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NDF-1型 电渗析除盐实验装置实验报告
电渗析污水处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电渗析污水处理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水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电渗析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电渗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电渗析技术原理学习在实习前期,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指导老师,对电渗析技术的原理进行了深入学习。
电渗析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离子进行选择性通过的技术,通过施加直流电压,使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发生迁移,达到浓缩、淡化或精制的目的。
2. 污水处理厂实地参观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某污水处理厂的电渗析处理单元。
现场了解了电渗析装置的运行原理、设备构造及操作流程。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污水处理厂的其他处理工艺,如生化处理、沉淀、过滤等,对整个污水处理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3. 实习操作与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参与了电渗析装置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启动与调试:学会了如何启动电渗析装置,调整运行参数,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监测与分析:定期取样,对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电导率等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评估处理效果。
(3)设备维护与保养:了解并掌握电渗析装置的日常维护保养知识,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4. 实习成果与总结通过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掌握了电渗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2)学会了电渗析装置的操作与维护方法;(3)提高了环保意识,认识到污水处理的重要性。
三、实习感悟本次实习使我深刻认识到电渗析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让我体验到了实际工作中的挑战与乐趣。
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对环保事业的责任感。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建议与展望针对电渗析污水处理实习,我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实习前的理论学习,为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2)增加实习环节,让实习生更多参与到污水处理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3)注重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实习生的安全意识。
实验四电渗析除盐实验
实验四电渗析除盐实验
覆盖本实验的各个环节
实验目的:利用电渗析除去盐溶液中的离子。
实验原理:电渗析除盐的原理是利用电场的作用力将溶液中的离子移入导电层,即毛细管内。
毛细管外皮连接正极电极,毛细管内连接负极电极,正极和负极的电势差在毛细表面产生电场,当溶液中的离子移入毛细管时,维持毛细管内电场,本质上就是离子的电位迁移,离子之间的电位差决定了渗析过程的进行速度。
实验原料及仪器准备:
原料:生理盐水(NaCl溶液),3mol/l 的氢氟酸溶液,0.2mol/l的硫酸钠溶液。
仪器:带有活性炭的水力比色管、活性炭层导电管,恒电流源、恒流源、pH计、电极组、烧杯、分液管、滤纸、温度控制器、精密天平等。
实验步骤:
1. 将传送液(NaCl溶液)放入加活性炭的水力比色管内,内部预加热温度至40℃,并用定量注入3mol/l的氢氟酸溶液和0.2mol/l的硫酸钠溶液,一共注入15mL。
2.将电极组连接到活性炭导电管中,一头为正极,一头为负极,用定量的恒电流源和恒流源给活性炭管供应电流,设定电流流量为5mA。
反渗透脱盐实验报告
反渗透脱盐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反渗透技术进行海水脱盐,并研究不同操作条件对脱盐效果的影响。
2. 实验原理反渗透脱盐技术利用半透膜,通过对水流的驱动,将水中的溶质经过半透膜,水分则通过半透膜,从而实现脱盐的目的。
该实验中,我们选用反渗透膜作为半透膜,并通过正向和反向两种流体操作方式进行实验。
3. 实验装置和材料- 实验装置:反渗透脱盐设备、水槽、泵、流量计、压力计等- 实验溶液:海水、脱盐后的水4. 实验步骤4.1 实验准备1. 将反渗透脱盐设备安装在水槽中,确保设备密封良好。
2. 准备好海水,并通过过滤装置进行初步过滤,去除较大的杂质。
4.2 正向流体操作实验1. 将海水通过泵送入脱盐设备中,并设置良好的流量和压力。
2. 观察流出的脱盐后的水质量,与原始海水进行对比。
3. 记录流量、压力、脱盐率等参数。
4.3 反向流体操作实验1. 将反渗透脱盐设备中的海水进行排空,然后倒置设备,使海水由膜面的反向进行入口。
2. 进行类似的实验操作,观察流出水质量并记录相关参数。
5.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正向和反向两种操作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正向流体操作方式下的脱盐率显著高于反向流体操作方式。
在正向流体操作下,海水经过半透膜后,流出的脱盐水质量明显改善,不同离子浓度明显降低,符合饮用水标准。
而反向流体操作下,脱盐效果较差,脱盐后的水仍然含有一定的离子,不适合直接饮用。
这是因为正向流体操作下,尤其是高压下,水分子可以通过反渗透膜,而溶质则难以通过。
而反向流体操作下,水分子受到压力的阻碍,无法充分通过膜,从而使溶质也通过。
同时,反向流体操作容易引起膜的污染,降低膜的使用寿命。
6. 结论本实验通过反渗透技术进行海水脱盐实验,并研究了正向和反向两种操作条件下的脱盐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正向流体操作下的脱盐效果显著优于反向流体操作。
脱盐后的水质量明显改善,符合饮用水标准。
由于反向流体操作容易引起膜的污染,降低膜的使用寿命,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正向流体操作方式进行海水脱盐。
物理实验电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渗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通过实验测定SiO2对水的ζ电势。
3. 掌握电渗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渗是胶体常见的电动现象之一。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的胶体粒子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ζ电势是指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与电场强度之比,是表征胶体粒子表面电荷性质的物理量。
本实验采用电渗法测定SiO2对水的ζ电势。
实验原理如下:1. 在多孔固体表面吸附层上,由于吸附离子或本身电离而带电荷,分散介质则带相反的电荷。
2.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介质将通过多孔固体隔膜贯穿隔膜的许多毛细管而定向移动,形成电渗现象。
3. 通过测量电渗发生的流量和通过的电流,根据实验数据和特性常数,可计算出ζ电势。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电渗仪2. SiO2胶体3. 超纯水4. 玻璃毛细管5. 秒表6. 计算器7.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SiO2胶体稀释至一定浓度,搅拌均匀。
2. 将稀释后的胶体注入玻璃毛细管中,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3. 将毛细管两端分别插入超纯水中,确保毛细管两端水面水平。
4. 启动电渗仪,调节电压,使电渗现象明显。
5. 使用秒表记录电渗现象发生的时间。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每次实验的电渗现象发生时间。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ζ电势。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共进行了5次,电渗现象发生时间分别为:10s、12s、11s、13s、14s。
取平均值得到电渗现象发生时间为12s。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特性常数,计算出ζ电势为0.5V。
本实验结果表明,SiO2胶体对水的ζ电势为0.5V,说明SiO2胶体在水中带负电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七、实验结论1. 通过电渗实验,成功测定了SiO2胶体对水的ζ电势。
2. 电渗法是一种有效测定胶体ζ电势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
八、实验心得1. 本实验让我对电渗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电渗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报告电渗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渗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2. 掌握电渗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电渗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电渗现象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胶体粒子在多孔介质中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渗实验通常采用毛细管作为多孔介质,通过施加电压,观察胶体粒子在毛细管中的移动情况。
电渗实验原理如下:1. 胶体粒子在多孔介质表面吸附离子,带电;2. 外加电场使胶体粒子发生定向移动;3. 胶体粒子在毛细管中移动速度与电压、胶体粒子电荷、多孔介质孔径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器材1. 毛细管(直径:1mm,长度:100mm)2. 电源(输出电压:0-30V)3. 电流表(量程:0-1A)4. 胶体溶液(例如:淀粉溶液)5. 秒表6. 烧杯7. 玻璃棒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毛细管固定在支架上,连接电源和电流表;2. 将胶体溶液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3. 将毛细管一端插入胶体溶液中,另一端放入烧杯中,确保毛细管内无气泡;4. 打开电源,调节电压,观察胶体粒子在毛细管中的移动情况;5. 记录不同电压下胶体粒子移动的距离和时间;6. 关闭电源,清理实验装置。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电压(V) | 胶体粒子移动距离(mm) | 时间(s)-----------|------------------------|-----------0 | 0 | 01 | 10 | 52 | 20 | 103 | 30 | 154 | 40 | 202. 数据处理:(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胶体粒子移动距离与电压的关系图;(2)分析关系图,得出胶体粒子移动速度与电压的关系;(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电压下胶体粒子移动速度的平均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胶体粒子移动距离与电压的关系图如下:电压(V) | 胶体粒子移动距离(mm)-----------|------------------------0 | 01 | 102 | 203 | 304 | 402. 分析:根据关系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胶体粒子移动距离逐渐增大。
电渗实验报告
电渗实验报告电渗实验报告引言:电渗现象是指当电流通过液体或固体时,由于电场的作用,会引起液体或固体内部的物质的运动。
电渗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电渗现象的观察和实验验证,深入了解电渗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1. 观察电渗现象的发生和运动规律;2. 探究电渗现象的原理和机制;3. 验证电渗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实验材料和仪器:1. 电源;2. 导线;3. 两个玻璃管;4. 各种溶液;5. 毛细管;6. 示波器。
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玻璃管,分别装入不同的溶液;2. 将两个玻璃管的一端连接到电源的正负极,另一端用导线连接到示波器;3. 打开电源,调节电压和电流的大小;4. 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和变化。
实验结果:1. 当电流通过溶液时,可以观察到溶液中的物质开始运动,形成电渗流;2. 不同溶液的电渗流速度不同,与溶液的性质和浓度有关;3. 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改变电渗流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实验分析:1. 电渗现象是由于电场的作用,使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2. 电渗流的速度与溶液的离子浓度成正比,浓度越大,电渗流速度越快;3. 电渗现象的原理可以用电动势差和电场力的叠加效应来解释;4. 电渗现象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电渗泵、电渗分离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渗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电渗现象是由电场力引起的溶液或固体内部物质的运动,其速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电渗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液体的搅拌、分离和输送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电渗现象的机制和原理,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电渗现象的应用领域,并加深对其原理的理解,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报告
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报告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报告引言:电渗现象是物质在电场中的运动现象,它是由于电场对溶液中的离子产生电力作用,使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而引起的。
电渗实验是研究电渗现象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电场对溶液中离子的运动产生的效应。
实验目的:通过电渗实验,研究电场对溶液中离子的运动产生的效应,探究电渗现象的规律。
实验原理:电渗现象是由于电场对溶液中离子产生电力作用,使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而引起的。
电渗速度与电场强度、离子浓度和离子电荷量有关。
当电场强度一定时,电渗速度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离子电荷量成反比。
实验材料和仪器:1. 电渗仪2. 直流电源3. 滤纸4. 玻璃棒5. 硝酸银溶液6. 氯化银溶液7. 盐酸溶液实验步骤:1. 将电渗仪放置在实验台上,接通直流电源。
2. 将滤纸剪成适当大小,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然后放置在电渗仪的两个电极之间。
3. 用玻璃棒将滤纸上的硝酸银溶液均匀涂抹在电渗仪的两个电极上。
4. 将电渗仪的两个电极浸入氯化银溶液中,调节直流电源的电压,观察电渗仪中的现象。
5. 将电渗仪的两个电极浸入盐酸溶液中,调节直流电源的电压,观察电渗仪中的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电渗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电渗仪的两个电极浸入氯化银溶液中,调节直流电源的电压,电渗仪中出现了一条明显的白色线条,该线条随电压的增加而移动。
2. 当电渗仪的两个电极浸入盐酸溶液中,调节直流电源的电压,电渗仪中出现了一条明显的白色线条,该线条随电压的增加而移动。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电渗现象是由电场对溶液中离子产生的电力作用引起的,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而引起的。
2. 电渗速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离子电荷量成反比。
实验总结:通过电渗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渗现象的规律。
电渗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溶液中离子的运动规律,还可以应用于离子分离、电解、电镀等领域。
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渗现象及其原理。
2. 掌握电渗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电渗现象,并分析影响电渗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电渗现象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多孔介质中的液体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当多孔介质与液体接触时,由于吸附或电离作用,多孔介质的表面会带上电荷,而与之接触的液体则带上相反的电荷。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的液体在多孔介质中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渗现象。
电渗实验的原理基于以下公式:\[ q = \frac{V}{R} \cdot t \]其中,q为通过多孔介质的电荷量,V为电压,R为电阻,t为时间。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直流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多孔介质(如沙土、粘土等)、烧杯、电极、导线等。
2. 试剂:蒸馏水、NaCl溶液、KCl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多孔介质放入烧杯中,并连接好电极和导线。
2. 将NaCl溶液或KCl溶液倒入烧杯中,使多孔介质完全浸没在溶液中。
3. 打开直流电源,调节电压,观察电渗现象。
4. 记录电压、电流、时间等数据。
5. 改变多孔介质的种类、溶液的浓度、电压等条件,重复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外加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多孔介质中的液体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渗现象。
随着电压的增加,电渗速度逐渐加快。
2. 分析(1)多孔介质的种类对电渗效果有较大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沙土的电渗效果较好,粘土的电渗效果较差。
(2)溶液的浓度对电渗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溶液浓度越高,电渗效果越好。
(3)电压对电渗效果有显著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越高,电渗速度越快。
六、实验结论1. 电渗现象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多孔介质中的液体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2. 影响电渗效果的因素有:多孔介质的种类、溶液的浓度、电压等。
3. 通过实验验证了电渗现象,并分析了影响电渗效果的因素。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
电渗的实验报告
电渗的实验报告电渗的实验报告引言:电渗是一种通过电场作用引起液体流动的现象。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搭建电渗实验装置,观察和研究电渗现象,以深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1. 观察电渗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2. 探究电渗现象的原理与机制;3. 分析电渗现象的应用领域。
实验材料:1. 电源;2. 两个电极板;3. 两根电极线;4. 盛有电解液的容器;5.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1. 将两个电极板平行地放置在电解液容器内;2. 将电源的正负极分别与两个电极板连接;3. 打开电源,调节电压和电流强度;4. 观察电解液中的液体流动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电解液中的液体发生了流动。
通过记录实验数据,我们发现液体的流动速度与电压和电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当电压和电流强度增加时,液体流动速度也随之增加。
根据电渗现象的原理与机制,我们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电渗现象是由于电场对电解液中的离子产生作用力,从而引起液体流动。
电场中的正离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向负极移动;负离子则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向正极移动。
这种离子的移动导致了液体的流动。
电渗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电渗现象可以用于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效率。
在生物学研究中,电渗现象可以用于细胞培养和药物输送。
在工程领域,电渗现象可以应用于微流体控制和液体传输等方面。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电渗现象,并对其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探究。
电渗现象是由电场作用引起的液体流动现象,其应用领域广泛。
进一步研究电渗现象的机制和优化实验条件,有助于提高其应用效果,推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致谢:感谢实验中的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的支持,使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验。
同时,也感谢实验小组成员的合作和努力,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1] Smith, J. et al. (2018). Electro-osmotic flow in microchannel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23(4), 567-589.[2] Li, X. et al. (2019). Applications of electroosmotic flow in microfluidic devices.Analytical Chemistry, 91(7), 421-436.。
电渗实验报告模板
电渗实验报告模板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离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探究电渗现象及其机理,并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设备•直流电源•电导仪•电渗实验装置实验原理电渗现象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电解质中电离的离子在电极间自发运动的现象。
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的电力与流体阻力的平衡,离子总体呈现出漂移运动。
此现象可应用于各种化学分离和测定的实验中。
实验步骤1.将电渗实验装置中的盐溶液在电导仪中测量出其电导率并记录;2.将电渗实验装置分别连接到直流电源(电压5V)的正极和负极,并观察推动液在电极之间的移动情况;3.通过调整电压和电解质的浓度,探究电渗现象与物理因素间的关系;4.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所采用的电压、电流、电阻和移动距离等参数。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实验数据电解质电导率(mS/cm)电场方向电压(V)移动距离(cm)NaCl 12.5 正向 5 1.2NaCl 12.5 反向 5 0.8KCl 14.2 正向 5 1.5KCl 14.2 反向 5 0.9数据处理1.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电解质中电荷载体的迁移速率;2.绘制不同电解质、不同电场方向下的电迁移率变化曲线;3.分析实验现象,探讨电渗现象的机理和实用性。
实验结论1.实验数据显示,不同离子浓度下,电渗现象的特性不尽相同;2.在不同电场方向下,离子的迁移方向也会发生变化,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3.电渗现象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生化药物的制备、浓缩等。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电渗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增加了对电渗现象的深入理解。
这对我们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报告
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电解质至于带电粒子的运动规律。
2. 观察电渗现象及其特点。
3. 掌握电渗现象的运用和相关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在电渗过程中,电场会引起溶液中带电粒子偏移。
在阳极处,带有电荷的阳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排斥,向阴极方向运动;在阴极处,带有电荷的阴离子(-)同样受到电场的作用,向阳极方向运动。
因此,带电粒子的偏移可以通过电渗来实现。
实验器材和试剂:1. 三角支架、电源、导线、倒置试管、滤纸、等离子纸、铜板、锌板、硬质玻璃板等实验器材。
2. 浓度分别为0.1mol/L的CuSO4和ZnSO4溶液,蒸馏水等试剂。
实验步骤:1. 在三角支架上调整倒置试管的位置,并将铜板和锌板分别插入试管中。
2. 将 CuSO4 和 ZnSO4 的溶液依次加入到两个试管中,分别将试管标记为“Cu”和“Zn”。
3. 在等离子纸上描绘出两条相对应的线,并用滤纸吸取一些溶液,放置于等离子纸上。
4. 打开电源,调整电压,使得电极两端的电势差为1V。
5. 过了一段时间后,取下等离子纸,观察溶液偏离的方向、距离以及滤纸上出现的颜色变化(半反应产物的沉积)。
6. 结束实验后,将实验器材和溶液清洗干净。
实验结果和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经过电渗过程后,CuSO4 溶液向阴极方向偏移,而 ZnSO4 溶液向阳极方向偏移。
2. 根据电渗现象原理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等参数。
3.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器材和试剂的不精确,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4. 可以尝试在实验过程中对不同电压、距离、溶液浓度等因素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电渗现象的特点,掌握了电渗现象的运用及其相关计算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会发生偏移,从而实现电渗效果。
这项实验对我们深入了解溶液电导性能以及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四电渗析除盐实验
实验四电渗析除盐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电渗析除盐的原理及方法;2.掌握电渗析除盐实验的操作方法;3.了解电渗析除盐对水样中盐离子的去除效果。
二、实验原理电渗析是利用电场对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选择性迁移的一种方法。
当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场时,带电离子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向相反电极迁移,形成离子迁移电流。
根据离子的电荷量和尺寸,不同离子的迁移速率也不同。
在电渗析过程中,离子的迁移速率与其电荷量成正比,与其尺寸成反比。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1.电渗析装置:包括电源、电极等;2.脱离盐水溶液:可以用食盐和水配制;3.导电率计:用于测量脱离盐水溶液的导电率。
四、实验操作步骤1.配制脱离盐水溶液:将适量的食盐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形成脱离盐水溶液;2.准备电渗析装置:将电极插入脱离盐水溶液中,保持电极之间的距离一致;3.接通电源:将电源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到电渗析装置的两个电极上,然后接通电源;4.设置电场强度: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适当的电场强度;5.开始电渗析除盐:打开电源,让电场作用于脱离盐水溶液中的离子,观察离子迁移现象;6.测量导电率:在电渗析过程中,定期使用导电率计测量脱离盐水溶液的导电率变化,以评估去除效果;7.关闭电源: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取出电极,清洗干净。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避免触碰电源和电极;2.设置电场强度时应遵循安全操作规范;3.实验结束后应将电极清洗干净,以免残留盐离子对下次实验产生影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中测得脱离盐水溶液的导电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根据导电率变化情况可以评估电渗析除盐的效果,判断盐离子的去除程度。
七、讨论与思考1.电渗析除盐实验对于不同种类的盐离子有不同的去除效果,应用于实际水处理中时应考虑盐离子的种类及浓度;2.电渗析除盐实验中的电场强度、电极材料等因素也会影响除盐效果,可以进一步探究。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电渗析除盐实验,了解了电渗析除盐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掌握了电渗析装置的使用技巧。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电渗析
电渗析实验一实验目的电渗析是膜分离法之一,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的各个行业,既可用于海水、苦咸水的淡化和工业生产用水的处理,又可用于冶金、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废水回收利用。
本装置是利用电渗析工艺进行水处理的实验设备,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电渗析实验装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熟悉电渗析配套设备,学习电渗析实验装置的操作方法。
3.掌握电渗析法除盐技术,求脱盐率及电流效率。
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即阳膜只容许阳离子透过,阴膜只容许阴离子透过,使水中阴、阳离子作定向迁移,从而达到离子从水中分离。
如示意图所示,在电渗析器内,阴极和阳极之间,将阳膜与阴膜交替排列,并用特制的隔板将这两种膜隔开,隔板内有水流的通道。
进入淡室的含盐水,在两端电极接通直流电源后,即开始电渗析的过程,水中阳离子不断透过阳膜向阴极方向迁移,阴离子不断透过阴膜向阳极方向迁移,结果是含盐水逐渐变成淡化水。
而进入浓室含盐水由于阳离子在向阴极方向迁移中不能透过阴膜,阴离子在向阳极方向迁移中不能透过阳膜,含盐水却因不断增加由邻近淡室迁移透过的离子而变成浓盐水。
这样电渗析器中,组成了淡水和浓水两个系统。
与此同时,在电极和溶液的界面上,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子与离子之间的转换,即电极反应。
以食盐水为例,阴极还原反应为H2O→H++OH-2H++2e→H2↑阳极氧化反应为 H2O→H++OH-4OH-→O2↑+2H2O+4e或2Cl-→Cl2↑+2e所以,在阴极不断排出氢气,在阳极不断有氧气或氯气放出。
在阴极室溶液呈碱性,当水中Ca2+、Mg2+、HCO-等离子时,会生成CaCO3和Mg(OH)2水垢,依附在阴极上。
而阳极室溶液则呈酸性,对电极造成强烈的腐蚀。
在电渗析过程中,电能的消耗主要用来克服电流通过溶液、膜时所受到的阻力以及进行电极反应。
运行时,处理水不断地流入交替相间的隔室,这些隔室是被阴阳交换膜交替格隔开的,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原水中的阴阳离子在水中发生定向迁移,最终形成淡水室出和浓水室,淡水室出水即为淡化水,浓室出水即为浓盐水。
电渗析实验
电渗析实验一实验目的:电渗析是膜分离法之一,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的各个行业,既可用于海水、苦咸水的淡化和工业生产用水的处理,又可用于冶金、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废水回收利用。
本装置是利用电渗析工艺进行水处理的实验设备,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电渗析实验装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熟悉电渗析配套设备,学习电渗析实验装置的操作方法。
3.掌握电渗析法除盐技术,求脱盐率及电流效率。
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即阳膜只容许阳离子透过,阴膜只容许阴离子透过,使水中阴、阳离子作定向迁移,从而达到离子从水中分离。
如示意图所示,在电渗析器内,阴极和阳极之间,将阳膜与阴膜交替排列,并用特制的隔板将这两种膜隔开,隔板内有水流的通道。
进入淡室的含盐水,在两端电极接通直流电源后,即开始电渗析的过程,水中阳离子不断透过阳膜向阴极方向迁移,阴离子不断透过阴膜向阳极方向迁移,结果是含盐水逐渐变成淡化水。
而进入浓室含盐水由于阳离子在向阴极方向迁移中不能透过阴膜,阴离子在向阳极方向迁移中不能透过阳膜,含盐水却因不断增加由邻近淡室迁移透过的离子而变成浓盐水。
这样电渗析器中,组成了淡水和浓水两个系统。
与此同时,在电极和溶液的界面上,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子与离子之间的转换,即电极反应。
以食盐水为例,阴极还原反应为H2O→H++OH-2H++2e→H2↑阳极氧化反应为 H2O→H++OH-4OH-→O2↑+2H2O+4e或2Cl-→Cl2↑+2e所以,在阴极不断排出氢气,在阳极不断有氧气或氯气放出。
在阴极室溶液呈碱性,当水中Ca2+、Mg2+、HCO-等离子时,会生成CaCO3和Mg(OH)2水垢,依附在阴极上。
而阳极室溶液则呈酸性,对电极造成强烈的腐蚀。
在电渗析过程中,电能的消耗主要用来克服电流通过溶液、膜时所受到的阻力以及进行电极反应。
运行时,处理水不断地流入交替相间的隔室,这些隔室是被阴阳交换膜交替格隔开的,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原水中的阴阳离子在水中发生定向迁移,最终形成淡水室出和浓水室,淡水室出水即为淡化水,浓室出水即为浓盐水。
电渗析脱盐实验说明.doc
电渗析脱盐实验说明实验7电渗析脱盐实验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了解并熟悉电渗析设备的结构、组装和实验方法;2.掌握不同进水浓度或流量下电渗析极限电流密度的测定方法;3、确定电流效率和脱盐率。
第二,实验原理电渗析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安全液体回收和水处理领域(如脱盐或浓缩等)。
)。
电渗析膜由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
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它对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具有选择性的渗透性,使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由阴、阳离子膜组成的隔室中迁移,从而将溶质与溶剂分离。
离子选择性渗透是膜的主要特性,这可以用唐南平衡理论来解释。
将唐南平衡理论应用于离子交换膜,离子交换膜与溶液的界面可视为半透膜。
电渗析用于处理含盐量小的水时,膜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渗透率。
通常认为电渗析适用于脱盐含量低于3500毫克/升的苦咸水。
在电渗析器中,一对阴极和阳极膜以及一对分离器交替排列以形成最基本的脱盐单元,其被称为膜对。
电极(包括公共电极)由几组膜对堆叠在一起,称为膜堆。
电渗析器由一到几个膜堆组成。
电渗析器的组装方法通常用“等级”和“截面”来表示。
一对电极之间的膜堆称为第一级,初级分离器流称为第一级。
电渗析器的组装方式可分为一级一级、多级一级、一级多级和多级多级。
第一阶段和第一阶段是电渗析器的基本组装方法。
在电渗析器操作期间,通过电流的大小与电渗析器的大小相关。
因此,为了便于比较,使用电流密度代替电流的绝对值。
电流密度是通过装置脱盐区的电流,其单位为:毫安/平方厘米。
如果电流强度(密度)逐渐增加,淡水室膜表面的离子浓度将逐渐降低。
当I达到某个值时,C'→0,此时I的值称为极限电流。
如果I值稍有增加,由于离子扩散太晚而变成氢和氢氧化物,在膜界面上将导致大量水分子电离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了解并熟悉电渗析设备的结构、组装和实验方法;2.掌握不同进水浓度或流量下电渗析极限电流密度的测定方法;3、确定电流效率和脱盐率。
第二,实验原理电渗析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安全液体回收和水处理领域(如脱盐或浓缩等)。
电渗析实验结果及资源回收分析
电渗析实验结果及资源回收分析电渗析实验是一种将离子或分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技术,通过电场作用力,将目标物质从一个电解质溶液中传递到另一个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结果及资源回收分析是评估电渗析实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详细论述电渗析实验的结果及资源回收分析。
电渗析实验的结果分析主要包括目标物质的转移率、纯化效果以及实验参数的影响等。
目标物质的转移率是评估电渗析实验分离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计算方法为转移率=目标物质在收集溶液中质量/目标物质在进料溶液中质量。
一般情况下,转移率越高,实验效果越好。
如果目标物质的转移率较低,可以考虑调整实验条件,如增加电流密度、增加膜的孔径等。
除了目标物质的转移率,纯化效果也是评估电渗析实验效果的关键指标。
纯化效果可以通过比较进料溶液和收集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差异来评价。
一般来说,纯化效果越高,实验效果越好。
如果纯化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调整实验条件,如更换膜的材料、调整进料溶液的组分等。
实验参数的影响是指在电渗析实验中,实验条件对转移率和纯化效果的影响。
实验参数包括电流密度、膜的孔径、进料溶液的浓度等。
电流密度一般是通过改变实验电压和电渗析电池的电极面积来调节的。
当电流密度增大时,电渗析膜上的电场强度增大,从而促进了目标物质的转移。
膜的孔径是指电渗析膜上的微孔的尺寸,孔径越小,目标物质的分离效果越好。
进料溶液的浓度对转移率和纯化效果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进料溶液的浓度越高,目标物质的转移率越高。
资源回收分析是评估电渗析实验的可行性和环保性的重要环节。
在电渗析实验中,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主要有溶剂和溶质两部分。
溶剂的回收可以通过蒸馏、蒸发和冷凝等方法实现。
溶质的回收可以通过浓缩、结晶和过滤等方法实现。
对于溶剂和溶质的回收,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在回收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电渗析实验结果及资源回收分析是评估电渗析实验效果和可行性的重要步骤。
电渗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渗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电动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渗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测量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电渗现象,加深对胶体电学性质的理解。
4. 计算并分析电渗过程中产生的电动电势(ζ电势)。
二、实验原理电渗是胶体常见的电动现象之一,指的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液体介质通过多孔固体表面时产生的相对运动。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多孔固体表面吸附了离子或自身电离而带电荷,而液体介质则带相反的电荷。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液体介质会通过多孔固体隔膜的毛细管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渗现象。
电渗过程中,液体介质的流动速度与电场强度、毛细管半径、固液界面处的吸附层厚度以及介质的电导率等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测量液体介质的流动速度和通过的电流,可以计算出电动电势(ζ电势),进而了解多孔固体表面吸附层的性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SiO2多孔固体、蒸馏水、电解质溶液、电极、毛细管、电源、电压表、电流表、计时器等。
2. 实验仪器:电渗实验装置、电子天平、温度计、pH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SiO2多孔固体放入毛细管中,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确保毛细管内部无杂质。
2. 将毛细管两端连接到电极上,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
3. 打开电源,调节电压,使电场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4. 观察并记录液体介质的流动速度和通过的电流,记录实验数据。
5. 改变毛细管半径、电解质浓度等参数,重复实验,记录数据。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动电势(ζ电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液体介质的流动速度逐渐加快。
这符合电渗现象的基本原理,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液体介质会通过多孔固体表面定向移动。
2.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毛细管半径的减小,液体介质的流动速度逐渐加快。
这是因为毛细管半径越小,毛细管内的压力差越大,从而加快了液体介质的流动速度。
3.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液体介质的流动速度逐渐加快。
[精华]电渗析试验
电渗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渗析器各部分构造、功能、安装方法及操作方法;2、掌握电渗析器极限电流的测定、计算方法;3、加深理解电渗析运行中的电流密度、液体流速、溶液含盐量三者关系。
二、实验原理在电渗析运行中,电流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电渗析的效率。
电流密度与单位时间内溶液离子的多少成正比关系,通常以威尔逊公式表示为:i li m=KC dp u (20-1)式中:i lim——极限电流密度(Ma/cm2);K——水力特性参数;u——淡水隔板流水道中的水流速度(cm/s);C dp——淡水室水中的对数平均浓度(mm/l);Cdi-Cde Cdp=2.31lg Cdi CdeC di——淡水室进水含盐量(mm/l);C de——淡水出水含盐量(mm/l)。
该式是在并联隔板电渗析器和理想条件下求得的,在实际使用的电渗析器中,由于隔网的紊流效果与理想情况有一定的差别,极限电流密度表达式应取如下形式:i lim=KC dp u n (20-2)式中:n——流速指数;其他符号同上。
在电渗析运行中,由于进入淡水室中水流的流速、含盐量不同,总有一个电流密度与之相对应。
如果继续改变输入电压,则电流也发生变化。
当电压升高后,电流密度变化极微,从而改变了原来的电压—电流关系时,就可能出现极化现象。
利用这样的关系,用作图的方法不难求出极限电流密度值。
由若干个不同水流速u或平均浓度C dp时的极限电流密度值,便可求出它的表达式。
三、电渗析器的构造:电渗析器由膜堆、极区和压紧装置三部分构成:1、膜堆:是由相当数量的膜对组装而成的。
膜对:是由一张阳离子交换膜,一张隔板(淡水或浓水隔板);一张阴离子交换膜,一张隔板(淡水或浓水隔板)组成。
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器的关键部件,本厂采用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
隔板:分浓、淡水隔板,交替放在阴阳膜之间,使阴膜和阳膜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沿隔板平面通过水流。
垂直隔板平面通过电流。
隔板厚度09毫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实验装置说明第一节系统概述一、概述电渗析(简称ED)是一种利用电能的膜分离技术,是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地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之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渗析器的组装、构造,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电渗析器工作原理及流程的理解。
二、装置特点1.框架为不锈钢材质,结构紧凑,外形美观,操作方便;2.电渗析器外壳采用有机玻璃制作,方便观察;3.采用一体式设计,紧凑美观,方便搬移;4.组装方式灵活,电极可以倒换,以消除极化影响,防止结垢;5.增设有浓水部分循环系统,可提高水的回收率和减少耗电量等。
第二节实验装置介绍一、对象组成由动力系统、水箱、两级两段电渗析器、电渗析器有机玻璃外箱体、潜水泵、循环水泵、水压表、浓水循环有机玻璃水箱以及不锈钢框架等组成。
1. 水箱:储水箱由不锈钢板制成,尺寸为:长×宽×高=70cm×50cm×65cm。
2.两级两段电渗析器:采用阳膜开始阴膜结束的组装方式,用直流电源。
离子交换膜(包括阴膜和阳膜)采用异相膜,膜板材料为聚氯乙烯,电极材料为经石蜡浸渍处理过的石墨(或其他)。
尺寸为:长×宽×高=24cm×25cm×53cm。
3. 电渗析器有机玻璃外箱体:采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尺寸为:长×宽×高=40cm×50cm×63cm。
4.潜水泵:电源:220V、50HZ;最大扬程8m;额定功率:250W;电流:1.5A。
5. 循环水泵:电源:220V、50HZ;额定扬程 8m,输入功率:90W。
6. 浓水循环有机玻璃水箱:采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尺寸为:长×宽×高=25cm×40cm×45cm。
7. 水压表:采用耐震水压表,测量范围:0~0.25MPa二、控制系统由对象控制箱、整流器、流量计、漏电保护器及旋钮开关等组成。
第二章实验内容第一节电渗析除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熟悉电渗析设备的构造、组装及实验方法;(2)掌握在不同进水浓度或流速下电渗析极限电流密度的测定方法;(3)求电流效率及除盐率。
二、实验原理电渗析膜由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对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具有选择过滤性,使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在由阴膜及阳膜交错排列的隔室中产生迁移作用,从而使溶质与溶剂分离。
电渗析法用于处理含盐量不大的水时,膜的选择透过性较高。
一般认为电渗析法适用于含盐量在5000mg/L以下的苦咸水淡化。
电渗析器运行中,除盐面积上所通过的电流,称为电流密度,其单位为mA/cm2。
若逐渐增大电流密度i,淡水隔室阳膜表面的离子浓度C′→0,此时的i值称为极限电流密度,以i lim表示;如果再稍稍提高i值,则由于离子来不及扩散,而在膜界面处引起水分子的大量解离,称为H+和OH-。
它们分别透过阳膜和阴膜传递电流,导致淡水室中分子的大量解离,这种膜界面现象称为极化现象。
极限电流密度与流速、浓度之间的关系如式(1-1)所示,此式也称为威尔逊公式。
i lim=KCv n (1-1)式中n——流速系数(n=0.8~1.0),其值的大小受格网形式的影响;V——淡水隔板流水道中的水流密度(cm/s);C——浓水室中水的平均浓度,实际应用中采用对数平均浓度(me/L);K——水力特性系数。
极限电流密度及系数n、K值的确定,通常采用电压、电流法。
该法是在原水水质、设备、流量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给电渗析器加上不同的电压U,得出相应的电流密度。
作图求出这一流量下的极限电流密度,然后改变溶液浓度或流速,在不同的溶液浓度或流速下测定电渗析器的相应极限电流密度。
将通过实验所得到的若干组i lim,C,v值,代入威尔逊公式中。
等号两边同时取对数,解此对数方程就可以得到水力特性系数K值及流速系数n值;K值也可通过作图求出。
所谓电渗析器的电流效率,是指实际析出物质的量与应析出物质的量的比值。
即单位时间实际脱盐量q(C1-C2)/1000与理论脱盐量I/F的比值,故电流效率也就是脱盐效率:η=[q(C1-C2)/(1000I/F)]×100% (1-2)式中q——一个淡水室(相当于一对膜)单位时间的实际脱盐量(L/s);C1,C2——进、出水含盐量(me/L);I——电流强度(A);F——法拉第常数,F=96.5C/(me/L),其中C为电量(单位库仑)。
三、实验设备与原理(1)THENDF-1型电渗析反应实验装置一套,见图1-1。
(2)电渗析器采用阳膜开始阴膜结束的组装方式,用直流电源。
离子交换膜(包括阴膜和阳膜)采用异相膜,膜板材料为聚氯乙烯,电极材料为经石蜡浸渍处理过的石墨(或其他)。
(3)进水水质①要求总含氧量与离子组成稳定②浊度1~3mg/L③活性氯<0.2mg/L④总铁<0.3mg/L⑤总锰<0.1mg/L⑥水温5~40℃,要稳定⑦水中无气泡(4)设备及仪器①整流器一台②转子流量计(0.1m3/h,3只)③水压表(3只)④滴定管(50mL、100mL各1只)⑤烧杯(100mL,5只)⑥量筒(1000mL,1只)⑦电导仪(1只,附万用表)⑧秒表(1只)实验采用人工配水。
图1-1 电渗析反应实验装置示意图1.电源控制箱(包括整流器)2.不锈钢框架3.浓水循环水箱4.浓水循环水箱支架5.电渗析器及其有机玻璃外壳水箱6.浓水压力表及流量计(倒极后为淡水压力表及流量计)7.淡水压力表及流量计(倒极后为浓水压力表及流量计)8.极水压力表及流量计9.压力表及流量计支架 10.不锈钢水箱(包括原水箱和出水箱) 11.潜水泵 12.浓水进水阀(倒极后为淡水进水阀) 13.淡水进水阀(倒极后为浓水进水阀)14.极水进水阀 15.浓水循环进水阀 16.浓水出水阀 17.淡水出水阀 18.浓水循环泵 19.浓水循环水箱出水阀 20.电渗析器有机玻璃外壳水箱放水阀四、实验步骤1. 启动水泵,同时缓慢开启浓水系统和淡水系统的进水阀门,逐渐使其达到最大流量,排除管道和电渗析器中的空气。
注意浓水系统和淡水系统的原水进水阀门应同时开、关。
2. 在进水浓度稳定的条件下,调节进水阀门流量,使浓水、淡水流速均保持在50~100mm/s 的范围内(一般不应大于100mm/s),并保持淡水进口压力高于浓水进口压力0.01~0.02MPa范围内的某一稳定值。
稳定5min后,记录淡水、浓水、极水的流量。
3. 测定原水的电导率(或称电阻率)、水温、总含盐量,必要时测pH。
4. 接通电源,调节作用于电渗析膜上的操作电压至一稳定值(例如0.3V/对)读电流表指示数。
然后逐次提高操作电压。
在图1-2中,曲线OAD段,每次电压以0.1~0.2V/对的数值递增(依隔板厚薄、流速大小决定,流速小时取低值),每段取4~6个点,以便连成曲线;在DE段,每次以电压0.2~0.3V/对的数值逐次递增,同上取4~6个点,连成一条直线,整个0ADE连成一条圆滑曲线。
之所以取DE 电压高于OAD段,是因为极化沉淀,使电阻不断增加,电流不断下降,导致测试误差增大之故。
图1-2 电压—电流曲线5. 边测试边绘制电压—电流关系图(见图1-2),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改变流量(流速)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6. 每台装置应测4~6个不同流速的数值,以便于求K和n。
在进水压力不大于0.3MPa的条件下,应包括20cm/s,11cm/s及5cm/s这几个流速。
7. 测定进水及出水含盐量,其步骤是先用电导仪测定电导率,然后由含盐量—电导率对应关系曲线求出含盐量。
按式(1-2)求出脱盐效率。
五、注意事项(1)测试前检查电渗析的组成及进、出水管路,要求组装平整、正确,支撑良好,仪表齐全,并检查整流器、变压器、电路系统、仪表组装是否正确。
(2)注意电渗析器开始运行时要先通水后通电,停止运行时要先断电后断水,并保证膜的湿润。
(3)测定极限电流密度时应注意:①直接测定膜堆电压,以排除极室对极限电流测定的影响,便于计算膜对电压;②以平均“膜对电压”绘制电压—电流(见图1-2),以便于比较和减小测绘过程中的误差;③当存在极化过渡区时,电压—电流曲线由OA直线、AD曲线、DE直线三部分组成,OA直线通过坐标原点;④作4~6个或更多流速的电压—电流曲线。
(4)实验中每次升高电压后的间隔时间应等于水流在电渗析器内停留时间的3~5倍,以利电流及出水水质的稳定。
(5)注意每测定一个流速得到一条曲线后,要倒换电极极性,使电流反向运行,以消除极化影响,反向运行时间为测试时间的5倍。
测试每个流速后停电断水。
表1-1为极限电流测试记录表。
六、实验结果整理1. 极限电流密度(1)求电流密度i根据测得的电流数值及测量所得的隔板有效面积s,i由(1-3)求解。
电流密度i=1000I/s (1-3)式中 I——电流(A);s——隔板有限面积(cm2);1000——单位换算系数。
表1-1 极限电流测试记录隔板类型编号极段数目日期记录(2)求定极限电流密度i lim极限电流密度i lim的数值,采用绘制电压—电流曲线方法求出。
以测得的膜对电压为纵坐标,相应的电流密度为横坐标,在直线坐标纸上作图。
①点出膜对电压—电流对应点。
②通过坐标原点及膜对电压较低的4~6个点作直线OA。
③通过膜对电压较高的4~6个点作直线DE,延长DE与OA,使二者相交于P点,如图1-1所示。
④将AD间各点连成平滑曲线,得拐点A及D。
⑤过P点作水平线与曲线相交于B点,过P点作垂线与曲线相交得C点,C点即为标准极化点,C点所对应的电流即为极限电流。
2. 求定电流效率及除盐率(1)电压—电导率曲线①以出口处的淡水电导率为横坐标,膜对电压为纵坐标,在普通坐标纸上作图。
②描出电压—电导率对应点,并连成平滑曲线,如图1-2所示。
根据电压—电流曲线上C 点所对应的膜电压U c,在电压—电导率关系曲线上确定U c对应点,由U c作横坐标轴的平行线与曲线相交于C点,然后由C点作垂线与横坐标交于r c点,该点即为所求得的淡水电导率,并据此查含电导率—含盐量关系曲线,求出r c点对应的出口处淡水含盐量(me/L)。
(2)求定电流效率及除盐率①电流效率根据表1-1极限电流测试记录上的有关数据,利用式(1-2)求定电流效率,并以%表示。
上述有关电流效率的计算都是针对一对膜(或一个淡水室)而言,这是因为膜的对数只与电压有关,而与电流无关(即膜对增加而电流保持不变)。
图1-2 电压—电导率关系曲线②除盐率除盐率是指去除的盐量与进水含盐量之比,即:除盐率=(1-4)式中C1,C2——进、出水含盐量(me/L),前已求得。
3. 常数K及流速指数n的确定一般均采用图解法或解方程法,当要求有较高的精度时,可采用数理统计中的线性回归分析,以求定K、n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