计(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本节课的重点: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2、教学难点及克服办法本节课的难点:声现象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具体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通过媒体演示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课的类型实验课实践活动课讨论课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究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塑料片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横笛竖笛发令枪和秒表教学程序设计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及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新课教学70,响度的教学15,演示实验:1)、用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调节音量旋钮。
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
教师提问:1)、声音的区别在何处?2)、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哪些?教师总结: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各有其特点,大家所举的词语大多只能反映声音一个方面的特性。
新课引入: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一一、声音的特征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有制不同。
演示实验: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比较所听到的声音。
教师提问:1)、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之处?2)、发声强(响)的时候,钢尺是如何放置的?3)、在其振动过程中有何特点?(板书)(一)、声音的强弱1、响度:声音的强弱。
2、振幅:振动的幅度。
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
学生口答:声音的高低不同、响亮程度不同……学生口答:响亮、嘹亮、清脆、低沉……学生口答:声音的响亮程度、强度……不同学生口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
学生口答:上下振动的幅度比较大。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做到由浅入深。
此实验若条件允许,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学阶段及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教师提问:怎样可使鼓发出的声音响一些?教师引导分析: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
教师提问:1)、用力大小、鼓槌大小等因素对鼓面的振动有何影响?2)、声音的强弱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总结: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演示实验:1)、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不同距离处,播放同样的声音。
2)、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一定距离处,第一次,直接对学生播放,第二次,在其前面放一纸喇叭,对学生播放同样的声音。
教师提问:声音的响度还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
4影响响度的其他因素:与发声器的距离、声音的分散程度。
学生猜想,并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回答:用力大、用大鼓、用大鼓槌、振动幅度大……学生回答:使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
用力大,振幅大……学生回答: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学生比较所听到声音的强弱。
学生回答:距离、扩音设备、声音散出去的程度……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
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联系生活实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
教学阶段及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音调的教学20,演示实验:1)、将硬纸片以同样得力量和速度划过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
2)、用同一张硬塑料片分别接齿轮数目不同的旋转发音齿轮。
教师提问:1)、不同的梳子齿和齿轮片在振动过程中的快慢有何不同?2)、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教师补充说明:声音在这方面的不同,反映了声音的第二个特征。
(板书)(二)、声音的高低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 Z演示实验:改变二胡弦的松紧,演奏同一首曲子,比较歌曲的调子有何不同。
教师提问:1)、弦松的时候调子高,还是弦紧的时候调子高?2)、弦松的时候振动快,还是弦紧的时候振动快?教师说明: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有时高,有时低。
1、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教师补充说明:在物理学中,音调与响度有严格的区分,分别用高低与大小来形容,而在日常中没有严格区分,甚至有时两者混在一起。
学生观察梳子齿和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
学生回答:振动快慢不同、粗齿的振动慢、小齿的振动快……学生回答:细齿的声音细、尖、高;小齿轮的声音高……这里可以让全班同学齐唱歌星韩红的《青藏高原》,到最后一句学生声音再大也唱不上去,说明声音除了响度外,还有一个特征即音调。
学生回答:弦紧的时候调子高。
学生回答两种答案的都有学生实践:用同样大小的力量拨动松紧程度的橡皮筋,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快慢。
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中的现象,比较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并回答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此实验可采用分组或实践的形式进行。
学生对音调与响度时有混淆,教师可适当举例。
教学阶段及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音色的教学10,声音传播的教学25,教师提问:你区分乐器或说话人的依据是什么?(板书)(三)、辨别发声器-----音色多媒体演示:几种乐器发出声波的波形图。
教师提问:不同声波的波形图有何不同?教师补充说明:波形图的不同,反映了发声器在振动时的振幅、频率等方面的不同(板书)(四)、声音的基本特征(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教师提问:1)、夏天,下雷雨时,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是不是同时的?2)、从上面的活动和事例来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不要时间?提出学生实践活动目标;粗略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结果说明:在活动我们所测出只是一个比较粗略的结果,与其真正的速度相比有一定的偏差。
(板书)二、声音传播的快慢1、在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教师说明: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在不同种类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2、在金属中声音传播的最快;在固体中比气体中快,在液体比气体中快。
学生回答:乐器的种类、结构不同;说话人的语气、声调、习惯不同……学生回答:形状不同、高低起伏不同……知识应用练习:三个学生分别持碰铃、横笛、竖笛在教室外发出声音,室内的同学分辨发声乐器学生回答: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学生回答:需要时间。
(学生实践活动)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操作步骤:1、量出一段300m的距离,一同学站在起点,另一同学站在终点。
2、起点处同学打响发令抢,终点处同学看到白烟后按下秒表,听到枪声后停下秒表。
3、算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
学生举例: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在具体的知识运用练习中可适当联系生活事例。
此活动可采取分组实验的形式来进行。
教学阶段及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新课总结5,教师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补充和评价。
学生对所学内容自主进行归纳。
作业布置书P14 1 6板书设计一、声音的特征(一)、声音的强弱1、响度:声音的强弱。
2、振幅:振动的幅度。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二)、声音的高低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 Z3、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辨别声音-------音色(四)、声音的基本特征(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二、声音传播的快慢1、在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在金属中声音传播的最快;在固体中比气体中快,在液体比气体中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