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拳教程

陈氏太极拳教程

一、教学内容:
• 陈氏太极拳基本理论,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传统陈氏太极拳老架 一、二路,新架一、 二路,小架一路,陈 氏太极推手,陈氏太 极单剑,陈氏太极单 刀等。
二、课程特色:
• 根据学员的身体状况 和不同特点精心指导, 套路动作舒畅大气, 虚实开合,转关、变 化、螺旋缠绕,刚柔 相济,快慢相间,是 正宗的陈氏太极拳。
泾阳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简介:
• 泾阳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是经县体育运动中心、县民政局 和县教育部门批准的太极拳教学机构。本会下设县公园、 县体育场两个辅导站和县前街武术馆。本会教练和骨干力 量都是陕西省和中国武协会员。老师程文祥是中国武术段 位制考评员、指导员。本人少年就习练外家拳,1984年习 练杨氏太极拳,1997年习练陈氏太极拳,他曾多次参加省 市和香港国际武术交流大赛和表演。他教授的泾阳县逸夫 小学六年级张皓洁同学在2014年中国陈家沟太极拳国际交 流大赛中荣获陈氏单剑和拳,双双第一名;他教授的本县 泾干镇建立村一名学员至今95岁还活跃在拳场。多年来, 程老师同学员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义务教拳,培养上至 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4岁的少儿200多人,为泾阳的精神 文明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贡献。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 相传,陈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 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 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 近三百多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 不断丰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 的拳种之一。
一、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 • • • • • (一)外似处女 内似金刚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四)陈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双人推手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任何武功的训练,都需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只有招式熟练了,才能活学活用。

招熟阶段明劲的训练方法招熟阶段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

所谓招熟,是指练习者能準确熟练地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术套路的每一个外形动作。

所谓明劲,指初学者本身固有的刚猛之劲,通过套路动作,表现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种外劲。

因其僵滞笨拙,又称爲僵劲。

属太极拳的下乘功夫。

在第一阶段,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规范动作的基本训练,二要注意通过规范动作,统驭巧化僵劲。

这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

要想掌握当中的技巧和方法,就需要大家平常多注意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

何谓明“三节”欲致“招熟”须明“三节”。

三节是指人的整体或局部均分爲上、中、下(或梢、中、根)三节。

若以全身而言,则头部爲上节,头顶至咽喉之间,即梢节;胸部爲中节,咽喉至下丹田之间,即中节;腿部爲下节,自大腿根至两脚趾之间即梢节。

若以腿部而言,胯爲根节,膝爲中节,足爲梢节。

若以中部而言,则胸爲上节,腹爲中节,丹田爲下节。

若以臂而言,则膊爲根节,肘爲中节,手爲梢节。

若以手而言,则腕爲根节,掌爲中节,指爲梢节。

若以头部而言,则额爲上节,鼻爲中节,口爲下节。

所以整个人体,从头至足,无处不以叁节而分。

这也要求练习者必须知道周身各部位的生理特性,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去遵循。

在陈式太极拳中,要想将各技法运用好,就需要调整身体各部为的作用。

《拳论》所讲“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阐述的就是“明三节”的重要意义,练习者千万不要忽略。

三节即明,练习者还须掌握“三合”。

“三合”的理解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详细的讲外三合,就是要求练习者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右手与左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右肘与左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肩与左胯相合。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

陈氏81式基础拳法

陈氏81式基础拳法

陈氏81式基础拳法陈氏太极实用拳法一路拳法(81式基础拳法)陈氏太极实用拳法,共有两路拳法,一路81式是基础拳法,二路64式炮捶。

下面我就把这两路拳法,套用基本功功法,连同实用方法,向学者做图、文讲解。

拳法动作中的方向,是按朝东方起势后,拳法演练时的东、西、南、北四正方向,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斜方向定向的。

同时讲明了拳法中眼法所看方向,身法旋转后胸脯所朝方向,步法的行走方向,步型站位方向,手法运动方向,和手法运动方向中的公转、自转的缠法规律,还有手型在定势后的所朝方向。

拳法图解照片,也是按朝东方起势后拳法演练时的实际方向拍照的。

凡在拍照的图解照片中,看不到双手时,一律加正面照片,为副图图解。

实用方法的成像只要能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取像的角度是不按拳法演练实际方向的。

本书中拳法的动作讲解顺序为:眼法、身法、胸向、步法、步型、手法、手型。

这些顺序在实际演练时,是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是不分这些顺序的整体运动。

文字中有很多“随身法”“同时”等字,指的就是这些顺序是同时而动的整体运动,不能分开做。

本书中在讲解步法时,只讲明了步法行走方向,和行走中所经步型及定势步型。

没有再讲步法行走中的规格,因这些规格要求,在基本功功法章节中,都做了详细讲解,在此章节中不再复述。

步型中“马步”与“无极桩”的内涵一样。

本章节中,所讲解的实用方法,完全是按照拳法动作设计而成。

这仅是让学者知道什么是本拳法的、捋、挤、按、采、、肘、靠。

而、捋、挤、按、采、、肘、靠,在实战运用中,是一种相通相联,博大精深,又千变万化无穷尽的技术,绝非像我在本书中设计的这样简单。

既是相通相联,又变化无穷,这就像货币换商品一样,是随心所欲的,绝不象我本书中设计的这样“专款专用”。

不管是哪种用钱方法,都离不开“钱”,而此“钱”即是功夫。

身上没有功夫,什么样的、捋、挤、按、采、、肘、靠,使出来都没有效果。

这就像现代武器一样,再先进的枪弹,给一位没有枪法功夫的人去使用,都是威力不大的武器。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引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其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以及内力的培养。

在众多太极拳派系中,陈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内外结合、缓慢流畅的动作而著称。

其中,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被认为是陈氏太极拳中最经典、最基础的套路之一。

本文将介绍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练习方法。

一、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本内容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是一套由74个动作构成的长套路。

整个套路包括起势、落势、八卦、单鞭、云手、宿掌、金刚、倒卷肱等多个动作。

这些动作通过缓慢流畅的连贯动作串起来,要求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二、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特点1. 以内气功为核心: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注重内气功的培养与运用。

练习者通过调整呼吸、腹式呼吸,以及配合动作的练习,逐渐增强内气功的修炼,提高身体的内在能量。

2. 动作缓慢流畅:与其他太极拳套路相比,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节奏更为缓慢。

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呈现出一种连贯流畅的形态。

通过缓慢的动作,练习者能够更好地感觉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变化,使身体达到更高程度的协调性。

3. 动静结合: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又有许多静态的姿势。

这种动静结合的练习方式,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动静变化,培养身体的平衡感和自控力。

三、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练习方法1. 准备工作:练习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前,需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找到一个宽敞、平坦的场地进行练习。

其次,正确穿着舒适的太极拳服,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姿态。

2. 分段练习:由于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较多,初学者可以将整个套路分为几个段落进行练习,逐渐熟悉每个动作的细节和顺序。

随着练习的深入,可以逐渐将各段落串联起来,完成整个套路的练习。

3. 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在练习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时,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

要保持正确的站姿、脚步移动和手臂的协调运动,通过身体的协调性来发挥出太极拳的内外结合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
第十大要领 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的、永久的运动中进行,它要克服外加拳术以跳掷为本,用尽力气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就是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作之中求得相对的、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的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顷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术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并且千变万化,进行在绝对动的形态之下,但是,它的其中又十分机密地贯穿着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备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
分清虚实旨在要求陈式太极拳练习者自己心中明辨,但外形之上仍要实中有虚,实中有虚,心中一虚,四肢自然也虚,松随自然,但丹田要实,腰劲要实,足底要实(但涌泉穴要虚)。这三处只要一实,两臂与两腿这四体之虚也定然虚中藏实,说虚说实,说实也虚,虚实兼备,有机配合,这才真正是陈式太极拳自然之妙用,深悟其中道理,自妙精妙无穷,故必从严格守。
陈式太极拳,起势十分重要,一起得势,以下各招无不得势,徒手空运时,必须在意念上感觉到拳路运动承接得势,机敏灵活,并且要仔细揣摩拳势变化时,这个运动如何走下,另一个动作怎样运起,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无缺为止。在神气十足,这个动作似乎可以停止之际,立即引动下一势动作,紧紧相承,让拳路变化于似停不停,不停而停之境。
正因为陈式太极拳招势是如此承接转变,要求也就更为严格,必须对拳路的一招一势仔细研究,领悟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关系。其中一个变化没有琢磨透理,那么这一势的机制情理便处于茫昧之中,势必影响到下一招的进行,若将拳路中招招独立,割断血脉神气,不能自始自终一气贯通,则胸中之太和元气永远难以发挥作用,拳术则疲。
含胸之时,必须同时塌腰,而不可弓腰。含胸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通畅受阻,从而横气填胸,集聚胸腔,产生憋闷之感,直接损于身体,不宜练拳,功夫愈大受害愈深。所以必须进行塌腰,将脊椎骨向上轻提,背部内拨收起,使经脉舒展,气血畅通,由丹田而起,分四路而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到左、右肩,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余四分,化作两段,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并经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来保证虚灵顶劲。

陈式太极基本原理

陈式太极基本原理

陈式太极基本原理陈式太极基本原理陈式太极基本原理太极乃是无极生,动生阳来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

之理论说明了太极拳是内功拳法,它的一整套动作是运用丹田之气催动外形完成的。

这一理论是符合陈王廷前辈的造太极拳过程,古人造拳法律之严,今天的我是无法超越的,说一句没有出息的话:我今生能达到我师父马国相先生现在的功夫层次,今世就没白活一回。

太极拳功夫的练法是循序渐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陈王廷前辈造太极拳时也是忙来种田,闲来造拳。

古人说:明师出高徒,长江后浪推前浪。

但是对于我三十五岁才开始学太极拳的人来说,能将身体练虚到无极状态,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有人说一天练上三十遍,一年练三年的功。

我看这种说法有误,科学的计算一下时间,一天练三十遍可能需要六个小时,这种练太极拳的方式,身体内脏功能是无法承受的,汗出多了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就会失去平衡,后果不堪设想。

更何况这种练法也违背了前辈陈王廷的造拳法则。

陈鑫前辈的任脉督脉论: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

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子午以南北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我今依据前辈之理论,参照我师父的太极拳架,虚构太极拳功夫与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之间相互联系的自然现象。

现在谈地球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像日心说时代开始时那样的复杂,随着科学仪器的更新,人类对自然也了如指掌了。

可是还没有仪器能证明太极、无极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学练者来说还是个迷。

师父的陈氏太极拳,拳架中正,有一种八面支撑的韵味,运用丹田能量辗转随意。

我不知道无极状态是什么样,更不懂太极功夫,当我们看到高层次的太极拳家,在相互试探功夫时,采用的是太极推手的方法,这时他们的大脑反应是跟不上技击的手法,是靠皮肤的听劲,这可能就是太极拳神明玄妙的地步。

这种反应在医学(神经学说)界称之为条件反射,这时的信息传递就是细胞起的作用,平常人也存在反应这种能力,但是没有练出功夫的人运用起来那样的灵活,这种功夫也只能是虚中生有。

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

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

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

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论要知何为太极拳,须先弄清何为"太极"。

太字原为大。

易乾上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大"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

后来,当人们想表示比"大"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低下又加了一点,成为"太",意为无比、无际、无止、无边、无穷......极字原意为房屋中间顶端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意为最高、最巅、最上等。

"太"、"极"二字合起来,就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太极本无极",中国古代哲学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原始的混沌即为无极。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万事万物。

古代哲学把繁杂世界归纳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进而统一于"一"、"元"、"无"等抽象的本源,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可贵认识。

我们再看一下无极图。

古代道家把无极形象为O,表示原始混沌之气。

为了进一步表示阴阳运动,互生互克,动中有静的丰富内涵,道家将浑圆分为阴阳图,画出黑白两条首尾相咬的阴阳鱼。

白色图案中有黑色鱼眼表示动阳之根,在黑色图案中有白色鱼眼表示静阴之根。

科学地揭示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这样博大精深的哲学问题。

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创造太极拳,就是依据"太极"阴阳变幻的原理和太极图的丰富内涵,把哲学认识结合到人生宇宙的把握上来,分虚实,讲阴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强调演练时全身放松,虚灵顶劲,顺乎自然,内外兼修,以达强身健体、克敌致胜之目的,故把其以阴阳太极之理来解释拳理创造的拳术取名为"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入门

陈式太极拳入门

陈氏太极拳入门知识作者:冯志强摘自:《陈式太极――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刊(创刊号)》太极无极而生,太极两仪,阴阳之母,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万物皆分阴阳,天地是大阴阳,人身是小阴阳,清气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降者为地。

以人而言,清气上升入脑者为天,浊气下降入足者为地。

就太极拳而论:虚实、开合、刚柔,屈伸,纵放,顺逆缠丝,呼吸,动静皆为阴阳。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济太极为真,不可偏离方懂其中之奥妙。

且勿满足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阴阳不懂太极不明。

无极空洞无一物。

无极主静、静极生动,动则开静则合。

阴阳开合即为拳经。

太极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

久练无极生太极,可培殖本元,又可防病保健,两腿增力,周身轻灵。

无极要求呼吸细长均匀,以不憋气为主。

一呼百脉皆开,一吸百脉皆合。

吐故纳新,充实五脏,加速血液之循环,增加脏腑功能,细胞旺盈,经络畅通,加强了新陈代谢,达到了祛病延年之目的。

任何内功都离不开静养之桩功,就是上阵交锋也要心静不乱,心静则胜,心乱则败。

练拳也要心静专一,静为养,静养精力充沛,全身细胞旺盛。

心思动,动则太极生,此即练拳之基础知识。

太极拳处处分阴阳,不可双重。

初学要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气以静养而无害,中正不偏,头顶至裆要正,即百会、会阴一线穿。

此为中气线。

动作时要连绵不断,一式练完一式接,由起式到收式,一气呵成。

所谓一气呵成,即是精、气、神、意念,贯通不可散。

就可保持了动中求静的作用。

内外合一,周身相随,缠绕诸靠心身一家,即可达到一粒混元气也。

力发一点,点点透骨。

阴阳开合,开则俱开,精神意念、动作,连汗毛孔都想开。

合则俱合,合到丹田处。

从拳架来讲,开合不要过,无过无不及,以意气运动为主,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勿用力求,用力则滞,滞则不通,滞则不活。

各关节不可直,直则断。

阴阳虚实处处体现运劲如抽丝,转换要螺旋缠绕,胸腹要折叠运化。

习拳要求稳,求功心急,就会欲速则不达。

陈式太极拳24式

陈式太极拳24式

陈式太极拳24式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太极拳流派,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其中,陈式太极拳24式是学习太极拳初学者常练习的一套基础拳法。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24式的起源、特点以及练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文的阅读,您将对陈式太极拳24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陈式太极拳24式,也被称为“陈家炮捶”,是根据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套路修改而成的。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四大流派之一,起源于陈家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陈式太极拳24式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身体的舒展、收缩和呼吸的调节,达到养生强身、增强体质、舒展肌肉和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

同时,太极拳注重身心的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出稳定的内力,提高反应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

陈式太极拳24式的练习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片开阔的场地和一颗坚持不懈的心。

首先,站直身体,自然呼吸,放松肩膀和颈部肌肉。

然后,按照拳谱的指导,依次练习每一个动作。

每个动作都要求身体的协调和肌肉的放松,要保持呼吸平稳,动作流畅。

初学者可以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提高自身的技巧和能力。

陈式太极拳24式注重身体的内外协调,同时注重意念的调和。

要想达到太极拳的境界,需要在练习中逐渐体会到身体的变化和内外力的流动。

通过不断地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陈式太极拳24式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虚实相间”。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虚实变化,通过放松和收缩肌肉,调整身体的重心,使拳法更具威力和变化性。

在练习中,要注意身体的均衡,将力量转化为柔软和流动。

此外,陈式太极拳24式还注重意念的引导。

练习太极拳时,要通过意念的调整来引导气息和力量的流动,达到身体和内力的统一。

这需要练习者投入心思,用心去感受自身的变化和力量的流动。

总之,陈式太极拳24式是一套优秀的太极拳套路,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注重身心的和谐和内外力的统一。

通过练习陈式太极拳24式,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擦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氏原名揽擦衣。

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

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陈式太极拳入门功法

陈式太极拳入门功法

陈式太极拳入门功法陈式太极拳入门功法一、无极桩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心静如水,无物所著,无念所思。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身桩端然恭立,思想松静无为,头颅正直,顶劲虚领,肩井穴下沉,双肩松脱,膻中穴内含,心气下降,横膈膜下沉,束肋合腹,腰部向后撑平而下塌,松胯圆裆,开膝合膑,双脚内旋,涌泉穴虚而含吸地气之感,双脚外侧与肩同宽站立,周身放松合住劲,清浊之气共同浑合至小腹之内,等待阴聚阳震之机。

功积力久,渐悟无极桩。

待无极桩锻炼纯熟后,内气已较充盈,并有阳震之机,即可进行太极桩的训练。

陈式太极拳入门功法二、太极桩太极桩又名混元桩,是指在无极桩站立的基础上,腹部内气较前段时期充盈,配合束肋合腹,小腹的关元、中极二穴共同内敛纳气,冲震命门穴。

与此同时,利用肩部和肘部的松垂动作,催动两臂自下而上画弧缓缓抬起,高与胸平。

由于双肩松脱、内卷里合,锁骨下沉相合,心气与横膈膜向小腹中极穴沉降,以助内部气息团聚,向命门穴冲震,使两臂内侧(阴经)微微内缠向身体外侧撑住劲,构成内撑外掤、内圆外方、负阴抱阳的太极状态。

两手指松直向内,十指尖左右相对相照,指甲缝的气机含互相渗透和相吸相合之意,同时注意鼻准头的吐纳气与印堂穴(上丹田)、膻中穴(中丹田)、中极穴(下丹田)及三心(头心百会穴、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的吐纳气一致,并将气纳入中脉(上通百合穴,下达会阴穴一线串之)之轨道,以助中气潜转。

同时下闭谷道,气方不向下泄,构成呼气时使气由内达外,劲贯梢节,气贯指(趾)肚;吸气时退藏隐密,气结中宫,循环无端。

久而久之,体内会出现一种轻灵景象,气机运聚之意象,皆由心发,中气之潜转,上下不停。

如能将此意象融会于拳架之中,与动作、劲路结合起来,身体内外就会化生出一种浑厚灵敏、韧性极佳、弹性极强的混元气布满周身。

正如拳谚所云:? “学者若会混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

”陈式太极拳入门功法三、缠丝功:太极缠法太极缠丝功的习练非常有利于太极拳功夫的长进。

陈式太极拳部分要点

陈式太极拳部分要点

一、主要思想(一)怎样研习太极拳:1、要对理论在正确的认识,根据各种规律判断动作的错对:(2)按照人的生理结构,确定对错(2)按照人处的三维空间确定对与错。

一般按三维空间,即上节(头部)、中节(脖到胯)、下节(胯以下)为下节。

这三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皆空(胸腔、腹腔不会转换,特别是腹腔没有东西,下节不明,颠覆必生,即没有根,很容易倒。

2、要理解“风格”“特点”的概念。

与众不同叫特点,杨式与陈式的区别,缠丝劲、金刚捣碓是陈式太极拳典型代表。

特点:纯刚不柔不可,纯柔不无刚亦不可。

“阴”与“阳”缺一样都不叫太极。

陈式太极拳中,需要开(挺)胸的时候就要开(挺)胸,该含胸的时候就含胸,否则就不叫太极。

3、要从风格与特点掌握鉴别拳术的好坏、优劣之处。

(二)关于练意、练形、练气:1、练意(1)单向思维是按顺序(2)双向思维也就是阴阳(3)多向思维即周身方圆,也可说是棚劲2、练形即三维空间高宽长3、练气(1)外气呼吸=自然之气(2)内气有外气转化为能量之气以丹田为核心,通过丹田运转达之四稍学是气之母,气是血之帅。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三)引“劲”(进)落空,“合”即“出”:谁能合谁能赢合有“对合”和“错合”两种:1、手与手2、手与肘3、手与腿4、手与身5、手与脚“合”就是用意导,使全身协调,能够相互帮助“分”分与合是相互矛盾的,当对方用合力击技时,自己根据力学原理,将对方劲分开,利用化劲使对方落空。

引-------在“引”字上下功夫,引诱对方走空。

空:就是对方失重心,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身上没有防御的地方。

根本没有防御的意识。

必须研究合:“自身合”与“对方合”合劲目的是:(1)错合,利用杠杆原理擒拿(2)对合:对应相合,包括“手与手、手与肘、肘与肋、手与腿、手与身、手与脚”的合,目的是将对方的手控制住。

最主要的是“与对方合”,随对方的劲相合,与对方合按三维空间合:(1)长(前后合):对方进,用顺手牵羊(捋劲,向心力),对方退,顺水推舟,用挤按劲(离心力)(2)高低合:高,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陈式太极拳初级教学

陈式太极拳初级教学

陈式太极拳初级教学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它源于明朝时期的陈王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以缓克急为特点,是一种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练习的健身运动。

初学者在学习陈式太极拳时,首先要学习的是基本功。

基本功包括站桩、单手推、双手推、单手抱球、双手抱球、单手托天、双手托天、单手提掌、双手提掌、单手搂膝、双手搂膝、单手拦手、双手拦手、单手挥掌、双手挥掌、单手倒卷肱、双手倒卷肱、单手上挑、双手上挑、单手下压、双手下压等。

这些基本功是陈式太极拳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学习后续的拳法。

在学习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和身体的协调。

呼吸要自然、深沉,不要过于用力,身体要放松,不要有紧张的感觉。

同时,要注意身体的重心,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左右摇晃。

在学习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练习的频率和时间。

初学者可以每天练习30分钟到1小时,每周练习3-4次。

练习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早上和晚上都可以练习,但不要在饭后立即练习。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练习的健身运动,初学者要掌握好基本功,注意呼吸和身体的协调,同时要注意练习的频率和时
间。

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陈式太极拳的精髓。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嘿,朋友!咱今儿来聊聊陈式太极拳那让人着迷的基础知识。

你知道不,陈式太极拳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无尽的宝贝。

先来说说它的动作特点。

那一招一式,刚柔并济,既有如猛虎下山的刚猛,又有似清风拂面的柔和。

这就好比开车,有时要猛踩油门加速冲,有时又得轻踩刹车缓缓行,刚柔的转换,全在一念之间,是不是很神奇?再讲讲它的身法要求。

立身中正,松腰沉胯,这可太重要啦!想象一下,你是一棵大树,根深深地扎在土里,任凭风吹雨打,依然稳稳当当。

要是身子歪歪扭扭,那不就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树苗,哪里还有太极拳的韵味?还有那呼吸的配合,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呼吸要自然顺畅,就跟咱们平常睡觉呼吸一样,不能刻意,不能着急。

要是呼吸乱了套,就好比唱歌跑了调,多别扭啊!陈式太极拳的步法也很有讲究。

进、退、顾、盼、定,每一步都有门道。

这就像在舞台上跳舞,脚步要轻盈灵活,又要准确到位。

一步错,可能整个节奏都乱啦。

说到发力,那可是陈式太极拳的精髓之一。

发力如同射箭,要先拉弓蓄力,然后瞬间爆发。

这股力量不是蛮劲,而是巧劲,得用对地方,用对时机。

不然,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白费力气。

练陈式太极拳,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它就像培养一盆花,得天天浇水、施肥、精心呵护,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要是今天练一下,明天就丢一边,那能有啥效果?而且啊,心态也特别重要。

要心平气和,不能着急。

要是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蹦跶个不停,那能打好拳吗?总之,陈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就像是盖房子的基石,只有把这些基础打牢了,才能在太极拳的世界里越走越远,越练越精。

朋友,你准备好踏上这神奇的太极拳之旅了吗?。

陈式太极拳入门教程

陈式太极拳入门教程

陈式太极拳入门教程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流派,被誉为“太极拳之祖”。

陈式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缓慢的节奏和流畅的连贯性而闻名于世。

它通过精确而独特的技巧和动作,注重身体的内外结合和宇宙能量的流动,以实现身心平衡、健康和内在力量的提升。

本文将为你提供陈式太极拳的入门教程,共计1000字。

第一部分:理论知识(200字)陈式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通过调整身体的重心、姿势和呼吸来实现力量的转移和运用。

其基本原则包括松、沉、悬、抓和含胸。

第二部分:基本功训练(300字)1. 身体放松:站直双脚,轻松垂肩,微屈膝盖,放松整个身体,注意保持舒展而自然的状态。

2. 步法练习:采用陈式太极拳的标准步法,即针对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移动练习。

通过脚步的转移和重心的调整,逐渐掌握步法的要领。

3. 手势练习:练习太极拳十三式的手势,包括单鞭、肘底反手、起手、白鹤亮翅等,通过反复练习,逐渐熟悉和掌握每个手势的动作和要领。

4. 动作关联练习:将手势和步法结合起来进行练习,通过逐渐增加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提升自己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

第三部分:形式演练(300字)1. 陈式太极拳一路(老架):通过学习一路太极拳的各个动作和过程,逐渐掌握整套太极拳的招式和要领。

2. 慢推手:通过与教练或其他练习者进行慢推手练习,锻炼自己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的调节和协调能力。

3. 快推手:在掌握了慢推手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推手的速度和力度,通过模拟实战的形式,提升自己的应变和对手控制的能力。

第四部分:注意事项与建议(200字)1. 保持持续性:太极拳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运动,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奥妙和效果。

2. 正确呼吸: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呼吸的配合,以柔和平顺的呼吸方式带动整个身体的动作。

3. 学习正确姿势:学习太极拳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产生不良姿势所带来的伤害。

4. 寻找良师指导:找到一位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教练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通过他们的指导和纠正,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技巧和水平。

陈式太极拳初级教学

陈式太极拳初级教学

陈式太极拳初级教学1.基础功法:在学习陈式太极拳之前,需要先掌握一些基础功法,如立正、站桩、慢走等。

在站桩时要注意放松身体,让气沉丹田,慢走时注意身体的重心和呼吸。

2.陈式太极拳起势:陈式太极拳起势是太极拳套路的首个动作,以表达“开合”运动的理念。

起势时,需要抬起左手,右手放在鼓背位置。

然后左脚前踏成“骑马步”,右脚弯曲,成“虚步”。

3.单鞭:单鞭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基本动作之一,也是表现太极拳“粘、连、随、挂、掤、履、拦、击、捶”等技法的重要动作。

动作大致是将重心向右移动,右手化指单鞭,左手自然下压。

4.搂膝拗步:搂膝拗步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招式,通过左右腿前后变换,来达到身体的转化。

在这个动作中,需提前观察沉涵肘,收尾追掌。

双手运动则是阴阳手色,转化推拉。

5.玉女穿梭:玉女穿梭是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经典动作,具有左右协调、曲线美感、内外交织等特点。

做玉女穿梭时,要做到“旋之旋,转之转”。

左手屈膝,右手伸直,然后踏上左脚,缓缓移动重心,收回右手,右脚虚步落地。

6.如封似闭:如封似闭是陈式太极拳套路中所呈现的一个过渡式动作。

动作大致分为立定、斜步、切步、侧步、搂膝等几个动作。

这些动作完成之后,要注意将重心转移到左脚上。

7.武器:太极拳武器种类很多,其中以剑和刀较常见。

太极剑是太极拳套路中的一种武器,有“起手∙探海”、“画弧式剑气开胸”、“云手剑势”、“天旋地转”等招式。

8.内功:太极拳讲究内功修炼,其核心是以调动气机,塑造柔软的身体为基础。

内功的实质是通过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达到放松心神的目的。

要修炼内功,需要持之以恒,积极参加课程。

学习陈式太极拳需要懂得九条理论

学习陈式太极拳需要懂得九条理论

学习陈式太极拳需要懂得九条理论一、三节的规矩①上节(头→颈)头是人的司令部,控制着全身的一举一动。

在太极拳中,头部要保持自然直立,不可歪斜。

颈部肌肉要保持松弛、下垂的状态。

都不要刻意的拉直,避免僵硬。

②(胸→髋)胸部要放松,微微自然的向內收。

背部肌肉腰舒展、放鬆,脊椎上下豎直,不能僵硬。

脊柱上下有微微上下對拉的感觉。

腰部,这是太极拳长个套路的发动机,是身体转动的的枢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要求是肌肉放松下坠、灵活转动,要富有弹性。

腹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内气的归宿。

臀部的要求是要“翻起”,就是屁股略微向后翻,但不能撅屁股,只是自然的向后翘一点。

裆內部呈弧形,不能形成夾角。

③下节(胯→踝)胯根部要求撑圆,这样能有助于腰部的转动。

膝关节保持一定的弯曲,但不能超过脚尖。

身体的重量是由膝的调节来完成的。

踝是重心之根基,对保证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作用,不能乱动。

二,浑圆桩太极拳十分注重浑圆桩,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练气、练静和加强腿部支撑力的训练。

现在很多人对太极拳练气不理解,甚至觉得是迷信!所谓的气,不过就是指呼吸,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的,这不可能有什么虚幻!太极拳的呼吸是逆腹式呼吸,就是指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鼓胀。

千万不要刻意的想着呼吸,首先一定要自然!浑圆桩的练法:两脚开立,脚与肩同宽,脚尖的方向是在正前方。

膝盖往前屈,绝对不得超过脚尖。

大腿与地面呈120°→90°。

胯部撑圆,身体自然、放松的直立起来,不能僵硬。

双手合抱于胸前,十指相对,肘部放松下坠,像是胸前抱着个球。

颈椎竖直,头部自然领起,像是有根绳子悬挂着一样。

耳朵和肩膀相对照,肩膀和髋关节呈一条直线。

嘴巴闭上,牙齿微合,舌尖轻轻抵住上腭。

身体上、精神上要高度放松。

在刚开始练的时候,能坚持5分钟就够了,不可勉强,等到腿部的支撑力增强,自然可以加长练习的时间。

练习时,一定要注意“松”,松是太极拳的至高境界,高度的放松可以让肌肤处于极其敏感的状态,还可以使在实战中准确的判断对方力量的来源,做出相应的对策。

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

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

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我们要对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快速的掌握陈氏太极拳,对于练习陈式太极拳的进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一在于“头正项竖、虚领顶劲”头是我们一身之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凝,所以头部要摆正,才有利陈式太极拳的练习。

顶劲虚领则全体精神自然领起,中气贯注神贯顶。

虚者,虚虚领起,惟意思而已,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过则气留于脑中,不及则气滞于胸中,久之皆成病。

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二在于“胸空腹实,上虚下实”。

心要虚静,胸要松空,心虚则胸空,胸空则横膈膜下降,左右两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实。

气沉于丹田则上虚下实,上体松活圆转,下体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静气,则浊气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气自然上升至顶心,清升浊降,阴阳分清。

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三在于“塌腰敛臀、脊柱竖直”。

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腰要松又要虚,腰能松虚而后能塌;塌腰又须敛臀,臀部不收敛便不能塌腰。

敛臀勿忘提会阴,会阴上提下不漏气;塌腰敛臀则腰劲下贯,上体虚,中部活,下体沉稳,全体之劲能合于丹田;敛臀则骶骨有力,尾闾中正,配合虚领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对准,后腰命门处自然开张,中气贯于脊中,上自百会,下达会阴,如一线穿成,则身弓备也。

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四在于“两肩松开,沉肩坠肘”。

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肩为臂之枢纽,两肩不能松开,则转关不灵;两肩应放松下垂,功久骨缝自开,两臂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中气贯注于两肩骨缝之中,则能沉肩,由两肩骨缝而行于两肱之中,则两臂沉着虚灵;沉肩必须坠肘,肘不下坠则肩不得沉,气上浮而不得力,周身之劲合不住,且影响躯体之中正;坠肘有助沉肩,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于指梢则臂弓备也。

总而言之,无论两臂两手如何运转,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要沉肩坠肘。

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五在于“坐胯屈膝,垂直相对”。

两腿的枢纽在两胯。

两胯的重要性远不仅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简述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流派中起源最早,其理论基础也很扎实,学习陈式太极拳的人更是多。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

陈式太极拳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其每招每式都在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相辅相成。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

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于身畅通。

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心为神之居,主掌血脉运行,对人体各个脏腑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脏器,位于五官之首。

五脏主藏精气论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

人体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练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对身体起着影响,促进身体的微循环,加快代谢,达到养生的效果。

因此,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状术与中医的导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

演练太极拳可使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一切功能正常发挥,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

否则,会使演练者气血不足,引起推动血液运行循环的力量减弱,脉道堵塞,产生病变,不利于演练者的身体健康。

吐纳,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所发明的一种养生术。

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气和吸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

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及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陈式太极拳练习方法有哪些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

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二、调整身法周身放松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

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

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

《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

以周身自然为妙。

”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

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

三、疏通经络引动内气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

《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

”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

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四、形气结合如环无端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

“气”即指内气。

从医学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

《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

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

”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

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

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

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

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

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

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

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

《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

刚柔得中,方见阴阳。

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

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

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

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

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

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

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

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

意:即心意、意识。

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

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

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

《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

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

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

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