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总结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的学科。

在大一学习动物生态学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复习和理解。

一、生态学基础概念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

2.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角色和功能,包括其所处的生活空间、获得资源的方式等。

3. 群落: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不同物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多种生物所组成的总体。

4.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体群落、地理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二、物种与种群生态学1. 物种多样性:指生物体在地球上的物种种类的多少和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2. 种群密度和种群增长: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动态:指种群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包括生命周期、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周期性波动等。

三、生态适应与生态位1. 适应与进化:种群在环境变化中通过基因突变、选择等机制适应环境,进而进化。

2. 生态位分化:类似物种在同一生态系统中通过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各自独特的生态位,以避免竞争。

3. 限制资源假说:物种数量受到最稀缺资源的限制,适应程度最高的物种将能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存活和繁殖。

四、相互作用与共生关系1.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捕食者以其他物种为食,被捕食者则成为食物。

捕食压力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2. 共生关系:包括互惠共生、寄生共生和共生共生,其中互惠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通过相互合作而获益的关系,寄生共生是指寄生生物在寄生体上获益而寄生体受损害,共生共生则是指两个物种彼此依赖并从中受益。

3. 竞争关系: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争夺有限资源,对种群动态和种群结构产生影响。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试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生命科学分支。

2、生态区:在动物体内有许多区域的地理环境相近,但有含有许多性质相异的系统和器官。

3、峰顶群落:演替阶段到最后趋于稳定与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峰顶,即群落形成已达到高峰。

所以称为峰顶群落。

4、定位转移: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者是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

5、感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动物体内原籍菌群或固有菌群发生易位数量发生增减或易主。

6、中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处于同一环境时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7、栖生:又叫单利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受利,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

8、互生: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互相受益。

9、助生:又叫互惠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生长的微生物互相受益的专性关系。

10、竞争:又叫拮抗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为获得能源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11、偏生:又叫单害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产生抑制对方生长的因子,前者本身不受影响或反而受益,后者的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12、寄生:由寄主和寄生物组成,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取营养使其遭受损害。

13、吞噬:是指一种微生物吞入并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14、微生态平衡:是指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周边环境(包括寄主)之间的统一体。

15、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6、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镜或其它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17、肠炎:是指肠道的卡他性、僵硬性、粘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与坏死性炎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或下痢。

18、便秘:是大肠机械运动的异常,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不适、直肠膨胀和不完全排空、整体消化道的排空时间延长。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超全)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超全)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周柏全一,名词解释:1.动物生物学: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

2.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3.生物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4.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5.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6.组织: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以及一些非细胞结构物质(细胞间质)以一定形式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

7.器官: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并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

8.系统: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9.亚种: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10.双名法: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来表示物种的命名方法。

11.排遗:动物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肛门排出的过程。

12.卵裂:受精卵至囊胚早期的有丝分裂。

13.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为完全分离的胚细胞。

14.不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不彻底。

15.体制:机体各部分的布局比例,即对称性。

1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对称类型。

17.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等分身体的对称类型。

18.体腔:内脏器官周围的腔隙。

19.真体腔: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20.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

21.同律分节:动物身体分节的一种,指动物体除身体前两节与最后一节之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

22.异律分节:动物身体分节的一种,指动物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23.无体腔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而充满中胚层间质的动物的通称。

24.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指未受精卵子经刺激后发育成子代的生殖方式。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归纳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归纳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归纳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在大一学习动物生态学的课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大一动物生态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生态学基础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

2. 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个体总和。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密度、结构及其变化原因等内容。

3. 动物的群落生态学群落是指由多个种群组成的动植物共同生活的总体。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的组成、结构、相互关系以及物种多样性等问题。

4. 动物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能量和物质循环等过程。

二、动物的生态适应1. 生态位概念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物社会中所起的功能和位置。

动物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态位来完成其生存和繁殖。

2. 动物的适应性进化动物通过遗传和运动适应等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适应性进化是动物对环境选择的结果。

3. 动物的行为适应动物通过行为适应来满足生存和繁殖的需求。

行为适应包括繁殖行为、捕食行为、迁徙行为等。

三、动物的生态关系1. 动物的食物关系食物关系是指生物之间以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方式相互联系和依赖。

包括食物链的层级结构、食物关系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等。

2. 动物的竞争关系动物之间会因为生存资源的有限性而进行竞争。

竞争关系包括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影响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3. 动物的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互利共生的关系。

包括寄生、互利共生、共生关系的稳定性和进化等。

四、动物的生态保护1.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威胁。

2. 动物物种的保护动物物种的保护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动物生态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态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态知识点总结一、动物生态的基本概念1. 动物生态的概念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研究动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相互关系和行为规律,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影响和反馈。

动物生态学通过研究动物的种群动态、个体生长发育、行为特征,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多种复杂关系。

2. 动物生态系统结构动物生态系统是由动植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系统。

动物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等组成部分。

其中,生物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动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总体,而生物个体则是生态系统的最小单元。

这些不同层次的生态单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物生态系统。

3. 动物生态系统功能动物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资源生产、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稳定等。

资源生产是指动物通过捕食、寄生、腐生等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和物质,支持生态系统的运转和发展。

物质循环则是指动物通过呼吸、排泄等行为,将能量和物质输入到生态系统中,并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方式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是指动物通过生物信号、行为等方式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更加密切。

生态稳定则是指动物生态系统在特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而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 生境选择动物在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通常会选择适合自己生活和繁衍的生境。

例如,水生动物往往选择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水域环境中,而陆生动物则更适宜生活在陆地环境中。

生境选择不仅与动物个体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关,还受到环境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2. 生境适应动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出现生理、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性变化。

例如,高山地区的动物通常会有较长的毛发和厚实的皮肤,以减少体表水分散失和保持体温,从而适应极端的低温环境。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学、行为和分类等内容。

在动物学的研究中,涉及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动物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动物的世界。

1. 动物的分类动物界是生命界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单位。

按照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动物界中的动物按照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进化历史等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

在动物分类学中,我们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 动物的形态特征动物的形态特征是其外部构造和内部结构的总称。

在动物的形态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从动物的体型、体表覆盖物、感觉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器官、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来分析动物的形态特征。

3. 动物的生理动物的生理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在动物的生理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会关注动物的代谢过程、生物节律、能量转化、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反应、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方面。

4. 动物的生态学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种群结构、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生态位、种间关系、食物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5.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表现出来的行动。

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生存行为、求偶行为、交流行为、领地行为、迁徙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和逃避行为等方面。

6. 典型动物的举例在动物学的学习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一些典型的动物进行研究。

比如说,我们会关注犬科动物中的犬和狐狸、豹科动物中的猛兽和狮子、猫科动物中的猫和虎、大象科动物中的大象以及鲸目动物中的鲸等。

7. 动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是指动物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种变异和物种选择等现象。

在动物的进化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起源、进化历史、分类演化、形态进化、生理进化和行为进化等方面。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

大一动物生态学知识点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涉及到动物的生态习性、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大一动物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动物种群与种群生态学-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中共同生活并能够繁殖的个体的总称。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 种群增长与稳定性:种群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大小和密度受到环境因素、资源可利用率等的限制,通过种群调节机制来维持相对稳定的数量。

- 种群生态学的概念: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分布、结构、增长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包括种群分布格局、年龄结构、性比例、生殖行为等。

2. 动物群落与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在某一时间和空间上共同栖息的总称。

群落通常由各种生物体所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 群落结构与功能: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丰富度、多样性等,功能包括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群落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指群落在时间上的相继更替,它是由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环境的演替所引起的。

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3. 动物的生态适应与生态位- 生态适应:动物在其所处环境中适应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和行为。

生态适应与物种的进化紧密相关,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 生态位:动物在群落中所占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生态位包括由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生活史特征、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等所决定,不同物种通过适应和分工来避免竞争。

4. 动物行为与生态学- 动物行为:动物生活活动中的各种行动和反应,包括觅食、攻击、求偶、迁徙等。

动物行为与生态环境和种群中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 行为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对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行为生态学关注动物种群和个体的行为适应性和对环境的响应。

动物生态学第02讲 动物生态学基础

动物生态学第02讲 动物生态学基础

足印长:不包括爪长 足印宽:左右最宽点
的直线 爪长 掌长 间垫长 间垫宽 蹄间距 偶蹄宽 步距
跨距 足样群 群距 群间距
整理课件
动物足迹几个名称
跨距:足迹链或一组足印横跨的最大宽度(右左足 印最宽点的宽度)。
足样群:四足印单元组 群距:四足印单元前后之间的距离 群间距:足样群最前足印的前缘至
鳍条和支鳍骨年龄 A.鲢:胸鳍第一鳍条断面纹(3个年轮) B. 鲨鱼:胸鳍辐鳍骨(2个年轮)(叶 富良等,2002)
整理课件
年轮类型与鉴定(二) 骨胳
鳃骨、匙骨和脊椎骨
鳃骨、匙骨:用肉眼可 区分出宽层和狭层
脊椎骨:颅后10余节

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 A. 鳜鳃盖骨(3龄),B. 中华鲟(9龄)C. 脊椎骨(3 龄) )(叶整富理课良件等,2002)
最后足印后缘之间的距离
整理课件
兽类足迹速记方式
f5(4)H5(4)co
式中:
f=前足印。 H=后足印。 5=前后足印惯常呈现“5个趾
印”。
(4)=前后足印偶尔只显“4个趾 印”。
co=爪印时常显示。即 “c”=“claws”(爪印);
o=“often”(时常)。
1)该式中用小写字母“f”表示前足印较 后足印(用大写字母“H”)小。反之 亦然。
整理课件
爬行类主要特征与术语(四)
蛇的磷式:
颈段-体中段-体后段: 如21-19-17
记数方法:三种方法 (右图)
整理课件
鸟类
鸟类形态和名词术语
整理课件
飞羽
初级飞羽 次级飞羽 三级飞羽
覆羽
小覆羽 大覆羽 中覆羽
小翼羽
肩羽 翼羽 翼镜
鸟类飞羽

大一动物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大一动物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大一动物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一、概论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本学期学习的动物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动物的基本特征、进化和多样性、动物形态学、动物生理学以及动物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篇文档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点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与其他生物有明显的区别,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多细胞结构:动物由多个细胞组成,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功能。

2.真核细胞:动物的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包含有细胞核。

3.胚胎发育:动物通过有性或无性生殖,通过胚胎发育过程形成新的个体。

4.营养摄取:动物通过摄食、吸食或吞噬等方式获取营养。

5.移动能力:大多数动物具有自主运动的能力。

三、动物的进化和多样性动物起源于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经历了长时间的进化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物种。

重点内容包括:1.动物的分类:动物可以根据结构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和脊椎动物等。

2.动物的进化:动物经历了多次进化,形成了不同的进化支,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反映了它们在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常见的多样性包括生活环境的适应和形态特征的多样化。

四、动物的形态学动物的形态学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1.动物的外部形态:包括动物的体形、体节、附属物等,这些特征与其生活方式和生物学功能有关。

2.动物的内部结构:包括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这些结构与动物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五、动物的生理学动物的生理学研究动物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1.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食物消化的过程。

2.动物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的过程。

3.动物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动物生理生态学

动物生理生态学

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生理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生存和适应的科学。

通过对动物的体内生理过程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一、生理适应动物生理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生理适应。

生理适应是指动物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压力时,通过调节身体的功能和结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某些动物可以通过改变体温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

温血动物可以自主调节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而冷血动物则会直接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二、能量平衡能量平衡是动物生理生态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动物需要摄取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活活动。

能量的摄取途径主要包括食物的摄取和能量的利用。

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食物选择和消化吸收效率也会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能量供应。

三、水分平衡水分平衡是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水分对于所有生物体来说都是生命必需的,而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水分的获取和消耗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沙漠中的动物会通过减少尿液的排泄和通过皮肤呼吸来减少水分的丢失,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四、行为适应动物的行为适应也是动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动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

例如,某些动物会选择迁徙或冬眠来适应季节性的环境变化;而在资源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动物可能会表现出更具攻击性或守卫性的行为。

五、生态影响动物的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不仅影响着它们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食肉动物的捕食行为会影响到其食物链上的其他物种;而植食动物的浏览行为则会改变植被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总结: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了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适应策略,涉及到生理适应、能量平衡、水分平衡、行为适应等方面。

通过对动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保护和管理动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兽医成人考试知识点总结

兽医成人考试知识点总结

兽医成人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动物生理学1. 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动物的消化系统3. 动物的循环系统4. 动物的呼吸系统5. 动物的泌尿系统6. 动物的神经系统7. 动物的内分泌系统8. 动物的生殖系统9. 动物的免疫系统10. 动物的感觉器官二、动物生态学1. 动物的种群生态学2. 动物的个体生态学3. 动物的群落生态学4. 动物的生态系统学5. 动物的区域生态学三、动物行为学1. 动物的运动行为2. 动物的觅食行为3. 动物的避敌行为4. 动物的求偶行为5. 动物的母性行为6. 动物的社会行为7. 动物的学习行为四、动物化学和生物化学1. 动物的基本化学元素2. 动物的蛋白质生物化学3. 动物的碳水化合物生物化学4. 动物的脂类生物化学5. 动物的维生素生物化学6. 动物的激素生物化学7. 动物的酶类生物化学8. 动物的代谢物生物化学五、动物病理学1. 动物的传染病病理学2. 动物的寄生虫病病理学3. 动物的营养病病理学4. 动物的代谢病病理学5. 动物的遗传病病理学6. 动物的肿瘤病病理学六、动物医学1. 动物的疾病预防2. 动物的免疫接种3. 动物的临床病理学4. 动物的外科手术5. 动物的内科诊断6. 动物的皮肤病诊断7. 动物的神经病诊断8. 动物的内分泌病诊断9. 动物的外科病诊断10. 动物的妇科病诊断七、动物药学1. 动物的药理学2. 动物的药物疗法3. 动物的药物剂量学4. 动物的药物测试5. 动物的药物贮存6. 动物的药物配制7. 动物的药物管理八、动物卫生学1. 动物的环境卫生学2. 动物的饮用水卫生学3. 动物的粪便卫生学4. 动物的食品卫生学5. 动物的工作卫生学九、动物营养学1. 动物的营养需求2. 动物的饲料原料3. 动物的饲料配制4. 动物的饲料加工5. 动物的饲养管理十、动物学1. 动物的分类学2. 动物的解剖学3. 动物的生殖生理学4. 动物的生态学5. 动物的行为学十一、动物保护1. 动物的保护法律2. 动物的栖息地保护3. 动物的野生动物保护4. 动物的濒危动物保护以上就是兽医成人考试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点的总结,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

动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

动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个体和群体在特定生境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分布、繁殖和营养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将介绍动物生态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一、物种及其适应1. 物种的概念和分类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物种”。

物种是指能够自由繁殖并且后代能够繁殖的个体群。

根据各种特征和遗传差异,科学家对物种进行分类,并给予每个物种一个拉丁文的学名。

2. 适应与生存策略动物为了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会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

适应是指动物在生存环境中的形态结构和行为能力的改变。

适应的形式有物理适应和行为适应等。

动物通过选择适应的生存策略以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竞争压力。

二、生境与生态位1. 生境的分类与特征生境是指动物在其位置上所处的特定环境。

根据不同要素,生境可以分为陆地生境、水域生境和空中生境等。

生境的特征包括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食物资源等。

2.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生态位是指动物在特定生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动物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生境的需求,生态位可以分为资源分区型、垂直分层型和时间分割型等。

动物通过不同的生态位避免直接竞争并实现共存。

三、种群与群落1. 种群的构成与特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组成的总体。

种群的构成包括个体数量、个体密度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等。

种群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 群落的组成与相互作用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种群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总体。

群落的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共生关系和竞争等方式相互影响与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四、生态系统与能量流动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类生态系统是指某一区域内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总体。

根据不同的生境特点,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等。

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是通过食物链和营养网进行流动与循环的。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1 生态学定义Ecology 源希腊词"Oikos"和"logos", 前者表示住所和栖息地, 后者表示学科, 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1866.。

*研究科学的自然历史(C.Elton,1927)。

*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Кашкаров(克什卡洛夫),1954)。

*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wartha, 1954)。

*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生物学)(Smith,1966)*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Krebs,1972, 1978, 1985) 。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E.P.Odum,1956);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 1980)。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分子(molecular)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biosphere)* 按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 按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 按交叉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 按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3 生态学的发展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动物科学课程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态和习性知识

动物科学课程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态和习性知识

动物科学课程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态和习性知识在动物科学课程中,学习动物生态和习性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动物的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和互动,对于保护动物种群、推进生态平衡以及了解动物文化和行为方面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是动物科学课程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态和习性知识方面的总结。

一、动物生态环境动物生态环境包括动物生活的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和植被。

一些动物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来生存,这些环境包括水生、陆生、沿海、草原、森林、丛林、沙漠等不同的生态环境。

例如,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洲、大象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和亚洲等地区。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动物的生态环境。

二、动物的习性动物的习性是指动物对生活和繁殖的适应机制。

动物的习性会受到自身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如,日间活动的动物会有不同的食性、社交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夜间活动的动物则形成不同的睡眠习惯。

动物的习性还包括寿命、生长速度、繁殖方式等。

三、动物的种群数量动物种群数量通常受到环境因素和人类采取的行动的影响。

一些动物种群数量的增长可能会导致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问题。

例如,大量的食草动物可能导致枯竭或全面改变生态系统,而大量的掠食动物可能导致经济中产生问题,因为它们可能会损害人类的农作物和家禽。

四、动物文化动物文化是动物之间通过学习和传承技能或习性来适应繁殖和生存的行为方式。

一些动物文化常见于灵长类动物,如猴子和黑猩猩。

例如,一些猴子会用工具来获取食物,如用树枝来刮地里的虫子。

通过了解动物文化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它们的需求和保护它们。

总之,了解动物的生态环境和习性对于我们了解动物行为和文化都很重要。

保护动物种群、推进生态平衡以及了解动物文化和行为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动物科学课程相关知识,来保证我们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这里想到一句名言:“天下万物,以利为本”,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的根基和未来。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绪论一、动物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动物与动物间及动物与生活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分子,景观,生物圈。

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①对生态因子的研究,②对不同层次动物的研究③,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研究。

三、生态因子研究——火的生态意义作用双重性:火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它能够促进生物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

有益影响和作用的火:①小面积火,火烧面积不大而且维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利于植被恢复;②低强度,火烧强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对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小,使其仍可维持原有水平;③计划用火,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用火,安全可靠而且效果显著。

四、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种群动态研究是国内外对种群生态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领域。

研究种群动态的规律性,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和实施控制,是当前种群动态研究的主要任务。

引入现代系统科学研究种群的动态预测和动态控制是近代种群生态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复合种群: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后,在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上局域种群的复合。

各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整体。

②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

多种动物行为中,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社群行为、利他行为以及通讯行为是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其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给其他动物带来的好处和损失一直是行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

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破碎化的研究。

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隔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其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④生物入侵的研究。

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破坏和巨大经济损失。

⑤分子生态学方法的研究。

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从DNA水平来研究生物的生态和群落。

主要利用探针、引物和序列等三类检测生物种群DNA序列多态性的方法。

是当前动物生态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动物生态学原理复习资料

动物生态学原理复习资料

动物⽣态学原理复习资料动物⽣态学原理复习资料(PPT上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 ⽣态学(Ecology):Ecology 源于希腊⽂,Eco-表⽰住所或栖息地,Logos表⽰学问,原意是研究⽣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态学与经济学(economic)具有相同的词根。

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赫克尔E. Haeckel, 1869)。

⼆、问答题1.简述⽣态学的定义类型。

①Ecology 源于希腊⽂,Eco-表⽰住所或栖息地,Logos表⽰学问,原意是研究⽣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态学与经济学(economic)具有相同的词根。

②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赫克尔E. Haeckel, 1869)。

③研究科学的⾃然历史(埃尔顿C. Elton,1927)④研究⽣物形态、⽣理和⾏为上的适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54)⑤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⑥研究动物的⽣活⽅式与⽣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存条件对繁殖、存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纳乌莫夫HayMoB, 1955, 1963)⑦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的科学(Krebs, 1972, 1978, 1985, 1994, 2001)2.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经典⽣态学应包括哪⼏个分⽀学科?概括各分⽀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个体⽣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个体对⽣物和⾮⽣物环境的适应。

②种群⽣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

③群落⽣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态过程。

④⽣态系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稳态和调节功能)。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名词解释1. 法尔规律(Farr rule) :⼈⼝密度越⼤,越集中栖居在⼀个地⽅,许多流⾏病就越容易扩⼤和暴发。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于24小时周期性的节律。

冷害:喜温生物在0c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遗传漂变:指当一个族群中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时,下一代的个体容易因为有的个体没有产生后代,或是有的等位基因没有传给后代,而和上一代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

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表。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动物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动物与动物间及动物与生活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分子,景观,生物圈。

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①对生态因子的研究,②对不同层次动物的研究③,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研究。

三、生态因子研究——火的生态意义作用双重性:火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它能够促进生物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

有益影响和作用的火:①小面积火,火烧面积不大而且维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利于植被恢复;②低强度,火烧强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对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小,使其仍可维持原有水平;③计划用火,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用火,安全可靠而且效果显著。

四、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种群动态研究是国内外对种群生态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领域。

研究种群动态的规律性,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和实施控制,是当前种群动态研究的主要任务。

引入现代系统科学研究种群的动态预测和动态控制是近代种群生态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复合种群: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后,在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上局域种群的复合。

各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整体。

②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

多种动物行为中,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社群行为、利他行为以及通讯行为是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其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给其他动物带来的好处和损失一直是行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

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破碎化的研究。

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隔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其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④生物入侵的研究。

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破坏和巨大经济损失。

⑤分子生态学方法的研究。

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从DNA水平来研究生物的生态和群落。

主要利用探针、引物和序列等三类检测生物种群DNA序列多态性的方法。

是当前动物生态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一章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一、动物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昆虫:网捕,采集→处理制成标本→分类鉴定鸟类:形态特征、羽毛颜色、活动姿态、鸣声以及巢穴特征来识别种类兽类:活动时留下的足迹、采食痕迹和粪便等进行识别;皮毛收购调查(一)直接观察法大型昼行性动物适用使用望远镜在荫蔽处观察,距离确定(二)活动痕迹的识别1.足迹:摄影、素描、灌制动物足迹模型、气味定点技术2.粪样:塑料袋封存、风干后纸袋3.其他痕迹:啃咬痕、卧痕、摩擦痕(三)常用技术无线电遥测技术卫星定位遥测技术第二章动物种群动态及其调节一、种群的概念: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二、动物种群的基本特征㈠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初级参数:①出生率②死亡率③迁入和迁出率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分布型㈡动物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分布型,即内分布型。

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或称成群型种群分布类型的判定方法:常用而简便的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㈢种群的遗传特征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状况,通常以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2.性比三、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根据动物利用空间资源的方式,将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分为三类,即①单体分布:动物在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内单独生活,属于个体分散的生活方式,也称一次内分布型。

②小群分布:种群内雌雄个体或家族占有一小块空间,通常该空间内没有同种的其他个体存在。

小群内的个体在空间中仍有一定的内分布型,称为二次内分布型。

动物中营家族生活方式的种类很多。

③大群分布:多对动物、多个家族或多个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共同生活的很大的一群,社会是大群的极端形式。

包括不稳定的暂时集群;季节性集群;经常性的稳定集群。

四、阿利氏规律:每一种动物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称过密和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这就叫阿利氏规律。

动物的集群与存活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五、空间异质性与集合种群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一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集合种群:指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后,在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局域种群的集合,各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整体。

六、自然种群数量变动及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和种群调节理论㈠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几种情况:一个动物种群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并建立起种群以后,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①种群平衡,即较长期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②不规则波动或规则波动;③种群衰落或及灭亡;④种群大发生或暴发,即种群数量在短期迅速增长;⑤种群崩溃,种群内个体在短期内大批死亡,种群数量剧烈下降;⑥生态入侵,即生物因某种原因进入新分布区后迅速扩展蔓延,并对当地种造成危害的过程。

㈡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㈢种群调节:种群恢复到其变动的平均密度的趋向。

这是一种负反馈机制,当种群数量超过某一特殊水平时,能使种群数量下降;而当种群数量低于这一特殊水平时,又能允许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调节的主要理论】⑴外源性调节:①气候学派主要观点: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

②生物学派主要观点: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③折中学派主要观点:气候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共同调节种群数量。

⑵内源性调节①行为调节学说②内分泌调节学说③遗传调节学说七、种群数量的野外调查方法㈠绝对密度测定(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1. 总数量调查:计数某地段中全部生活的某种动物的数量。

对某些脊椎动物可以直接调查其总数量,例如用航空摄影调查某块草原上的全部黄羊;计数集中于繁殖地的海豹等。

2.取样调查:研究者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

①样方法: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形状可以是方的、长方的、条带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需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通过随机取样法来保证。

②标志重捕法:假设种群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的比例相同:就可以估计出种群的大小N:N = nM / m(the Lincoln Index,林可指数法或the Perterson Index,彼得逊指数法)需满足的条件:–标记对种群个体无影响;–标记记号牢固显目;–标记个体能充分地混和到种群中(标志和未标志个体有同样被捕捉的机会);–个体被捕获的可能性不随个体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种群为封闭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

根据标记和调查情况的不同,有三种估计方法:(1)Peterson估计法:一次标记一次回捕适用范围:大小较稳定的封闭种群;只进行一次标记和回收;(2)Schnabel估计法:多次取样标记和回捕适用范围:多次取样标记并释放个体;封闭种群,且为随机分布;单记号标记;调查时区分标记和非标记个体数量(3)Jolly-Seber估计法Southwood (1978):多次用不同记号标记、回捕时记录标记个体上次被捕时间。

适用条件或范围:可用于开放性种群;需进行3次或以上的可区分性记号标记与回收;标记和非标记个体捕获率相等;可得到种群的迁入量及存活率。

③去除取样法:通过一次调查并去除部分特定个体,然后再调查一次,得到种群中特定个体类型的比例的变化,从而估计出种群大小。

在一个封闭种群里,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效益(捕获数)就逐渐降低。

同时,随着连续的捕捉,逐次捕捉的累计数就逐渐增大。

如果将逐次捕捉数/单位努力(作Y轴),对着捕获累计数(作X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

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为零时,捕获累计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这可以通过延长回归线,到达与X轴相交的截矩,截矩所表示的值就是种群数量N的估计值。

㈡相对密度测定(相对密度:表示动物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分两类:直接数量指标与间接数量指标。

(1)捕捉:散放于地面的捕鼠夹、诱捕飞行昆虫的黑光灯、捕捉地面动物的陷阱、搜集浮游动物的生物网等,只要能加以合理的定量,就可以作为相对密度指标。

(2)粪堆计数:常用于调查兔、鹿等中、大型狩猎动物,计数样方或线路上的粪堆数目。

(3)鸣叫计数:主要适用于鸟类(4)皮毛收购记录:分析各地区的皮毛收购情况,划分成若干数量级,与地图法相结合,就可以获得皮毛兽在广大地区的数量分布图。

(5)单位渔捞努力的鱼数或生物量:每100小时拖网作业的捕鱼量。

(6)计数动物活动所遗留的痕迹,诸如土丘、洞穴、跑道、雪地上的足痕、巢等数量。

八、生命表(静态、动态及图解)的基本类型,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㈠静态生命表:某一特定时间内,按种群内各年龄所占比例而编制的生命表。

适用范围:世代重叠的动物种群,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

优点:①能够反映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年龄而变化的规律并从中看出种群的生殖对策和生存对策;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 m和周限增长λ;③编制较易。

缺点: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②不能对种群的密度制约过程和种群的调节过程进行定量分析;③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㈡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来编制的生命表,也叫同生群生命表。

适用范围:用于实验室种群以及野外一些易跟踪的种群动态描述,适用于世代不重叠生物。

优点:关键因子分析缺点:自然界中有些生物寿命很长,再加上野外跟踪种群个体也很困难,其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㈢图解生命表Begon 和Mortimer 在1976年专为高等植物设计的一种图解生命表。

年专为高等植物设计的一种图解生命表。

实际也是一种动态生命表,其优点是能够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动物种群动态,尤其适用于生活史比较复杂的动物。

实际也是一种动态生命表,其优点是能够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动物种群动态,尤其适用于生活史比较复杂的动物。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生物的生活史都是由若干阶段组成,最明显的是有变态的昆虫,分卵、各龄幼虫、蛹和成虫。

九、关键因子:凡是某因子引起种群死亡率的变动能极大地影响未来整个种群数量变动,这一因子称为关键因子。

十、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种群增长的理论模型:㈠非密度制约型种群增长模型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连续增长模型(世代重叠)㈡密度制约型种群增长模型离散增长模型连续增长模型㈢自然种群的增长模型具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具年龄结构的种群增长模型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N t =入t*N0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长率(种群经过一个世代后的净殖率)模型的参数λ:λ>1,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