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7章~第9章【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7.1复习笔记
一、北朝文学与文化的概况
1.北魏文人温子舁
在“文雅大盛”的风气下,开始出现值得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舁,他的文章传世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气格;他也善于写诗,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是《捣衣》,全诗情景交融,声调协畅,被沈德潜评之为“直是唐人”。
2.北齐文坛
以邺都为中心的东魏与北齐政权,占据的是北魏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因而文学领先于位居关陇的西魏与北周。其标志是聚集了一批文人才士,北齐后主高纬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活跃于北齐文坛的文士中,有一部分来自南方,其中以颜之推、萧悫最著名。北方本土文士的脱颖而出。由魏入齐的邢邵,与温子异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子异卒后,又与魏收并称“邢魏”。他正面声称趋薪立异,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求变的共同趋向。
3.西魏的文风改革
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在推行政治、经济等改革的同时,也注意文风的改革。他托古改制,采用周官古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提倡去华存朴,师法上古,如苏绰的《大诰》。唐代陈子昂乃至韩愈、柳宗元的复古主张都可以从苏绰那里追溯发端。
4.北周文坛
北周接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首先是在皇族之内。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由于庾信和王褒文才卓越,两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北迁的文士。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
1.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1)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而言,是南方优越,北方滞后。这与文学人才的分布有关。而在南北各政权之间,随着对峙形势的进一步形成,文化方面的竞争更加明显。
(2)为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各个政权在文化上的差异。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尽管存在着政权的对峙,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通过使臣的外交活动、南北使臣间的直接交往、文士北迁,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
三、庾信文章老更成
1.徐庾体
“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梁书·庾肩吾传》)。
2.庾信前期诗文
(1)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由于萧纲等人
力主新变,影响所及,促使当时的创作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庾信前期的创作,在这方面颇有贡献,如《乌夜啼》。
(2)庾信在梁朝积累起来的文学经验,除了美感形式上的经营,还包括美感内容上的体认。庾信前期已具有“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庾信后期的生活经历,使这种美学追求得到充分实现的土壤,从而达到高于同时代人的艺术境界。
3.庾信后期诗文
(1)后期历仕西魏及北周,不得南归,便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在《咏怀古迹》中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他后期作品的这种特色。
(2)“乡关之思”的具体表现,一是感伤时变、魂牵故国,二是叹恨羁旅、忧嗟身世。这类作品有《拟咏怀》27首,以五言组诗的体制,多角度抒发凄怨之情。
4.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名词解释
徐庾体[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徐庚体是指南朝梁徐、庾二家父子的诗风、文体。徐、庾二家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随着萧纲的入主东宫才正式获得了“宫体”的名称。他们都是宫体
诗的代表作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剧书·庾信传》记载:“(徐、庾父子)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第8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8.1复习笔记
一、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1.“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1)以气质为体
①沈约将建安文风的特点归纳为“以气质为体”(《宋书·谢灵运传论》),气质体现为个性。文学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褪去了政教的色彩,更注重个性的表现。
②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的命题,适时地反映了当时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与追求。这种文学取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以情纬文
沈约指出:“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伴随着“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说的提出,“丽”的审美要求不局限于诗赋,也影响到书表铭颂论说等其他体裁,从而大大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也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曹操的教令
曹操的教令饶有通脱之风。诏令之体,属于庙堂之制,在两汉时期,这种体制的文辞庄重典雅。曹操所作诸令,不但思想无所顾忌,而且行文风格也不拘常例。
3.曹丕兄弟的书札
(1)曹丕、曹植的书札
内容多为抒发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裁书叙心,因而较之前代书札,更能随境生趣,摇曳多姿。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曹植《与吴季重书》。
(2)曹植的表文
曹植的表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也是情文并茂,刘勰评为:“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节矣。”(《文心雕龙·章表》)
4.《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1)辞赋的新局面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的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情感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登楼赋》
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其代表作是《登楼赋》。《登楼赋》善于自然地切入当下最真实的情境,即景抒情,情境交融,因而更易于感人。
(3)抒情小赋的繁盛
因政治险恶而备感命运多舛的文人们,有的在赋中吐露一腔悲愤。
①曹植的《洛神赋》,构思与手法虽受宋玉《神女赋》的启发,但主题发生了变化。《神女赋》意在讽谕君王不可贪恋美色,而《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这是对传统题材加以转换的一个典范。
②向秀《思旧赋》以极为凝练含蓄的语言,对惨死于司马氏屠刀下的友人追念感怀,并对迫害贤良的当政者寓有怨愤谴责之意;
③阮籍《猕猴赋》刻画贪求利欲者“人面兽心”的丑态。
这些作品篇幅几乎都不长,却意绪绵邈,给人以新鲜清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