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案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作者及

甄静新乐市邯邰学区东岳村小学

工作单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认识、领略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2. 理解并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材分析

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拥有茂密的森林,景色迷人。作为音乐之都,森林还激起许多大作曲家的灵感。本文就是以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作为题目。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冯骥才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的赞美,文中介绍了维也纳森林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的特点,并用大量笔墨向我们揭示: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学情分析

1. 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森林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

2. 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等词语的意思。

3.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和感悟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

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教师网上下载《维也

纳森林的故事》的音

乐。

学生听音乐。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先期准备。

二、导入请学生回顾有几种

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以往

的积累回答。

为理解课文教学重点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请学生划出文章中

哪些地方是描写并

说说其作用。

学生边听边划

并作旁批。

为明确教学重点作铺垫。

四、学生讨论请学生回答哪些句

子是描写的,并说说

其作用。

第一处描写说

明森林具有净

化眼睛和心灵

的作用。

第二处描写说

明森林与城市

的味道相调

和。

第三处描写说

明森林具有降

温的作用。

第四处描写说

明维也纳空气

清新。

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教师质疑第四段“味道”这一

词在此处是什么意

思?能否用另外一

个词来代替?

第六段皇家猎宫为

何建在此处?

第八段远处雕像看

得一清二楚说明什

么/

学生回答。

理解森林与城市风貌相调和。

理解森林更适宜人居住。

理解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教师再质疑文中还有哪些修辞

句表现人与自然和

谐亲密的关系?

学生在书上划

线。

领会写景可适当运用修辞句。

六、归纳总结这几处景物描写说

明什么中心?作者

用什么表达方式概

括中心?

学生根据全文

阅读找出文章

的中心句。

明确可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

的中心。

七、再读

文章

再读写景的段落。学生阅读。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八、迁移读冯骥才《珍珠鸟》,

划出有关景物和动

物描写的句子。

用抒情、议论

的表达方式概

括文章的中

心。

☆板书设计

净化眼睛和心灵。

森林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

(景物描写)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抒情、议论)

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由生活走入文中情境,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美好,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文兴趣。图文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文本整体入手感知,使认识层层深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搜索信息的能力。

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

☆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我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第一段入手,从第一段的句子中发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有: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然后让学生在下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来映照这些特点。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课堂上,由于设计的仓促,把第一自然段中的作用大,漏掉了,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后没能再次将主题扣回到归纳好的特点上。课堂上我的导语不能及时跟进,影响了整体的效果,与自己预想的效果相差较远。实际回答的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要求,总感觉是在牵着学生走。同时,这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所以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感悟、能够感悟。结果只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就要求学生用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这就造成一种不良的倾向:学生只是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句子还未读通,就让学生概括内容,这就造成课堂上潜能生的“默默无语”。

我觉得我在语文课上做得最不到位的就是不能真正的放手,《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怕学生学得不够到位,因此在上课时,总是不断的加以提示、引导,希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充分些。其实这样的行为,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在这节课中我就是不敢大胆地放开手,从头到尾并没有把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而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