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
中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其制度创新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廉租住房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制度创新的背景和动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供需关系、市场机制、政策效应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廉租住房制度创新对房地产市场、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章还将对中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实践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中国未来的住房保障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还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中国住房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总体而言,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推动中国住房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廉租住房制度作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制度创新及其经济学分析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廉租住房制度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廉租住房制度的定义、目标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而随着制度的深入实施,学者们开始关注其运行效果、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在经济学分析方面,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对廉租住房制度的创新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方面,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廉租住房制度对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角度,分析了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动因、机制及其效果。
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对于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尚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对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廉租住房制度与其他住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研究还不够充分。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基于土地财政视角
Vol.10No.12013年1月第10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3一、引言居住状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由于住宅具有商品性和社会保障性的双重属性,所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房地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持续发展。
我国在1994年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以此为标志,实现住房市场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又一轮房改大潮。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房改通知》),其主要目标是停止实物福利性分配住房,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对出于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实行差别化的住房供应政策;大力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房改通知》标志着我国新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开始,调整住房投融资结构,逐步实现对中、低收入普通家庭的住房保障。
1994年1月,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
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匹配、协调,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的需要,这促使地方政府通过出售土地来弥补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2]。
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越来越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大量土地高价出售,地方政府为从土地出让中获得更高的回报,把大部分土地用于商品房建设,忽视保障性住房建设,使得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缓慢。
二、文献综述“土地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建设领域的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刘红梅等(2008)认为土地成为地方政府补充地方财政的重要工具,即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3]。
文献综述
附件1: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一、关于保障房项目的研究从国外研究来看,专家学者常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城镇住房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如运用公共管理学、微观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甚至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主要探讨的是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与原则、住房保障框架模式、住房补贴效率、住房保障规模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Brent W.Amborse与Thomas G.Thibodeau(2004)的经验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抵押贷款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后,政府的这些目标确实增加了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抵押贷款的供给,并证明这一增加开始于1998年[1]。
Gerson M.Goldberg与John P.Harding(2003)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押贷款的投资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对借款人收入与所购买住房价格的严格限制,政府住房抵押贷款的投资组合真实地反映了低收入家庭的资产组合,经验研究表明当利率下降时LMI (即低中收入,low-and-moderate-income)投资组合展现出显著的高负债率与低再融资率[2]。
Laurie M. Anderson(2003)等的研究表明对低收入家庭的可支付住房的供应不足与由于收入、种族、社会阶层等原因而不断增加的家庭间的隔离对于社区健康是不安全的,由此建议通过提高收入来提供可支付住房[3]。
Scott Susin(2002)调查了针对低收入家庭的补助政策是否提高了未真正获得补助的贫困家庭的租金,结果发现在大都市区的拥有较多住房补助票券的低收入家庭较之于票券较少的家庭承受了更多的租金上涨,租金上涨额度远大于获取补助的额度,表明通过补助票券对低收入家庭进行求助是一个失败的政策[4]。
Glen Bramley 和Noah Kofi Karley(2005)回顾了在住房的可支付能力的度量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对于介于普通自有住房者和租房者之间的夹心层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数学模型[5]。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综述
的。同时人们 的收入是动态的 ,单位开 出的收人证 明可信度差 ,一些不符合购 买 经济适用住房条件 的家庭 占用了保障
住 房 。 冯科 (0 6 2 0 )提 出政 府 要 甄 别 经
一
、
现状 方 面 的 研 究
的 动 态保 障体 系 。张 佩 、郭 彬 奇 、胡 长
济 适 用 房 购 买 人 的 经 济 状 况 和 身 份 很 难 ,个 人 的经 济 收入 目前 仍 然 属 于 个 人
2 1年第 5 00 期
改革与战略
R 0RMAT 0N & S RA EG EF 1 T T Y
NO., 5201 0
第2卷C m lte N . ) i y 0
我 国住房 保 障 制度 的研 究 综述
丁 燕 张协 奎 ,
rfrn e. sdo ee ti p p rs ls o s gsc r y tm rm o rap csi raiewa , k s h ee rhd n mi eee c s Bae nt s,h s a e un h u i eui s s h p u n y t e fo fu s e t nace t y ma e ersac y a c v t
Ab ta t T i p p r u p t er s a c e nh u i g s c rt nCh n , y u i g r fr n er s a c t o ,t e iws h y ia s r c : h s a e msu e e r h s o sn e u i i i a b sn e e e c e e r h meh d i r v e et p c l s h o y t
保 障原则 、保障对象 、保障 目标。黄英
文献综述
1 前言2002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签发11号文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文件叫停了已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要求从7月1日起,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公开交易。
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使得房地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并且连续多年保持了远高于G D P增长的增长态势,为整体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虽然在2008-2009 年房地产价格出现了下滑,但是2010年开始随着支付能力的提高、低利率政策、政府房地产购买刺激措施等因素使房地产销售再度量增价升,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目前政府采取各种调控房价,如限购等政策,结果是一方面各地的房价依然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导致大量的房屋空置,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我国房地产由于国家制度因素和本身的特性,目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处于供给的不平衡,即局部性的结构失调,高档型住房,大户型住房,商业用房供应过剩。
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数量有限,高房价收入比以及消费预期导致居民有效需求能力不足,商品房空置率以及居民住房不足,土地资源使用率低等问题。
虽然问题颇多,但是房地产依旧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使其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从利益分配的视角对中国住宅房地产价格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明确存在哪些主体参与房地产业的利益分配,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而后分析各个主体在整个住宅房地产产业链中的利益占有率。
从而研究分析得出真正造成房价难以下降的原因。
我查阅并研读了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利益分配关系的实证分析”论题有关的相关研究文献,归纳这些研究文献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方面:第一部分相关概念的解释和分析。
第二部分了解我国2008-2012年的房地产市场状况和宏观政策。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的政策执行力度, 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2、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房地 产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失序。
3、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大政府投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以满足 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住房需求。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面临着越来越 多的挑战。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一。然而,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和改进措施,为完善我国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应更加注重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金融和土地 政策的协调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镇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 今后的改革中,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加保障性 住房供应等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应深入探讨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历史反思等方 面的内容,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为了解决中 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然而,在实践 中,这一制度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次演示将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 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定义、分类和政策制 定等方面。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包括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保障性住房分 为租赁型和出售型两种,租赁型包括公共租赁房和社会租赁房,出售型包括经济 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政策制定需要结合国内外经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 住房供需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于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
课程作业(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姓名: 09营销2班学号:关于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城市住房消费市场日渐繁荣。
目前房地产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问题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是高房价与消费者有限收入之间的矛盾。
本文从我国城市住房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出发,综合研究了2008年至1012年有关居民住房问题及对策的文献。
从四个主要方面整理归纳,首先,介绍了学者对房地产及房地产产业的相关概念;其次,总结了我国居民住房状况;再次,针对现阶段我国住房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点进行了综述,总结出住房价格、住房供应与居民实际需要、住房中介市场等几个关键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根据有关文献归纳了解决我国居民住房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产业;住房;房价;经济适用房1 房地产与房地产产业的理性认识要准确把握一项事物,首先必须清楚它的概念。
在研究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及解决对策之前,必须清楚地了解究竟什么是房地产,什么是房地产产业。
我国对房地产和房地产产业的界定类型很多,业界、学界都有自己的界定方法。
在形式与技术上对房地产与房地产产业的界定比较清晰而统一,而对其外延的争论较多,但基本形成较一致的看法。
1.1房地产的定义什么是“房地产”?它与“不动产”、“物业”的关系如何?在教科书中,一般把“房地产”定义为土地、房屋、附着物以及相关的权益;而把“不动产”定义为财产的一类,是相对于“动产”而言的,强调的是“财产权利”;把“物业”定义为使用状态中的房地产,强调的是其实物状态。
表面上看“不动产”或“物业”概念涵盖的对象更广,如可以包括公路、桥梁、港口乃至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等特殊物业,从这一涵义上看,按经济学家张汉亚研究员的说法房地产扼住了国民经济投资和消费的咽喉。
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保障性住房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作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质量,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在实践中面临着管理水平不均衡、服务不到位、居民满意度低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居民参与度不足等。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社会参与度低。
根据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加强人员培训、增加居民参与、创新管理模式等。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经济适用房小区物业管理综述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负担得起、可靠的住房保障。
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涉及住房规划、建设、分配、维护、运营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目标是为住房保障的受益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同时提高住房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住房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法律法规和创新管理模式。
住房保障对象出入管理:通过对住房保障对象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进行审查,确保住房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
同时,做好住房保障对象退出管理工作,确保住房资源合理流动。
住房保障资源规划建设:根据住房保障需求,合理规划住房保障项目的位置、规模和布局,确保住房保障资源的合理布局。
保障性住房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成本和资金来源分析
建设成本
根据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标准和户型设计等因素,进行建设成本的估算,包 括土地成本、建安工程费、配套设施费用等。
资金来源分析
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 确定各种资金来源的比例和渠道。同时,需要对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 行分析评估。
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和法规
保障性住房政策和法规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依据,包括土地供应、资金投入 、建设标准、分配管理等。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和法规,如《城镇住房保障条例》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等。
03
保障性住房市场需求分析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趋势
人口增长
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 住房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选址分析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地块条件、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选择 适合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地理位置。
建设标准和户型设计
建设标准
根据当地政策和市场需求,制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包括建筑结构、材 料、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准等。
户型设计
根据目标人群的需求和家庭结构,设计不同面积和户型结构的保障性住房, 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制定公平、公正、透明的租赁管理政策, 明确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租赁行 为。
租金标准
根据住房的位置、设施设备、市场租金水 平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租金标准,既要确 保租赁户的负担能力,又要保障住房的投 资回报。
维修管理和更新改造方案
维修管理
建立完善的维修管理制度,定期对住房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住房的安全和正常 使用。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供求不平衡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
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
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
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
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
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
从内容上看,2000年以前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比较少,相对也很零散,没有形成系统。
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
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
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
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住房需求社会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视角
The Industrial Study产业研究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05住房需求社会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视角孟倩雯 黄辉玲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一、引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
但房价上涨给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因此引发的住房矛盾成为了研究热点。
关于住房需求的相关研究涉及到的关键词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本文以“住房需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一是分析住房需求研究现状,总结研究中关注的热点词是什么;二是整理归纳研究热点词中的社会因素会对住房需求产生的影响;三是为政府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和保障人民的住房需求提供理论参考。
二、关于住房需求研究现状(一)住房需求研究文献统计通过CNKI期刊网数据库,以“住房需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到2020年2月共检索到924篇,文献发表时序分布如图1所示,图中横轴为发表年份,纵轴为文献数量。
根据图1分析:1982年~1995年,由于经济学中供需概念引入,对住房需求的研究开始缓慢发展。
1996年~2002年,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有了小幅度的波动上涨。
2003年~2008年,从2003年开始我国出台了大量房地产调控政策,住房需求成为了学术界研究住房问题的一个关键词,文献数量迅速持续增多,这个阶段共发表文献数量237篇;2009年~2016年,文献发表数量时高时低,趋势呈现波动发展,但总体数量平缓,2013年达到高峰;2016年以后,相关研究期刊发表数量开始持续下降,没有回升的趋势。
2019年共发表期刊论文38篇,其中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论文13篇,占总数的1/3。
图1 “住房需求”文献发表时序分布[](二)住房需求研究热点选取全部期刊文献中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论文共207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得到148篇有效文献。
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筛选出来的148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关键词图谱如图2所示。
浅谈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
浅谈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住房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居民的住房条件却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一、住房价格过高目前,我国的房价居高不下,许多年轻人面临着买房难的问题。
同时,一些城市的地价也快速上涨,导致政府在土地拍卖中失去了话语权。
因此,控制房价和稳定地价成为了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租赁市场不完善在我国,租赁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房源供应不足,租金水平也不合理。
同时,租赁市场的监管不够规范,存在着虚假宣传、欺诈等问题。
因此,完善租赁市场也是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为了解决住房保障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开发商的监管,防止房价过度上涨;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加大对租赁市场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租赁行业,提供更多的房源和就业机会。
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人民生活困难的基础性工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个方面。
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温暖关怀。
总之,解决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
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保障住房供给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
然而,当前我国保障住房供给存在诸多问题,如供给不足、分配不公等,亟待研究和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文献综述保障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保障,旨在保障人民基本居住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住房保障调研方案范文
住房保障调研方案范文1. 背景和目的住房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居住权益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住房保障问题,我们计划开展住房保障调研活动。
本文档旨在明确调研的背景、目的、调查对象、调研方法和调研时间,确保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2. 调研内容为了全面了解住房保障问题,本次调研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房保障政策的现状和实施情况:调查各地住房保障政策的具体内容、执行情况、问题和成效等方面的情况,分析政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2.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角色:探讨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住房保障中的作用和责任划分,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合作情况和问题;3.住房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查住房市场的房源供应情况、租金水平、购房能力等因素,分析住房市场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方面;4.住房保障的社会认知和需求:了解人民群众对住房保障的认知程度、需求情况和期望,发现人民群众的诉求和问题;5.成功案例和经验借鉴:寻找成功的住房保障案例,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
3.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相关部门:包括住建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了解他们在住房保障中的工作职责、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2.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包括公益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房屋租赁中介等,了解他们在住房保障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3.住房保障受益者:包括低收入家庭、特殊群体、首次购房者等,了解他们的住房需求、困难和对政策的评价。
4. 调研方法为了确保调研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本次调研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1.现场调研:组织调研团队走访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住房保障受益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反馈。
2.数据分析:对政府部门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和报表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
3.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提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参考。
住房保障提升居民幸福感实证分析——基于2017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引言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20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城镇化发展之快、程度之深、人口之集中,是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从未有过的伟大成就。
但是,伴随着城市的扩张,一些城市病也逐渐成为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障碍,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住房问题。
城市房价高、期房烂尾、产权不清晰、租售不同权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因此,缓解城市居民的住房困难,提高市民住房条件,已成为政府部门保障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应有之义。
但是,社会各界关于住房难题对城市居民幸福的作用机制还没有研究透彻,在住房问题上,哪些因素会对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方向。
本研究选取CGSS2017的问卷数据,以房屋中的居民幸福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最后对我国住房保障提升居民幸福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从古至今,满足感获得感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目标。
学界对幸福感研究具有着长久的探究热情,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满足感,从而获得幸福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因此,经济学、心理学、社会组织学、教育学等众多专业的学者都对幸福感进行了研究。
在经济学方面,学者认为效用机制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其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被广泛用来研究大众幸福感与经济行为。
在教育学方面,主观幸福感能分解为目标价值、自我实现、社会评价等维度,主观幸福感是多因素的综合考量。
住房问题是每个人生活中难以回避的部分,探讨住房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也是社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向[1]。
经过文献研究发现,幸福感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两部分。
建构在个人特点上的主观幸福感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并重视人口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决定作用;而结构主义则指出,个体福利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重视结构因素对幸福感的决定作用。
作为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住房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感最主要的外部原因。
(一)国内研究现状基于房子的刚性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国内外专家们都认为,对于刚性需求者来说,房屋产权从无到有的过程会带来幸福感和经济安全感。
房地产文献综述
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蓬勃发展,现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运行情况,对我国房地产发展和调控的历史、房地产泡沫论、房地产金融法律法规、房地产金融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宏观调控、泡沫、证券化一.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的房地产业大致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发展,到2010年为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80年代末—1997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等地出现了房地产过热问题,引起了政府的警觉。
最初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大致出现在1993年前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过热的房地产问题得到压制。
但房地产发展的势头是不可阻挡的。
早在1995年,在当年的“中国房地产发展论坛”(北京)上就有人提出中国房地产业正面临着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高潮期到来的观点(刘玉录)1996年,建设部提出是:“把住宅建设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能强劲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终于找到了汽车业和房地产业。
于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说法,被1997年与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1998年与199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采用。
易宪容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特别是1988年我国住房货币化改革以来新近形成的。
因此,他把1998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分为三个阶段:2,1998年—2003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如何使房地产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解决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而且房地产市场是以居民消费需求为主导的市场。
1998年下半年,福利分房被停止,房地产业由此开始了它在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正是从此时起,“把住宅建设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说法被悄悄置换为“力争将房地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住房保障模式经济效应考查 基于住房过滤模型的思考
结果与讨论
3、补贴型保障房通过直接补贴低收入家庭租金或购房款,减轻了家庭的经济 负担。然而,补贴型保障房的经济效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可能增加政府财 政压力。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以中国住房保障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这些 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主要政策实施后对房地产市场、经济增长和居民生 活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对经济的正向效应显著,对 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住房保障模式是指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制 度安排。根据保障方式的不同,住房保障模式可分为租赁型保障房、出售型保障 房和补贴型保障房等。然而,对于住房保障模式的经济效应,现有研究尚不充分, 且存在一定争议。
文献综述
部分学者认为住房保障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住房问题,提高低收入家庭的居住 条件,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担忧住房保障模式可能产生资源 配置低效、寻租行为等问题。因此,深入探讨住房保障模式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谢谢观看
结果与讨论
1、租赁型保障房通过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使其能够获得合适的 住房条件,具有显著的正向经济效应。然而,租赁型保障房也可能引发寻租行为 和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
结果与讨论
2、出售型保障房在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拥有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经济 效应的可持续性有待考量。一方面,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低收入家庭可能不再 符合保障房的申请条件,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出售型保障房可能增加政府 财政压力。
4、鼓励地方政府在实施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 符合地方特色的住房保障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保障性住房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综述
作者: 彭园媛
作者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19-2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7期
主题词: 保障性住房 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 文献综述
摘要:住房保障作为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迫切需要政府健全完善住房保障机构的设置,强化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文章从宏观层面政策制定方面到微观层面建设管理执行方面来探讨保障性住房现存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个长期需要落实的政策,不可能通过一次运动型的整顿就一步到位,所以需要我们中央政府的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发展规划,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配合,以及需要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使保障性住房这一公共品发挥其最大效能。
保障房国内文献综述
一
、
保 障 房 的规 范 研 究
府 提供 政策 支持 、 社会 力量 投资 。
( 一) 保 障 房 的 供 给 和 补 贴 方 式 ( 二 . - ) 保 障 房 的 国 际 借 鉴
在住 房 保 障 的补 贴方 式 上 , 主 要 有 主张 货 币 补
贴 和 实 物 补贴 的 两 种 观 点 。 主 张 采 取 实 认 为 由于 经适 房 的保 障性 质 , 决 定 了 经 适 房 是市 场 商 品房 的 补充 , 供 应 范 围 和规 模 要 以 不 干 扰 市场 的正 常运 行 为原 则 , 经 适 房 的保 障 面应 控制在 2 0 %左 右 。而主 张 采取 货 币 补贴 的主要 有 : 董 藩圆 认 为 货 币补 贴 比实物 补 贴更 高 效 、 更 公平 , 主
住 房 和 城 乡建 设 部发 布 了 《 国家发 布 加快 发 展 公 共 租 赁住 房 的指 导 意 见 》 后, 公租房才成为 “ 十二五 ”
的《 经济 适用 住 房 管理 办 法》 , 经适 房 可 以在 商 品住
房 小 区 中配 套建设 , 也 可 以独立 选址 建设 。另外 , 距 城 区较 远 的独 立 工 矿 企 业 和 住 房 困难 户较 多 的企 业。 可 利 用单 位 自用 土地 进 行 集 资 合 作 建 房 , 单位 集 资 合作 建 房 也是 经适 房 的组 成 部 分 。2 0 0 7年 1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2
导、 民间监督 、 公 私合 建 、 民营管 理 的模 式 。高 阳[ 5 1 通
过对英、 法、 德、 美、 日等 国家 住房 保 障制 度 的研 究 ,
作 者 简介 : 蒋苏健 ( 1 9 7 4 一) , 男, 安徽池州人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硕 士, 中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咨询工程 师, 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 [摘要]住房保障制度是保障民生的重大事宜,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两大方面进行梳理,即宏观上对整个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微观上对住房保障制度具体深层次的研究,并在梳理的基础上总结研究的特点,为相关问题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文献综述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1998 知》(国发[1998123号),逐步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而渗透住房领域并开始发挥重大作用。
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问题,加快构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成为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与研讨。
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研究文献,大体可分为从宏观层而对住房保障制度进行论述和从微观层面对住房保障的某具体层次进行论述。
不论从哪个层面,研究的视角都是多元的,并不单一。
一、宏观层面
在构建任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方面,刘俊霞(2008)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市场机制在调节住房领域的供求方面失效,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来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
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和美国在住房保障制度的模式方面,安华(2000)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提出了整合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以房养老的模式。
王盛(2009)则通过对江苏省相关试点的调研,对保障性住房的共有产权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构建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方面,丛诚(2008)通过研究在既定土地制度下,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对房地产财税政策的要求,提出了要在住房市场中加入贷款利息免税
和物业税两个“自动稳定器”的观点,同时建议政府的财税金融政策应有利引导市场资源流向住房保障领域。
在构建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方面,陈成文(2008)从国际比较视角总结了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
工春华(2007)则对欠发达国家巴西、阿根廷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借鉴。
尽管参照比较所选取的标的国家不一样,但文献的对策建议较一致,均主张政府应承担起住房保障的责任,加强住房领域的宏观调控;加快住房保障法制化建设,为住房保障提供法律保障;发展住房金融事业,拓宽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渠道;鼓励多方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在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效果方面,邓中荚(2009)从政策测评视角提出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综合评价模型。
虽然该模型的测评指标和权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可以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住房保障政策测评。
二、微观层面
用房学者对经济适用房的现状、弊端、对策等多方而进行了分析,经济适总结起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刘琳(2009)反对将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纳入住房保障制度范畴,认为经济适用房非但起不到任何保障的作用,反而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魏建、张昕鹏(2008)主张撤销经济适用房制度,理由是通过对地方政府、开发商、购买者博弈的终济学分析发现经济适用房会造成住房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根本无法实现保障目的。
而马光远(2009)则坚持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反对撤销,理由是现阶段经济适用房的存在仍然具有价值。
廉租房李晶(2008)对供给廉租房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廉租房政策更符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在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上更有效,应该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汪洁(2009)通过考察海口廉租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强化地方政府职责、广辟房源以及健全居民收入统计与监管机制在内的政策建议。
李辉婕
(2009)为廉租房政策提供了测评方法,建立了新的指标和公式可以对我国31省(市)廉租房的保障水平进行测算,并可用于分析各地廉租房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农民工住房状况农民工住房问题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为改善农民工
住房状况,学者们提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统一体系,提高
农民工改善居住条件的自身能力等建议。
三、总结
近年来,关于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但仍
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总结起来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研究文献呈现以下特点: 1(研究文献尚缺乏对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范围的科学界定,缺乏对住房
保障目标的准确定位,这容易造成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差或者所提方案存在制度性
漏洞。
2(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构建传统的住房保障模式内,对新的思路和实践如住房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和住房保障共有产权制度缺少关注和研究。
新模式的优劣在理论
和实践中尚难以鉴定。
3(文献研究的视角多元,但缺乏细致和深入。
如对住房公积金的研究较忽视。
住房公积金可以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保障基本住房权益外,其沉
淀资金还可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其增值收益可用于廉租房建设。
4(文献中对住房保障制度的个案实证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刘俊霞(论住房市场失效与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J](投资研究,2008,(4):19,
23(
[2]安华(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整合发展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3]王盛、高宪哲(共有产权制度保障性住房的有益探索[J](天津经济,2009,(10) [4]丛诚(论财税政策对住房保障体系的支撑[Jl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
(3):lObl4( [5]陈成文,胡竹君(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中
国软科学。
2008,(7):150,154(
[6]邓中美(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8)(
[7]刘琳(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不适合进入住房保障制度[J](中国投资,2009,(9)( [8]魏建,张昕鹏(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博弈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
社版,2008。
(1):83,90(
[9]马光远(不可轻苦废除经济适用房[J](长三角,2009,(7)(
[10]李晶(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必要性研究[J](城市规划,2008,(5):45,50( [11]李辉婕(各地区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测算及其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当代财经,
2008,(11):39,42,71(
[12]王凯,侯爱敏,翟青(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