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父亲,树林和鸟》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父亲,树林和鸟》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f856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9.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父亲,树林和鸟》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它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话语让我们在有趣的情节中体会到父爱和友谊。
它也真实再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渗透出人性化的德育教育理念。
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品格,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主题。
通过《父亲,树林和鸟》,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到真正的父爱,像一片树林一样,孩子们可以在这片“森林”中体会到真挚的友谊,以及友爱的信仰。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让学生了解《父亲,树林和鸟》这一故事。
其次,他们应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利用问答、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在《父亲,树林和鸟》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感受爱的氛围中学习,在探究和体验中深刻领会德育道理,使他们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有真正的爱心,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的良好影响和引导。
在《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父亲关怀孩子像爱护自然般地照顾小鸟,在感受到人类的思想热情的同时,体验自然之美的魅力,在感受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深刻领会真正的友谊和爱心。
只有渗透人文关怀的德育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一个良知觉的、正直的、忠实的新一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让我们的孩子们不但能够更好地学习,领会文化精髓,而且更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
本文以《父亲,树林和鸟》为例,着重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将文学作品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以期能够让孩子们懂得爱和友谊,培养正确的品格,在尊重和保护大自然的同时,为我们新一代的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德育案例
![小学德育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dac4a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5.png)
小学德育案例案例一:友善待人小明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他对待他人总是非常友善。
在班级里,如果有新同学来到,他总是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他也是班级里的和平大使,经常帮助同学们解决矛盾和纠纷。
他总是愿意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案例二:尊重他人差异小红是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她在班级中展示了尊重他人差异的品质。
她理解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见。
当班级讨论某个话题时,她总是积极促使同学们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鼓励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她也从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人,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
案例三:关心帮助他人小华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他常常展现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他总是乐于助人,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他会主动询问同学们是否需要帮忙,而不是等待别人向他提出请求。
他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的善行也激励着其他同学多关心他人,多做好事。
案例四:诚实守信小明是一位三年级的学生,他一直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他从不说谎和欺骗他人,他总是保持诚实的态度。
当他犯错时,他也始终勇于承认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推卸责任或撒谎逃避。
他对他人的承诺也始终如一,始终信守自己的诺言。
他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同学,让大家都懂得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案例可以让小学生在德育启蒙时感受到友善、尊重他人差异、关心帮助他人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c216f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0.png)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一、案例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成为了教师们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案例分析1. 通过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材都涉及到一些蕴含深刻道德意义的课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正确价值观念。
通过《小熊跳水》、《种豆》等寓意深刻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友善的态度。
2. 操作性题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操作性题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涉及人生道理、情感沟通、情感交流的操作性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体验,感悟其中的道德情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情怀。
通过一些小故事、寓言等材料,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
3.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课文、感悟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清新、宁静的情感,引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优雅情感。
4. 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的课文或文章,通过这些课文或文章向学生传递一些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
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代圣贤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仁爱、忠诚、诚实等正面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情操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还要求他们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6b4e76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5.png)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文明修养和健康心理,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下面将介绍一些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案例一: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如讲述一些关于文明礼貌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等。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态度。
老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故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长辈,培养孝敬师长的美德。
案例二:利用课文教学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可以通过课文教学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欣赏诗词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之情;教学《小时候的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的快乐与美好,培养对纯真、快乐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课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案例三: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公民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事件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公民素质。
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倡节约资源,保护自然。
在教学《一粒种子的力量》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美德,并通过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行为。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育人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育人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7bc57106137ee06eef9188c.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案例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而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刻意间或不经意间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
下面谈谈个人在一节课堂教学实例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讲述的是革命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沙洲坝村子吃水困难,人民感谢他的革命传统故事。
文章通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赞美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和乡亲们立碑纪念,饮水思源,也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不难,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由于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他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人和事一无所知。
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乡亲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当时人民的生活和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这篇课文的主要片段在第二段,短短两句话,却包含着很深的情感。
所以我从重点句着手——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家里的用水几乎都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村子里没有井跟没水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解析这句话的时候我用最直接的图片文本帮助他们理解。
1、出示革命时期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的图片时,学生的表情都透露出不可思议的样子。
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他们那里跟我们的好不一样。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5c578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1.png)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德育是人的品德、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下面是一个关于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案例。
案例一:感受父母之爱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讲述《白百合》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教师先用图画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关爱。
然后,教师借助孩子们身边的真实事例,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辛勤工作和关爱。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懂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案例二: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选择了一篇描写友谊的故事《地道战的一天》。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故事,然后进行讨论。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到描写友谊的句子,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句子的意思。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故事,并从中总结出友谊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
案例三: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选择了一篇关于孝顺的文章《孝思》。
教师通过分析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中尊重、孝顺父母的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孝顺的表现在哪里?有什么启示和反思等等。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对孝顺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话来写一个孝顺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加深他们对孝顺的了解和体悟。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通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语文作品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通过讲述故事、进行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正能量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语文课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语文语文课德育教育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8251f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b.png)
小学语文语文课德育教育案例小学语文课德育教育案例概述本案例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程如何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语文课程能够成为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文学作品的选取与分析通过选取具有积极人生观和正面价值观的文学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背后的道德取向,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判断力。
2. 老故事的启发与思考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富有寓意的传统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和价值观。
学生在欣赏这些故事中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3. 社会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组织小组讨论和研究。
通过了解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和社会挑战,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成果评估- 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案例实施效果该案例的实施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接受德育教育,并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加深对文化和社会的认知。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也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论小学语文课德育教育案例将语文课程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综合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五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育案例
![五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育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c8e425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d.png)
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要求在多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小学五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篇1《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对于寓言故事,孩子在之前就已接触过,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题材。
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是很吸引人的。
而通过课堂教学,是希望孩子认识到故事背后的含义,在这篇文章中两只水罐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尤其是那只破水罐。
但这样的道理,由老师说出来就显得没有多大意义。
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的过程让他们自己读出文本背后的文字含义。
在学生回答中,有较多学生认为缺点也就是优点,这一点我马上指出这是不对的,缺点不是优点,这是不等同的,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
在课外延伸方面,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哪只水罐?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都能围绕文本来回答。
但课堂结尾,有一同学说:老师,我更喜欢挑水工,因为他不仅勤劳,而且他懂得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这个回答是我没想到的,但却是真实的,我即时表扬了他。
也让我感觉,在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以后,我更要注重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最棒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采摘,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他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的种子。
在教学中,我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抓手,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在品读的过程中能有所启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语文学科德育育人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育人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0695ba46bec0975f465e258.png)
语文学科育人案例寻找真实的落脚点——《‚从现在开始……‛》教学案例【背景】《小学语文学科贯彻“两纲”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语文学科贯彻落实‘两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实现语文教学与‘两纲’教育的有机整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可见,要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是重中之重。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思考;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就需要教师立足语言文字本身,注重文本的研读,来实现育人目标。
《“从现在开始……” 》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
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使动物们苦不堪言,而猴子却让动物们按照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得到了大家的拥戴。
课文蕴含着与人相处要尊重别人的道理。
故事情节简单却充满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又能引人思考。
【教学实录】教学片断一:(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在森林嬉戏的图片)师:森林里真热闹,让我们也变成森林里的动物去参加他们的聚会吧。
用动作或者是叫声和大家打招呼。
(学生纷纷摆出各种动物造型或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教室里热闹极了。
)教学片断二:师:听,万兽之王狮子在宣布他的命令。
(播放录音)师:万兽之王狮子宣布了什么命令呢?生:我听到狮子说:‚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师:你听得仔细,说得完整。
于是,从现在开始,动物们轮流当一星期的万兽之王。
(结合板书,师生互动)第一个上任的是——(生:猫头鹰),紧接着是——(生:袋鼠),随后又轮到了——(生:小猴子),像这样按照次序,一个接着一个,就是轮流。
(板书:轮流)‚轮‛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新的部首——车字旁,一起读。
师:仔细看一下,‚车字旁‛和‚车‛字有什么不一样?生:我发现‚车‛字下面是一横,‚车字旁‛是提了。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42dc1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a.png)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案例一:爱国主题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爱国主题的教学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讲解《中国的邻国》这个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边境国家,并介绍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培养学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与认同感。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重视国家安全,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进行学习和了解,如纪念先烈、英雄人物的事迹等,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诚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相关的文本和教学活动来渗透诚信教育。
在讲解《小伙伴的信》这个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诚信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明白虚假的承诺和欺骗行为对人际关系的破坏性。
还可以通过语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要按照实际情况写作,不撒谎、不抄袭,鼓励学生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还可以通过语文阅读与解读的活动,选取一些关于友善的文章和小故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享与讨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帮助,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
通过以上案例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能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者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79669e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a.png)
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让他们入情
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谢,这是本课要力求到达的一个效果。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教育回来生命”,促进人的生命整体
进展。其主要内容是对生命意义和规律认识以及道德层面的“敬畏生命”
的教育。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关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案例
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一天,你原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 那天刚好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你上了四、五节课,而且还要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案例 篇 1
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殊的困乏。听到他的回答,我特殊的惊异, 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晰得记
过程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埋怨—感谢”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
师: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联
学生个别沟通,师板书:对自己要有信念
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在品读的过程中能有所启示:不管在什么状况下,
师总结:是啊,最终的玉米通过自己的经受告知了我们不管什么
出示填空:面对心灰意冷的那个玉米,我微笑着劝它说:“__
终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的种子。
______”。
在教学中,我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抓手,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关心学
师生沟通。
生体会玉米的心情改变,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
师生合作读课文 2、6、9、13 节,生读玉米说的话,师读旁白。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
乏’的呢?
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肯定的效果。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
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7f15e6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8.png)
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
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
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教学案例: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
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
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
”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
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
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
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案例反思: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五育融合语文教育案例(3篇)
![五育融合语文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d1984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c.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五育融合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五育融合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语文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五育融合理念融入语文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小学语文课堂为例,探讨五育融合语文教育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王老师,在课堂上实施五育融合语文教育,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课为例,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
2. 案例实施过程(1)德育教育在导入环节,王老师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接着,她介绍了《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及民族团结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表达的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品质。
(2)智育教育在阅读课文时,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她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体育教育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月光下的凤尾竹》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她带领学生来到校园的竹林,让学生观察凤尾竹的生长状态,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之美。
(4)美育教育在课堂上,王老师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同时,她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绘制出诗中所描绘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劳动教育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绿化活动,让学生亲手种植凤尾竹,体验劳动的乐趣。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种植凤尾竹,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效果通过五育融合语文教育,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以下效果:(1)德育方面:学生增强了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意识,培养了民族团结精神。
悦读领航书海,美德浸润童心——语文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案例
![悦读领航书海,美德浸润童心——语文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c70157065ce0508763213d5.png)
悦读领航书海,美德浸润童心——语文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案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据《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教育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下面以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外婆》整本书导读课为例,谈谈我在小学语文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中的具体教学措施:此案例选取的教材是城阳区小学语文教研室推荐的五年级第二学期拓展阅读书目《外婆》,这是一部儿童生命教育小说,作者伍剑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再现刻骨铭心的童年生活,用饶有趣味的故事塑造品质优秀的人物形象,传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传统美德的赞颂与弘扬。
对学生进行《外婆》整本书导读,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品味精彩的语言,感知外婆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外婆身上的优秀品质,感受文本乃至现实生活中的亲情。
导入环节,用作者伍剑小时候的真实故事创设氛围,用作者谈话录音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让学生在不幸男孩与著名作家的强烈反差中,初步形成对外婆这一人物形象的印象。
由于书中的“我”和学生年龄相仿,有的学生甚至可能像“我”一样是外婆等祖辈养大的孩子,因此上课伊始就会引发多数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对课堂充满期待。
继而猜读封面和目录,激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浓厚兴趣。
课堂重点放在赏读精彩片段上,采用诵读感悟、涵泳体验的形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苦中有爱的片段重在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抓关键词句赏读、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体会祖孙两人互相关爱互相体谅的感情。
初读文本之后,鼓励学生交流自己从中读懂的内容,追问学生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感受外婆“拉到怀里”“紧紧搂住”“晶莹的泪花”中满满的疼爱,感受“我”“心一下子酸酸的”“给外婆抹去眼泪”中深深的体谅,紧接着指导学生抓住感受深刻的词语朗读句子、感受情境,最后在饱含感情的分角色配乐朗读中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祖孙之情的体会。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f65cb9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e.png)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一、引言德育是指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及行为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益公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等方面的素质。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效果。
二、案例分析在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正在进行课文《灾后重建的新家》的教学。
该课文讲述了地震过后灾民重建家园的故事,内容充满情感,富有人文关怀。
老师通过课文朗读,导入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善良、勇敢等品德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公益事业,让学生更加懂得关爱他人,热爱生活。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老师还通过学生们对人物命运的讨论,引导学生们对生活中的困难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勇敢面对生活的品质。
接着,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课文内容的木刻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手工艺术,通过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进行着情感的引导,通过与学生进行感想的交流,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堂的总结环节,老师对学生进行课文情感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主人公的品格解读,引导学生明白人生中的幸福与快乐并不只是来自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应该从内心的满足和对他人的爱护中获得。
老师还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些生活中的励志故事,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让学生明白在面对困难时应该怎样坚持,怎样勇敢。
通过这样的一堂语文课,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文的知识,更是学会了关爱他人,乐观生活的理念。
三、渗透方式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渗透:1.话题导入和情感引导在教学开始阶段,老师通过课文朗读和相关话题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产生情感上的关注和认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394f16b33687e21ae45a902.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案例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而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刻意间或不经意间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
下面谈谈个人在一节课堂教学实例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讲述的是革命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沙洲坝村子吃水困难,人民感谢他的革命传统故事。
文章通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赞美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和乡亲们立碑纪念,饮水思源,也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不难,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由于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他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人和事一无所知。
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乡亲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当时人民的生活和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这篇课文的主要片段在第二段,短短两句话,却包含着很深的情感。
所以我从重点句着手——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家里的用水几乎都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村子里没有井跟没水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解析这句话的时候我用最直接的图片文本帮助他们理解。
1、出示革命时期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的图片时,学生的表情都透露出不可思议的样子。
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他们那里跟我们的好不一样。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45036e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1.png)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
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
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
《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
《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创作心态。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21a48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1.png)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通过各种案例和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今天,我将分享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案例,希望能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案例一:通过阅读故事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比如诚实、友善、宽容等。
有一次,我选择了《小马过河》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小马因为一时贪玩,跳河玩耍,导致了妈妈的担心和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小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妈妈会担心?为什么小马的行为会导致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讨论,学生们通过自我反思和思辨,逐渐意识到了行为的后果和责任意识,从而在情感上认识到了诚实和守约的重要性。
作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经常通过作文写作引导学生表达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与理解,促使他们在写作中展现出高尚的情感。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我眼中的好人》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们描述身边一位值得尊敬的人,描述他们为什么会尊敬这个人,以及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个作文题目,我想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助,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心,使他们认识到了身边好人的可贵和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
课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渗透德育的好机会。
我常常挑选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要求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真情流露表达出对人生、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小草》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们在朗读时,通过生动的语调和饱满的情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重,引导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从而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这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在快乐中感悟到了美、善与爱,从而在心灵上得到了锻炼和陶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2bbdc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9.png)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德育渗透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展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
下面是几个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爱护他人的案例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读写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例如,通过读书、讲故事或观看短片,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依赖。
在写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写下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友善互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怀他人的精神。
学业上的勤奋案例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篇章的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优秀之处。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追求完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乐于助人的案例
在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作,如小组讨论、合
作写作等活动。
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
过这样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尊重他人的案例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并能
够用理性和客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培
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以上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德育渗透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价值观念,为他们的成长
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
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点燃孩子心灵的的火花
《最棒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采摘,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他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的种子。
在教学中,我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抓手,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在品读的过程中能有所启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实录]
师:是啊,此刻我们也感受到了最后的玉米难受的心情,它已经没信心了。
谁能读读最后的玉米所说的这段话?读出玉米心里难受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个别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师:面对心灰意冷的玉米,你能劝劝它吗?
出示填空:面对心灰意冷的那个玉米,我微笑着劝它说:“________”。
生交流。
……
师生合作读课文2、6、9、13节,生读玉米说的话,师读旁白。
师: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个别交流,师板书:对自己要有信心
师总结:是啊,最后的玉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不管什么情况下,要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自己充满信心。
在荣誉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
[分析]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文之后有所感悟,就要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悟。
低年级的说话训练是写作指导的基础。
说话的训练离不开文本,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才能畅谈感受。
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他们能用新鲜、柔嫩的心灵,到处感知着生活,通过语言训练,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
我在设计学生说话训练之前,作了一个小铺垫,让学生先感受最后的玉米此时此刻难受的心情,要求学生用难过语气来读出玉米心里难受的感觉,随后再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学生在理解品位文章、说话练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激,这是本课要力求达到的一个效果。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教育回归生命”,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发展。
其主要内容是对生命意义和规律认识以及道德层面的“敬畏生命”的教育。
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生命,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更投入的去顺应学生对本文的解读,激活他们的心灵,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